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教师读活着有感

教师读活着有感

教师读《表扬与批评》有感。

读书对于我们来讲,是一辈子不间断的事情。我们都知道读一本好书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在书中获得知识读经典书籍作品就很有必要。在认真品味作者写的作品后,相信您收获一定不少,为了充分回味作品这个作品,就可以好好写一篇读后感。如何在写作品的读后感时把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来呢?由此,小编为你收集并整理了教师读《表扬与批评》有感为方便后续阅读,请你收藏本文。

教师读《"表扬"与"批评"》有感

作者 | 夏吉萍

学校 | 仁化县长江中心小学

一直以来,我都和孩子们一样,喜欢形象生动的音视频动画,疲于阅读书籍,尤其是专业书籍,更是觉得枯燥乏味,自知这是个影响自身发展的坏习惯,可每当捧起书,脑子便不听使唤的"断电".得知假期需要写一篇读后感,才硬着头皮翻出那本《中小学班主任优秀工作案例选》,可看着看着,竟被书中那些黑白文字吸引了,老师们的经验之谈竟是如此醍醐灌顶,原来书中不但有黄金屋、有颜如玉,还有孔夫子,暗暗下定决心:以后要多看专业书籍,多充电,当我电量满满的时候,才有更多的知识与学生分享。

看着书,阅读着前辈们的经验总结,情不自禁地拿起笔圈圈画画,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书中的"语言教育艺术"、"表扬的艺术"、"批评的艺术"、"谈话的艺术",寥寥几个字就概括了教育学生的精髓。

当我们和学生交流时,语言教育是充满艺术性的,书中将语言比作小河,语言要自然、流畅、准确、生动,具有逻辑性和感染力,再借助于传神的眼睛、丰富的表情和真实的情感等体态语言,这样既吸引了学生,又感染了学生,从而达到影响学生的目的。我也终于知道为什么孩子们很喜欢我摸摸他们的头,拍拍他们的背,原来在他们眼中这是与他们亲近的表现,小小动作也是另一语言表达。

而在我们表扬学生时,同样要注意表扬的艺术,要在适宜、及时两方面下功夫。书中说到,适宜,就是所表扬的人和事要有典型意义,值得表扬,包括表扬的范围要适宜,不该表扬的而表扬了会使表扬贬值,反之,该表扬的而不表扬,也不行,其次,表扬的方法要适宜,要因人而异,不可千篇一律。除了适宜,还有及时,及时就像打铁一样抓住火候,不失时机,特别针对后进生的点滴进步、"闪光点"及时发现和及时表扬,能变成促进他们思想转变的催化剂。在平常的工作中,我们往往习惯挑特定的时间,公开场合表扬学生,殊不知已过了最佳时机,我们应该马上抓住,及时表扬,如需树立榜样,可挑另外的时间再次表扬。

孩子们做对了马上给予表扬,而做错时,需要掌握批评的艺术,批评不是为了泄愤,更不等于破口大骂,书中介绍,在批评学生时要尽量避免产生负面效应,做到"适人、适时、适度、适量".适人,就是在批评学生时,要斟酌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方式;适时,要掌握最佳时机,注重批评的场合、情境;适度,就是在使用批评语言时,用词造句要适当;适量,就是要尽量控制批评次数和频率,不可动不动就批评。其实,大家冷静时会考虑到"适当"二字,可一旦遇到问题,头脑一发热就会将"适"字抛之脑后,所以"适人、适时、适度、适量"要铭记于心,时刻提醒自己啊!

关于谈话的艺术,我影响最深刻的是那句:要注意谈话的结尾,这是谈话成功的最后一环,不能不了了之,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中观察谈话的结果。我把这一谈话技巧理解为将聊天内容简练为几个小问题,梳理关键内容,并让学生谈谈怎么改正错误,因为我面对的学生还小,他们尚且不能分清重点,如老师能将其概括,效果事半功倍。

我将良多的感慨与朋友分享,朋友说如果真能做到,就是一位了不起的班主任了,打印出来贴在办公桌上,没事看看,不小心瞥一眼,脾气都能收敛不少。这的确是一个好方法,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算无意间看到这张纸,都会想到自己要做一个懂艺术的班主任。

四年半的时间,陪伴了97个孩子的成长,他们也见证着我成长,无论我教育的方法多么笨拙,我相信用心对待孩子们,他们能感觉到我的真心,愿孩子们在我的陪伴下幸福快乐!

