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观后感

观后感

普通女人影评观后感。

记忆中难忘的事,经常是观看一些经典的影响记忆,有很多想法在看中不断涌现,不能消失,为了充分回味作品这个作品,就可以好好写一篇观后感。写观后感可以让我们杂乱的思维得到整理。哪些情节让您印象最为深刻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普通女人影评观后感”,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普通女人》是一部由智利、德国等四国共同联合制作的关于同性的电影,影片剧情一波三折,扣人心弦,网友们对这部电影的评价也还不错,一起来看看吧!

不少影评表示,这部LGBT影片获奖纯属正直正确的结果。

这样的评论很中肯。

毕竟,整部影片故事简单,节奏缓慢。只是女主角变性人的特殊身份加大了戏剧效果。

故事的主角玛丽娜,是一个变性人,同性伴侣奥兰多因与她相恋,离开原来的妻子和家庭。而男友奥兰多的意外逝世,引发一连串事件。

男友前妻和家人阻止玛丽娜参加葬礼,对她进行羞辱和打击。不同的人在事件中轮番登场医生、警察,玛丽娜的朋友和老师等等,冷暖两种态度,表现了LGBT的真实生活状态,表达了导演对于平等、对于爱、对于自我的态度和思考。

玛丽娜和奥兰多是一对恩爱的恋人。在玛丽娜生日当天,两人一起共度良宵。而已经57岁的奥兰多半夜突发疾病,意外死亡。

奥兰多的逝世,戳穿了假意温情的社会文明,人心的阴暗一一暴露,玛丽娜遭到了种种刁难、侮辱和歧视。

最初,在医院她接受了警察无理的对待。

第二天,有一位自称道德监管的女警官找她了解情况,别有用心地揣测奥兰多的死因,带有偏见地问询玛丽娜。

而后,奥兰多的大儿子来到家里,言语侮辱玛丽娜,要求强制收回父亲的公寓。

玛丽娜与奥兰多的前妻会面,对方直言她是变态,认为玛丽娜是一个嵌合体,用词极其伤人。

玛丽娜,甚至在警局被威胁接受全裸的身体检查。

在男友奥兰多的告别仪式上,她被轰走。

奥兰多儿子对她的羞辱也由言语,升级到行动。跟踪辱骂她,把她绑架到车上,在她头上缠满胶带。

如她所言,她不过是想为自己所爱之人送行,轻轻地道别。

如果影片就此以种种不公平的、残酷暴力的伤害来为LGBT发声,未免显得低级,难当奥斯卡的认可。

遭遇了种种屈辱的对待后,电影中出现了最令人动容的画面狂风中,玛丽娜逆风而行,风越大,她越坚持,45度斜角的对抗是她对自己、对内心的坚持,对生活、对命运的宣战。

影片精妙之处在于,愈是在如此不堪的境地里,愈是有绚丽浪漫的画面温暖着你。

片中并非所有人都视她为怪物,将她划为异类。她有喜爱她的朋友,她有欣赏她的老师,她还有至死都深爱她的奥兰多。

这些温情脉脉的镜头,一方面反衬出现实的残酷,一方面又表达出玛丽娜内心对于爱的渴望和信仰。

当她与奥兰多在舞池依偎时,画面温暖而斑斓。

当她受挫低落时,路过的是欢乐的游乐场和浪漫的喷泉广场。

当她怀疑自己的时候,她爱人的灵魂都会出现在她身边,给她坚持下去的力量和勇气。

洗车时,奥兰多第一次出现,倒影在玛丽娜的墨镜上。

买醉的夜店里,奥兰多再一次出现在玛丽娜眼前。

奥兰多引领玛丽娜找到自己的火化前的遗体,完成最后一面。

如此浪漫主义的手法,让这部本可以狗血又猎奇、悲悯又沉痛的电影,生长出一股美妙动人的娇美。

在奥兰多的遗物中,玛丽娜发现了一把钥匙那是桑拿房存储柜的钥匙。当她穿过层层障碍,在热腾腾的迷雾中打开柜子,里面空空如也。

这个漆黑如深渊的柜子,似乎在告诉玛丽娜,躲在柜子只有黑暗。这也是爱人给玛丽娜最后的鼓励,只有坚持自我,走出柜子,才能争取幸福的生活。

波折下来,玛丽娜也渐渐有所启发。

在影片的最后,她赤身裸体躺在床上,在隐私处放置了一枚小镜子,里面照映出她美丽自信的脸庞。

生理性别在这里模糊掉,而人本身在这里强大起来。

影片主题在此处得到哲学的升华,试图回答一个古老的问题:我是谁?

我们不再是由生理结构决定的人,而是由自己的心、自己的脑去决定我是谁的答案。

这幅肉身不过是灵魂的容器,坚持做你自己,纯洁的灵魂会向世人述说着你是谁。

变性人、男同这些是在玛丽娜身上的标签,可她却比那些所谓的正常人更加善良、更加包容、更加勇敢、更加美丽、更加相信爱。

玛丽娜在这现实社会如同可怜小兽,可她的眼神里却始终闪烁着倔强和坚强。她的故事是一节生动的寻找自己的课程。

我们是谁?

我们该如何度过这一生?

这些问题的答案,不是生理的特征可以界定,也不是世俗的标准可以评定。

这些答案在我们心中。

每个人都应该坚持自己内心的善良,每个人都要有勇气去追求自己的渴望。

众生平等,愿每个人的这份执着和勇敢都被温柔善待。

本片的西语原名是《Una mujer fantstica》英译为《A fantastic woman》汉译为《普通女人》,真的要给我们汉译的名字打120分,简单明了,普通二字一语中的。

这是一部LGBT群体中T发声的电影,女主曾是一位生理性别为男、社会性别为女的异性恋跨性别者,后来也就成为了T的全称transgender变性人的一员。然而这些标签都多余,她就是一个普通的女人。

「 下面是我贴出的一些代表性的情节片段,结束会暂时记录一些个人与大众的想法。」

玛丽娜坦然接受自我,作为一位努力上进的歌手,在舞台上演唱时散发着自信的光芒,得到了奥兰多的欣赏和爱慕,两人心灵相通,有着二十岁的年龄差阻挡不了两人真心相爱。

但噩耗突然发生在一个美好的夜晚,她的爱人突然离世,她还未整理好悲痛之情,就紧接着发生了一系列荒谬的事。倒也是这些因跨性别身份的女主角而展开的一个个荒诞不公的情节,让人纳闷儿,这些破事儿和她的性别有个毛关系?

在找到医生的时候,医生的对病情只口不提,却一直怀疑她的名字是不是化名??

在难忍悲伤的时候选择出去走走释放情绪的时候,莫名其妙的又被警察带回医院审问。

也不出意外的先拿她的名字说事儿,怀疑她的身份。

这还不够,又被一位女警追查,毫无证据的情况下,看似审问实则带着毫不掩饰的个人偏见和人格诋毁。

奥兰多的儿子惦记着父亲的房产,还将怨气撒在她身上,同样的言语刁难和威胁。

奥尔多的前妻趁机来要走奥尔多的车,见面后不承认玛丽娜和奥尔多的爱情,还出言不逊。最后被发现那些匪夷所思的案件调查果然是她搞得鬼。

又以保护自己爱的人为由,故意叫出玛丽娜的男性名字,阻止玛丽娜参加葬礼。

玛丽娜被他们咬住变性人这一标签,毫无意义的死死不放,他们无情的针对她折磨她。每件事发生后,对这些无聊可笑又充满恶意的人,玛丽娜明显不想与他们又过多的瓜葛,她选择容忍并坚持自己立场,编剧也没给她留什么主角光环,特权啥的,只有她作为一个普通女人想去送所爱之人的最后一程的愿望,这个愿望简单又真实,又那么难以实现。

其实就是一个平常都能发生在你我身边的故事,如果放在一个普通的异性恋女性身上,就是一个前任与小三争夺遗产的狗血伦理剧。所以,相当于同类电影来说,《普通女人》算不上经典。但这部电影的现实意义大于了电影本身的目的完全达到了。

《普通女人》和近些年越来越多的LBGT类电影的想表达的大致一样。提醒众人,无论是在生命科学研究结果上,还是在社会科学的研究结果上。LBGT群体和其他任何群体没有任何本质上的差别,却长期的被社会边缘化。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特质上的不同,并得到尊重和发展,是理所当然的,这是最基本的共同作为人类而言的。

当然,上面说的是最终的理想目标,现在这条平权之路还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至少在中国是这样的。其他领域不说,在现在国内的影视行业中,能拍出有积极现实意义引导LBGT群体的作品,几乎没有(个人觉得就是一部没有,有几部网剧的宣传也是满满的商业气息)。好嘛,没等偷摸发展呢,去年广电将同性恋一词划入不正当性关系之后,也是彻底断了想通过影视作品影响力发声的这条路。

总的来说,能勇敢站出来的人还是寥寥无几,谈起来甚是单薄无力。可能一些杰出人士都苟且偷生安静如鸡,别说普通老百姓了。不然也就不会出现如形婚伪装不婚主义同妻等诸多有争议性的问题。

那么就借着这些优秀的国外电影作品,也再次提醒了那些不敢表达自己,甚至还不能接受自己的LBGT群体中的人们。群体的权益还是要大家加起来的力量去争取的,这个群体必须正视自己,审时度势,在保护自己人身不受侵犯的情况去敢于向社会表达自己。用每个人哪怕是微小的努力,去支持身边LBGT群体的发展,慢慢树立良好的社会舆论,扩大影响力。

说的有些多了,可能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放在现实中也有些理想化。在社会大环境中免不了会被消磨士气,精神压力更是难以想象。

但是最后我只想说,我本人虽不属于这个群体,但我相信每个人的努力都只是完成普通的生活。加油。

最终还是把这部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看了。看的感觉就是这显然不是一部足够优秀的电影。前几年的最佳外语片获奖电影《一次别离》讲的是伊朗两个家庭的故事,即便除去伊朗的宗教背景,把故事放到其他国家,依然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故事。那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没有人有故意过错的故事,更多给人的是无奈,人物没有那么的黑白分明,人的内心戏也足够丰富。但这部片子则不是,如果把LGBT题材隐藏掉,或者提换成其他小众人群后,这不是那么值得一说的故事。人物的冲突过于表面,反派的刻画过于单调,属于纯粹对于LGBT人群的歧视,主角也没什么特别精彩的演出,片子的节奏也不够紧凑,配乐也比较尴尬。有时我会觉得现在对于LGBT的平权问题给予的关注有些过度,就好比平权问题更久远的女权问题一样。真正的平权除了国家保障的权利平等之外,应该是人们(包括小众群体在内)对于各种小众群体的非特殊化视角,也就是不论大家有何不同,都应该相互尊重,且站在大家都是人这个大前提下。这样一来,奥斯卡这两年的最佳影片和今年的最佳外语片的这个正直正确的倾向实在是影响了最终的结果。只能希望作为学院奖的奥斯卡,从电影本身出发,选出真正的好影片,而不是希望通过选择来表达态度。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编辑推荐

我杀死了巨人影评观后感


《我杀死了巨人》是一部来自欧美地区的奇幻电影,影片情节曲折,引人入胜,但网友对此评价却不尽人意,让我们去看看吧!

