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800字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800字

天才还是疯子读后感。

静下心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就好像进入到了另一个世界一般。人在阅读的过程中,知识与能力在同步增长。在作者写的作品中,我沉浸其中非常吸引人的情节中,很多优秀的读后感,就来自于作者及时地将自己的阅读心得记录下来,一篇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是怎么样写的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天才还是疯子读后感”,不妨参考一下。希望你喜欢!

天才还是疯子读后感

有时天才和疯子真的只是只差一步,精神病人之所以被判为患有精神疾病,只不过是他们的世界观与我们正常人的世界观不一样,与主流的世界观不一样。有一天你认为我疯了,其实是你疯了。

假期里,我读了一本关于精神病人的世界的书。它并不是一本介绍精神病人生活或者治疗的书,而是一本关于精神病人异于常人的世界观。这是一本极具有人文情怀的精神病患访谈录,作者通过多次接触二十多个精神病人,了解他们的世界观,根据笔录和录音记载了生活在另一个角落的人群的独特深刻的所思所想。

当大家听到精神病人时,就会想起那些行为怪异,冷血残酷,疯疯癫癫的人。这就是精神病人吗?先前我以为是,后来读这本书时我才发现,有时天才和疯子真的只是只差一步,精神病人之所以被判为患有精神疾病,只不过是他们的世界观与我们正常人(在我们看来我们是正常人,在精神病患看来我们才是不正常)的世界观不一样,与主流的世界观不一样,而我们正常人难以接受他们的世界观,因此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把与我们正常世界观不一样的人界定一个圈,把他们围起来。

在这本书里,很多都是一些精神病人对于世界的本质的一种看法。里面有一个精神病人使我印象非常深刻,他称自己是另外一个宇宙的地球人。他支持多宇宙论,多宇宙论就是宇宙不是一个,而是很多个,举一个例子,假设让你回到五十年前杀死你的祖父,那么就不会有你的存在,但是没有你的存在,怎么杀死你的祖父呢?于是会有你存在的宇宙,也会有你杀不死你祖父的宇宙,也有你不存在的宇宙。更令人难以相信的是他来到我们目前存在的这个宇宙是通过精神传输。精神传输,听起来让人觉得不可能,但其实如果量子力学达到一定的高度,是可行的。此时此刻我们还能认为他真是一个疯子吗?可是他的真实性无法得到证明,因为我们的技术没有达到这样一个程度,也不能接受他的说法,因为多宇宙论在物理届里还存在着争议。

关于精神病人,我还觉得他们很可悲。这本书记载了一个可怜的人,他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做一个可怕的梦,他梦见自己睡了很久很久,当他醒来的时候却是一个陌生的地方,包裹着他的是一种类似于鸡蛋薄膜的物质,他凭着生存本能撑破物质,走出来时发现是一个陌生的房间,他逃到房外,看到都是十间一模一样的房间,里面同样有鸡蛋膜一样的物质,可是里面包裹着的确实已经干瘪的死尸,再走出这一层,才发现他正在一只大船上,周边都是一望无际的海,没有任何生物,他哭了,哭得嘶声裂解,因为他知道,这个世界只剩下他一个人了,他很绝望。这一篇目就叫《孤独的守望者》。那种无所不在的孤独,不是寂寞,吞噬着仅有的一丝灵魂,无法解脱,只能承受,直到崩溃。

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觉得有一种难过的感觉,甚至觉得可怕的。它颠覆了我对精神病人的看法。其实精神病人的思维是如此的开阔,想象力如此的丰富,并且比正常人更优秀的是他们能够不断思考世界的本质,他们的知识如此的深厚,甚至能提出量子力学,相对论等深厚的学术研讨。他们表达他们的世界观时,绝大部分不是疯言疯语完全听不懂,而是非常具有逻辑性。正是如此我才觉得可怕,从逻辑上讲,虽然他们很主观,但是并没有明显的漏洞来让我们推翻,我们会在潜意识中认可这些东西,会不自觉的改变我们的世界观和社会观。此时让我迷惑的是,他们是真天才还是莫名其妙的疯子?

最后我觉得书中以为精神病人说的话很有意思,于是摘抄了下来:想看到真正的世界,就要用天的眼睛去看天,用云的眼睛去看云,用风的眼睛去看风,用花草树木的眼睛去看花草树木,用石头的眼睛去看石头,用大海的眼睛去看大海,用动物的眼睛去看动物,用人的眼睛去看人。有一天你认为我疯了,其实是你疯了。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疯子天才读后感系列


如何写才能让读后感细腻生动呢?当我们开始阅读作者写的作品,我们的思维也随之发生了许多变化,读者通过读后感的书写,常常对于作者的思想情感表达会感受得更加深刻。相信你应该喜欢编辑整理的疯子天才读后感,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疯子天才读后感 篇1

如果有一个疯子坐在你左边,一个天才坐你右边,你会更靠近哪边呢?正常人的答案几乎全是右边,我的答案也是一样。但当我读完《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我决定坐中间。作者高铭是个十万个为什么,什么都要问为什么,他问周围的正常人,在你看来,世界到底是怎样的呢?他们并没有认真的回答,因为他们很少有人想过这个问题,他们更多的是忙于事业,爱情、家庭。失望的作者决定带着复杂的心态,开始接触这个特殊的群体,想知道他们是怎么看待这个世界的。

作者高铭是我看到最勇敢的作者,他花了4年时间,通过各种渠道,利用所有闲暇时间,探访精神病院,公安部等机构,对非常态人群进行近距离访谈,创造出这本书。

你听过一个笑话吗?有一个精神病人,整天什么也不干,就穿着一身黑雨衣举着一把花雨伞,蹲在院子里潮湿黑暗的角落,就那么蹲着,一天一天的不动,架走他他也不挣扎,一旦有机会还穿着那身行头,打着花雨伞原位蹲回去,那是相当的执着。很多精神医生都看过了,都说没救了,但有位心理学家,他不说什么,只是穿的和病人一样,也打了一把花雨伞和他蹲在一起,一个礼拜后,终于有一天病人主动开口了,他悄悄的往心理专家那里凑了凑,低声问你也是蘑菇吗?

作者也碰到过这样的患者,作者也问那个心理医生,一样装着陪那个整天观察花花草草石头的人一起观察,他们最后交流了起来,那个患者尽发现了石头也有生命,蚂蚁是个细胞。当我读完这篇《生命的尽头》时,我很惊讶那个患者的思维和她那对万物的观察。她将蚂蚁族中,蚁后、幼蚁、工蚁命名为了松散生命,她将蚂蚁家族比作为人们的细胞运动,这也许是科学家观察不到,想不到的,因为一个正常人不会去留意路边的石头有生命,也不会去认真的观察蚂蚁,我不禁想到了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人们也曾认为法布尔是个疯子,因为他也如那患者一样一有闲暇时间便对花草发呆,但当法布尔著成《昆虫记》时,人们非常惊讶,不再认为法布尔是个疯子。那些名人中疯子并不少,梵高、贝多芬、列夫托尔斯泰,因为他们有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他们有着与常人不同的世界观。

我想,这位患者也会成为一名著名的学者。疯子中有许许许多多名人,我想他们应该变自己对精神病患者的看法,应去倾尽他们,他们不是我们骂的对象,他们只是想法、世界观点、看待整个世界的方面不同,我们应去倾尽他们关爱他们。

朋友,跟我一起来倾尽这些疯子吧,当我们坐在天才和疯子中间时,我们不在去靠近天才,而是坐在他们中间!朋友,请改变你对精神病患者的看法,其实他们很善良,朋友,请留意你身边的任何一个人,无论是天才还是疯子,你都会观察到他们的优点。

疯子天才读后感 篇2

谈到精神病,很多人脑海里就是这样。有的认为是小说;有的能将人类看成动物;有的人能看到每天的颜色;有的把这一生看做章节里的一章;有的将生活从不同的角度去思索。

会浮现出一个举止癫狂,胡言乱语的形象。我在没看这本书之前也是这样认为的。

这本书,让我仿佛打开了一个新世界。

原来,这个世界在他们眼中原来,他们的世界这么专一。每天都期盼着发现高级生命;用大块头字典查生僻单词只为“了解四维生物所告诉的”,研究学说到疯狂。

原来,梦中的事也能将现实中的人击垮,整个世界就只剩下自己一个人的孤寂,每次都要体会一次死亡的绝望,最后带着不甘离开。

原来,他们也能当我们的老师,一些新的知识通过他们的嘴讲述出来变得通俗易懂,真是讽刺呢,人们苦思冥想也不能理解,自己所看不起的一些精神病人却能用简单的方法讲述出来。你将他看做疯子,他把你当做笑话。

在“永生”中,我体会到了活在当下的满足,永生一直是人们向往的,可它的缺点人们却不能忍受,承认自己只是一个时间过客,看着自己的妻儿子女相继离去,忍受数辈子的碌碌无为,人们总想去打开潘多拉之盒,却没有勇气去承担相应的后果。

我害怕死亡,因为生命太过脆弱,有的人上一秒还在言笑晏晏,下一秒就躺在那冷冰冰的地上,上一秒还温柔的对我微笑,下一秒却在病床上面如土色,。现在我已经不再恐惧,他们,可能进入了一个新世界,可能以新的形式存在,可能.......

在“伪装的文明”中,我们是被欺骗的部分,外星人是受害者,为了限制表象存在的人口而组织二次世界大战和各类疾病发生,假设是真的,那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啊。

在“永远,永远”中,老太太的感情让我泪目,最让我羡慕的爱情从来不是那些抖音里所谓的“狗粮”,而是在过马路时两位银发老人相握的手,而是在午后在藤椅上相靠着闲聊。那些温馨的画面,组成了如今我对爱情的最美诠释。

在读完这本书,我对当精神病医生有了不小兴趣,但正如本文所说,如果你被他们绕进去,就会由精神病医生变为医生精神病。(田坳)

疯子天才读后感 篇3

经同学介绍,我读了这本书。刚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这本书的作者是著名作家高铭,书中以访谈的形式,记载了生活在另一个角落的人群的思想和行为,也许在我们许多人看来他们是疯子,是精神病人,而在作者与这些人的对话中,我却发觉,这些人的思想深度远远超过常人。

我并不了解精神病,也无法想像,精神病人到底应该是什么样。而在这本书里写过的每一个精神病人似乎都没有传说中那么奇怪和令人恐惧,只是他们的思维方式比较独特:有的会预知未来;有的会探寻时间和宇宙的尽头;有的在尝试人体的极限。这些在常人看来可遇不可求的事情,这些疯子却往往可以用他们独特的思维理解,或者能用实际行动努力实现。也许这些奇特的事物的确是有独一无二的解答方式的,而我们正常人却至今也没明白。这大概是因为我们缺少疯子的那一份为目标努力而宁可放弃一切的执着精神吧!

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有一个神奇的老头。他在一个独立的病房里,随时都有人跟着他,以防他和别的病人谈话。因为他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把对方聊激动了,并对病人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致使有的人病愈出院,有的人病情加重。作者在和这个老头的谈话中,提到了时间的尽头和空间的扭曲,在他看来,时间是有尽头的,并且在中立扭曲造成的平衡中,将一个橘子放在薄膜上,薄膜会造成凹陷,而将一个小钢珠滚过那个凹陷,并和小钢珠移动向外甩出去的惯性达到平衡,小钢珠便会围着橘子不停地转动。这也让我们明白了,月球就像这颗钢珠一样,因为平衡,一直绕着太阳转,而在橘子和钢珠的重力下,薄膜会破一个洞,这便是黑洞,也是老头说的时间的尽头,我们留下的,也会永远拥有。

读过作者和病人的谈话,我不禁联想到爱因斯坦和日心说的维护者布鲁诺。爱因斯坦在成名前,一直被人看过是疯子,而布鲁诺为了坚决维护日心说被教会用大火烧死。历史证明,这两位所谓的疯子在科学界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人是不被他人理解的。他们认定自己有超常的能力,亦或是有与众不同的独特思想,这也是我们常人所认为的精神病人或疯子。我们应该用心与他们交流、沟通,去走近他们,理解他们,正如书里所说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也许有一天,这些超常的能力和奇怪的理论会成为让世人惊叹的宝贵财富!

疯子天才读后感 篇4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耗时差不多一个月才看完,确实如作者自己所说,只需要你在看的时候,能有一点儿的思考,他就是欣慰的。

第一次看这种类型的书,已经完全不知道书中具体讲的是什么,只依稀记得书中讲了很多的不一样的故事。看完故事后会让自己有点凌乱感,有时候甚至会怀疑自己之前所知道的一切,而认真思考书中讲的故事这个思维方式的正确性。天才和疯子只有那么一线之隔。

很多观点已经逐渐忘却,但是自己作者自己说过,为什么能坚持做这个心理。每天抱着空杯的心理,拥抱每一个病人,倾听他们的故事。只有你摒弃自己的成见,你才能体会、理解病人,同时才能感同身受。真正做到感同身受是多么的难,真是因为主人公做到了,所以他才能得到病友的信任,才能坚持下来。

生活在人的江湖中,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存在着形色各异的思想,所以在日常中遇到思想各异的人,我们可以抱着宽容的态度,认真的倾听,需要完全的赞同,但可以表示理解!多一份理解,多一分宽容,世界都美好了。

疯子天才读后感 篇5

这是一本以访谈录形式的记录地球中人类的另一个群体精神病患者,在作者的访谈中他发现一些精神病患者并不是人们想象中那样的可怕,那样的疯狂。在精神病中其实有很安静的患者与疯狂的患者之分。

而在那些安静的患者中是作者主要访谈对象,他们不是一无所知,口中都是荒唐的思想,其实这些思路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就像其中一个精神病患者所说的:不用很远,只倒退一百多年,你对当时顶尖的物理学家说你拿着一个没一本书大,没一本书厚的东西就可以跟远方的人通话,而这要靠围着地球转的卫星和你手机里那个跟指甲盖一样大小的卡片,你可以坐在一个小屏幕前跟千里之外的陌生人交谈,而且还不需要有任何连接线;你看地球另一边的球赛只需要你按下电视遥控器。他会怎么想?他会认为你一定是疯了,而且很白痴,因为那超出当时任何学科的范畴了,列在不可理喻的行列,对吗?就是这么一段话就可让我们引发深思,那些病人所说出的那些伪科学不可理喻的东西也许在以后的时代便被发现、发明,也许这只是时间的问题,只是他们没有好的表达,让我们理解,这当然也是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范围,也许这样的疯子就是比如今科学家更加激进的天才,只是不被大多数的正常人、非天才所理解、所接受而被埋没在黑暗的精神病院里。

当然在这个世界上也有着幸运的疯子。比如说,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他在证实自由落体的快慢时人们一直误以为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的重的比轻的落下快,从而有人对他表以讽刺:认为他是精神病,但是他在众人面前做出实验,证明了他的猜想是正确的,从而使他精神病变成了伟大的科学家。

如今的科学已是如此的精密、高新,想必那些疯子所想出的认为无法理解的猜想,如果是正确的那么证实它的过程将是多么的复杂,而不像从前科学不发达的时候,证实那么简单。那些疯子的遭遇就好比一个学生在做一道几何难体,一眼就可以看出最后的答案,然而不知道证明过程一般痛苦、无奈。没有证明这道题就错?

