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观后感

观后感

大吴老师观后感。

看电影或者电视剧,在生活已是再稀松平常的事情了,好的作品能直击人心,给我们带来震撼的感受,每个人对于,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写观后感是一种提升我们作文能力的捷径。您是否正在想怎么样才能写好的观后感呢?以下“大吴老师观后感”由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供您参考,并请收藏本页!

大吴老师观后感(一)

大吴老师,是金山教育的一面旗帜,他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学习。我有幸观看了淮剧《大吴老师》,我被这位人称"大吴"老师的事迹所震撼到了!更被他的这份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深深地感动着,对大吴老师深深的敬意。

舞台上,那个数学老师公文包里放着一支竹笛。家访的时候没有人理他,他就坐在草垛上吹起悠扬的曲子。就这样,他用音乐把学生带回课堂。我很欣赏大吴老师的教育方法,与世无争、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他是"真正把艺术教育当做信仰来做".

自己是一名普通的幼儿园教师,在我的教育生涯中没有成绩来衡量自己的业绩,有的就是自己的良心。我们的工作中需要老师的耐心、爱心、责任心。爱,能温暖人的心灵;爱,能鼓励人一直朝前迈进。有人说:有爱才有追求,有对爱的追求,才有对爱的奉献。世上有很多东西,给予他人时,往往是越分越少,而有一样东西却是越分越多,那就是爱。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所面临的是一群天真无邪,渴求知识,有着五彩斑斓般梦想的孩子们,对他们更应该给予无私的爱。唯有爱的雨露才能催开最美的花朵;唯有爱的交流,才能搭起师生之间心灵的彩桥。 我们的事业是爱的事业,我们的教育就应该像春风那样慢慢吹开孩子的心扉,就应该像春雨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孩子的世界是纯净的,在这样纯净的世界里工作着是一种而平美丽凡的快乐,浪漫又富有诗意,我珍惜生活赐予我的这份充实与亮丽,我感谢生活赠予我的这份自豪与甜蜜,让我的心停留在童年的快乐时光。

音乐剧最后一幕的布景是一个小小的破旧屋子,那是照着大吴老师家的真实样貌还原的。大吴老师这么多年一直过着清贫的日子,七十多岁的他还作为山阳中学特聘辅导员,为新成立的全国乡村少年宫而忙碌。

如果将人的一生比作一条河流,那么,人生最初的几年就是河的源头。源头上一丁点的扭曲,都有可能改变河流的走向。只要在源头上轻轻引导一下,就能彻底改变一个人的方向,这就是教师教育的魅力所在。

大吴老师观后感(二)

因为并不是土生土长的金山人,所以,当第一次听到"大吴老师"时候,多少还是有些陌生的!但,当我看完《大吴老师》,这部讲述金山区山阳中学优秀艺术特级教师吴永祥先进事迹专题片时,我被深深的震撼到了,被这一位可以尊称为"爷爷"级别的老前辈所震撼到了!更被他的这份执着、这份真情、这份平凡、这份伟大所深深地感动着……

当我看到这样一位70多岁的老者还奋斗在教育工作的第一线时,当我看到大吴老师充满激情的带领着他的学生开展乐队排练时,不由得为自己也身为一名人民教师而倍感骄傲!大吴老师在半个世纪的教学实践中,影响了数个生命轨迹,推动了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为地方文化的绚丽作出自己特有的贡献,从而让自己的生命之花绽放美丽。作为一名80后的青年教师,大吴老师身上体现的责任心、爱心、热心、恒心、信心和无私奉献精神永远是我们青年教师学习的榜样!

人们常说老师像园丁,用汗水浇灌着祖国的花朵;老师还像红烛,燃尽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我想,用这两句话来形容大吴老师是再贴切不过的了。对于我这个青年教师而言,面对这位70多岁的长者,更多的敬佩和敬仰!在佩服大吴老师50年不变为了他所热爱的教育事业和喜爱的学生坚守教育一线的同时,也暗暗的告诉自己,要像大吴老师那样,用心地去面对自己的工作,用满腔的热情去面对那些可爱的孩子们!直到两鬓斑白、直到皱纹爬满我的额头……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延伸读

吴运铎观后感


吴运铎观后感(一)

中国兵工的缔造者

后勤服务部 刘亚栋

我出生在这个青山环绕的小山城,山城中有一个兵工厂,这是我出生、长大的地方,现在也是我工作的地方。中国兵工从我小时候起就有着耳濡目染的影响。我们有着整洁厂房,整齐的自动化设备,数字化的控制,专业的科研人员。从原材料到成品再到运输层层把控。一切都是那么有条不紊。而看完《吴运铎》之后我对中国兵工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精到强这个发展过程有了更深的了解。

电影一开始时任兵工厂厂长的吴运铎冒着生死英勇排爆的场面首先震撼了我。被炸伤后,不打麻药,靠着意志力和烟草生生的从伤口取弹片更加震撼了我,这不仅仅是吴运铎的英勇和坚强,更多的是心中的信念,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的不懈追求。

影片以倒叙的方式讲述着吴运铎的故事,同时这也是中国兵工的发展史。

一个小学没毕业的农村汉子,带着一群没有专业知识的军人,在民房里,在寺庙中,靠着战场上缴获的炮弹、子弹。一点点拆解,一步步研究,在敌人严密封锁中寻找替代材料,一次一次的试验,屡败屡战。在研发中炸伤了眼,炸断了手,他都不在乎,依然没日没夜的研发武器弹药。为的是打败侵略者,为的是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就是吴运铎的故事,虽简单确不平凡,这也不仅仅是吴运铎的故事,他还代表着中国兵工的发展,还代表着无数像吴运铎那样为中国兵工事业的发展而默默奋斗的中国兵工人。

吴运铎只有小学文化,但是他的专业水平不低于当时的大学生,这是吴运铎从一次一次的试验中总结出的经验,他有着不懈的钻研精神,越挫越勇,不怕失败,这也应该是我们中国兵工的精神。用于钻研,不畏失败。

纵观我们现在的中国兵工,研发专业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精益化,再对比吴运铎当时的兵工厂,研发基本靠试,生产基本靠手,管理基本靠感觉。这样大的变化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靠的是我们一代一代的兵工人默默付出,默默钻研,一步一步拼搏出来的。

“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是一句众人熟知的名言,这也是吴运铎的人生追求,这更是我们全体兵工人的追求,我们应该学习前辈们不怕吃苦不怕牺牲的精神,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努力发展中国兵工事业,做好新一代的接班人。

按:观看红色电影《吴运铎》是公司团委开展的“改革创新、青年先行”主题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小编将陆续刊登部分优秀观后感,便于青年朋友们相互学习,以青春激情,传承好吴运铎精神,聚集新时代力量。

吴运铎观后感(二)

公司办公室 王克波

前日,直属部门全体党员在五楼会议室观看了红色电影《吴运铎》。其中有三个场景这么多天依然在脑海中回荡,让我沉思良久。

场景一,程所长:“老吴。你在,军械所在,军械所不能没有你。”

吴运铎是技术高手,在那个艰苦的抗战岁月,凭着个人对人民兵工的信念,凭着对高质量武器装备的追求,凭着对工作的无私奉献精神,自学兵工知识,坚定的信念和过硬的本领使他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排除了炮弹不响、引信拆装等一系列的技术难题。他的内心独白“我们多流一滴汗,战士少流一滴血”,值得我们兵工人用毕生去践行。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人民群众的集体努力创造历史、改变历史。我们作为兵工人,也要用“我们多流一滴汗,战士少流一滴血”的精神去做好技术质量工作,提高武器装备的研发速度、生产质量和性能稳定性,在此基础上更要考虑专业技术知识的传承。我们在工作中点点滴滴的进步,逐一汇合后,必将形成奔腾的巨流,沿着服务军队的总体目标奔涌向前。

场景二,辛束去上海搞电影胶片,用来制作炸弹引领。日本兵抓住辛束后发现胶片,日本兵:这些电影胶片是由硝酸和银构成,可制造炮弹引信。

对于技术,如果它是一个公开的秘密,那就不能被称为秘密。换句话说,要想应用公开的秘密,就应该换一个思路。像大染坊中陈寿亭帮八路军染灰布一样,染出来的颜色不是最终的灰色,赵东初去讨说法,陈寿亭最后仅仅通过沸水就将布的颜色进行了改变,并且说了这么一句,我染成灰色还能运出去吗?

我们的目标是一个节点目的地,但很多情况下,我们过多的去追求近路,求短求快,用数学上的两点之间直线最短来考虑一系列的技术和工作,甚至是管理问题。这种事物唯一的理念严重制约了我们的思路和思维,甚至使我们忘记了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俗语。每个人都认为简单的道路,就一定是曲折的、漫长的,甚至是不可控制的。变换一个思路来解决所面临的困难,才是我们应当追寻的解答结果,至于新的思路是什么,就需要我们用自己的知识体系去开拓、去拓展,但我们的节点性目的是不变的。

场景三,日本军官甲:新四军急需这八颗炸弹里的炸药,必派技术高手来拆卸,我们要摧毁的不仅仅是这八颗炸弹,而是…日本军官乙:明白

记得赵本山的小品上有句话,天上不会掉馅饼,哪天突然掉下个馅饼,不是圈套也是陷阱。

在日本军官看来,八颗炮弹是诱饵,用来引诱新四军的技术高手,这是日军的机会;但也有风险,风险就是要新四军的顽强抵抗。在新四军看来,八颗炮弹里的炸药是急需品,日军攻击但炮弹没有响这就是个机会;风险也很大,日军会集中优势兵力引爆这些炮弹,甚至将技术高手一网打尽。

在这个场景中,让我们动容的,不但是吴运铎冒着炮火拆卸炸弹的敬业精神,更有无数革命者用生命与热血,铸起一道道钢铁长城抵挡日军抵进,不但防守而且在防守中进攻,用生命为同志争取那有限的时间。这正是团队精神的真实体现,它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用生与死建立起来的革命情谊。