故事讲述一个青春期自闭女孩回归和谐校园的故事。

当然,因为故事比较老套,导演就想创新,本来,女孩自闭的根源是母亲病危、姐姐哥哥关注不够,导致与家人同学老师交往都十分困难,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杀死巨人、拯救世界的想象之中,影片重点都是围绕着杀死想象中的巨人展开,导演成功的把女孩拍成了一个比较严重的精神分裂患者了,然后导演觉得得往回收,便让女孩匆匆杀死想象中的巨人,在亲情、友情、师生情的感召下,神奇的康复了。

导演在拍摄中估计也分裂了,一开始是青春片,接着是科幻片,没走哥斯拉的路线,应该是成本限制,然后是心理片,最后是情感片,究竟是啥片,导演最后也懵圈了!

整部影片基本上是在快进情况下看完的,略谈感谢。(部分剧透)

主角是一少女,面对家庭变故、校园欺凌显现出的神经质的执著,坚持认为有巨人存在,这些现实中愚昧的人根本不懂,她坚持自己各种设计,与巨人战斗,来保护海湾的人。

实际上很多孩子在面对未知、困难,以及无法解答的事与物时,所变现出来的外在表现均是如此,放大了这些困难及未知,小时候觉得门口的大人说话凶恶,长得也高大,在自己无法战胜的时候,也觉得那就是一个巨大的坏人,类似于坏巨人吧,亦有同感。在这一点上,故事与《当怪物来敲门》非常类似,均是年少的人面对自己最爱的人(妈妈)生病,自己又无力抗争的时候无助,依托自身想象最终战胜自我,实现自我救赎、成长。

整体剧情略显拖沓,情节节奏较为缓慢,从巨人出现的征兆来看,都是少女一个人的视角,就基本确定本篇不是巨人(或者说怪兽)片的主线,就是个表达的工具而已。

校园欺凌问题,在很多影视作品中均有体现,比如《奇迹男孩》,比如本篇,在面对校园欺凌时,孩子所选择的态度,是报复、是隐忍、是反击、还是选择原谅与救赎,没有标准的答案。

在前面观影中,所有巨人的出场,均是女主个人视角,及时在学校里面交的一个小姐姐也没有亲眼目睹巨人的出场、女主与巨人的战斗,所以后面快进不会影响对影片的理解,只是尚未不明白女主恐惧、困难、未知来自哪里,从女主听的录音带中可以猜测可能跟其妈妈有关。在战胜巨人之后,谜底解开,女主的妈妈病了

最终,女主战胜了巨人,影片借巨人之口,告知世上一切事物,都会死亡,这就是你为什么要在生活中找到快乐的原因,你的时间属于你自己,不要害怕结局,否定结局,就是否定生命,但是,接受吧。最终,女主坦然的接受了妈妈离开人世的事实。其实面对亲人的离开,不要说孩子,有多少的成年人伤心欲绝,无法自拔,但是,接受吧!相比此片,动画片《海洋之歌》借海豹女的神话故事来讲述孩子妈妈的离开,讲述救赎与情亲,来的更加温情。知道事情的原委之后,对女主的姐姐要特别表达一下敬意,要照顾弟弟妹妹、照顾生病的妈妈、还要工作赚钱(快进看的,不知道爸爸去哪里了),看着羸弱的小身躯,没来由的心疼。

最后吐槽下巨人,特效太一般了,当然本片不是巨人主角的恐怖片。

2017年,剧情惊悚奇幻电影《我杀死了巨人 I Kill Giants》

海报很出彩,我也是被骗来的,海报比电影本身好不不是一个档次

这个电影节奏出奇的慢,都快赶上剧情电影了,也许是描绘这个2B少女的日常生活,剧情算不算拖沓,我觉得把电影砍掉前2/3应该都不会影响整体剧情,也许砍掉以后还不至于如此反感

其实我还是希望可以证明巨人的存在,而不是这个中二少女的邋遢生活

这样的熊孩子,就是需要揍一顿,如果一顿不够,那么两顿

虽然看到最后峰回路转,有点小感伤,但是我依旧认为这个电影三观不正。如果你连妈妈面都不想见你可能是太不懂人事了回炉重造吧。

不要说什么成长历程这样的孩子本身就不讨喜,导演又不会讲故事,整个电影就是在矫情虽然结尾找回来一些分数,但是依旧很难有耐心看完

其实故事本身就是瞎编的,开始的剧情里大声玩游戏,和大声发录音带,你能想象楼上有病人? 你妈病了你就不敢上楼了?幻想怪物在楼上? 给妈妈的脸上贴上怪物头像?你妈是怪物附体了?我还以为你妈抛弃你们和别人跑了呢多大的深仇大恨啊(小女孩和老师说的可是,我是要救这个镇子我可以理解成要杀了她妈妈救所有人这电影剧情上就是相互矛盾的可能临时换了导演编剧吧,也可以是编不下去了)

难道大家都没看出来这明明就是女孩版的《当怪物来敲门》吗,拜托,这是要把电影拍成奇趣蛋的形式(男生版、女生版)啊!!!

单纯剧情而言,两部电影真的是异曲同工之妙啊。明显是来圈钱的嘛,男孩版没过足瘾,必须得再整出一个女孩版来,从英国再转接到美国来,《无耻之徒》的路子嘛,也确实再看一遍反刍美版的也倒是没什么,就想看《南极之恋》,明明借鉴的《远山恋人》还拒不承认,这样不好,不好!!!再加上不明觉厉的所谓砖家或职业牛掰掰影评人,大肆夸赞一番,弄得跟原创似得,简直要上天的节奏!!!你们小心别戳破了我在天上得自留地,我那是留给星际迷航拍外景用的哈哈哈哈

单从影片想表达的,两部都是蛮不错的。咱只说这部女孩版的。随着剧情的发展,让我就像感觉到了《老人与海》里老人坚信有大鱼的那份执着,也是在一个狂风暴雨的时辰,她用大锤打败了泰坦,又重新回到了正常的生活。泰坦,其实就是她的心结,打开了,也就接受了母亲快要病逝的现实,当她鼓足勇气重新躺在母亲怀里的时候,他已经完完全全的战胜了内心的巨人,敞开心扉去迎接新的生活。

向前看,必须执着的找到释怀的动力与方法,相信自己就不会再害怕,只要自己不放弃自己,生活也不会放弃你。

我杀死了巨人,不如说是我杀死了邪恶的巨人;那善良的巨人呢:他坚定的目光指引我前进的方向,他健硕的臂膀赐予我战斗时的力量!!!

影片的构思很奇特,它将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境用打怪升级的方式表达出来。

贯穿全片的线索--科维斯基暗示了芭芭拉与自己的母亲一起度过的欢乐时光,同时小女孩把它作为自己战胜巨人的武器。这部电影有两个场景,一种是他人眼中对于芭芭拉的评价,另一种是芭芭拉内心所看到世界。

在他人眼中,芭芭拉非常的孤僻怪异,举止着装都不像是一个正常女孩所应该具有的。但幸运的是芭芭拉遇到了 热心的索菲亚和关心她的心理老师。索菲亚并没有因为芭芭拉怪异的举止和伤害她的行为而远离她,而是作为一个真正的朋友陪伴在她的身旁。心理老师扮演的则是触及其灵魂的角色,多次的试探使她明确了芭芭拉的症结所在--她的母亲。芭芭拉的母亲则是在片尾才终于出现,行将就木。这才终于是全片的立意变得清晰。

芭芭拉本来拥有一个很美好的童年,但不幸的是,母亲身患重病。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使芭芭拉陷入了一个由自己虚构出来的世界中。在这个世界里,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巨人。每当这些巨人出现的时候,就会有灾难发生。这使得芭芭拉相信母亲身患重病就是因为这些巨人的出现,所以她给自己赋予了神圣的使命--杀死这些邪恶的巨人。

从此,她的生活就不再是一个单纯追寻快乐的女孩。她自愿背负起这个异常沉重的使命,为了身边的人(我觉得更是出于她对自己母亲的爱),即使全世界都不理解她,她也会以自己的方式去守护一切。但是一个矛盾点就是,她不再敢接近病危的母亲。这就可以说明,她虚构出来的这一切都是在逃避母亲即将去世的事实。她所表现出来的勇敢并不是真正的勇敢,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把控一切不可控,但这样是不现实的,是芭芭拉逃避这一切的一个借口。

在片尾处,她杀死了泰坦后,泰坦说的话是芭芭拉认知的一个转折点。人从出生到死亡,都会去追寻快乐,这是我们的使命。但在追寻的过程中会发生很多我们不能预料到的痛苦,只有选择真正去面对这些,我们才拥有追寻快乐的权利。

顺着影片逻辑,我相信如果没有泰坦的那句话,即使芭芭拉战胜了泰坦,她也会臆想出更多的巨人,永远不会去正视自己的心结。最终她选择迈进被自己灵魂封印的禁地,与病床上的母亲拥抱在一起。坦然送完母亲最后一程,她不再是故作勇敢的女孩,而是明白了真正的勇敢是坦然接受这一切拥抱下一个幸福时刻。

影片用了大量时间铺垫芭芭拉的一意孤行,却用了泰坦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单凭几句话就让小女孩转变自己根深蒂固的态度,情感不够通顺,略显生涩。

英国病人影评


英国病人影评(一)

美丽和伤害似乎总是共生,在一个故事中彼此纠缠,同样,影片中没有任何一个情节是“唯”美的。我认为,我们如果真的愿意倾听和理解这部电影,就不能只看自己希望看到的而故意无视导演明白地希望我们看到东西;也不应该对片中各主要元素所占的地位蛮不讲理地妄断。这部电影表达的是否是歌颂“唯美超越世俗”的爱情,我倾向持否定态度,个中原因有很多,其中不仅在道德上最无法回避,也是导演用电影语言相当明确地传达给我的:Katherine和Almasy热恋是以背叛婚姻和友谊为基础的。

在很多中文评论中对此都有这样的看法:爱情至上,其他外在的批评和规则在真爱面前都要让路。我认为这个道德相对主义意味的观点和影片中所表现的细节矛盾,Katherine曾经明显地表现并直接地表达:她爱自己的丈夫,并为她自己的不忠而感到不安痛苦。