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可能超越人类的人类,就像作者所说的那样,这本书中的故事不是看上去那么有意思,他在描述一个极悲惨的故事。他展现了一个个精神病患者的内心读白,就像一句流行语,现在又觉得颇有道理:永远不要歧视疯子,他们只是与我们的世界观不同罢了。

疯子天才读后感 篇6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500字

天才在哪,疯子在哪?

没有用太久的时间,就读完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之前就听说过这本书,这回趁着有实体书,通读全书。

读之前就大概了解本书是讲述精神病院里病人的故事。精神病院是神奇的充满神秘感的地方,感觉不会像医院那么神圣,也不像医院那么阴森,共同点是人们不会想进去待着,但精神病院会有神秘感吸引人想揭开一角窥探一下。

有些疯子并不是真正的疯,他们是真正有高智慧的人。读完本书,总让人有这样的感觉,仿佛在病院里的人,是掌握大智慧的人,因为自己不同世俗的举动,而被误关进来,里面很多内容讲述高深莫测的世界观、科技观、生命观等。我记得有被外星人抓走监控地球的间谍人;有从未来穿越回来的旅行者;有人研究古代文明否定过去;有人研究科学技术否定现在,这些人让人感觉需有很强的逻辑及丰富的知识,怎么能被认为是疯子。

有心灵感应的双胞胎,有多重人格的他她他,有人看所有人都是各种动物,有人在平静的屋子感受到大风的侵袭,这些人的奇怪想法似乎没有那么的高深,但却也让人无法捉摸,一些无法去想象的事情,却真实的感受在他们身上。

看完本书,真的没有办法去下定论,如果你想到的事情和书中人物想法一致,那自己是不是要应该去医院看一看呢?

疯子天才读后感 篇7

人敢说天才不是疯子,疯子不是天才。——题记

如果你没有在别人的世界生活过,你就没有理由对别人的行为指手画脚。假期里我读了一本书《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它是一本介绍精神病人的书,可能你会认为它是介绍如何治疗精神病人,但它却是一本介绍精神病人世界观的一本书。

这是一本关于精神病患者的访谈录,作者叫高铭,他用不同于常人的眼光去观察这个世界。他花了四年时间,通过各种渠道,利用所有闲暇时间,探访精神病院,公安部等机构,“非常态人群”进行近距离访谈,创造出这本书。

一般人只要听说精神病这几个字都会觉得不可理喻,无法理解,但是如果你读了这本书你可能就会稍微理解他们的世界。也许他们在正常人的眼中是不正常的,但那是因为他们以另一种方式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我们肯定都吃过苹果,可是在你看来苹果是什么味道的呢?甜?脆?清香?很多人都会觉得这是一个白痴问题,但在精神患者眼中,尽管只是两个完全相同的苹果,吃起来也是不同的味道。你是否见过一个人吃苹果时,先拿起苹果来仔细观察,然后细细品尝,慢慢咀嚼,并陶醉其中呢。因为他们心中有坚持,偏执成瘾,但我们又有什么时候有过他们这种心态呢?

给你讲个故事吧,从前,有一个人做了一梦,梦中的他,一个人在一所房子里,里面有水,有食物,可是,周围的人却都死了,他走出房子,迎面而来的是一片汪洋大海,一块块冰山都恣意的飘着,相互之间没有碰撞,空气并不冷,是清新的那种凉,一切正好,但似乎缺少了什么东西,缺少了什么呢?那是个很美的地方,但是却只有你的存在,你,承受着全部寂寞和等待,你是一个孤独的守望者,你守望着……

现实生活中,确实有很多不同于正常人的人,他们以一种特立独行的方式生活,其实说白了就是不在乎别人的感受,他们的观点脱口而出,只是幸运的是他们的观点在主流之中,所以他们不被认为是精神病,更多的时候他们被认为是“不善于交际”。我身边遇到这样的人,我无从去给她下定义,或者说我觉得我不应该也没有资格去给她下定义,曾经记得一首诗里说过,也许在疯子的眼中,我们才是疯子。

我很喜欢里面精神病人说的一句话:“想要看到真正的世界,就要用天的眼睛去看天,用云的眼睛去看云,用星星的眼睛去看星星,只有身处其中,才能投入其中,感受其中。

天才疯子读后感模板


读后感大全推荐更多专题:“天才疯子读后感”。

读书对于我们十分重要,是需要一直坚持的事情,阅读完作品后,我的精神生活感到十分充实。通过写作,我们可以来表现我们的所感所想。考虑到你的需求,读后感大全编辑特意整理了“天才疯子读后感”,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天才疯子读后感 篇1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500字

天才在哪,疯子在哪?

没有用太久的时间,就读完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之前就听说过这本书,这回趁着有实体书,通读全书。

读之前就大概了解本书是讲述精神病院里病人的故事。精神病院是神奇的充满神秘感的地方,感觉不会像医院那么神圣,也不像医院那么阴森,共同点是人们不会想进去待着,但精神病院会有神秘感吸引人想揭开一角窥探一下。

有些疯子并不是真正的疯,他们是真正有高智慧的人。读完本书,总让人有这样的感觉,仿佛在病院里的人,是掌握大智慧的人,因为自己不同世俗的举动,而被误关进来,里面很多内容讲述高深莫测的世界观、科技观、生命观等。我记得有被外星人抓走监控地球的间谍人;有从未来穿越回来的旅行者;有人研究古代文明否定过去;有人研究科学技术否定现在,这些人让人感觉需有很强的逻辑及丰富的知识,怎么能被认为是疯子。

有心灵感应的双胞胎,有多重人格的他她他,有人看所有人都是各种动物,有人在平静的屋子感受到大风的侵袭,这些人的奇怪想法似乎没有那么的高深,但却也让人无法捉摸,一些无法去想象的事情,却真实的感受在他们身上。

看完本书,真的没有办法去下定论,如果你想到的事情和书中人物想法一致,那自己是不是要应该去医院看一看呢?

天才疯子读后感 篇2

刚看这本书时就被实验室二柱院士dis,这是一本很奇怪的书云云。但我还是看完了,并且自我感觉比看其他书更快,一般我看自己爱看的书时速度就会提升,所以,我应该还挺喜欢这本书的。这是几十个小片段组成的一本书,一个非专业医生对各类精神病患者的访谈整理成的小故事。看书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怀疑我是不是也有精神病,哈哈,当然没有啦。

书的结尾有几句话令我印象深刻。

如果你认为这是真的,那么我会告诉你:假的,都是假的。如果你认为这是假的,那么我会告诉你:真的,都是真的。

我看书的过程并没有纠结于真假。更何况,我把它当作一个小说来看的,它跟其他小说不一样,更加满足了我的猎奇心理。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很多小情节让我对物理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有些事情你之所以极端,大概是因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无所谓对错,只要不影响他人,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也挺好。人与人之间的差别真的很大,存在即合理,做一个普通人真好,做一个不普通的人也挺好。

做好自己,理解他人。大概就是我看这本书的收获吧。看完这本书有一段时间了,我还能记得看书时忽然豁然开朗的感觉,却不记得每一个小故事的具体内容了。

相关:《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1000字

天才疯子读后感 篇3

在班上同学介绍了这本书之后,我通过某种特殊的渠道得到了这本书。但是由于时间问题,没有读完。

这本书的第一篇文章是作者和一位病人观察虫子的故事,同学也是介绍过的。不过我还是要再说一次:他每天蹲在那里看小花小草,不知道在观察什么,为了什么。直到作者去和他蹲了几天,让作者被他信任,这件事才大白于天下。原来,他认为像石头这样的没有生命的东西,其实是一个单独的生命体,只是我们没有发现而已。但这种可能性也不是没有,说不定就是这样呢?

我还记得的一位认为他一直都在写一篇小说,而他便是这篇小说的主角。我们全部是配角,他不知道这篇小说什么时候写完,什么时候收笔,他只知道这是一篇小说,一篇介绍他的自传体小说。当作者去采访他时,他在桌下刻出什么时候,开这家医院,也就是情节的转折。而最后他也做到了,日期也一样。和上篇一样,在我们其他人,也就是所谓的正常人想不到,不敢想,想都不敢想的东西,他想到了,而且还说出来,勇气和想象力都超过了正常人。可能他们与天才的唯一区别,可能只是想象有方向不同吧。

另一个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另一位。据他说述:我杀了他,但是他没有死。他每天都会去同一栋子杀一个人。而且在他的记忆中,用绳子杀了他之后,在他离开这栋房子之后,他还向被他杀的女友互相招手。作者甚至去体验了一下,但似乎完全不像他描述的一样。他只看到一些警用胶带还有他给被杀害的女友蒂的一本杂志。当作者离开那栋房屋,向那个窗口张望时,他想象出了一个女人,在那里向他招手。这听起来有点恐惧,有点让人毛骨悚然。但是这件事真实发生在他的世界里,真实的发生了。

总的来说,这些人被我们这些正常人称为疯子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与我们的想法完全不同,世界在他们的眼中完全是另一个样,比如说我们通过光反射到苹果上,发现苹果是红的。可是他们用某种其他办法,却发现是绿色的。我们便对他指指点点,从此,一位天才就变成了疯子。他们与我们对世界的概念完全不同,能想到我们想不到的东西。这是一种好的精神,好的性格。可是他们为什么不被我们称为天才而被称为疯子呢?就像题目一样,只是他们想走的方向不对吧。

天才疯子读后感 篇4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600字!

本书就像一本故事集,每个篇章都呈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一开始吸引我读完这本书的是故事情节的有趣,但看完后品一品,其实还是有蛮多感受的。

对于官方给这个小说的定位,我真的有很多地方想反驳。作为精神病人访谈手记来说,确实让人质疑故事的真实性。现实中的精神病人往往就是因为逻辑错乱才被称为精神病人,而本书中的精神病人们无不有着缜密的逻辑思维和强大的表达能力。所以与其称他们为精神病人,不如说是患上了心理疾病的普通人。

这些普通人心中的世界是如此坚不可摧,以至于看完之后让人有些怀疑自己这个世界。我认为这种能带给人思考的机会,在今天这个人们普遍追求流行和大众化的时代是十分可贵的。物质生活压榨了我们思考的时间,使现在的人们精神世界越来越贫乏。本书中的主角们,可以说并没有被这种风气影响,一步步思考着一些哲学问题。他们的内心无比充实,对世界的执念令人敬佩。也许这些思想放在今天显得不切实际,但通篇看下来,不得不承认他们的观点很有道理。

眼光与常人不同的,真的只是书中的精神病人吗?事实上,每个人看世界的角度不同,所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即便我们不同意,我们也应该以自然的目光去看待他人的观点,而不是一味否认。一个群体若容不下特立独行的人,那这个群体终究不够坚固。

我只希望这本书是一扇窗,能让你看到更多,更多的世界——其它角度的世界。

天才疯子读后感 篇5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耗时差不多一个月才看完,确实如作者自己所说,只需要你在看的时候,能有一点儿的思考,他就是欣慰的。

第一次看这种类型的书,已经完全不知道书中具体讲的是什么,只依稀记得书中讲了很多的不一样的故事。看完故事后会让自己有点凌乱感,有时候甚至会怀疑自己之前所知道的一切,而认真思考书中讲的故事这个思维方式的正确性。天才和疯子只有那么一线之隔。

很多观点已经逐渐忘却,但是自己作者自己说过,为什么能坚持做这个心理。每天抱着空杯的心理,拥抱每一个病人,倾听他们的故事。只有你摒弃自己的成见,你才能体会、理解病人,同时才能感同身受。真正做到感同身受是多么的难,真是因为主人公做到了,所以他才能得到病友的信任,才能坚持下来。

生活在人的江湖中,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存在着形色各异的思想,所以在日常中遇到思想各异的人,我们可以抱着宽容的态度,认真的倾听,需要完全的赞同,但可以表示理解!多一份理解,多一分宽容,世界都美好了。

天才疯子读后感 篇6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800字:

其实,天才和疯子之间真的只是差那一步。精神病人之所以会被套上神经病这名称,只不过是他们和我们的世界观不一,在我们的眼里,他们的行为是古怪的、与这个世界的社会行为有差异,与主流的世界观不一。“有一天你以为我疯了,其实是你疯了。”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就很好的为我们介绍了精神病人的世界。但它不是你们所想的那种精神病人的生活是怎样的,而是一本精神病人异于常人的世界观。这是一本具有极人文情义的精神病患访谈录,作者高铭多次接触二十多个精神病人来通过,了解他们的世界观,根据笔录和录音记载了生活在另一个角落的人群的独特思维视线深刻的所思所想。

我为什么是我?而不是别人?这些问题在我生活里的任何一个角落。为什么别人家有钱?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那么优秀?为什么我那么哀等等一系列的人生问题。如果我终有一天老体衰亟待死时,会不会超脱世界看到一些奇幻的事物。梦里有一个我,现实也有一个我,那到底哪个才是真真实实的现实呢?读后感·真实和虚伪就在这一线之间,或者说不定有着两个世界,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你在同一时间做着不同的事,这世界的分界线永远在与任何地方,也许就在面前,可你就是不知道。但是如果真是这样,那一个又一个梦套着的起点到底在哪里,有着这样思想的我是不是也属于精神病患者。

在这本书上,它让我有一种宛如撕心般的难过,难过的恐惧,让我毛骨悚然。它彻底颠覆了我所以为认识的那些精神病人,让我难以相信的是知道他们的思维是这样如此的开阔,并且他们能够不断思考世界的本质,他们的知识是如此的深厚,进行学术研讨,如此的优秀。他们在商讨表达世界观点时,绝大部分我们所认为的疯言乱语完全听不懂,而且非常具有逻辑性。正是因为这样他们让我恐惧,我才会如此这般“歧视”他们。此时让我困惑是的,他们是真天才还是莫名其妙的疯子?

这是书中精神病人说的话“想看到真正的世界,就要用天的眼睛去看天,用云的眼睛去看云,用风的眼睛去看风,用花草树木的眼睛去看花草树木……用人的眼睛去看人。有一天你认为我疯了,其实是你疯了。”很有意思不是吗?

疯子天才读后感11篇


一个人在读过每一本书之后都会有一些收获和体会,读完作品后,可以把读书感悟记录下来。初学写作时,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一份规范的作品读后感应该注意哪些要素呢?读后感大全的编辑特别编辑了“疯子天才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疯子天才读后感 篇1

我不认为《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里面的人物都是精神病,作者也不这样认为。无论是从唯物还是唯心角度这些患者都提出了让人拍手叫绝的理论。我无法反驳这些理论,就像那些理论物理学家的言论一样,谁又能证明是对的呢,即然你说是这样,为什么我不能说成那样,我不能证明你是错的,同样你也不能证明我是错的。

有一些案例真是直达内心......

