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王安石变法读后感100字

王安石变法读后感100字

商鞅变法读后感。

如果说,一本书就是一个台阶,那么在人的一生中将有千万道台阶等着我们去跨越。凡是取得伟大成就的人,他们都对书有着不同一般的痴迷,阅读完作者写的作品以后,相信心中有不少的心得,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如何在写作品的读后感时把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来呢?你也许需要"商鞅变法读后感"这样的内容,我们后续还将不断提供这方面的内容。

商鞅变法读后感(一)

我读了《商鞅变法》,有了很深的感受。

商鞅原名公孙鞅,卫国贵族,收秦孝公招募,在秦国当左庶长。秦国新法创始人。最后也死在自己的法中。

有一件事表明了他的命令不含糊。他命令让老百姓从南门的一棵三丈高的木头搬到北门,谁搬得动赏十两黄金,人们都不相信有怎么好的事,都不敢去搬。赏金又增长到五十两,这时,一个汉子把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立马给他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人们都议论纷纷,说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他又趁机搬出新法

这件事使他的名声大振,因为说话算数才能使人们相信你,就算你的新法多么公正,人群不相信你,你也没有办法。

商鞅变法读后感(二)

商鞅从一位魏国丞相的门客中庶子,到处都没人接受他的法家精神。他流落到百家争鸣最开放的齐国,在论坛中都不能说服其他各派。各派认为商鞅的法治会损害统治阶级的特权。统治阶级维护着刑不上大夫,而商鞅却执行太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但是秦国新任国王敢于冒天下的大不韪,向天下发出招贤令,商鞅为自己的理想到秦国应试,并用三个月走遍秦地,深入内地,将秦国山川了解清楚。商鞅以法治改革氏族意识最强的秦国,只有当时统治者秦孝公赢渠梁一人独撑,得罪的是统治阶级,受益是奴隶和农民等劳动人民。

商鞅本想20年完成秦国法治,却忽视隐形的老氏族巨大阻力,导致最后本地虫大胜过江龙。商鞅一心为公,得罪了太子赢驷和王兄赢虔。商鞅虽然被秦惠王五牛车裂,但是他所制定的法治政策却继续执行。商鞅唯一成功在于精神深入民心,大多数人们受益,综合国力迅速增强,秦国自始强大于其他六国,流芳百世。

1978年的改革开放,主持者是被压迫后平反的统治者,统治阶级刚刚重新站起来。响应者是广大贫穷的中国人,所以改革获得上下支持拥护。

改革前要审看时势和权衡得失。古时候秦国商鞅变法、北宋王安石变法、清朝维新变法。这些改革都是损害了统治阶级的利益而失败。统治阶级习惯苟安生存,解决社会积弊的途经,轰轰烈烈的革命多于潜移默化的改革。

商鞅变法读后感(三)

我非常喜欢商鞅这个人,喜欢他有三点。一:他很聪明,想让老百姓都信任他,就想了个点子证明了他说的话肯定算话。二:他改革制度不是只想着贵族和官差,主要还是让老百姓们能得到些好处,老百姓就有劲头去种地了。三:赏罚分明,打仗有功的人,就可以分封土地。只要有人反对新法,他就按律治罪,就算是太子犯法,照样治罪。

他想了个什么点子让老百姓相信他呢?他在南城门立了一根普通的木头,出了告示说谁能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十两金子。(.org)老百姓都觉得天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儿,都以为是开玩笑的,没人去搬,他就把赏金提高了五倍,终于人群中有人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搬了木头,果然得到了五十两金子。这下大家都相信了商鞅。

他制定了哪些制度让老百姓愿意去种地呢?主要有两条:一是交税可以不用出官差,二是他把国内尺的长短、斗的大小、斤的轻重规定了统一的标准,让老百姓不再因为交税交不起背井离乡。

因为杀敌立功就可以升官封侯,将士们就都愿意做勇敢的战士,秦国的兵力也就越来越强。但是他的新法也有很多人反对,有一回一天之内杀了700多反对新法的人,四年后太子也因为犯了法把太子的两个老师定了罪。

商鞅言出必行,赏罚分明,所以他的变法很成功,秦国也一天天富强起来了。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商鞅变法的故事之我见读后感3000字


商鞅变法的故事之我见读后感3000字:

《史记》中有这样一件事,说在商鞅变法之初,曾受到了甘龙、杜挚两人的反对,此时商鞅反驳说:“论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智者作法,愚者制焉,”“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他认为,能干大事的人会高瞻远瞩,敢于尝试,勇于创新,常常遭到世俗的质疑与排挤,而两位大臣却主张法先王,守旧制,不可贸然变法。