不可否认,从知识和品位上,Almasy 比Katherine的丈夫跟她更接近;而且从他们见面的一刻起二人之间的吸引,对于电影观众来说就是一览无余的;沙漠景色震慑人心的美丽、风暴历险的离奇,如此浪漫的环境也让人很难怀疑他们不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但是——不管我们这些观众如何看待Katherine的婚姻(甚至还祈祷它的结束)——至少Katherine珍视,她在婚外恋情中的痛苦挣扎,绝不是单纯因为外部条件不允许她和Almasy在一起,折磨她的是来自她自己心灵的悔恨和难舍相交织的复杂情绪,以及道义和乐趣的激烈矛盾——在这方面露天电影院那场戏里其实包含了不少信息,她的坐立不安惊惶的样子,还有准备扭头离去时不慎撞在铁架上,都表现出她在一如既往的平静端庄下已经失去了我们最初见到她时的坦然、潇洒和平静。话说回来,Katherine是一个很难演绎的角色,因为她是一个非常聪明、举止优雅的女人,优雅不允许她把全部的感情表现在脸上和言语上,而聪明又使得她完全有能力巧妙地掩饰自己。所以虽然她心里的感情丰厚而汹涌,甚至是了她和Almasy的故事的起承转合的主要动力,我们想要捕捉她的想法,却也只能从偶尔的情感爆发和前后心情微妙的变化中体会。不仅仅是婚姻,还有她的丈夫的感受,这从一个细节可略见一斑:在Almasy枕畔缱绻之际,在坠机受伤、以及被安置在山洞后,她总是不停地切切地询问Jeff,她的丈夫。虽然是出自歉疚,却也恰恰体现了K是重情重义,心地善良的。女人的美丽说到底在于“情痴”两个字,其他的诸如才华横溢、敏捷善感,都是锦上添花的品质,如果她仅仅是一个精灵似的存在,对自己青梅竹马的好朋友、深爱自己的丈夫都没有一点顾念之心,且眼里只有almasy和爱情,她就不能算是一个太美好的女人,反而更接近一个冷血的黑寡妇了。K之所以美得令我动容,正是因为她在一个两难的感情漩涡里没有麻木过,良心和知觉一直在轮番拍打她,她为此而痛苦,这种痛苦向人们诉说着K心中两种最可爱的秉性--女孩子的单纯热情,母性的善良恩慈。

即便只看Katherine和Almasy二人之间,最美好的似乎还是他们成为情人之前的那一段时光,谨慎又充满了小聪明,含蓄的示好,得到抗拒后婉转的嗔怒,给人一种纯真好像初恋似的感觉。但是之后,他们的关系就被嫉妒、狭隘、自私、纵欲不断侵蚀。在宴会上的相互刺伤,在圣诞节带有报复性的占有,流露出爱恨相生的错杂心情,记得有人曾经很精辟地说,爱情是一场战争,没有经历过情欲的人就很难体会。那在沙漠上空飞翔的,灵肉交织、不计后果的恋爱,天生孕育着某种命运,狠狠地刺伤了Jeff,重重地摔下Katherine,无情地烤炙煎熬了Almasy的心。在这里争论谁对谁错永远不会有结论,每个美丽柔弱的人身上都被戴了重枷,而尤以K受到的折磨最多,也许因为她是女人。

也是在梦幻般美妙与阴间般残忍的交织下,两个故事线索在分别地推进(这两个故事的不同步处理真的很有诗意,假如真的做成两边“齐头并进”的话就意蕴尽失)从前Almasy害怕占有和被占有,喜欢自由地流浪;却在katherine死后不惜自杀和假装失忆以防别人分享和打扰他爱的回忆,他和自己的回忆互相占有了,无法释怀的心只能困守在残破的躯壳中。而Hana执意自己一人留在废弃的修道院护理Almasy,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只想“一个人”孤独地呆着,既是好友亲人丧生的悲痛一时难以恢复,也是害怕再与别人有纠葛,害怕自己是不是真的命带诅咒。两个想要独处的人,在一处离世的碉堡,但一切却在悄悄地转变:李子的滋味调动起他的退化知觉,Hana跳房子的声音让他联想起沙漠上听过的阿拉伯鼓点和那个读故事的Katherine,他大胆地向前迈步——让Hana来读相同的故事,因为虽然Hana需要他指导才念对故事里的人名,但足以帮他开始在更真实的意义上寻回爱人的和痕迹;

Hana也在和Almasy的不仅是护理的相濡以沫中开始认识博览群书的他,思维敏捷幽默的他,而不只是一名时日无多的可怜的失忆的病人。拆弹排雷小队的队长锡克族印度人Kip和他的英国白人下属的来到彻底结束了他们的“隐居生活”,而两人竟不约而同对此暗暗欢迎。Kip给Hana带来了浪漫美好的爱情,成了Almasy高级幽默的谈话的好伙伴。Hana向Almasy吐露自己对Kip倾慕之情那个场景,弥漫着脉脉亲情的味道,很容易让人想到《这个杀手不太冷》里Leon和Martilta坐在餐桌边闲聊的感觉。两部电影的确有点相像:都是两个寻求休克的心灵,却一同复苏了的故事。

如果一部电影的内容只是主角在回忆,也就是一个绝望的人讲一个已经结束的故事。这样的故事除了腐烂以外还能有什么结局呢?恐怕还没有讲完我就要作呕了。但《英国病人》不是一部死气沉沉的电影,它充满了生命的气息,并且呈渐强的趋势,在影片的结尾,Hana对着小女孩微微一笑然后镜头越拉越快,直到上面散落了跳动阳光时达到了顶峰。

其实Hana就是一个很重要的生命力的放射源,气质中有一点乡土,有军人的顽强自立,同时不乏女儿家心灵手巧的小趣味,她曾经半自嘲地说自己文化程度不高;这和Almasy的博览群书学贯古今、语带玄机的才情四溢刚好形成了有趣的对照。hana剥李子、开垦小菜园,想尽各种办法赶走来捣乱的鸟、边咝咝地吸气边用水管里流出的山泉水洗澡、搬来散落的经典修楼梯……这里没有什么精致的才华,但却诉说着她天性里那种美好质朴的智慧,它能够安慰焦灼、惶惑和愤怒的心。用北京话来说,Hana可能算是个不太着调的女孩,她在Kip检查炸弹时仍然嘻嘻哈哈说着不好笑的笑话并被自己逗得前仰后合;她不去好奇Almasy向她讲什么深奥的历史学,只是把自己剥好的李子果肉递到他嘴里,短暂的停顿后Almasy开启疤痕覆盖的嘴唇说:很有李子味的一枚李子。Almasy是这样的病人:烧毁了全身大部分皮肤,内脏器官损坏严重,可能真的像他自己说的像一块烤焦的面包,感受能力已经极弱和极不可靠了,李子的天然清新滋味在这时可谓是一种恩惠,虽然微小,足以提醒一个人自己和世界一起活着。

结果Almasy发现,他的记忆不仅没有因为和人分享而磨灭,反而自己头脑中的Katherine愈发鲜活了。当他把Katherine的日记交给Hana时,即是毫无保留地邀请她参观他的回忆。此刻,心灵敞开的他终于不再被什么东西占有了,这时候他才是真的做好了准备,可以飞到他挚爱的所在。而在影片最后,K在她的日记里描写的天堂,是一片没有隐瞒和羞愧的自由之地,包裹k的一袭白练被风高高吹起,仿佛是一双安慰的翅膀,扶起她焦灼疲惫的灵魂,也抚慰了我们。

而Kip也已经接到调遣,两个年轻人得告别了。再次面对着遥遥无期的再会,Hana没有躲避,没有前两次失去至爱时的大恸或木然。走进过Almasy的往事,走进过Kip的现在,走过这段没有医生的治疗,她有足够的勇气和力量支持她挥手看他的背影渐渐远去。在原地,Hana静默地尽情体味爱带来的心痛和失落,而当Almasy请求她为他注射过量止痛剂以求离世时她终没有忍住痛哭,但短暂的哭泣后,她在为Almasy最后的睡前朗读中平静下来。Katherine的日记读毕,看到他已经无声地离开了。这时我和Hana同时微笑了。

《英国病人》的立意可谓深远,对生命的悲悯之情,绝不仅是两段爱情故事那么简单。生命之美远比爱情要丰富得多,影片告诉我们,即使是受伤的心灵,在一个受伤的时代、受伤的地点,也在互相扶持着进行自我和相互的疗治。

这是一部让人看完会微笑的电影。

英国病人影评(二)

本片改编自加拿大着名作家迈克尔翁达杰的同名小说。曾获69届奥斯卡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在内的9项大奖,成为了影史上不朽的经典。

二战即将结束的时候,一辆英国飞机沿着壮丽的沙漠,在夕阳里静静的划过空中。德军发现了,于是将飞机击落,机上的飞行员全身皮肤被烧毁,成了重伤,被路过的阿拉伯人救活,送到了英军的军中。他忘记了自己是谁,在军中孤独的接受治疗,已经濒死的他,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煎熬着,因为人们对他一无所知,于是称其为“英国病人”。

军中的护士汉娜因为战争已经失去了爱人和好友,心地善良的她看到这个全身烧伤的病人在旅途中饱受颠簸之苦,于是毅然决定将其安置在一个废弃的修道院里,并孤身留下来照顾他。

宁静的修道院阻挡了外界的战火的喧嚣,时光静静流淌,一本病人随身携带的《历史》勾起了他往日无限的回忆。

病人是匈牙利人艾玛殊伯爵,他跟随马铎进入撒哈拉科学考察的时候,结识了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的飞机师杰佛和其美丽的妻子嘉芙莲。他发现自己无法抵抗美丽而聪慧的嘉芙莲的魅力而深深爱上了这个有夫之妇,他跟踪她,留心她,追求她,终于在丈夫离开她单独去办事时也得到了嘉芙莲的芳心。

然后,这段恋情从一开始就注定没有什么好的结局,嘉芙莲是有丈夫的,而她也同样深爱着自己的丈夫,于是她徘徊在两个男人之间难以抉择。天然的道德屏障注定了艾玛殊要以失败告终,嘉芙莲最终离开了艾玛殊,而他则继续独自留在沙漠里考察,怀着一颗破碎的心。

杰佛也发现了两人的奸情,可是他一直隐忍着,一边是自己的挚友,一边是自己的妻子,终于在最后离开之前,他痛苦万分,架机来接艾玛殊的时候,他毅然开足马力冲了下去,艾玛殊及时发现躲开了,但是猛烈的冲击使得杰佛当场死亡,而飞机上的嘉芙莲也身受重伤。

茫茫的大漠深处,没有人烟,艾玛殊抱着垂危的爱人狂奔,来到了考察的洞穴,他将她孤独的留在那里,回城去找援助。三天三夜的沙漠徒步,几乎摧毁了这个痴情的男人,但是回到城里的他,却因为名字奇怪被英军当做了德国人抓捕了起来。在关押的列车上,他好不容易逃了出来,焦急万分只想见到梦中的情人。于是,走投无路的他来到了德军的营地,交出了英国皇家地理协会测绘的机密地图,换来了德国的帮助,驾机回到了洞穴,可是已经太晚了,嘉芙莲已经永远闭上了眼睛。

悲恸不已的艾玛殊带着死去的爱人在夕阳里翱翔于天际,直到被德军的炮火击中……另一方面,德国得到了地图,于是就势如破竹的攻取了英军的几个要塞,英军损失惨重,知道了艾玛殊是间谍之后,其伯乐马铎吞枪自尽,而另一个会友则被英军认为是出卖者,切去了手指,报仇心切的他花费数年终于来到了这个修道院,但是听完艾玛殊的故事后,却深受感动,无法下手。