许多患者都对量子理论有过很深的研究,下面的理论就是一个女患者提出来的: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的宇宙中,像是一个果冻,精神是这个宇宙的边缘,宇宙是四维的,第四维是时间,我们在连续的时间上,之所以有空间和时间,是因为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我们需要用一些概念去概括和记录说明这个宇宙。精神是在宇宙之外的,我们只有在宇宙的边缘才能理解,但也只是能理解一点。所以我们的过去,现在,未来都是存在的,没有消失过。只是此时的你在此刻。我们处在一个四维的宇宙中,所以我们自身有局限我们不可能搞清楚宇宙是什么,这大概就是“只缘身在此山中”吧。

还有那个研究玛雅文化的患者,我几乎可以肯定他绝不是精神病,就像作者说的那个,不算他对玛雅文化的研究成果,就算他对研究一种文明的专研精神就足以让我们这些“正常人”自愧不如了。当一个人认真做一件事的时候,才能真正体会灵魂。

有一个患者,当她一个人生活时,她会让自己变成一个孩子,因为她认为那才一个人真正的本我,我们提倡人要努力工作,为什么呢?因为社会需要这样的人,社会又是什么呢?是人类自己创造的群居生活,要想人一群人在一起和平相处就必须要定一些规则,人在履行规则的过程渐渐忘记了本我,多么清晰而又无法反驳的观念啊,我甚至觉得现在人一再的提倡简单生活不就是要找到本我嘛。

对里面所说的一些双重人格的故事,在晚上真的让我不敢照镜子,也许你会认为这些人是最像精神病人的人,但可惜我们每个身体内都藏着另外一个你,而且不只一个,当你愤怒的时候,那个暴躁的你就会出来,有时事后你都不敢相信当时你能说出那些话,做出那些事,只是这些人身体内的另外一个自己不受自己控制了,而我们可以由意愿去控制哪个自己出来而已。

疯子天才读后感 篇2

以前以为精神病是受到极大的压力和刺激造成的,通过这本书的描写,原来很多精神病人是自己吊死在一个问题上钻牛角尖想出来的。书中没提到病人的生理指标,我想他们的病态应该不光是思想行为上的,大脑有器质性病变才能下诊断吧

你可以思考宇宙人生社会和万物的奥秘,如果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同时给社会和他人带来积极影响,那么你是哲学家和思想家;如果上天启示给你这些,你是宗教家。而这本书里的精神病人虽然有天才的潜质,思考的东西有意义却是一己之偏见,无视现实生活甚至超越社会规则和道德。所以说理论要和实践相结合,精神应当建立在物质之上。如果把自己的一日三餐现实生活安排好再去思考一些课题,遇到阻碍保持平和心态,估计也不会疯了。

不过历史上一些科学家哲学家物理学家艺术家真有疯的,可人家历史留名了,而这些精神病人就只是炮灰了,可惜!

比起只追求世事繁华功名利禄的人来说,这些精神病人似乎更加纯净有追求,积极探索宇宙的`奥秘。可是对于普通人来说,将理论和现实结合好,找到自己在宇宙中的价值就好,可以思考而不是妄想呀

疯子天才读后感 篇3

全书以对话的方式叙述作者与一个个“精神病人”的交流故事。每翻起书本,自己就仿佛变成了作者,对面坐着“精神病人”,我们在沟通,在对话。

书中曾多次谈到角度的问题,每个人所看到的、理解的世界仅仅是自己的那个世界。更多更多的世界需要我们去看,去探索。

我在你眼中是疯子,你在我眼中也是疯子,到底谁才是疯子?

书读一半,里面介绍的大部分“精神病人”其实都是在某一方面有着异于常人的偏执和痴迷,类似于“走火入魔”。他们都有着一堵属于自己的完整的且不可攻破的墙。

花了两天空闲时间急切地将这本书看完了,好像有很多感觉,也不知从何表达。世界上存在着许多未知,我们都无法理解、相信,就像古代的人无法理解现代的生活。

类似一个没有边际的容器囊括着所有,我们称之为世界,我们也在这个容器里以某种方式一直存在着。人类幻想着永生,永生之后呢,可能就是毁灭。

人生总要有点乐趣或执着,不然,人生不就太没有意义了吗?

偶尔一个人的时候,或许是在夜晚躺在床上的时候,会突然想到死亡,会想到死了之后。没有感觉、没有记忆、什么都没有,一切都是虚无的。那个时候会感到极度的恐惧与悲哀,会怀疑人生的意义和追求,从死亡那一刻起,世界上的一切对你来说都没有关系,反正你也感觉不到。

幸好,这种恐惧和虚无只是暂时的,我依然会想到我的亲友、类似我的每一个人、会感受到世界给予的美好。

每一个人都会死去,或许每个人都会害怕,但是又怎样,我们的存在只限于当下的一刻,过去的你不存在,未来的你也不存在,你的思维,想象,一切也只存在于此刻。活在当下或许就是人生哲理,隐忍和低调或许就应该是人生的处事原则。

疯子天才读后感 篇4

本书是由一位精神病医生的视角记录自己所见的各种案例的书。初读这本书,我对精神病人的印象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在这本书中,精神病人不是人们平时印象中的傻子或大脑发育不正常的人。他们是一群怪人,但他们的怪都有一定的缘由,他们都是从正常人发展过来的,根本的原因是他们有着异乎常人的观察力、思考力或想象力,他们不但不傻,而且超乎常人。初读他们的思想时,我非常崩溃,因为他们的思想不仅深刻,还颠覆了我的世界观,既需要我深入的理解和思考,还需要我用强大的意志力防止自己被带入沟中。

然而,再读时我开始对其中的一些思想产生认同感。这本书中有这样一类人,他们致力于寻找人类社会的本质,却在找到答案时崩溃。举一个例子,《棋子》这篇文章中的主人公这么说:我坚信所有的历史,所有的辉煌绝不是聪明人创造出来的,而是普通人创造出来的,聪明人需要做的只是看清问题所在,顺应一个潮流罢了。实际上,那个聪明人即使不存在,也会有其他聪明人取代;但是,那些普通人是绝对无法取代的。这也是他疯的原因,他太聪明,忘记了自己身为一枚棋子所处的位置。在这个高度发达的社会中,人们各司其职,一个人的力量即使再大也无法改变社会发展的潮流。要学会像水一样顺势而流,这样才能活得踏实而幸福。

这是我找出的应对方法。问题似乎已经解决了,但我仍然忍不住想:这个社会就真的不允许有着独特能力和思想的人成功吗?如果大家一直呆在社会的无限循环中一成不变,那人类不就停滞不前了吗?你可能会说,人类是作为一个共同体进步的。但倘若所有人都遵循着现有的价值观,现有的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生活,那社会就好像是一盘定格的棋局而不会有任何改变。事实上,人类社会确实是在进步的,这就说明要么有外力的作用,要么有人打破了平衡。关于外力的作用,因为认知水平不够,我可能只能举出进化的例子:人类的身体和大脑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发生的微小变化,随着人类整体智力水平的提高,我们进入了信息化时代。那么内力的作用呢?你可能认为我会举牛顿、爱因斯坦这样改写人类思想认知的人物,但他们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即使每个人的个性在社会的大环境下被抑制了,人类本身的欲望使得自身一有机会便想打破这个平衡,制定新的规则。例如,周朝后期的诸侯自立门户,近代的二战想要瓜分世界,都是有权力的人抓住机会打破平衡。平衡一旦被打破后,就会激发起更多普通人的欲望。战乱中,人们渴望和平,于是最终走向统一;手工业时代,人们不想身体太过劳累,于是产生了机器;衣食保证后,人们想要追求精神上的满足,于是各种娱乐项目出现了。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这也许不是坏事,至少说明人类社会可以一直发展下去。

那么回到原来的问题:这个社会真的不允许独特的人成功吗?我的回答是否定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每个人都是作为独特的个体存在的,每个人都对社会有着或小或大的影响。独特的人或许难成功,但绝不是不能成功。成功是艰难的,你要在这个大的社会背景下让数量很大的人认可你,就需要满足他们的欲望。比如,你是个阴沉的人,但你很有能力,给他人带来了利益,那你会得到他们的认可;但你若是认为阴沉是优点,希望别人能良心发现的突然欣赏这个品质,那就是在痴人说梦了。

引用作者的一句话当时老师讲我没听明白的事儿,被一个精神病人给我讲透彻了。精神病人用他们独特的思考和视角为我打开了一扇扇新世界的大门,揭开了一个个深藏在现实生活中的秘密。这本书让我能够更深入地思考我的生活,它还让我意识到独特并不是罪过,它可以是你的优势。

疯子天才读后感 篇5

接触到这本书《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说真的,那天在网上一看到这个书名,我的眼睛就亮了。这个名字很吸引人。当时的感觉是,和我目前的状态很像。哪里像我也说不上来。

于是我决定读这本书了。初看几页觉得很有意思,原来精神病人的内心世界是这样的。他们的一些观点是常人所不敢想也不能想的。但是他们想到了。这些人里面,他们大多数都是知识渊博的学者,不是物理学家就是生物学家,要么就是历史学家或者哲学家,他们有着常人难及的智慧,但是可能因为他们研究这一领域太专注了,以至于有些走火入魔,于是就成了人们口中的疯子。

其实,天才和疯子的定义,并没有那么严格的标准,甚至没有什么界限,只是对于常人而言,是否在能够接受的范围内。其实每一个人都有一些独特的想法和习惯,但大多都是在大众所接受的范围内。

这本书我认为可以当作百科全书来看,因为这其中涉及到太多领域了。有物理学,有生物学,有心理学,有哲学,有医学,有历史,甚至有神学。然后我发现,这些领域其实都是相通的。我是个求知欲比较强烈的人,看到这些自己从所未闻的知识时,觉得很神奇,很不可思议。但同时我又觉得很满足,很充实。尤其是量子物理。读完这本书以后,觉得中学时学的那些快要忘却的知识,突然间又回到了我的脑子里。

不过,你也可以把这本书当作鬼话连篇来看,因为这里面讲的事太玄幻了,那些是从未接触过的观点和想法,听起来像神话或者变魔术。哈哈,不过,真的`很有意思。

精神病人们都有一个通病,就是喜欢思考世界的本质。他们常常会问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最终又要去向何方?这个世界是怎么来的?最终又会变得怎样?空气里的尘埃是怎么来的?云是怎么形成的?等等。我想,可能也只有他们才会思考这些在正常人眼里不足挂齿的东西吧。

为什么是不足挂齿呢?因为正常人跟本不关心这些。正常人关心的都是自己的工作、生活、婚姻,或者薪酬。有谁真正用心地去想过世界的本质?

一个和我一样看过此书的朋友表示,这本书写得有点恐怖。我不觉得恐怖,反而觉得可悲。为什么我们没有认真的思考过这些问题呢?我们生活在匆忙的社会里,被各种工作各种事情搞得头晕,又有多少时间静下心来想过世界的本质呢?或者说得再近一点,何时想过自己的本质呢?

这里面让我感触最深的一个故事是《生命的尽头》。这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哪怕是石头、木头。我是这么理解的:因为和这些事物相处久了,觉得有感情了,于是觉得它们都有了灵性,或者说是生命。就像你写了一本小说,然后就感觉小说里的人物都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开始有了生命,甚至开始成长。我觉得音乐、诗、或者任何一种艺术品,都是如此。然而在书中,那个病人却认为泥土、水也有生命,是因为它们可以让一朵花存活,可以让一棵树成长,甚至可以维持人的生命,可以让一切生生不息。如果不是因为它们自身有生命的元素,又怎么可能孕育出生命呢?

疯子天才读后感 篇6

所有的书籍都有这样一个作用,把微小的事物放大。这里的事物可以说是情感,也可以说是理论。至少,最近我看的书都是如此。

当初看这本书是因为老彭的介绍。那天,就在桌前,聊起里面的故事让我感受颇深。我是那种喜欢深化联系的人,于是乎,我把书借来,仔细阅读。书籍主要讲述的是,作者采访精神病人时的故事。通俗的说,就是以精神病人的角度去看这个,我们不断质疑的世界。

是的,为什么用质疑。因为,只要是人,一生中总会经历一个时期。就是询问自己,从哪来,到哪去,为什么活着。这段时期也是世界观形成的时期,人们也因此拥有了自己独特的个性,哪怕这些个性是从众多共性中提炼出来的。但是,有些人由于幼时,或成长的过程中受到刺激,往往会出现偏执。就是把细微的事物放大,最终病了。或者我们可以这么说,每个人都是病人,但是内心对于这个世界的知觉平衡的相当好,所以外表看起来是正常人。如果平衡被打乱,那么就是疯子。

但是,即便是疯子,他们常把一些真理和解释不了的现象,进行偏执的扭曲后,或者进行断章取义后,然后走向了一种纯粹的极端。强大的,还不断的影响周边的人。

一.

比如,有名患者,最喜欢的是盯着石头看,然后说出,其实石头也是有生命的。只是人类与它们沟通不了。但是,石头可以提供养分,可以养活植物这样的生命。它们不愿动,因为动了就代表生命的损耗。石头不愿与我们人类交流,因为它看我们,如同我们看蜉蝣一样,生命极其短暂的生物,不值得会意。

这些是谬论吗?还是歪理?不得而知。因为就算是证明的东西,也是人类而定义的,只是在人们所认为的空间定义的,如果超出了这些空间,又必须重新定义一番。当然,这话也是精神病人说的,说的是牛顿定律和狭义相对论。

当然,我只是觉得有趣,并觉得这些东西可以引申到我们日常管理或教育中去。这很深刻的告诉我们,不应该有个定势的思维,而是能够不断扩展和更新的想法。因为形成的定势的思维会妨碍我们对事物不同的思考,这样陷入狭小圈子的人,难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比如,学了孙子兵法的人,只会打仗?不,它可以用在商战,可以用在人际。这一切的前提在于,自己必须有一个核心的框架,不然,在爆炸的信息时代会迷失自己的方向。搞不好,自己也成为了精神病人。

这也让我相当一个极其有趣的心理症状。专有名词忘记了,具体内容为,对事物的认同感。也就是说,你和杀人犯呆久了,你会同情或者变成它。你和精神病人呆久了,你会理解和同情它或者变成他。这是一个有趣的气常人会下意识的模仿周围的人。

二.

第二个让我感兴趣的是关于病人们看世界的角度问题。

每位精神病人都是天生的蛊惑者,因为他们深信自己的概念。有句经典的话:“如果你连自己都骗了,那么你肯定是天下第一的骗子。”正因为他们的.深信不疑,所以会不断试图说服你接受这些观点。当然,如果你接受了,你就是神经病了。呵呵

而他们看世界的角度,可以让我们借鉴。是的,这个世界是多元的,而我们眼睛只能看到眼前的。如果,将一个DV放在身上随便的位置,去记录你的一天。到了晚上观看,你会看到什么?所以,我们看待问题方式也是如此。当然,我们看待问题多角度是一回事,如果做的话,必须要选择一个立常因为我们只能做一件事,或者对,或者错。

三.

这是一两个爱情故事。但是可以用一段文字说明。摘抄的。

指间的戒指不再闪亮

婚纱在衣柜早就尘封

我们的容颜都已慢慢苍老

感谢你带给我的每一天

正是因为你

我才有勇气说:

“永远,永远。”

第一个故事是一位臆想症的老人,老伴逝去多年,依然认为他活着。

第二个故事是一位丧偶的中年人,不断的学习生理等课程,为了复活爱人。

感触很深,然后静默不言。

四.

