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000字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000字

平凡但不平庸_《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000字。

俗话说:“良书即益友,今明永如斯。”读书很重要,读一本好书更重要,而中外经典名著就是人们最适合读的书籍。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为自己感受到的想法写一篇读后感。那么,你都看过哪些中外经典名著呢?小编特别从网络上整理了平凡但不平庸_《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000字,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

平凡但不平庸_《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000字:

长大后想做什么?这个问题真是从小被问到大。从前,幼儿园里的我永远回答“画家”。如果别人继续追问为什么,我便闭口不答。小学之后我的理想动摇了,老师?作家?我真的回答不出。到初中我又清晰的知道自己的短期理想_志愿高中等等。

十八岁的安德烈面对母亲的追问,给出的答案,似乎比孩子的还要荒谬,“流浪汉,蝙蝠侠,007……”是真的想做那些怪异的不存在的工作,还是和我甚至我们一样,对未来充满疑惑,甚至恐惧?显然是后者。

有时候我常有这样一种奇怪的感觉。坐在家里时,认为自己可以大有一番作为,天地间总有我立足之处。一走在拥挤的街道上,自信尽失,尤其是清晨,在充满上班族的十字路口,发现自己完全只是偌大世界上不起眼的一个学生,在密密麻麻的人群中,我没有过人的天赋,没有永恒的毅力,如何做出一番成就?我愣了。

未来的我一定很平庸吧。或许是一个小职员?无业游民?可能天天被上司骂?忙于完成各种不重要的小任务?书中龙应台是这么说的:“如果我们不是在跟别人比名比利,而只是在为自己找心灵安适之所在,那么连‘平庸’这个词都不太有意义了。”

什么意思?但我妈妈似乎也对我说过类似的话呀,当我考试失利时,我曾问过妈妈:“如果以后我成绩不再好了,怎么办?”

妈妈是这么说的:“不论你成绩如何,我们都会永远支持你,没有原因。但我们希望你能努力学习,因为这样你才能有选择的权利,而不是被他人选择。以后,你能选择一个喜欢的学校,热爱的工作,只要喜欢,就值了。”越长大这些话越能触动我,害怕平庸。读后感

·

可能所有年轻人都害怕平庸,害怕自己每一天都在无意义的重复,害怕自己四五十岁仍一事无成。但我们在害怕什么?平庸永远是在和别人比,但评价的天平由谁掌握,衡量的砝码又是什么?金钱?名利?人脉?

平庸,其实是不存在的。别人眼中的“没出息”,在热爱的人眼中,或许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书中说:到华尔街做银行经理,或到动物园做照顾狮子河马的管理员,而你是一个喜欢动物研究的人,我就完全不认为银行经理比较有成就,或者狮子河马的管理员平庸。”

动物管理员,是个平凡的工作,但它从不平庸。是的,天平握在自己手中,砝码永远是内心的偏向。安德利在那个安静夜里问MM的一句话,诉诸了我们的心声,我们做的一切抉择都是对自己负责。别再害怕平庸了。

至少我们都可以给河马刷牙。作者:伍乐葳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小编推荐

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500字


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500字:

《亲爱的安德烈》是龙应台和儿子安德烈在三年时间中书写的36封书信集,读了这本书,让我深受启发,对不同文化影响下的观点和思想有了一定的认识,发现不论是哪里的文化,都有其优越的地方,也有缺点,因此我们需要有博大的胸怀,包容万物,让自己拥有更多智慧。

当是的龙应台在台湾生活,而她的儿子则在德国,相距万里之遥,彼此之间的亲切度总会少了几分,在此期间,两人通过书信来交流和探讨一些问题,这也是龙应台关心儿子成长的方式。处于青春期的安德烈自然有一些叛逆精神,例如他喜欢上了嬉皮文化,对摇滚乐和电影非常喜爱,虽然龙应台并不赞同,但他依然捍卫自己的观点。

中西方文化本身就有一些差异,而当时的台湾和中国大陆关系并不是很好,两人通过对国族的辩证来探讨到底该为中国、德国还是台湾加油,这个话题很有意思,因为他们两个人同三个两个国家和三个地区都有联系,而文化的差异也会导致不同的观点。读后感.

母子之间更多的是相濡以沫的互相影响,例如作为一个母亲会从孩子的角度和国度来换位思考,并对他的言行进行研究和思考,就有了价值观的碰撞和磨合过程。

亲情无价,而对于龙应台和安德烈这对异国生活、价值观有差异的母子,更是显得弥足珍贵,而她们还需要超越文化的阻隔、时代的鸿沟,两代人的交流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读完《亲爱的安德烈》,我更加珍惜亲情了,遇到思想观念的冲突时也学位了换位思考!

学会独立_《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200字


学会独立_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200字

《亲爱的安德烈》是台湾作家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写的三十六封信!他们通过写信的方式,敞开心扉,了解彼此!

在很多时候,我们希望可以拥有自己的空间,不被束缚。其中有一段对话令我感同身受,“你好吗?”“好啊。”“学校如何?”“没问题”……

是的,这是一个儿子与母亲之间乏味的对话。我们长大了,总认为自己是个独立的“人”了!

可是,我们没有想过父母,他们很爱我们,很希望我们之间有更多的了解,并通过有效地沟通来增进彼此的感情,也希望走进我们的内心,可以更加了解我们。

正如龙应台所说:“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仿佛可以不必了。”是啊,安德烈已经十八岁了,不再像个小孩子一样黏着妈妈了,他长大了,也变的独立了……

是的,在和青少年孩子的沟通问题上,天下的妈妈大概都是相同的。我的妈妈也不例外。上了初中,因为离家较远,所以我不得不住校。离开了温暖的家,不能每天和父母朝夕相处,所以每天晚上的电话成了我和妈妈的必修课。

开始的时候,我们也如龙应台和安德烈一样。“今天怎么样?”“挺好的。”“学校生活还适应吗?”“非常适应”……经过一段时间后,我意识到了这种对话的苍白无力。本来我与妈妈之间的沟通就是为了了解彼此,可是现在这样的简短对话,既还原不了我们的真实生活,也提供不了任何我需要的帮助,对我们来讲都毫无意义。犹如鸡肋一样,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有一次周末回家,在饭后的闲聊时间,恰巧妈妈和我谈及了相同的问题。原来,我们两个心里都有着同样的感受!妈妈因为捕捉不到我真实的生活信息,而感到无助和不安;我也因为逃避问题,而过于敷衍,流于套路,没有真实勇敢地表达自己。

通过这次谈话,我也认识到我在和妈妈的沟通中存在不少问题。我想:下次和妈妈电话沟通时,我会如实说明我在学校的真实情况,即便妈妈跟我谈些我不想说的事,我也会端正态度,耐心回答!妈妈也说以后要多看到我的努力和进步。通过这次谈话,我们改变了沟通的策略。妈妈每次打电话会更加关注我的感受,开场白变成了:“今天感觉怎么样?”这样的问话,让我感觉很轻松,没有被逼迫,被随意评判。于是我更加愿意多向妈妈讲一些我在学校的生活状况。大多数时候妈妈只是默默倾听,偶尔有一些问题,妈妈也会提供一些自己的观点和角度。每当这个时候,妈妈虽然没有给我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总会让我豁然开朗。我们的通话时间也比以往长了许多。妈妈也会把自己每天的所见所闻,生活的高峰低谷告诉我,使得我的住校生活不再单调乏味。我们的对话内容不再苍白无力,逐渐变得充实起来。我们也开始真正走进对方的生活,世界和心灵!

在这个世界上,有哪一个父母会不爱孩子?我们在长大,他们也会随着时光的流逝不再年轻。我们要好好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多与他们沟通交流!

就是这样,龙应台母子俩敞开心扉!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我相信,通过这样的谈话,我和妈妈的沟通会越来越顺畅!妈妈也会重新认识她人生里第一个十三岁的我,我也会更加深入了解我的妈妈!这更会增进我们的感情和相互欣赏。因为爱就是沟通的理由!