在照顾艾玛殊的岁月里,善良的汉娜与印度的拆弹军官产生了恋情,他们的爱情在战火的威胁下显得渺小而纯洁,一次次拆弹,汉娜都无比担心悲剧重演,爱上自己的人都会死去,她也倍加珍惜两人相处的不长的时间。德国投降后,人们都在欢庆,而此时艾玛殊的故事也讲完了,最终,他选择死,去赎罪,也去追随自己触不到的恋人,汉娜理解了病人的痛苦,于是替他注射了过量的吗啡……

汉娜最终离开了修道院,经历了如此多的故事,她已经成长了许多,内心无比平静,无比幸福……

我很佩服导演驾驭故事的能力,如此多的人物和故事,他能够有条不紊的展开,几条主线相互交织,几个不同主人公的爱情互相阐述,绵绵不绝,时光交错,十分动人。爱情、战火、友情、沙漠多个元素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气势磅礴而又细腻感人,跨越时光和地理的追忆,个人与社会的有机融合,一个病人对沧桑往事和凄美爱情的回忆,绘就了这一副壮丽的爱与历史的长卷。

艾玛殊、嘉芙莲和杰佛的三角恋,虽然违背了伦理道德的要求,可是在导演的表现下,也如此凄美动人。尤其费因斯的演出,他的双眼里那种天热的脆弱传神的刻画了这样一个痴情的男人,他跟踪她,和她讲幽默的故事,用自己的勇气与智慧打动她的芳心。尤其从飞机里抢救她出来的时候,他抱着她在苍凉的荒漠里奔跑,她白色的长裙随风飘舞,广袤荒芜的大漠和娇美俊秀的嘉芙莲形成的对比,太美了!他们不能在一起,那是无法逾越的伦理道德的大山,短暂的厮守中,他问过她:你什么时候最快乐,什么时候最难过,她的回答都是现在。一份痛苦的爱情,同时扎伤了三个关系亲密的人。嘉芙莲在黑暗里等待爱人的归来,灯光慢慢耗尽,自己的希望也慢慢耗尽;杰佛无法抑制自己的妻子与挚友通奸,万般苦闷想要一撞了之;艾玛殊为了爱人苦苦奔走历经磨难,却只抓到一具早已冰冷的尸体……没有什么比上天把一份最珍贵的爱情摆在你面前,你却无法享用,只能在痛苦中煎熬更加难受了。人世的准则和战火的现实实在太残酷了,在这些巨大沉重的山面前,谁也无法抗争,最终,只能变成美丽的故事和传说,留给后人回味。汉娜带着那本书离开的时候,正是她从病人的经历中找到了自己爱情的感悟,她越发理解了爱的意义,所以,她毅然帮助这个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病人前往天国与爱人相聚,自己则拿着他们爱的信物——《历史》前去珍惜自己美好的生活。

悲剧,就是对美好事物的毁灭。战争是这部电影最宏伟和广阔的背景。汉娜失去挚爱是悲剧,所以之后多次她都难以面对新的感情,因为她害怕。而看着挚友与妻子苟合,杰佛也是悲剧,两人的爱像一只荆棘冠套在了自己头上,他选择玉石俱焚。而最痛心的则是艾玛殊和嘉芙莲了,他因为名字而失去了她,无情的战争在伦理的困境上又撒了一把盐。明明得不到而失去的不算什么大悲剧,明明可以得到只差一点点而彻底粉碎,那才是最大的痛苦,一个名字毁掉了两个人的生活,只是因为一场战争。躺在床上早已麻木的艾玛殊,尝到李子的时候,他发自内心的说这真甜美,如此多的无情与摧残,使得一个李子也变得如此甜蜜,那种痛苦,是我们难以想象的。这场电影,就是这样在甜美的生活慢慢撕裂,让伤口慢慢扩张,跨越时空,跨越记忆。

汉娜在战火中失去了两个最亲密的人,她才选择孤独的留下来照顾病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自我的一个疗伤,在孤独里,她以为只要一门心思的照顾病人,就会渐渐忘却往事的痛楚,可是她发现在孤独的时候,痛楚更加深了,只是她表面上故作镇静。所以,她把病床上的人当做了自己死去的挚爱,用心服侍。会有出现的时候,她的表现就很好的说明了自己对外人侵扰隐私的不快。排雷兵出现的时候,她曾经说过,在我印象里,你更加高大,当时她意乱神昏的时候,差点踩到地雷,被排雷兵救了,所以排雷兵成了她潜意识里的一种依靠,这为后面那个军官走入她的生活埋下了很好的伏笔,但是怎样去面对这段感情,则是从艾玛殊口中学到的。

影片的背景音乐也十分壮美,那充满了神秘、哀伤、婉转、悠长的歌曲,极大的充实了影片的情感与代入感。还有对沙漠壮丽的表现,广袤、哀婉,金色的沙漠和碧蓝的天空形成的对比十分强烈,也许是劳伦斯以来对沙漠最美的表现。

英国病人影评(三)

有一种电影,它能让你回味并且思考生存的意义与爱情的真谛,它的斑驳光影能封存在记忆里永远不会褪色;有一种爱情,他能把生命中曾经失去的美丽转化为一卷无影无形的胶片珍藏在心中,如酒一般越存越醇。有一部叫《英国病人》的影片,它让我们在流畅大气的影象里见证了烽火年代的点滴印记。当这些承载着情感与回忆的胶片在闪烁的记录中被复活时,爱情与人性的美好得到了最完美的呈现,并让我们在这段超越了国界与道德的战火爱情中,享受到心灵回归自我的宁静,品味到生存与命运的变幻莫测,并带着永远无法企及的爱情梦幻奔向永恒。

影片《英国病人》改编自着名作家迈克尔·翁达吉曾获普立兹等各项文学奖的同名爱情巨着。小说讲述了两个哀宛感人的爱情故事,虽然两段故事的结局完全不同,却又意想不到的纠葛在一起。并把爱情这个人类永恒的主题放置在残酷的战火年代,悲叹出命运与情感的无常,形成一部关于爱、关于人性的史诗画卷。如果说作家迈克尔·翁达吉用挥洒的笔触描绘出一幅烽火岁月的人性浮雕,那么英国着名导演安东尼·明格拉则用深沉细腻的光影释放出爱情的光辉,并用时空交错的手法展现出心灵渴望超越的深层意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名在沙漠中意外坠机导致全身烧伤的男子被救起,身处意大利的加拿大籍护士在荒废的修道院中看养了他。这名如迷一般的英国病人开始每天向善良的护士诉说一段迷样的爱情故事。这段爱情将两个生命紧紧的连接在一起,超越了信仰与伦理,冲破了国界与道德。似乎世间的一切在这样的爱情面前都是苍白而软弱的,但这份执着的爱却在残酷的现实下也如玻璃玫瑰一样脆弱的不堪一击。然而,难以控制的战火却毁灭了英国病人和他的恋人,他们死于战争,更死于爱情,死于难以控制的“拥有和被拥有”。为了爱情挺而走险的欧洲贵族,擅离职守的英军护士,内心充满矛盾的锡克族士兵,被砍掉两根手指的双重间谍,这些受到战争重创的人们都有一种超越的渴望。这种渴望潜藏在被制约、被规范了的人性底层,就犹如那被掩埋在荒漠之中的古老壁画。

在回忆与现实互相交错的时空下,影片中的所有人都成为了战争的受害者,他们在人性,国界与战争的面前都显得是那么软弱与渺小。虽然他们自身的爱是具有毁灭性的,但却无法与战争所带来的灾难相比。也许在战火中脆弱的生命只有超越战争,回归到爱,回归人性才能得到心灵的平静。于是,英国病人的爱情在影片中被演化为某种符号,象征着个体在战争中的精神创伤,传递着关于忘却与记忆、伤痛与疯狂、精神与欲望的种种信息。身受战争重创的人们,渴想着用爱来呵护与滋润自身;“英国病人”,就成为了一种走向文明的人性象征。而战争在影片当中,就如同那漫漫大漠,蛮野又空秃,凌人而酷吏,宛若是一抹罪恶的荒沙。

或许乱世中无法把握的爱情,都透着一种悲凉,因战争失落的情感也让人无奈。而在战火中演绎的爱情故事,蕴涵了太多的深情与无奈。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爱情只有在乱世中才显得夺目和珍贵,战争也只有在爱情的叹息面前才显得既残酷又无力。影片中的英国病人在面对死亡时是无悔的,正象他的情人临死时在日记中写到的那样:我们虽死,但却饱含着爱与经历。他们在生活上、情感上的纠葛与冲突全来源于自我身心的迷惘与彷徨。经历战火的洗劫后,英国病人也似乎只能生活在对往事的回忆当中,希望能从思索中重新找回人生的方向,逃避着思想与情感的痛苦与折磨,也许他那颗充满遗憾的心灵永远也找不到心灵在战争后的归宿与宁静。当道德的大厦倒塌后,当信仰的天平失去指针后,这些从战争暴力的漩涡中幸存下来的人,将要受着比战争本身还要沉痛的创痛。

这部耗资仅两千七百万美元的《英国病人》一举获得了第69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佳电影配乐等9项大奖。评论界更是对这部由英、美、法多个国家参与制作的电影格外珍爱,盛赞它是一部“多年不见的佳作”,是自《日瓦戈医生》以来最浪漫的史诗片,堪与《阿拉伯的劳伦斯》相媲美。一位欧洲的评论家甚至把它看作是对经典文学进行改编的一座新里程碑,并让银幕重新返回到产生《乱世佳人》、《永垂不朽》等电影的黄金时代。而影片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功,也让导演安东尼·明格拉,彻底成为了继英国着名电影大师大卫·里恩之后,又一位善于驾御浪漫史诗的国际型大导演。

作为独立制作的一个颠峰,《英国病人》不但在找寻着电影史上的诗意传统,也充满着对精神自救的无限隐喻。作为影像的财富,《英国病人》给世界影坛留下了简约而凝重的一笔;作为历史的记忆,《英国病人》更让我们缅怀着那些散落在时间深处的爱情故事。也许这个世界上能存留于人们记忆之中的惟有战争与爱情,前者带来无法忘却的痛苦,后者带来不可磨灭的幸福。而战争中的爱情,就宛如生长在痛苦悬崖之上的小小幸福,总能为人吟唱。

电影女人四十观后感影评


《女人四十》是一部来自香港的电影,不知道有没有小伙伴们看过呢?影片主要讲述了一个典型的职业女性是如何在家庭和事业之间争取两者平衡的故事。剧情丰富,扣人心弦,网友们对这部电影的评价也是相对不错,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看电影过他人的生活。

今天看了一部老片子《女人四十》,这部片子朋友推荐过,观影公众号也推荐过,以前都是看个开头,就不想看了,总感觉太琐碎太平淡。

下午跟朋友喝咖啡,朋友说起2018年生意艰难,压力很大,在安慰朋友的同时,心有戚戚。回到家里打开这部电影,竟然平静的看完了。

影片中阿娥一家三口住在破旧的房子里面,生活过得紧巴巴的,天有不测风云,疼爱阿娥的婆婆离世,留下受不了打击,患了老年痴呆的公公。本应兄妹三人共同承担起照顾老人的责任,但是住在富人区的弟媳百般推诿,远嫁台湾的小姑子也不愿意。所以照顾老年痴呆老人的重任就落在了阿娥一家三口的身上,阿娥的丈夫是驾照考官,儿子正在念大学,阿娥也在一家小公司上班,一家人根本照顾不过来,疲于奔命。阿娥与丈夫也试过把公公送去看护院、养老院,但是都不省心。而此时在公司的阿娥,受到了公司新人的挑战,可以说家庭事业都不顺心。

影片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两个人:阿娥和她患了老年痴呆的公公。

先说患了老年痴呆的老人。

年轻时候是战斗英雄,飞行大队队长,抗日时期击落过许多小日本的飞机。但是如今人变得呆呆傻傻,儿子女儿都不记得,以前自尊强悍的他已经生活不能自理,看到他小便尿在裤子上,真的不忍心往下看。

因为你会情不自禁问自己,曾经如此强大的人也会虚弱成这样,生活得一点尊严都没有。假如将来有一天你也病成这样,该如何自处,如果有的选,你还要不要活下去?