回到第一句所说,当我们把细微的事情放大,就会产生不同的感想,控制不了的人,就变成了偏执。有可能这是一句不专业的话。有待查证。

但是,我要说的是,不管这世界观如何,都需要沟通。以此来缓解你心中的那些执念,这样长期的压迫感才会缓解,人也会轻松。

当然,这是基于一个信任的基矗

疯子天才读后感 篇7

这是国内第一部精神患者访谈手记。作者高铭是北京人,在听过一次自己的深度催眠录音后,他决议去触摸一些具有典型特征的精神患者,去看看他们眼中的国际。作者用老到却朴素易懂的文字,记载下于数十个精神病的互动,为咱们带来了一场不一样的脑力盛宴——几十个不同的视角,几十个悬殊的国际。那么究竟哪一个才是咱们很是存在着的国际呢?“不论你看见了什么,请不要对号入座!”这是劝告,更是戒律,由于,天才和疯子仅仅一念之差。何为天才?望文生义,天生之才;某百科将“天才”界说为“某人展示了卓越的构思,而此构思通常在某范畴阵线史无前例的洞察力。可用于描述一个人的某种特别才干,也能够用于描述知晓各方面问题的博学家,或许某个范畴的佼佼者。

在本书中,疯子主要是指精神病患者。在于作者互动的患者中,有思想行为天真、简直不契合常人的逻辑的;也有逻辑完善、思想细致的;更有逻辑高手,设下的连环逻辑套,环环相扣,步步逼人。给我影响最深入的,也就数这些逻辑高人了。人生在世,必定有自己遵循的一套国际观,这将决议你的行为办法以及思想方向。

国际观的树立必定有所依靠,最为常见的一类是依靠神论或宗教,例如徒,佛教徒,道家等;再者就是依靠科学的,像是以数学、生物学、物理学、哲学为树立根底的;剩余的一些都是小门杂众。在群众看来,精神患者多半是痴傻者,由于他们的思想行为异于常人,不契合社会群众的认知(狂躁症者或有暴力倾向的除外),或许更直截了当一点,他们的行为思想在咱们的眼中是“错”的。读后感.可是,契合群众规范的就是对的,不契合的就是错的,这样判别,是否有失偏颇呢?不可否认,思想惯性实实在在地捆绑着咱们大多数人,咱们怯于承受新的理论,新的事物,不知道的总是可怕的,我忍不住想起书中《在墙的另一边》这一章,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被一位医师和两位心理学家界说为“思想上的风险人物”的男士,他建议“思想是阻挠咱们认知国际的一堵墙,思想之外还有更大的国际”。如果我事前不知道他是一位确证的精神病患者的话,我必定会被他细致的逻辑降服。

其实就他的病况确诊来看,为什么心理学家和医师说他是患者就必定是?判别规范从何而来?规范又是谁拟定的?其实就现在精神病医学的开展而言,精神病医学只能界说为经历医学,是在人类开展中逐渐开。

疯子天才读后感 篇8

在智者的领域中,天才站在左,疯子站在右,那中间是谁呢?——题记

周末两天,恰好时间充足,我便乘此机会读完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这是一本精神病人访谈手记(我可从未听说过这类书籍)。作者高铭用了四年时间,接触了数百名“非常态人类”才完成这本着作。

书中讲述了作者与多位精神病人接触的经历,每一个故事都简单明了,又扑朔迷离。总而言之,它们(故事)清楚到让人感觉身临其境,以致于更加迷雾重重。在他(作者)所接触到的患者中,有研究哲学、心理学、人体、生物学、宗教(主要是佛教)、量子物理学、符号学、玛雅文明的各种各样的人,还有一些多重人格者,“永生者”,“小说”家以及俱怕梦境、细菌甚至是月亮的人。作者的写作水平很不一般,他将每个人物的形象、性格和已知的内心世界刻画得栩栩如生,仿佛他们就在你眼前与你交谈。由此可见,作者在收集素材与写作上下了很大功夫,才让我们读者阅读时体会到了一种特别的乐趣。

读完书之后,多数患者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是:知识渊博,机智过人。他们中间相当一部分具备了天才所具备的天资,可谓天赋异禀。然而,过人的天赋与他们极端的思想所结合之后,所诞生的便是一个畸形(心理上)天才——疯子。例如:有位少年因研究量子物理学太过痴迷,结果渐渐产生了幻觉(也许他所说的东西真实存在,但我们无法看见,目前的科学也无法解释),最后进了精神病院治疗。还有一位公务员,为了研究玛雅文明及其预言,不惜辞去工作,将全部精力投入研究,时间长了后精神开始出现异常,终于被判定为精神病人。但是,不管怎样,他们的智慧与能力不可否认,尽管在我们眼中他们是“非常态人类”,但这或许是因为他们了解了一些我们所不知的事物,让我们误认为他们有“问题”。因此,疯子即是超能智者,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天才。

尽管疯子的智慧超于常人,但由于他们思维方式不同常人,甚至会产生危害,所以总要被关在铁门与铁窗的后面,与囚犯无差。然而一些天才有时也会透露出疯子的影子。如果说疯子是另一种天才,那么天才就是没被关起来的疯子。因此,这让我不禁联想到了一个词——中庸。所谓中庸,就是中正和永恒持久,这是一种为人之道,处世哲学。中庸的智慧,不仅利于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这恰好填补了精神病人不善于打交道的短处),也是在做人做事上实用的学问。学习中庸,可以让你受益终生,也许中庸之道不能让你成为最聪明的人,但它可以让你成为人际关系最好、为人处事精明的人才,而这样的人才,恰好介于疯子与天才之间。所以,我希望我自己和所有正在努力的人,一定要学会中庸,切不可走两个极端,否则你不是名垂千古便是一事无成,这样对人而言精神压力不是太大了吗?与其这样,不如学习中庸,让自己感受到生活中的乐趣。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成为人才),我将会继续努力,决不偏左或右,笔直地走下去。

天才与疯子并排站着,中间有条粗线将他们一分为二,而人才便站在这条线上。

疯子天才读后感 篇9

是一个朋友推荐给我的这本书,我便试着读了,读后才发现这确实是一本不错的书,

《疯子在左天才在右》这本书以访谈录的形式记载了生活在另一个角落的人群(精神病患者、心理障碍者等边缘人)深刻、视角独特的所思所想,让读者可以了解到疯子抑或天才真正的内心世界,内容涉及生理学、心理学、佛学、宗教、量子物理、符号学以及玛雅文明和预言等众多领域。其内容的真实性我并不知道,但我愿意相信是真的,我觉得他们是早出生的天才。(出生的时间合适的是普通人,早一点的是天才,再早的是精神病,我认为。)

我不认为他们说的都是子虚乌有,只是大部分人都不能理解,但我们不知道的就不代表没有或不正确,只是我们的见识达不到而已,就像书中说的:蜡烛照不到的地方不是什么都没有,只是我们看不到罢了,

当看完几个关于物理科幻的章节时,我感觉他们所说的'内容是可以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解释一些科学谜题,不管正确与否,思路很新颖。我总是边看边想,仿佛看到了世界真相。对蚂蚁,石头是另一种生命形态的说法让我惊呆了,想法新奇,但逻辑却无懈可击,我们过去的观念太循规蹈矩了,就像我们一直坚定地认为生命必须要有水,总是用自己来做标准,难免有些狭隘。另外一些哲学的东西也使我欣喜不已。而这书中的好多东西都是我闻所未闻的,一边看一边笑一边醒悟,感觉很好。其中有些做法我真是想尽快尝试(是不是我也有精神病啊)。

这本书不是每个人都有兴趣,毕竟不是谁都想听这些怪人在想些什么又说了什么,但或许只有这些人才能摆脱常规思考吧。即便书中内容不是真的,当本科幻小说看也是不错的啊!

疯子天才读后感 篇10

天才和疯子是个怎样的界定?什么是天才,什么是疯子?小时候也和大多数人一样想,天才就是高智商,疯子就是精神病,仿佛一个在天,一个在地,永远不可能有交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改变了很多我对这两者的看法。

这是我看过最好看的书之一,即使是有之一,也不影响我所表达的对这本书的喜爱,好久没遇到一本自己如此喜欢的书了。喜欢这本书,不仅因为作者轻松的笔调,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展示了的一个自己几乎没有接触过的世界,展示出来的独特视角。

在大多数人的眼里,疯子都是精神病院里,精神出了问题,神经错乱,举止怪异的人,简而言之,即是脑子有病。然而看过《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后,我发现疯子不应该被这样子定义的,他们中很多有自己的思想,页很清楚自己在想什么,甚至很多想法是很有科学性的,就像书中的“四维虫子”和“时间的尽头”等节所提到的,患者的思维是很严密的,所讲到的量子力学也是有根有据的,讲述时思路清晰严谨,若是在大学课堂讲课,相信是很有资深教授的范儿的。但是这样的人却被送进了精神病院,人们把他们当成疯子,只是因为他们的思想被绝大多数人所不能理解和接受。若是人们能宽容地对待这样的思想,换个角度来看“疯子们”一些天马行空式的想法,或许他们就是坐在研究院的科学家了。

天才和疯子有时只是时代的差别,如果在一千多年前有人整天拿电脑,航天飞机什么的来说事,人们肯定也觉得他们是疯子,可是在今天,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人都不会对此有丝毫的质疑,它们都成为了现实。再如,尼采,梵高,爱因斯坦等天才都有不被大家所理解的时候。尼采是西方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他最早开始批判西方现代社会,然而他的学说在他的时代却没有引起人们重视,这位自称是太阳的哲学家后来还被送进了精神病院。梵高也因自己的画风和当时的主流不同而不被大家所待见,后来也进了精神病院。天才若是生不逢时,便也成了疯子。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理解万岁。我想在以后的日子,即使我不懂“疯子们”的世界,我也会尊重他们的想法,有时并不是别人的想法怪异,只是那是自己没法达到的高度。

疯子天才读后感 篇11

倘若让我说实话,应该很多人看完《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以后,都觉得自己是个精神病人,不觉得是的也会质疑自己。有点隐喻,有点刺激,天才与疯子只在一念之间。那些进入精神病院的不单单是普通人,也有很多高学历和某个领域的专家,更是还有精神科医师。如此有质量的精神患者,说着还貌似符合各种哲学逻辑原理的观点和想法,让人不自禁地认同和站队。

你在追求什么?在满足了物质条件后的我们,更多注重精神层面的东西。宇宙之大,你若想要彻彻底底地征服,说句比较绝对的话,那是完全不可能。要么就是进了精神院要么就好好地把好奇心藏在内心不要示众。我想起旧约圣经的一个故事,人类的先祖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肥沃土地上子嗣繁荣,物质异常丰富,这时就想要建造一座巴别塔通往天上,以传颂自己的名誉。上帝迁怒于此,于是让这些建造的人完全互不听懂语言,不能进行沟通,结果这通天塔也就无法建成。看着是不是有点相似之处?不管是趋于好奇心,亦或是心灵空虚想要知道自己在宇宙中是个什么样的位置,还是为了进一步发现宇宙的更多奥秘,无非都是自我不满足的驱动下,想要得到更多的答案。没有什么天才,没有什么疯子,都是一个正常人,有的人想得多些,有的人想得少些,有的人转牛角尖偏执于一个答案,有的人放宽心态,更愿意只是活在当下。这个世界,承认的是宇宙很大,人的脑力开发还有巨大的空间。这不就得了,不管有没有上帝,未解之谜如此之多,人类的智慧如此有限,我们只是沧海一粟,如此渺小,有什么理由不多谦虚和恭敬呢?一个个被认可的学术观点和说法,难道就一定是最准确的定义和原理吗?最早的地心说不也在后来被推翻了吗?人类是猿猴进化来的不还是大有争议吗?不要为自己所知道的一点东西沾沾自喜。疯子未必真的就是疯子,天才也未必真的就是天才。眼睛所见的都未必是事实的真相。

人生若只如初见,爱是永不止息。

天才疯子读后感(系列6篇)


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品味完作者写的作品,大家都会有各自的感受,写读后感还要有独特的视角和立意写作品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锻炼哪些方面的能力?经过收集并整理,读后感大全为你呈上天才疯子读后感,供你参考和使用,请收藏和分享。

天才疯子读后感 篇1

有时天才和疯子真的只是只差一步,精神病人之所以被判为患有精神疾病,只不过是他们的世界观与我们正常人的世界观不一样,与主流的世界观不一样。有一天你认为我疯了,其实是你疯了。

假期里,我读了一本关于精神病人的世界的书。它并不是一本介绍精神病人生活或者治疗的书,而是一本关于精神病人异于常人的世界观。这是一本极具有人文情怀的精神病患访谈录,作者通过多次接触二十多个精神病人,了解他们的世界观,根据笔录和录音记载了生活在另一个角落的人群的独特深刻的所思所想。

当大家听到精神病人时,就会想起那些行为怪异,冷血残酷,疯疯癫癫的人。这就是精神病人吗?先前我以为是,后来读这本书时我才发现,有时天才和疯子真的只是只差一步,精神病人之所以被判为患有精神疾病,只不过是他们的世界观与我们正常人(在我们看来我们是正常人,在精神病患看来我们才是不正常)的世界观不一样,与主流的世界观不一样,而我们正常人难以接受他们的世界观,因此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把与我们正常世界观不一样的人界定一个圈,把他们围起来。

在这本书里,很多都是一些精神病人对于世界的本质的一种看法。里面有一个精神病人使我印象非常深刻,他称自己是另外一个宇宙的地球人。他支持多宇宙论,多宇宙论就是宇宙不是一个,而是很多个,举一个例子,假设让你回到五十年前杀死你的祖父,那么就不会有你的存在,但是没有你的存在,怎么杀死你的祖父呢?于是会有你存在的宇宙,也会有你杀不死你祖父的宇宙,也有你不存在的宇宙。更令人难以相信的是他来到我们目前存在的这个宇宙是通过精神传输。精神传输,听起来让人觉得不可能,但其实如果量子力学达到一定的高度,是可行的。此时此刻我们还能认为他真是一个疯子吗?可是他的真实性无法得到证明,因为我们的技术没有达到这样一个程度,也不能接受他的说法,因为多宇宙论在物理届里还存在着争议。

关于精神病人,我还觉得他们很可悲。这本书记载了一个可怜的人,他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做一个可怕的梦,他梦见自己睡了很久很久,当他醒来的时候却是一个陌生的地方,包裹着他的是一种类似于鸡蛋薄膜的物质,他凭着生存本能撑破物质,走出来时发现是一个陌生的房间,他逃到房外,看到都是十间一模一样的房间,里面同样有鸡蛋膜一样的物质,可是里面包裹着的确实已经干瘪的死尸,再走出这一层,才发现他正在一只大船上,周边都是一望无际的海,没有任何生物,他哭了,哭得嘶声裂解,因为他知道,这个世界只剩下他一个人了,他很绝望。这一篇目就叫《孤独的守望者》。那种无所不在的孤独,不是寂寞,吞噬着仅有的一丝灵魂,无法解脱,只能承受,直到崩溃。

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觉得有一种难过的感觉,甚至觉得可怕的。它颠覆了我对精神病人的看法。其实精神病人的思维是如此的开阔,想象力如此的丰富,并且比正常人更优秀的是他们能够不断思考世界的本质,他们的知识如此的深厚,甚至能提出量子力学,相对论等深厚的学术研讨。他们表达他们的世界观时,绝大部分不是疯言疯语完全听不懂,而是非常具有逻辑性。正是如此我才觉得可怕,从逻辑上讲,虽然他们很主观,但是并没有明显的漏洞来让我们推翻,我们会在潜意识中认可这些东西,会不自觉的改变我们的世界观和社会观。此时让我迷惑的是,他们是真天才还是莫名其妙的疯子?

