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非攻初中读后感400字

非攻初中读后感400字

《范睢远交近攻》读后感。

一本好书,就像新的世界,让我们沉浸其中,废寝忘食,书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它们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我们将阅读后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这个时候就可以将我们感悟和体会用读后感的方式记录下来,一篇优秀的作品读书笔记是怎么写的呢?在此,你不妨阅读一下《范睢远交近攻》读后感,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我读了《范睢远交近攻》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就是要精忠报国,因为范睢都被国家打得骨头都断了。一直打到他断气为止。而且还往他身上撒尿。你看多残忍啊!可是范睢却一直精忠报国。

曾经我在电视上看了一个短篇就是,有一个主人和一只狗。那个主人是打麻将的,一大输了就拿着那只狗出气。那只狗被他打的身上血红血红。我隐隐约约看到了狗的眼睛里流出了眼泪。有一天,主人家失火了,只见那火有八尺高,顿时听到了屋子里的尖叫声。可是那只狗跑到了公安局,在哪里直叫。有时拽拽警察的衣服有时不停地回过头去看看。于是,那只狗带着警察倒了他的主人家。九死一生,幸亏他的主人没有死。于是,他的主人在也不打它了,反而对他要好了起来。

你看,连动物也知道报效祖国何况我们人呢?

最后,我们还是有一个解不开的迷,就是范睢为什么被国家打断了骨头还不休息几日直接上别的国家。第二个是他为什么被国家打得皮开肉俏他还能精忠报国么?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非攻墨子读后感


篇一:读墨子《非攻》有感

读墨子《非攻》有感

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年),名翟,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他出身于手工业者,能制造机械,也通晓军事,是我国古代极为重要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军事家和军事工程师。墨子生活时期正值春秋战国之际,当时的统治阶级为了争权夺利,相互间进行了多次残酷的战争,强之劫弱,众之暴寡。列国割据,征战不休。墨子早年接受儒家教育,后聚徒讲学,创立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家学派。墨子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他的政治主张。其中《非攻》就是他重要的政治主张。

“非攻”思想有以下特点:首先,“非攻”以“兼爱”为其理论基础,是墨子为解决当时国家之间矛盾,实现其理想的必然结论;其次,“非攻”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是人民的理论;再次,提出了处理国家间关系的一个基本准则,得到了弱小国家的支持。当时的战争不仅在大国间进行,也在大国与小国、强国与弱国、小国与小国、弱国与弱国之间进行。“非攻”对大国和强国,尤其对好战的君王是一个约束,对小国与弱国则是一个保护,得到了他们的积极响应。当时“非攻”在制止战争,减轻人民痛苦等方面确实发挥了相当作用。

“非攻”,思想谴责进攻的战争,也就是反对侵略战争,反映了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这是墨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但“非攻”不是一般的“非战”,而是反对侵略者发动的攻伐无罪之国的战争,可以说是后世反对非正义战争的渊薮;而对于讨伐暴虐害民的有罪之国,墨子不称“攻”而称之为“诛”,他是赞同的。至于抵抗侵略者的防御性战争,墨子不仅不反对,而且是竭力支持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非攻”思想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墨子所处的是诸侯相互攻伐吞并,争霸的时代。只是处于这样的时代,墨子看到了侵略性战争给各诸侯国人民带来的毁灭性灾难,所以提出“非攻”的思想

来谴责进攻战争,来反对浸略性战争。

墨子的“非攻”思想是通过全篇论证攻伐别国的行径大为不义,以及对这种不义行径的赞誉之荒谬。墨子首先对“利”提出了疑问,是因为它上能符合天帝的利益,而且中能符合鬼神的利益,并且下能符合人民的利益,才这么称道它吗?然后通过以盲人和正常人为例,指出这世上虽有“利”的名称,但人们却往往没有去考察它的实际存在。说盲人和正常人都能说黑色与白色的名称,但盲人却不能分辨出实际物体的黑白颜色。随后讲古代的智者在为天下考虑时,必定能顺时考虑事情的利益,然后再去做。他就近取譬,层层类推,一环紧扣一环,先举日常生活中是非显而易见的一些事例,以引出一个判断标准,然后再根据这个标准论证攻国为什么不义,赞誉攻国为什么荒谬。墨子以“入人园圃,窃其桃李”、“攘人犬豕鸡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以至于“杀不辜人”等“不义”之事为例,再三论证如果一个人损人越多,他的不仁也就更突出,其罪过也就加重的道理。进而论断:如果人大规模地去攻打别国,而对此“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这样显然是十分荒谬的,是混淆黑白、颠倒是非的,这样就有力地突出了“非攻”的主旨。接下来又用一段进一步以类推的手法论证攻国之大不义,以杀人为例,从杀一个人到杀十个人、百个人,便是十倍、百倍的不合道义。天下的君子都要惩罚杀人的行为。再转到攻伐别的国家的更大罪行。最后以不辨黑白,不辨甘苦做比喻,驳斥赞成攻伐他国者,归结到“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都非常具有说服力,都

在传达这“非攻”这一政治思想。墨子坚信只有“非攻”才能避免“攻国”的危害性,才能避免百姓饥寒冻馁,才能避免荒废百姓耕种,才能避免“杀人多必数万寡必数千”的大量死亡, 才能避免因战乱而影响人口的生育与繁殖。为了使世界和平、人人兼爱、丰衣足食,必须“非攻”。

在文章中,几段好攻伐之君与墨子的对话描写的很精彩,把墨子如何反驳好攻伐之君无理的掩饰之词刻画的淋漓尽致,从中足以显示墨子的聪明才智不同一般。最后墨子做了总结,认为天下的王公大人士人君子,内心想谋求天下人的利益,铲除天下人的祸害,从而引发的频繁的征伐,实际上是天下最大的祸害。

我们再拿“非攻”的思想来看近现代的中国,面对列强的浸略战争,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最终取得胜利。不管是抗日战争,还是同国民党反动派的内战,都体现着“非攻”的思想,浸略战争和反动战争最终是要失败的。“非攻”这种自强不息的自卫精神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中华民族得以生存不息的重要依据之所在,这种精神是一种正义精神与和平精神。

在看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告诉我们,不正义的战争最终只会害人害己,持强凌弱,非君子行径,大有不义之嫌,最终是要失败的。墨子的“非攻”观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极为重要的武器。

从政治和哲学意义上看“非攻”也可称为和平主义,人道主义的先导。“非攻”论之本质是让他人无忧无虑地生存,这里体现了一种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一种对他人生命的深切爱护和终极关怀。 “非攻”的思想启示人们坚持正义,保君子之节,行君子之径,存君子之仁义。我们在做事前应该三思而后行。不贪图利益,不损坏他人利益才是我们应该遵循的原则,否则只会损人不利己。

篇二:读墨子《非攻》有感

读墨子《非攻》有感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我想读过非攻,以定会对这句话有很深的体会。孟子也说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所以,我想到底什么是义,什么不是义呢?词典上说义的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墨子认为:如果损人越严重,他就越不仁,罪越大。我亦赞同此观点。

如果,有人顺手牵羊,偷鸡摸狗都是犯罪的,不义的行为,那么挑起战争,让战争的硝烟影响到无辜的平民百姓,就不是犯罪,就不是不义?

墨子还有非攻兼爱的思想,兼爱就是兼相爱,交相利。就是爱人,爱百姓而达到互爱互助,而不是互怨互损。不用说,这也是墨子根据尧舜时代设计出来的大同世界的模型。兼爱还表现在大国不侵略小国,国与国之间无战事,和平共处。我认为,这和我国提出的和平共处原则非常的相似。

非攻就是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对防御战,墨子是支持的。他自己就曾经带人参加过好几次帮人守城的战争。

兼爱是大到国家之间要兼相爱交相利,小到人与人之间也要兼相爱交相利。而非攻则主要表现在国与国之间。只有兼爱才能做到非攻,也只有非攻才能保证兼爱。

走出古代圣人的世界,再来联系我们现在的生活,不难发现,做到兼爱非攻是多么的可贵。

美国前白宫反恐协调员理查德·克拉克在他出版的新书《针对所有敌人》中,曝出了不少内幕。在书中他指责布什政府反恐不力导致“9·11”事件发生,而在“9·11”发生之后又强行将伊拉克与“9·11”事件联系起来,为攻打伊拉克制造借口。

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美国历史新的转折点,美国在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并由此开始主导世界。美国以各种借口所发动的战争中“恐怖分子”抓到,美国也已经达到了目的,可是受苦受难的却始终是百姓,战争不是一个好玩的游戏,它代表着流血,灾难,死亡。这难道不是不义的行为吗?

读了《非攻》,我更加深刻的了解到,鱼和熊掌是永远不可兼得的,有的时候,人会因为一己私利而做出非义的行为。我们应在做事前三思而后行,否则只会损人利己。

有的时候,你自以为自己占了便宜,而不顾被你伤害的人。自以为做到了只有天知地知己知,但是原本纯洁的心灵会受到谴责,利益,是取之不尽的,但是就如古人所言,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贪图利益,不损害他人利益,才是我们应该遵守的,否则只会损人不利己。

篇三:墨子 读后感

《墨子》读后感

09统计二班 刘伟 2009710072

对于墨子,以前不说很陌生,也算是了解不多,除了在历史教科书中学过有关他的简单常识,知道些姓氏名谁生存年代和“兼爱”“非攻”等主要主张,再就是在语文教科书中学过其《公输班》一文,知道其如何跑到楚国跟公输班进行道义上的交涉技术上的演练最终让楚王取消攻打宋国计划的故事,其余则知之甚少。后来说墨子乃是滕东木石处的本地人,后来在市里火车站广场上竖起了墨子铜像,又在龙泉广场西侧的龙泉塔下建了墨子纪念馆,我也没有多注意。直到单位领导研究墨学而且有所成就,我得到其签名著作,空闲中有时翻阅消遣,虽不大专心多是囫囵吞枣也毕竟慢慢多了解了些。

墨子可谓是个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很牛的人,最早的小孔成像和一大堆儿科技成果,而且是标准化程序化规范化的东西,很容易普及推广,而且效果极佳,墨守成规就可见他在科学和标准化等方面的成就。他的政治主张也颇得百姓拥护,哲学方面同样有才,为了实现其理念,还自己组织了非政府的军事武装,其军事才能也很突出。不管因为其自组武装行侠仗义说他是侠义的首倡者还是“黑社会”鼻祖,他是一个非常个性的有思想的人物,也因此他的学说遭到了统治者得打压,但墨家其平民观念和侠义思想在当时确实都有很大的影响力,对今日也有些参考价值。

《墨子》之中各篇文章的排序该是特意安排,墨家先是苦口婆心劝谏国君要重用贤良,约束自己,还要注意别折腾,注意治国的诸多问题,还要克服已有的或是可能有的太多问题,等等,可以说前头用名利来引诱,再辅以不然则“后果很严重”来吓唬,只求国君能当个他心目中的明君,给百姓一个和谐。然后接着是一大堆的专业性治国治民主张建议等等,尽可放心采用,该是很有疗效。墨子的一些观点在当时该是很有用的,对百姓也是很有好处的,如今两千多年过去了,他的一些思想还熠熠生辉,让人叹服。当然,人都逃不脱历史的局限,我们学习墨子当然也该辩证,不能全拿来当做经典,毕竟时代变了。

