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观活着电影有感1000字

观活着电影有感1000字

观电影《活着》有感。

我们往往低估了观影响对人的影响,那些情节不断地触动着我们的思维,为了充分回味作品这个作品,就可以好好写一篇观后感。梳理纷繁的思维,可能用写观后感的方式来实现。应该怎么写好一篇的观后感呢?小编陆续为大家整理了观电影《活着》有感,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

观电影《活着》有感(一)

最近总感觉生活无趣,朋友就介绍了一部电影《活着》,熬夜看了之后内心久久无法平复,从床上爬起聊表感想。

电影《活着》根据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由葛优与巩俐衔领主演,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讲述一个地主家少爷福贵因好赌输光了家产,逼走老婆孩子,气死老爹,尽管从此改过自新,生活依旧波澜不断,遇上内战拉壮丁,解放后回家后女儿失声、儿子意外惨死,文革时期女儿遭遇难产被愚昧害死……原著里福贵的命运更加坎坷凄凉,妻子患病离开了他,女婿工伤去世,外孙也被噎死,剩下风烛残年的福贵,思考为什么活着。

一开始,我以为悲剧都是福贵个人好赌造成的,只要他改过自新一切就好了,他改了,借别人的皮影开始以唱皮影戏为生,本以为可以一家平淡安定过日子,可是遇上内战,从战场的枪林弹雨中摸爬打滚存活下来回到家发现,赶不上为老母送终,女儿也因病失声。

迎来短暂的安定后不幸接着降临,小儿子被老朋友倒车时意外砸死,后来遇上文化大革命,有识之士被迫害,女儿生产时因有经验的教授被拉去批斗,福贵眼睁睁看着女儿让实习医生接生导致大出血死亡而无能为力。在我看来,那些悲剧原本是可以避免的,可是,悲剧就是发生了。

慢慢我想明白了,其实,这就是生活。在事情发生以后,都扼腕叹息,为一瞬之间的变化感到痛心与无能为力。尽管有悲剧,生活却不得不继续,福贵一家的经历就是中国近代每个普通家庭的生活缩影,所有的悲剧都源于人思想的局限性、人对事物认识的局限性。想到这里,对生活怀着美好期待的我以为进入了和平发展时代,就不会再有悲剧。似乎,我又错了,好像问题永远没完,不顺的路依然还有。新时代也有新时代的局限性,也避免不了悲剧的发生。

我已经快要彻底崩溃,那么福贵为什么要活着?我们大多数人有为什么要活着?为什么就不能有一个完美的结局?

回味电影的每一个片段,似乎都让我意犹未尽,同样,整一部电影让我意犹未尽,舍不得结束。为何?我恍然大悟,原来是对福贵迎来美好生活的期待。同样,我们活着也是对自己将会迎来美好生活的期待。

我开始有点明白,即使电影还没结束,那么福贵接下来的路,一样会有许多坎,因为在天灾人祸或社会的局限性面前,人很渺小,可是,人性是光辉的。

我已经相信,每个社会时期都会有各种痛苦,人们却从不放弃对生活的期待。是的,只要心怀希望,哪怕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活着都有意义。

看了之后,我不敢再觉得生活无趣,我知道,感觉生活无趣是因为我缺乏对活着的意义的理解,失去了对生活的期待。

观电影《活着》有感(二)

赵艺伟

《活着》在我心中觉得是最好的电影之一。

从一个富家子弟落魄为无家可归、妻离子散的社会底层人物,再一家团聚兢兢业业求生活,又因战争夫妻两人咫尺天涯,重逢后小心翼翼地当着小市民,儿子死后悲恸却坚强地继续操劳,女儿出嫁的不舍与幸福,女儿生完孩子不幸去世后绝望中又燃起希冀地前行,残缺而和谐的一家等着小鸡长大变成鹅,变成羊,变成牛,盼着馒头长大成人。

随着京胡绵延不断的弦声,福贵犹如一棵在风雨中不断摇曳地柳树。春风中焕发出的几茬新芽早已在一夜风雨中飘零殆尽,枝干也似乎被冷风刮弯了腰,但怎么也不曾倒下,即使断了几根枝条,柳絮全飞地无影无踪。老柳树依然在春天挥舞着日渐老去而略有葱茏的枝条,夏天为根须旁的小草稍遮艳阳,秋日里长长的柳枝扫过遍地的落叶,冬日里顶着厚厚的积雪伛偻着躯干。