最后我觉得书中以为精神病人说的话很有意思,于是摘抄了下来:想看到真正的世界,就要用天的眼睛去看天,用云的眼睛去看云,用风的眼睛去看风,用花草树木的眼睛去看花草树木,用石头的眼睛去看石头,用大海的眼睛去看大海,用动物的眼睛去看动物,用人的眼睛去看人。有一天你认为我疯了,其实是你疯了。

天才疯子读后感 篇2

我不认为《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里面的人物都是精神病,作者也不这样认为。无论是从唯物还是唯心角度这些患者都提出了让人拍手叫绝的理论。我无法反驳这些理论,就像那些理论物理学家的言论一样,谁又能证明是对的呢,即然你说是这样,为什么我不能说成那样,我不能证明你是错的,同样你也不能证明我是错的。

有一些案例真是直达内心......

许多患者都对量子理论有过很深的研究,下面的理论就是一个女患者提出来的: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的宇宙中,像是一个果冻,精神是这个宇宙的边缘,宇宙是四维的,第四维是时间,我们在连续的时间上,之所以有空间和时间,是因为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我们需要用一些概念去概括和记录说明这个宇宙。精神是在宇宙之外的,我们只有在宇宙的边缘才能理解,但也只是能理解一点。所以我们的过去,现在,未来都是存在的,没有消失过。只是此时的你在此刻。我们处在一个四维的宇宙中,所以我们自身有局限我们不可能搞清楚宇宙是什么,这大概就是“只缘身在此山中”吧。

还有那个研究玛雅文化的患者,我几乎可以肯定他绝不是精神病,就像作者说的那个,不算他对玛雅文化的研究成果,就算他对研究一种文明的专研精神就足以让我们这些“正常人”自愧不如了。当一个人认真做一件事的时候,才能真正体会灵魂。

有一个患者,当她一个人生活时,她会让自己变成一个孩子,因为她认为那才一个人真正的本我,我们提倡人要努力工作,为什么呢?因为社会需要这样的人,社会又是什么呢?是人类自己创造的群居生活,要想人一群人在一起和平相处就必须要定一些规则,人在履行规则的过程渐渐忘记了本我,多么清晰而又无法反驳的观念啊,我甚至觉得现在人一再的提倡简单生活不就是要找到本我嘛。

对里面所说的一些双重人格的故事,在晚上真的让我不敢照镜子,也许你会认为这些人是最像精神病人的人,但可惜我们每个身体内都藏着另外一个你,而且不只一个,当你愤怒的时候,那个暴躁的你就会出来,有时事后你都不敢相信当时你能说出那些话,做出那些事,只是这些人身体内的另外一个自己不受自己控制了,而我们可以由意愿去控制哪个自己出来而已。

天才疯子读后感 篇3

第一次接触这类探索人类心理和精神方面的书籍,光看书名,就觉得不可思议,两种极端似的,天才与疯子,就像南极与北极,彼此都是极端。

书中介绍的是每一位精神病人情况的例子,通过作者去拜访,录音笔记录,谈话,沟通,精神病人口述,形成访谈式记录。读每一章节的文字,仿佛在看天文学,物理学,量子力学,很深奥不能更深入的理解内容。每一种思想都值得被尊重,阅读中,常常使我跳出惯常的思维,偶尔也会产生共鸣,让我觉得自己好像也偶尔是同类人。比如,有一篇印象深刻,讲述的是主人公常常把人看成动物,可能是月球引力,磁场的作用,我也有类似经验,不过,迄今为止,也就两次,都怀疑自己是不是精神出问题了,哈哈,想想也是给自己思想一次造反的机会吧!

当你从一个正常人的角度看待精神病人这个群体时,“精神病人”也在审视着我们“正常人”这个群体。

花了较长时间断断续续阅读,以全新的角度审视并思考自己关心的一切—世界本身的面貌以及生命的意义。世界上的人千千万,事物更迭不息,不管是生命的尽头还是时间的尽头,其实对终究离去的我们来说是没有尽头的,因为正像纳兰容若说的:“人生若只如初见”,所有的美好,所有的不期而遇,都是永恒的记忆。珍惜每一段记忆,每一种想法,它有它出现的道理,只要不是有伤害性即可!

天才疯子读后感 篇4

书已经结束了,不过不得不说,过程中的故事,挺吸引我的。

书中,每一个所谓的精神病人,在我的角度,却反而比正常人,更加执着,更加坚定着某些事物,大概也是如此,有些才会被正常人视作病人。

本书一开始,从对世界的看法,来渐渐导入,最后却不知不觉中升华到了人的存在,时空,存在的原因的探讨。

影响深刻的有很多,挑几个简单描述一下吧,那个说作者是书中角色的,至今仍觉得他真的很聪明,找一个安静的环境,来构筑自己的梦想,虽然做法甚是不当。那些四维生物,泡沫世界,时空理论的病人,不得不敬佩他们的逻辑,层次,还有那个内心默默守护着,三只小猪的故事的患者,那个深刻体会,前生前世之境,如同无法逃脱的束缚的囚犯的,让人惋惜的病人,还有对妻子的那份真挚的情感,不由得让人心生敬意。

或许,我们真的太过于,去否定,去质疑,去不屑一顾,不相信,不去接受新事物。狼孩的事件,以及对其的思考,真的惊醒了我,原本只是作为一个局外人,想要枉自去希望他回归社会,却没能发现他身上,已经发生着重大变化,而他却因此接受各种检测,被当作了实验对象。意识真的很强大,甚至可以决定你身边的一切,当然前提是你足够渴望,不对以及屈服!

最后要说的就是作者了,不太想去质疑,或者挑刺什么的,毕竟出版成一本读物,肯定是要经过处理,编排的,也正因如此,小说,故事,不是才会有高潮,以及那旁人期待,或是令人扼腕的结局吗?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意志力,想到什么就去付诸于行动,其渊博的知识面,以及朝生暮死的那种活法,才最大限度上让我们了解到了形形色色的世界吗?

今生只若,初见。

天才疯子读后感 篇5

这是国内第一部精神患者访谈手记。作者高铭是北京人,在听过一次自己的深度催眠录音后,他决议去触摸一些具有典型特征的精神患者,去看看他们眼中的国际。作者用老到却朴素易懂的文字,记载下于数十个精神病的互动,为咱们带来了一场不一样的脑力盛宴——几十个不同的视角,几十个悬殊的国际。那么究竟哪一个才是咱们很是存在着的国际呢?“不论你看见了什么,请不要对号入座!”这是劝告,更是戒律,由于,天才和疯子仅仅一念之差。何为天才?望文生义,天生之才;某百科将“天才”界说为“某人展示了卓越的构思,而此构思通常在某范畴阵线史无前例的洞察力。可用于描述一个人的某种特别才干,也能够用于描述知晓各方面问题的博学家,或许某个范畴的佼佼者。

在本书中,疯子主要是指精神病患者。在于作者互动的患者中,有思想行为天真、简直不契合常人的逻辑的;也有逻辑完善、思想细致的;更有逻辑高手,设下的连环逻辑套,环环相扣,步步逼人。给我影响最深入的,也就数这些逻辑高人了。人生在世,必定有自己遵循的一套国际观,这将决议你的行为办法以及思想方向。

国际观的树立必定有所依靠,最为常见的一类是依靠神论或宗教,例如徒,佛教徒,道家等;再者就是依靠科学的,像是以数学、生物学、物理学、哲学为树立根底的;剩余的一些都是小门杂众。在群众看来,精神患者多半是痴傻者,由于他们的思想行为异于常人,不契合社会群众的认知(狂躁症者或有暴力倾向的除外),或许更直截了当一点,他们的行为思想在咱们的眼中是“错”的。读后感.可是,契合群众规范的就是对的,不契合的就是错的,这样判别,是否有失偏颇呢?不可否认,思想惯性实实在在地捆绑着咱们大多数人,咱们怯于承受新的理论,新的事物,不知道的总是可怕的,我忍不住想起书中《在墙的另一边》这一章,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被一位医师和两位心理学家界说为“思想上的风险人物”的男士,他建议“思想是阻挠咱们认知国际的一堵墙,思想之外还有更大的国际”。如果我事前不知道他是一位确证的精神病患者的话,我必定会被他细致的逻辑降服。

其实就他的病况确诊来看,为什么心理学家和医师说他是患者就必定是?判别规范从何而来?规范又是谁拟定的?其实就现在精神病医学的开展而言,精神病医学只能界说为经历医学,是在人类开展中逐渐开。

天才疯子读后感 篇6

在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发现中,思维碰撞出的火花在狭隘的空间和时间中流淌。即使在书中他们是一群疯子。

这个世界好像有点问题,却找不出问题在哪儿。疯子,是在寻找世界,奇妙而诡异的发现,成就了他们的天才。不同寻常的感受,独到的眼界,是他们的不同所在,因此也被视为疯子。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或许疯子和天才只是一线之隔,那些被关在医院里的人,他们心中或是眼前的世界与我们不同,或许是陷入了思维的歧途,打开了思维的后门。

可是如果我们仔细的倾听,详尽地体味,顺着他们思维的脚印,翻过思维的城墙,会发现他们的世界是一个奇妙的空间,他们的“疯言疯语”却有像真是的理论。"异能追随者“,时间尽头,超级进化论,这些看似不可思议的想法,却又是在科学的基础之上推导出的。

人是个奇怪的东西,大脑皮层赋予我们思维和学习,我们也思考,纠结过这个更为神奇的世界。只是我们往往没有打破惯性思维,就像从众心理,平常和传统地思考,每天按部就班,在这个数字世界兜转。“疯子”们苦苦追寻的或许就是世界的定义,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没有确切的定义。这是六首之一,上帝说这里是天堂和地狱的战场,哲学说这是无穷的辩证迷雾,物理说这是基本粒于堆彻起来的聚合体………

虽说思考是一种正常行为。但在我们的生活中谈这种有些高深的问题似乎又有些可笑,我们的生活也并涉及这些复杂的纠结,只有学者才会关心扑朔迷离的世界和真理,对我们来说这里就是人间。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在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发现中,思维碰撞出的火花在狭隘的空间和时间中流淌。即使在书中他们是一群疯子。

这个世界好像有点问题,却找不出问题在哪儿。疯子,是在寻找世界,奇妙而诡异的发现,成就了他们的天才。不同寻常的感受,独到的眼界,是他们的不同所在,因此也被视为疯子。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或许疯子和天才只是一线之隔,那些被关在医院里的人,他们心中或是眼前的世界与我们不同,或许是陷入了思维的歧途,打开了思维的后门。

可是如果我们仔细的倾听,详尽地体味,顺着他们思维的脚印,翻过思维的城墙,会发现他们的世界是一个奇妙的空间,他们的疯言疯语却有像真是的理论。异能追随者,时间尽头,超级进化论,这些看似不可思议的想法,却又是在科学的基础之上推导出的。

人是个奇怪的东西,大脑皮层赋予我们思维和学习,我们也思考,纠结过这个更为神奇的世界。只是我们往往没有打破惯性思维,就像从众心理,平常和传统地思考,每天按部就班,在这个数字世界兜转。疯子们苦苦追寻的或许就是世界的定义,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没有确切的定义。佛说这是六首之一,上帝说这里是天堂和地狱的战场,哲学说这是无穷的辩证迷雾,物理说这是基本粒于堆彻起来的聚合体

虽说思考是一种正常行为。但在我们的生活中谈这种有些高深的问题似乎又有些可笑,我们的生活也并涉及这些复杂的纠结,只有学者才会关心扑朔迷离的世界和真理,对我们来说这里就是人间。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读后感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读后感(一)

多数书籍,都是把微小的事物放大来看,无论是情感,还是理论,可是这本书是不一样的,他用精神病人的角度去看这个让我们置疑的世界。

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总是在询问着自己,询问着这个世界,而我们大多数人,都循规蹈矩的接受命运给我们的一切。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不在询问,而作者笔下的这些人,往往过于偏执。他们把细微的事物放大,用他们的眼光去审视这个世界。

还记得一位病人,他喜欢盯着石头看,他觉得石头是有生命的。也许在我们看来,冷冰冰的石头怎么会有生命,可是,石头可以提供养分,可以养活植物,也许他不会消耗生命,但是我们又如何肯定他们没有生命?

另有一位病人,他喜欢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因此,他身边的人都觉得她不正常。在作者与她交谈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不禁认为她是正常的,而且还赞同她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没错,孩子们不愿意表达他们的想法,大人们总是用自己的观点去定义,孩子们看到的是蓝蓝的天,白白的云。但是那位女病人说的没错,他们看到的只是自己认为的有趣的东西。

我们被教育着拥有自己的思维定式,往往不敢扩展和更新自己的想法,就这样,许多人陷入狭小的圈子里活了一辈子。

书中的每一位精神病人都是天生的蛊惑着,就像作者说的,他们都有点像邪教教主,可以把人带到他们所认为的世界中去。这是因为他们都对自己的观念深信不已,并且他们希望所有人都相信他们所坚信的东西。记得有一位病人,他认为女人终究统治世界,也许他说的并不正确,可是,科学也证明女人比男人基因上的先进性。不管是真是假,他们都认定自己所认为的观点。

不得不说,这些所谓的精神病人只是世界观与他人不同,他们所看所想都与大多数人不相同。也许很多人不理解他们,但是他们所认为的就一定是谬误么?

有一个小姑娘,他可以看到天空的不同的颜色,蓝色会发生好事,红色会发生不好的事,所以她厌恶红色。她也因为家人的不理解,变得不爱说话,更戴上了墨镜,不去看天空的颜色。也许,这真的是她的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也许,这些颜色源于她的内心。可是并不能因为这个而觉得她不正常,任何人都没有资格用自己的标准去定义一个人的正常或者非正常。反而,我倒是希望有这样一种能力,去提前感受自己的祸福。

有一个男人,他很神奇,他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是他小说中的一部分,包括作者本身,最后她预测出了她半年后将离开疗养院,他的确做到了,在作者采访他的半年后。不得不说,他的预感很准确,也许,我们真的人生真的只是一部小说,而作者,正是我们自己。

其中,有一个故事令我很感动。那个老妇人在老伴死后,仍然觉得他还活着,并依旧照顾他的饮食起居,也许那个老人真的还在,但是只有老妇人看得见,或者,老妇人知道他不在了,但仍旧希望他还在,只是这样的骗着自己。可是,这也是一种永远。

婚纱在衣柜里早就尘封,

我们的容颜都已渐渐苍老,

感谢你带给我的每一天,

正事因为你,我才有勇气说:

永远,永远。

就是这样一本书,他没有多么华丽的辞藻,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是就是这样一本书,让我忍不住一口气读完。有时候,用精神病人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我们更能去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读后感(二)

天才和疯子是个怎样的界定?什么是天才,什么是疯子?小时候也和大多数人一样想,天才就是高智商,疯子就是精神病,仿佛一个在天,一个在地,永远不可能有交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改变了很多我对这两者的看法。

这是我看过最好看的书之一,即使是有之一,也不影响我所表达的对这本书的喜爱,好久没遇到一本自己如此喜欢的书了。喜欢这本书,不仅因为作者轻松的笔调,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展示了的一个自己几乎没有接触过的世界,展示出来的独特视角。

在大多数人的眼里,疯子都是精神病院里,精神出了问题,神经错乱,举止怪异的人,简而言之,即是脑子有病。然而看过《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后,我发现疯子不应该被这样子定义的,他们中很多有自己的思想,页很清楚自己在想什么,甚至很多想法是很有科学性的,就像书中的四维虫子和时间的尽头等节所提到的,患者的思维是很严密的,所讲到的量子力学也是有根有据的,讲述时思路清晰严谨,若是在大学课堂讲课,相信是很有资深教授的范儿的。但是这样的人却被送进了精神病院,人们把他们当成疯子,只是因为他们的思想被绝大多数人所不能理解和接受。若是人们能宽容地对待这样的思想,换个角度来看疯子们一些天马行空式的想法,或许他们就是坐在研究院的科学家了。

天才和疯子有时只是时代的差别,如果在一千多年前有人整天拿电脑,航天飞机什么的来说事,人们肯定也觉得他们是疯子,可是在今天,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人都不会对此有丝毫的质疑,它们都成为了现实。再如,尼采,梵高,爱因斯坦等天才都有不被大家所理解的时候。尼采是西方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他最早开始批判西方现代社会,然而他的学说在他的时代却没有引起人们重视,这位自称是太阳的哲学家后来还被送进了精神病院。梵高也因自己的画风和当时的主流不同而不被大家所待见,后来也进了精神病院。天才若是生不逢时,便也成了疯子。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理解万岁。我想在以后的日子,即使我不懂疯子们的世界,我也会尊重他们的想法,有时并不是别人的想法怪异,只是那是自己没法达到的高度。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读后感(三)

今天终于读完了,觉得这本书写得很成功,因为我读完最后一页的时候,突然就想起了本书的引言--世界到底是怎样的?