作者:济南外国语学校初二(3)班 张弛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1000字-平凡的世界不平凡


已故著名作家路遥先生的作品《平凡的世界》,给我心中打下了重重的烙印,我想我必须对它有一些总结性的文字交代。当着今天,我快四十岁了,也就是临近不惑之年了,我对它写些文字,一定是我生命本身提出的一个天命要求,我决计把它完成。

《平凡的世界》,实际上有两个主人公,两兄弟孙少平和孙少安。他们来自农村,命运多舛,但他们从来不向命运低头。他们总是昂着高贵的头颅,面对问题,解决问题。面对困难,克服困难,最终获得成功。他们的成功不是廉价的,甚至不是庸俗的,路遥非常善于走进人物内心世界,非常善于从平凡而普通的世界找到某种神圣感。路遥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

作品是作者自身情志的映射,《平凡的世界》之所以打动千万人心,奥妙在于路遥先生自身精神世界的高远、高洁和高尚,打铁还须自身硬,作品首先要感动自己,然后才谈得上感动读者。

路遥是生活的强者,是励志大师,他从来沒有躲闪来自生活的困难。对于困难,他总是倔强地顶上去,去挑战它,去战胜它路遥甚至深刻地看到,从终极意义而论,困难是永远存在的,但人的精神不可以选择坠落、堕落和沦落,而应选择亢奋、激情和昂然,一如初恋者的饱满情感,抑或一如宗教虔信者的不动摇的意志。

在孙少平的眼中,他现实主义地看到了人生极端残酷的一面,但他始终没有屈服,他甚至认为,正是在这世上活着是那么不易,那就更加有必要借助文学或某种信仰去高扬人的高贵的主体能动性和永不妥协的奋斗精神,应当鼓起生命的风帆,与人生共舞,与世界融合,与生死同一。他爱这个世界,他爱他的家人,爱他的班长,爱他的掏炭工作,爱他的田晓霞,爱苦难中不屈服的人们

孙少平、孙少安、田晓霞、田润叶书中出现的几乎所有平凡人,在现实生活中,仅仅为了生存,或为了生存得更好些,每天每天都要向困难挺进,每天每天都要投入紧张的劳作当中,他们的生命如同火焰一般绽放、燃烧、飞舞世界如此多姿多彩、五彩缤纷。世界这么美,一切苦、累、创痛,在这美中终于得到抚平得到安慰

心底涌动的激情,终于在文字的编织和纷飞的思绪中得到安排、渲泻和完成,路遥作为拥有高贵灵魂的作家,于是也就此完成,这也许就是艺术的拯救吧。

路遥用艺术而非说教,向读者提示出一个深刻哲理,平凡生活中平凡的奋斗者就是英雄,世界由无数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普通英雄铸造而成。面对匮乏和贫穷,面对艰难和挑战,面对险阻和坎坷,面对自卑和恐惧,我们的心中依然盈满浪漫和热诚、亢奋和诗意、不甘和激越我们的心中依然可以春暖花开、盛世繁华

平凡的世界呵,你原来竟是如此不平凡呵,我从二十岁起读《平凡的世界》,至今已有二十来年了,经过中间这许多年的回味和咀嚼,我终于明白平凡的世界并不平凡,它背后的深意值得我们一辈子反复体味、禅悟,用生活的事实不断印证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在读完《孩子,你慢慢来》后,对龙应台教育孩子的方法感到很有意思,所以就决定读一读她的另一本书--《亲爱的安德烈》。

读完这本书后,我对龙应台母子之间的交流感到很吃惊。他们讨论的话题涉及面很广,比如:族群问题和身份认同、政治运动和政治人物、民主自由和个体权利、价值取向和职业规划、流行文化和艺术鉴赏、生活习惯、个性发展、衰老、死亡以及恋爱问题等等。他们讨论的很多话题我认为不是一个18岁的男孩会考虑的,更别说和父母一起讨论了。我认为18岁的孩子和父母谈论的一般都是很自己相关的一些事情,而龙应台母子谈论的大多数是民族、文化、国家等等很严肃的问题。这也许就是家庭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吧。

虽然我不太喜欢他们谈论的话题,但是通过他们的交流,我看到了一种平等的交流方式:理解和包容。在交流中,我们常常会受到自己身份的影响,比如我们经常会以长辈、上司的口吻去和别人交谈,这其实是不平等的交流,而这导致的结果也往往不如我们所愿。但在龙应台母子身上,我看到了平等。安德烈喜欢hi-pop,所以龙应台就试着去听这些音乐,然后再和他交流。同样,安德烈也会问他妈妈18岁时的爱好、想法。在彼此了解之后,他们就会试着理解和包容对方的一些做法。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作为父母家长,作者对成年孩子的感情态度和足够的理解尊重值得每一位家长学习。非常赞同的地方是学校教育应该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应该培养人格的养成。就人格的养成来说,两兄弟都有自己清晰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自己想法的欲望和手段,有洞察世事和努力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为自己和别人的权益发出强烈呐喊的行动,这都归功于母亲一向主张的民主和给够的自由。唯一我觉得不太完美的地方,就是母亲本身的政治偏见。为了民主而呼吁民主,没有充分了解大陆的背景。她忽略了民主要建立在理性的高素质和自律的法治精神之上,否则有可能就是灾难。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个自立自强的独立国家,不然,在别人操纵下的看似民主,怎么看都是闹剧。作者总是以西方的价值观来比对中国的文化,明显就是对中国文化的不自信。没有咖啡馆就没有文化了?咖啡对中国就是个舶来品,为什么中国的作品没有在咖啡馆里产生就没文化了?

菲利普反而是比另外两位更客观,观察也更仔细。中西文化差异大,龙代表的却是西化的东方价值观,不足以代表东方文化。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当我看完《亲爱的安德烈》时,我总有一种想再读一遍的感觉。《亲爱的安德烈》是一位中年母亲和她已成年的儿子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写的36封信。读了里面的信,总是让我感慨万千。

“我要认识这个十八岁的人”,这是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写信的初衷。起初安德烈根本不想和他母亲说话,只是为了钱才写信,所以他们有不同的写信心态。即使安德烈并不是真的想写一封信,但龙应台想深入儿子的内心,想自己和安德烈的关系得到缓和,想认真研究儿子。然而,母亲细腻的话语,也让安德烈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最后,安德烈写信只为了和母亲交流。当然,他们对彼此的认识越来越深。

龙应台的一些地方,让我感觉很深刻,面对儿子的不耐烦和不想说,她没有使用逼的办法。尽管她自己写的几行字只换来了儿子的只言片语,但她还是用每句话引导着儿子,希望安德烈能多说几句。她只是想认识她的儿子,多么伟大的母爱。

所有的父母都是一样的,他们为我们付出了很多。即使他们日夜流汗,时刻操心,但对于孩子们,他们有过什么可抱怨吗?我们都知道如何尊敬父母,安慰他们。然而,在平常的生活中,谁总能想到这些,并经常做到。

父母对我们的照顾,我们会把它当成唠叨,充耳不闻。有时还会和父母顶嘴。我们长大了,只和朋友们一起玩,只享受自己的美好时光,却总是忘记抚养我们、为我们着想的父母,他们在一天天变老。我们能给予父母的最好回报就是和花更多的时间和他们在一起,和他们聊聊天、说说笑。

想到这,我不禁感到羞愧,我有时使我的父母难过,使他们伤心。从现在开始,我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多体谅父母的,多帮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尽量不让父母操心。

《亲爱的安德烈》让我看到母爱的呈现,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是无论你身在何处都永远陪伴着你的地方。

父母,多好。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读了龙应台的人生三部曲——《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和《目送》。其中《亲爱的安德烈》反映了母子之间交流的方式和生活,我觉得它确切的反映出我们这个年龄段与父母之间沟通存在的问题。

这本书是龙应台和她儿子安德烈两人之间的36封家书,三年时间,她与她儿子重新认识。就如同龙应台所说的:“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这本书,让我从龙应台的角度,也就是从母亲的角度去了解母子之间的沟通。我也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也时常会内疚。