在工作中,我们不光要学习吴运铎的保尔精神,更要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以传帮带的方式传授给身边的同志,注意研究成果的保密,充分利用危机中的机会并且规避风险,以拓展我们的事业发展。

按:观看红色电影《吴运铎》是公司团委开展的“改革创新、青年先行”主题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小编将陆续刊登各团支部优秀观后感,便于青年朋友们相互学习,以青春激情,传承好吴运铎精神,聚集新时代力量。

电影吴运铎观后感


电影吴运铎观后感(一)

从江西兴国官田村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兵工厂起,中国人民兵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修到造,从长矛大刀到小型兵器、大型武器再到高精尖新式武器,从适应革命战争需要到适应现代化国防建设要求,已经走过了80年的光辉历程。

看着电影《吴运铎》,仿佛又回到了那理想高扬,激情奋发的血与火的战争年代,那场景虽已远去,却又似乎仍在眼前。

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吴运铎同志是几代中国人民兵工战线上的杰出代表人物。他那种为了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为了解放全人类的崇高理想,无私无畏,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科学求实,"把一切献给党"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今天,我们的人民兵工和整个国防事业,由当年的草创、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根据地的发展,到新中国成立后十几个五年计划的调整充实提高,和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已经形成了门类齐全,系列配套,不断研发更新的坚实基础,不再为缺人才、缺技术、缺材料、缺资金而犯愁,但在面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激烈竞争,和立足于打赢现代化战争的新形势下,更加需要像吴运铎同志那样把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积极进取的精神和严格、严密、严谨、严肃的科学态度高度结合起来,去不断夺取新的更大的胜利。

作为人民兵工战线的一名老兵,我们有责任把继承传统,传递薪火的接力棒交好传好!

电影吴运铎观后感(二)

一个破旧的手工作坊式的场地,一个小学毕业生,没有工艺图纸、没有技术指导,却是通过苦心钻研来造子弹、修炮弹,为枪林弹雨的前方战士提供武器装备。这就是人民兵工的缔造者——吴运铎在抗战时期进行兵工研制生产的场景。

在观看电影《吴运铎》之前,真的很难想象,早期的人民兵工厂是这样简陋的场景,早期的人民兵工战士是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顽强地工作着。当看到吴运铎面对两个上海来的大学生流露出渴望理论知识支撑研制的急切心情时,当看到吴运铎试验弹药一次次将自己炸得浑身鲜血时,当看到吴运铎亲历可爱的孩子和心仪的姑娘死在日本鬼子的屠刀下强忍悲痛时,当看到吴运铎靠抽烟来忍痛坚持不能用麻药的手术时……我的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仿佛回到了那个充满血与火的激情奋发的年代,看到了那些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奉献了青春和生命的人们。

电影《吴运铎》里塑造了一群兵工人的形象,鲜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有舍身奉献、智慧、大爱的吴运铎,有书卷气浓却缺乏实践经验的大学生王思翰,有活泼可爱而且执着的姑娘辛束,有稳重踏实、吴运铎的忠实伙伴老秦,有文静温柔、默默付出的姑娘陆萍、有单纯却积极的小林……他们原本都有各自简单的生活,是日本鬼子的侵略和旧社会的压迫,是解救劳苦大众的使命和实现共产主义的信仰,使他们走在了一起,走在人民兵工事业的大道上。

在建党九十周年和人民兵工创建八十周年之际,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投资筹拍的献礼影片《吴运铎》,给我们真实再现了以吴运铎为代表的老一辈兵工战士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英雄形象,对于我们铭记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受到教育启迪,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作为新时期的兵工人,我们远离战火纷飞,拥有先进的工艺技术和现代化精良设备,更应该懂得珍惜现在优越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传承老一辈兵工人的优良传统,在各自工作岗位上作出成绩。

当前,我们泸州北方公司面临严峻的经济形势和前所未有的考验,要实现今年的方针目标困难很大,下半年的生产经营任务非常艰巨。但是,与老一辈兵工人历尽的艰难相比,一切困难都不是困难。当年,人民兵工设备简陋,缺乏经验,生产的危险常常不亚于作战前线,吴运铎曾在检修枪支实弹射击等试验工作中多次身负重伤,造成手足伤残,但他仍然顽强地坚持工作,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有老一辈兵工人的顽强拼搏精神给予极大的支撑和鼓舞,我们一定能够战胜目前面临的困难。让我们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狠抓落实,创先争优,为全面实现公司年度方针目标而努力奋斗吧!

电影吴运铎观后感(三)

今天看了这部电影吴运铎,感触颇深,这部电视剧最着力描绘的无疑是吴运铎的英雄事迹。作为一种崭新样式的人物传记片,它攫取了吴运铎人生道路上最耀眼的几个闪光点。集中表现了吴运铎在三次身负重伤和器材、原料和技术都严重匮缺的条件下,坚忍不拔,舍生忘死,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各种困难,奇迹般地为前线将士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武器弹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为了草创和建设我军的军工生产线,吴运铎炸瞎了左眼,失去了左手,一条腿也成了残废,周身伤痕累累,但是,他身残志坚,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如同许多杰出的革命英雄一样,吴运铎之所以能从一名贫苦的矿工成长为英雄,除了他自身的意志和品格外,还离不开他成长的环境和战友们的影响和帮助。譬如战友徐洪军为掩护吴运铎而被敌人抓获。徐是烈士的子弟,曾经与吴运铎发生过龌龊。当他被敌人捆绑着吊起来时,他高声呐喊:"娘,我要走了,我不会给你丢脸……"暗示吴运铎不要暴露自己,作无谓的牺牲……徐洪军壮烈就义的悲壮场面永远铭刻在吴运铎心中,也永远激励着他和战友们为革命前赴后续;孔部长带领何守莉和小栓子等战士到敌后去购买雷汞,在通过敌人封锁线时被敌人发现,为了战友的安全,转移敌人的注意力,孔部长毅然引爆了手中的雷汞;党支部书记周炳武同志在一次试炮弹的事故中,为保护兵工厂的顶梁柱吴运铎,他不顾自己的安危扑在吴的身上,自己却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吴运铎悲痛难忍,又传来技术员小李不幸牺牲的消息……《吴》剧在塑造这些英雄群像时,注重刻画他们各自不同的鲜明性格,注重情节的铺垫和气氛的渲染,因而,能使观众信服,给人震撼。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战友的牺牲精神和高尚人格,也正是吴运铎形成"把一切献给党"人生价值取向的极为重要的原因之一。

因此电影归根结底是一种塑造典型形象的叙事艺术。无论其理论多么深奥庞杂,终究离不开"好看、有味、出新"这三个基本要求。应当看到,我们当代观众的审美习惯已与过去的时代有很大不同。特别是经历了近些年来影视业的繁荣,我们艺术欣赏的"口味"也越来越高了。因此,我们一再强调:"越是反映主旋律的电视剧,越是要讲究作品的艺术性。"这个提法看来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电影观后感:《吴运铎》电影观后感


吴运铎讲述了抗战时期,兵工专家吴运铎和勇敢智慧的兵工人员为解放事业英勇献身,不畏牺牲,不怕艰苦的故事。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吴运铎》电影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读后感大全网专业提供免费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吴运铎》电影观后感1

从江西兴国官田村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兵工厂起,中国人民兵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修到造,从长矛大刀到小型兵器、大型武器再到高精尖新式武器,从适应革命战争需要到适应现代化国防建设要求,已经走过了80年的光辉历程。

看着电影《吴运铎》,仿佛又回到了那理想高扬,激情奋发的血与火的战争年代,那场景虽已远去,却又似乎仍在眼前。

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吴运铎同志是几代中国人民兵工战线上的杰出代表人物。他那种为了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为了解放全人类的崇高理想,无私无畏,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科学求实,"把一切献给党"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今天,我们的人民兵工和整个国防事业,由当年的草创、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根据地的发展,到新中国成立后十几个五年计划的调整充实提高,和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已经形成了门类齐全,系列配套,不断研发更新的坚实基础,不再为缺人才、缺技术、缺材料、缺资金而犯愁,但在面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激烈竞争,和立足于打赢现代化战争的新形势下,更加需要像吴运铎同志那样把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积极进取的精神和严格、严密、严谨、严肃的科学态度高度结合起来,去不断夺取新的更大的胜利。

作为人民兵工战线的一名老兵,我们有责任把继承传统,传递薪火的接力棒交好传好!

《吴运铎》电影观后感2

一个破旧的手工作坊式的场地,一个小学毕业生,没有工艺图纸、没有技术指导,却是通过苦心钻研来造子弹、修炮弹,为枪林弹雨的前方战士提供武器装备。这就是人民兵工的缔造者——吴运铎在抗战时期进行兵工研制生产的场景。

在观看电影《吴运铎》之前,真的很难想象,早期的人民兵工厂是这样简陋的场景,早期的人民兵工战士是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顽强地工作着。当看到吴运铎面对两个上海来的大学生流露出渴望理论知识支撑研制的急切心情时,当看到吴运铎试验弹药一次次将自己炸得浑身鲜血时,当看到吴运铎亲历可爱的孩子和心仪的姑娘死在日本鬼子的屠刀下强忍悲痛时,当看到吴运铎靠抽烟来忍痛坚持不能用麻药的手术时……我的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仿佛回到了那个充满血与火的激情奋发的年代,看到了那些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奉献了青春和生命的人们。

电影《吴运铎》里塑造了一群兵工人的形象,鲜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有舍身奉献、智慧、大爱的吴运铎,有书卷气浓却缺乏实践经验的大学生王思翰,有活泼可爱而且执着的姑娘辛束,有稳重踏实、吴运铎的忠实伙伴老秦,有文静温柔、默默付出的姑娘陆萍、有单纯却积极的小林……他们原本都有各自简单的生活,是日本鬼子的侵略和旧社会的压迫,是解救劳苦大众的使命和实现共产主义的信仰,使他们走在了一起,走在人民兵工事业的大道上。

在建党九十周年和人民兵工创建八十周年之际,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投资筹拍的献礼影片《吴运铎》,给我们真实再现了以吴运铎为代表的老一辈兵工战士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英雄形象,对于我们铭记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受到教育启迪,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作为新时期的兵工人,我们远离战火纷飞,拥有先进的工艺技术和现代化精良设备,更应该懂得珍惜现在优越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传承老一辈兵工人的优良传统,在各自工作岗位上作出成绩。

当前,我们泸州北方公司面临严峻的经济形势和前所未有的考验,要实现今年的方针目标困难很大,下半年的生产经营任务非常艰巨。但是,与老一辈兵工人历尽的艰难相比,一切困难都不是困难。当年,人民兵工设备简陋,缺乏经验,生产的危险常常不亚于作战前线,吴运铎曾在检修枪支实弹射击等试验工作中多次身负重伤,造成手足伤残,但他仍然顽强地坚持工作,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有老一辈兵工人的顽强拼搏精神给予极大的支撑和鼓舞,我们一定能够战胜目前面临的困难。让我们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狠抓落实,创先争优,为全面实现公司年度方针目标而努力奋斗吧!