更加残酷的是你没有选择的权利,患老年痴呆,根本没有自我意识,只能听任身边人的安排,我命不由我。

生活中的我们,每天熙熙攘攘,车子票子房子,就像盯着眼前胡萝卜的驴子,绕着磨盘转个不停。

我们难道不都是老年痴呆患者吗?

单调琐碎使生活显得卑微,卑微中的打击就显得尤其沉重。

不断被生活碾压的阿娥,买一条鱼都要在鱼缸前等半天,只为鱼死了可以便宜一些,生活拮据,还要应付痴呆老人的各种荒唐事,这样的生活劳心劳力,值得吗 ?

值。

尽管阿娥和老公也会吵架,但是有时候两人一两句的调笑,关怀,却让人倍感温暖。

人不是靠惊天动地的大事活着,人是靠一两句暖心的话活着。

困苦中的坚守才弥足珍贵,悲观中的乐观才是真正的乐观。

片尾,歌声响起,略显凄美的调子吟唱到:休涕泪,莫烦愁,人生如朝露

霍比特人影评


霍比特人影评(一)

和魔戒三部曲比起来,这个电影更想是童话;或者说的更客观一点,是以一个童话的形式开头。

内容是中土最后一座矮人王国埃尔波尔,巍峨壮丽,庄严雄伟。老国王索尔积聚大量财富,却引来恶龙史茅革的觊觎和荼毒,最终导致这座城池陷落。许多年后,灰袍巫师甘道夫(伊恩·麦凯伦 Ian McKellen 饰)找到弗罗多(《魔戒》的主人公)的舅舅——霍比特人比尔博·巴金斯(马丁·弗里曼 Martin John C. Freeman 饰),邀请他加入由13名矮人组成的远征队伍。原来史茅革已多年不见声息,背负家国仇恨的矮人王子索林(理查德·阿米蒂奇 Richard Armitage 饰)希望借此机会收复故土。经过一番考虑,巴金斯决定加入。令他想不到的是,远征旅途多灾多难,与索林结下深仇大恨的苍白半兽人及其爪牙阴魂不散,更有食人鬼和石人制造的无数艰险。而在旅途中,巴金斯也意外得到了日后影响整个中土的重要宝物——魔戒。

看看,这是个多么完美的童话,有可爱的小矮人族,有凶残的恶龙(而且它也没怎么样,只是占了人家的房子),还有满地乱跑的小兔子,美丽的精灵仙子。也许不要本片和魔戒的故事太多联系起来是导演或者说制片的希望,为什么,因为如美国大选一样,死忠的选民没必要花多大精力,游说的不过是中间选民的心。那么这部霍比特人的任务必然是要让那些对魔戒没什么了解的人也愿意花钱看一场还不错的电影。这样可以更加扩大票房呀。

所以,影评我觉得就不要说什么第一纪元 第二纪元 胡林的儿女 等等的故事,导演又不想现在就把观众区分、部分排斥开来,在这个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时间,导演在保住艺术执着的同时也要保证自己还有机会继续拍戏不是,所以就算他也是魔戒的铁杆粉丝,也要最大限度的忠实原著,要充分展现原著的黑暗气息,现在也不到时候,再黑暗的故事,只要有机会继续讲下去,从童话讲起也不无妨吧。再说讲着、讲着,观众就从小朋友变成了青少年,这点《哈利波特》已经做出了榜样。当他们长大了,黑暗点也够资格进电影院了,消费整个幼年和青春期,这真是长线策略呀。

所以,故事内容没有任何可说的,因为作为一个新故事开场它讲的还不烂(当然,为了满足一下魔戒迷,老故事还是蜻蜓点水地提了下),不过我稍微吐糟一下现在的电影,难道都是不以突出主人公为原则的吗?从《一代宗师》到《西游降魔》看名字不是应该是叶问、孙悟空和这次的巴斯金吗?干吗主角每次都提不起个来,被抢戏呢?哎,难道现在导演就喜欢让影片的名字误导我们?还是说,都憋着要在续集里展现主人公吗?

另外,要把一个故事拍出很多部电影,一定要一直保持一个风格吗?导演要像冯小刚、张艺谋学习,敢于开始拍喜剧起家,最后接手悲剧。或者开始拍文艺片起家,然后接手烂俗商业片。所以,就这次的《霍比特人》来说,还是值得称赞的,它没说非要保持一贯风格,一上来就给你的暗黑情节看看,而选了童话基调,整部电影人家还就从头至尾了。这点比《西游降魔篇》强,星爷让《西游记》变成恐怖片,特别是猪八戒的黑店,完全阴森笼罩,很有感觉,没想到西游记有这等境界,但干吗非要加上搞笑的空虚公子等情节,鱼与熊掌的故事没听过吗,结果一场电影下来,一会浪漫 一会恐怖 一会看见白痴 简直把观众弄的人格分裂,出戏、入戏再到完全麻木,不知所以。

霍比特人影评(二)

作为魔戒老缠粉,怎么都等不到2月中了,于是跑HK先睹为快。

虽然原着啃过好几次了,幸好忍着没看过多的TV版预告片之类的宣传呢,因为彼得大胖纸还是一如既往的成功改编了托尔金民谣似慢悠悠的故事,热血点一个接一个,你的心跳完全脱离了自己的控制。

因为是观后感,剧透肯定有的啦,我可是一手原着一手百度写完这篇的呢。

所以请慎重选择是否看下哟——尤其是第三部分! 总结下霍比特人1:意外之旅观后感。

霍比特人作为魔戒的前传,却有着不同的目的和主题,而作者更是在《孤山任务》里才舍得告诉我们他如何在这60年间布了一局好棋。

就是这么一个比三部曲轻松明快,主角并没有肩负救世主重任的故事,比尔博在漫长的征途中,需要克服的是自己过的岁月里安逸过头的细胞,培养与矮人们同生共死的友谊,像一颗原石,逐渐发出光芒……而魔戒这个金手指设定,也没有对他的身心造成那么大的伤害,拍成魔幻大片的因素似乎不够。还有甘道夫在远征队结束任务后对梅里他们解释孤山任务前因后续中提到的情节(根本就是老头在日西自己聪萌嘛XD),又要如何融入到霍比特人的故事中呢?

我抱着一颗期待好奇又不安的心情走进了电影院,然后在接下来的160分钟里,这些心情完全被激动和震撼所代替。

无论是哈比囤的田园风光,曾经金碧辉煌的孤山城堡,半兽人简陋深邃的地道,飘渺如仙境的瑞文戴尔,还是绵延的雪山,辽阔的草原,染血的废墟……而且因为今年亲身到新西兰走了一趟的缘故,许多外景场面既熟悉又陌生,如梦一般妙不可言。

霍比特人影评(三)

《霍比特人》几乎是完美的,如梦幻般美丽、让人流连忘返的银幕景色,震撼雄浑并且已经成为经典的的背景音乐,天衣无缝的定妆和模型,再加上马丁。弗里曼等符合角色神韵的演员,都提示你我,这是一部不容错过的好片。

《霍比特人》讲述的故事并不复杂,流离的矮人企图夺回被恶龙霸占的昔日王国,在巫师的帮助下,他们找到了一位运动悄无声息的霍比特人作为他们团队的一员。然而这名霍比特人却是对冒险的事情一窍不通,仅凭一脑门子的热情参与了进来。于是,一幅壮丽的魔幻世界绮丽画卷在我们面前缓缓展开:宁静祥和的霍比特屯,高大优雅的精灵,凶残暴戾的半兽人,又脏又蠢的食人妖,地底深处的哥布林……

然而《霍比特人》又可以扩充成最复杂的故事,它涉及到剧中人物蜘蛛网般复杂的关系,涉及到几大势力千百年的斗争和妥协,涉及到堪比世界地图般复杂的地理环境。解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可能就会牵涉出很大一串背景,比如,很多人都纳闷的霍比特人与矮人到底有什么区别这个问题,就需要上溯到这个神话体系的创世纪篇章去。甚至还有些细节我们都难以发现,比如,哥布林与半兽人有什么区别(国内版本统一翻译成了半兽人)。

这就导致出一个问题,一位习惯了好莱坞快餐文化的观众,把《霍比特人》作为一个简单的故事来理解,但是他就会很厌烦电影如此慢节奏的铺叙。《霍比特人》大陆上映的第一天,笔者第一时间关注了网上的评论,就发现有媒体发文评论这部电影剧情拖沓,近三个小时仅仅给观众们展示了一个序言,恶龙竟然只在片尾露了一个脸。于是不少观众不过瘾地离去,暗暗抱怨这部电影的拖沓……

其实,《指环王》以及《霍比特人》在西方世界都是知名度很高的文学作品。十年前上映的《指环王》三部曲更是为这个系列积攒了不少人气。彼得。杰克逊在执导这部电影的时候,更多地,是考虑了西方观众的意见。他们或多或少了解这个故事的背景,渴望一个电影展示出一个更加翔实的中土世界(即《霍比特人》设定的架空世界)。然而大多数国内观众,一方面对这个故事不了解,认为很多情节没有必要;另一方面,他们预期的是一个轰轰烈烈的冒险故事,实际情况给了他们心灵上的落差。

史诗都力求叙事简明扼要,《霍比特人》这么一部典型的史诗电影在真正意义上是绝对不可能拖沓的。然而要领会它每个细节的神韵,通常魔戒死忠们都会建议您详细地了解一下整个中土世界的历史和人文,这对于普通观众来说,显然是不可能的。笔者的建议是,看《霍比特人》,应当拿出我们小的时候,听爷爷奶奶他们在火炉边给我们讲故事一样的态度,认认真真地去欣赏每一个细节。小时候的故事都显得特别长,当我们听的故事突然中断的时候,我们一定会很好奇很好奇接下来那个世界会发生什么。《霍比特人》想要带给大家的感觉也是这样的。这部电影,不是一顿快餐,而是一桌丰盛的英式晚餐。它要求我们能够仿佛置身于那个世界一般,它也的的确确给了我们一个置身于那个世界的机会。我们的世界运转得那么快,为什么我们不停一停,就三个小时,去感受一个陌生而恢宏的世界!