书中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色彩,自由和乐趣。每天早晨起床,他先放几首音乐。放学后,他也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几个哥们去咖啡馆喝咖啡或者去酒吧喝啤酒;在周末,他能教小朋友踢足球;闲暇时光里,他还会和好友开派对或者去旅行……这些都好像是电影中的生活,自由、欢乐和不受拘束。而像我们这样,上课、吃饭、睡觉、起床……无限循环。在周末,则有上不完的补习班,即使有短暂的放松和娱乐,但时间太短不够尽兴。如同蜻蜓点水一般,转瞬即逝。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周而复始,直到遇到那个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我总是在思考一个问题,是什么造就了中西方生活观念差异那么大?后来,我才明白,是对生活的态度不同造成的。在第20封信中,安德烈写道,香港人永远在赶时间,他们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他们是为了工作而生活,因此他们根本体会不到生活的乐趣。我们又何尝不是呢?为学习为工作,四处奔波,没有太多时间去享受生活,每天都生活在恐惧之中。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和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每当父母说起这段话时,我也就明白了读书的意义。

“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仓央嘉措一诗道出了我的向往。诗和远方,努力向前。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在《亲爱的`安德烈》之前,我未曾接触过龙应台的作品,甚至在第一次听闻这位作家时就无知地以为这是一名男性。

这份包含着深情与理智的家书令我震撼。更令我们深刻了解人世中亲情的牵绊,不仅是当下的感动,亦是渐行渐远的必经路程。十八九岁的我们和安德烈有着相似的生气,亦有着相似的叛逆,我们在思想逐渐成熟阶段的迷茫,害怕与父母沟通,因而往往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就我自身而言,我没有安德烈的拥有伟大成就的父母,但我和他一样,拥有一对爱我,护我,关心我,视我为掌上明珠的父母。在长辈中,舅妈与我的年纪较近,她曾有几次对我说,她羡慕我的父母对我的教育方式。之前我还真未认真地想过,我的家庭教育是怎样的。

我也曾不听话被父亲狠狠揍过,也曾无理地顶过嘴,也曾生气的与父母冷战过。记忆里,母亲似乎从未对我发过大火,都是在我犯错后屡次耐心地与我谈话,告诉我道理;自我上小学起,父亲也未再打过我,不知是我太乖了还是,他老了。我是一个泪腺很高的人,但不知为何父亲只要一讲我,我的泪就像溃了堤似的大水。

“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龙应台的这句话令我很心酸,我在长大,父母却在老去,这是自然规律。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近来不知为何突然很想自己独立的去外面走一圈、逛一圈,也许是受了安德烈的影响吧。很羡慕安德烈的生活,他的生活是那么的丰富有趣,他很自由,能像鸟儿一样飞向蔚蓝的天空,作为一个从大陆长大的孩子而言,我没有一刻自由过,甚至在睡觉时也会被人叫起来喝水润喉,我不知道世界为什么会如此不同,在西方的国家,只要超过14周岁,老师上课便会用“您”来称呼,而我们一直像一个长不大的孩童,无时无刻不被父母牵挂,是,没错,我们应当受到社会的照顾,家人的关心,但你自己有没有想过你这般依赖家长和社会,何时你才能真正的得到成长?要多久你才能长大?

自由,这个词对任何我这个阶段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是一种看得见,但却摸不到够不着的东西,也无疑是一种诱惑。因为只有长大才能拥有自由,或者说你永远长不大就永远不能得到自由,也或者说就算你长大了,但你还是每天依靠家人和社会对你的关注,那么你就更没有自由。

举个例子来说吧。假如有一天你生病了,你的父母带你去看病,而医生不是问你哪里不舒服而是问你的父母你哪里不舒服怎样不舒服,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知道你在想什么,到底哪里不舒服和怎样不舒服。

大人们会在任何时间去关注你的任何事情,比如出去玩,如果是下雪天,冷风刺骨,父母总会想尽一切办法来阻止你出家门,他们会害怕你摔倒或是感冒。事实表明他们还是把你当作小孩子,无论你多大在他们眼里你依然是小孩子。

我想会有人对父母说:“我已经长大了!”但是还是没有得到该有的尊重和自由,即使你是一个初中生、高中生或者是一位大学生,父母总会想叮嘱你的一切行为。

但是我想说:“我已经长大了,我需要自由和尊重!”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在读完《孩子,你慢慢来》后,对龙应台教育孩子的方法感到很有意思,所以就决定读一读她的另一本书--《亲爱的安德烈》。

读完这本书后,我对龙应台母子之间的交流感到很吃惊。他们讨论的话题涉及面很广,比如:族群问题和身份认同、政治运动和政治人物、民主自由和个体权利、价值取向和职业规划、流行文化和艺术鉴赏、生活习惯、个性发展、衰老、死亡以及恋爱问题等等。他们讨论的很多话题我认为不是一个18岁的男孩会考虑的,更别说和父母一起讨论了。我认为18岁的孩子和父母谈论的一般都是很自己相关的一些事情,而龙应台母子谈论的大多数是民族、文化、国家等等很严肃的问题。这也许就是家庭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吧。

虽然我不太喜欢他们谈论的话题,但是通过他们的交流,我看到了一种平等的交流方式:理解和包容。在交流中,我们常常会受到自己身份的影响,比如我们经常会以长辈、上司的口吻去和别人交谈,这其实是不平等的交流,而这导致的结果也往往不如我们所愿。但在龙应台母子身上,我看到了平等。安德烈喜欢hi-pop,所以龙应台就试着去听这些音乐,然后再和他交流。同样,安德烈也会问他妈妈18岁时的爱好、想法。在彼此了解之后,他们就会试着理解和包容对方的一些做法。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作为父母家长,作者对成年孩子的感情态度和足够的理解尊重值得每一位家长学习。非常赞同的地方是学校教育应该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应该培养人格的养成。就人格的养成来说,两兄弟都有自己清晰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自己想法的欲望和手段,有洞察世事和努力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为自己和别人的权益发出强烈呐喊的行动,这都归功于母亲一向主张的民主和给够的自由。唯一我觉得不太完美的地方,就是母亲本身的政治偏见。为了民主而呼吁民主,没有充分了解大陆的背景。她忽略了民主要建立在理性的高素质和自律的法治精神之上,否则有可能就是灾难。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个自立自强的独立国家,不然,在别人操纵下的看似民主,怎么看都是闹剧。作者总是以西方的价值观来比对中国的文化,明显就是对中国文化的不自信。没有咖啡馆就没有文化了?咖啡对中国就是个舶来品,为什么中国的作品没有在咖啡馆里产生就没文化了?

菲利普反而是比另外两位更客观,观察也更仔细。中西文化差异大,龙代表的却是西化的东方价值观,不足以代表东方文化。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当我看完《亲爱的安德烈》时,我总有一种想再读一遍的感觉。《亲爱的安德烈》是一位中年母亲和她已成年的儿子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写的36封信。读了里面的信,总是让我感慨万千。

“我要认识这个十八岁的人”,这是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写信的初衷。起初安德烈根本不想和他母亲说话,只是为了钱才写信,所以他们有不同的写信心态。即使安德烈并不是真的想写一封信,但龙应台想深入儿子的内心,想自己和安德烈的关系得到缓和,想认真研究儿子。然而,母亲细腻的话语,也让安德烈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最后,安德烈写信只为了和母亲交流。当然,他们对彼此的认识越来越深。

龙应台的一些地方,让我感觉很深刻,面对儿子的不耐烦和不想说,她没有使用逼的办法。尽管她自己写的几行字只换来了儿子的只言片语,但她还是用每句话引导着儿子,希望安德烈能多说几句。她只是想认识她的儿子,多么伟大的母爱。

所有的父母都是一样的,他们为我们付出了很多。即使他们日夜流汗,时刻操心,但对于孩子们,他们有过什么可抱怨吗?我们都知道如何尊敬父母,安慰他们。然而,在平常的生活中,谁总能想到这些,并经常做到。

父母对我们的照顾,我们会把它当成唠叨,充耳不闻。有时还会和父母顶嘴。我们长大了,只和朋友们一起玩,只享受自己的美好时光,却总是忘记抚养我们、为我们着想的父母,他们在一天天变老。我们能给予父母的最好回报就是和花更多的时间和他们在一起,和他们聊聊天、说说笑。

想到这,我不禁感到羞愧,我有时使我的父母难过,使他们伤心。从现在开始,我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多体谅父母的,多帮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尽量不让父母操心。

《亲爱的安德烈》让我看到母爱的呈现,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是无论你身在何处都永远陪伴着你的地方。