《吴运铎》电影观后感3

今天看了这部电影吴运铎,感触颇深,这部电视剧最着力描绘的'无疑是吴运铎的英雄事迹。作为一种崭新样式的人物传记片,它攫取了吴运铎人生道路上最耀眼的几个闪光点。集中表现了吴运铎在三次身负重伤和器材、原料和技术都严重匮缺的条件下,坚忍不拔,舍生忘死,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各种困难,奇迹般地为前线将士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武器弹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为了草创和建设我军的军工生产线,吴运铎炸瞎了左眼,失去了左手,一条腿也成了残废,周身伤痕累累,但是,他身残志坚,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如同许多杰出的革命英雄一样,吴运铎之所以能从一名贫苦的矿工成长为英雄,除了他自身的意志和品格外,还离不开他成长的环境和战友们的影响和帮助。譬如战友徐洪军为掩护吴运铎而被敌人抓获。徐是烈士的子弟,曾经与吴运铎发生过龌龊。当他被敌人捆绑着吊起来时,他高声呐喊:"娘,我要走了,我不会给你丢脸……"暗示吴运铎不要暴露自己,作无谓的牺牲……徐洪军壮烈就义的悲壮场面永远铭刻在吴运铎心中,也永远激励着他和战友们为革命前赴后续;孔部长带领何守莉和小栓子等战士到敌后去购买雷汞,在通过敌人封锁线时被敌人发现,为了战友的安全,转移敌人的注意力,孔部长毅然引爆了手中的雷汞;党支部书记周炳武同志在一次试炮弹的事故中,为保护兵工厂的顶梁柱吴运铎,他不顾自己的安危扑在吴的身上,自己却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吴运铎悲痛难忍,又传来技术员小李不幸牺牲的消息……《吴》剧在塑造这些英雄群像时,注重刻画他们各自不同的鲜明性格,注重情节的铺垫和气氛的渲染,因而,能使观众信服,给人震撼。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战友的牺牲精神和高尚人格,也正是吴运铎形成"把一切献给党"人生价值取向的极为重要的原因之一。

因此电影归根结底是一种塑造典型形象的叙事艺术。无论其理论多么深奥庞杂,终究离不开"好看、有味、出新"这三个基本要求。应当看到,我们当代观众的审美习惯已与过去的时代有很大不同。特别是经历了近些年来影视业的繁荣,我们艺术欣赏的"口味"也越来越高了。因此,我们一再强调:"越是反映主旋律的电视剧,越是要讲究作品的艺术性。"这个提法看来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吴运铎》电影观后感4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从上中学的时候这句保尔的经典名言就烂熟与我们心中,可是有几个人能做到“保尔”精神。

一个破旧的手工作坊式的场地,一个小学毕业生,没有工艺图纸、没有技术指导,却是通过三次身负重伤和器材、原料和技术都严重匮缺的条件下,坚忍不拔,舍生忘死,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各种困难,苦心钻研造子弹、修炮弹,为枪林弹雨的前方战士提供武器装备。这就是人民兵工的缔造者——吴运铎在抗战时期进行兵工研制生产的的道路上创造了“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在观看电影《吴运铎》之前,真的很难想象,早期的人民兵工厂是这样简陋的场景,早期的人民兵工战士是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顽强地工作着。当看到吴运铎面对两个上海来的大学生流露出渴望理论知识支撑研制的急切心情时,当看到吴运铎试验弹药一次次将自己炸得浑身鲜血时,当看到吴运铎亲历可爱的孩子和心仪的姑娘死在日本鬼子的屠刀下强忍悲痛时,当看到吴运铎靠抽烟来忍痛坚持不能用麻药的手术时我的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当看到吴运铎三次受伤还继续埋头工作,仿佛回到了那个充满血与火的激情奋发的年代,看到了那些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奉献了青春和生命的人们。

《吴运铎》电影观后感5

我出生在这个青山环绕的小山城,山城中有一个兵工厂,这是我出生、长大的地方,现在也是我工作的地方。中国兵工从我小时候起就有着耳濡目染的影响。我们有着整洁厂房,整齐的自动化设备,数字化的控制,专业的科研人员。从原材料到成品再到运输层层把控。一切都是那么有条不紊。而看完《吴运铎》之后我对中国兵工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精到强这个发展过程有了更深的了解。

电影一开始时任兵工厂厂长的吴运铎冒着生死英勇排爆的场面首先震撼了我。被炸伤后,不打麻药,靠着意志力和烟草生生的从伤口取弹片更加震撼了我,这不仅仅是吴运铎的英勇和坚强,更多的是心中的信念,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的不懈追求。

影片以倒叙的方式讲述着吴运铎的故事,同时这也是中国兵工的发展史。

一个小学没毕业的农村汉子,带着一群没有专业知识的军人,在民房里,在寺庙中,靠着战场上缴获的炮弹、子弹。一点点拆解,一步步研究,在敌人严密封锁中寻找替代材料,一次一次的试验,屡败屡战。在研发中炸伤了眼,炸断了手,他都不在乎,依然没日没夜的研发武器弹药。为的是打败侵略者,为的.是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就是吴运铎的故事,虽简单确不平凡,这也不仅仅是吴运铎的故事,他还代表着中国兵工的发展,还代表着无数像吴运铎那样为中国兵工事业的发展而默默奋斗的中国兵工人。

吴运铎只有小学文化,但是他的专业水平不低于当时的大学生,这是吴运铎从一次一次的试验中总结出的经验,他有着不懈的钻研精神,越挫越勇,不怕失败,这也应该是我们中国兵工的精神。用于钻研,不畏失败。

纵观我们现在的中国兵工,研发专业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精益化,再对比吴运铎当时的兵工厂,研发基本靠试,生产基本靠手,管理基本靠感觉。这样大的变化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靠的是我们一代一代的兵工人默默付出,默默钻研,一步一步拼搏出来的。

“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是一句众人熟知的名言,这也是吴运铎的人生追求,这更是我们全体兵工人的追求,我们应该学习前辈们不怕吃苦不怕牺牲的精神,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努力发展中国兵工事业,做好新一代的接班人。

《吴运铎》电影观后感

《解救吴先生》观后感1000字


《解救吴先生》观后感

前些天在一个网站下载电影时,无意间看到了这部电影也在其列,但当时没有产生什么特别想看的欲望,便放弃了下载的念头。直到今天和同事一起去外面吃烤鱼,聊到最近好看的电影,恰好提及这部电影,他说网络评分挺高的,值得一看。
现在这部电影去影院看是不可能的了,网上都能下载意味着已经早已下映。趁着烤鱼晚餐的余兴未散,遂来到同事家的大屏幕前,来探个究竟是如何解救吴先生的。
影片的开场是我们的帅气的华哥碰上卖花的姑娘,一手卖下的良好氛围给故事的发展起了铺垫。警察的突然到来,吴先生依然淡定但最终还是在枪的威胁下无奈的上了车。故事的发展当然是后面的吴先生与绑匪,警察与绑匪的斗智斗勇故事。机智的警察动用了大部分人力物力后最终解救下了吴先生,故事以喜剧收尾。
故事情节的发展逻辑性还是挺强的,说由真实故事改编的还是比较有可信度。电影通篇都没有说明吴先生到底是何方神圣,经常看电影的人从这部电影里应该能知道现实生活中是哪位公众人物。对于我这个看电影只看情节的人是不怎么关注是哪位大腕明星,也就没有猜到。
对于个人来说,我觉得这部电影值得夸赞的地方还是挺多的,下面我来一一阐述我个人的内心想法。
一、电影最为凸显的还是个人的心里素质,我想这也是这部电影的灵魂。吴先生从最初的对突如其来的警察的质疑和打电话给110的确认表现出吴先生的临危不乱,沉静面对。被迫无奈上车后,审时度势,静观其变,没有为自己被绑而惊慌失措。面对绑匪威胁,吴先生知道自己命在旦夕,很理智揣摩出绑匪意图,并与之周旋,为自己获救争取了更多的时间。与另一位人质相比,吴先生可以说是大义凛然,身为囚犯确依然风度翩翩,不但瓦解了绑匪的杀鸡儆猴还救下了这位人质。一句钱没了可以再赚,命没了真的就什么都没了,清楚的回答了华子恶意刁难。吴先生在当人质的过程也在不断的寻求生还的机会,且表现机智,叫好朋友报警,途中小解,怂恿麻痹绑匪等,为自己争夺最后的生命赢得了时间。
二、绑匪华子的演技也是表现到了极致,极佳的心里素质,以及做事的果断。虽然心狠手辣,却也不失人性,最起码对自己的母亲还是心存孝心,华子表现不能不说不是淋漓尽致。也许正如同事所说的,这人如果生活在乱世,肯定是一位英雄。但现在连枭雄都算不上,只能算亡命之徒。
三、警察的看点我觉得最突出的是套话技巧,绑匪的稍不留神就进入圈套,像苹果树一样脱口而出。而其中一个多次出现的画面让我不舒服,就是警官老婆的信息,我不知道导演是何用意,是想表现这些警察的生不由己吗?还是想用这一亲情来打动观众的内心?根据以往的警匪片,这是警官献出生命的前兆,这是一个不详的预感,真心不喜欢。
四、还有一个我比较感动的细节是另一位人质,他可以为了她女朋友的安危而选择独自承担一切危险,这是大部分人所没有的一种气质,很伟大,也很男人。即使他面对绑匪的表现可圈可点,但就凭这一点,他还是值得认可的。毕竟爱人,是不容得别人的去践踏的,为了爱人,就算是死,又有何妨?
纵观全影,虽然没有华丽的打斗,但这从头到尾的紧迫感,丰富的言语斗争,也能在警匪片中独具一格。

读吴松年老师《有效教学艺术》感悟


前言:读后感的内容,来源于我们对书记的领悟,因此,小编收集整理了大量的读后感,供大家学习阅读!

