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文心读书笔记之小小的书柜。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想要在书籍中学习到新的知识,经典作品书籍非常值得我们去阅读。阅读相关作品后,心中会有莫名的感触,有很多的想法,为了避免忘记读这本书时所感触到的思想,我们通常会记录下读书笔记,那么,值得被我们借鉴的读书笔记有哪些?于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了文心读书笔记之小小的书柜。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小小的书柜》这个章节是讲怎样给孩子选书的,书里为孩子挑的书籍对于现在的孩子显得过时了,今天就来梳理一下自己对于“为孩子选书”这个问题的看法吧!
信息量爆炸的时代为孩子挑书仿佛成了一项异常艰巨的任务。对于挑书这事我到认为不必那么烦恼,现在的图书出版业已经比较发达,城市里的书店也各具特色,基本每一个大型的商业综合体都能找到像样的书店。无论站在任何一个书店的童书专区,选上一本适合孩子又让孩子喜欢的童书是非常容易的,现在的孩子其实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喜欢阅读。

让我们对挑书产生烦恼情绪的是父母内心对“阅读”构建起的利益追求,我们希望孩子们今天买书,就要迅速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就能答对更多的阅读题,就能写出50分以上的优秀作文。平心而论,这事儿搁我们自己身上也困难有加,“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话放在父母对孩子阅读的希望上尤其合适。

为孩子选书不难,难的是“能否参与”,更重要的是“能否坚持参与”孩子的阅读?仅仅是“共读一本书”没有意义,关键在于读完之后的交流分享,在讨论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如果父母也能动笔写一写,在共同练笔中分享见解的灵光。保持心态平和,坚持慢读精分享,厚积薄发,着眼未来。

对于现在的初中生来说,学校教育已经过快过宽过广,我反而觉得家庭应该担负起“减速”的任务,落实好细节教育的职责。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扩展阅读

文心读书笔记之知与情意


《知与情意》这个章节是说写作内容的几个组成部分,虽然以王老师指导学生们写“抗战宣传文章”为例,显然内容已经不合时宜,但方法依旧适用于现在初中生的写作。先来看看这段非常重要的话吧。

“我们的心的作用,普通心理学家分为知、情、意三种。知是知识,情是感情,意是意欲。对于一事物,明了它是什么,与别的事物有什么关系,这是知的作用。对于一事物,发生喜悦、愤怒或悲哀,这是情的作用。对于一事物,要想把它怎样处置,这是意的作用。文字是心的表现,也可有三种分别,就是知的文、情的文与意的文”。

细细想来,这段话对于写作的内容和写作的表达倾向说得多么准确啊!小学时期作文的要求是以记事为主,那是训练我们能把观察到的事物情况和事情的发生描述清楚准确,偏重“知的文”的练习,进入小学高段训练写人记事,用文字去记叙我们熟悉的人、身边的事,引发真情实感自然而然的流露,开始练习“情的文”,进入初中,我们的思维能力不断提升,开始对于事物建立起独立的价值判断,所以“意的文”加入到我们的文章中。一篇好的作文,应该做到知和情意的有机融合,没有“知”作为基础,“情意”多少会是虚假的,成了盲目的东西。缺乏“情意”,文章就失去了思想的深度和阅读的价值。时间在流转,孩子们的作文也越写越出色,可能遣词造句更加清秀或华丽,可能结构安排更加新颖或合理,但始终离不开“知与情意”构成的内容,只是现在的孩子应该有更广博的“知”、更充沛“情”和更高远的“意”。

如果希望孩子能写出一篇漂亮的文章,或者需要为孩子修改出一篇漂亮的文章,考虑“知与情意”的达标应是最根本的吧!同理,如果一个初中生的文章都还不能基本体现能有机融合的“知与情意”,那么我们却让她多用好词佳句、巧思结构,这不成了漂亮的外衣包裹着的空虚灵魂吗?要写好作文,得先学会准确观察,学习历史,了解时事,并且投入自己的感情,提出自己的判断,先就这个,做好积累吧!