父母,多好。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读了龙应台的人生三部曲——《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和《目送》。其中《亲爱的安德烈》反映了母子之间交流的方式和生活,我觉得它确切的反映出我们这个年龄段与父母之间沟通存在的问题。

这本书是龙应台和她儿子安德烈两人之间的36封家书,三年时间,她与她儿子重新认识。就如同龙应台所说的:“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这本书,让我从龙应台的角度,也就是从母亲的角度去了解母子之间的沟通。我也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也时常会内疚。

书中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色彩,自由和乐趣。每天早晨起床,他先放几首音乐。放学后,他也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几个哥们去咖啡馆喝咖啡或者去酒吧喝啤酒;在周末,他能教小朋友踢足球;闲暇时光里,他还会和好友开派对或者去旅行……这些都好像是电影中的生活,自由、欢乐和不受拘束。而像我们这样,上课、吃饭、睡觉、起床……无限循环。在周末,则有上不完的补习班,即使有短暂的放松和娱乐,但时间太短不够尽兴。如同蜻蜓点水一般,转瞬即逝。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周而复始,直到遇到那个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我总是在思考一个问题,是什么造就了中西方生活观念差异那么大?后来,我才明白,是对生活的态度不同造成的。在第20封信中,安德烈写道,香港人永远在赶时间,他们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他们是为了工作而生活,因此他们根本体会不到生活的乐趣。我们又何尝不是呢?为学习为工作,四处奔波,没有太多时间去享受生活,每天都生活在恐惧之中。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和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每当父母说起这段话时,我也就明白了读书的意义。

“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仓央嘉措一诗道出了我的向往。诗和远方,努力向前。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在《亲爱的`安德烈》之前,我未曾接触过龙应台的作品,甚至在第一次听闻这位作家时就无知地以为这是一名男性。

这份包含着深情与理智的家书令我震撼。更令我们深刻了解人世中亲情的牵绊,不仅是当下的感动,亦是渐行渐远的必经路程。十八九岁的我们和安德烈有着相似的生气,亦有着相似的叛逆,我们在思想逐渐成熟阶段的迷茫,害怕与父母沟通,因而往往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就我自身而言,我没有安德烈的拥有伟大成就的父母,但我和他一样,拥有一对爱我,护我,关心我,视我为掌上明珠的父母。在长辈中,舅妈与我的年纪较近,她曾有几次对我说,她羡慕我的父母对我的教育方式。之前我还真未认真地想过,我的家庭教育是怎样的。

我也曾不听话被父亲狠狠揍过,也曾无理地顶过嘴,也曾生气的与父母冷战过。记忆里,母亲似乎从未对我发过大火,都是在我犯错后屡次耐心地与我谈话,告诉我道理;自我上小学起,父亲也未再打过我,不知是我太乖了还是,他老了。我是一个泪腺很高的人,但不知为何父亲只要一讲我,我的泪就像溃了堤似的大水。

“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龙应台的这句话令我很心酸,我在长大,父母却在老去,这是自然规律。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近来不知为何突然很想自己独立的去外面走一圈、逛一圈,也许是受了安德烈的影响吧。很羡慕安德烈的生活,他的生活是那么的丰富有趣,他很自由,能像鸟儿一样飞向蔚蓝的天空,作为一个从大陆长大的孩子而言,我没有一刻自由过,甚至在睡觉时也会被人叫起来喝水润喉,我不知道世界为什么会如此不同,在西方的国家,只要超过14周岁,老师上课便会用“您”来称呼,而我们一直像一个长不大的孩童,无时无刻不被父母牵挂,是,没错,我们应当受到社会的照顾,家人的关心,但你自己有没有想过你这般依赖家长和社会,何时你才能真正的得到成长?要多久你才能长大?

自由,这个词对任何我这个阶段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是一种看得见,但却摸不到够不着的东西,也无疑是一种诱惑。因为只有长大才能拥有自由,或者说你永远长不大就永远不能得到自由,也或者说就算你长大了,但你还是每天依靠家人和社会对你的关注,那么你就更没有自由。

举个例子来说吧。假如有一天你生病了,你的父母带你去看病,而医生不是问你哪里不舒服而是问你的父母你哪里不舒服怎样不舒服,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知道你在想什么,到底哪里不舒服和怎样不舒服。

大人们会在任何时间去关注你的任何事情,比如出去玩,如果是下雪天,冷风刺骨,父母总会想尽一切办法来阻止你出家门,他们会害怕你摔倒或是感冒。事实表明他们还是把你当作小孩子,无论你多大在他们眼里你依然是小孩子。

我想会有人对父母说:“我已经长大了!”但是还是没有得到该有的尊重和自由,即使你是一个初中生、高中生或者是一位大学生,父母总会想叮嘱你的一切行为。

但是我想说:“我已经长大了,我需要自由和尊重!”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在读完《孩子,你慢慢来》后,对龙应台教育孩子的方法感到很有意思,所以就决定读一读她的另一本书--《亲爱的安德烈》。

读完这本书后,我对龙应台母子之间的交流感到很吃惊。他们讨论的话题涉及面很广,比如:族群问题和身份认同、政治运动和政治人物、民主自由和个体权利、价值取向和职业规划、流行文化和艺术鉴赏、生活习惯、个性发展、衰老、死亡以及恋爱问题等等。他们讨论的很多话题我认为不是一个18岁的男孩会考虑的,更别说和父母一起讨论了。我认为18岁的孩子和父母谈论的一般都是很自己相关的一些事情,而龙应台母子谈论的大多数是民族、文化、国家等等很严肃的问题。这也许就是家庭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吧。

虽然我不太喜欢他们谈论的话题,但是通过他们的交流,我看到了一种平等的交流方式:理解和包容。在交流中,我们常常会受到自己身份的影响,比如我们经常会以长辈、上司的口吻去和别人交谈,这其实是不平等的交流,而这导致的结果也往往不如我们所愿。但在龙应台母子身上,我看到了平等。安德烈喜欢hi-pop,所以龙应台就试着去听这些音乐,然后再和他交流。同样,安德烈也会问他妈妈18岁时的爱好、想法。在彼此了解之后,他们就会试着理解和包容对方的一些做法。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作为父母家长,作者对成年孩子的感情态度和足够的理解尊重值得每一位家长学习。非常赞同的地方是学校教育应该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应该培养人格的养成。就人格的养成来说,两兄弟都有自己清晰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自己想法的欲望和手段,有洞察世事和努力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为自己和别人的权益发出强烈呐喊的行动,这都归功于母亲一向主张的民主和给够的自由。唯一我觉得不太完美的地方,就是母亲本身的政治偏见。为了民主而呼吁民主,没有充分了解大陆的背景。她忽略了民主要建立在理性的高素质和自律的法治精神之上,否则有可能就是灾难。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个自立自强的独立国家,不然,在别人操纵下的看似民主,怎么看都是闹剧。作者总是以西方的价值观来比对中国的文化,明显就是对中国文化的不自信。没有咖啡馆就没有文化了?咖啡对中国就是个舶来品,为什么中国的作品没有在咖啡馆里产生就没文化了?