-END-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读《一线表扬学》有感(优质范文)


题记:记得著名节目主持人董卿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首先得是什么样的人。

更多读后感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

寒假里我布置班上的孩子们阅读自己喜爱的课外书,为了让孩子们乐于完成这项任务,我告诉他们我也会在寒假看一本书,与他们一起完成这项作业。

管建刚老师的《一线表扬学》是我一直想看的书,因为管老师的表扬学完全来自一线教师的经验总结,而且,管老师的表扬学在我们一线教师的课堂上也经常用到,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教学上的问题。我们平时经常用到表扬学,却很少有老师像管老师这样将表扬学做一个分类和总结,总结出18种表扬,并且种种有例子,种种有效果。

管老师的表扬学来自于语文教学的经验和总结,我也把它用在了自己的语文课堂上。

一、奖励性表扬——学得有成就感

课堂上我会采取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但是这种教学方法需要学生主动去学习,遇到困难要主动去思考,去想办法解决。可是我所面对的毕竟是小学生,没有一定的激励机制,还真的很难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于是,我采用奖励机制,比如,完成一个任务,奖励一颗星,完成两个任务,奖励一张表扬信。所有的奖励都可以换算成积分,攒够了积分就可以到老师这儿来换取一次抽奖机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还获得了老师的肯定和奖励,当然越学越开心,越学越有成就感。

二、批评性表扬——不可或缺

在课堂上总有一些孩子坐不住、守不住纪律,怎么办呢?以前的方法是批评、训斥。但是,长此以往,被批评多的孩子变得麻木了,无视老师的批评了,此时,再一味地批评就无效了,我觉得采取另外一种方法,也就是管老师所说的批评性表扬。如果某个孩子上课讲话了,坐不住了,我会选择他附近的孩子,坐得好的,认真的孩子,表扬他这孩子就更加认真了,而那个表现不够好的孩子会自动学习附近孩子,从正面的表扬来告诉那个孩子他违反课堂纪律了,应该怎样做才是正确的,这样的方法,对于违反纪律的孩子往往比较容易接受,这就是批评性表扬。

三、作业本里的表扬

批改作业是我们每位老师的一项常规工作,是老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途径,它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提高。管建刚老师为我们详细描述了如何进行“作业本里的表扬”,比如“你的作业真干净,你的字写的真漂亮,你这次的作业真棒!”当然,夸赞的话,可以和作业无关,例如:你的衣服很有个性,你的发型,老师很喜欢。其实,老师对学生的表扬和鼓励多了,学生对作业本就多了一份期待,他们期待的不是作业,而是老师对他们的夸赞、肯定与鼓励,我们老师随手在学生作业本上留下的点滴表扬的痕迹,可能会给他们带来一天的好心情,也或许会树立他们的信心,使他们更加勤勉,更加积极向善、向上。

正如管老师在书中所说,你经常批评学生,学生得到的影响就是批评;你经常耐心、包容学生、夸奖学生,这已经是一种优秀的教育的。为此,我将朝着这种优秀的教育前行!

提到读书,我经常会想起这样一段话: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读后感大全中有很多优质读后感范文为您提供!

这是三毛的关于读书的体会,三毛是我特别钟爱的一位作家,我床头至今依然摆放着一本三毛文集,以前拜读,总是艳羡这位满腹诗书的奇女子,艳羡那片用思念汇集成的浪漫的撒哈拉,艳羡她和荷西至死方休的爱情。而当我走上三尺讲台,回头细读三毛的一生,我内心却满是悲凉。那个被数学老师用墨汁画着熊猫眼,在同学嘲笑的目光中步履承重的小女孩无数次刺痛着我,老师的惩罚在三毛幼小心灵上割下了一道道不可磨灭的伤疤,在她心底留下“唯有死,才真正可以与墓地永不分开”的执念,并果真在几次情感打击后选择轻生,和她所谓的温柔人永远相处了。