没有泰坦尼克号般壮烈的爱情故事,没有雪国列车般刻骨铭心的人性挣扎,没有终结者般救世主英雄式的形象,没有阿甘正传般感人励志的故事,没有上帝之城般交错时空的叙述,有的只是夕阳下一曲婉转曲折又洞彻人心的独白。本分而小心地沿着时间轴缓缓前进,没有壁立千仞,只是一个个的坎,需要不厌其烦地跨过去,没有犹豫,不能后悔。

被故事中人物的韧性深深打动。全部都是平凡的人,生活在真实的生活中,没有轰轰烈烈的伟岸事迹,也没有凄苦之极的冤屈控诉,只是以市井小民的姿态努力地在这个时代坚强的活着。虽然遭受了命运的一系列捉摸,面容中透着饱经世事的沧桑,但是他们并没有放弃希望,并没有麻木不仁,眼神中依然跃动着名为希冀的神色。

英雄其实离我们很遥远,蜘蛛侠超人之流更只是存在于理想之间。福贵夫妇是大多数中国人在动乱年代的写照,对政治的选择只是迫于生存,多灾多难也练就了他们敏锐的嗅觉,苦难无法打倒他们。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中华民族的韧性可见一斑。

再和老谋子另外一部电影《归来》的原著《陆犯焉识》作一下对比。陆焉识是上海大户人家的少爷,年少有成,出国留学,回国任教,风流一时。然而世事弄人,新中国建立后的一些列运动,把陆焉识打下了地狱,他被打上反革命的烙印,被判无期徒刑,被流放到西北荒漠上改造,曾经满腹经纶的教授体验到了人世间种种的不美好,终于他身上满布的旧时代文人华贵的自尊凋谢成一地碎片。文革结束后,他回到了城市中,然而他的妻子突然失忆,儿女间的血脉之情似乎也早已稀释至尽,风华正茂的他也早已伛偻不堪。知识分子的时代悲剧在此体现的淋漓尽致。和徐福贵想比,陆焉识作为知识分子更值得我们敬佩,其遭遇也更为凄惨,最后陆焉识整个人已经失去了风骨,被生活所抛弃。反观徐福贵,虽凤凰落地成鸡,但鸡前顾后盼,小心翼翼,反到在夹缝中渐渐成长,有合家之欢,有天伦之乐。这似乎是一种黑色幽默,凄苦的控诉化为了轻轻扯动嘴角的讽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但"活着"始终贯彻着他们的人生,无论何种风浪,家庭的牵挂都成了他们的精神寄托,死亡才是最大的懦弱。

时代的悲剧无法避免,即使断手断脚,却也要颤颤巍巍地走下去,迎接新的黎明。如同福贵说的"总是要过去的"一般,生活总要继续,努力地活着。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编辑推荐

观《含泪活着的人》有感


《含泪活着的人》观后感

今天月会,公司分享了一部电影,让大家欣赏,或者说是应该是学习

《含泪活着的人》影片讲述了,中国八十年代,一批年轻人在没有学历,没有收入来源,踏上异国土地打工的生活经历。其中描述了一对夫妻,因为生活窘迫,无力养活自己的家庭,丈夫外出去日本打工的故事。主人公丁先生,1989年离开自己的家乡上海,来到日本打工,去异地打工的人都能有所感触,身在异国,别人都瞧不起你,只能做最低等的工作,丁先生为了自己的家庭,为了自己远在中国的老婆和不满三岁的女儿,也为自己能在日本扎住脚跟,每天干三份工作,早上电子厂打工,中午快餐点送外卖,晚上餐馆又做洗碗工,他之所以这么精力充沛,是有一个信念支撑着他,那就是为自己家人生活的好。十五年的青春就这样耗费在了日本,但没令他白辛苦,女儿被送去美国留学,做了医生,老婆虽然在中国下岗,没了收入,但是靠他在日本打工挣到的钱,又养活了全家。整整过了十五年,才跟家人团聚,整整十五年,他又回到了祖国。如果不是他的努力,如果不是他外出打工,他们家的命运又怎么会改变呢?