菲利普反而是比另外两位更客观,观察也更仔细。中西文化差异大,龙代表的却是西化的东方价值观,不足以代表东方文化。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当我看完《亲爱的安德烈》时,我总有一种想再读一遍的感觉。《亲爱的安德烈》是一位中年母亲和她已成年的儿子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写的36封信。读了里面的信,总是让我感慨万千。

“我要认识这个十八岁的人”,这是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写信的初衷。起初安德烈根本不想和他母亲说话,只是为了钱才写信,所以他们有不同的写信心态。即使安德烈并不是真的想写一封信,但龙应台想深入儿子的内心,想自己和安德烈的关系得到缓和,想认真研究儿子。然而,母亲细腻的话语,也让安德烈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最后,安德烈写信只为了和母亲交流。当然,他们对彼此的认识越来越深。

龙应台的一些地方,让我感觉很深刻,面对儿子的不耐烦和不想说,她没有使用逼的办法。尽管她自己写的几行字只换来了儿子的只言片语,但她还是用每句话引导着儿子,希望安德烈能多说几句。她只是想认识她的儿子,多么伟大的母爱。

所有的父母都是一样的,他们为我们付出了很多。即使他们日夜流汗,时刻操心,但对于孩子们,他们有过什么可抱怨吗?我们都知道如何尊敬父母,安慰他们。然而,在平常的生活中,谁总能想到这些,并经常做到。

父母对我们的照顾,我们会把它当成唠叨,充耳不闻。有时还会和父母顶嘴。我们长大了,只和朋友们一起玩,只享受自己的美好时光,却总是忘记抚养我们、为我们着想的父母,他们在一天天变老。我们能给予父母的最好回报就是和花更多的时间和他们在一起,和他们聊聊天、说说笑。

想到这,我不禁感到羞愧,我有时使我的父母难过,使他们伤心。从现在开始,我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多体谅父母的,多帮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尽量不让父母操心。

《亲爱的安德烈》让我看到母爱的呈现,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是无论你身在何处都永远陪伴着你的地方。

父母,多好。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读了龙应台的人生三部曲——《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和《目送》。其中《亲爱的安德烈》反映了母子之间交流的方式和生活,我觉得它确切的反映出我们这个年龄段与父母之间沟通存在的问题。

这本书是龙应台和她儿子安德烈两人之间的36封家书,三年时间,她与她儿子重新认识。就如同龙应台所说的:“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这本书,让我从龙应台的角度,也就是从母亲的角度去了解母子之间的沟通。我也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也时常会内疚。

书中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色彩,自由和乐趣。每天早晨起床,他先放几首音乐。放学后,他也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几个哥们去咖啡馆喝咖啡或者去酒吧喝啤酒;在周末,他能教小朋友踢足球;闲暇时光里,他还会和好友开派对或者去旅行……这些都好像是电影中的生活,自由、欢乐和不受拘束。而像我们这样,上课、吃饭、睡觉、起床……无限循环。在周末,则有上不完的补习班,即使有短暂的放松和娱乐,但时间太短不够尽兴。如同蜻蜓点水一般,转瞬即逝。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周而复始,直到遇到那个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我总是在思考一个问题,是什么造就了中西方生活观念差异那么大?后来,我才明白,是对生活的态度不同造成的。在第20封信中,安德烈写道,香港人永远在赶时间,他们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他们是为了工作而生活,因此他们根本体会不到生活的乐趣。我们又何尝不是呢?为学习为工作,四处奔波,没有太多时间去享受生活,每天都生活在恐惧之中。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和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每当父母说起这段话时,我也就明白了读书的意义。

“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仓央嘉措一诗道出了我的向往。诗和远方,努力向前。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在《亲爱的`安德烈》之前,我未曾接触过龙应台的作品,甚至在第一次听闻这位作家时就无知地以为这是一名男性。

这份包含着深情与理智的家书令我震撼。更令我们深刻了解人世中亲情的牵绊,不仅是当下的感动,亦是渐行渐远的必经路程。十八九岁的我们和安德烈有着相似的生气,亦有着相似的叛逆,我们在思想逐渐成熟阶段的迷茫,害怕与父母沟通,因而往往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就我自身而言,我没有安德烈的拥有伟大成就的父母,但我和他一样,拥有一对爱我,护我,关心我,视我为掌上明珠的父母。在长辈中,舅妈与我的年纪较近,她曾有几次对我说,她羡慕我的父母对我的教育方式。之前我还真未认真地想过,我的家庭教育是怎样的。

我也曾不听话被父亲狠狠揍过,也曾无理地顶过嘴,也曾生气的与父母冷战过。记忆里,母亲似乎从未对我发过大火,都是在我犯错后屡次耐心地与我谈话,告诉我道理;自我上小学起,父亲也未再打过我,不知是我太乖了还是,他老了。我是一个泪腺很高的人,但不知为何父亲只要一讲我,我的泪就像溃了堤似的大水。

“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龙应台的这句话令我很心酸,我在长大,父母却在老去,这是自然规律。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近来不知为何突然很想自己独立的去外面走一圈、逛一圈,也许是受了安德烈的影响吧。很羡慕安德烈的生活,他的生活是那么的丰富有趣,他很自由,能像鸟儿一样飞向蔚蓝的天空,作为一个从大陆长大的孩子而言,我没有一刻自由过,甚至在睡觉时也会被人叫起来喝水润喉,我不知道世界为什么会如此不同,在西方的国家,只要超过14周岁,老师上课便会用“您”来称呼,而我们一直像一个长不大的孩童,无时无刻不被父母牵挂,是,没错,我们应当受到社会的照顾,家人的关心,但你自己有没有想过你这般依赖家长和社会,何时你才能真正的得到成长?要多久你才能长大?

自由,这个词对任何我这个阶段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是一种看得见,但却摸不到够不着的东西,也无疑是一种诱惑。因为只有长大才能拥有自由,或者说你永远长不大就永远不能得到自由,也或者说就算你长大了,但你还是每天依靠家人和社会对你的关注,那么你就更没有自由。

举个例子来说吧。假如有一天你生病了,你的父母带你去看病,而医生不是问你哪里不舒服而是问你的父母你哪里不舒服怎样不舒服,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知道你在想什么,到底哪里不舒服和怎样不舒服。

大人们会在任何时间去关注你的任何事情,比如出去玩,如果是下雪天,冷风刺骨,父母总会想尽一切办法来阻止你出家门,他们会害怕你摔倒或是感冒。事实表明他们还是把你当作小孩子,无论你多大在他们眼里你依然是小孩子。

我想会有人对父母说:“我已经长大了!”但是还是没有得到该有的尊重和自由,即使你是一个初中生、高中生或者是一位大学生,父母总会想叮嘱你的一切行为。

但是我想说:“我已经长大了,我需要自由和尊重!”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在读完《孩子,你慢慢来》后,对龙应台教育孩子的方法感到很有意思,所以就决定读一读她的另一本书--《亲爱的安德烈》。

读完这本书后,我对龙应台母子之间的交流感到很吃惊。他们讨论的话题涉及面很广,比如:族群问题和身份认同、政治运动和政治人物、民主自由和个体权利、价值取向和职业规划、流行文化和艺术鉴赏、生活习惯、个性发展、衰老、死亡以及恋爱问题等等。他们讨论的很多话题我认为不是一个18岁的男孩会考虑的,更别说和父母一起讨论了。我认为18岁的孩子和父母谈论的一般都是很自己相关的一些事情,而龙应台母子谈论的大多数是民族、文化、国家等等很严肃的问题。这也许就是家庭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吧。

虽然我不太喜欢他们谈论的话题,但是通过他们的交流,我看到了一种平等的交流方式:理解和包容。在交流中,我们常常会受到自己身份的影响,比如我们经常会以长辈、上司的口吻去和别人交谈,这其实是不平等的交流,而这导致的结果也往往不如我们所愿。但在龙应台母子身上,我看到了平等。安德烈喜欢hi-pop,所以龙应台就试着去听这些音乐,然后再和他交流。同样,安德烈也会问他妈妈18岁时的爱好、想法。在彼此了解之后,他们就会试着理解和包容对方的一些做法。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作为父母家长,作者对成年孩子的感情态度和足够的理解尊重值得每一位家长学习。非常赞同的地方是学校教育应该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应该培养人格的养成。就人格的养成来说,两兄弟都有自己清晰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自己想法的欲望和手段,有洞察世事和努力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为自己和别人的权益发出强烈呐喊的行动,这都归功于母亲一向主张的民主和给够的自由。唯一我觉得不太完美的地方,就是母亲本身的政治偏见。为了民主而呼吁民主,没有充分了解大陆的背景。她忽略了民主要建立在理性的高素质和自律的法治精神之上,否则有可能就是灾难。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个自立自强的独立国家,不然,在别人操纵下的看似民主,怎么看都是闹剧。作者总是以西方的价值观来比对中国的文化,明显就是对中国文化的不自信。没有咖啡馆就没有文化了?咖啡对中国就是个舶来品,为什么中国的作品没有在咖啡馆里产生就没文化了?