教师的权利是可怕的,也许我们不经意间的一个举动就会决定一个人的一生。我常常在想,难道面对孩子们的错误,我们能做的只有愤怒的批评、粗暴的指责吗?直到我读了管建刚老师的《一线表扬学》,我混沌的思想才逐渐清明。

他说:“时刻想着,怎样去表扬学生,而不是批评学生;期待明天的表扬,而不是呵斥,师生的生活就会开心不少。”这本书中,管老师把表扬这门学问细致的分为18个类别,他们没有相互之分,却适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不同的事件,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因地制宜,让一线教育充满了阳关,一下子温暖起来。

每个人都有缺点,每个社会都有不足。能不能接受社会的不完美,这是一个人幸福指数的重要参照;能不能接受学生的缺点,这是一名老师教育胸怀的重要参照。学生不是圣贤,我们要学会欣赏对方的优点和长处,把对学生的注意力从“缺点”、“不足”转移出来,向着明亮那方前进,这才是作为专业老师的教育。

美国教育学家古诺特博士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在经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至后我得到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的主因。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获得愉快或悲伤,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

这就是教师的权利,我们采用的方法和情绪表现,直接左右着学生每天的学习生活,也决定着他们的精神状态。当我们一脸阳光的走进教师,学生们的心情也会舒展、很轻松;当我们一脸怒气的走进他们时,学生们则噤若寒蝉,生怕自己撞到老师怨气的枪口上;我当们在课堂上以热情的语气肯定学生,以赞赏的眼光激励学生,他们的心里会充满幸福和喜悦;当我们指责、挖苦、嘲讽学生,则无疑是给他们的心灵的天空蒙上一片沉重的乌云。

教育的方式有很多种,也许表扬并不是唯一的方法。但愤怒的指责和暴怒的惩罚定然会是增多几个三毛似悲剧。我想每一位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成为祖国的栋梁,我们为何不能把这份期待以一种最柔和的方式传递给孩子呢,要知道表扬幸福的不只是学生,幸福的也是我们自己,学生们一张张开心可爱的笑脸何尝不是我们的快乐呢!

每天轻轻地问一句:“今天你表扬了吗?”如果没有,那么请你擦亮眼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给他一句赞美,去收获学生的信任,给他一句赞美,去缔结师生的情谊,给他一句赞美,去拥抱教育的春暖花开!(张雪君)

最是书香能致远,读书之乐乐无穷。阅读是老师成长的必由之路,读书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带来享受。好友推荐一本管建刚老师的《一线表扬学》,看到之后就被深深吸引住啦。

读后感大全为您提供更多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一线表扬学》封面上有这么一句话“表扬不是万能的,没有表扬的教育,是万万不能的!”幽默的语句却道明了表扬的重要性。书中总结了18种表扬类型。每一种表扬都有实例,读起来感觉很亲切,仿佛这些就像自己曾经经历过的一样。管老师所带的学生平时所发生的这些事情,都是所有小学生所经历过的成长中的故事,只是在管老师的处理和引导下,事情就变得不一样了。

书中写到:教育,释放学生“善”的一面,遏制、隐藏“恶”的一面,继而遗忘、消除。用赞扬和表扬来引导孩子,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法,本身也符合教育学的原理。赞扬和表扬可以让孩子获得愉快、自豪、满足。有利于产生自信心和成就感,同时又催生争取更好成绩、获得更多赞扬和表扬的欲望和动力。但作为一线老师来说,我们需要学会赞扬和表扬孩子的方法。

管老师的种种例子给了给了我很多启迪。首先赞美,要详细具体切合学生的实际。老师的表扬的语言越详细具体,说明老师对学生越了解。一句简单的“你真棒!”“最近表现很不错!”这样缺乏具体内容的赞美很难能达到效果。不如换成“你在写作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你在作业书写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好在什么地方,如果简单的用你真棒,孩子们根本就不知道。时间长了,学生就会变得麻木,模糊。而且其他同学根本就不知道被表扬的学生哪里值得学习。详细具体而且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表扬赞美才亲切可信。

其次,表扬也要切合学生的个性化,方法要多样化。有时整个班级闹得不可开交,只要表扬其中一个比较好的小组。全班同学就会安静下来,眼巴巴的等着老师表扬。有时有的同学完成作业不太好。如果老师看哪一组的学生作业完成的最快,最好对哪一组进行表扬,很多差生受不了组员的压力,也会变得非常认真做作业。使差生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更加努力。