世界到底是怎样的?我觉得思考这个问题还是需要很多勇气的,更不说为了解答这个问题而采取的行动。作者选择从另类人士的世界观中,试图去寻求答案。

其中,最后一篇《果冻世界》给我的印象最深。整个物质世界就像一个果冻,而里面的小气泡就是精神世界,还有果冻外的世界。想想,如果你所看到的,或者所感受到的一切,都是你精神产生,或者决定的,即承认即存在,不承认即不存在,这是不是很神奇?你或许会辩驳说,很多东西并不是你想的,但它却实实在在的发生了。我的解释是:1. 别忘了,你的物质世界和别人是共用的,就好像你和别人同居时,共用一个厨房来做菜一样,人不同,做出来的菜就不同,但都受到了厨房条件的限制;2. 很多事情,你虽然不愿意,但潜意识里还是妥协了,意味着你还是某种程度的接受了。那么,我们能否让自己的精神力量更强大呢?或许有人已经知道我想说什么了,特异功能,对不对?先不质疑它的可能性,先想想,假设,先不考虑别人的精神作用,或这个世界只有你一个人,你随心所欲,世界按你的想法变形。然后,考虑别人的精神作用,如果别人接受(记住,这里的接受是真的接受,也就是如果你不接受,你的精神都会消失的,你也就没了),那么你特异功能表演成功了。如果别人不接受呢?特异功能就成浮云了。所以想要拥有特异功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从物质的角度看,其实特异功能又有什么什么神奇呢?让人了解你的想法,甚至接受你的想法,本身就是特异功能了。那么你要让周围的环境按照你想的来,甚至让世界按你想的来,改变世界,都是特异功能。这么想,我觉得心理真的平衡多了。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这本书是陶瑾同学推荐给班上同学们的,一听到这书名我便就对这本书有了兴趣,或许是因为它天才与疯子的强烈,对比更引我注意力,想去一览究竟:天才与疯子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

当我在网上查找到这本书时知道了这本书是通过作者与一些病人的采访,以访谈录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精神病患者的内心世界,通过这种独特的角度,我们能够了解这些疯子如天才一般的思想。

整本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其实是那个能够把街上的人当作动物看的女孩。起初,我与作者一样,有些怀疑这个女孩,她是否伪装成病人的样子。她只需故作惊讶,然后指着无辜的路人说:看!那一只会用后腿走路的狮子!即可,却不曾想女孩所说的一切都是真的。

当初作者在、说明确实这个女孩的病是真的时候,我也吃了一惊,道:天哪,如果我也是这样的就好了啊,不用那样小心翼翼的洞察人心,然后谨慎地交往,而不是只要像女孩一样简单地望一眼便知一二,觉得好笑的也不用掩藏地大声笑出来;觉得无趣得也不用怎样作为礼貌的回以微笑。

回过头想想,能够这样的女孩也正因为没有几个而被归于精神病范围。如果我也拥有了这样令人惊叹的技能,之后便可肆无忌惮地笑啊哭啊也好,也不会开心的吧,毕竟被人冷落,被人抛弃,便就成了那样胆怯、害怕的性格,没有任意的自由可言吧!就这点相比,我也的确是比她幸福了许多----我是正常的呀!

然而许多时候,我们却会迫不得已的露出许多并不想要露出的微笑。久而久之,微笑便成了一种礼貌,那是应该露出的才对。甚至别人会问你:你为什么不笑呢?这时候又该露出尴尬的微笑了。

她作为一个患者,或许的确是疯子,但是如果侧重于看她的各种行为举止亦或思想来说,她却又的确是天才。所以,我们也不能只顾忌他人表面现象或者外表而不再去关心他人的内在。所以我们应把每个人都当作患者对待,把一切向最好的方面去想象。这样才不会把美好的事物扼杀在摇篮里。

我们应该将美好的一面面向他人,这才是一个美好的社会,一切才都能美好起来。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篇一:

昨天刚开始看《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这本书,不得不说这本书深深的吸引了我。本来我是想在网上买纸质的书来看的,我喜欢静静的躺床上翻着书的感觉,那种感觉很真实。但是因为昨天在等吃饭的那段时间过于无聊,我就在网上下了电子版的想打发一下时间。可是当我看了2个故事之后,我就发现自己深深的陷了进去,我想迫切的了解每个故事,想知道每个人心里不同的世界,即使知道这本书是写的所谓精神病人的眼中的世界。

首先,我承认我自己是个对奇特想法充满好奇的人。我佩服所有逻辑性缜密,具有个人思想的人。所以当我看到这些生活在自己世界中,拥有着支持自己活下来的信仰的不同人群,我内心觉得神奇和兴奋。我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突然看到原来有这么多人在对这个世界进行分析和思考。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坚不可摧的精神体系。

篇二:

这是一本努力从精神病人的角度去感受这个世界的书籍。作者别出心裁的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各种精神病人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将他们的故事记录下来,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叙述他们的经历。

这是一本有魔力的书,他使人们深刻的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和这些精神病人究竟有怎样的区别?

书中不乏有一些古怪离奇让人啼笑皆非的案例,比如说一个男人坚信女人是这个世界上最恐怖的生物而对她们充满了畏惧,又比如说一个女人自称曾经被外星人绑架过,还有为了变成天才而接受开颅手术的狂人等等。但引起我最多关注的,还是那些与本书名称相呼应的案例与天才们有着一线之隔的疯子。

这些人,说是疯子也不为过。他们有着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想法和坚持,有些特点几乎可以用荒诞来形容。他们有的像是蛊惑人心的邪教教主,有的像是蹲在路边以为自己是蘑菇的痴呆,有的像是沉浸在自己幻想世界里的空想者,还有的,拥有谁也不相信他们会拥有的能力。除了最后一种人难辨真假以外,其余的人都有着自己的一套强大而牢不可破的世界观,你甚至无法用现在已知的理论去辩驳他那看似荒诞却又逻辑严密的推理,这也是很多人去治疗别人的精神疾病结果自己却被带上歪路的原因。很多这样的案例带给我巨大的震撼,我承认他们的观点很荒诞很偏离实际,但是不得不否认他们自己创造了一个属于他们的,和我们不一样的世界。这个世界有着严密的逻辑,甚至与现实的世界接轨,你无法去辩驳,去纠正他。看过这本书,你会对他们产生深深的同情与敬仰,就好像是为了不让这种太过出格的世界观在这个社会上散播开来,我们把他们单独的隔离开来,否定他们的观点,他们的世界,他们的一切,将他们称呼为疯子,是的,我们否定了他们,但是他们坚持自己的观点,所以他们在那里,一个被隔离开来的地方。里面最让我心痛的是两个孩子的案例,他们两个都是天才,只是天才的成分中夹杂着灵异。一个在物理方面有天赋的孩子自称能够感觉到四维虫子,所以不断的在物理学上探索,想探索这种超越三维的非物质性生物。另一个孩子拥有极高的智商,但是能看到好运和厄运的颜色,并且经常做一些不被父母理解的举动。其实不是这样,作者努力跟她沟通之后发现她的这些举动看似无理取闹,其实有着比成年人更多的思考。

智多近妖,我常听人说起这样一个词。聪明的让周围的人不寒而栗,大概指的就是这种人了吧。我不奢望这些人能够得到解脱,跟我们一样正常的生活,我只希望那些拥有极高智慧的人们别再因为不被人们所理解或者接受就被定义为疯子。

精神病人和我们眼中的世界不同,但是他们和我们一样有着自己的欢乐与悲伤,有着自己的心理活动,请给他们一些尊重,尊重他们的思考,尊重他们的信仰。

篇三:

这本书以访谈录的形式记载了生活在另一个角落的人群(精神病患者、心理障碍者等边缘人)深刻、视角独特的所思所想,让人们可以了解到疯子抑或天才真正的内心世界。此书是国内第一本具有人文情怀的访谈录形式的文学作品。

内容涉及生理学、心理学、佛学、宗教、量子物理、符号学以及玛雅文明和预言等众多领域。

我第一次看的时候年龄有点小,脑子里世界也没完全形成。从小被人说成疯疯癫癫的,只是想在这本书里仔细寻找着与自己相像的影子,想有科学依据地挤进天才的行列中,再对所有人不屑一顾。所以把这本书当作神书,以为是学术论著。

可,这是一部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三个特点是艺术的、离不开幻想的和感性的。这是我第二次读铭记于心的。别太当真了。

这两年这本书突然就火了,身边的人都在问对方有没有看过这本书,好像这本书是本人生必读的经典。猎奇心理,充斥在这个酒足饭饱的社会。证明自己一样又不一样。

这本书里有40多个故事。其实就是在围绕着那几个梦啊宇宙啊人性啊的问题,都是普遍已知加上一点玄乎和想象,当然,有想象也是好的。还有一些就是其实很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吧,感觉算不上神经病?对于每个人都有心理问题这句话我是肯定的。

我现在还对这本书里很多故事有着深刻印象,可以讲出大部分的故事,比如最具名气的墙角蘑菇、杀宫殿的三只小猪、极度女权主义男子、拥有鼻犁器的女孩、恐怖的颅骨穿孔等等

自认为这也算这本书的成功之处,因为我的脑子对于单纯的消耗品是有自动清除记忆的功能的。

第十一个故事,一直以来都是我最喜欢的一个。一直想要和里面的男人一样。关自己个几天几夜的,什么事都不做,就冥想,其实不说感悟世界什么的,觉得释放精神也蛮好的。

因为总是感觉有好多事在脑子里面,可常常懒得去想,反正就一直压着,有些就忘记了。可能回忆起并不是什么好事,可就是想去弄明白。

还有他对于苹果味道的描写啊

用牙齿割开果皮的时候,那股原本淡淡的清新味道冲破一个临界点开始逐步在嘴里扩散开,味道逐渐变得浓郁,随着慢慢地嚼碎,果汁放肆地在舌尖上溅开,绝对野蛮,又狂暴地掠过干枯的味蕾.......果肉中的每一个细小颗粒都在争先恐后地开裂,释放出更多更多苹果的味道,果皮果肉被切成很小的碎步在牙齿间游移,味道就跟着冲击波一样传向嘴中每一个角落......苹果的清香伴随着果汁滑向喉咙深处.......天呐.......刚刚被冲刷过的味几乎是虔诚地向大脑传递这种信息......所有的感官,经过好几天的被遗忘后,由精神,感觉统驭着,伴随着一个苹果,卷土重来。

我一个不喜欢吃苹果的人看着这些形容都想流口水!(真希望自己也有这种形容文笔功底!

这本书里讲的最多的故事,大概就是关于梦的了。我也一直很疑惑着的,特别是梦到一些奇怪的东西的时候。第二个故事就是讲一个连续的梦,好像另一个平行世界。我记得我也有段时间每天晚上都做连续的梦,从小到大,那段时间,我总觉得是我要死了,因为不都说人死的时候会瞬间回想起一辈子嘛?但好像随着心情的好转,梦也不见了。

还有第二十二个,梦中是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一个不一样的自己,想起《盗梦空间》,梦真的能影响一个人的思想?我好像并没有这个困恼,因为大部分起来就忘记了啊,或者就是一句哦,是梦啊。

最近也一直在读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希望读完能够给出一个较好的解释。

虽然我说这本书是本文学作品,失去了它吸引我的最开始的点,但并没有什么不好,这本书是成功的。这本书的确是给了我很多好奇的地方去思考,就像作者一直在寻找着一样。

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活在世上又有什么意义?大多数我们那些年过半百的父母也未必清楚。可能我们穷尽一生也不能找到答案,也可能本来就没有答案。

怎么说呢,愿我们都能在世界里找到那个天才自己吧。

读后感《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读后感《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 一)

当我决定结束的时候,就拿出预先准备好的苹果,把苹果洗干净,看着果皮上的细小颗粒觉得很陌生,愣了一会儿,试好咬下去....我猜大多数人不知道苹果的真正味道!我告诉你吧:用牙齿割开果皮的时候,那股原本淡谈的清新味道冲破一个临界点开始逐步在嘴里扩敢开,味道逐渐变得浓郁。随着慢慢地嚼碎,果汁放肆地在舌尖上溅开,绝对野蛮又任暴地掠过干枯的味蕾....果肉中的每一个细小颗粒都在争先恐后地开裂,释放出更多苹果的味道。果皮果肉被切成很小的碎片在牙齿间游移,味道就跟冲击波一种技向嘴中每一个角落...苹果的清香伴随着果汁滑向喉咙深..哪.冲刷过的味蕾几乎是虔诚地向大脑传递这种信息...所有的感官,经过好几天压被遗忘后,由精神、感觉统驭着,伴随着一个苹果,卷土重来!嘖贖,现在想能来我都会忍不住流口水。

读完这段,我细细咽了一下口水,似乎品味到了苹果的果汁在口中四溅,流入喉咙进入胃中。把自己放进了一个房间里面,没有电,只有水,刚开始可能坚持一天就会饿,也会渴,慢慢的你会忘记食物,忘记饥饿,也不知道食物的味道。慢慢的就不再觉得食物有任何诱惑力,困了就睡。

这个精神病人五天没有出门,他的家人都以为他出事了,便四处寻找。于是我到了他的家中,与他聊天。我和他聊完之后回家看着苹果,想着他说的这段话。可能只有到了口中无味的时候才能体会到苹果本身的滋味。

读到这的时候请你咽下口水,然后看着家中的苹果,细细思索上面写的试着咬下去。。。

(二)

想看到真正的世界,就要用天的眼睛去看天,用云的眼睛睛去看云,用风的眼睛去看风, 用花草树木的眼睛去看花草树木,用石头的眼睛去看石头,用大海的眼睛去有大海,用动物的眼睛去看动物,用人的眼睛去看人。

为什么小孩子不喜欢逛街,试着蹲下来和小孩子一个高度,你看到的只有不同的腿在向前动,商店里面也只有衣服的支架。当孩子要求你抱抱的时候请抱起她,让她看到和你一样的世界。

很久很久以前,我听到过一个故事,有个精神病人拿着伞蹲在草坪上,别人问他,他说我是一个蘑菇。当时我并不理解,觉得就是精神病,怕是傻掉了。但当我看了这篇文章,我才知道他只是站在蘑菇的角度对话蘑菇。

这篇文章写一个女生会模仿任何一个人,语调,语言,动作都像极了,一个老人或或者亲近的人。她说:我开始想了很多办法,最后决定还是用这个最笨的办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换个角度看。不过,这个换角度,要复杂的多。因为要换角度看的不是一件事,而是整个世界!最开始我先是慢慢观察别人的细节,然后记住那些细节的特征,再然后开始试着模仿别人、体会对方为什么这么做。说白了就是变成你模仿的那个人。模仿的时间久了,会了解被模仿者的心态,进-步,就会学会用对方的眼睛去看事物了,如果掌握的好,甚至可以知道对方在想什么。

(三)

像灵魂盘起尾巴挤进躯壳当人一样。想不被人当成精神病,那就必须藏好一些想法, 不要随便告诉别人,这样安全了。因为我们的世界,还没有准备好容纳那么多稀奇古怪的事情。

这是我和大家分享的最后一段话了,刚开始的时候我真的会细细品每篇文章,每句话。后来才知道他们是天才,他们是敢于把自己的突出的差异表现出来,这个世界就是这样,一旦出现异类,就会被称为精神病。只有藏好自己的差异,才能和大家通行。

小男孩在路上遇到了一个老爷爷,给他讲了灵魂的事情,他不光自己相信,还说通了身边人一起相信。

万一只有灵魂知道呢?