菲利普反而是比另外两位更客观,观察也更仔细。中西文化差异大,龙代表的却是西化的东方价值观,不足以代表东方文化。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当我看完《亲爱的安德烈》时,我总有一种想再读一遍的感觉。《亲爱的安德烈》是一位中年母亲和她已成年的儿子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写的36封信。读了里面的信,总是让我感慨万千。

“我要认识这个十八岁的人”,这是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写信的初衷。起初安德烈根本不想和他母亲说话,只是为了钱才写信,所以他们有不同的写信心态。即使安德烈并不是真的想写一封信,但龙应台想深入儿子的内心,想自己和安德烈的关系得到缓和,想认真研究儿子。然而,母亲细腻的话语,也让安德烈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最后,安德烈写信只为了和母亲交流。当然,他们对彼此的认识越来越深。

龙应台的一些地方,让我感觉很深刻,面对儿子的不耐烦和不想说,她没有使用逼的办法。尽管她自己写的几行字只换来了儿子的只言片语,但她还是用每句话引导着儿子,希望安德烈能多说几句。她只是想认识她的儿子,多么伟大的母爱。

所有的父母都是一样的,他们为我们付出了很多。即使他们日夜流汗,时刻操心,但对于孩子们,他们有过什么可抱怨吗?我们都知道如何尊敬父母,安慰他们。然而,在平常的生活中,谁总能想到这些,并经常做到。

父母对我们的照顾,我们会把它当成唠叨,充耳不闻。有时还会和父母顶嘴。我们长大了,只和朋友们一起玩,只享受自己的美好时光,却总是忘记抚养我们、为我们着想的父母,他们在一天天变老。我们能给予父母的最好回报就是和花更多的时间和他们在一起,和他们聊聊天、说说笑。

想到这,我不禁感到羞愧,我有时使我的父母难过,使他们伤心。从现在开始,我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多体谅父母的,多帮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尽量不让父母操心。

《亲爱的安德烈》让我看到母爱的呈现,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是无论你身在何处都永远陪伴着你的地方。

父母,多好。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读了龙应台的人生三部曲——《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和《目送》。其中《亲爱的安德烈》反映了母子之间交流的方式和生活,我觉得它确切的反映出我们这个年龄段与父母之间沟通存在的问题。

这本书是龙应台和她儿子安德烈两人之间的36封家书,三年时间,她与她儿子重新认识。就如同龙应台所说的:“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这本书,让我从龙应台的角度,也就是从母亲的角度去了解母子之间的沟通。我也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也时常会内疚。

书中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色彩,自由和乐趣。每天早晨起床,他先放几首音乐。放学后,他也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几个哥们去咖啡馆喝咖啡或者去酒吧喝啤酒;在周末,他能教小朋友踢足球;闲暇时光里,他还会和好友开派对或者去旅行……这些都好像是电影中的生活,自由、欢乐和不受拘束。而像我们这样,上课、吃饭、睡觉、起床……无限循环。在周末,则有上不完的补习班,即使有短暂的放松和娱乐,但时间太短不够尽兴。如同蜻蜓点水一般,转瞬即逝。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周而复始,直到遇到那个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我总是在思考一个问题,是什么造就了中西方生活观念差异那么大?后来,我才明白,是对生活的态度不同造成的。在第20封信中,安德烈写道,香港人永远在赶时间,他们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他们是为了工作而生活,因此他们根本体会不到生活的乐趣。我们又何尝不是呢?为学习为工作,四处奔波,没有太多时间去享受生活,每天都生活在恐惧之中。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和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每当父母说起这段话时,我也就明白了读书的意义。

“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仓央嘉措一诗道出了我的向往。诗和远方,努力向前。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在《亲爱的`安德烈》之前,我未曾接触过龙应台的作品,甚至在第一次听闻这位作家时就无知地以为这是一名男性。

这份包含着深情与理智的家书令我震撼。更令我们深刻了解人世中亲情的牵绊,不仅是当下的感动,亦是渐行渐远的必经路程。十八九岁的我们和安德烈有着相似的生气,亦有着相似的叛逆,我们在思想逐渐成熟阶段的迷茫,害怕与父母沟通,因而往往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就我自身而言,我没有安德烈的拥有伟大成就的父母,但我和他一样,拥有一对爱我,护我,关心我,视我为掌上明珠的父母。在长辈中,舅妈与我的年纪较近,她曾有几次对我说,她羡慕我的父母对我的教育方式。之前我还真未认真地想过,我的家庭教育是怎样的。

我也曾不听话被父亲狠狠揍过,也曾无理地顶过嘴,也曾生气的与父母冷战过。记忆里,母亲似乎从未对我发过大火,都是在我犯错后屡次耐心地与我谈话,告诉我道理;自我上小学起,父亲也未再打过我,不知是我太乖了还是,他老了。我是一个泪腺很高的人,但不知为何父亲只要一讲我,我的泪就像溃了堤似的大水。

“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龙应台的这句话令我很心酸,我在长大,父母却在老去,这是自然规律。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近来不知为何突然很想自己独立的去外面走一圈、逛一圈,也许是受了安德烈的影响吧。很羡慕安德烈的生活,他的生活是那么的丰富有趣,他很自由,能像鸟儿一样飞向蔚蓝的天空,作为一个从大陆长大的孩子而言,我没有一刻自由过,甚至在睡觉时也会被人叫起来喝水润喉,我不知道世界为什么会如此不同,在西方的国家,只要超过14周岁,老师上课便会用“您”来称呼,而我们一直像一个长不大的孩童,无时无刻不被父母牵挂,是,没错,我们应当受到社会的照顾,家人的关心,但你自己有没有想过你这般依赖家长和社会,何时你才能真正的得到成长?要多久你才能长大?

自由,这个词对任何我这个阶段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是一种看得见,但却摸不到够不着的东西,也无疑是一种诱惑。因为只有长大才能拥有自由,或者说你永远长不大就永远不能得到自由,也或者说就算你长大了,但你还是每天依靠家人和社会对你的关注,那么你就更没有自由。

举个例子来说吧。假如有一天你生病了,你的父母带你去看病,而医生不是问你哪里不舒服而是问你的父母你哪里不舒服怎样不舒服,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知道你在想什么,到底哪里不舒服和怎样不舒服。

大人们会在任何时间去关注你的任何事情,比如出去玩,如果是下雪天,冷风刺骨,父母总会想尽一切办法来阻止你出家门,他们会害怕你摔倒或是感冒。事实表明他们还是把你当作小孩子,无论你多大在他们眼里你依然是小孩子。

我想会有人对父母说:“我已经长大了!”但是还是没有得到该有的尊重和自由,即使你是一个初中生、高中生或者是一位大学生,父母总会想叮嘱你的一切行为。

但是我想说:“我已经长大了,我需要自由和尊重!”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在读完《孩子,你慢慢来》后,对龙应台教育孩子的方法感到很有意思,所以就决定读一读她的另一本书--《亲爱的安德烈》。

读完这本书后,我对龙应台母子之间的交流感到很吃惊。他们讨论的话题涉及面很广,比如:族群问题和身份认同、政治运动和政治人物、民主自由和个体权利、价值取向和职业规划、流行文化和艺术鉴赏、生活习惯、个性发展、衰老、死亡以及恋爱问题等等。他们讨论的很多话题我认为不是一个18岁的男孩会考虑的,更别说和父母一起讨论了。我认为18岁的孩子和父母谈论的一般都是很自己相关的一些事情,而龙应台母子谈论的大多数是民族、文化、国家等等很严肃的问题。这也许就是家庭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吧。

虽然我不太喜欢他们谈论的话题,但是通过他们的交流,我看到了一种平等的交流方式:理解和包容。在交流中,我们常常会受到自己身份的影响,比如我们经常会以长辈、上司的口吻去和别人交谈,这其实是不平等的交流,而这导致的结果也往往不如我们所愿。但在龙应台母子身上,我看到了平等。安德烈喜欢hi-pop,所以龙应台就试着去听这些音乐,然后再和他交流。同样,安德烈也会问他妈妈18岁时的爱好、想法。在彼此了解之后,他们就会试着理解和包容对方的一些做法。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作为父母家长,作者对成年孩子的感情态度和足够的理解尊重值得每一位家长学习。非常赞同的地方是学校教育应该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应该培养人格的养成。就人格的养成来说,两兄弟都有自己清晰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自己想法的欲望和手段,有洞察世事和努力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为自己和别人的权益发出强烈呐喊的行动,这都归功于母亲一向主张的民主和给够的自由。唯一我觉得不太完美的地方,就是母亲本身的政治偏见。为了民主而呼吁民主,没有充分了解大陆的背景。她忽略了民主要建立在理性的高素质和自律的法治精神之上,否则有可能就是灾难。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个自立自强的独立国家,不然,在别人操纵下的看似民主,怎么看都是闹剧。作者总是以西方的价值观来比对中国的文化,明显就是对中国文化的不自信。没有咖啡馆就没有文化了?咖啡对中国就是个舶来品,为什么中国的作品没有在咖啡馆里产生就没文化了?