看完影片,同事开玩笑,我是西安人在苏州异地生活,想想是呀,因为一首歌,我选择了来这里,因为自己一开始的信念,而选择在这里留下,等等的一切都有一个因,才结出了一个果。

异地生活,谁又没吃过苦呢?自己何尝不是,才开始不也是什么都经历了,很难想想当时的自己竟还在贫民窟待过,这段经历只有当自己将来是个回忆,当时要是家里知道了,还不气死,呵呵

其实,人之所有有那样坚强活下去的信念,无非为了一个完整的家,家---避风港,给人温暖的地方,是一个你累了,可以放松休息;你受伤了,有人给你温暖抱抱的地方。

只要有家,一切都是完整的。

最近网上流传了一个帖子,一个留美博士,金钱,地位,房子,车子,漂亮老婆,孩子,该有的他都有了,在外人看来是非常的羡慕和嫉妒,别人采访他,他说自己从来都没有在凌晨1点前睡过觉,因为自己除了工作就是工作,不停的在动,不停的在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什么都想拥有,结果呢,因为年轻时的健康体力严重透支,在他40岁,正是该好好享受,好好生活的年龄,得了癌症,无法治愈的癌症,剩下面对的只有死亡

这让我想起我们以前的一个客户,一个公司的大老板,这个人也是极度的工作狂,每天甚至只睡3、4个小时,这个人没有其他坏男人的不良嗜好,一心全是扑在事业上,公司是越做越大,也有着一辈子花不完的钱,但是却在他45岁非常黄金的年龄,突然猝死,这是谁都没想到的。剩下孤儿寡母的,虽然有很多这辈子都花不完的钱,但是人没了,这些还有意义么?

看到这些,我觉得自己简单生活的想法也是很好的,家,不需要太多的钱,只要生活稳定,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下来就是只要有和心爱的人一起慢慢变老,相互扶持对方走完人生,这就很幸福。

因为任何人都不知道下一刻将会发生什么,所以开心的活在当下比什么都重要。

晚安,做甜甜的好梦


观《活着》有感:笑着活下去


观《活着》有感:笑着活下去

陈洋

暮色黄昏下的老牌坊,如一位老者,历尽沧桑,不动声色地看着人间的欢情悲苦。一旁的赌场,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整日沉迷于纸醉金迷的福贵,就在这里,败光了家业,然后,气死了爹。随之而来的变故,终于让福贵清醒,带着借来的旧皮影唱戏养家。

这是最初的最初,当一把长刀刺破福贵的皮影幕布,原本平静、充实的日子就此结束——他被抓去为国民党军队做苦工。战场上,枪声,硝烟,鲜血,这里是另一个世界,密布着最后看一眼夕阳的绝望气息。多么幸运,他和春生活了下来,转身面对着数以万计的尸体,血肉模糊,茫茫天地间,只剩下白的雪,红的血,凄寂得让人发憷。

“要活着啊,既然活下来了,那得好好活着。”福贵倏忽明白,活着,总是有希望的。

而后,历经波折,他又幸运地回到了那个小土房,却发现,母亲已病逝,女儿因高烧失去了与人沟通的机会。大概是经历过了战争的残酷,面对着这些打击,他也从未停止过对生活的希望,在妻子家珍的陪伴下,日子越发美好了起来。

福贵以为这就是幸福了——直到听到了儿子的死讯。

怎么可能呢?明明送他去学校时还是好好儿的。

福贵的世界里只剩下一片血的颜色,只觉得周围都是人,而家珍声嘶力竭的哭喊从不远处传来,他跪在地上,双手颤抖着,轻轻拍拍儿子的脸:“有庆啊,睁开眼看看爹,你叫声爹就成啊,有庆……”多让他难以相信,他失去唯一的儿子。

尽管苦痛,尽管是在这如冰似火的磨折中挣扎着,生活还是要继续,他得好好活着。

但厄运似乎总是频频降临到这个平凡的家庭,婚后幸福的女儿因产后大出血,让他们再一次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楚。