墨子文中字里行间看出的当时的弊端和弊政就已经很多,任官方面墨子多次提到“今王公大人其所富,其所贵,皆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 面目美好

者也。”同样横行的是官二代富二代或是裙带关系,与墨子倡议的量才使用相距千里,其主要问题还是当权者的问题,官僚的问题。墨子的很多观点和想法是好的,但结果跟后来我们知道的一样。当权者生活方面的奢华也一般无二,奢华的宫室、华丽的服装、浪费的饮食、豪华的舟车,还有大量蓄私等行为,无疑都是不利和谐的,也已大量存在于当时,人的陋习从那时就大量存在,如今还在延续或是发展了下而已。我赞成墨子的很多观点,很多也可借鉴至今日,比如《辞过》,如今一心发展经济刺激消费就不是好事,甚至可以说人类正不断“发展”着“竞争”着直至彼此一起走上绝路。后世人接过的会是怎么样的一个世界?当今一面说要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另一方面拼命都要刺激消费糟蹋资源,二者本就是相对的。无尽的欲望会带来灾难。

记得当初在学校学历史时,教材里最主要介绍的是墨子的“兼爱”和“非攻”,对其他包括尚同尚贤等观点都未太突出强调。或是是时代的局限,或许是墨子心里明白嘴上没法说,靠明君实现精英政治,靠当权者的道德自我约束他们自己,太难了,“兼爱”和“非攻”很好,可古今中外——包括而今的民主典范国家——又在哪里得到真正实现过?现实是残酷的,人性的世界也只遵循丛林法则。大家嘴上都可以说得冠冕堂皇,实际上还是我想怎样就怎样,只要我喜欢!要改变赤裸裸的丛林法则实质是不可能的,而通过比如墨子等人的主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冲一下矛盾,对社会各种力量间的行为进行一下规范,维持尽可能的让大家都能接受的状态。如今同样如此。

对传统文化,该辩证着分析,不要死抱着传统,如今大讲传统也不能太绝对,对传统文化不必奉若神明死命弘扬,而应有选择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国的传统封建文化有些利民的成分仅为点缀而已,主要实际宣扬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类的等级观念,要求对上要绝对服从,可对百姓来说上层靠得住吗?靠上层的道德自我约束根本不靠谱,无法保证任何东西。另一方面士大夫的个人修养和安身立命方面说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不免是过于自我陶醉一厢情愿地把解救天下的担子(实是欲望)全攥在自己手里,说的是贡献,其实是控制,是实现自己个人理念上的私欲,无非是把自己的绝对“正义”观点强加给人,而不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专制的传统下产生不了现代的文明民主制度。墨子为天下着想劝谏国君实施墨家的政治主张,也不是每一条建议都正确得可以超

越时空,不管怎么样,不管在什么时代,为天下的安定为百姓的幸福振臂而呼的人总是让人敬佩尊敬的。

如今的世界比以前更复杂,我们也该立足现实兼顾长远,克制欲望,协调协商,让世界变成一个宽容的,节奏相对慢一些的和谐世界才好。

兼爱非攻,读后感


篇一:读墨子《非攻》有感

读墨子《非攻》有感

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年),名翟,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他出身于手工业者,能制造机械,也通晓军事,是我国古代极为重要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军事家和军事工程师。墨子生活时期正值春秋战国之际,当时的统治阶级为了争权夺利,相互间进行了多次残酷的战争,强之劫弱,众之暴寡。列国割据,征战不休。墨子早年接受儒家教育,后聚徒讲学,创立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家学派。墨子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他的政治主张。其中《非攻》就是他重要的政治主张。

“非攻”思想有以下特点:首先,“非攻”以“兼爱”为其理论基础,是墨子为解决当时国家之间矛盾,实现其理想的必然结论;其次,“非攻”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是人民的理论;再次,提出了处理国家间关系的一个基本准则,得到了弱小国家的支持。当时的战争不仅在大国间进行,也在大国与小国、强国与弱国、小国与小国、弱国与弱国之间进行。“非攻”对大国和强国,尤其对好战的君王是一个约束,对小国与弱国则是一个保护,得到了他们的积极响应。当时“非攻”在制止战争,减轻人民痛苦等方面确实发挥了相当作用。

“非攻”,思想谴责进攻的战争,也就是反对侵略战争,反映了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这是墨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但“非攻”不是一般的“非战”,而是反对侵略者发动的攻伐无罪之国的战争,可以说是后世反对非正义战争的渊薮;而对于讨伐暴虐害民的有罪之国,墨子不称“攻”而称之为“诛”,他是赞同的。至于抵抗侵略者的防御性战争,墨子不仅不反对,而且是竭力支持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非攻”思想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墨子所处的是诸侯相互攻伐吞并,争霸的时代。只是处于这样的时代,墨子看到了侵略性战争给各诸侯国人民带来的毁灭性灾难,所以提出“非攻”的思想

来谴责进攻战争,来反对浸略性战争。

墨子的“非攻”思想是通过全篇论证攻伐别国的行径大为不义,以及对这种不义行径的赞誉之荒谬。墨子首先对“利”提出了疑问,是因为它上能符合天帝的利益,而且中能符合鬼神的利益,并且下能符合人民的利益,才这么称道它吗?然后通过以盲人和正常人为例,指出这世上虽有“利”的名称,但人们却往往没有去考察它的实际存在。说盲人和正常人都能说黑色与白色的名称,但盲人却不能分辨出实际物体的黑白颜色。随后讲古代的智者在为天下考虑时,必定能顺时考虑事情的利益,然后再去做。他就近取譬,层层类推,一环紧扣一环,先举日常生活中是非显而易见的一些事例,以引出一个判断标准,然后再根据这个标准论证攻国为什么不义,赞誉攻国为什么荒谬。墨子以“入人园圃,窃其桃李”、“攘人犬豕鸡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以至于“杀不辜人”等“不义”之事为例,再三论证如果一个人损人越多,他的不仁也就更突出,其罪过也就加重的道理。进而论断:如果人大规模地去攻打别国,而对此“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这样显然是十分荒谬的,是混淆黑白、颠倒是非的,这样就有力地突出了“非攻”的主旨。接下来又用一段进一步以类推的手法论证攻国之大不义,以杀人为例,从杀一个人到杀十个人、百个人,便是十倍、百倍的不合道义。天下的君子都要惩罚杀人的行为。再转到攻伐别的国家的更大罪行。最后以不辨黑白,不辨甘苦做比喻,驳斥赞成攻伐他国者,归结到“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都非常具有说服力,都

在传达这“非攻”这一政治思想。墨子坚信只有“非攻”才能避免“攻国”的危害性,才能避免百姓饥寒冻馁,才能避免荒废百姓耕种,才能避免“杀人多必数万寡必数千”的大量死亡, 才能避免因战乱而影响人口的生育与繁殖。为了使世界和平、人人兼爱、丰衣足食,必须“非攻”。

在文章中,几段好攻伐之君与墨子的对话描写的很精彩,把墨子如何反驳好攻伐之君无理的掩饰之词刻画的淋漓尽致,从中足以显示墨子的聪明才智不同一般。最后墨子做了总结,认为天下的王公大人士人君子,内心想谋求天下人的利益,铲除天下人的祸害,从而引发的频繁的征伐,实际上是天下最大的祸害。

我们再拿“非攻”的思想来看近现代的中国,面对列强的浸略战争,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最终取得胜利。不管是抗日战争,还是同国民党反动派的内战,都体现着“非攻”的思想,浸略战争和反动战争最终是要失败的。“非攻”这种自强不息的自卫精神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中华民族得以生存不息的重要依据之所在,这种精神是一种正义精神与和平精神。

在看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告诉我们,不正义的战争最终只会害人害己,持强凌弱,非君子行径,大有不义之嫌,最终是要失败的。墨子的“非攻”观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极为重要的武器。

从政治和哲学意义上看“非攻”也可称为和平主义,人道主义的先导。“非攻”论之本质是让他人无忧无虑地生存,这里体现了一种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一种对他人生命的深切爱护和终极关怀。 “非攻”的思想启示人们坚持正义,保君子之节,行君子之径,存君子之仁义。我们在做事前应该三思而后行。不贪图利益,不损坏他人利益才是我们应该遵循的原则,否则只会损人不利己。

篇二:墨子读后感

对《墨子》的读后感

读《墨子》一书,也必须承认墨子本人的博学,因为其中包括了很多东西,例如,政治、军事、哲学、自然科学。对于政治中的兼爱非攻我感触颇深,他让我想起了民主这个名词,君臣、父子、兄弟都应平等的相互关怀,对于社会上的民生问题,穷人与富人之间的矛盾,为官者与平民者之间的矛盾等等都是相互缺少关怀的结果。

对于墨子的“天志明鬼”我是很不赞同的,因为可能我是一个无神论者,所以把这个缺点归咎为当时人们对自然认知的局限性。但书中所提的人民拥有权力来反抗不义的政府,让我更觉得这是一个进步。因为从古至今无论哪个人谋反都被认为是乱臣贼子,我们看看岳飞的一生就会明白什么叫做愚忠。

在谈论尚贤者时,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现在国家的公务员考试制度,择优为官的原则。对于“官无常贵、民无终贱”,这一主张我非常的赞同,因为我本身就是一个农民出身,现代社会中所谓的英雄不问出处,和几千年前墨子的言论相照应。感觉这不仅仅是一个巧合,而是历史的传承,也是现实世界中的真实写照。更是对现在所有努力学习的贫苦学生的一种勉励。

节用节葬这一点更符合现在所提倡的节约型社会,看看现代社会的富二代浪费自己的长辈用鲜血换来的基业。不懂得什么叫做节俭,难道他们忘了么?富贵不过三代!接着看看墨子的另一种思想,不得不承认的是他开创了中国第一个逻辑学思想。

《墨子》的守城篇,里面的内容更是让我惊叹不已,没有想到的是,在两千多年前墨子对光学、数学、力学等自然科学的探讨能够和军事科学有机的结合起来,让人倍感意外,唯一可惜的是这一硕果没有被传承下来。

现在社会中,我们总是强调一个名词,就是和谐。《墨子,兼爱》强调“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值得我们深思的就是现在的人们,又有多少人能成为“仁者”,在经济的浪潮下更多的人想成为“利者”,而非“仁者”。我只希望大家能多读一读《墨子》,学会做一个仁者。

我们不得不谈一谈墨子本人,一个拥有着黝黑的面孔,衣衫褴褛的独行侠。曾经拜读在儒家的学派中,但是儒家的“忠孝义信”,对于拥有着反抗心理的墨子来说并不适合,因为墨子曾经是一个剑客,他所追求的是义重于一切,再看一看他自己组建的墨家军保护弱小的行为,这充分的证明了他的为人。《墨攻》这部电影就是对墨家军最好的呈现。