读吴松年老师《有效教学艺术》感悟

要当好先生,先要当好学生。教师应当是手不离卷、心不离学的人。爱学习,爱读书,实质上是教师的职业习惯,同时也是教师人格的必要组成部分。这是吴松年老师《有效教学艺术》一书中的一句话。是的,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个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本中的知识充实自己。

寒假里,我认真地读了这本书。首先被导论中的一段小诗所吸引:艺术的灵魂在于情感;艺术的魅力在于风格;艺术的源泉在于生活;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造;艺术的追求在于完美;艺术成功的标志在于共鸣。

我感触最深的是有关备课的部分。备课是个自觉过程,这种过程的特点在于教师的自我约束、自我要求,要用心去备课。备课不是为了应付上课,而是为了提高自我教学素质。我参加工作已经20多年,对教材掌握熟练,但如何把每节课都上成优质课,则是比较困难的一件事,而吴老师给我指明了方向:要备出优质课,就要做一个苦练教学功力、体现教学艺术的老师;要不断积累经验、集聚精华,做一个不断进取、不断提升实践经验的、有自身教学魅力和教学风格的老师;做一个肯于学习钻研、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专业化水平和素养的老师。

教学是艺术,是无止境的,要把课上得如同艺术创造的精品,实非一朝一夕之功,我们必须做到有意识地长期追求和探索,只有真正掌握了教学真谛的老师才是一个好老师,才是一个深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也才是一个对学生有很大帮助的老师。


感动中国吴锦泉观后感作文


吴锦泉简介:

吴锦泉1959年入党,已经有了51年、超过半个世纪的党龄。

年轻时,他担任过生产队队长、民兵营长、种猪场场长。

如今年过八旬,他依旧关心社会,关注时事。

为村里修桥补路、去福利院看望孤儿,将自己的辛苦钱毫不保留地捐献出来,换成灾区人民的食物和药品,他说这些都是他该做的。

吴锦泉老人仅靠磨刀为生,老人曾经在四川汶川地震和青海玉树地震时,先后向南通市红十字会捐出千枚硬币。

去年春节后,老人又带着港闸区政府奖励给他的1000元慰问金及辛苦磨刀赚来的316元来到市红十字会,捐给了市儿童福利院。

老两口的生活并不富裕,至今还住着三间破旧的瓦房。

除了磨刀,吴锦泉老人没有其他经济来源。

一把刀一块钱,这一千元几乎是老人三个月的磨刀收入!老两口的生活朴素到了极点,老伴出来捐钱时穿的黑裤子已经有39年了,还是出门时才舍得穿的行头。

磨刀老人的故事感动了南通,吴锦泉被授予“红十字博爱特别奉献奖”,江苏省红十字会会长吴瑞林亲自为其颁奖。

他的故事入选了南通市“道德模范百场宣讲和网上宣讲”先进典型。

磨刀老人吴锦泉的名字被越来越多的市民记住。

“出了名”的吴锦泉依旧保持着极其简朴的生活习惯,天天骑自行车十多公里为村民们磨刀,即使大夏天也没闲下来。

这走街串巷挣出来的钱,流淌着多少汗水,又传递出多少爱心。

当吴锦泉夫妇收听广播时,得知甘肃省舟曲县发生强降雨引发泥石流灾害。

两位老人在家里坐不住了。

吴锦泉点点这几个月磨刀挣来的硬币有好几百元,老伴说:“我这里还有些,凑个1000元钱给红十字会送去吧!”。

两位老人从港闸区天生港镇街道五星村家里出发,倒了三趟公交车,辗转两个多小时来到市红十字会捐钱。

好老师观后感


读后感大全的编辑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好老师观后感,怎样才能突出这篇观后感的特别呢?看完电影和电视剧之后,我们总会想倾诉内心的想法。观后感可以是我们对于自己和他人的情感表达和传递,可以通过讨论自己的个人体验来使观后感更加深刻,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好老师观后感 篇1

一、对高考的认识

现在市场上充斥着各种高考的资料,企图通过一年到两年的努力就能考出好的成绩。或许这些资料确实很有用,很多家长也给孩子买,但是孩子能学到多少,愿不愿意学里面的知识,很多家长是无能为力的,驾驭不了的。我从书中学习到,学生的高考,不仅需要一些好的战术,更需要一些好的战略。这些战略性的教育,是需要时间、经历、心思的,也需要家长,老师的思想意识到位,同时对学生,小孩的影响也会更大,更深远。虽然我不知道书中的方法,手段对不对,对小孩有没有效果,但是我能肯定作者的思想境界还是蛮高的,看问题的角度也很独特,可以对广大家长、老师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二、对小学教育的认识

现阶段,小学教育很多问题。这个论点我没有调查,但是结合我自己小学时的经历,以及最近看到的小学语文课本,确实感到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知识的浅薄,太浪费小学生的`大把时间,因此对作者对小学教育的一些看法深表赞同。作者在书中对小学教育中的一些常见情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感觉还是很尖锐,很有意义的。我自己确实感触良多,其中的一些观点本人觉得不仅家长、小学老师需要了解,一些领导,管理者也需要了解。

三、教育小孩的方式对我影响很大

作者在书中提出了许多和小孩子交流的方式,以及小孩子的心理、想法等。对于有小孩的父母的,还是很有一些帮助的。里面的一些方式方法我感觉是有效的!

以上只是对我印象最为深刻的部分,书中提到好多的观点,好多的思考,我觉得都是很不错的,但是我不能一一列举出来,甚是遗憾。

最后说一句:此书值得收藏,历久弥新。

好老师观后感 篇2

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王萍说有一本好书,值得一看。就向她借来《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前后一共读了两遍,真是值得一看的好书,看后我觉得受益匪浅。

“妈妈是朋友,妈妈是老师,妈妈是孩子的引路人,妈妈教育方法的差别,常常影响孩子的一生。”--这就是这本书的引。我所以被这本书吸引,有一大部分原因在于看到了这个引。前言的名字:当我们手上有块玉时。是啊,我们每位家长的手里何尝不是一块玉呢?只不过多年后,有人手里的玉变成了艺术品,有人手里的玉因为不会雕琢而变得失望。

作者本身是一位教育专家,曾经做过老师,同时她也是一位成功的妈妈,培养了一位出色的女儿,因此这本书可以说是作者从事教育工作,以及身为人母教育女儿的过程中总结出的经验之谈,同时这又是一本非常专业的教育书,书中的观点与事例紧密结合,阐述得有理有据,又提供了大量切实可行的教子办法。该书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加上作者作为教育专家的独特视角为读者奉献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故事和点评。把我们一般家长经常会认为很正确的事情从孩子和教育的角度进行了颠覆。而通过她自己对女儿16年的实践教育,告诉家长们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不难,把一块玉雕琢成艺术品靠的是正确的工具。

每读完一篇,我都会马上对照一下我自己,发现我自己原来也在用着锄头一样的工具在雕琢着自己手里的玉,想想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只不过用的次数多少而已。

有几个章节我更是看到了一个教育专家的教子方法,例如:不写暴力作业、学习不要刻苦努力、替孩子写作业等等,这在一般人尤其是我这样根正苗红讲政治讲觉悟的人看来简直是乱套的东西,在教育专家的笔下却是那么的自然合理。不得不让我佩服真正的教育的力量不是强硬而是方法。

另外作者十分重视阅读习惯的培养,书的第二章几乎都在讲早期阅读的,从阅读的重要性,阅读的方法,到阅读给学习带来的好处,阐述得很详细,并且举了很多的实例。用作者的话说,阅读是一根“魔杖”,被“魔杖”点中的孩子学习能力强。

书中的很多做法是作者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的方法和经验,因此具备可操作性。并且,作者对现行的教育弊病做了大胆的批评,观点鲜明。对于读者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例如在如何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中,作者提出了一系列与我们家长常见的做法皆然相背的逆向思维:“不陪”才能培养好习惯;惩罚你,不让你写作业;学习不要“刻苦努力”;“不考一百分”;“考好了不奖励”,这些观点听上去令人耳目一新,又觉得不可思议,往往细细揣摩后,才有一种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顿悟。

培养一个好孩子,不仅是对家庭负责,也是对未来社会负责。正确的教育方法是一把精美的刻刀;错误的教育方法是一柄锄头--当我们手上有一块玉石时,我们必须做的正确。

好老师观后感 篇3

“最好是相对的,最好其实就是更好,虽然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比一个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这就是李镇西老师心中最好的定义,在李镇西老师看来所谓的做“最好”的老师其实指做“更好”的老师,的确,“没有最好,没有更好。”

和李镇西这些成功的教育家相比,他们的学识,他们的人格,他们的能力,我想我永远只有仰慕,但是看了李镇西老师对“最好”的理解,让我感受到我们每个老师都可以做“最好”的老师,只要我们用今天自己和昨天自己相比是不是在不断进步,不断超越自己,就像李镇西老师所说的“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只要我们每天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就可以不断的像最好的老师靠拢。

今年是我工作的第12个年头,我也坚持当了10年的班主任,“当老师累,当班主任更累。”除了自己的教学工作以外,每天还会有让人头痛的事情,让人头痛的学生,任何大事小事通通告诉班主任,班主任除了教书,还要充当“警察”“保姆”等角色,虽然很苦,但慢慢品味起来其实很甜,学生毕竟是未成年的孩子,他怎能不犯错呢,他怎能像你期望的那样乖巧呢,可是,真当学生们犯错时,我也曾很气愤,抑制不住自己的怒火,学生们甚至把我气哭,那一刻心里总想着他们快点毕业,赶紧把他们送走,甚至有时不想再当这个班主任了。

李镇西老师有一句话让我感触很深,“你越是和学生打成一片,你就越有感情收获;而你越有感情收获,你就越想和学生打成一片,这是班主任工作中的‘感情良性循环’。” 回想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对于自己的学生,其实更多的还是爱,记得我的第一届学生临走的那一刹那,以前的埋怨一下子荡然无存,我满脑子的竟是舍不得,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无法接受他们已经毕业了,这样的感情是相互的,学生们临近毕业最留念的也是他们平时有些“惧怕”甚至有点“怨恨”的班主任。每逢节假日,我都会收到来自第一届大部分学生的新年祝福短信,那一刻,我体会到“我拥有了几十颗童心,这是何等优厚的精神财富啊!”