在被阴霾笼罩的日子里,他们学着接受命运的不公。也许,活着就是一种幸福,福贵和家珍想着。

外孙馒头一年年长大,他们带着小馒头来给女儿上坟,又是一年春风,哀伤的都已过去,日子,总是走向灿烂的。

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饭。其乐融融,而窗外阳光正好,岁月就这样无限的温暖着。

曾经以为,人生的苦难多得让人无法承受,但一路的坎坷终让人明白,这世上,只有享不尽的福,没有吃不完的苦,哪怕是经历了硝烟弥漫的战场,痛失爱子的撕心裂肺,依然能够在这如冰似火的苦痛中挣扎着活下来,因为,人性的坚强让心底最深沉的渴望愈发坚定——活着就是一种幸福。

活着,活下去,并要笑着,微笑着活下去。

湖南省岳阳市十五中高一305班

指导教师:李朝霞

观电影《魔兽》有感


观电影《魔兽》有感

李浩宇

6月8日深夜,全国各大影院被一群身穿红蓝T恤的人们占领。他们以中青年男性为主,口中嚷嚷着一些让人听不懂的英语,分成两派,甚有决斗之势。不过,请不要惊慌,他们仅仅是来自于一个叫作"魔兽玩家"的群体,而我也是其中之一。

在这个讲情怀的时代里,《魔兽:崛起》这部由经典游戏改编的影片,勾起了许多80、90后的青春记忆。

记得我上高中时,《魔兽》电影的拍摄计划就已在网上流传,谁知由于导演更迭、剧情重塑等众多原因,竟让众多粉丝苦苦等待了整整十年,很多玩家已从青葱少年变成了成熟大叔。

要说将《魔兽》系列游戏拍成电影,可以说是"易又不易".容易的是,《魔兽》游戏题材众多,随便拎出一段都会是一部令人震撼的"史诗巨作".不易的是,游戏中剧情脉络复杂,且粉丝众多,每个粉丝心中各有一段难以忘却的剧情,可以说是众口难调,拍摄方向不易把控。

电影上映之前,网络上的讨论就已铺天盖地,在诸多的讨论话题中,影片的导演——邓肯·琼斯是热度较高的讨论点。

邓肯·琼斯,是一名热衷拍摄科幻惊悚电影的导演,由他拍摄《魔兽》,是诸多粉丝始料未及的。虽然他的电影作品《月球》《源代码》等也曾在世界范围内获得过较高的评价和认可,但因为他从未涉足过魔幻电影题材,很多粉丝担心他不能很好地掌控魔幻风格,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广大粉丝心目中的那个神奇的艾泽拉斯大陆。

然而大家可能有所不知,邓肯·琼斯也是一名忠实的魔兽玩家,他热爱魔兽,通宵游戏是常有的事,在他的内心世界里,拍摄电影《魔兽》是他一直以来的心愿。

对于电影拍摄,邓肯·琼斯有着与生俱来的天赋,而且他非常善于创造出与众不同的影像风格,他的影片不但在视觉上有迷人的特质,而且发人深思,令人回味悠长,这便是暴雪公司找他拍摄《魔兽》的主要原因。

暴雪公司与邓肯·琼斯经过多次研讨,共同确立了电影剧情的大致方向及内容——人兽之战,这段故事可以说是《魔兽》系列电影的开篇之作。

叙述剧情时,邓肯·琼斯巧妙地将这段故事从繁杂的背景中剥离出来,十分清晰、流畅,让很多不是游戏玩家的观众也能看得明白。兄弟、战争、家庭、爱情,剧情紧紧围绕这四个关键词逐步展开,条理清晰,感人肺腑。

不是所有的兽人都心怀恶念,也不是所有的人类都正义善良。电影中,人物性格迥异,有的暴力,有的善良,有的狡诈,有的睿智,但每个人物都有独具一格的闪光点。例如半兽人迦罗娜,她身世悲惨,内心坚韧,为了对抗邪能力量游走在部落与联盟之间,尤其是她出于无奈刺死联盟国王莱恩的时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什么是责任与担当,同时也让我的眼中充满热泪。