墨子在谈论战争中所说的不战而去屈人之兵,在未开之时把它消灭在萌芽之中,此前我总认为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现在改变了想法,其实最好的防守就是告诉对手我们很强大,你最好不要轻举妄动。他对于兵器的改造让我佩服,他的墨家军更让我认为是中国最早的特种部队。他的国防理念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

现在我们看看春秋的几大学派,儒家太过于愚腐,又有些空想。如果遇不到明智的君主国家就会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道家,太过于碌碌无为,总是追求自己的个人修养,无益于广大民众,更无益于国家。法家,太重于个人的权力之争,而墨家综合各家之所长,唯一的缺点就是鬼神之说,但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在遥远的古代所谓的神灵无非就是正义的使者。

一本好书可以改变堕落的灵魂,更可以改变世界,如果汉武帝独尊墨家,现在的历史将会被改写,就不会出现中国屈辱的百年。在未读《墨子》这本书之前,我是一个无组织无纪律的人,现在为了所谓的仁者而奋斗,因为我始终相信历史中传承的一句话——仁者无敌。

篇三:兼爱非攻

兼爱非攻

——《墨子》读后感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辱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子》

记得小时候,我无意间从书架的最底层摸到一本古朴的线装书,这便是我与墨子的第一次“邂逅”。但这第一次似乎并不大美妙,因为从那黝黑的脸上我看不到一点情感,只有“守不竟,即赴死”的严苛与冷酷

但终究,我没有放下这本书,而是日益被它吸引。“天下之人皆相爱,则强不执弱,众不劫寡”——书中的每一个字都散发着一股奇特的稻香。于是每每书页翻动,我便仿佛回到那个人人“交相亏贼”的纷繁乱世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但中国文化却奏起辉煌的乐章,进入一个百家争鸣的阶段。这是一个星光灿烂、群星闪耀的时代,孔子、墨子、老子、韩非子、孟子、庄子??诸子百家各行其道,彼此批驳,相互诘难,这段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的时代。天下大乱,群雄割据,各国君王谁人不想称霸,个个求贤若渴,为兼并战争积累人才基础,因而看中了墨家思想中的“尚贤”,纷纷尊崇墨家,却是断章取义,只顾“尚贤”而忘了“兼爱非攻”,尚贤终不过是个幌子罢了。即便是汉初的重道以及绵延几千年的尊儒也都只是统治阶级的维护统治工具罢了,道家的“无为”只能让君王更好的说服他的子民们不要以下犯上而应顺应天意,而儒家的“礼”则为封建等级的划分与封建秩序的维护提供了理论的依据。诸子百家的思想,各有各的优势,每个门派的学说都是一番别异的风景,而真正成为胜者的是儒家,儒家思想也成为了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因为这些,孔子堂而皇之的成了先秦诸子的代言人。然而,二十一世纪的我却更尊崇墨子,这位出身草根、为百姓着想的先秦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和社会活动家。

不可否认的是儒学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千年历史上占据着无人匹敌的地位,有其积极意义,但儒家文化毕竟代表的是农业社会、封建社会文明,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的到来,儒家思想中的消极因素暴露的越来越明显,中国近代的落后、被动挨打原因有许多,但究其本源,和儒家的消极因素的消极影响有着不可开脱的关系,甚至,这些消极因素对现代社会依旧影响颇深。

墨子早期师从儒家,曾跟周官史角的传人学习周礼,“修先圣之术,通六艺之伦”。但后来逐渐对儒家的烦琐礼乐感到厌烦,认为礼乐太过奢华,靡葬则耗财,儒家根本就不体谅下层百姓的疾苦与无奈,最终“背周道而用夏政”,舍掉了儒学,“法夏宗禹”,创立了自己的墨家学派。墨家思想可谓独树一帜,“天

下皆白,唯我独黑”,墨子是诸子百家中少有的真正为百姓着想的人。墨子从不掩盖自己的立场,他要代表“苦似刑徒”的贱民阶层,然而正是因为站在社会低层大众的立场,对于上层社会的秩序理念有一种天然的隔阂。因此墨家似乎从一开始就注定要沉默在历史的长河中。

墨家思想可总结为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兼爱》篇说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儒家“仁爱”的前提和目的,都是礼,也就是重建周礼所铺陈的等级秩序。在儒家看来,如果社会没有等级,世界就成平的了,何来尊严,何来敬畏,何来秩序?但在墨家看来,世界本来就应该是平的,只有公平才有所有人的尊严。在平的世界中,根本不必为了秩序来敬畏什么上层贵族。墨子认为,儒家的爱,有厚薄,有区别,有层次,集中表现在自己的家庭,家庭里又有亲疏差异,其实最后的标准是看与自己关系的远近,因此核心还是自己。这样的爱,是自私之爱。这一点,我非常赞同!他主张“兼爱”,也就是祛除自私之心,爱他人就像爱自己。这才是真正的“推己及人,仁者爱人”这种无差别的“兼爱”却遭到仁义的孟子的挖苦,说墨子“无君无父,无异禽兽。”相反到了近代孙中山先生在《明报》中,故意不理会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而独独把墨子推崇为平等、博爱的中国宗师。由此可以看出墨家的进步性和儒家的狭隘性。

“彼非所谓攻,谓诛也”,“非攻”反映了墨家学派反对发动不义之战的和平愿望。”兼爱”主张天下人互爱互利,不要互相攻击,这就必然要主张”非攻”。当时兼并战争剧烈,百姓都希望社会安定,墨家代表了他们要求停止战争的愿望。看来墨子是一个希望能和平统一天下的理想家。墨子“非攻”,但并不反对防御战。《公输》篇中记载,公输班为楚国制造了攻城的云梯,强大的楚国准备用云梯去攻打弱小的宋国。墨子听到这个消息,急行十天十夜,冒着生命危险去游说公输班和楚王。并早派了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带着守御工具,帮助宋国守城。就这样墨子用实际行动制止了楚国攻打宋国,及时平熄了一场即将发生的战祸。其实,墨子并非为了宋国君王的金银赏赐抑或感恩戴德,而是为了解救两国的百姓,以免生灵涂炭。几年前有部电影叫《墨攻》,塑造了一个墨者革离的形象,

衣着简朴,不求名利,四处奔走,为了宣传非攻思想,阻止战争,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我想,当年的墨子就是如此吧。墨子“非攻”,却也不反对“汤伐桀,武王伐纣”那样的战争。所谓“攻伐有义与不义之分,亦即兼与别之分,爱人利人为义,害人杀人为不义。”攻伐的义与不义是攻伐的道德标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子墨子曰:“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墨子的尚贤思想,明确而实际,不论等级,不分贵贱,唯才是举,这一思想是非常有进步意义的,不禁叹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梁启超先生更是在《新民丛报》上断言:“今欲救亡,厥惟学墨”。细细比较众家的思想,墨家思想的确更有利于当今中国的发展,更符合时代要求。根本上看,墨家正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

爱是出自肺腑的最真挚的情感,是一种纯洁无私的奉献,是人间最宝贵的价值。兼爱精神就是无私精神“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种爱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博爱。我们构建的和谐社会,要的是一种博爱,不是儒家有等级有差别不彻底的爱,而是墨家的“兼爱”, 事实上,”兼爱”说在当代已经开始有宣传和实践。比如“我爱人人,人人爱我”口号,我们开展的义工、志愿者活动,都是很典型的例子。

中国的经济不断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防军事能力不断加强,导弹,四代机,航母,这些武器本是一个大国国防必不可少,却成了西方世界鼓吹“中国威胁论”的借口。中国的领导人不止一次明确中国的国防战略是防守体系,世界五个有核国家中只有中国明确承诺并始终坚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抗日战争,与印度、越南交战,抗美援朝中国从来不侵略,也不首先开战。这正是受到墨家非攻思想的影响。非攻并不等于非战,而是反对侵略战争,注重自卫战争。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表现为节约社会、国家物资、消耗、人力等费用、资源的行为,这种思想是出于对社会的腐败糜烂的忧患,浪费无度的痛惜,“用材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也。”反观现代,一些地区有大量的失业工人、低收入家庭,农村九年制义务教学也难以保障,形象工程却富丽恢弘,豪华的政府大楼,特权车,高居不下的“餐饮费”,场面宏大的欢迎、欢送会??这些“肉

食者”真应该好好反省反省。

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墨家有着“击亦鸣,不击亦鸣”的勇者精神,这与儒家“不击则不鸣”的明哲保身之道和道家消极避世、无为而治恰恰相反。国是人民的国,人民就应该当家作主,人民就应该积极维护国家的利益。

孔子是思想家、教育家,而墨子却是集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和社会活动家于一身。虽然儒、墨并称先秦两大显学,并在之后的几千年封建社会里儒家得到统治阶级的大力支持,然而今天我们时代要求我们既要重视道德修养又要注重自然科学素养。儒家思想的局限性造成了其重礼轻科的特征,墨家却不同,墨子本身就是一位科学家,据说他能在顷刻之间将三寸之木削为可载300公斤重的轴承。他利用杠杆原理研制成桔槔,用于提水。他还制造了辘轳、滑车和云梯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不断的科学创新,才能促进社会的不断发展。

墨者,黑也,墨子曾言“天下皆白,唯我独黑。”墨家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便注定了他得不到统治阶级的拥护,甚至会招致祸端。墨家文化如日中天的日子已经过去了2000多年,如今留下的只是一部残缺不全的《墨子》和种种神秘的传说,但墨家的精神永远不会消亡,因为它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它将永远流传。我们这个时代是需要一种精神力量,一种文化力量,我,看到了墨家的光芒——兼爱非攻,闪烁在诸子百家的星空,如北极星般引领着现在的我们,迈出时代的步伐。

读《非攻》有感


读《非攻》有感

鲁迅有部小说集曰《故事新编》,是语文课上早有耳闻的,一共是《补天》《奔月》《非攻》《起死》等十篇。其中《非攻》一篇,讲述的是墨子劝说楚王不要攻打宋国的故事。
我一向不太了解墨子,读完《非攻》,他的形象逐渐明晰起来。小说中写道:“‘对咧。’墨子说。……他看得耕柱子已经把窝窝头上了蒸笼,便回到自己房里,在壁橱里摸出一把盐渍藜菜干,一柄破铜刀,……,就打成一个包裹。”这些对墨子的描写很平实,甚至可以说有趣,让我对后文他对楚王的游说更加期待了。不管怎么说,每当我想起墨子的“对咧”,都不禁会心一笑。
文中,某人向墨子抱怨自己雇主言行不一,说定给他一千盆粟米,却只给五百盆,于是他愤然离开。墨子听后问:“如果给你一千多盆,你走么?”回答是“不。”于是,墨子说:“那么,就并非因为他们言行不一致,倒是因为少了呀!”这段对话有什么深义,我倒是没有悟出来;不过我觉得从后来他游说楚王也取得成功来看,不管是对大事还是小事,他的推理都是很严密的。
我认为墨子说服楚王的流程概括起来大致如下:
一.从劝说楚王攻打宋国的人——公输般入手,告诉他有人侮辱了自己,想请他帮自己杀了那人以引起其愤怒,说自己“义不杀人”,从而巧妙地晓之以理;
二. 说理。用类比法,以锦衣玉食却整天想着偷邻居家破衫粗食之人为例,告诉楚王攻打宋国对楚国无益;
三. 以皮带为城,以木块为攻守器具,现场同公输般展开对决,用事实证明楚国攻宋未必能获胜;
四. 再次进行说理,向楚王表明宋人守城的坚定信心,令他放弃攻宋。
我想,像墨子这样,在劝说别人时将委婉劝说与慷慨陈词相结合,讲道理和举事实并重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非攻》的结尾也颇有意思:墨子回宋国,“到得南关外,又遭着大雨,到城门下想避避雨,被两个执戈的巡兵赶开了,淋得一身湿,从此鼻子塞了十多天。”这个结尾想表达什么呢?难道是想说墨子为挽救宋国危亡尽心竭力,而巡兵对他却依旧如此无礼?这我就不得而知了,或许是鲁迅乐意这么写吧。