班主任工作肯定是“苦”的,但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有无限的乐趣,而这样的乐趣让我们拥有了优厚的精神财富和事业的满足感。我们不能期望每个孩子都很听话,每个孩子成绩都很优异,否则还需要我们老师干嘛。每个孩子都会有缺点的,每个孩子有都会有能力上的缺陷,作为老师,作为班主任,我们的任务是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培养他们的能力,用爱去感动他们。

既然选择了当班主任,那么悲悲戚戚是当,高高兴兴也是当,我愿意选择后者。

好老师观后感 篇4

通过读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我对比反思自己,深感愧疚,觉得自己与一个好老师的差距太远了,反思后才认识到:教育上的爱,不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而做出的一种姿态,它是一种思想,一种情感,一种氛围,运用得恰当,它会把“爱”自然而然的贯穿于教育的某一个环节,也会不声不响的体现在教育的每一个细节,更会潜移默化的浸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所以,我深深感悟到:因为爱,冰雪会消融;因为爱,枯木会逢春;因为爱,希望绽放华彩,因为爱,能拨云见日,未来永值得期待;因为爱,所有的生命才收获了圆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决心以著名教育家李镇西为榜样,以“爱”为己任,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进取,顾大局,识大体,努力按照上级的要求,按学校要求,高标准要求自己,树立竞争意识,不但要自己思想过硬,品行端正,业务水平高,乐于敬业,端正态度,明确责任,勇创佳绩,还应想方设法投入到学校集体的建设中,增添自己的一分力量,为校增光、添彩。自觉维护学校利益,遵守规章制度,服从安排,舍小家顾大家,洁身自好,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甘为人梯,爱生如子。它让我明确了作为一名教师的目标,那就是成为一位勇于自我批评、善于积累、善于反思、有爱心、勇于挑战、有目标的老师!

好老师观后感 篇5

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尹建莉老师写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刚开始只是被题目所吸引,在网上粗略地看了一下内容简介,但却一下子被作者的新颖的观点吸引住了,于是就买回了一本。看完这本书后,身为人母又为人师的我,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地打动了。

这本书总的分成七大点进行讲解:1、如何提高爱的质量。2、把学习做成轻松的事。3、一生受用的品德教育。4、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5、做家长应有的智慧。6、小事儿就是大事情。7、走出坑人的教育误区。

其中让我感触颇多的是:孩子们为什么越来越不喜欢写作业?是的,我们的孩子们刚进校门时无不对校园充满了憧憬,充满了向往。但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孩子们越来越不喜欢上学,越来越不喜欢写作业了?孩子们所做的作业是否真的是有效的作业?带着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我开始了我的探索之路。首先我从日常最多的作业--生字、词入手。我改变了往常的硬性作业--抄一行,而让学生们做到忠实于自己:如果已经会了的字写一遍即可,如真的不会的话,可把这个生字、词多写几遍。为了防止学生的.惰性,我坚持做到:学完生字词的第二天必定听写。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我发现效果真的比原来的要好,当然也有个别的几个同学无法控制自己,纯粹为了偷懒只写一遍,即使不会也不肯多写一遍,但这是我预料之中的。身为老师,如能让我的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将是我最大的乐趣。

文中“在爱的名义下施暴”这句话给我很强烈的感受,它让我越来越深刻的反思。作为老师的我们在做学生工作的时候,总是在强调“我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问心无愧。”良心和爱固然是必须的,但这毕竟是自己的主观感觉。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被孩子所接受,即使我们再煞费苦心,也是失败的教育。怎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怎样让我们的教学,我们的教育真正有效?这是一个迫在眉睫,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更多的学习,不断地提高才是我当下要走的教育之路。

书中说:不是所有成为父母的人都会做父母。我认为:也不是所有成为老师的人都会做老师。教育是一门永远学不完的功课。作文

好老师观后感 篇6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作者:竹影斜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给我的震撼很大,我的父亲看后也认为尹建莉是位有心、有智慧的妈妈,并让我推荐给哥嫂看。

尹老师的家庭教育不同于传统的家教。书中记叙了许多,作为一位充满良知又懂教育的妈妈,她是如何一次又一次的,“冒险”抵抗女儿学校老师的不良教育。比如为了和女儿一起抵抗老师的“暴力”作业,她替女儿写了几年的家庭作业。为了抵抗老师不正当的处罚,她宁愿女儿再次接受处罚,也不让女儿做本来就是错误的事情。

看到这里,我也想到了很多。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有时也会布置孩子们写单词写N遍,自己觉得这样的作业毫无意义,但有时也很无奈。所以,我看到尹老师的做法后也产生了共鸣。我想,以后在布置作业方面,还是应该多考虑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而不是一味追求数量,以致在抄写过程中让孩子对这门学科产生反抗情绪。我想,这是家长不愿意看到的,也不是老师的初衷。

尹老师在书中谈到第一次拿起一本书给女儿讲故事,不是讲,而是读。逐渐地,由开始的妈妈指着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改成由孩子指着,妈妈来读。孩子指到哪,妈妈读到哪。这样,慢慢地使孩子理解了文字的作用,读得多了,许多“白字”就自然解决了。把学习生字融汇在日常生活中,建立在大量阅读基本上。语言是相同的,英语也不例外。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就是这个道理。我想想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也走过很多误区,先教学单词,再学句子,觉得这是一种学习的规律,但我发现很多时候孩子们在课堂上学完后,在课下再问却一问三不知,这也着实让我困惑过。所以后来再听了市里优质课以及省级优质课后,了解了英语教学的最新动态:在语境中学习单词与句子。语言不是一个孤立的,它由很多要素组成,而这些要素的学习需要放在句子和语篇中来学习,这样孩子们学起来轻松,老师也轻松,事半功倍。

书中很多的事例,我也经历过。而我的父母和尹老师的的做法却截然相反。当然我不是否定我父母的做法,只是来做下比较。作者书中谈到了女儿9岁时单独乘坐17个小时的'火车从烟台到北京的事例,让我很感动,我很羡慕圆圆有这样一位豁达的妈妈。有了独立出远门的经历,对圆圆来说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到后来她独自去青岛乃至周末逛街乐不思蜀,她的妈妈都持支持的态度,难怪在引言中谈到她女儿的自主自立。这些都是妈妈的功劳啊!我从上学前班一直到高中,都在家门口上学,到学校骑自行车最远不到10分钟的路程,每天往返于家和学校之间,周末爸妈从不主张我出门,即使迫不得已出门也规定好几点之前回来,更别说自己出远门了。也许,现在对家的依赖性都是那时慢慢积淀下来的。我们不能说自己父母的出发点不好,他们也是为我们的安全着想,我们都可以理解。只是不同的家庭教育造就了孩子长大后不同的性格。

小侄女快三周岁了,吃饭成了一家人发愁的问题,上了宝宝座就要下来,不愿意吃饭。嫂子着急上火,却也拿她没有办法。我妈说小孩饿饿她就好了。嫂子不舍得,硬往嘴里喂,瑶瑶不仅仅不买账而且满地跑,这下可麻烦了。我看到尹老师在书中对孩子不爱吃饭支招:饿几顿。我心里一乐:我妈还真有招数!接着,在全家的劝说下,嫂子就忍耐了一下,不给瑶瑶吃零食,饭前只喝水、吃水果,第一天效果不明显,第二天她还真的主动叫着上宝宝座吃饭,虽说吃得不多,但总算有进步了。可见,对孩子的爱不该是溺爱和强迫,应该用智慧来疏导孩子。大爱无痕嘛!

感受还很多,自己慢慢体会吧。书中说“不是所有成为父母的人都会做父母。”所以不是所有成为老师的人都会做老师。教育是一门永远学不完的功课。我们应该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再实践,愿我们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越来越融洽!