最后,我再一次强烈地向大家推荐《霍比特人:意外之旅》。世界不可能有第二个《指环王》系列,也不可能有第二个彼得。杰克逊。《霍比特人》之后,彼得大帝回归恐怖片,《精灵宝钻》实难拍摄,恐怕此时尚在争议的漩涡中的《霍比特人》,会成为日后魔幻电影历史的那座“孤山”,高高耸立,无人能及。

女人有话说观后感影评


《女人有话说》是一部由奚梦瑶、谢依霖、罗希和韩雪等参加的真人秀节目,网友们对这个节目的评价似乎并不太好,一起去看看吧!

看了这个节目,对谢依霖非常大改观,以前觉得就是一个搞笑艺人,看了才发现,她又有礼貌,又懂照顾人感受又真性情,整个节目没了她真的就是平淡无奇了。

奚梦瑶有一点点偶像包袱,看完只会觉得,是个漂亮女生,但生活里应该不会想和她深交,没啥内容。

至于那个观察室,节目最大败笔真的没见过那么尴尬出戏的环节

其实节目还挺有趣的,身处娱乐圈的女孩子们的相处日常。可惜那个观察室是个什么鬼?每每到了精彩之处,观察室就出来破坏意境。还有个人认为,看这个节目的乐趣所在就是一千个观众可以看出一千种相处方式,而非需要一个观察室来剖析她们的相处方式,来将所有人引导至同一个方向。

目前我还没追完,不过韩雪的作息时间表真的好恐怖,没有午餐的人生,想想都是个悲剧。

至于舒畅吧,感觉小姐姐还需要更通人情世故一些啊,要不就感觉游离在尘世之外。

抄袭就是抄袭,还不让人说了?说了就是有优越感?那倒是出个自己创作的新颖好看的综艺,让我们骄傲有优越感呢。看抄袭的电视剧综艺,不是观众的错。但是明知是抄袭,还骂提抄袭的人神经质,说脏话,那就真是没有三观没有素质的拉锯垃圾。就因为有你这种人才助长了抄袭的风气。

我是没看过原版,也不知道原版和这个哪个好看。就想看看大家对这个综艺的看法,因为我觉得还不错。

没想到看到了毁三观的评价。抄袭了还不让人说?说了就被骂有优越感是神经质?都是个什么玩意?

看过韩雪第一期来说话。节目名字简直一言难尽,到现在都记不住,综艺感不是很强,第一期有了韩雪的加入,有些说教的意义。从说教的角度说,还不错。韩雪,谢依霖,奚梦瑶,三个真的是性格迥异,韩雪真的是典型知识分子精英家庭出来的孩子,明确,自我认知强烈,主观意识强烈,但是做事好像也被限定在条条框框中,太过于理性的人生活也缺乏刺激有木有!谢依霖倒是比较常见的个性,大大咧咧又心思细腻,符合老二哲学。奚梦瑶随大流的,迷惘的,迷糊的年轻人。

我的短评里说,这个节目做完,奚梦瑶和谢依霖应该会多出很多朋友。

韩雪和舒畅是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人,她们在我印象里都是那种注重作品很少展现自己生活的人,而这次把自己的日常生活摆在镜头面前,确实很让我意外。而生活中的她们,韩雪自律细心,热爱高科技,但是感觉她的圈子很小,生活里突然出现了一个谢依霖这样的人,应该会给她带来很不一样的体验,而且韩雪应该是一个对事情看的很清的人,两个固定嘉宾跟她一起待久了应该会成长很多。舒畅呢,最开始的惊吓我有猜到,但是没想到的是她是这么一个随意的人,不管是出镜的造型还是各种吃吃吃睡睡睡和插刀,感觉她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录节目,而是正常的家里来了朋友,这样的舒畅很可爱,两个固定嘉宾跟她相处应该是很舒服的。

另外就是奚梦瑶和谢依霖,奚梦瑶摔倒以后感觉舆论对她很不好,但是节目里的感觉她应该是个很简单的人,跟T台上的气场十足很不一样,这个性格倒是很圈我粉的。

谢依霖就更可爱啦,很会照顾身边人的情绪,控场能力很强,这种闯进陌生人生活的节目,很需要这样一个人才不会尴尬。

另外,观察室的三个人其实很不喜欢他们的存在,但是情感嘉宾的话还是很长知识的。

在B站看到几个片段对韩雪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兴趣,就找来看了。有点被真实的谢依霖圈粉,环保不浪费也很加分。原来韩雪给我的印象只是温婉,没想到是个挺有领导能力的大女人,聊天都挺有质量,她看的书感觉是《秘密》啊。小明同学之前不了解但是莫名不喜欢,看完觉得并没那么讨厌了。这些感受跟看完B站片段后的感受完全不同。而我们在这个综艺中看到的她们又是她们选择展示出的一部分。这说明我们对他人的了解永远不能完全。

玩得多聊的少,字幕戏多,主持人尬聊,说话听起来像是鼻炎。看了舒畅的一集就弃了。不过我觉得体验别人的生活方式,互相交流学习这个想法还是很棒的

另外,去韩雪家时用了《一起用餐吧》中的BGM,在舒畅家又用了loveless的伴奏,不知道以后还会有哪些侵权行为

又要感谢B站,让我知道了第三个嘉宾是胡可,于是又看了2集。胡可还是那么的智慧,感觉跟谁都能相处得很融洽,教育孩子很有一套,在事业和家庭之间游刃有余。还是穿着妈妈是超人里的那套睡衣,莫名的更添好感。在胡和谢两个面前奚显得还是太嫩。抱着能看到安吉和尼莫的心,结果只看到视频通话的一点画面。

哦,对了,连胡可的影迷说起话来都比主持人舒服啊

电影养家之人影评观后感600字


放眼世界,你会发现,其实我们只是幸运的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而不是一个和平的年代。战争让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让美丽的环境变成一片废墟,电影《养家之人》就是讲述的这样一个关于战争的故事。网友们看完这部电影有怎样的想法呢?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我看了《养家之人》这部影片,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影片讲的是女主人公帕瓦娜原本和他的家人无忧无虑地生活在阿富汗。后来发生战乱,女性不准在外抛头露面,更不准读书。她们靠着瘸腿的父亲摆摊代人写字为生。日子过得拮据而惶恐。更让人雪上加霜的是帕瓦娜的父亲被抓去坐牢了,这让帕瓦娜一家人的生活一下子陷入了窘境。

帕瓦娜尝试过偷偷地去买吃的,可是那些商贩们为了保全自己都不敢卖给她,难道她能眼睁睁地看着一家人饿死吗?她当然没有。

帕瓦娜毅然地剪下头发女扮男装,到街上为人代写文字和代读文字,换取一家人的生活费,承担起一家人的生活重担。为了把爸爸救出来,之前妈妈已经受了重伤。当妈妈和姐姐商量放弃救爸爸,逃到安全的地方去时,帕瓦娜勇敢地站出来,决心要救下爸爸,她历经磨难,哪怕是被人打痛肚子,哪怕是做苦力,她都坚持着。

也许是帕瓦娜的这份孝心感动了上天,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她在监狱成功的救出了爸爸。夜色中,爸爸昏迷着,她用板车静静地向家的方向推着,而母亲、姐姐和弟弟也逃离了亲戚的魔掌,向着家的方向走去

尽管那时又响起了雷鸣的炮火声,我仍然愿意相信,她们一家人团圆了。

看完了这部影片,帕瓦娜的这种坚强、勇敢、执着、对命运不屈服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让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美好,这来之不易的生活,我要好好地珍惜。而别的国家还有战争,我们要伸出援助之手,让世界上的人们都过上和平的日子。

和平万岁!

居家男人影评


居家男人影评(一)

人生最大的欢乐之一,莫过于在自己困惑于某一问题的时候,看到一部正和自己心境不谋而合的电影,然后,在这电影中找到一个答案——即使是“非常好莱坞式”的答案,也会让心灵得到片刻的安慰。

就像今天,当我被“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幸福”的问题苦苦纠缠的时候,《居家男人》闯入我的视野,不早,也不晚。

1987年,机场。Jack与kate在机场吻别。jack即将去伦敦实习,那是他绝佳的发展机会。而kate却只想和他过两个人的生活,她担心,一旦踏上这班飞机,她将失去jack。她认为那些迈向成功的计划并不是他们的成就,但是,彼此拥有的爱却是他们最大的成就。然而,对爱情自信满满的jack还是登机了。

13年后,jack成了纽约华尔街顶级的投资顾问,拥有傲人的业绩,丰盈的财富,豪华的公寓和性感的美女。但是,曾经深爱的kate却变成了他的前任,其间经历的波折和变化,不言而喻。

平安夜,便利商店的一次意外,使jack成为“the chose none”,成了一场实验的目标,实验的方式叫“望一眼”,就是让他体验一段“另一种人生”——假使当初他没有登上开往伦敦的飞机,他和kate结了婚,生了孩子,生活在新泽西,他的生活会是怎么样的。

这是一个多么有趣的创意,我们不是经常会回顾自己曾经做出的选择,然后扪心自问:如果当时我选择的是另一个方向,那么我的人生会是怎样?better or )一场神奇的蝴蝶效应就此展开。

翌日醒来,杰克惊异地发现自己竟躺在郊区的一所民房中,而不是在纽约的高档豪宅里。更令杰克惊奇的是,自己竟已和女友凯特结婚并生活了十多年了,还是两个孩子的爸爸。所有的邻居和朋友都认识他,并已经和他共处了十多年了,然而他对身边的人却一个都不认识,包括自己的妻子和两个孩子。他仿佛是闯入了别人的生活,取代了另一个人。

这时,那个黑人小混混开着杰克的法拉利跑车出现了,他向杰克解释道,因为昨天的聊天,他的“领导”对杰克很感兴趣,并有意让杰克去体验一番别样人生,理解幸福的真谛。在惊诧、愤怒和咆哮声中,杰克无奈地开始了别人的生活。

对完全没有心理准备的杰克而言,新生活的一切都令他头大。大清早就得给小儿子喂奶、换屎尿布,并把儿子送去托儿所,还要送女儿去学校,接着去岳父的轮胎厂卖轮胎……和以前风光无限,潇洒阔绰的生活相反,养家糊口和借贷的压力让他喘不过气来。新职业的薪水已经够低了,而妻子的职业又是公益性律师,薪水更少,生活中的一切都不得不节衣缩食,斤斤计较。

除去这些烦恼外,杰克也体验到了家的温暖和亲情的滋润,内心深处焕发出浓浓爱意和温情。在结婚纪念日的晚宴上,凯特也向杰克道出了心声:对现实生活的不足和困惑,她也曾想过当初如果不选择家庭和婚姻,人生或许会大不同,但却少了最重要的部分——杰克和孩子们。她很明白自己真正向往的是是这种平淡而充实的家庭生活,因为和家人在一起的生活,让凯特倍感幸福和充实。