读《近看美国》有感


美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带着无限的好奇,开始了对《近看美国》的阅读。遗憾的是,只是看了有关美国的诞生,其他的还未看完,但也感触良多。

五月花好——美国精神的火神。第一个踏上美洲大陆的欧洲人-哥伦布,留下一部分人,并把岛上为数不多的"玛雅”人屠杀。随后,一艘名叫“五花号”的大船,乘风破浪,载着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宗教,但都对自由、民主无比向往和追求的人,将在这个荒岛创造奇迹!其中,在新环境下的种种不适,如传染病、严寒、饥饿等,夺去了许多人的生命,就在这时,善良的印第安人送来了补给品,帮助他们度过了难关,由此,伟大的感恩节诞生了!但后来,残忍的美国人开始屠杀这片土地真正的主人并不断掠夺和拓宽他们的疆土。由此,认识到美国因其复杂的文化、名族、宗教,决定了他们自由、平等的精神气息。同时,也让我看到了人性的贪婪和自私。

自由女神——火炬照亮天堂之路。没有古老渊源,不同血脉的人,就靠着对自由的热爱,一步步崛起为世界上的超级大国。《独立宣言》后,美国得到了独立。在美国纽约市曼哈顿以西哈德孙河的自由岛上就矗立着庄严而美丽的女神。传说,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窃天火,自由女神点亮灯塔为移民们指明道路。在众多热爱自由和民主的人们看来,这不仅是雕像,更是美国的精神。就是自由指引他们创造、自信、与众不同,不断发展。自由的 背后却是严格的法律,高度法制的国家。这一点,我们不得不佩服和学习美国,放眼中国,有几个人懂法,又有多少严格执法?再看有多少人不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盲目随从?有多少人失去创新和自主思考的人?

移民浪潮——追随光明的朝圣者。号称“种族大熔炉”的美国,充满了机会和诱惑,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就是因为美国的包容性,吸引了不同的人,为美国带来了不同的文化,技术、知识、廉价的劳动力,为美国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和动力。就这样,美国不断的在发展,成就了移民者,但也可以说是移民者成就了美国。这让我想到了中国的闭关锁国,短短的几年,中国就从科技强国,逐渐被挤兑和淘汰,这很好的说明对外开放,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重要性。对于个人,只有终身学习,才会发展,不会被淘汰。

读书真的是一件有趣的事,也算是一种学习,也让我看到美国与我国的差异,启迪了我的人生。


读《远和近》后感


顾城的奇妙短诗《远和近》不仅思维空间广阔,同时在抒情状态下无息的渗透的玄哲情思更是让人不得不称奇叫好。

其诗的开头以一个你字开头独成一行,形成箭弦待发的感觉。但之后的感情却缓缓而进,在一种无声无息的静态描述中,瞬间将读者带进了想象的高山旷野。即有山林星月,又有云霞静水,可以说思维的空间在一个看字上,达到了囊括一切的高度。但是诗的言语平静而忧郁,给读者也带来了同样的感受效果。因而使读者的想象始终无法摆脱你、我、云这三者的形成的视野,即而形成了某种视野的封杀。同时,也为引出下面的诗句,提供了顺水推舟的思维趋势。

诗中的我和云作为你的顾盼,即可以说是种实与虚的选择,可谓精神与物质的抉择。那你究竟是热恋了我,还是狂恋了云?我的思考已开始发热,甚至都开始嫉妒了。嫉妒形成的结果便是: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看云时很近。语言仍旧是那么地平淡,甚至都让人觉得我的忧郁已在长期的你对云的狂恋中变得淡然,就连那嫉妒的心也已悄悄消失,留下的只有无数的空对缥缈世界的孤寂。于是我和你之间的距离在无声无息中拉大,梦想与现实在无声无息中拉大,精神与物质在无声无息中拉大。而在这里,顾城很残忍地再次将读者的视野封杀在你、我、云三者之间。即而形成了强烈的玄哲思辨,又无情地将读者的想象在一种莫大的寂寞的孤独的想张开想象的翅膀却又无力展翅的痛苦的视野之中。而这一切读者只能依靠年龄的增长,生活阅历的增加慢慢扩大视野,扩大其理解的空间。这也许可以作为别人所说的顾城的诗不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一个理由。

《墨攻》观后感800字


有一种思想,于落寞中觉醒

——《墨攻》观后感

没有人可以遗忘,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

没有人可以逃离,那个狼烟四起的战场。

其实战争,只不过是杀戮者的游戏。

其实人民,只不过是占有欲的祭品。

可惜的是,没有人明白;或者说,有人明白,却不敢示于众人。于是,时代落寂了。人民麻木着,无可奈何甚至心甘情愿地向君王敬献自己的财富、粮食、妻女,人格乃至生命;战火蔓延着,张牙舞爪甚至丧心病狂地向战场索要兵器、炮火、仇恨乃至灵魂。于是,胜利者笑了,失败者哭了;于是,胜利的人活了下来,失败的人将会消失——哪怕他是无辜的—— “那在这战场上,有谁不是无辜的?!”有个声音扬起,高亢而愤怒。

一抹惊雷划过。之后,是雷鸣的呼喊。思想觉醒的火花,在那刻,骤然绽放!于刹那间苏醒的人们开始质疑:为什么决定生死的,永远不是自己?而生死,究竟又是为了什么?

君王说,是为了家国天下;将领说,是为了替死去的兄弟报仇。真是这样吗。“是为了满足道义,还是自己的欲望?”噢,又是这个声音。只不过这次,多了一份坚定。循声望去,在那战火的尽头,伫立着墨者革离:往后一步,他便可以离开这战场——可他来了,是的,带着他坚毅的步伐和非攻的思想,来救济一个个被战火吞噬的生灵,勇敢地向生命的掠夺者说不。于是梁城,看到了希望;和平,见到了曙光。革离带领人民向战争发起反抗,因为他,生命不再像蝼蚁般脆弱,也不再像孤鸿般无助。生命的时代觉醒了,人们开始明白战争并不是注定的,也开始相信划分人的标准不该是胜利者与失败者抑或是亲人与敌人,而是人民与人民。也正是因为他,每个灵魂,都有了生存的权利。

可欲望的俘虏却未必领情,譬如君王。于是,革离被赶出了梁城;于是有更多的人死于铁蹄之下;于是又有了更多所谓的“失败者”……

于是,世界彻底落寞了。

可墨者没有放弃——他从来都不会放弃。赵军终究还是退了兵。为了让更多的生命,看似鲜活并渴望鲜活的灵魂逃离自相残杀的刑场,仅此而已。

梁城获救了。梁城不再需要墨者。于是他带着与父母阴阳两隔的孤儿离开了。晚霞抑或血光,染红的满天的尘埃——这份残忍不适合墨者,墨者要去的地方,是另一个世界:在那儿,没有战乱,没有践踏,没有人会被迫献出自己的生命;在那儿,他要告诉孩子们:人们应选择的,是和平,而不是战争……

孙子兵法谋攻篇读后感


孙子兵法谋攻篇读后感一

提起《孙子兵法》,相信大多数人都不陌生,甚至有人还可以背诵其中的名言警句。

可是不知道又有多少人真真正正地阅读过它呢?真真正正地了解到它的价值呢?本人认为这是一本十分值得阅读的书籍,并不只是因为它是中国名著,更因为它的价值所在。

《孙子兵法》这部中国古代兵学名著虽然仅有5000余字,却以其博大精深的战争哲理、启迪心灵的斗争智慧在中外军事思想史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世界三大兵书之一,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

俗话说商场如战场,以我的人生经验来说,亦感受颇深。

如《计篇》中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

指的是在作战前经过认真的研究,分析有利和不利的因素,制订出详细的作战方案,胜利的把握就大,否则,胜利的可能性就小。

这就好比我来做项目策划以及预算,准备的越充分,越有可能获得成功。

《作战篇》中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指的是远征军队的粮草应在作战国征取,如果从本国运至战场就劳命伤财。

这点就拿公司来说,一个公司的流动资金是有限的,不可能全部用来存货进货,所以他们要有周密的计划,财务部的人员就要做好相应的预算,各部门的需要都需要考虑周全。

《谋攻篇》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意思是说,在军事纷争中,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失败;不了解敌人而只了解自己,胜败的可能性各半;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只有每战必败的份儿了。

就说两个公司做竞争对手,如果能事先了解清楚一个公司的产品以及发展方向,充分了解自己公司的发展前景与弊端,那么在做出计划,打胜的机会就大大提高。

《孙子兵法》是一部千古奇书,不是三言两语可以感受的了得,就如同品茶,得慢慢品味,才能品出味道。

一部经典是作者智慧与心血的结晶,在阅读的同时,我们不仅要学习作者的精神,更当以作者为榜样,有什么事比提高自己的能力更让人快乐呢。

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那些优美而哲理的文字却离我们越来越远。

无论我们现在是一名小职员还是大老板,都应抽点时间静下心来,阅读一些经典,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让阅读融入血液,做一个真正拥有内涵的人。

这本书,需要时常拿出来品读。

孙子兵法谋攻篇读后感二

《孙子兵法》的第三章,叫做《谋攻篇》,在这一章的开头,孙子再一次强调了他不要轻易开战的观点。

孙子认为,战争中,能让敌国投降,要比攻破敌国好;能让对方一个12500人的战斗编制投降,比击溃这些人要好;就算能让对方5个人投降,也比击溃这些人要好(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每次都能击溃对方的将领,还不是最好的;那些不用打就能让对方投降的,才是最好的(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这一段,孙子还在说战争的成本和收益,收益越大越好,成本越低越好。

依靠伐谋的方式取得胜利,在孙子看来,是成本最低的,也是最好的。

所谓伐谋,不是我方使用谋略讨伐对方,而是让对方没有办法可用,即伐其谋,让对方面对我方即将展开的进攻,束手无策,只能投降,我方就以最小的代价达到了战略目标。

成本稍微高一点的,是伐交。

伐交的意思是伐其交,即砍掉对方的外援,让对方孤立无助,迫使他与我方签订条约。

成本再高一点的,就是伐兵了,靠消灭对方的军队的方式迫使对方投降。

成本最高的,就是攻城,孙子把攻城作为最不可取的求胜手段,他说如果要攻打城市,先修器械得用三个月,再垒土堆又用三个月,自己士兵死了三分之一,城还不一定能打下来。

联想上一章《作战篇》,孙子说过,兵贵胜,不贵久,耗时长久的战争,花费太多,很容易使新的敌人出现,到那时候,就算国内还有能力很强的人,也没用了。

所以,一旦要使用攻城的方式结束战斗,那简直就是进攻方的灾难(此攻之灾也)!