还有,赞美要因人而异。对于内向型的学生,可以投以赞许的目光,送一个友好的微笑。比如管老师轻轻地靠近内向型的小英身上对她说:嗯,读得不错!这种赞美使小英增强了对语文学习的信心。对于外向型的学生,可以用热情且具有鼓励性的赞美。

“时刻想着,怎样去表扬学生,而不是批评学生;期待明天的表扬,而不是呵斥,师生的生活就会开心不少。”在以后的日子里,向管老师这样表扬,幸福了孩子,又幸福了自己!(韩可先)

《文化批评与华语电影》读后感1000字


  《文化批评与华语电影》读后感1000字

  20世纪初,以张石川、郑正秋等人为代表,中国涌现出了第一代导演,开拓了中国电影的荒原;时至今日,中国已经进入了第五、六代导演的交接时期。中国电影的发展可谓一路向上,每个年代都不乏国际性的经典之作;近年来,华语电影更是大放异彩,一次次进军国际影坛并获得不少优秀的成绩。中国电影的光环越来越引人注目,但针对这些成果的文化研究则方兴未艾,尤其是在港台影片与大陆影片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上,文化研究亟待开发。

  文化批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兴起的一种文学研究形式,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用文化学方法来研究文学”。杰姆逊把文化研究看做一种愿望,他在这个愿望总结性地陈述了文化研究的一些关键:把文化研究看作探讨社会普遍问题的特殊途径;以及,通过文化研究凸现和回应当下社会的精神和文化问题。文化批评是“研究”和“批评”并重,两者相辅相成以充分展现某种文化。

  这本书作者致力于探究华语电影的文化批评,是一部汇集了各地学者对华语电影经典研究的论文集。这些论文从各个角度剖析华语电影,发掘影像背后根深蒂固的文化背景;同时也纵向地对当代华语电影和传统文化和戏曲艺术形式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还选取若干经典电影《霸王别姬》、《秋季打官司》、《黄飞鸿》等进行了个案解析。

  作者还收录了不少彼此若有共识却又观点相互冲突的论文,读者能够在排斥和认同之间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这也是文化批判的价值意义之一。这些论文中,不论是毕克伟《“通俗剧”、五四传统与中国电影》中提出的:中国电影方面的五四传统的观点;还是周蕾关于中国电影的女性主义色彩的见解;或是港台电影与大陆电影形式内容差异和交错的现象研究,都表现的是一种对社会背景和文化传统的挖掘,都在为电影这片叶寻一个文化的根。

  《文化批评与华语电影》读后感1000字

  20世纪初,以张石川、郑正秋等人为代表,中国涌现出了第一代导演,开拓了中国电影的荒原;时至今日,中国已经进入了第五、六代导演的交接时期。中国电影的发展可谓一路向上,每个年代都不乏国际性的经典之作;近年来,华语电影更是大放异彩,一次次进军国际影坛并获得不少优秀的成绩。中国电影的光环越来越引人注目,但针对这些成果的文化研究则方兴未艾,尤其是在港台影片与大陆影片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上,文化研究亟待开发。

  文化批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兴起的一种文学研究形式,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用文化学方法来研究文学”。杰姆逊把文化研究看做一种愿望,他在这个愿望总结性地陈述了文化研究的一些关键:把文化研究看作探讨社会普遍问题的特殊途径;以及,通过文化研究凸现和回应当下社会的精神和文化问题。文化批评是“研究”和“批评”并重,两者相辅相成以充分展现某种文化。

新教师读《生命与使命同行》有感


新教师读《生命与使命同行》有感

作为一名刚加入教师队伍不久的新人,《生命与使命同行》这本书让我对理解教师这个职业,理解教师的使命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要爱学生。从爱出发来教育关心学生。只有心中有爱,才能关注并发现学生的任何需求。记得在求学的时候,几乎每一位导师都说过同样一句话:小学的孩子如同一张白纸。教师任何一个小小的举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对自己的每一个决定,每一个行为都要慎重。尤其是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这对他们以后的成长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生命与使命同行》这本书中,每一个事迹都很触动人心,短短的篇幅却反映出来每一位教师高尚的人格和令人敬佩的师德。他们爱学生如同爱生命,奉行教育无小事的理念,关注学生的一点一滴。