杰克倍受感动,他渐渐明白自己内心中是一直深爱着凯特的,也更明白自己的前半生中真正缺少的是什么,杰克开始真正融入新的角色和生活之中。为了让家人生活得更好,杰克再次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闯入到华尔街上层社会之中,高新和奢华的生活意味着要放弃更多和家人、朋友团聚的时光,意味着要家中每一个人都为自己的事业而做出牺牲。

在凯特流泪的对白中,杰克真正理解了幸福的真谛,真正的幸福不单是事业有成,功成名就的满足,更重要的是拥有一个平淡而温馨的家庭。职位越高,权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追求奢华和富足意味着要牺牲更多个人和家人的幸福。对凯特而言,她已经拥有一个令人羡慕的家庭,一段美满的婚姻,两个活泼可爱的孩子,这些都令她感到幸福、快乐和充实,她不是不能,而是不愿意为了追求事业去牺牲家庭的幸福。

人应先了解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而后再去切分事业与家庭这块蛋糕。一个成熟的人,会懂得如何维持事业和家庭的平衡。在事业和家庭出现矛盾时,一个真正懂得幸福的人,才会懂得如何取舍事业和功名,以保全家庭的幸福。

以下内容为繁体版由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美国环球影视出品的电影《居家男人》,无疑是近十年来剧情类影片中的经典之作。在这部略带科幻色彩的剧情片中,编导巧妙地采用了“蝴蝶效应”的方式,诠释了在面对事业、爱情、家庭时,怎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而这样的问题,也正是千千万万个你和我所需要思考、解答和抉择的,片中男女主角的对幸福的理解和诠释,发人深思,沁人心魄。

十三年前,年轻而充满理想的杰克(尼古拉斯凯奇饰)同大学女友凯特惜别,尽管泪如雨下的女友凯特全力挽留,可杰克仍毅然决然地踏上了留学伦敦的航班。十三年後,事业有成的杰克成为华尔街名副其实的上层名流和花花公子,在看似什麽都不缺的完美人生中,工作和事业占据了杰克人生的全部,开名车、住豪宅、和美女调情,然而,在十三年中的每一个圣诞平安夜,陪伴他的只有孤独和黑夜。

又一个平安夜来临了,杰克像往常一样从公司加完班回家,当他拖着疲惫的身体去便利店买宵夜时,遇上了无理取闹的黑人小混混,风波过後,在和黑人小混混谈及人生和幸福时,杰克对自己的人生非常满意,并很肯定地说“你看,我什麽都有了”,然而,让他意想不到的是,一场神奇的蝴蝶效应就此展开。

翌日醒来,杰克惊异地发现自己竟躺在郊区的一所民房中,而不是在纽约的高档豪宅里。更令杰克惊奇的是,自己竟已和女友凯特结婚并生活了十多年了,还是两个孩子的爸爸。所有的邻居和朋友都认识他,并已经和他共处了十多年了,然而他对身边的人却一个都不认识,包括自己的妻子和两个孩子。他仿佛是闯入了别人的生活,取代了另一个人。

这时,那个黑人小混混开着杰克的法拉利跑车出现了,他向杰克解释道,因为昨天的聊天,他的“领导”对杰克很感兴趣,并有意让杰克去体验一番别样人生,理解幸福的真谛。在惊诧、愤怒和咆哮声中,杰克无奈地开始了别人的生活。

对完全没有心理准备的杰克而言,新生活的一切都令他头大。大清早就得给小儿子喂奶、换屎尿布,并把儿子送去托儿所,还要送女儿去学校,接着去岳父的轮胎厂卖轮胎……和以前风光无限,潇洒阔绰的生活相反,养家糊口和借贷的压力让他喘不过气来。新职业的薪水已经够低了,而妻子的职业又是公益性律师,薪水更少,生活中的一切都不得不节衣缩食,斤斤计较。

除去这些烦恼外,杰克也体验到了家的温暖和亲情的滋润,内心深处焕发出浓浓爱意和温情。在结婚纪念日的晚宴上,凯特也向杰克道出了心声:对现实生活的不足和困惑,她也曾想过当初如果不选择家庭和婚姻,人生或许会大不同,但却少了最重要的部分——杰克和孩子们。她很明白自己真正向往的是是这种平淡而充实的家庭生活,因为和家人在一起的生活,让凯特倍感幸福和充实。

杰克倍受感动,他渐渐明白自己内心中是一直深爱着凯特的,也更明白自己的前半生中真正缺少的是什麽,杰克开始真正融入新的角色和生活之中。为了让家人生活得更好,杰克再次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闯入到华尔街上层社会之中,高新和奢华的生活意味着要放弃更多和家人、朋友团聚的时光,意味着要家中每一个人都为自己的事业而做出牺牲。

在凯特流泪的对白中,杰克真正理解了幸福的真谛,真正的幸福不单是事业有成,功成名就的满足,更重要的是拥有一个平淡而温馨的家庭。职位越高,权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追求奢华和富足意味着要牺牲更多个人和家人的幸福。对凯特而言,她已经拥有一个令人羡慕的家庭,一段美满的婚姻,两个活泼可爱的孩子,这些都令她感到幸福、快乐和充实,她不是不能,而是不愿意为了追求事业去牺牲家庭的幸福。

人应先了解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麽,而後再去切分事业与家庭这块蛋糕。一个成熟的人,会懂得如何维持事业和家庭的平衡。在事业和家庭出现矛盾时,一个真正懂得幸福的人,才会懂得如何取舍事业和功名,以保全家庭的幸福。

居家男人影评(三)

十三年前杰克·坎波放弃了女友。只身一人前往伦敦去追寻他所谓得更美好的未来。

十三年后杰克·坎贝尔是一个成功的男人,在华尔街有自己的事业,是豪华公寓里最有钱的男人。在圣诞夜万家团圆的日子他却和自己的员工们在忙一个大的案子,员工以要陪家人为由请假,却被他以成功后的是一位数字的薪水打动。是的他是一个成功的男人。

圣诞夜,孤独的一个人走在飘着雪的安静的街道上,便利店里,他遇见了黑人男人。他的一句“我什么都不缺少”让他体验了从未有过的生活,也正是这段一开始并不被自己接受但后来却又甘之如饴的生活让自己找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

每天早上醒来身旁有心爱的女人,会被儿女的吵闹声叫醒,急急忙忙的送儿子去幼儿园,八小时的工作,晚上回家后遛狗,清晨醒来又是如一的生活。

一开始杰克并不接受,但渐渐的人渴望温暖的本性还是激发出他心中的爱。是的,他从开始埋怨妻子不让自己去伦敦而大吵大闹,到后来看到从伦敦飞回来的机票让他了解到当年自己对妻子的爱。直到最后知道自己的体验结束时坐在凯特床前,深深的凝望妻子,并让他记住自己现在的样子。“凯特,请记住我现在的样子,把我现在的样子记在心里,无论如何都别忘记”急切的央求着妻子答应自己,像孩子一样的患得患失,知道凯特答应了两遍才肯放心,在商场上呼风唤雨的自己也有如此模样。深夜他坐在窗前的椅子上不愿睡着,因为他知道睡着了这美好的一切都会消失,乱糟糟却温馨的家,心爱的女人和孩子。可体验终究是体验。

翌日醒来温存不再,此刻的杰克终于明白自己并不是“什么都不缺少”。

不过最后的结局是很好的。

在物质极度膨胀生活飞快的今天,感情被逼到了一个小角落里,亲情友情爱情每个都是,在每天的忙碌中你是不是忘记些什么但又无从得知。在家中等待你消息的年迈的父母?守在电话那边的思念你的爱人?等待着你的表扬的你的孩子?还是盼望着与你聚会的知己?生活中也许不只有忙碌,别忘了爱。

美国丽人影评


美国丽人影评(一)

少女洁白的肌肤,一双粉嫩的芊芊玉手,一朵鲜艳夺目的红玫瑰,由玫瑰、少女组合而成的电影海报中,透着一股纯美,而且也让人们对这部电影有一些遐想。但电影中所诉说的故事,远远不是我们在海报上看到的那样轻松。这部电影的发展以莱斯顿寻找生活意义的心灵历程为主线,从男主角莱斯特的自我救赎中,向我们揭示了生活的真谛。

我四十二岁,再有不到一年就会死去。当然,那会儿我还不知道。不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已经死了。电影的开头男主角莱斯特如此诉说他的现状。这让我想起了臧克家的一首诗《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并不能拿人是否还能呼吸这一生理现象为依据,来笼统的判断人的死活。当心灵之火熄灭,生活希望破灭,人生信仰迷茫时,那也是一种死亡。

片中的莱斯特已经进入中年,他拥有房子、车子、孩子,而这一切似乎没能让他感到幸福,妻子虚伪做作,女儿孤僻傲慢。而莱斯特也因为自己行为的不检点,被妻儿小看。平日里所有的生活对莱斯特来说都毫无****可言。为了妻子工作、陪她出入各种虚伪的应酬场合,为了使女儿高兴、佯装关心去看她的拉拉队演出,为使老板满意、卑微地做一条哈巴狗。他每天如提线木偶般完成着生命中既定的各个角色,扮演一个好丈夫,一个好父亲,一个好员工。但面对着妻子强势地指责,女儿冷漠地疏远,工作的繁琐。半截身子已经埋在土中的莱斯特越来越厌倦这种机械式的生活。

莱斯特努力寻找逝去的****,他决定不再循规蹈矩地维持这种生活。使他下定决心与往日生活断绝的是他的新搬来邻居里奇,在一次商业聚会中,莱斯特偶然认识了里奇,他在酒店做服务生,同时兼卖大麻。在当班时里奇与莱斯特开溜去吸烟,不料被经理发现,当酒店经理呵斥他赶紧工作时,里奇依然如故,完全不去理会经理。当然,随心所欲是需要付出代价的,顶撞经理的里奇不可能在这里继续工作了。里奇的做法惊醒了莱斯特,他看似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一个完整的家庭,但工作家庭的负担已经抹杀了他对生活的全部热情。莱斯特明白了,如果想要改变目前的生活状态,就得有所牺牲。

在经理暗示要将他裁掉时,莱斯特并没有低三下四地哀求经理使他留下来。反而在经理没炒他之前,他不仅先吵了老板的鱿鱼,还在辞职书上狠狠地骂了老板一通。失业后的他,反倒是一身轻松。他现在要找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当一位甜点售货员。不难想象,这种做法在他的家人来说是无法理解的。强势的妻子认为丈夫无能,给她丢脸。争吵时,一贯忍让的莱斯特不再妥协,他开始与妻子争吵,他自己知道这只是个开始,为了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付出点代价也是值得的。

终于有一天,当莱斯特遇上了他女儿的同学安吉拉时,他立刻被安吉拉的美丽深深感动,心中那种已经死去了的那种感觉好像又重新复燃了。从此莱斯特的生活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勇敢地开始追求安吉拉,虽然这种感情是不可能被任何人认可的,但蠢蠢欲动的情欲,使她无时无刻想着拥有安吉拉。莱斯特开始注意他的形象,他发出了布满灰尘的健身器材,开始健身。已过中年的莱斯特落入了一个未成年少女的爱情陷阱中。同时妻子卡洛琳对莱斯特的变化,也产生了反应。貌似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恩爱夫妻,早已同床异梦。卡洛琳开始与房地产商私通。