《老师·好》观后感


有人说,老师是一种情怀,是一种热爱,是青涩年华里最美的引路人;有人说,老师是一种信仰,是一种坚持,是用粉笔书写明媚四季的工匠;还有人说,老师就是一份责任,无论鲜花还是荆棘,平坦还是泥泞,都会永远带着爱在路上前行。

《老师好》这部电影犹如岁月凝成的珍珠,偶尔放在地上是冰冷的,拿在手里却炙热烫手,那份温度里有你,有我,有他,有记忆串联的每一个故事。这部影片是校园青春片中少有的以老师为视角展开的故事,讲述了由于谦饰演的老师苗宛秋与学生们斗智斗勇的有趣故事,再现了八十年代的师生百态及纯真情感。整部电影对刻意的戏剧冲突进行了消解,平淡真实地再现了一个个真实存在的人,从而赋予了电影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好看而不俗套,走心而有力量。

《老师好》中于谦饰演的老师苗宛秋戴着一副黑框眼镜,身着朴素的白衬衫,手腕上带着手表,一身复古装扮完整还原了八十年代老师们的形象。片中苗老师一出场就展示了一个严师的形象。痛斥化妆、烫发的学生,与问题学生正面刚,一言不合就没收这怕是每个学生都似曾相识的场景。影片以这样一个说一不二的形象为矛盾的起点,讲述了一个毕业班的学生三年来与这位班主任间发生的往事。苗宛秋无私奉献也终于让学生们感受到了他的一片真情为困难的同学捐款,在繁重的学业之余参加艺术节,争分夺秒地读书,偷偷摸摸地参加补习真实的人物刻画,每一个点都能戳出一堆泪流满面的往事。这不是我的故事,但这却是每一个学生都曾经历过的故事。原来,无论哪个时代的学生都有着同样被幸福包裹着的回忆。

霹雳舞曲《吉米吉米阿加阿加》,《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冬天里的一把火》,那个年代独有的画风,这一个个潸然泪下的场景,诉说着每个人青春的美好。那一瞬间,我突然觉得每日回荡在我们每一堂课上的老师好,那些稚嫩而响亮的声音,便是人世间最美的天籁。这个故事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能让所有的观者于岁月的不同时点产生共情,于别人的故事中完整自己的过往。正如故事的最后回忆了苗老师身为学生时的场景,虽然年代变了,上学条件变了,教书、读书的人也换了一群又一群,但是其中师生之间的情感内核却没有改变,老师还是那样到处操心的老师,同学也还是那样调皮可爱的同学,师生之间也还是相爱相杀,这可能就是师生关系的最好状态吧。

影片笑点颇多,于我,从开心的笑到肆无忌惮,到被感动到哭得深陷其中,笑中带泪,触人心弦。看着片中为非作歹的同学们好像看到了自己带的孩子们,也是那样的个个三年,也是那样的交锋。相伴的,毕业后也收获了他们给予的满满的温暖与感动。

我坚信,青春不会消亡。它只是躲在某片绿荫下慢慢疗伤。岁月凝成一颗珍珠却无法拥有。丢在地上冰凉,握在手里滚烫。我想拥抱它却扑了一个空,它化作一片杂物散落在桌上。泛黄的日记本,气数已尽的铅笔,褪色的发卡,还有一个空空的背囊。那年,铅笔在日记本上写道。真好,我没有去打搅你的暗自芬芳。真好,你也没有戳穿我的刻意坚强。人生,就是一次次幸福的相聚,夹杂着一次次伤感的别离,我不是在最好的时光中遇见了你们。而是遇见了你们,才给了我这段美好时光。

正如影片所传达的:不是幸运遇到好学生,而是与学生相遇,让彼此美好。如果师生的每一个相遇都是幸福的,那么当老师,真好!

《无手老师》观后感


《无手老师》观后感(一)

胡晓明

我没有想到,在大片云集、特效满眼的今天,一部普通的公益励志影片能带给我们如此多的惊喜、精彩和感动。这部饱含高原气息和黄土馨香的电影,用黄河源头那样清澈本真的手法,承现给我们一个动人的故事——《无手老师》。

无手老师马复兴,感动中国的人物,他的故事让人动容,而他的精神更值得思索。

一、不认输

马复兴幼年时因意外失去了双手,人们都说这娃恐怕是废了,但幼小的他没有向命运低头。别人去上学,他也想上学,姐姐说:"你都没有手,怎么上学呢?"倔强的小复兴忍着泪水,在家里用断臂夹着树枝在沙地上学写字,妈妈回来后,一把将双臂磨得鲜血淋漓的孩子抱在怀里哭道:"娃,咱不练了……"可小复兴却说:"妈妈,我什么时候能长出一双手呢?我想上学,我不想成为废人!"

不想成为废人!不向命运认输!忍受着难以想像的痛苦,没有手的马复兴成为村里唯一以优秀成绩念完高中的孩子。可命运再次捉弄了他,当他满怀希望地在高考志愿上写下"北大"两个字时,班主任却一把扯过他的卷子,心酸地说:"你不用考了!就算你考上了,花昂贵的学费念完大学毕了业,又有哪家单位会聘用一个没有手的人呢?"

残酷的打击使年青的马复兴几乎绝望了,可他仍然没有放弃,命运给了他一个机会——担任村里小学的代课老师。马复兴成了一名无手老师。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自己从来都习惯抱怨命运如何的不公,机遇莫名其妙溜走,梦想已经渐行渐远。可我有没有反思过,我有多少次在命运的十字路口前表现出软弱、懒惰、彷徨和恐惧?又多少次向现实和挫折屈服,向命运认输了呢?

二、知敬畏

听说要当老师的消息,马复兴满怀希望开始了"痛苦"地准备工作。学写板书、备课……妈妈看到儿子日渐消瘦憔悴,又一次哭着把马复兴抱在怀里说:"娃,咱不干了……"而马复兴说:"妈妈,我是没有手的人,这辈子机会不多,我怕错过了,就再也没有了。"

第一次走进教室,顽皮的学生在黑板上写了"无手大盗"四个字,马复兴默默地把字擦掉,用工整的板书写下"无手老师",并且诚恳地说:"从今天开始,我希望我不仅是你们的老师,更是你们的朋友。"天真的孩子们看到"无手老师"漂亮的板书和亲切的脸庞,一齐开心地拍手欢迎起来。

知敬畏,所以懂珍惜。马复兴这一生失去的太多,因而倍加珍惜手中的机遇。他四处跋涉,到处去听课,努力提高业务水平,还搭上了他那点微薄的工资,为贫困的孩子们交学费、添置文具……

妈妈说:"你一个月才那么点钱,都搭进去了,自己怎么办?将来怎么娶媳妇呢?"马复兴傻呵呵地回答:"我用钱的地方少……再说,有哪个姑娘会嫁给我这没有手的人呢?"

对人生、对机遇、对生活充满敬畏,这是没有手的马复兴能够胜任工作,赢得信任与尊重的原因。很多双手健全的人,抱怨工作的苦、生活的难,抱怨好活都叫别人干了,好事都叫别人摊上了。其实他们自己何尝不是抛掷了无数的机会,总想着下一拨是牛市,下一条是大鱼,下一趟活轻松又挣钱多。每当工作没干好,总是因为老板弱智,同事倾轧;每次机会溜走了,总是小人作梗,朝中无人。总之都不是自己的问题,况且不用怕,自己还年轻,后面机会大把。抱着这种思想的人,失去的只会越来越多,反而是没有双手,却懂得害怕和珍惜,一味埋头拼命苦干的马复兴,却抓住了机会。

三、有担当

抓住机会需要苦干,但要成就卓越,就不是那么简单了。马复兴所在的贫困山区小学,失学率相当高,眼看着班里的孩子越来越少,他心里像开了锅一样。作为民办教师和残疾人,能把课上好就算不错了,孩子失学这种在当地极普遍的事,根本不是他能管的。

但什么叫做老师呢?心里揣着学生前途的马复兴说出了那句我们都很熟悉的话:"我班里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少!"

一个都不能少!这谈何容易?拖着残废的双臂,马复兴走家串户,上城下乡,跑牧区钻矿场,忍受白眼奚落,面对打击羞辱,搭上自己积蓄,把班里失学的孩子们一个个都找了回来。这份不屈的意志,这种顶天立地的担当,使他从平凡中闪现出让所有人感佩的光辉。

马复兴是一个平凡的人,他也有脆弱和想不通的时候。影片中细腻地刻画了他作为普通人的弱点,例如妻子比他先转为公办教师后,他表现中的"酸劲",但这使他的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起来,也丝毫无损他伟岸的人格。

作为"全国最美乡村教师",马复兴是当之无愧的。虽然命运夺去了他的双手,但他却用心中的那双手,去拥抱生活,去重塑人生。他不仅不是一个废人,而且靠自身的努力,回报了母亲,回报了社会,实现了人生的理想价值,拥有了幸福美满的家庭。这是多少双手健全的人都做不到的。

我非常有幸观赏这部《无手老师》。影片不同于我们日常接触到浓稠到甜腻的那种"心灵鸡汤",它的拍摄手法朴实,有时土到掉渣,但却最接近真实,非常值得一看。在离场时,我注意到许多观众在擦着眼角,我的内心也充满的难以言说的情绪。马复兴是怎样一个人呢?我忽然想化用某位名家评论傅小石的一段话,大意是:……他残破的人生,苦难的命运,残缺的双手——和一颗完美的心。

电影《无手老师》观后感(二)

有一种爱叫执著

天王 春之语

每一个人,都是情感动物,都有被感动的时候。如夏日饮清凉,冬夜围暖炉,《无手老师》让我久久为之感动!马复兴,一个普通的残疾人,一个普通的人民教师,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当他的形象在荧幕上闪亮时,我也不由默默流泪。不为别的,只为了那份执著、那份大爱、那份无私的胸怀!

都说:上帝关上一扇门时,会打开一扇窗。而我更有理由相信,那扇窗户与上帝无关,就在你的心底。可更多的时候,谁能找寻到那扇窗户?残疾人的命运是坎坷的,残疾人的世界是孤独的,没有一个残疾人平坦地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马复兴,无疑是残疾人中的幸运儿!他在一场大火中失去了双手,又凭着心中的那双手推开了一扇窗,铺就了人生大爱之路!

他在歧视中成长,这是每一个残疾人必经之路,没有谁能摆脱掉。手是人生存的依赖,没有手能干什么?当一场大火使他失去了双手时,马复兴不平凡的生活也拉开了序幕!

他酷爱学习,渴望着能够坐在课堂中与其他小朋友朗声诵读,开启知识的宝藏。他做到了,他用自己的努力为争取了这份权利。当一个幼小的孩子用脚夹着树枝在地上练字的那一刻,我相信捂着他的脚哭泣的不只是母亲,更是天下所有善良的人!