孙子告诫将领们,能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收益,就不要增加成本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做到这些,不但自己没什么损失,还能获得高额收益,这才算最好的进攻方法(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接着,孙子给出了降低成本的办法。

本方兵力十倍于敌人时,就包围他,这样打,成本是最低的;五倍于敌人时,就猛攻他,这样打成本最低;兵力为敌军两倍时,就分割敌军,这样打成本最低;双方兵力差不多,要选一个能和他战斗的地方,这样打成本最低;如果兵力比对方少点,就要确保我方能及时撤退;如果我方与敌军人数实在差太多,那就要确保避开这支敌军,避免白白浪费成本。

所以,没有优势兵力的情况下,如果两军相遇,只能依靠顽强的意志力与敌人作战;有优势兵力的情况下,要设法俘虏敌人(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所以说啊,打仗是一件很专业的事情,将领必须对本方与对方都足够了解才行。

孙子把将领比作围着国家的围墙,墙围成一圈,没有缝隙,国家就强大了;围墙到处是缝,国家就弱了。

意思就是说,将领仗打得好,国家就强;将领仗打得不好,国家就弱。

大多数君主坐在他的宫殿里,既不了解自己部队的状况,也不了解对方部队的状况,就胡乱对前线将领下命令,弄得士兵心中疑惑,战斗意志就不坚决了,围墙就裂缝了,就会招来祸患。

孙子管这叫乱军引胜,就是自己弄乱了军队导致别人胜利,跟现在的自毁长城差不多意思。

这样君主胡乱指挥的部队,一看就打不了胜仗,那什么样的部队,看起来能打胜仗呢?孙子举出了五个例子统帅知道仗能不能打的部队胜,统帅知道敌我双方兵力对比的部队胜,统帅知道士兵想要什么的部队胜,知道对方的行动并且做好准备的部队胜,将领能力强而君主不妨碍他的部队胜。

为什么这样的部队看起来能胜呢,因为统帅掌握的信息多!我们任何的决策,都是在已知的信息的基础上做出来的,手头上信息越充分,做出的决策越精细,越精细的策略,完成目标的可能性就越高。

手头上一点信息都没有,决策就只能靠扔硬币,这样产生的策略,肯定是最粗糙的。

打牌时,我知道对手的牌,最大就是Q,我出K他就管不了;如果不知道对方手里的任何牌,我只能随便出,靠的是运气,就谈不上什么策略了。

因此,孙子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孙子兵法谋攻篇读后感三

《孙子兵法》在《谋攻篇》最后一段性的将谋取胜利之道归结于五个方面.即: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股市实战中取胜之道又是什么呢?技术分析研究者认为趋势为王,即当大盘,大势趋势向下时应停止持股操作:当大势向上向好时应以持股为主;基本面方面以价值投资为主的,强调以价值为中心,坚持价值投资.市场上大体分为这两方派系.

这两家派系所言,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在股市实战中,确难为所用.我们分析一下技术分析为主,趋势为王的操作法则,就会发现无论是大盘指数与个股,并非在形成上升趋势后就能按照原有的上升趋势运行,如2007年5月30日之后,中国股市在政策的制约下,上升趋势途中突然以大幅跳水下跌改变了原有的上升趋势,许多个股连续不断的以跌停报收,很多投资者猝不及防,损失残重。

此次事件之后,大盘指数虽然一路上扬,但却是部分板块与个股上涨,推动大盘指数不断创出新高.而大多数的个股已经进入了漫漫的下跌途中.当时的股市真可谓是冰火两重天,有人欢喜,有人愁.一时间使趋势为王以技术分析为主的操作,陷入到迷惑不解之中.

而此时,价值投资为主的倡导者们,从国内到国际达成共识的人越来越多:价值投资为主、长线持股、巴菲特股神成为所有价值投资者敬佩学习的榜样.正当价值投资者们开始坚定不移奉行价值投资为主,坚持长期投资持股不动的信念刚刚树立起来,海归红筹大盘股回归国内市场上市,媒体称之为让国内的投资者享受股改之后带来的成果.中石油开盘48元、中国神华、中国铝业、中国远洋神化般的高价贵族身份出现在中国股市.此时仍有不断海归回来的大盘股上市.股市中大量的资金源源不断的向外流出着.投资者们把手中的资金换成股票.在媒体的鼓动下,坚定不移的相信长线持股是金是股神不败的道理,林园这个中国的股神一时间广为流传.可是好景不长,股指在大盘股的护送下,勉强爬行至6124点,就再也没能创新高.就此中国股市开始进入了熊市的大幅下跌之中;大小非们的减持与新股不断的发行节奏越来越快,资金不断从股市中大量流出,价值投资者开始动摇了,迷惑不解了:业绩很好,不断的增长,就是股价不断的下跌!

为什么会是这样?谁来解答?难道价值投资也不对吗?

《孙子兵法》在《谋攻篇》中谈道故军之所以患于君者有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候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股市实战中,有多少投资人知进退之道,懂得管理资金控制风险呢?知进退:应明白股市中将出现大量的资金被抽离市场时,要想到风险将至,操作上以控制风险为主,减仓或者清仓退出市场,尽早做出回避风险的准备,减仓操作.只要股市中大量的资金不断的抽离情况不改变,一定要保持警惕,持币待机,轻易不进.如果实战中已经进入,应确立兵贵胜不贵久的操作思路,大盘反弹之后放量滞涨,应果断退出不贪小利耐心等到机会成熟时,再谋定而动.

前面本人已经谈到中国股市的特色,是政策与资金推动下的市场,反之也是政策与股票推动大幅杀跌的市场.知道中国股市这一特色者是懂得在中国股市中进退者,就如《孙子兵法》中所言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其实生活中最简单的道理就可以验证这点,如肉价、粮价的涨跌,当市场供应增加,哪么价格必然下跌;当市场这些食品开始减少,价格就会开始上涨。

股市也是如此,大量的股票不断的涌进股市,股市下跌也是自然的,而这些我们是完全可以预见到的.如2007年的下半年,大量的大盘股发行上市与大小非们的减持,他们开始涌进股市时,先知明智者如能此时果断离场,就不会有今天的惨败.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的道理,是要我们在股市实战中去悟出的。

近墨者,亦未必黑


古语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这个观点,似乎在很多人的心里都根深蒂固了。古之圣人留下的千古名言,留给后人传诵与学习,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么?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那些近赤之人,是否一个个都会是高风亮节,志在千里的人?而那些近墨之人,又是否一个个都会是卑鄙无耻,胸无大志之徒?当然不是。

古往今来,例子数不胜数。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孙膑,与被后人唾骂的庞涓同出于隐士鬼谷子。而庞涓却妒嫉孙膑的才能,唤其去魏国加害于他。虽然孙膑的才能不会为这些所磨灭,但是残废带来的痛苦,相信对孙膑来说也是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鬼谷子是位好老师,可庞涓可谓之好学生么?近朱者赤,这样看来是个多么大的讽刺啊!

而转说刘备被曹操击败于徐州,北投袁绍,留下关羽与二位嫂嫂于曹营。曹操为劝降关羽,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堆积如山的金银珠宝奉上,而关羽却丝毫不动心,千里单骑,回到了刘备身边。乱世枭雄曹操,雄图伟略,关羽相随一定飞黄腾达。曹操谓之黑,摆在关羽面前的两条路,还有一大批诱惑,可他没有受其影响,毅然回归正途。近墨者黑,似乎也来得有点牵强。

这样一来便要给古语的可靠性打上一个折扣,至少是因人而异。我不禁这样想。

然而,古语有古语的道理,现实有现实的回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关键是取自一个人的心。不管处在什么环境中,或优或劣,都不会影响到一个人的选择。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似乎也只是人们的一个借口。我想,变赤变黑是一个质变的过程,是人心历路程的转折,但核心的腐烂保留不住外表的鲜华,结果只能是人生堡垒的彻底沦陷和坍塌!人是感性的动物,相信不会做出违心之事。只要有心,逆境造英雄;而无心,再好的条件也是白费。

人,就是要为自己的心灵安上一道锁,有自己的目标,不管周围是什么样的环境,都不会改变自己的初衷。看看那些成功人士,无不是这样的人。他们能够做到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经历重重污垢涤荡后仍像出清水之芙蓉一般,天然去其凋饰,保持原始本心;观那些失败的人,也都是禁不起诱惑,踏上了不归路的;在这两者之间,还有一类人,他们是最可悲的。没有人格的主心骨,像是抽走骨架的伞怎么也支撑不起来,像头重脚轻的墙上芦苇,根底太浅,像是嘴尖皮厚的山间竹笋,腹中太空!他们的胸膛里可能有热血,骨子里也有干劲,但却不知人生的方向在哪儿,于是随波逐流成了习惯,人云亦云成了信条。他们的人生画板上也可能有过的一笔也变得暗淡,只看见各种颜色掺杂,趋于灰暗。这个时候,变赤变黑都是可能的。

只要有心,近墨未必黑。不要借口,不要诠释,以心来见证。人不是浸在墨汁里的毛笔,人有其思想。在这作用之下,再黑,也不能影响到他。

时代的轮轴已转到了21世纪,我们当有近墨不黑的勇气,化墨为赤的决心,维持自己的本心,把握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正途中勇往直前,在迷途里悬崖勒马,确定自己的人生主线,不要被墨所侵蚀。让其就像手心的纹路,清晰,只要握紧拳头,未来便把握在自己手中,也必定拥有一个鲜红的未来!