《心之育》读书笔记


假期里读了毛蓓蕾老师的作品《心之育》。这不是一本普通的书。这是用生命铸成的育人诗篇。翻开书本第一页,赫然映入眼帘的是这样一句话。这到底是首怎样的诗篇,带着好奇,带着疑虑开始了阅读。
《心之育》一书是她在病中完成的作品,有我以我心育新苗和 我与青年教师一起成长这两个部分。书中毛老师介绍了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在这其中我看到了毛老师对孩子的爱心,责任心,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与爱护。看到最后不尽然有些妒忌,为什么我不是那个幸运儿,不能成为毛老师的学生。
爱孩子就是爱祖国教育就是爱的事业这是毛老师的信念。在书中毛老师说到在几十年与孩子们相处中,我也发现一些孩子存在这样那样的心理障碍,有的明显地表现出心理上的缺陷。他们有的存在骄、娇二气,表现为自私、任性、偏执;有的性格孤僻、冷漠、抑郁,不合群;有的生性胆小,懦弱,多愁善感,经不起一点委屈和挫折;有的自卑、自负,妒忌心强;也有的缺乏自信心和自尊心,不诚实,盲从等等。作为一个老师她知道一个微笑,一个赞赏的目光、一个信任的点头,在孩子眼里那就是爱。在毛老师爱的感悟下华华、侯英、杨眉许许多多的孩子走出困境,走向光明。在毛老师爱的帮助下更多的孩子从小树立了优良的品质,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活得了信心,为他们对终身发展奠定课基础。
毛老师对青年教师也是真心诚意的关怀。她教育青年教师,要热爱负责,树立崇高的师德;她教育青年教师,要倾听,发现,关注孩子的心灵;她教育青年教师,要继承,创新,走自己成长之路;她教育青年教师,要尊重,理解,架起沟通的桥梁;她教育青年教师,学习,实践,做个研究型的教师。
字字句句映在心间,毛老师说过教师的成长同样需要爱。我们生活在启英这同一片天空下,作为青年教师我们要用爱心互相关怀,互相尊重,互相信任。最为老教师我们要用爱去包容青年教师,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进取心,多给予他们帮助,让他们健康的成长。
在这里把这本书推荐给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对照它,反思自己的工作,寻找差距。
最后写出书中毛老师的一段话与大家共勉:每位老师都要热爱教育事业,每位教师都要热爱我们的学生。千万不要把小朋友估计错误了,估计少了,估计小了。学生们的事没有一件是小事,他们的事在老师的心中都应该是大事、要是。把学生的是做好,就是我们老师的责任,做好了,我们会感觉活得很有意义。

《大学》之以文载道读书笔记


《大学》在中国传统价值观中有着崇高的思想地位和学术地位。南宋朱熹将其从《礼记》四十九篇中抽出,并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同时,他还把《大学》与前三者合称为“四书”,确立其为“四书之首”,称为“入德之门”。此外,《大学》的学术地位也很高,这除因其蕴含较强的哲学逻辑思维外,与其身未解之谜也有一定关系。《大学》的成书年代,史料语焉不详。其作者谁,亦众说纷纭:程颢认为是孔子,朱熹认为是曾子,明清两代学者认为是子思,冯友兰认为是荀子,傅斯年认为是董仲舒(或许还有我不知道的观点,举例未尽)。未解便值得考究,故研究《大学》成书过程的学者亦不少。

事实上,《大学》在先秦散文中还有着不可忽视却长期被人们所忽视的文学地位。《大学》与《中庸》大概成形于同一时期,故不加以比较。而把《大学》与《论语》《孟子》相比较,显而易见:《大学》驾驭语言文字更加凝练,说理条理更清晰,逻辑更严密,引用《诗经》《尚书》更自然,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儒家思想体系。因此,我想就《大学》的文学特点中结构严密化、说理系统化、引《经》据“典”三方面进行分析。

《大学》之结构严密化,见于它作为一篇优秀的议论性散文,谋篇布局结构严密。其开篇言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开门见山,为我们定下其行文总纲领。这便是“明德”“亲民”“至善”(朱熹《大学章句》云:“程子曰:‘亲,当作新。’”),后被归纳为“三纲”。之后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则为我们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大儒家入仕修为要求,后被概括为“八目”。后文则围绕这些展开论述,贯彻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阐明治国理政与个人修为的统一性。