在视觉方面,电影大量地展现近景和战斗的场面,造成了强烈的代入感。这些动作场景很写实,动感十足,让人热血沸腾。魔法场景的特效也做得非常好,比很多奇幻大片更强调"施法过程",尤其是在麦迪文施法保护国王的那段戏中,闪电特效的运用让我甚为震撼,令人记忆犹新。

不过,对于游戏忠实玩家的我来说,电影中有一处让我略感遗憾。电影重点叙述了人与兽之间的矛盾,而真正的幕后黑手——燃烧军团首领萨格拉斯却只字未提,即使是麦迪文被邪能完全操控时,萨格拉斯的身影已部分显现,但依旧未对这部分进行具体的交代,让很多观众对邪能的来源有点儿摸不着头脑,这或许是导演为续集埋下的伏笔吧。

首映结束后,已是凌晨3点,我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脑海中依然不停地回放着电影的一些情节,不由生出诸多感想。

我觉得看一部电影,不单只是从影片的开头看到结尾,我们更应结合电影中故事、情节以及背景等,去揣摩电影试图传达给我们的信息。

《魔兽》这部电影,看似是一部打打杀杀的魔幻电影,但实际上我认为它所展示的是一种勇于拼搏、坚韧不拔、永不服输的一种品格,是我们无论在工作中、在生活中遇到任何困难时都不要轻言放弃的一种精神。

看一部好的电影,其实就是与"高人"的一次思想交流与碰撞。平日里,大家不妨忙里偷闲,走进影院,享受视听盛宴,交流观影感受,这其实也是一种不错的放松方式吧!

观电影《the piano》有感


电影《the piano》观后感

我不喜欢这样的爱情,因为它开始于一个赤裸裸的交易。Ada用身体换她的钢琴的时候我是有点不理解的,对于一个失去爱人的哑巴来说,钢琴和她的女儿或是她的全部,她是用琴键代替她的声音,但是她这么做,又是把钢琴当成什么了?

可想了想,这部电影里没有对错,爱情就这样发生了。只是我不喜欢而已。

好吧,看了众多影评,我还是觉得我的看法过于表面。Ada的感情,其实我是懂的,只是很朦胧,我总是抓不住这个女人的感情线,放佛她的生命伊始就在抗争,用她的静默,用她的手指和她的钢琴。她无疑是勇敢的,对自己应该拥有的,应该追求的东西赋予了最大的激情和勇气,虽然她伤害了那个深爱着她的挂名丈夫和她深爱的女儿。

有人说Ada就像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嗯,像,但是,看电影的时候,我只希望把它当单纯的电影来看。所以最直观的观后感,就只是我不喜欢这样的感情,我甚至觉得有点卑鄙,我不谙世事也好,我不解风情也罢,ada用她一根食指换来的幸福结局,仍是为这部电影划下句点。

我觉得Ada和钢琴沉入海底的那一幕是我最喜欢的,凄美,撼动人心,我以为,这样才是Ada最美的归宿,只是似乎导演并不那么认为,她赋予了Ada重生的美,失了钢琴,失了食指,她用自己追求到的爱情,斩断了过去的束缚,开始了她的重生。

观电影《今天》有感


《今天》观后感

《今天》是来自韩国的一部电影,本片讲述了宋慧乔饰演的纪录片导演多惠在生日当天获悉噩耗,自己的未婚夫在一场交通事故中身亡,而肇事者是一个年仅17岁的男孩,泰浩。多惠并没有过多地责备他,而是用一种近乎不可思议的力量原谅了对方。在多惠看来,宽容可以救赎所有受伤的灵魂,包括那些伤害自己的人。一年后,多惠准备做一部关于宽容的纪录片,讲述那些同自己有相同经历的受害者与加害者之间的情感现状。在这一过程中,她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见证多种人性的展现,令她倍感意外的是,这个当初被宽恕的少年却并没有像多惠预想的那样生活,而是再次杀人,进了少年院。

多惠完全没有原则地原谅了杀人犯,并不断劝诫被害者宽恕加害者,带来的却是更大的恶果。片中被泰浩杀死的同学而是间接死于多惠手中,如果当初没有轻易原谅,或许也不会有更多的被害者。这样的原谅反而会伤害更多的人,是毫无意义的原谅。