灵魂这个东西,有没有我不知道。但是我是相信有的,因为当你感受到了你没有看到听到的东西,我更愿意相信这个是灵魂的感受。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更像一个神经病,而非精神病。因为神经病是病,而不是你对这个世界更多的参悟。

读后感姗姗来迟,有时候心事很重的时候也会看几章节,暂时忘记不愉快,可能看完了也想明白了。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假期里,我读了一本关于精神病人的世界的书。它并不是一本介绍精神病人生活或者治疗的书,而是一本关于精神病人异于常人的世界观。这是一本极具有人文情怀的精神病患访谈录,作者通过多次接触二十多个精神病人,了解他们的世界观,根据笔录和录音记载了生活在另一个角落的人群的独特深刻的所思所想。

当大家听到精神病人时,就会想起那些行为怪异,冷血残酷,疯疯癫癫的人。这就是精神病人吗?先前我以为是,后来读这本书时我才发现,有时天才和疯子真的只是只差一步,精神病人之所以被判为患有精神疾病,只不过是他们的世界观与我们正常人(在我们看来我们是正常人,在精神病患看来我们才是不正常)的世界观不一样,与主流的世界观不一样,而我们正常人难以接受他们的世界观,因此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把与我们正常世界观不一样的人界定一个圈,把他们围起来。

在这本书里,很多都是一些精神病人对于世界的本质的一种看法。里面有一个精神病人使我印象非常深刻,他称自己是另外一个宇宙的地球人。他支持多宇宙论,多宇宙论就是宇宙不是一个,而是很多个,举一个例子,假设让你回到五十年前杀死你的祖父,那么就不会有你的存在,但是没有你的存在,怎么杀死你的祖父呢?于是会有你存在的宇宙,也会有你杀不死你祖父的宇宙,也有你不存在的宇宙。更令人难以相信的是他来到我们目前存在的这个宇宙是通过精神传输。精神传输,听起来让人觉得不可能,但其实如果量子力学达到一定的高度,是可行的。此时此刻我们还能认为他真是一个疯子吗?可是他的真实性无法得到证明,因为我们的技术没有达到这样一个程度,也不能接受他的说法,因为多宇宙论在物理届里还存在着争议。

关于精神病人,我还觉得他们很可悲。这本书记载了一个可怜的人,他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做一个可怕的梦,他梦见自己睡了很久很久,当他醒来的时候却是一个陌生的地方,包裹着他的是一种类似于鸡蛋薄膜的物质,他凭着生存本能撑破物质,走出来时发现是一个陌生的房间,他逃到房外,看到都是十间一模一样的房间,里面同样有鸡蛋膜一样的物质,可是里面包裹着的确实已经干瘪的死尸,再走出这一层,才发现他正在一只大船上,周边都是一望无际的海,没有任何生物,他哭了,哭得嘶声裂解因为他知道,这个世界只剩下他一个人了,他很绝望。这一篇目就叫《孤独的守望者》。那种无所不在的孤独,不是寂寞,吞噬着仅有的一丝灵魂,无法解脱,只能承受,直到崩溃。

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觉得有一种难过的感觉,甚至觉得可怕的。它颠覆了我对精神病人的看法。其实精神病人的思维是如此的开阔,想象力如此的丰富,并且比正常人更优秀的是他们能够不断思考世界的本质,他们的知识如此的深厚,甚至能提出量子力学,相对论等深厚的学术研讨。他们表达他们的世界观时,绝大部分不是疯言疯语完全听不懂,而是非常具有逻辑性。正是如此我才觉得可怕,从逻辑上讲,虽然他们很主观,但是并没有明显的漏洞来让我们推翻,我们会在潜意识中认可这些东西,会不自觉的改变我们的世界观和社会观。此时让我迷惑的是,他们是真天才还是莫名其妙的疯子?

最后我觉得书中以为精神病人说的话很有意思,于是摘抄了下来:想看到真正的世界,就要用天的眼睛去看天,用云的眼睛去看云,用风的眼睛去看风,用花草树木的眼睛去看花草树木,用石头的眼睛去看石头,用大海的眼睛去看大海,用动物的眼睛去看动物,用人的眼睛去看人。有一天你认为我疯了,其实是你疯了。

注:内容请关注栏目

关于初二读读后感天才疯子合集


写读后感是否不宜过多地重复作品的内容呢?了解作品是我们对于一部新作品认识的开始,读后感要抓住重点,写出真情实感。也许下面的“初二读读后感天才疯子”正合你意!不妨参考一下。希望你喜欢!

初二读读后感天才疯子(篇1)

这本书,在我的收藏架中,呆了有差不多1年了吧?始终未曾拿出来读,恰巧这次5月假期去扬州旅游,入住的酒店里刚巧看见有这本书,兴之所至,也就拿起来翻阅了起来,不得不说,刚看完几个案例就觉得实在是太有趣,放不下手来,然,读到约一半时,越读越觉得细思极恐,不由得脊背发寒,寒毛直竖~终于明白为何取这样的名字,果真是贴切。天才与疯子着实是一线之隔,你是天才?还是疯子?

我忽然在想精神病的定义究竟什么?

书中有些例子,说真的,我都觉得能说服我了,那逻辑和思维真的是超级赞,阅历、知识也是相当的丰富,根基也很深~何为疯子?我想,大约是“偏执”“程度”吧?

其实生活里,人们多多少少都会有一点“精神病”,例如:抑郁、偏执、强迫……只是看程度如何、是否影响到了别人,又或者说,是否能够隐藏?至少让别人觉得你是跟其他人一样的……是的,一样……你跟别人不一样了,你的想法太超前,超前到了别人实在无法理解,而你又想让别人知道,宣传这样的想法,那就成了“精神病”!

看到最后一章的时候,有断话,真心说到了我的心坎里:矛盾,是一种孤独感。虽然为此痛苦不堪,但是又尽力维护这那种孤独感。经常是处在一种挣扎状态:既希望别人关注、关心自己,又不知道该怎么去接触和回应别人,于是干脆直接抗拒。可是骨子里又是那么的渴望被了解,渴望被理解,渴望被关注……哪怕会后悔,也继续坚持着去抗拒,而且矛盾到嘴里说出来的和心里想的完全相反。

这段话,真心触动了我的灵魂,是的,我的灵魂~亦是那种找到了同类的感觉。那是我童年从8岁开始便挥之不去的孤独感。跟随我20多年。但是现在我想,我喜欢这种孤独感!是的,喜欢!也克服了自己想要被关注、被关心的渴望~!

最后,就像书中所写:面对未知,没必要害怕,而是学会尊重未知的存在。其实那也是对自己的尊重,给自己一个尝试着去了解、辨析的机会。也就才有思考的机会。

初二读读后感天才疯子(篇2)

外界对这本书的评价褒贬不一。我不知道这本书到底是写的还是编的。

我认为一本书可以带给读者一些不同的感受,一些自己的感悟,这总归是值得的。说,“超出常人半步是天才,超出常人一步是疯子。”可能吧,可能当天才执着研究一件东西未果时,会被普通人当作疯子吧。“疯子”的定义究竟是什么?与大多数人不同?不被大多数人理解?

拿这本书中的例子来说,“疯子”也分种类。

1、有些“疯子”说了很多离奇的事,没有办法用现代科学解释。这其中可能是心理作用产生的幻觉,也可能是真的。这不得而知。

2、有些“疯子”有与大多数人不同的价值观、世界观,这没有错误,也可以理解,只是不被多数人接受。但我的确很佩服他们对某方面知识了解的程度,强大的逻辑思维和足够坚定的信念。

3、有些“疯子”是钻牛角尖。如果说天才是在某方面了解得很全面,那这类“疯子”是太过固执自己片面的理解,而把自己带入无可救药的深渊…我还是很喜欢这本书中的一些章节,它让我想起曾经的我也想过的一些问题,也让现在的我有了心里的一些答案。

这个答案是自己给的,它不一定是最正确的,但它是认真思索过后,确定也相信的。佛法最信奉的是包容性,我们可以允许不同的存在,但是我们不能强迫别人也要和自己相信的一样。我们可能大多数人都有一些“精神病”,就像强迫症,如果你必须把自己的东西弄得整整齐齐,那当然可以,但是别人的东西你看不过,也非要收拾好,可能有人会允许你帮他收拾;也可能不被允许,因为你没权利乱动别人的东西。如果你强迫的是自己的指甲要干干净净,你不能强迫别人的也一定要那样。所谓的是不是精神病,无非就是,你有没有影响到别人。总之,我还是被那些新奇的想法吸引,还是愿意承认不同,也佩服那些愿意探索,愿意实践,认真做事的人。

初二读读后感天才疯子(篇3)

正如书名所言,天才与疯子,只有一线之隔,当一个天才困惑,迷茫,不解,纠结时,他就会产生心结,而心结不解,那个天才就很可能变成一个疯子。而一个疯子,哪怕他混沌,疯狂,邪恶,他仍然可能是个天才。

书中的“天才”们,大多有着令人羡慕的超能力。但是有几个天才,却因为他们的能力,变成了疯子,而他们的能力,就是预见未来,还有无限重生。

先来说说预见未来,他能预见的事情很多,如:他买了一个杯子,过了几天后,他毫无理由买下的这个杯子,派上了用场。还有,他会突然想起某个人,然后那个人很快就就会和他联系,他想象一座建筑物被火烧,没过几天,真的就发生了火灾,等等。最可怕的是,有时会有一些杂乱无章的信息流过他的眼睛,他知道,他非常清楚,这些信息非常重要!可他却抓不住,看不清。所以他抓狂,焦虑,疲惫,饱受这令人羡慕的能力的折磨,可他却又无能为力,与他人倾诉,别人还不相信他,以为他在说胡话,所以,他变的狂躁,他从一个天才,变成了一个疯子。

另一个,无限重生,他拥有着令无数人想要拥有的能力,当然,他可能只是个有着妄想症的精神病患者,但是,他也可能真的有这个能力,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可能是因为我有钱,没人认为我疯了,而那些没钱的,就是疯子。”真是讽刺,从古至今,有无数人想长生不老,无限重生,他们焚香放生,茹素念经,出家炼丹,寻仙求神,但无限重生真的好吗?对他而言,无限重生就说折磨,他甚至自杀过,想要真正的死去,但没有用,还是一世又一世的重生。他只能看着他所爱的,在意的人们,一个又一个的死去,所以他不敢爱,不敢恨,他只能活着,永远的活着!他只能绝望的大喊着:“不要死!也不要孤单的活着。”

当时,我看完这两个片段时,我的内心感慨万千,之前,我一直认为那些精神病患者,或者说是“疯子”,就是那种傻傻的,痴呆的,疯狂的。可我发现,我错了,也许有些“疯子”,他们很痛苦,他们很无奈,没有人理解他们,他们只能默默承受,但是,我们却不是这样想的,我们只会一味的认为他们只是脑子有问题,出现幻觉了。这让我想实在是想笑,他们,有着让无数人羡慕的能力,在我们的认知里,拥有这种能力的,都是高高在上的天才,是智者,能带领我们走向未来,多么让人向往啊,可是我们却不知道拥有这种能力的同时,还要背负着多么沉重的责任,于是当他们被重责压倒时,癫狂时,向我们诉说时,我们只会狠狠的翻个白眼,骂一句:“神经病”,或是干脆不作为,根本不相信他们,想一想,有多少匹骆驼,是因为我们的不信任,不作为,不理解,这根令人绝望的稻草给压倒的?这是否值得我们去深思?

我们的世界还没有准备好容纳那么多稀奇古怪的事情,但是人与人之间多一些理解与信任,多一份帮助,是不是能减少一个疯子,多出一份美好的未来呢?