细读汪金权老师的事迹,起初对他的扎根山香教育23年,并资助200多名学生感到有些许的不解。后来翻阅他的日记生活在感恩的世界才了解到汪老师的行动其实就是将他对曾经帮助过他的人的感恩之情化作对学生的真诚心、平等心、责任心、爱心和细心,将其延续在教育事业中,感染一代又一代的人。

教师如烛,师德如光。师德也是一种使命感的体现。汪金权老师在答记者问时说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心灵成长和自我管理的引导者。教师也是学生求知、做人、做事过程中的一个伙伴和顾问,它是一个职业,也可以把它当做事业来做。是的,教师的使命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在引导学生的同时,教师本身就是学生的榜样,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着耳濡目染的作用,因此师德也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一种教育因素,所谓身正为范。在让学生的心灵健康成长的基础上,更能通过身教让学生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及美好的品质。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来说服学生主动的向老师学习,向老师看齐。

作为新人,更应该要奉行教育无小事,事事皆学问的理念。因为在教育中,可能一件不经意的事也有可能成为教育学生的好素材,教育学生的时机是无处不在的。如何抓住契机,如何有效教育,都隐藏着很大的学问,对教师的教育智慧也是一种考验。要经得起考验,凡事能随机应变,就必须坚持终身学习,与时俱进,以广博的知识装备自己,积极积累经验,不断提高教育机智。在教育学生的同时,还需要学会反观自身,育人先育己,这样才能获得学生的认同。

从事教师这个职业,我对自己有着很大的期望,但也自知经验不足,今后还需要向身边的同事多多学习,并不断的提升自己,尽力了解学生、关注学生,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大众文化理论与批评》读后感600字


文化研究立足于整个社会、自然环境,其起点就是不稳定和复杂的,它不属于任何一门学科,但是却和任何一门学科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我们现在所说的文化研究偏重于研究当代文化和大众文化、边缘文化和亚文化,至始至终都与社会联系紧密,因为脱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文化研究,就像是脱离水域的鱼儿,或是被抽离土壤的植物,是不切实际且空洞乏味的。
我认为文化研究更多的是基于思想和意识层面的研究,当然是立足于实践的基础之上的。它更多的是起着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不同于哲学的抽象,文化研究的成果更为具象,其研究的各个方向也不像哲学那么概括,显得更为细致一点。并且不论何种研究方式或研究的角度,其最终目的都是让整个社会沿着良好的轨道前行,即使偏离,也可以将其拉回来。
文化研究的切入角度应当是社会层面的各种社会文化、矛盾,并结合大众需求,从理论层面上解剖其成因、历史渊源、发展方向、矛盾冲突点,以及解决措施。研究当然不只是埋首故纸堆的单纯的学者型研究,更多的应当是深入社会的各个实践基础之上,从根源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一刀斩断冲突的丝丝联系。
当然,置政策与文化研究之中,是显而易见的正确意见,但是我们应当注意的是,文化研究有很多方向,这些不同的方向代表了不同的阶级、利益与思想,而政策是服务整个社会大众的,应当是符合大部分人的阶级利益的,因此,置政策与文化研究中,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合理使用与融合。