多惠的未婚夫翔宇在一年前被一个未成年学生骑摩托车连撞两次导致死亡,多惠在教父和修女的指引下很快原谅了那个未成年学生,并且还帮他写了请愿书,翔宇的姐姐不能理解多惠的行为,但还是在一年后的今天翔宇的忌日同样也是多惠的生日送了一份礼物给多惠,并且对她说:当你能理解我现在的感受的时候,就打开它吧。

多惠生日当天晚上,池敏离家出走来到了多惠家,她没有告诉多惠她脸上的伤是怎么弄的,也没说出她来的真正目的。多惠和池敏躺在沙发上聊天的时候,池敏说自己的头很硬,但是因为老被父亲打同一个地方所以头骨有一块地方都凹进去了,多惠却以为池敏是因为叛逆心理才污蔑自己父母的。池敏只好开玩笑地扯开话题:我十岁的时候,在村子里的撞头比赛中,打败了所有男生,得了第一。姐姐要不也来试试。然后池敏就开心的笑了起来,这个镜头大概持续了有8秒钟,看到这里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故事后面的情节,但莫名地就是能感觉到这个笑容里的痛苦。

多惠和池敏的关系是影片不可或缺的部分,可以说是池敏带领着多惠看清了自己内心真正的痛苦和懂得了不应该不明不白地去原谅,而多惠则给予了池敏仅有的疼爱。

多惠辞了电视台的工作,去给教堂拍纪录片,在采访受害者家庭的过程中慢慢发现了一些自己意料之外的事情,最终就像她对修女说的,我觉得自己一路都是被蒙着眼睛走来的。

宽恕和原谅需要发自内心,而非没有任何深刻反省就给予的原谅;那不叫原谅,那叫懦弱。

另外,片中也讲到了家庭暴力事件。父母对儿女的爱是不可否认的,可是当这份爱的表达方式出现错误的时候,儿女是否还能体会到这份爱呢?遭受了这么严重的家庭暴力,池敏恨她的父母,可是没有杀害他们,这是作为子女对父母的爱,也是道德的约束。这样的家庭在现实生活中应该也有不少。

总而言之,主不是万能的。发自内心的原谅才是对别人的宽恕,对于自己来说,也是一种解脱。

影片导演采用的是插叙的手法,镜头一直在一年前多惠生日的前一天晚上和一年之后多惠现在的生活之间穿插。

故事的前半段给人的感觉是疑惑、不理解和隐隐的愤怒。这种情绪一直持续到最后多惠理解了池敏的痛苦,理解了其他受害人家庭的痛苦,以及终于能正视自己的痛苦之后才得以摆脱。

这部影片里的修女和教父的角色是我最讨厌的,比池敏的父母哥哥更令人讨厌。后者至少可以光明正大得憎恨,甚至总有一天可以惩罚。而前者却是打着上帝的名义,打着正义的名义,既没有真正感受受害人家人的痛苦,也没有了解施害人是否真正对自己的过错忏悔,却只是一味地要求受害人家庭的原谅。(观后感 )苏菲亚女士对修女说:这里的气氛太冷了,你让我感受这么冷的气氛,却让我温暖地对待他们。池敏对多惠说:原谅这件事是自觉性发自内心的,周围人凭什么逼着原谅凶手。

影片还有一个令人喜欢的地方就是细节,比如翔宇送给多惠的黄色雨伞;比如池敏在公交车碰到一个讨厌的学生,但还是把他拉下的手机还给了他;比如翔宇的死池敏的哥哥池锡也有一定责任,但是他却隐瞒了真想等等,这些细节不会影响主要内容,但是又被恰当地安排了。

其实影片本身的内容要比我讲的更深刻,我知道我不能够把导演想表达的全都说出来,可我就是想写一些,即使杂乱无章也好。

面对那些伤害我们的人以及它们给予的伤害,我们除了原谅,应该怎样才能抹干净它们在我们身上心上留下的印痕,一句对不起吗,但至少这是最起码的。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观电影《活着》有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电影的观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活着电影有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