近读野史小说数种读后感600字


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百代兴亡朝复暮,江风吹倒前朝树。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儒林外史卷首词。

文明小史是一部经典的小说,背景就是一九零零年代的中国,与我们的人情风俗其实是一样的。维新是书中的主题,然而维新与守旧,各色人等,人情世故,可以说维妙维肖,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力作。

因了这部书,我把儒林外史找来,它们行文是一样的,都是由一个人物转入下一个人物,儒林外史买了几年,当时竟看不下去,因为毕竟是封建时代的人情世故,即使许多地方与我们也一样,但还是隔了一层,不像文明小史这种写近代社会的书。但是文明小史六十回都看了,儒林外史五十六回还看不完吗?所以今天就看了几回,比以前好看多了。

看完这本书,我就打算看看金瓶梅与留东外史,这些都是野史,写的都是性情中人,现实中人,没有什么伪君子与假圣人。以前听说读正史不如读野史,倒不是说谁更真实,就态度而言,正史就是一副死人相,不讲人话,而野史则都是现实的人,没有什么假大空。

文明小史这本书,我是刚看完的,回味一下,这本书从一个清朝末年的湖南知府写起,写了无数的人物,督抚府县,乃至朝中军机处,还有乡绅候补道,公子少爷,小民百姓,典当行,挑夫,茶楼酒肆,学堂新政,幕府师爷,顾问,买办,太多的人。写了大半个中国,还写了一些人的留日留美生活,还有香港,京师,山东,安徽,江苏,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广东,陕西山西,等等,大半个中国。由于写的人物众多,就没有过多的牵强附会,以便所谓无巧不成书,书中的人物,都是非常现实化的,没有什么巧的事情,都是些日常的事情。

讲了这么多,我也要顾及我的生活。事业,从十几岁所谓经天纬地,到现实世界里封妻萌子,养家糊口,从满脑子理想主义,好名好虚荣,损失惨重,到切近于现实,宁忍耻而不出头。走完了少年路,开始了青壮年的路。虽然不是很好,但还有些信心。文明小史中的人物,起起落落,其实就是现实的缩影。失,也不是亡国之类,得,也不是江山社稷之类,只是些个人的小得小失,或者大得大失,但也只是如此而已。生活也还在继续。那些革命党人,维新志士,所谓的假大空,就由他去吧。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读后感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读后感(一)

散章 静嘉张读书笔记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作者梁启超,又任公,斋于饮冰室。由文首作者解释,这是一部说明清朝一代学术变迁之大势及其在文化上所贡献的分量和价值的讲义。上追晚明,即清代学术的先河,下至民国十年,晚清学术之末,终始之间约三百年,故名《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说起来任公个人著作我之前读的不多,倒是在他列的国学入门书单指引下读过几本书。但这样一个在近代有重要地位的大学问家,不论因为学术影响或者政治原因及其他,我们大多在心里对他有些印象。学生梁实秋为任公写过一篇流传颇广的《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说任公上台讲课前第一句话是"启超是没有什么学问的",说完眼睛上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真是谦逊而又自负的话。先生他博学强记,讲课旁征博引能大段地背书,有时候卡住停下来用手指敲打着自己的秃头,学生们都紧张地屏息,直到他随后又流利地背诵起来。更有趣的是,任公讲演到兴致高潮,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讲到《桃花扇》的"高皇帝,在九天,不管,"任公当一众学生涕泪交错不能自己,学生们也被引入情境,心有所悟。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任公在涕泪中又大笑了。

我看到有学者讨论治学境界说过一段话,其大意为如果忽略体认自得的实践而空谈理论,那就无法掌握学问的真谛,而就学术实践而言,如果只是研究阐明,不能用切至的功夫去体认终究无法得起真髓。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才能有所得失,不作隔阂之论。我想梁任公定是有足够的学问境界,怀陈寅恪所言"同情之了解",才有如此动人的魅力。所谓二流的学者看能力,一流的学者看胸怀,大致如此。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起首一节为《反动与先驱》先由明代阳明学末流讲起,王学自形成起一代代支流颇多影响甚大,从学术发展规律上来说每一学问发展缘起都有其生气勃发开阔明朗的时候,而后学问思想形成稳定便趋于陈腐衰微。就阳明学来说因他有致良知谈心性的旗帜口号,吸取禅宗经验在格物致知外反求我心,便到了末期产生一大群不肯用功,不治学问的人,却持良知心性忝在阳明学门下,风气很坏。我想他们并非不知王守仁在悟出良知心性前有多少格致的功夫,只是庸儒无力深研罢了。所谓"无事袖手谈心性,临难一死报君王",虽然王学之末流学问没做好,但明清之际受此影响竟出了不少有品格的烈士。梁任公在《反动与先驱》中又提出,"这种反动,不独儒学方面为然,即佛教徒方面也甚明显。"宋、元、明三朝就像除禅宗无佛教,他举出三位大师即莲池、憨山、蕅益,他们提倡净土宗,有反禅宗精神。这涉及三朝佛教界主流禅宗的渊源,也有禅净之争的问题。"禅净优劣本来很难说——我也不愿意说,但禅宗末流,参话头,背公案,陈陈相因,自欺欺人其实可厌,莲池所倡净宗,从极平实的地方立定,做极严肃的践履工夫。"我觉得任公这一段分析是极有见地和洞察力的,"禅宗末流,参话头,背公案,陈陈相因,自欺欺人其实可厌",就我的阅读了解,禅宗走向各种变化多样的打机锋辩论游戏,说是明心性求悟道,但宗下各派流的佛理根基与心性修短不同,难免有许多走向轻薄偏颇甚至自欺欺人。任公短短一句话批评准确深刻而有力,若非有全面的学识和总体上对学术史的把握能力,不能写的这么精辟独到。

梁任公写到这一点对我很有提示,我对禅宗有些许简单了解,但总是理不清脉络。从历史的角度看禅宗后期发展,禅宗束书不观走向虚浮,净土便以实学原典这样根本的学问修持来做矫正。了解这一点很有助全面理解禅宗。而实学的意义如楼宇烈在宗教研究讲记中所说,没有深入佛学学理的研究是没有所谓顿悟的。

书中梁任公用三章写了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很有趣地,梁任公引用佛家概念来叙说。"佛说一切流转相,例分四期,曰:生、住、异、灭。思潮之流转也正然,例分四期:一、启蒙期,生;二、全盛期,住;三、全盛期,异;四、衰落期,灭。无论何国何时代之思潮,其发展变迁,多循斯轨。"在这里任公论了一,清朝对儒生的政策,即分阶段地利用,高压,怀柔。二,科学的兴起与中止,即中国的八股,西方教会乱入皇室斗争而失败。科学发展失败的一个原因竟然是教会高层乱入政治斗争失败,这让我不禁对那陈腐的封建盛世什么都要卷入政治泥淖,产生一种巨大的失望。三,清初学派甚多而后转入考据一门,学风由蹈空转入实学,而封建高压和思想控制是主要原因。四,考据没落,社会政治各种乱事带来思想界异动。

可以说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影响是本书中梁任公着力讨论的,而确实,这是个重要的问题。每朝的学问有每朝的特点,在封建社会集权下,学术被一种从上而下的干涉力影响,从来只有有限范围的自由。远者焚书坑儒然,独尊儒术亦然;近者,元朝蒙古族主中原,汉族知识分子毫无地位;满清治中国,拥兵入关,先屠后治。强兵虽得胜,无法治国便对知识分子先打压,打压不成而怀柔。统治时期更是各种高压黑暗政策,明史案,文字狱不忍说,修《四库》不异焚全书。清人考据学成就高,搞小学搞朴学搞古经,实在是无法做学术只能把精力总在别处。即使是沿脉络从上古各代梳理下来,清代学术有功力而小思想成就的特点也是很明显的。然我们也看到学术的生命力在于,稍有自由空气,它便活跃起来。有一点很有趣,梁任公自己写学术史,而这一段自己也是史中人,公车上书,康梁变法。清末新气象潮流,梁启超办《时务报》,鼓吹革命,输入外国学说。

梁任公的博学通识,全面的把握能力,精要的分析见解,洁雅的文字,都令人十分佩服。应该说大多数学者从自我学识到写作之间是有距离的,学术作品的写作又是另一个异于学术能力的事情。而就选《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来细读,梁任公实在高超!这本学术史的另一个特色之处是任公选写主要学者黄梨洲,顾亭林,王船山,万季野等,在这样的组织方式下由学者写了阳明学,经学,史学程朱等,更延伸到实践实用主义,科学曙光。这样写学术史很特别,写作方法大概取于史记纪传体。每章节都有一定的独立完整性,喜爱某个学者可以抽出单读,学术史有了一种精神传的味道。譬如写梨洲先生,任公笔力深邃,其治学路径,其学问成就,其人格德行,昭昭然。偶有间其语录,相得益彰,更显出任公学问厚积让人佩服。如写到阳明学传人孙夏峰时引出《夏峰语录》"诸儒学问,皆有深造自得之处,故其生平各能了当一件大事。其间虽异同纷纭,辩论未已,我辈只宜持平心探讨,各取所长,不必代他人争是非胜负也。一有争是非求胜负之心,却无前人不相干,便是己私,便是浮气,此病关系殊不小。"我觉得这诚求学问之心,太令人敬佩了,风格之高值得我辈学习。这些经由任公筛选的语录闪着古人思想的光芒,值得抄录以为座右铭。比如顾炎武之"某虽学问浅陋,而胸中磊磊,绝无阉然媚世之习!"在这些部分外,梁任公还录了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举有经学、校注古籍、史学和历算学等。

读完此书,感到胸中磊磊然精神。我把这本学术史推荐给几个朋友,说这是一本值得细读的书。梁任公笔下学术为本,学人精神卓然突出,这高出一本学术史的价值之外。我想到梁启超本人,号饮冰室主人。所谓饮冰,含义"十年饮冰,难凉热血".饮冰二字出自《庄子?人世间》,"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余光中观饮冰室书斋说:"其室饮冰,其人犹热。"这不需注释,忧国忧民,心急如焚,心怀阔大,前辈学人就是这样做的吧!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读后感(二)

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孙钦善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他是中国近代的改良主义者,1898年与康有为一起倡导维新,发动戊戌政变,二人并称"康梁".梁启超早年即热衷于史学的探讨,不时有论著发表。晚年在清华大学等校讲学,得以集中时间和精力进行学术研究,写了不少学术著作,如《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儒家哲学》、《古书真伪及其年代》等,成为著名的学者。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在梁启超的学术著作中占据重要地位,与《清代学术概论》关系密切,实为姊妹篇。《清代学术概论》撰成于1920年10月,他本是梁启超与蒋方震《欧洲文艺复兴史》所做的序言,曾以《前清一代思想史之蜕变》为题,连载于1920年11、12月出刊的《改造杂志》3卷之3、4、5期。次年2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单行本,改为今名。《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原为梁启超在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任教时所编的讲义,始撰于1923年冬,约于1925年春完成全书。其中《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的四章,曾单独连载于1924年6月至9月出刊的《东方杂志》21卷之12、13、15至18各号。以全书出版的版本有1929年上海民智书局版、1932年中华书局《饮冰室合集》版(第17册)、1936年中华书局单行本等。1983年朱维铮作了校注,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与《清代学术概论》合刊的《梁启超论清史二种》本。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实际是清代学术史,为述及清代学术的前因与后变,故首尾包括了三百年的时间。关于这一点,作者开宗明义,在本书开头就作了交代:"这部讲义,是要说明清朝一代学术变迁之大势及其在文化上所贡献的分量与价值。为什么题目不叫做清代学术呢?因为晚明的二十多年,已经开清学的先河,民国十来年,也可以算清学的结束和蜕化。把最近三百年认作学术史上一个时代的单位,似还适当,所以定名为《近三百年学术史》。今年是公历1923年。上溯到三百年前至1623年,为明天启三年,这部讲义就从那时候讲起。"他还说明了此书与《清代学术概论》的关系:"我三年前曾做过一部《清代学术概论》。那部书的范围和这部讲义差不多,但材料和组织很有些不同。希望诸君预备一部当参考。"这说明两书的宗旨和内容是差不多的,只是写法有所不同。《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无作者自序,其写作宗旨可以从《清代学术概论》自序中间接了解到。《清代学术概论·第二自序》之(二)说:"久抱著《中国学术史》之志,迁延未成。此书既脱稿,诸朋好益相督责,谓当将清代以前学术一并论述,……于是决意为之,分为五部:其一,先秦学术;其二,两汉六朝经学及魏晋玄学;其三,隋唐佛学;其四,宋明理学;其五,则清学也。"由此可见,作者本想写五部构成序列的学术史,《清代学术史》为其中的一部。又之(三)说:"本书属稿之始,本为他书作序,非独立著一书也,故其体例不自惬者甚多。既已成编,即复怠于改作,故不名曰《清代学术史》,而名曰《清代学术概论》,因著史不能若是之简陋也。五部完成后,当更改之耳。"由此可见,《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相对《清代学术概论》而言,实即"更改"之作的《清代学术史》,之所以不称《清代学术史》,盖因其他几代的学术史没有完成,没有并称的必要,而之所以以"三百年学术史"命名,前引该书开宗明义的话已经说明。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内容丰富、全面,前后两大部分,一纵一横,反映了清代学术发展的来龙去脉和各个方面。