《黑色电影:历史、批评与风格》读后感1200字


作为一本关于电影理论的书籍,这本书并没有通过哪种纯理论的方式进行讲解,在理论的基础之上加入了对量的黑色电影经典之作的分析与举证,当然这就需要在看本书的理论的同时观看大量的黑色电影,来更好的理解书中的相关理论和观点。
或许是东西方文化和翻译上的一些差异,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是读了又停,停了又读,前前后后经历了好一番时间。就书中的一些观点,谈谈自己的感受。
但它们以更具社会意识的方式运用暴力,它们把战前经济大萧条时期的图像同对法西斯和大破坏的恐惧融为一炉。事实上这些电影构成了经典黑色电影同奥德茨风格的社会现实主义,无产阶级小说的更广阔历史的一个交集,几乎难以区分彼此,黑色电影的发展经过了几个时期,对其的审查制度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经历了战争时期过后,通过电影以展现带来的影响。其中谈到的更具社会意识的暴力,我认为人类的思想不断变化发展,而法西斯主义的产生便是运用一种暴力的手段,通过黑色电影表达出来就是一些血腥的场面和极具意识派别的表达。美国电影审查制度的分水岭在1933年前后,1930年代的作品刚好可以说明这一点。书中提到了好莱坞外部控制论这一说法,有几部最出名的黑色电影呼应了早期电影如《我是一个越狱犯》、《狂怒》、《你只活一次》中的新政平民主义。这种社会情节剧类型无疑是左翼的独有领地,但它们受到来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思潮的协同作用,这些思潮在大萧条和第二次大战时期在美国流行特别是在那些为团体剧场或墨丘利剧院工作的作家、演员和导演,它们对社会和心理的黑暗饶有兴趣,可见黑色电影在那个时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成为了表达政治立场的一种表达方式,也可能是集中思潮共同作用的结果,成为标新各种思想的载体,从按个时期的作品中可以或多或少的看到那个时期的政治的一些状况和心门的心理期望。艰苦的时代背景下,无论是大萧条还是而战都使得那个时期的美国和美国人经受了重重的考验,并从心理上迸发出了新的思潮,不论是对人还是对国家的命运都是一种思考。黑色电影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在于一种悲观无望和无情愤世的氛围,黑色电影自称一提,必须与乌托邦式的娱乐片和各种类型的社会问题片保持些许距离。不同的评论家对黑色电影的看法不一,有的认为其荒凉阴冷,有的认为表达出了一般类型的片子所不能表达出来的东西。
而到了1941年至1955年的时候是没过娱乐业历史上监管和细察最为严厉的一个时期。战后,同类型的电影仍然收到了一群自由主义专家和大众社会学家的审视和批判,他们说《长眠不醒》、《杀人者》和《死角》是美国人焦虑和道德败坏的邪恶镜像。电影对人们的行为到底有没有导向作用,每个人的答案或许都会有所不同,这种分析法有它的偏激之处,而那个特殊时期,经历了战争之后,人们无论是身体上海华丝精神上都有了一定的改变,对于暴力的态度应相应的发生改变,所以对于一些表现暴力的黑色电影,审查的也就更加严格了,这是无可厚非的。
每个人对于黑色电影的理解或许都不一样,它代表的不仅仅是暴力或是什么,重要的是在电影背后所表达出的一些其他的才是我们应该理解的。作为一种载体,它或多或少的记录下了过去的一些东西,被保存下来的也不仅仅是电影本身。

教师读书心得:读《风鞋与火鞋》有感


教师读书心得:读《风鞋与火鞋》有感

寒假里的一个午后,看到沙发上有一本书,书名叫《风鞋与火鞋》,是儿子还未读完的一本儿童读物。我随手拿过来读了读,不知不觉竟然为它放弃了往日午休的习惯,一口气看完了这本书。过后,久久回味颇有感想。

这本书是德国作家乌尔苏娜.韦尔夫尔所着,以父子两人四个礼拜的漫游生活为主线,串连了一个个优美的故事,给人以心智的启迪和艺术的享受。

故事里面的小迪姆认为自己是个最不幸的孩子,全班属他最胖,全校属他最矮,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爸爸是鞋匠,家境窘迫,居住地相当于地下室。但他的家庭并没有因为贫困简陋而没有笑声。在他七岁生日的时候,他得到了爸爸送给他的特殊礼物:爸爸亲手缝制的鞋子火鞋,他穿上新鞋,爸爸也穿上另外一双鞋风鞋,两人背上包囊,一起走进了大山开始了漫游的旅程。父亲一路上用乐观积极的态度引导他,并讲述了《老鱼》《星星兔》《伤心的小黑羊》《猪尾巴上的蝴蝶结》《长鼻婆娘》等妙不可言的故事。