《大学》之说理系统化,体现在其逻辑清晰,行文简明,从而更具有说服力。

就《大学》文章本身而言,我们可以在文章找到多次递进说理的例子。如“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采用相似句式,论述从“知止”到“定”“静”“安”“虑”“得”,这种层层深入的关系,每个步骤环环相扣,使文章显得紧凑而富有气势。又比如,这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亦是种“连锁反应”,前一事为后一事的因,后一事又为再后一事的果,因果相连,使论证清晰,更具说服性。再如“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这一句讲的是“齐家”与“治国”的关系,阐述治国必先齐家,再说,不能管理好家族的人反而能教育好一国之民,是从未有过的事。正反说理相结合,让人更加全面的认识家国关系,并意会后世所谓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含义。

将《大学》与《论语》《孟子》的说理方式相比较,我们可以发现《论语》仅为“纲要式的记言”。《孟子》虽为语录体散文但叙事较多,但已能围绕某一中心逐层深入论述。而《大学》较《孟子》做得更好。举个例子,中华文化中家国情怀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存在。《孟子·离娄上》第五章道:“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家国’。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其中,已有对“家国天下”这一概念的陈述。而对比《大学》中“修、齐、治、平”的相关论述,我们能清楚看到,《大学》对个体与国家的关系陈述更加简明扼要、系统完备。

《大学》第三个文学特点,我把它概括为“引经据典”娴熟化。所谓的“引经据典”主要指引用《尚书》,依据《诗经》。因《尚书》作为我国最早的史书之一(另一本是《春秋》),被儒家尊称为经,又称为《书经》。我这里讲的“引经”特指引用《尚书》。而《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世影响深远。孔子曾言“不学《诗》,无以言”。汉代起《诗经》更是被奉为楷模,是古人创作借鉴的瑰宝。故“据典”,在此指依据《诗经》。

何以见得《大学》中“引经据典”的娴熟化?从数量上看,《大学》全文共2000多字。而据个人统计,《大学》中引用《诗经》12处,引用《尚书》7处。从质量上看,《大学》中引用《诗经》《尚书》之处,基本上是作为论据替作者的观点“撑腰”。基于《诗经》《尚书》在古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影响力,这些引用无疑会增加文章的权威性,使其中的观点更易被读者所接纳。更难得的是,《大学》作者在引用《诗经》《尚书》时,基本上结合被引用句子的含义进行举例阐述,例如: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傈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此处引用了人们耳熟能详的《诗经·卫风·淇澳》,并一一论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赫兮喧兮”的含义,最终说明了君子品德完善,百姓自然不会忘记他的道理。结合阐释,让引用与文章浑然一体。

综上所述,《大学》具有结构严密化、说理系统化、引《经》据“典”娴熟化的文学特点。若说,《孟子》已体现出说理独立化趋势,《大学》则是说理“初熟”。长期以来,人们多把《大学》作为儒家思想教育经典著作,认为其咬文嚼字、引经据典,晦涩难读。但细品下来,觉得它的确是先秦文学中独具匠心的精品,甚至可为我们现在创作议论性散文的谋篇布局提供宝贵的参考与经验借鉴。

后学愚见,请多多指教。

参考文献:

1、《四书释义》(大字本),钱穆著,九州出版社,2017年出版。借鉴其中分析儒家思想脉络的思路,阅读其中《论语要略》《孟子要略》中介绍的读法和参考资料,再行文。

2、分析《大学》“作者是谁”时,参考百度网站,整合多位学者观点。

3.《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参考朱熹对《大学》的研究观点,并引用《大学章句》中对“亲民”的解释,即“程子曰:‘亲,当作新。’”此句。

4、《中国文学史新著》,章培恒、骆玉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文章中提到《论语》《孟子》与《大学》的对比,《诗经》《尚书》的文学地位时,对本套教科书(上卷)第一编上古文学部分中第二到四章相关知识点穿插应用。

5、《中庸·大学》(理雅各权威英译本),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年出版。文中对于《大学》原文的引用皆源自此书。

母亲的心读书笔记


读《母亲的心》这一篇文章是泼耐人寻味的,作者以巧妙语言把母亲写的淋漓尽致,同时也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和深爱。

小作者以停电为起因写了作者在灯光的照耀下看见了母亲的身影,把母亲想像成一个美丽的仙女,从中看出母亲在孩子眼中是美丽而伟大的,其中小作者以大量的笔墨写在我成长过程中母亲是怎样变化而变化。文章开头第一段为下文做了很好的铺垫,写出了一个童话般的景色,写出了作者内心的那份对母亲真挚的爱,同时写出了她在学习中的压力使,作者无法去和母亲说出心里话,以及作者对童年的向往。