全书共十六讲,前十二讲为"纵"的部分:第一讲《反动与先驱》为"楔子",分五点说明了"明朝煞尾二三十年间学术界所发生的新现象",即"舍空谈而趋实践",由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务虚的心学,向务实的考据学发展。第二讲至第四讲,分别为《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之(上)(中)(下),就政治对学术的影响,分期历述清代学术的发展。(上)讲述清初期,包括顺治、康熙两朝。作者从清政府对汉人特别是知识分子的政策着眼,大概分了三期:第一期,顺治元年至十年约十年间,利用政策。第二期,顺治十一二年至康熙十年约十七八年间,高压政策。第三期,康熙十一二年后,怀柔政策。作者认为"除第一期没有多大关系外,第二期的高压和第三期的怀柔,都对于当时学风很有影响",致使由"前明遗老支配学界",倡"经世致用"、""日趋于健实有条理"的考证学,"其时学术重要潮流,约有四支:一、阎百诗(若璩)、胡东樵(渭)一派之经学,承顾(炎武)、黄(宗羲)之绪,直接开后来乾嘉学派;二、梅定九(文鼎)、王寅旭(锡阐)一派之历算书,承晚明利(玛窦)、徐(光启)之绪,作科学先锋;三、陆桴亭、陆稼书(陇其)一派之程朱学,在王学汉学之间,折衷过渡。四、颜习斋(元)、李刚主(塨)一派之实践学,完成前期对王学革命事业而进一步".(中)讲述清中期乾嘉考证学,此期"汉学思想正达于最高潮,学术界全部几乎都被他占领。但汉学派中也可以分出两个支派:一曰吴派,二曰皖派。吴派以恵定宇(栋)为中心,以信古为标帜,我们叫它做‘纯汉学’;皖派以戴东原(震)为中心,以求是为标帜,我们叫它做‘考证学’。此外尚有扬州一派,领袖人物是焦里堂(循)、汪容甫(中),他们研究的范围,比较广博;有浙东一派,领袖人物是全谢山(祖望),章实斋(学诚),他们最大的贡献在史学。"(下)讲述清末、民初三四十年间,包括洋务活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的新学。第五至第十二讲"将各时期重要人物和他的学术成绩分别说明":第五讲《阳明学派之余波及其修正》,论述黄宗羲,附论孙奇峰、李覜、、余姚王学家、李绂等;第六讲(淸代经学之建设》,论述頋炎武、阎若璩,附论胡渭、万斯大卜等;第七讲《两畸儒》,论述王夫之、朱之瑜;第八讲《淸初史学之建设》,论述万斯大、全祖望,附论初期史学家及地理学家;第九讲《程朱学派及其依附者》,论述张履祥、陆桴亭、陆陇其、王懋竑,附论其他;第十讲《实践实用主义》,论述顔元、李埭,附论王源、恽鹤生、程廷柞、戴望;第十一讲《科学之曝光》,论述王鴒阐、梅文鼐等,附论其他;第十二讲《淸初学海波灑余录》,论述方以智(附黄生)、陈确、潘平格、费密、唐甄、胡承诺、刘献廷、毛奇龄(附朱彝尊、何焯、钱谦益)、吕留良、戴名世等。以上属于纵论,又可分为两部分:前四讲以时期论,第五至第十二讲以学派及人物论。全书后四讲为横的部分,分学科论述:第十三讲《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一)》,论述经学、小学及音韵学;第十四讲《淸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 (二)》,论述校注古籍、辨伪书、辑佚书;第十五讲《淸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三)》论述史学、方志学、地理学及谱谍学;第十六讲《淸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四)》,论述历算学及其他科学、乐曲学。在横的部分中又照顾到纵的历史线索。总之,本书不仅内容丰 富,而且谋篇布局纵横交错,颇具章法。

梁启超写作此书,既不是闭门造车,又不是蹈袭他人,而是较好地处理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首先,关于学术史的内容和体制,他总结、吸收前人的经验,而 又作了别开生面的创新。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三)·学术史之编著及其他》中,他对学术史之作,作了历史的考察,认为"旧史中之《儒林传》、《艺文志》,颇言各代学术渊源流别,实学术史之雏形","及黄梨洲《明儒学案》六十二卷出,始有真正之学史,盖读之而明学全部得一缩影焉";他还对有关清代学术之作,作了特别考察和评论,说叙清代学术者有江子屏(藩)之《国朝汉学师承记》八卷、《国朝宋学渊源记》三卷;有唐海镜(鉴)之《国朝学案小识》十五卷。子屏将汉学、宋学门户显然区分,论者或病其隘执。……二书中汉学编较佳,宋学编则漏略殊甚,盖非其所喜也。……子屏主观的成见太深,其言汉学,大抵右元和惠氏一派,言宋学则喜杂禅宗。观《师承记》所附《经师经义目录》及《渊源录》之附记,可见出。好持主观之人,实不宜作史,特其创始之功不可没耳。唐海镜搜罗较薄,而主观抑更重。其书立‘传道’、‘翼道’、‘守道’三案,第其高下;又别设‘经学’、‘心学’两案,示排斥之意。盖纯属讲章家‘争道统’的见解,不足以语于史才明矣。"总结历史是为了学习经验,汲取教训,超越前人。在同书第五讲中谈到《明儒学案》时说广著学术史有四个必要的条件:第一,叙―个时代的学术,须把那时代重要各学派全数网罗,不可以爱憎为去取;第二,叙某家学说,须将其特点提出来,令读考有很明晰的观念;第三,要忠实传写各家真相,勿以主观上下其手;第四,要把各人的时代和他一生经历大概叙述,看出那人的全人格。梨洲的《明儒学案》,总算具备这四个条件。"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正是自觉努力这样做的,而且他的观点比古人更为先进和高明。

其次,在此书具体内容的各个方面,梁启超也总是注意在借鉴前人的成果的基础上加以开创。例如关于清代学术的分派,江藩的《国朝汉学师承记》、《宋学渊源记》两书明显分为汉、宋两派。至于乾嘉时期的学术,江藩亦有两派之说,如《汉学师承记序》云:"三惠之学,盛于吴中,戴震诸君,继起于歙,从此汉学昌明,千载沉霾,一朝复旦。"此为学分吴、皖之始。至章学诚,在《检论·清儒》中把乾嘉学派分为吴派、皖派、浙东派、扬州派,其后又述及桐城派与朴学分途,今文家与朴学对立。梁启超对此有所继承和发展。又如关于清代学术的分科,戴震有义理、文章、考核三学之说(见段玉裁《戴东原年谱》、《戴东源集序》)",王鸣盛有义理、考据、经济、词章四学之说《王戆愚先生文集序》,《西庄居士始存稿》卷25),龚自珍有训诂、校勘、目录、典章制度、史学、金石、九数、文章、性道、掌故十学之说"阮尚书年谱第一序",皮锡瑞论清学的主要成就有辑佚、校勘、小学之说(《经学历史〉第十章),等等。梁启超对此亦有所继承和发展(见《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对每一学科的论述也是如此,如关于校勘,他已总结出四种方法,虽不如后来陈垣的"校勘四法"精密,但已比较全面;又如关于辨伪,他总结出系列的方法,比胡应麟的"辨伪八法"更有发展,并且在后来的《古书真伪及其年代》中又有所前进。具体辨伪成果也是如此。在辑佚方面,他也能借鉴前人成果而有所发展。他认为清代"辑佚之举,本起于汉学家之治经",继之以从《永乐大典》辑佚书向上一步之辑佚,乃欲将《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中曾经著录而今已佚者,次第辑出",甚符实际情况。他还全面地总结了辑佚方法,揭示了佚书材料渊薮,规定了辑佚书优劣之标准(出处详明、求备、求真、求还其本来面目甚有指导意义。其他方面,继承与创新的例子亦多,不一一列举。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全面论述了清代学术的复杂内容,并且抓住了其特色,即以古典考证学为中坚,为正统。对这一特色的形成原因,也作了认真的分析。因此,此书的成就是非常突出的。但是也还存在一些局限,而且往往是成就与局限并存于同一成果上,需要仔细分析,恰切评价。例如关于清学起因的探讨,他能比较客观地考虑到各个方面,在解答"为什么古典考证学独盛"之问题时说明季道学反动,学风自然要由蹈空而变为核实一由主观的推想而变为客观的考察。客观的考察有两条路:一、自然界现象方面,二、社会文献方面。……文献包括范围很广,为什么专向古典部分发展,其他多付阙如呢?问到这里,又须拿政治现象来说明。"(《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中)》)这里虽然谈到历史原因,最终还是归结到造成人人自危的髙压政策。他还触及到古典考证学兴盛的社会、经济原因,说:"凡在社会秩序安宁、物力丰盛的时候,学问都从分析整理一路发展,乾嘉间考证学所以特别流行,也不外这种原则罢了。"(同上〉但总是把主要原因归结到政治、文化上髙压与怀柔的两手政策。实际上以古典考证学为主的清代学术,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古文献学内部考据传统的推动,其次也直接与在明代衰亡之后学界对空疏心学的检讨与批判有关。以文宇狱为代表的髙压政策和稽古右文的怀柔政策,当然也有影响,不容忽视,但作为外因,始终未占据主要地位。理由是:第一,两手政策主要用来对付反满的民族矛盾,其在清初似乎对学界未起到多大作用,因为清初的知名学者,大多坚持民族气节,既不怕压,又不受拉拢;两手政策在考证学发展髙蜂的乾嘉时期似乎已无意义,因为当时学界对已完全接受中原文化传统、并且取得经济发展、国势稳定的满族统治者,已经认同。第二,清代的髙压政策,始终没有用来主要对付离经叛道的异端思想,而学界主流在维护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正统思想上,与统治者又毫无二致。当时虽有沸沸扬扬的"汉宋之争",但主要表现在学术方法上,而不在意识形态上,如作为正统考证学派的代表人物惠士奇,在自家红豆山房楹联上就明确写着:"六经宗服(虔)郑玄百行法程朱。(《国朝汉学渊濂记·前记》)说明在治经方法上宗尚以服、郑为代表的汉学,而在道徳行事上则广、完全奉行程朱理学。强调高压因素,与清末改良派、革命派中的反满思潮有关,如章炳麟就是如此。梁启超本来就是改良派人物,加之在清朝被推翻已达十年之后写此书,持这种观点也不奇怪。实际上这是一种片面、不当的观点。又如认为清代学术的主流和特色是古典考证学,这种把握是准确的;但又把考证学兴盛的清代视为中国之文艺复兴时代,则在实质上偏离了实际情况。如前所说,清代考证学派在意识形态上并未超出封建主义范畴。再如此书在内容上堪称广博,这是成就;但在一些方面又不够精深,这又是局限。面对广博的学术领域,梁启超并不否认他自己的不足,书中屡称自己是"门外汉、如关于历算、《水经注》等》,难免"粗浅的推测"或"粗浅之说",颇有自知之明。此外,此书材料非常丰富,但在引用上又有不少疏误,朱维铮校注多有指明。