菲利普反而是比另外两位更客观,观察也更仔细。中西文化差异大,龙代表的却是西化的东方价值观,不足以代表东方文化。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当我看完《亲爱的安德烈》时,我总有一种想再读一遍的感觉。《亲爱的安德烈》是一位中年母亲和她已成年的儿子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写的36封信。读了里面的信,总是让我感慨万千。

“我要认识这个十八岁的人”,这是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写信的初衷。起初安德烈根本不想和他母亲说话,只是为了钱才写信,所以他们有不同的写信心态。即使安德烈并不是真的想写一封信,但龙应台想深入儿子的内心,想自己和安德烈的关系得到缓和,想认真研究儿子。然而,母亲细腻的话语,也让安德烈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最后,安德烈写信只为了和母亲交流。当然,他们对彼此的认识越来越深。

龙应台的一些地方,让我感觉很深刻,面对儿子的不耐烦和不想说,她没有使用逼的办法。尽管她自己写的几行字只换来了儿子的只言片语,但她还是用每句话引导着儿子,希望安德烈能多说几句。她只是想认识她的儿子,多么伟大的母爱。

所有的父母都是一样的,他们为我们付出了很多。即使他们日夜流汗,时刻操心,但对于孩子们,他们有过什么可抱怨吗?我们都知道如何尊敬父母,安慰他们。然而,在平常的生活中,谁总能想到这些,并经常做到。

父母对我们的照顾,我们会把它当成唠叨,充耳不闻。有时还会和父母顶嘴。我们长大了,只和朋友们一起玩,只享受自己的美好时光,却总是忘记抚养我们、为我们着想的父母,他们在一天天变老。我们能给予父母的最好回报就是和花更多的时间和他们在一起,和他们聊聊天、说说笑。

想到这,我不禁感到羞愧,我有时使我的父母难过,使他们伤心。从现在开始,我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多体谅父母的,多帮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尽量不让父母操心。

《亲爱的安德烈》让我看到母爱的呈现,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是无论你身在何处都永远陪伴着你的地方。

父母,多好。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读了龙应台的人生三部曲——《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和《目送》。其中《亲爱的安德烈》反映了母子之间交流的方式和生活,我觉得它确切的反映出我们这个年龄段与父母之间沟通存在的问题。

这本书是龙应台和她儿子安德烈两人之间的36封家书,三年时间,她与她儿子重新认识。就如同龙应台所说的:“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这本书,让我从龙应台的角度,也就是从母亲的角度去了解母子之间的沟通。我也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也时常会内疚。

书中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色彩,自由和乐趣。每天早晨起床,他先放几首音乐。放学后,他也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几个哥们去咖啡馆喝咖啡或者去酒吧喝啤酒;在周末,他能教小朋友踢足球;闲暇时光里,他还会和好友开派对或者去旅行……这些都好像是电影中的生活,自由、欢乐和不受拘束。而像我们这样,上课、吃饭、睡觉、起床……无限循环。在周末,则有上不完的补习班,即使有短暂的放松和娱乐,但时间太短不够尽兴。如同蜻蜓点水一般,转瞬即逝。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周而复始,直到遇到那个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我总是在思考一个问题,是什么造就了中西方生活观念差异那么大?后来,我才明白,是对生活的态度不同造成的。在第20封信中,安德烈写道,香港人永远在赶时间,他们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他们是为了工作而生活,因此他们根本体会不到生活的乐趣。我们又何尝不是呢?为学习为工作,四处奔波,没有太多时间去享受生活,每天都生活在恐惧之中。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和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每当父母说起这段话时,我也就明白了读书的意义。

“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仓央嘉措一诗道出了我的向往。诗和远方,努力向前。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在《亲爱的`安德烈》之前,我未曾接触过龙应台的作品,甚至在第一次听闻这位作家时就无知地以为这是一名男性。

这份包含着深情与理智的家书令我震撼。更令我们深刻了解人世中亲情的牵绊,不仅是当下的感动,亦是渐行渐远的必经路程。十八九岁的我们和安德烈有着相似的生气,亦有着相似的叛逆,我们在思想逐渐成熟阶段的迷茫,害怕与父母沟通,因而往往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就我自身而言,我没有安德烈的拥有伟大成就的父母,但我和他一样,拥有一对爱我,护我,关心我,视我为掌上明珠的父母。在长辈中,舅妈与我的年纪较近,她曾有几次对我说,她羡慕我的父母对我的教育方式。之前我还真未认真地想过,我的家庭教育是怎样的。

我也曾不听话被父亲狠狠揍过,也曾无理地顶过嘴,也曾生气的与父母冷战过。记忆里,母亲似乎从未对我发过大火,都是在我犯错后屡次耐心地与我谈话,告诉我道理;自我上小学起,父亲也未再打过我,不知是我太乖了还是,他老了。我是一个泪腺很高的人,但不知为何父亲只要一讲我,我的泪就像溃了堤似的大水。

“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龙应台的这句话令我很心酸,我在长大,父母却在老去,这是自然规律。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近来不知为何突然很想自己独立的去外面走一圈、逛一圈,也许是受了安德烈的影响吧。很羡慕安德烈的生活,他的生活是那么的丰富有趣,他很自由,能像鸟儿一样飞向蔚蓝的天空,作为一个从大陆长大的孩子而言,我没有一刻自由过,甚至在睡觉时也会被人叫起来喝水润喉,我不知道世界为什么会如此不同,在西方的国家,只要超过14周岁,老师上课便会用“您”来称呼,而我们一直像一个长不大的孩童,无时无刻不被父母牵挂,是,没错,我们应当受到社会的照顾,家人的关心,但你自己有没有想过你这般依赖家长和社会,何时你才能真正的得到成长?要多久你才能长大?

自由,这个词对任何我这个阶段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是一种看得见,但却摸不到够不着的东西,也无疑是一种诱惑。因为只有长大才能拥有自由,或者说你永远长不大就永远不能得到自由,也或者说就算你长大了,但你还是每天依靠家人和社会对你的关注,那么你就更没有自由。

举个例子来说吧。假如有一天你生病了,你的父母带你去看病,而医生不是问你哪里不舒服而是问你的父母你哪里不舒服怎样不舒服,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知道你在想什么,到底哪里不舒服和怎样不舒服。

大人们会在任何时间去关注你的任何事情,比如出去玩,如果是下雪天,冷风刺骨,父母总会想尽一切办法来阻止你出家门,他们会害怕你摔倒或是感冒。事实表明他们还是把你当作小孩子,无论你多大在他们眼里你依然是小孩子。

我想会有人对父母说:“我已经长大了!”但是还是没有得到该有的尊重和自由,即使你是一个初中生、高中生或者是一位大学生,父母总会想叮嘱你的一切行为。

但是我想说:“我已经长大了,我需要自由和尊重!”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在读完《孩子,你慢慢来》后,对龙应台教育孩子的方法感到很有意思,所以就决定读一读她的另一本书--《亲爱的安德烈》。

读完这本书后,我对龙应台母子之间的交流感到很吃惊。他们讨论的话题涉及面很广,比如:族群问题和身份认同、政治运动和政治人物、民主自由和个体权利、价值取向和职业规划、流行文化和艺术鉴赏、生活习惯、个性发展、衰老、死亡以及恋爱问题等等。他们讨论的很多话题我认为不是一个18岁的男孩会考虑的,更别说和父母一起讨论了。我认为18岁的孩子和父母谈论的一般都是很自己相关的一些事情,而龙应台母子谈论的大多数是民族、文化、国家等等很严肃的问题。这也许就是家庭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吧。