初二读读后感天才疯子(篇4)

读这本书纯属出于好奇,都说“好奇害死猫”,这本书害惨了我。

每次到书店或者大的图书批发市场,都会看到这本书展在最明显的位置,电子书阅读排行榜它也是高居榜首,这无疑是一本畅销书。

前几天我看电子书的时候又推送它,出于好奇没有看简介就直接读内容了。

说实话,内容很吸引人,它是研究我们既害怕又好奇的东西——精神病注意是精神病和精神有问题的人。

精神有问题的患者,在我们看来都是暴躁的,会伤害别人。不定期攻击和伤害让常人难以接受,被认为是病人。

在农村,这样的人经常被关在一个房间或者是一个笼子里,靠投食生活。

在城市,大部分都被送进精神病院,也有小部分没有攻击性的自己呆在家里。

作者花了四年的时间,接触这些病人,和精神病人沟通,录音,探索他们的精神世界。

不得不说,里面有很多超懂科学的患者,他们的逻辑性很强,有一套自己的思想体系,有的甚至比正常人的知识储备还多,但因为别人听不懂、不理解被认定为精神病人。

但也有患者确实有妄想症、多重人格、精神分裂症,多重人格的人会杀人、会认为这世界有鬼,精神分裂的人会认为有很多个自己在撞墙。

其中有个患者自己照了两天镜子把自己照疯了,也有杀人后觉得被杀者没有死,而是喜欢自己反复的杀她。

总之这些患有严重精神病的杀人犯让我很恐怖,很害怕,因为我是从来不看恐怖片的。

我也会想精神病人说的话,但是作者已经反反复复强调了,千万不要想精神病人的话,不然你也会成为精神病的。

前两天害怕自己一个人睡,怕有鬼;这两天又害怕照镜子,刻意的回避,我要暗示我自己,我很健康,世界上根本没有鬼,镜子里就是一个人的映像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

一切都很正常,不要再想这本书了,我真心的奉劝,胆小的人不要看这本书,虽然它能增加我们的认知,但这并不是一本积极向上的书。

初二读读后感天才疯子(篇5)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疯子、精神病对于我来说就是古怪、可怕的代名词,然而《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让我对他们有了一个新的认识,甚至最终发觉,他们的思想有时会强大到超乎我们的想象。

相对我们这些正常人,我们会发现精神病人的视角远比我们宽阔得多:面对各种包装纸上举着“腿”进行宣传的动物,面对一块从不运动的石头,面对地球是圆是方的质疑,我们总会一笑而过,而与此相反,精神病人会全身心地投入思索之中,乃至成为正常人眼中的异类,从而被人们称之为精神病。其实,一位患者的话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一切:“你们看我是疯子,实际上我看你们才是疯子。”

这句话对我触动很大,是的,站在精神病人的角度上,我们才是奇怪的,我们会拼命追求好的工作、好的家庭、好的地位……没有尽头。对于常人来说,这是对生活更高的追求,可是一位患者却看到了不一样的本质:“你们拥有了你想要的,还是会无穷无尽地要更多。”这对于人类的欲望概括得何其准确!人们也许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但却知道拥有更多总比没有好——不管有没有用……

书中记录了一位奇人,他未满十八岁,却在思考着物理四维问题,他的观点,甚至让量子物理学教授也听得目瞪口呆,但是他却又在量子物理学考试中错得一塌糊涂——这样的人,在我们眼中只是一个怪胎,可实际上,他的知识却贯穿维度领域!可以想象,如果他不是精神病人,物理界也许会出现一颗闪耀的科学新星。

而与此相对的,是人类物理史上一颗真正的巨星——牛顿。他的一生攻破了无数难关,解释了无数的物理现象,可是却在晚年由于研究的深入,发现了更多未解之谜,他从各种方面去尝试,但依然以失败告终。于是,他只能将这些归于神的创造,思维最终陷入了混乱……

通过精神病人的视角,我们会发现与我们的认知所不同的世界。一位患者曾在自己的口袋里挖了一个洞,用DV机从里面拍下自己一整天的生活,他想站在另外一个视角来审视自己、探究自己。这让我在一瞬间明白了一点什么——某些精神病人也许正因为对未知事物的探索过于执着,达到了偏执、甚至于癫狂的状态,才被人们所不理解,事实上,他们的思想与我们,也许高出了许多。

天才与疯子,有时仅有一步之遥。

初二读读后感天才疯子(篇6)

一次次让我停了下来。原因很简单,书看的让人头胀。对,用“胀”这个字形容,最接近我的状态了。我自认心理精神还是蛮强大的,但是越到后来没看两篇就得停下来,让大脑休息一下。这时最大的感受就是特别想做个数学题或者几个英语单词。前者让我重新回到理性的世界,后者让我暂时忘掉一些东西。

这不是危言耸听。虽然最终因为好奇心的驱动,我还是读完了小说。

它对人最大的帮助是里面好多个案例涉及到了量子物理的知识以及相对论的知识。“精神病人”用巧妙地比喻让人恍然大悟。扭曲空间是相对论的结论,但是我一直不知道怎么理解。那个“疯子”天才般的用苹果在布上滚动解释,顺便解释了黑洞和白洞之间的联系,让人不得不佩服。

但最后别看这本书。

每读到一个案例,特别是遇到逻辑能力很强的病人,他的逻辑没有丝毫弱点,讲的让我感觉“很有道理”。我不止一次的想到这几个字,然后提醒自己,他是个精神病人。连作者也不知一次的提到精神病医师被自己的病人搞得成了精神病的事。作者费尽心思的写这些东西,很好,但是几乎每个案例,他都留下了空白。那是个令人难受的空白,他采访了病人,病人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作者把笔录搬出来,即就是把精神病人的语录复述一遍。作者按照自己的理论,把自己的空间缩小,让病人释放出自己的空间。可是他写成了书之后,那些病人的空间被无限的放大了。

换句话说,作者的每次采访,特别是那些非常厉害的病人,他都会被其他医生一再警告,最好别把病人说的当真。可是作者把这些极其危险地思想毫无保留的说了出来。这不就等于让读者真切的面对这些”天才“吗?

最令人不可忍受的是,靠后有一篇的案例的病人竟是作者自己。他毫无掩饰的承认了自己的多重人格。如果说,从前的我对于精神病人,以玩笑的态度视之,今后我不得不提醒自己,他们只是少数而已。

看书的这几天,我发现自己想问题的方式已经有了变化。强迫症的感受也更加强烈。总之,我很后悔自己看了这本书,并且思考了其中的内容。

看书的时候,我有的添加笔记。我不愿意再回顾这些天才们的高见了,那些”经典“的思想我也不愿再记住。愿想看书的人,收起你的好奇心,珍爱生命。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范文)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王健推荐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拥有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群(精神病患者或是有心理障碍的人),努力从他们的角度去感受这个世界的书籍。作者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和各种精神病人进行交流,去了解他们的内心所想,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出发将他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以对话的方式记录下来。

这是一本很神奇的书,在看完每一个谈话后我都会询问自己——到底我们的世界是怎么样的世界?我们和这些精神病人有什么区别?

我们大多数人在人生长河中都是循规蹈矩地接受这个世界的一切,认为世界就应该是这个样子。而作者笔下的这些人往往是过于偏执,把细小的事情放大,用他们的眼光去审视这个世界。而且他们所说的,对于整个世界的认知,逻辑又是那么清晰,让人无法反驳,让人细思极恐。最后归结于一点就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还是太少。也许他们是对的,只是他们的思想太过于超前,颠覆了人们以往的认知,不能被世人所理解、接纳。就像歌德曾经说过的那样:真理属于人类,谬误属于时代。或许在未来,人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更加深刻,再回首看我们这个世界的普通人,或许我们才是他们眼中的疯子。

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可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对现在我们生活的世界的认识都不尽相同。就像本书前言所写,道说:这里是人间;佛说:这里是六道之一;上帝说:这里是天堂和地狱之间的战场;哲学说:这里是无穷的辩证迷雾;物理说:这里是基本粒子堆砌出来的聚合体;人文说:这里是存在;历史说:这里是时间的积累;都有各自的解释。

书中不乏有一些稀奇古怪的案例,比如说一个女人认为镜中有一个世界,镜中人总想着把现实世界的她拉到镜中从而代替她。又比如说一个小哥想要自杀,目的就是想要看看自己死后会的世界会变成怎样。还有为了变成天才而接接受开颅手术的狂人等等。但最吸引我的还是那个与本书相呼应的案例——与天才们有着一线之隔的疯子。

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的世界观是相同的,但是也有极少数人的世界观很独特,跟别人很不一样。这些人说他们是疯子也不为过。他们有着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想法和坚持,有的甚至可以说是很荒诞。也许他们是对的,是这个世界的先知,智者。但是智多近妖,也许他们就是这种人,聪明的让人不寒而栗。精神病人眼中的世界和我们不同,我不奢望这些人可以得到解脱,找到自己的真理,跟我们一样正常的生活,我只希望那些拥有极高智慧的人们别再因为不被世人们所理解或者接受就被定义为疯子。

他们只是在追求自己的真理罢了。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好看读后感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好看读后感

王奕玮

经同学介绍,我读了这本书。刚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这本书的作者是着名作家高铭,书中以访谈的形式,记载了生活在另一个角落的人群的思想和行为,也许在我们许多人看来他们是疯子,是精神病人,而在作者与这些人的对话中,我却发觉,这些人的思想深度远远超过常人。

我并不了解精神病,也无法想像,精神病人到底应该是什么样。而在这本书里写过的每一个精神病人似乎都没有传说中那么奇怪和令人恐惧,只是他们的思维方式比较独特:有的会预知未来;有的会探寻时间和宇宙的尽头;有的在尝试人体的极限。这些在常人看来可遇不可求的事情,这些疯子却往往可以用他们独特的思维理解,或者能用实际行动努力实现。也许这些奇特的事物的确是有独一无二的解答方式的,而我们正常人却至今也没明白。这大概是因为我们缺少疯子的那一份为目标努力而宁可放弃一切的执着精神吧!

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有一个神奇的老头。他在一个独立的病房里,随时都有人跟着他,以防他和别的病人谈话。因为他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把对方聊激动了,并对病人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致使有的人病愈出院,有的人病情加重。作者在和这个老头的谈话中,提到了时间的尽头和空间的扭曲,在他看来,时间是有尽头的,并且在中立扭曲造成的平衡中,将一个橘子放在薄膜上,薄膜会造成凹陷,而将一个小钢珠滚过那个凹陷,并和小钢珠移动向外甩出去的惯性达到平衡,小钢珠便会围着橘子不停地转动。这也让我们明白了,月球就像这颗钢珠一样,因为平衡,一直绕着太阳转,而在橘子和钢珠的重力下,薄膜会破一个洞,这便是黑洞,也是老头说的时间的尽头,我们留下的,也会永远拥有。

读过作者和病人的谈话,我不禁联想到爱因斯坦和日心说的维护者布鲁诺。爱因斯坦在成名前,一直被人看过是疯子,而布鲁诺为了坚决维护日心说被教会用大火烧死。历史证明,这两位所谓的疯子在科学界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人是不被他人理解的。他们认定自己有超常的能力,亦或是有与众不同的独特思想,这也是我们常人所认为的精神病人或疯子。我们应该用心与他们交流、沟通,去走近他们,理解他们,正如书里所说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也许有一天,这些超常的能力和奇怪的理论会成为让世人惊叹的宝贵财富!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2读后感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2读后感

陈顗彦

这本书是陶瑾同学推荐给班上同学们的,一听到这书名我便就对这本书有了兴趣,或许是因为它“天才”与“疯子”的强烈,对比更引我注意力,想去一览究竟:“天才”与“疯子”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

当我在网上查找到这本书时知道了这本书是通过作者与一些“病人”的采访,以访谈录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精神病患者的内心世界,通过这种独特的角度,我们能够了解这些“疯子”如“天才”一般的思想。

整本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其实是那个能够把街上的人当作动物看的女孩。起初,我与作者一样,有些怀疑这个女孩,她是否伪装成“病人”的样子。她只需故作惊讶,然后指着无辜的路人说:“看!那一只会用后腿走路的狮子!”即可,却不曾想女孩所说的一切都是真的。

当初作者在、说明确实这个女孩的病是真的时候,我也吃了一惊,道:“天哪,如果我也是这样的就好了啊,不用那样小心翼翼的洞察人心,然后谨慎地交往,而不是只要像女孩一样简单地望一眼便知一二,觉得好笑的也不用掩藏地大声笑出来;觉得无趣得也不用怎样作为礼貌的回以微笑。

回过头想想,能够这样的女孩也正因为没有几个而被归于“精神病“范围。如果我也拥有了这样令人惊叹的“技能”,之后便可肆无忌惮地笑啊哭啊也好,也不会开心的吧,毕竟被人冷落,被人抛弃,便就成了那样胆怯、害怕的性格,没有任意的自由可言吧!就这点相比,我也的确是比她幸福了许多----我是“正常”的呀!

然而许多时候,我们却会迫不得已的露出许多并不想要露出的微笑。久而久之,微笑便成了一种礼貌,那是“应该”露出的才对。甚至别人会问你:“你为什么不笑呢?”这时候又该露出尴尬的微笑了。

她作为一个患者,或许的确是“疯子”,但是如果侧重于看她的各种行为举止亦或思想来说,她却又的确是“天才”。所以,我们也不能只顾忌他人表面现象或者外表而不再去关心他人的内在。所以我们应把每个人都当作“患者”对待,把一切向最好的方面去想象。这样才不会把美好的事物扼杀在摇篮里。

我们应该将美好的一面面向他人,这才是一个美好的社会,一切才都能美好起来。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大全)


早在小学时便听过《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大家对它的评价大致是“震惊了!”或“也许是我们疯了,他们才是正常人!”等等。对本书的一致好评让我十分想拜读这本“颠覆正常人思想的书”,但由于各种原因,直到最近才阅读完这本书。

对于这本书,我的评价是:作为小说,它是成功的。但作为如作者与书商宣传的“纪实及学术类书籍”,我认为是富有争议的。

从小说的角度看,我认为书中许多角度都十分引人入胜,引人思考。

作者的文字一直令我思考:天才和疯子,是否真的一步之遥?书中很多被送至精神病院的“疯子”,都有着清晰的头脑与逻辑。他们提出的许多观点,作为“正常人”的我,经常被“怼”得哑口无言。

印象很深刻的一段:一位患者被家人和伴侣认作“被附体”了,因为几年前开始模仿他人。她模仿的惟妙惟肖。除了外形,她的眼神、动作和语气等和“附体”的人完全相同。

令人毛骨悚然的是:那些“附体”的人,都是活人。

作者问她为什么要这么做,她说:因为她好奇别人的世界是怎么样的。于是她选择“换个角度”看。

太平常的一句话,完全想象不出这是出于一个“精神病人”之口。这让曾经也这么想过的我被吓了一跳。

但思考过后,我开始明白为何她被认作是“精神病人”。

因为疯的不是这句话,而是为这句话所付出的行动。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曾经的我也这么想过,但我选择的是多看书,去看书中的另一个世界,这是普通人的行为;科学家想看另一个世界,于是去探索宇宙、生物……这是天才的行为。对比之下,精神病人与普通人甚至天才最大的区别不在于他们的奇思妙想,而是他们因为这些奇思妙想而将行为及思想变得诡异起来。

那“一步之遥”,或许指的就是这个。

同时,这本书的另一个成功之处在于能够引发作者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究。

书中的很多观点与常人的观点往往是相似的,因此也能引发常人更多的思考。除此之外,这本书还让我有了一种想去阅读之前毫无兴趣的学科书籍,想去了解更多的知识,看更大的世界。

但不得不说,作为一本“学术类”书籍的话,它并不能被称作优秀。

首先,它的语言并不严谨。全书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类似“我的一个物理学教授说”、“学心理学的同学说”等。这种语言实在难以令人信服。

第二,全文极少引用专业书籍中的知识来支持,同时缺少对精神病人的病例分析。它只是记录了一个个故事,对学习并无实质性的帮助与参考价值。

第三,里面有许多内容都是误导读者的无稽之谈。如书中《四维虫子》一文曾这样说:三维是长度、温度及数量。但事实却非如此。然而,作者在文中并未指出并纠正。对于科学知识基础不牢固的读者来说,这些“知识”非常容易误导他们。

第四,读者在书中多次使用偷换概念的方法,让读者认为他们是因为有这些想法才被关进精神病院,从而引起了读者的共鸣。但事实却如前文所说的那样。

我认为最“佩服”的地方便是:当你告诉别人上面的观点时,他们会说:

“你跟精神病人说什么逻辑?””

“他抄袭别人的理论?也许是精神病人之前看过这个理论,所以才疯的呢?”

“漏洞百出?精神病人怎么会全对?”

似乎“精神病人”成为一切错误被原谅的理由。而作者也因此不需承担文章错误、误导别人的责任,因为这是精神病人说的。

所以,我更愿意把它当做一本小说来读。也告诉自己:去寻找答案,但不要执着;去质疑,但不要钻牛角尖。

总的来说,我愿意推荐我的朋友去读这本书,但我会告诫他们:千万不能当真。

因为就像那个著名的玩笑说的那样:“如果有天你觉得我疯了,其实是你疯了。”

相信《天才还是疯子读后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