迪姆因个矮体胖而对自己产生厌恶情绪时,跟父亲说不想再当迪姆,父亲轻松幽默风趣的给他取了一连串的稀奇古怪的名字2024,世界上所有的孩子中最让我称心满意的一个,以浓浓的父子亲情,巧妙的排解他心中的困惑消除沮丧情绪。《星星兔》的故事让迪姆战胜黑暗与孤独,勇敢而不再胆怯;《伤心的小黑羊》让他知道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无所谓外表的美丑,每个生命都是独特的唯一;在迪姆负气故意淌水洼打湿鞋子时,父亲用《长鼻婆娘》的故事让他远离生气,重新快乐起来;过溪流走桥梁时,那个乌鸦黑心肠的老爸通过《老鱼》的故事,教育了他怎么独自面对困难战胜胆怯。《猪尾巴上的蝴蝶结》让他知道在困难面前,凡事要从好的方面想,好运跟着好心情,好心态使迪姆受到教育与启迪,逐渐变得自信起来,他不再把自己个矮体胖看成一种不幸。父亲的爱是一首首动听的故事,串联在迪姆人生的道路上;是秋日里一串串硕果,指引着迪姆走向成功。

因此我在想,我们的教育存在什么样的纰漏?管教孩子的方法大多采取打骂训斥这种直接的方法,单单忽略了爱的教育,爱的力量。我们世世代代相传下来的教子经是: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是祸害、棍棒底下出孝子、树不修不成料,儿不打不成才、舍不得重打,上房揭瓦;捶捶打打,出匹良马,须不知父母的手,应该是充满关爱与温暖的,而不是让孩子感到陌生与恐惧。

我们的教育,很多是通过说、教、训、斥来管理孩子日常生活学习,缺乏的是理解、信任、真心的关注与支持。而这本书中的父亲则通过技巧、实践、赏识、激励来引导孩子,使孩子独立、自信、坚强、勇敢、乐观、积极。可以说迪姆拥有和父亲漫游的历程是幸福的,因为更多的现代父母把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消耗在自我娱乐方面,单单没有太多时间给予孩子,陪伴他们一起成长。所以,这种幸福是我们现代孩童们所奢望的,遥不可及的。真正是遥不可及吗?其实也不是,每天抽出十分钟与孩子真心相处,彼此真诚的沟通,我想书中的听父亲讲故事也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我们时时刻刻都可以带给孩子们。

读《论语》有感1000字--教师的良知与尊严


读《论语》有感1000字--教师的良知与尊严

作者:大冶市刘仁八镇云台中学 柯丰利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

《论语》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它是儒家学派的经典着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是人类语言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古代圣人们智慧的结晶,是多少年来文化知识的沉淀,这些充满智慧、魅力的妙语将让我们现在都受益匪浅。

读完《论语》,它让我深切的感受到古人的聪明智慧。其中讲了很多关于孝敬、仁义、礼记、伦理等方面的内容,在这里我着重拜读了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想品德修养这方面的内容。

在学习方法的几则中,我们要时常复习旧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知识,所谓“温故而知新”;学习与思考二者必须结合起来,不可顾此失彼。光思不学,会变成空想、妄想;光学不思,又会成为书呆子。在学习知识时,既要学又要思考;与别人在一起时,要学习他的长处,他做的不好的地方,譬如短处,则要避免。思索贵于勤,凡事都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是走向成功的必备条件。生活中也是这样的,面对一个问题我们都要想想,不能仅仅知道结果就行了。

在学习态度的方面,我们在学习时,不要不懂装懂,要聪明好学,知识是永远无法满足的;还要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要爱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为耻。这一点是很难做到的。有些同学们也许认为自己很了不起,从不向其他同学和老师请教,既使是自己不懂的地方也不吭声,不懂还装懂。这样则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各方面得不到发挥和发展。

至于思想品德修养,我们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通过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得自己的人格能够不断得到修善、完美。

通过这次读书年活动,拓宽了我的知识视野,更新了我的知识结构,提高了我的个人素养和教书育人水平,引导我慢慢养成了终身学习的好习惯,让我从《论语》中吸取了前进的力量。

作为一名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用自己的良知和尊严感动和关爱学生,我坚信,读书能使我在顺境时不骄不躁,挫折时奋勇前进。我以后会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为自己走向成功搭一座坚固的桥。《论语》的深奥,里面的很多东西并不是我所能完全体会的,但我想,我会在今后的日子里,不断地学习,让良知与尊严的思想深入我的内心,这一切也将是我今后待人接物、服务社会的准则。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教师读《表扬与批评》有感”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教师读活着有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