事态逐渐向着莱斯特想要的方向发展。当他发现妻子背叛了他时,他丝毫都不生气。妻子的出轨反而使莱斯特更明目张胆地去追求安吉拉。在莱斯特看来,美就是一种解放,他追求的美,本质上就是在追求使自己冲出围困芸芸众生的牢笼。下雨的一天晚上,偶然与安吉拉独处在一起的莱斯特,勇敢地向安吉拉诉说了他心目中的那份埋藏的爱。安吉拉并没有拒绝莱斯特,当莱斯特正要得到安吉拉时,安吉拉告诉他这是她的第一次时,莱斯特忽然像是明白了什么似的,也许是幡然醒悟的良知,也许是瞬间洞察了生活的意义。他放弃了已然要到手的安吉拉。电影的最后,一个让我们匪夷所思的莱斯特,正常了起来,她像一位慈眉善目的父亲般,与安吉拉聊着天。莱斯特已经被摧毁了的父亲的形象,再一次地被塑造起来。

片头已经交代了主人公的结局,莱斯特注定要死去,杀死他的并不是恨他入骨的妻子,也不是埋怨他不负责任的女儿。而是里奇的父亲,影片看起来好似里奇的父亲枪杀莱斯特,是因为怀疑莱斯特将他的儿子带坏,以致父子矛盾升级,里奇离家出走。实则不是,影片中里奇的父亲是个潜在的同性恋者,在误会莱斯特也是同性恋后,他向莱斯特表白,但遭到拒绝。明白莱斯特并不像他认为的那样后,因羞愤将莱斯特杀死。

而就在莱斯特死前,他刚刚明白了他一直以来追寻的生命的意义。死前的莱斯特,正在仔细端详着家中那一张全家福,伴着一张张老照片,莱斯特回忆着,以前一家三口幸福生活的点点滴滴。那时候的女儿聪明可爱,妻子美丽能干。当一个个幸福瞬间从莱斯特的脑海中闪现时,他的脸上已不知不觉洋溢气了久违的幸福微笑。找回生活真谛的莱斯特,还没来得及憧憬未来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时,已经死在了里奇父亲的枪口之下。不过莱斯特死前的幡然醒悟,也多少使观众感到一丝欣慰。从片子开始时,莱斯特就一直在迷茫的生活中寻找幸福的真谛,用各种令人匪夷所思的行为,来刺激他已经埋尘的内心。最终再经过各种尝试后,他准确的为自己找到了生活上的定位。

《美国美人》这部电影,喜利得揭示美国日常生活中的众生相,他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为例,为观众们揭示了很多社会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看似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中产阶级,也并不像,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幸福和谐。为了生活,人们都在带着面具生活。我们为了扩展自己的人脉,参加各种应酬,在觥筹交错中,睁着眼睛说着瞎话。为了博取别人的好感,我们学会了虚伪的不切实际地奉承。在家中,妻子为了生活可以忘记已经多久没有和丈夫亲热。为了生活,丈夫可以忘记自己已有多久没有在家中吃饭。为了生活,父母可以忘记已经有多久没有关心过儿女的学习生活。我们自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无可指责。理由是一切为了生活。

不知不觉中,家庭中没有了热闹的交谈已成常态,夫妻之间没有了温存的情话已成自然,将子女的疏远和陌生归结为两代人的代沟,这样不正常的生活过久了我们已然习惯,在单位,我们像狗一样为了一口粮食充当着俯首帖耳的好员工。在家里,亲人间的距离已越来越远。但至少在别人看来我们是幸福的。但是当夜深人静时,当独自一人时。我们问过自己过的幸福吗?每日重复着相同的生活,为一口口粮,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交有用的朋友,看有用的书,做有用的运动。几十年如一重复着一日的生活。

莱斯特的救赎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失败的,因为在他明白之后,他很快就见了上帝。但他也是成功的,最起码他有勇气,有行动来改变生活,敢于挑战各种常态,无视别人的白眼,勇敢地用各种不正常的方式去与人们习惯了的常态进行角斗。莱斯特虽然死了,但电影镜头中的莱斯特,在死之前脸上浮现着的那种幸福的表情,是很值我们去品读的。

《美国美人》这部影片似乎在说明,美就是敢于追求自由,美就是打破禁锢的思想,美就是保持一刻年轻鲜活的心,美就是跟着感觉随性而活,美就是无拘无束的灵魂。然而莱斯特还是被一枪打死了,虽然他刚从丑恶的世界中走出来,刚刚体会到一点生命的美丽。

美国丽人影评(二)

《美国丽人》,以一家子的故事为主线,从父亲的角度以第一人称讲述,又从各个成员内心为触角,延伸整个社会危机的各个角落。其中集中表现了人们对性解放与观念改变的文化大缩影,揭示现代社会对人性的思索与个人生存的社会意义的探讨。其中有些桥段展示了男性在社会变化中仍处于性主导地位与女性的性解放,但是,男主角在与女儿同学的性爱追逐中,以最后对女性的爱护与尊重,将“性”终止在爱的边缘。

男主角因为现代社会工作压力的日益膨胀和人性被极度压抑的扭曲,生活的被逼无奈,妻子的冷漠与她跟丈夫同样地被压抑内心,让男主角冲破了世俗的局限,敢于直面上司的淫威,敢于正视自己隐藏的堕落,敢于追求女儿的美女同学,敢于怒斥妻子的指责,敢于揭开伪善的面具,敢于打击与妻子姘居的名人,敢于尝试违禁的毒品。

男主角在被压抑了之后,没有像她的妻子那样自欺欺人,她面对委屈,不敢流泪,甚至用抽打自己的耳光来克制自己因无业绩、委屈而将要流出眼眶的泪水。而男主角却怒斥上司对他的不公正对待与性猥亵的行为,依然辞去就职二十年的公司,并到只有年轻人工作的快餐店打零工。他冲破年龄界限与女儿同学交朋友、谈恋爱,在辞职后一改往日的低眉俯首,敢于挺起胸膛,真诚地对待身边的每一种人,不再拿有色眼镜看人、看物。

他与邻居少年之间的友谊,从毒品开始。少年因为自己父亲的军事化管教,思想因循守旧、独断专行,永远以“是”与“非”为绝对的评判标准,老是以曾经的荣耀来指导当下的行为,让少年表面顺应附和,暗地却进行自我的安排。表面上他在餐厅打工,其实却是以销售毒品为生。

他与女儿美女同学的邂逅、交往,更是离奇。他当着妻子的面向女孩暗送秋波,当着妻子的面露出性的强烈欲望,当着妻子的面自慰。而美女同学的思想更是可怕,她津津乐道于谈论自己与各种男性的交往经历与性历史,向别人描述自己与男人见面的全过程。她用语粗俗、表情动作下流污秽,不仅热衷讲述自己,还热衷打听别人。

这是一种社会发展过快,经济的高速与精神的衰竭的冲突,唯一值得欣慰的是男主角的觉醒与实际行动,他冲破束缚,改变观念,将一切社会化了的人们带进纯真的时代。但我们观者是全方位的视觉,可以理解男主角的一切怪异表现,但剧中的其他人物,却还处于迷茫的境地。邻居父亲从一个情景,荒诞的误解中断定男主角和儿子之间有最让他无法接受的同性恋关系,举枪击毙了已经慢慢走出压抑人性的男主角。

影片以男主角的死结束了人性解放的征程,人们有回到了往日的安宁与平静,而让我不能忘怀的剧情,和感动的画面,一直留在心中。那就是男主角在与美女同学开始性旅程的时候,女孩的一句“这是我的第一次”,让男人顿觉灵魂的出窍,他不能用伤害一个幼小灵魂来换取自己的肉体安慰,他的灵魂要是纯洁的,才能慰藉自己被扭曲的一生。他们的性,终止在爱的边缘,伟大的爱才是人性最美丽的色彩。他呵护了女性,维护了女性的尊严,同时升华了自己。

美国丽人影评(三)

“少年爱上红玫瑰,荒野上的玫瑰”,看完《美国丽人》,便想到这句歌词,只不过少年换成中年人,爱上红玫瑰的,是电影中四十岁的父亲。爱上自己女儿的同学,真是一件尴尬的事情。可是对于父亲来说,未免不是一件好事。爱情 给了他勇气,使他终于辞掉了讨厌的工作,终于可以不再唯唯诺诺地做人 。虽然爱情让他最终死去,可是在死的瞬间,他的眼中反射出所有人生的亮点。“我为自己愚蠢而渺小的生活自豪”,他说。一个人如果能在死的时候说出这样的话,即使算不上高大,至少也可以问心无愧了。

四十是让人沮丧的年纪,一切似乎都开始走下坡路。日复一日的工作,讨厌透顶的上司,不再相爱的家庭,相信很多人都和父亲一样,在那个年纪,经历着人生荒凉冷漠的一段。这时候,美丽的女中学生突然出现了。父亲对她的向往,不只是性的期待,还伴随着玫瑰的色彩。他想象着女孩躺在玫瑰大床上,躺在玫瑰的澡盆里,脱下衣服,胸前飞出无数的玫瑰花瓣。这些玫瑰的存在,使父亲对女孩的情感,不仅仅是肉欲,也闪烁着一点与他年纪不相称的浪漫。落寞与诱惑的组合,撩人如荒野上的玫瑰。

记得有谁说过,我们生活在一个碎片的时代。电影中的几个人,就如同几块碎片,折射着现代生活的稀奇古怪:中年危机的父亲。疯狂追求成功 的母亲。感性而叛逆的女儿。冷静而吸毒的男孩子。听起来真是一个让人丧气的故事,可是导演却将它处理成一部黑色幽默剧,几乎每个场景都滑稽可笑,只是在笑过之后,嘴角会留一点干巴巴的味道,也会有些莫名的伤感,从黑暗中慢慢包抄过来。这种感觉很象美国画家EdwardHopper的画面。他的画色彩总是非常明快,只是画上的人物,在明亮中显得异常孤单。影片原名叫做AmericanBeauty,我觉得并不能简单地翻译做“美人”或“丽人”之类,beauty在这里,泛指一切美好的东西。

每个人感受到的美是不同的。在电影中,父亲迷恋年轻可爱的肉体;母亲追求成功,哪怕仅仅是表面上的成功;而那两个年轻人,则会坐在黑暗中,看白色的废纸在风中飘舞15分钟。这些美其实都是平等的,并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归根结底,美是一种被打动的感觉。在我们对一切变得漠然的时候,美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情感的出口,让我们忽然明白,原来自己也可以生动地存在。

《美国丽人》得到了奥斯卡很多奖项的提名,我觉得它极有希望最终得奖。在一个越来越商业化的时代,在我们日益脱离理性的时候,看一部这样的电影,可以愉悦感官,同时又将我们推入到思考之中。毕竟,“思想的头脑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恩格斯语),虽然这样的美,在我们看来显得比较郑重。

相信《普通女人影评观后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观后感,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