但学了又有何用?当不能参加高考的冰冷现实摆在面前时,十年寒窗苦化作了泡影,马复兴的心在泣血。人生最可悲的不是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而是没有施展才华的平台。他付出了常人所未有的努力,也经历了常人所未曾承受的压力,但得到的是什么呢?当同学们高高兴兴填写志愿、准备步入考场面临命运的抉择时,他心如死灰,狂奔在田野中、巷道间,任凭心底的悲痛冲垮灵魂的堤岸。他用一根绳索将自己吊在大树上,用一腔悲愤做最无奈的抗争?他在抗争命运的不公平,他在抗争社会的不平等,他在抗争……

但抗争不能解决问题,活着就得生存,就得衣食住行。他将羊群放牧在山坡上,也将自己的心情放牧在田野里,静静地张望着蓝天白云,把梦想雪藏在心底!

命运的转机来了!不得不提他的三叔,这个精明的村支书,慧眼识才,也深晓权力魔法,巧妙地为马复兴争取到了一个民办教师的名额。或许,他只是想着能让侄子有一碗饭吃;或许,他真的不想让侄子满腹才华埋没于黄土。但他确实瞅准了马复兴的人品与才识。而他可能做梦也没想到,正是他,给马复兴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也为人间谱写了一首大爱进行曲!

在村民略带嘲讽的语气中、在学生质疑的眼神中、在竞争者无情的诅咒中、在陈校长无奈的庇护中,马复兴终于走上了讲台,拿起了粉笔!"我是你们的老师马复兴,我希望能和大家做朋友!"没有更多的言语表白,那怕他为这一天激动了很长时间,用双臂夹着粉笔在自家黑板上练了无数个日夜。他如一滩春水,在经历了西伯利亚的寒流后开始消融,静静地流淌着,浇灌一地繁华。当他用双臂在黑板上写下"无手老师"四个字,画下一只雄鹰时,所有人都被征服了,而他也如雄鹰一般开始翱翔在梦想的天空!

民办老师,这个职业农村孩子眼里并不陌生,特别是七零、八零后学生,启蒙老师大多都是民办老师。他们的既是老师,又是农民,靠着微薄的工资度日。特别是像马复兴这样的残疾人,如果没有坚强的母亲,恐怕连生活都不能自理,工资是他全部的收入。他一直思考着如何能减轻母亲的负担,如何能够自己养家糊口。而从站在讲台的那一天起,他的心里就只有学生!

马复兴的家乡是一个汉、藏、回民族杂居的村庄,贫穷是各族人民的共同点,因贫穷而辍学成为制约教育发展的最大瓶颈。破烂的教室、破烂的桌椅,一张张求知若渴的眼神后面,不少家长为一学期几块钱的学费而苦恼。再苦不能苦孩子,为了孩子们,马复兴拿出他每个月二十块的工资,给孩子们购买学习用具、补贴学费。月头赊账月尾结,成了他的生活习惯。当老师,除了能给家人带来一份欣慰外,增加不了经济收入,以至连通情达理的妻子都心生怨言。

但区区一个老师,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贫穷,一个又一个孩子带着泪水,背着书包,走出了校园,走向打工谋生之路……

何去何从?路是别人的,孩子是别人的。作为老师,有的苦口婆心做思想工作,有的只能发出一声无奈的长叹。而马复兴选择了放弃尊严、以生命为代价劝孩子们返校。他夹着残缺的双臂,高一脚低一脚,奔波在村庄里、县镇上,跑到石灰窑、跑到山坡上,他要让他的学生回到课堂,他要让他的孩子们有书念!

永远忘不了那几个镜头:为了让孩子返校,一对儿时伙伴在泥浆里翻滚、打斗,最后躺在地上疲倦地喘着气、望着天;为了让孩子返校,马复兴在石头窑用残缺的双臂抱着大石头,一块一块地艰难搬运着;为了让孩子返校,他攀趴岩在山岩间,大声呼唤着孩子的名字,滚落在山坡上……

更忘不了那个镜头:为了打工的藏族孩子讨回工钱,马复兴在石灰窑老板鄙夷的眼神和侮辱声中,跪在地上,用嘴去拾捡抛洒的硬币……

人间冷暖一幅画,画里画外见真情。当我们激情抗议马复兴不能参加高考的教育体制时,当我们满怀正气谴责那个趾高气昂的小老板、那个当道辱骂的姑娘、那个为了转正抛媚眼的女教师时,又为更多的爱而感动。善良而慈祥的母亲,痛苦时给他安慰,困苦时给他依靠,还不时和儿媳妇斗点心眼,为了他这个儿子,付出了全部的心血:最要好的朋友,那个看似痞子的发小,他们骂着打着却始终不离不弃,永远在帮助着他;更有他的媳妇赵老师,这个善良的残疾女人,他们同病相怜、关爱着孩子们,共同经历风雨、坎坷,共同面对贫穷,虽也曾在争吵中闹离婚,但执著的爱情在波折中弥加珍贵……

如果说一人成功的男人后面必定有一个伟大的女人,那么一个伟大的男人背后更站着无数默默无闻的支持者!马复兴无疑是伟大的,但他的梦也很朴实,他怕教不好学、怕误人子弟、怕对不起母亲。"没有知识就没有尊严",他不希望他的学生继续面朝黄土背朝天,不希望自己的学生继续在贫穷与无奈中苦苦挣扎!

人性是一个纷繁杂的大草原。马复兴在不断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着别人,也不断用自己的行动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与使命。当暴雨倾盆时,马复兴冲进教室搬离桌椅时,已经签订离婚协议的妻子放心不下丈夫,一跛一拐奔波地泥泞路上,牵挂教室安危的学生也匆忙赶来!当一根椽子打在马复兴头上后,他与妻子重归于好了,他也终于如愿所偿地转正了……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马复兴,三十年如一日,站在讲台上,精心培育着孩子们。即便孩子们上了大学,他还执著着拿出自己的工资供他们上学,当孩子们不想让自己的老师太劳累、想勤工俭学时,马复兴坚决不答应,他不放心啊!学生就是孩子,孩子永远是孩子,永远需要他的庇护!马复兴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所在,他用自己的行动向人间奉献了一份大爱。从一个稚气未脱的小伙子,到一脸沧桑、两鬂泛白,他更像一个慈爱的父亲,为了他的孩子们情愿付出了一生。当所有的孩子们齐声喊他"爸爸"的那一刻,他欣慰地笑,那是发自孩子们心灵的感恩,那是一种魂灵的安慰!

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给了马复兴一个讲台,他就甘心作一根火柴,点燃无数孩子们青春的梦想,点燃着祖国的希望!臂上无手,心中有手;大爱无疆,难得执著!《无手老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乡村教师金子般的心灵,看到了一个残疾人执著的追梦之旅,看到了一名基层共产党员的无私奉献!而更多的残疾人呢?或许依旧为了寻找一个平台而苦苦挣扎着、探索着,当我们同情残疾人、关爱残疾人的时候,又何尝不去思考如何为他们创造平台、点亮他们心中的梦想呢?

欢乐的舞蹈中,新学校建成了,马复兴也走向了荣誉的殿堂!一个时代即将过去,新的征程即将启航!一个美丽的故事在悲剧中开始,在喜剧中结束!但爱,依旧长留人间,焕发着最和煦的光芒……

电影《无手老师》观后感(三)

晓荷

三尺讲台,三寸粉笔,铸就的是三千桃李;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道出的是教师一生的追求。

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在民族复兴的进程中,缔造出一个个梦想与情怀的奇迹。

看完这部电影时,一股莫名的力量涌入我的心头,就像那大海里的浪花,一个接着一个涌进我的脑海,顿时,脑海里一片空白,慢慢地从心底冉起一股暖流,你的身影或许永远也挥之不去。

我知道这是一个属于你的真实故事,因为导演并没有多用华丽而炫目的手法来修饰。朴实而沉稳的"角色"也略显生涩,甚至可以说无任何"表演的天分".是啊,谁又是人生舞台上天生的"演说家"呢?我没有离开,而是在泪眼婆娑间与你共同历经了一回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厚德载物的精神境遇。究竟是什么,让你在逆境中如此的坚强不屈,保全身心?是信仰!是你那坚守的信仰——"做祖国有用的人",让你成为强者,让你战胜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与痛苦,让你历经重重矛盾与纠结,仍能在梦想的路上扬帆远航。

你没有双手,却写得一手工整好字;你没有双手,却画得一手精湛好画;你没有双手,却给贫苦的孩子们描绘出一幅美好蓝图;你没有双手,却给孩子们插上了希望的翅膀。是你,让他们懂得知识的可贵、学会展翅高飞的本领,想要去做祖国有用的人。

你常常会将那一句:"无手的人一定比有手的人做得更好"挂在嘴边。这是你前进的方向也是动力,更是一种强烈地奉献意识与事业心,无手并不等同于无为,奋进路上,你那艰难的身影是一股强大的力量,感染与激励着更多有手之人要敢于承担起时代赋于我们的责任,敢于承担、乐于奉献,只有这样,才能被赋予更多的使命、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与价值、才能赢得社会的认可,同事、亲友的信任与尊重。

而今,在实现民族伟大的复兴梦------中国梦的征程中,我们时常会将爱岗敬业挂在嘴边。爱岗敬业不是夸夸其谈、尽心尽职也不是纸上谈兵,梦想不是那一瞬间的智慧与激情,它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懈与执着的行动力来实现。

这时候,我想起了音乐大师贝多芬、想起著名作家张海迪……雨果曾经说过,人在逆境里比在顺境里更能坚强不屈,遭厄运时比交好运时更容易全身心。是的,命运之神没有特别的眷顾某些人,却教会某些人面对扑面而来的困难,决不低头屈服。解救自己的机会,就是自强不息,就是奋斗不止。

突然间,我觉得自己做得真的不够,因为有手的我本可以比无手的你做得更多,更好。

无手老师,感谢你,是你让我重拾斗志,懂得行源于心、力源于志。坚守让信仰闪光,奉献让生命绽放。

无手老师观后感


无手老师观后感(一)

身残志坚 扎根基层

《无手老师》是根据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汉东乡下麻尔村小学回族教师马复兴的感人事迹拍摄的。马复兴自幼失去双手,但他身残志坚,在人生道路上克服了重重困难,顽强的与命运博弈,用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坚持到底的行动实现了人生梦想。