这场辩论的最终结局大家自然知道,商鞅以他过人的口才赢下了这场舌战,得到孝公的肯定,他的变法也得以推行,尽管商鞅最后因失去秦孝公的庇护而被处以车裂极刑,但他制定的法却没有因为他本人的死而被废止,而是一直沿用至秦国灭亡的那一天,他的法,可以说对秦国乃至对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都非常有着深远的影响,可以算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成功变法了。

可是就是这样一位成功的法家代表人物,太史公评价说其“天资刻薄人也........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其评价的依据无非是他的生平经历,仔细想想,不难发现,他生平干的最大一件事不就是他的变法吗?换句话说,司马迁认为商鞅刻薄少恩,正是从他那不够人道的变法中得出结论的,而变法正是商鞅在前述辩论中所坚持的东西。

这样说,并非是毫无根据,因为太史公说过:“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意思是读了商鞅的两篇大作之后,简直与他的为人处事一模一样,终于明白他在秦国人见人恨的原因了!《开塞》与《农战》(即太史公所说的耕战),都是《商君书》的篇目,而《商君书》就是商鞅对其变法中关键内容与核心理念的集中表达,太史公却说读过之后,明白了他为什么会遭人憎恨的原因,自然他对商鞅变法的反对态度也就溢于言表了。

那么这到底是个什么法,竟让人们如此厌恶?如果说这个法究竟还是不得人心,那么对之前的辩论中,他旁征博引,侃侃而谈的观点又应该作何评价呢?

“智者作法,愚者制焉”,的确,似乎那些高瞻远瞩,有创新思想的人,总是遭到世俗的质疑排挤,而他却丝毫不顾及他人的目光,坚持走自己的路,最终获得了成功,据说曾经有苹果公司的顾问,问乔布斯,说在做新产品之前,要不要征求一下顾客的意见,问问他们到底想要什么?乔布斯摇了摇头说,只有当你把精巧的新理念产品放在他们的面前时,他们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就是顾客根本不懂产品,也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只有你把产品做出来,他们才会说:“哇!这正是我想要的!”这就是成大功者不谋于众,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包括我们之前讨论的伍子胥,不也是遭受着世人的质疑与辱骂么?假使他为这些世俗的言论所左右而死去,又与蝼蚁有何区别?

看来商鞅的这些道理本身似乎没有错误,商鞅,似乎也是这样一位智者,勇于创新,却遭到了世俗的质疑,当然应该坚持自我。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商鞅所谓的“勇于创新”,影响的不仅仅是他本人的命运,更是千千万万秦国普通黎民百姓的命运,以创新变法的名义,驱使千千万万人奔向未知的旅途,商鞅是否担得起这份责任?我们之前所讨论的人物,他们在人们的质疑之下,不走寻常路,最终影响的都只是他们自己,不会影响他人,所以也不会为别人所憎恶,换句话说,你乔布斯创新失败,把公司弄垮也不过是自己破产,与我们无关,顶多我们没有智能手机用而已,你伍子胥若是复仇失败,也不关旁人的事,顶多笑掉别人两颗大牙,可是与上面两位为自己命运做选择的人物不同,商鞅站在创新变法的道德制高点上,为别人选择,况且还带着强制力,其性质自然与前文所述人物不同,你不谋于众,不在乎别人的建议,这不是赤裸裸的强迫和阴谋吗?更可悲的是,商鞅的法还真不是什么便民的好法,现在的法治讲究的是捍卫人权,商鞅的法,更擅长的是剥夺人权。换句话说,乔布斯的创新是赌上了自己身家财富,商鞅的变法,是剥夺百姓选择的自由,在命运的天平上,强行赌上千万黎民百姓的头颅!这不能不令人怀疑了。