在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在这黄金的季节里,母亲的收获应该是一个长大的我。而我长大后第一件事就是要报答母亲,不让母亲感到秋的凄凉和萧瑟。在最后一段中作者把背景写的很美,在夕阳西下时和母亲散步的情景,表现出作者和母亲之间的那份亲情。

《心的菩提》读书笔记


相信每个人都被感情伤害过,不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还记得曾经有人问我,什么感情对我来说最重要,我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亲情,她说那是因为我还没有尝试过爱情的甜,我说是吧!心里却想着难道亲情、友情就不甜?难到爱情就不苦了?

后来想想,其实我们不管选择什么都没有错,因为我们遇到的人不同,经过的事不同,感到的情不同,受过的伤不同,所以我们的感情观念自然也不同,但这,并不能贬低任何一种感情的价值。

我不愿去评论一段感情的好坏,在我看来,感情像茶,爱喝的人说他甜,不爱喝的人说它苦,但茶就是茶,它并没有改变,而我,不愿意做哪些不懂茶却故意装作懂茶的人,除非,这段感情我亲身经历过,我懂它的滋味。

有些人在情感道路上跌过一次就爬不起来了,有些人会为之动容,说他重感情,有的人则鄙视他,说他懦弱没骨气。我呢?则介于两者之间,就如林清玄说的:心若寒冷,则结成冰,可以割裂皮肉,甚至冻结世界。心若燥热,则化成烟气消逝,不能再觅,甚至烫伤自己,燃烧世界。所以,我选择顺其自然。

看着那些在感情道路上迷茫、徘徊的人,我想去拉他一把,却又制止了自己,因为我知道,谁也救不了他,除了他自己。他在打仗,和自己打仗,他在挣扎,在苦和痛的边缘挣扎。我可怜他,因为他的痴情世间少有,本应幸福的人,现在却如此狼狈;但又讨厌他,因为可怜之人必有可怜之处,他本可以让自己活的快乐,茫茫情海,这也许只是一个小小的挫折,他又何必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感情本是自由的,谁也限制不了,或许,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所以,我们不要刻意去改变它。也许,放开一段感情,便是给自己一段重生。有的茶是苦的,但也不要嫌弃它,毕竟它给了你如何品茶的经验,也许下一秒,你会觉得它变甜了,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要苦一阵子!

让锦瑟发声,让飞花落下,让春蚕吐丝,让蜡烛流泪,让时光的河流轻轻流过生命里伤心的渡口吧!

增广贤文读书笔记(读书笔记)


著名作家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请大家阅读收藏!https://www.dhb100.com/

还记得我小时候,大约五、六岁时,父亲叫我背诵了很多儿童启蒙读物,比如《三字经》、《百家姓》、《声律启蒙》等等,这些读物现在基本上都忘记了,但有一本书,我现在还能够全文背下来,这就是《增广贤文》。

年幼时,虽然记忆力好,背得快,但是对于书的内容一知半解,并未真正领悟。最近,因为疫情,重读这本书,对以下几段话感触颇深,今天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释义:一年的计划应在春天里做好,一天的计划应在黎明时分做好,一个家庭最宝贵的是和睦,一个人一生要有所成就必须勤劳。

这段话告诉我们:春天播种,秋天才会有好收成。我们在年轻的时候,一定要扎扎实实学好本领,切莫虚度年华。早睡早起,养成良好的习惯。只有家庭和睦,才能幸福美满。余生不长,我们一定要学会珍惜时间。成功的关键在于勤奋,我们一定要趁早养成这个好习惯。

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有钱道真语,无钱语不真。

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敬有钱人。

释义:穷人住在闹市也无人理睬,富人住在深山也会招来远房亲戚。给钱就说真话,不给钱就不说真话。不信你到筵席上看看,哪杯酒不先敬有钱的人?