虽然我不太喜欢他们谈论的话题,但是通过他们的交流,我看到了一种平等的交流方式:理解和包容。在交流中,我们常常会受到自己身份的影响,比如我们经常会以长辈、上司的口吻去和别人交谈,这其实是不平等的交流,而这导致的结果也往往不如我们所愿。但在龙应台母子身上,我看到了平等。安德烈喜欢hi-pop,所以龙应台就试着去听这些音乐,然后再和他交流。同样,安德烈也会问他妈妈18岁时的爱好、想法。在彼此了解之后,他们就会试着理解和包容对方的一些做法。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作为父母家长,作者对成年孩子的感情态度和足够的理解尊重值得每一位家长学习。非常赞同的地方是学校教育应该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应该培养人格的养成。就人格的养成来说,两兄弟都有自己清晰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自己想法的欲望和手段,有洞察世事和努力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为自己和别人的权益发出强烈呐喊的行动,这都归功于母亲一向主张的民主和给够的自由。唯一我觉得不太完美的地方,就是母亲本身的政治偏见。为了民主而呼吁民主,没有充分了解大陆的背景。她忽略了民主要建立在理性的高素质和自律的法治精神之上,否则有可能就是灾难。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个自立自强的独立国家,不然,在别人操纵下的看似民主,怎么看都是闹剧。作者总是以西方的价值观来比对中国的文化,明显就是对中国文化的不自信。没有咖啡馆就没有文化了?咖啡对中国就是个舶来品,为什么中国的作品没有在咖啡馆里产生就没文化了?

菲利普反而是比另外两位更客观,观察也更仔细。中西文化差异大,龙代表的却是西化的东方价值观,不足以代表东方文化。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当我看完《亲爱的安德烈》时,我总有一种想再读一遍的感觉。《亲爱的安德烈》是一位中年母亲和她已成年的儿子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写的36封信。读了里面的信,总是让我感慨万千。

“我要认识这个十八岁的人”,这是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写信的初衷。起初安德烈根本不想和他母亲说话,只是为了钱才写信,所以他们有不同的写信心态。即使安德烈并不是真的想写一封信,但龙应台想深入儿子的内心,想自己和安德烈的关系得到缓和,想认真研究儿子。然而,母亲细腻的话语,也让安德烈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最后,安德烈写信只为了和母亲交流。当然,他们对彼此的认识越来越深。

龙应台的一些地方,让我感觉很深刻,面对儿子的不耐烦和不想说,她没有使用逼的办法。尽管她自己写的几行字只换来了儿子的只言片语,但她还是用每句话引导着儿子,希望安德烈能多说几句。她只是想认识她的儿子,多么伟大的母爱。

所有的父母都是一样的,他们为我们付出了很多。即使他们日夜流汗,时刻操心,但对于孩子们,他们有过什么可抱怨吗?我们都知道如何尊敬父母,安慰他们。然而,在平常的生活中,谁总能想到这些,并经常做到。

父母对我们的照顾,我们会把它当成唠叨,充耳不闻。有时还会和父母顶嘴。我们长大了,只和朋友们一起玩,只享受自己的美好时光,却总是忘记抚养我们、为我们着想的父母,他们在一天天变老。我们能给予父母的最好回报就是和花更多的时间和他们在一起,和他们聊聊天、说说笑。

想到这,我不禁感到羞愧,我有时使我的父母难过,使他们伤心。从现在开始,我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多体谅父母的,多帮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尽量不让父母操心。

《亲爱的安德烈》让我看到母爱的呈现,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是无论你身在何处都永远陪伴着你的地方。

父母,多好。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读了龙应台的人生三部曲——《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和《目送》。其中《亲爱的安德烈》反映了母子之间交流的方式和生活,我觉得它确切的反映出我们这个年龄段与父母之间沟通存在的问题。

这本书是龙应台和她儿子安德烈两人之间的36封家书,三年时间,她与她儿子重新认识。就如同龙应台所说的:“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这本书,让我从龙应台的角度,也就是从母亲的角度去了解母子之间的沟通。我也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也时常会内疚。

书中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色彩,自由和乐趣。每天早晨起床,他先放几首音乐。放学后,他也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几个哥们去咖啡馆喝咖啡或者去酒吧喝啤酒;在周末,他能教小朋友踢足球;闲暇时光里,他还会和好友开派对或者去旅行……这些都好像是电影中的生活,自由、欢乐和不受拘束。而像我们这样,上课、吃饭、睡觉、起床……无限循环。在周末,则有上不完的补习班,即使有短暂的放松和娱乐,但时间太短不够尽兴。如同蜻蜓点水一般,转瞬即逝。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周而复始,直到遇到那个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我总是在思考一个问题,是什么造就了中西方生活观念差异那么大?后来,我才明白,是对生活的态度不同造成的。在第20封信中,安德烈写道,香港人永远在赶时间,他们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他们是为了工作而生活,因此他们根本体会不到生活的乐趣。我们又何尝不是呢?为学习为工作,四处奔波,没有太多时间去享受生活,每天都生活在恐惧之中。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和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每当父母说起这段话时,我也就明白了读书的意义。

“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仓央嘉措一诗道出了我的向往。诗和远方,努力向前。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在《亲爱的`安德烈》之前,我未曾接触过龙应台的作品,甚至在第一次听闻这位作家时就无知地以为这是一名男性。

这份包含着深情与理智的家书令我震撼。更令我们深刻了解人世中亲情的牵绊,不仅是当下的感动,亦是渐行渐远的必经路程。十八九岁的我们和安德烈有着相似的生气,亦有着相似的叛逆,我们在思想逐渐成熟阶段的迷茫,害怕与父母沟通,因而往往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就我自身而言,我没有安德烈的拥有伟大成就的父母,但我和他一样,拥有一对爱我,护我,关心我,视我为掌上明珠的父母。在长辈中,舅妈与我的年纪较近,她曾有几次对我说,她羡慕我的父母对我的教育方式。之前我还真未认真地想过,我的家庭教育是怎样的。

我也曾不听话被父亲狠狠揍过,也曾无理地顶过嘴,也曾生气的与父母冷战过。记忆里,母亲似乎从未对我发过大火,都是在我犯错后屡次耐心地与我谈话,告诉我道理;自我上小学起,父亲也未再打过我,不知是我太乖了还是,他老了。我是一个泪腺很高的人,但不知为何父亲只要一讲我,我的泪就像溃了堤似的大水。

“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龙应台的这句话令我很心酸,我在长大,父母却在老去,这是自然规律。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近来不知为何突然很想自己独立的去外面走一圈、逛一圈,也许是受了安德烈的影响吧。很羡慕安德烈的生活,他的生活是那么的丰富有趣,他很自由,能像鸟儿一样飞向蔚蓝的天空,作为一个从大陆长大的孩子而言,我没有一刻自由过,甚至在睡觉时也会被人叫起来喝水润喉,我不知道世界为什么会如此不同,在西方的国家,只要超过14周岁,老师上课便会用“您”来称呼,而我们一直像一个长不大的孩童,无时无刻不被父母牵挂,是,没错,我们应当受到社会的照顾,家人的关心,但你自己有没有想过你这般依赖家长和社会,何时你才能真正的得到成长?要多久你才能长大?

自由,这个词对任何我这个阶段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是一种看得见,但却摸不到够不着的东西,也无疑是一种诱惑。因为只有长大才能拥有自由,或者说你永远长不大就永远不能得到自由,也或者说就算你长大了,但你还是每天依靠家人和社会对你的关注,那么你就更没有自由。

举个例子来说吧。假如有一天你生病了,你的父母带你去看病,而医生不是问你哪里不舒服而是问你的父母你哪里不舒服怎样不舒服,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知道你在想什么,到底哪里不舒服和怎样不舒服。

大人们会在任何时间去关注你的任何事情,比如出去玩,如果是下雪天,冷风刺骨,父母总会想尽一切办法来阻止你出家门,他们会害怕你摔倒或是感冒。事实表明他们还是把你当作小孩子,无论你多大在他们眼里你依然是小孩子。

我想会有人对父母说:“我已经长大了!”但是还是没有得到该有的尊重和自由,即使你是一个初中生、高中生或者是一位大学生,父母总会想叮嘱你的一切行为。

但是我想说:“我已经长大了,我需要自由和尊重!”

相信《平凡但不平庸_《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0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