他没有双手,但是字写的工整漂亮,画画的栩栩如生,他又有一双手,那是一双自尊、自强、自立、自信的手。在农村执教30余载,马复兴辛勤耕耘、执着坚守、无私奉献、淡泊名利,谱写着大爱的华章,是新时代精神的典范。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老师就是学生的标杆,这标杆立得多高,学生的目光就能看的多”。他没有双手,却字写得工整,画画得漂亮;他没有双手,却用小小的黑板让农村的孩子们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马复兴的精神品格和高尚情操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农村教师的伟大形象,也是对最美乡村教师最好的诠释。

从《无手老师》剧作看未来影片故事应该说讲得很平实,也许这可能是未来影片成功的一个因素。当我静静地看完这部节奏缓慢的剧作时,我的心底却在蔓延着一种无名的力量。是什么能让我的心灵在平静中如此震撼?我想,大概就是影片中马复兴以及下麻尔村的孩子们处处透露的那种朴素的人文情怀吧!该影片镜头语言朴实,几乎很少用技巧。章法也较为规范,且风格别异,有创新的思维灵感;我想只要把电影的基本元素用活、用巧、用得适当,你就能在未来影片中讲出一个美丽感人的故事。

马老师的可贵之处是心中始终有一股不向命运低头的顽强信念。他在遭受了这样那样的挫折和打击之后,依靠执著的信念、顽强的毅力撑起一片蓝天。

通过观看影片,我行员工们被深深的触动,纷纷表示将以马复兴精神为旗帜、为标杆,坚定理想信念,立足本职岗位,不计较个人得失,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为农商行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 陈安楚)

无手老师观后感(二)

三尺讲台,三寸粉笔,铸就的是三千桃李;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道出的是教师一生的追求。

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在民族复兴的进程中,缔造出一个个梦想与情怀的奇迹。

看完这部电影时,一股莫名的力量涌入我的心头,就像那大海里的浪花,一个接着一个涌进我的脑海,顿时,脑海里一片空白,慢慢地从心底冉起一股暖流,你的身影或许永远也挥之不去。

我知道这是一个属于你的真实故事,因为导演并没有多用华丽而炫目的手法来修饰。朴实而沉稳的“角色”也略显生涩,甚至可以说无任何“表演的天分”。是啊,谁又是人生舞台上天生的“演说家”呢?我没有离开,而是在泪眼婆娑间与你共同历经了一回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厚德载物的精神境遇。究竟是什么,让你在逆境中如此的坚强不屈,保全身心?是信仰!是你那坚守的信仰——“做祖国有用的人”,让你成为强者,让你战胜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与痛苦,让你历经重重矛盾与纠结,仍能在梦想的路上扬帆远航。

你没有双手,却写得一手工整好字;你没有双手,却画得一手精湛好画;你没有双手,却给贫苦的孩子们描绘出一幅美好蓝图;你没有双手,却给孩子们插上了希望的翅膀。是你,让他们懂得知识的可贵、学会展翅高飞的本领,想要去做祖国有用的人。

你常常会将那一句:“无手的人一定比有手的人做得更好”挂在嘴边。这是你前进的方向也是动力,更是一种强烈地奉献意识与事业心,无手并不等同于无为,奋进路上,你那艰难的身影是一股强大的力量,感染与激励着更多有手之人要敢于承担起时代赋于我们的责任,敢于承担、乐于奉献,只有这样,才能被赋予更多的使命、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与价值、才能赢得社会的认可,同事、亲友的信任与尊重。

而今,在实现民族伟大的复兴梦------中国梦的征程中,我们时常会将爱岗敬业挂在嘴边。爱岗敬业不是夸夸其谈、尽心尽职也不是纸上谈兵,梦想不是那一瞬间的智慧与激情,它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懈与执着的行动力来实现。

这时候,我想起了音乐大师贝多芬、想起著名作家张海迪…….雨果曾经说过,人在逆境里比在顺境里更能坚强不屈,遭厄运时比交好运时更容易全身心。是的,命运之神没有特别的眷顾某些人,却教会某些人面对扑面而来的困难,决不低头屈服。解救自己的机会,就是自强不息,就是奋斗不止。

突然间,我觉得自己做得真的不够,因为有手的我本可以比无手的你做得更多,更好。

无手老师,感谢你,是你让我重拾斗志,懂得行源于心、力源于志。坚守让信仰闪光,奉献让生命绽放。

无手老师观后感(三)

胡晓明

我没有想到,在大片云集、特效满眼的今天,一部普通的公益励志影片能带给我们如此多的惊喜、精彩和感动。这部饱含高原气息和黄土馨香的电影,用黄河源头那样清澈本真的手法,承现给我们一个动人的故事——《无手老师》。

无手老师马复兴,感动中国的人物,他的故事让人动容,而他的精神更值得思索。

一、不认输

马复兴幼年时因意外失去了双手,人们都说这娃恐怕是废了,但幼小的他没有向命运低头。别人去上学,他也想上学,姐姐说:“你都没有手,怎么上学呢?”倔强的小复兴忍着泪水,在家里用断臂夹着树枝在沙地上学写字,妈妈回来后,一把将双臂磨得鲜血淋漓的孩子抱在怀里哭道:“娃,咱不练了……”可小复兴却说:“妈妈,我什么时候能长出一双手呢?我想上学,我不想成为废人!”

不想成为废人!不向命运认输!忍受着难以想像的痛苦,没有手的马复兴成为村里唯一以优秀成绩念完高中的孩子。可命运再次捉弄了他,当他满怀希望地在高考志愿上写下“北大”两个字时,班主任却一把扯过他的卷子,心酸地说:“你不用考了!就算你考上了,花昂贵的学费念完大学毕了业,又有哪家单位会聘用一个没有手的人呢?”

残酷的打击使年青的马复兴几乎绝望了,可他仍然没有放弃,命运给了他一个机会——担任村里小学的代课老师。马复兴成了一名无手老师。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自己从来都习惯抱怨命运如何的不公,机遇莫名其妙溜走,梦想已经渐行渐远。可我有没有反思过,我有多少次在命运的十字路口前表现出软弱、懒惰、彷徨和恐惧?又多少次向现实和挫折屈服,向命运认输了呢?

二、知敬畏

听说要当老师的消息,马复兴满怀希望开始了“痛苦”地准备工作。学写板书、备课……妈妈看到儿子日渐消瘦憔悴,又一次哭着把马复兴抱在怀里说:“娃,咱不干了……”而马复兴说:“妈妈,我是没有手的人,这辈子机会不多,我怕错过了,就再也没有了。”

第一次走进教室,顽皮的学生在黑板上写了“无手大盗”四个字,马复兴默默地把字擦掉,用工整的板书写下“无手老师”,并且诚恳地说:“从今天开始,我希望我不仅是你们的老师,更是你们的朋友。”天真的孩子们看到“无手老师”漂亮的板书和亲切的脸庞,一齐开心地拍手欢迎起来。

知敬畏,所以懂珍惜。马复兴这一生失去的太多,因而倍加珍惜手中的机遇。他四处跋涉,到处去听课,努力提高业务水平,还搭上了他那点微薄的工资,为贫困的孩子们交学费、添置文具……

妈妈说:“你一个月才那么点钱,都搭进去了,自己怎么办?将来怎么娶媳妇呢?”马复兴傻呵呵地回答:“我用钱的地方少……再说,有哪个姑娘会嫁给我这没有手的人呢?”

对人生、对机遇、对生活充满敬畏,这是没有手的马复兴能够胜任工作,赢得信任与尊重的原因。很多双手健全的人,抱怨工作的苦、生活的难,抱怨好活都叫别人干了,好事都叫别人摊上了。其实他们自己何尝不是抛掷了无数的机会,总想着下一拨是牛市,下一条是大鱼,下一趟活轻松又挣钱多。每当工作没干好,总是因为老板弱智,同事倾轧;每次机会溜走了,总是小人作梗,朝中无人。总之都不是自己的问题,况且不用怕,自己还年轻,后面机会大把。抱着这种思想的人,失去的只会越来越多,反而是没有双手,却懂得害怕和珍惜,一味埋头拼命苦干的马复兴,却抓住了机会。

三、有担当

抓住机会需要苦干,但要成就卓越,就不是那么简单了。马复兴所在的贫困山区小学,失学率相当高,眼看着班里的孩子越来越少,他心里像开了锅一样。作为民办教师和残疾人,能把课上好就算不错了,孩子失学这种在当地极普遍的事,根本不是他能管的。

但什么叫做老师呢?心里揣着学生前途的马复兴说出了那句我们都很熟悉的话:“我班里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少!”

一个都不能少!这谈何容易?拖着残废的双臂,马复兴走家串户,上城下乡,跑牧区钻矿场,忍受白眼奚落,面对打击羞辱,搭上自己积蓄,把班里失学的孩子们一个个都找了回来。这份不屈的意志,这种顶天立地的担当,使他从平凡中闪现出让所有人感佩的光辉。

马复兴是一个平凡的人,他也有脆弱和想不通的时候。影片中细腻地刻画了他作为普通人的弱点,例如妻子比他先转为公办教师后,他表现中的“酸劲”,但这使他的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起来,也丝毫无损他伟岸的人格。

作为“全国最美乡村教师”,马复兴是当之无愧的。虽然命运夺去了他的双手,但他却用心中的那双手,去拥抱生活,去重塑人生。他不仅不是一个废人,而且靠自身的努力,回报了母亲,回报了社会,实现了人生的理想价值,拥有了幸福美满的家庭。这是多少双手健全的人都做不到的。

我非常有幸观赏这部《无手老师》。影片不同于我们日常接触到浓稠到甜腻的那种“心灵鸡汤”,它的拍摄手法朴实,有时土到掉渣,但却最接近真实,非常值得一看。在离场时,我注意到许多观众在擦着眼角,我的内心也充满的难以言说的情绪。马复兴是怎样一个人呢?我忽然想化用某位名家评论傅小石的一段话,大意是:……他残破的人生,苦难的命运,残缺的双手——和一颗完美的心。

相信《大吴老师观后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观后感,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