要说商君之法,不得不要分析一下商鞅变法的理念,作为一名法家代表人物,商鞅是坚信人性本恶的,他认为人就是趋利避害的欲望体,而且他认为民强国弱,民弱则国强,百姓的能力一旦强大,便会难于管理,统治成本升高。因此围绕以上两点,他制定了以“农战”“赏刑”为中心的法条体系,农战,就是一套军国主义的战争体系,内部专心务农,不断生产,外部发动战争,不断扩张。所谓专心务农者,就是对其他行业如商业的无情打压,让大家都成为不黯世事的朴实农民,其目的也是愚民弱民。而“赏刑”,更加用意明确了,既然人是“趋利避害”的动物,那我就利出一孔,把胡萝卜与大棒紧紧捏在朝廷手里,并把胡萝卜大棒的作用发挥到最大,诱使并强迫人民执行商鞅的农战策略。赏还好说,至于刑就过于残酷了,单说刑法的连坐制,就足以灭绝人性,连坐就是一人犯罪,全家受罚,连累自己的邻里也将遭到牵连,并且商君法鼓励互相检举,举报有奖,隐瞒严惩。于是在极端的高压下,一时间,爱情,友情,亲情,人情,统统荡然无存,每一个人都不值得信赖,子女会出卖父母,朋友会出卖朋友!人人都成为警察的同时,也全部成为了小偷(黄仁宇先生语)!由此看来,商鞅的法中似乎没有一丁点人性中美好的东西,有的只是威胁、伤害,利益、欲望,在商鞅的世界里,人已经不是人,而是互相撕咬的群狼!这也不奇怪,毕竟商鞅在他的《农战》篇中说过:诗、书、礼、乐、善、修、仁、廉、辩、慧,国有十者,上无使守战。意思就是什么诗经啊,音乐啊,善良啊,国家有这些便无法强大。当然这些美好的东西都在他的变法中被无情的抹去了!的确,他的变法成功让秦国成为一个对内疯狂压榨、对外疯狂扩张的战争机器。可是,百姓呢?他们的想法呢?难道人群应该像羊群一样被鞭子抽动着驱赶吗?那还是人的世界吗?

回到之前的辩论,虽然甘龙与杜挚没有提出有效的措施,显得保守,但是他们的出发点仍是“吏习而民安之”,使百姓安居乐业。可商鞅说的是:“便国不法古”,他出发点是便国,是有利国家,但国家又是谁的?是秦孝公的,而为了达到孝公富国强兵的目标,并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与荣华富贵,你商鞅就可以任意屠杀人们的肉体和灵魂,把千千万万的百姓变成趋利避害,行尸走肉的动物?一个人的选择,居然能自私到这种地步!

动物尚有情感,毕竟虎毒不食子,亲情尚在,而人们活在商鞅的法令里,居然逐渐在功利的侵蚀和酷刑的威胁中,变得六亲不认,被抹掉一切人类的美好情感,我想这才是商鞅创新成功之所在了,只是这种创新,我实在不敢苟同。文|于乐天

创新之道——商鞅变法之我见读后感心得体会


创新之道——商鞅变法之我见读后感心得体会:

“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不易民而教;智者,不变法而治”...

这是一场激进猛烈的辩论,在当时的秦国,可谓是世界级的辩论,是一场一触即发的思想大战。为了一件可能改变整个秦国历史的变法大事,商鞅舌战群儒,与朝中重臣展开了斗争。

正在对峙着的双方分别是力图变法的商鞅和强烈反对革新的甘龙和杜挚。这一仗意味着秦国政治的主导权将花落谁家,所以双方自然摩拳擦掌,剑拔驽张。

先说说甘龙和杜挚吧,他们的观点非常明确,直接为这场战役拉开了序幕:反对变法,反对维新,只有遵循古人成功的先例,遵守周礼,才能使秦国兴旺。甘龙和杜挚是什么人?他们是秦孝公的恩师,是儒家学派的领军人物,他们自秦孝公出生以来,就一直给予着他薰陶,用周礼和儒家思想哺育着他。甘杜二人自然就有了这样的想法: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毕竟含辛茹苦教育了这么多年,秦孝公多多少少也会听我们一些的吧。于是他们毫无畏惧,摆出了典型的儒家思想进行论证。而类似“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去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法古无过,循礼无邪”这样的话也不是不无道理。周朝就是这样一个成功的先例。毕竟有这样一个当时举世无双的强国作为典范,还是能够让人怀想的,也还比较让人信服。

这样看来,甘杜二人的观点似乎要更胜一筹了?

但只要仔细分析,就可以发现他们的理由,其实漏洞百出。

首先,就论证来讲,二人所陈述的都是一些理念,论据极为匮乏。他们说的“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去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看似有理,但古往今来,有多少君王用此道治国理政干出一番大事业?回首当年,儒家学派的第一人——孔子,不也曾用这一套来游说众国了吗?最后却郁郁不得志,落得被人称作丧家之犬的下场。那么二人哪里还能找得出更多的论据来?只能不停地重复自己的观念罢了,像这样的背课文、喊口号式的辩论,看似有理,实则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然后,他们不能合理地就局势来做出应对。这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不能洞察人和环境的变化。商鞅“来者不善,善者不来“,一定是有十足的把握才来跟他们这样的朝中重臣叫板的。当时的秦孝公已经被商鞅的变法强国之术给迷得神魂颠倒——原本商鞅用王道帝道来试图说服秦孝公,却一次次被秦孝公所婉拒,眼看就要事不能谐了,商鞅突然觉悟,意识到了秦孝公的复仇之心:当年秦国被魏国和晋国所侵略,两国却还歪曲历史说是秦国的错误,这一切都被秦孝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仇恨的种子早已萌发,遍布秦孝公的每一个细胞。他现在需要的不是仁义道德,不是王道也不是帝道,他所需要的是立即让国家鼎盛强大,尽快复仇,所以难怪他不愿意听取所谓的王道和帝道,而请商鞅来商量强国之道了。所以商鞅的速成大法自然让秦孝公眼前一亮,芳心被商鞅一举俘获。尽管秦孝公受了几十年儒家思想的薰陶,但如今的他,已经变了——变成了一个冷酷的渴望雪耻的复仇者。这个时候,你去和秦孝公说:“慢慢来,我们花个几百年,打造一个和谐安宁的社会,别违背周礼去大肆打仗,才能延续祖上的香火。”他会听取你的观点,肯定不会,在这种情况下,想说明秦孝公就难于上青天了。