一般认为,梁启超的学术风格是髙屋建瓴,洞察敏锐,博大有余而精深不足。《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典型地体现了梁启超的学术风格,此书虽然有失,但无论从历史意义上看,还是从现实价值上看,都不愧为经典之作,只要我们善于研读,定会受益无穷。

来源:文史知识,1999,(第1期)。

《墨攻》观后感600字


人 性 与 矛 盾

——《墨攻》观后感

城池、兵革、刀光、剑影……一次次精妙战术的运用,只见敌方战士不堪一击,木偶棋子般成批倒于梁城下。赵兵被击退了,留下的却是上千具尸体,毫无知觉地躺于异地,永远不再苏醒。

墨者革离深谙墨家守城之术,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保住了只有妇孺子民4000人的梁城。可他此时却忧郁地伫立于成堆的尸骨前。他为了和平,为了宣扬墨家“非攻”“兼爱”的思想而来梁城守城,而此时,他却在用杀戮换取所谓的和平,给予4000生命以生的希望,却夺取了4000生命生的权利。当他在用略带忿恚的语气拒绝梁王的召见与奖赏时,他已开始怀疑,怀疑自己的信仰与学说,怀疑自己的举措是否有利于和平与生命,他似乎正在走向自己的反面,开始沦陷在理想与道义的矛盾中。

可孰知,随后这种矛盾便愈演愈烈。革离无求回报,秉持“非攻”“兼爱”的信念为梁王守城,却被梁王及其身边阴险臣子断为是阴谋,为了保住自己地位反而追杀革离;革离真心诚意击退赵兵,拯救百姓,却遭百姓刺杀。人性的自私,贪婪,利与义的交集、冲撞使他感受到了矛盾的压迫,但更多的则是失落、彷徨与无奈。

当他再一次为拯救梁城而回到城内,命人挖水道击退赵兵,却使心爱的人与自己阴阳两隔。能称之为美好的东西都成为幻灭,留下的只有火与血,萧索的枯草在寒风中啜泣。

的确。人们因利益而发动战争,却也因战争将人性的卑劣暴露无遗。贤者看到了这些阴暗面,于是想力挽狂澜,却使自己一度陷入矛盾的境地。是人类的欲望,人性中的丑陋缔造了这些矛盾,使真正渴望挣脱的救世者感到心灵的煎熬,反而对自我、对未来茫然疑惑。他们痛苦着,只因他们清醒着。

最终,革离离开了这座萧条的城池。可以谓之正义、英勇的灵魂已于纷争的战火中消泯,留下的只是依旧执意愚昧着的梁王及其子民,灰黄的苍天土地浑然一体,已然烘托了超越悲剧的悲凉。革离牵起了小女孩的手,走向远方,似乎在绝望之际依旧怀揣着希望。我不知道,他的远方通达何处。在经历了这一番折磨后,他是否看到了人性的局限性,是否会谋求出世,以获取内心的平和,而远离浅陋的世俗。又或许,他承认矛盾的存在,承认人性的浅陋,随即同意墨家支持秦国统一天下,而不再为了自己执着的遥不可及的理想空谈而使身心备受矛盾的苦熬。当然,还有一条更为艰难漫长的路,便是坚信理想,从人性出发,去改变人性的丑陋,化解矛盾。但若如此,墨者及其世代都应具备超乎人性的忍性,为理想而承受一路的矛盾给予自己的自我批判、否定,甚至是背道而驰的行为及道义的遣责,穿越这一路上真正的荆棘。

二千年前的墨者如何选择,都已成为故事离我们远去。“人性与矛盾”的课题已不再属于革离,而是隶属于每个生者并恒存。于是乎,我听到了一个清醒的声音:“看清真相,去找一条真正的路,走下去!”

《范进中举》读后感


谁不想永远只当父母襁褓中沉睡的乖宝宝,人人疼爱;谁不想永远只活在童年中,无忧无虑;谁不想在仕途中,一帆风顺,一路晋升;谁不想当个童话里面的公主,终会遇到自己的王子。但童话固然美好,却是那么虚幻。而这样的生活又是那么的遥不可及。

现实又总是一次又一次的把我们往崩溃的边缘推去。如果人人一日三餐有着落,还有闲钱存银行,又会有谁会去当小偷。如果人人家庭幸福美满,又会有谁会因为抑郁症而死去。有头发,真的不会有人想要去当癞痢。一切都可以说是生活所逼。

《儒林外史》主要描写了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和官绅的活动与和精神。充满讽刺意味的《范进中举》中,主人公范进在经过三十四年的科举考试后才中了个秀才,紧接着中举人后还喜极而疯,引出了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的悲喜剧。

在我看来,范进是可怜的也是值得我们所学习的。

34年,一个人一生中最多只能拥有三次。把那么漫长的时间都花在同一件事上,锲而不舍,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范进。虽然他虚伪狡猾,热衷于功名利禄,但有头发,谁又会想当癞痢;同样是人,谁又甘愿只能看着别人过着视钱财如粪土的生活;同样是人,谁又愿意一辈子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碌碌无为过完余生。范进的行为还是很符合人性常理的,他的身上还是有着许多可与之处,不是吗?一次的失败,我们都需要花很多的时间与精力去修补受伤的心灵。两次失败,我们惆怅,我们痛惜,但仍然有勇气爬起来,重拾信心,再上战

场!但多次的失败,仍能够坚持下去,仍能够不断的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这需要有多么强大的毅力才的做到的事情。而这位被无数人唾弃的可怜儿却做到了!在面对胡屠户的恶言相对;众乡邻的冷漠势利、嫌贫爱富,我对范进的敬佩尽不在言中。如果我生活在当代,如果我也受当年的社会风气所沾染,我必死无疑。

几十年来,我们只会站在一旁讪笑范进的懦弱,不自量力和疯癫,但我们是否又有把我们的生活和他进行对比。人生漫漫长路中,我们有二十多年必须在学校中度过。中国的应试教育为的只是应付考试,拿去文凭。这和科举制度又有什么区别。我们出来社会后,努力工作,生儿育女,再重复这可怕的轮回。我们的这一生都只是为了功名利禄,都只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为了给身边的人带来幸福。这样的范进和我们错了吗?我曾多次想过,如果我奋斗多年的梦想,在我想要说放弃的时候,又得到了一个如此让人震撼的消息,我也会疯掉。这样的我们又错了吗?

有头发,你和我都不会愿意去当癞痢。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身不由己的。或许当太阳再次升起的时候,我们的命运也也许能展开新的篇章

2011年12月20日

高一:张嘉怡

近读野史小说数种读后感 (600字)


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百代兴亡朝复暮,江风吹倒前朝树。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儒林外史卷首词。

文明小史是一部经典的小说,背景就是一九零零年代的中国,与我们的人情风俗其实是一样的。维新是书中的主题,然而维新与守旧,各色人等,人情世故,可以说维妙维肖,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力作。

因了这部书,我把儒林外史找来,它们行文是一样的,都是由一个人物转入下一个人物,儒林外史买了几年,当时竟看不下去,因为毕竟是封建时代的人情世故,即使许多地方与我们也一样,但还是隔了一层,不像文明小史这种写近代社会的书。但是文明小史六十回都看了,儒林外史五十六回还看不完吗?所以今天就看了几回,比以前好看多了。

看完这本书,我就打算看看金瓶梅与留东外史,这些都是野史,写的都是性情中人,现实中人,没有什么伪君子与假圣人。以前听说读正史不如读野史,倒不是说谁更真实,就态度而言,正史就是一副死人相,不讲人话,而野史则都是现实的人,没有什么假大空。

文明小史这本书,我是刚看完的,回味一下,这本书从一个清朝末年的湖南知府写起,写了无数的人物,督抚府县,乃至朝中军机处,还有乡绅候补道,公子少爷,小民百姓,典当行,挑夫,茶楼酒肆,学堂新政,幕府师爷,顾问,买办,太多的人。写了大半个中国,还写了一些人的留日留美生活,还有香港,京师,山东,安徽,江苏,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广东,陕西山西,等等,大半个中国。由于写的人物众多,就没有过多的牵强附会,以便所谓无巧不成书,书中的人物,都是非常现实化的,没有什么巧的事情,都是些日常的事情。

讲了这么多,我也要顾及我的生活。事业,从十几岁所谓经天纬地,到现实世界里封妻萌子,养家糊口,从满脑子理想主义,好名好虚荣,损失惨重,到切近于现实,宁忍耻而不出头。走完了少年路,开始了青壮年的路。虽然不是很好,但还有些信心。文明小史中的人物,起起落落,其实就是现实的缩影。失,也不是亡国之类,得,也不是江山社稷之类,只是些个人的小得小失,或者大得大失,但也只是如此而已。生活也还在继续。那些革命党人,维新志士,所谓的假大空,就由他去吧。

编辑推荐:

《女孩范贝西》读后感


《女孩范贝西》读后感

《女孩范贝西》是一部十二岁女生范贝西的成长记录,书中记录到了她6岁到六年级的心路历程,我读完有很多感想,先说说我最喜欢的一节,是范贝西六年级上学期的故事。



范贝西学校的英语老师经常变换,这次来了位姓“渠”的老师,他用了这样一种方法教英语:学英语要背单词,渠老师先写一个简单的英语单词,让大家玩大帆船的游戏,谁的帆搭的层最多,谁就越棒。当然,条件是必须要背下搭帆船的单词。就这样,连不喜欢英语的同学,都对它产生了兴趣。

范贝西是一个开心乐观的女生,她常常会给别人带来温暖,会给别人好的建议,能让冷静内向的人变成开朗大方的人。别人惹她生气时,她就能快速冷静下来,露出笑脸。

有一次,我們全家去爬山,爬到山顶了,所有人都很渴,但背包里只剩下一点水,不足我们全家喝。我刚把水杯取出来准备喝一点,水杯就被妹妹抢走,喝掉了。旁边什么店都没有,买不了水,我顿时火冒三丈,说起妹妹来。到现在有点后悔,因为山并不高,五十分钟就能上下山了。我只要在那时做几个深呼吸,也许就不会影响到别人的情绪了。

《女孩范贝西》一书幽默风趣,能让小孩子明白,成长之痛与快乐并行。

读后感《《范睢远交近攻》读后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非攻初中读后感4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