这段话告诉我们:有什么,别有病。没什么,别没钱。这完全就是当今社会的真实写照。这次疫情,再次暴露了这个事实,缺钱比起缺其它东西更让人焦虑。

求人须求大丈夫,济人须济急时无。

渴时一滴如甘露,醉后添杯不如无。

释义:请求人帮助就去求真正的男子汉,救济别人就救济那些急需救济的人。口渴的时候一滴水也如同甘露一般甜美,喝醉酒后再添杯还不如不添。

这段话告诉我们:需要请人帮忙,一定要找有能力且愿意帮你的人。救助别人,一定要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是非终日有,不听自然无。

释义:是是非非每天都有,若不去听它自然就不存在了。

这段话告诉我们:人之所以烦恼太多,多半是因为管得太宽却能力有限。古人说,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也是同一个意思。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释义:人若没有了长远的打算,以后一定会被眼前的难事所困扰。

这段话告诉我们:凡事我们都要有计划,不要事到临头了乱作一锅粥,没有头绪。常怀忧患意识,绝不骄傲自满。

文中还有大量的名言警句,限于篇幅,我就不一一例举了。

当然,《增广贤文》一书中诸如“在家由父,出嫁从夫,痴人畏妇,贤女畏夫”、“养儿防老,积谷防饥”、“见事莫说,问事不知;闲事休管,无事早归”等具有封建色彩、宣扬男尊女卑、愚忠愚孝、事不关已,明哲保身的观念,我们要以辩证的观点去看待。

总之,这是一部老幼咸宜的著作,任何人都可在其中获得有益的教诲。比如,从礼仪道德、典章制度,到风物典故、天文地理,几乎无所不包。很多内容出自文章典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如“居安思危”,“一寸光阴一寸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这些健康、积极的内容,特别是一些含有深刻哲理的格言和警句,作为中国古代启蒙读物,对普及文化知识,创造精神文明,治世育人都曾起过不可低估的积极影响和作用。时至今日,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和极大的参考价值。

“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

让我们珍惜时光,多读好书,结交良师益友,做最好的自己吧!

最近,网购《增广贤文》一书,作床头书随意浏览。翻看了几十页,越发觉得喜欢。原文通俗易懂,言之有理,言之有触;评析、故事链接贴切,有"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之感慨。今日,有雾霾,天寒冷,于是静坐,闻茶香氤氲,听音乐低扬。回顾书中警句,以文字表感慨,静度时光。

读后感大全为您提供更多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您。http://m.dhb100.com

《增关贤文》是一部集前人经验教训的精炼总结,更是历代民众处世、治学的行为准则。粗略翻阅,虽书中有一些消极的内容,但是更多的却是教人向善、练达处世的名言警句。能够弃其糟粕,汲取精华,把它作为人生指路明灯,提高为人处世能力,也是人生智慧的体现。

"昔时贤文,诲汝谆谆。集韵增广,多见多闻。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故事链接--文景之治,说的是汉高祖及其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灭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和劳役等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发展。历来被视为封建社会的"盛世",史称"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之所以成为封建社会的盛世,与文帝个人励精图治是分不开的。他即位不久,就废止诽谤谣言之罪,使臣下能大胆地提出不同的意见。文帝十三年,他又下诏声明:百官的错误和罪过,皇帝要负责。次年,他又禁止祠官为他祝福。文帝自奉也相当节俭,在位二十三年,宫室苑网、车骑服御之物都没有增添。他所宠爱的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帐不施纹绣。自己曾想建造一座楼台,听说要花费百金,等于中人十家之产,于是作罢。因其节俭,榜样垂范,人民负担减轻,“休养生息”政策大得人心。

作为现代人,虽然今天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影响不会消失,文化和精神的传承也不会因此而割裂。先人"以德化人"之风,在中华大地"劲吹",民心得以振奋,民族复兴之路未来可期。党的"八项"规定出台,反腐力度加大,党政要官不断落马,"苍蝇"、"老虎"皆打,百姓看到国之希望,党之希望,信心大增。风清气正基本"落地",反腐倡廉,永远在路上。也正因如此,国人才真切感受到,强国必先强党。党要强大,靠的是党员以身作则,带头人先行。德配位,做榜样,才有凝聚力和核心力量。期待,反腐倡廉氛围更浓,让民生福祉更"落地",民富国更强。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于国家,是如此。于单位、家庭,也是这样,单位要稳定发展,家庭要和谐幸福,靠的是带头人的榜样带动。

看"文景之治",涨知识,拓视野。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读书笔记《文心读书笔记之小小的书柜》一文希望您能收藏!“读后感大全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书笔记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