最后,也就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甘龙和杜挚“以不变之心度时变之事”。他们是固执的保守派,总是在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去看待随时变化的时局,他们所说的“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固然有一定道理。但那是有条件限制的——只有在一个形势还没有大的变化的时代才能发挥他的巨大的优势,毕竟政令不能朝令夕改。比如说在周朝,那个所有人都信服周礼的时代,社会也比较稳定,自然没有人会想要去折腾。但每个朝代都是独一无二的,秦孝公时代的秦国的形势与当时的周朝一样吗?不是的,当时群雄争霸,世移时易了,所以这一套理论也随着周朝的历史所消散了。鲁迅说,为人处事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治国又何偿不是如此呢?这就好比用固定不动的枪射击移动的靶标。法古循礼在时机、时局和理论都极为和谐的时候或许能成为国家兴旺的法宝,但在其它时候就可能徒劳无功了,所以像他们这样以不变的眼光为人处事,失败肯定是必然的,难坚商鞅会说出“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这样的话了。

而有备而来的商鞅来势汹汹。会上,他引经据典,通用古今,将夏桀、商纣的治国历程研究的纯熟于心;将“圣人,不易民而教;智者,不变法而治”这样高深莫测的道理分析的让人心服口服,在发言的气势和分析的细致上就已经更胜一筹。尽管他自己也承认,有能力的人会遭遇世俗的质疑和排挤是常事,但毕竟“玉不琢不成器”,人总是要在挫折中成长,事总是曲折中前行。而他的“创新强国速法”更是一举将秦孝公的芳心揽入怀中,观点一出,也是震惊四座。

这里,我们就要说到创新了,记得有人说过“天才的主要标记不是完美而是创造,天才能开创新的局面”。这就是创新,这就是变法。当年赵武灵王力排众议,胡服骑射,选择了当时军队望而却步的训练方法,打造了一支常胜之师,扫平北方群雄。30余年前的神州大地上,邓小平同志在建立经济特区时说“国家没有钱,可以给此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从而诞生了后来极为成功的深圳、珠海等四大经济特区,开创了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局面,这是一种创新。无疑,这个时代是在不停变化的,旧的思想固然曾经有效过,但终将经过它的保质期而变得陈旧甚至腐烂,这时,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提出新的办法才能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保持兴旺发达。要做到这些,自然就是那句名言中所提到的天才了,商鞅就是这么一位天才,“法古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就是创新的代名词,再之后,他也用改革的成果证明了这个道理,秦国的国力在短时间内有了质的飞跃,一举成为了强国。

“善,吾闻穷巷多怪,曲学多辩。愚者之笑,智者哀焉;狂夫之乐,贤者丧焉。拘世以议,寡人不之疑也。”秦孝公的这段话既是对辩论会的总结,也是对商鞅创新强国之道的赞扬,更是对甘杜迂腐观点的批评。毫无疑问地,商鞅拿下了这一场辩论,懂得创新的他和他的创新之道从此站在了时代的巅峰。

这个世界上,不也正是需要这样创新进取的“急先锋”吗?作者:文|伍宇轩

小学二年级:读《资治通鉴·商鞅变法》感受


读了这个故事,知道了商鞅变法的起因和过程。

秦国位于中原的西部。公元前三六一年,秦孝公即位,他是一个比较有做为的国君。

为了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决定采纳商鞅的意见,实行变法。变法中改革旧制度,推行新法令。新法令推行十年后,秦国变成了最富强的国家。商鞅变法为秦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历史事实证明,无论任何社会制度和国家,变则强,不变则亡。

商鞅变法之殉法——《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读书笔记1500字


商鞅变法之殉法——《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读书笔记1500字:

在秦孝公死前的五个月,一个叫赵良的找到了商鞅,劝商鞅放弃权位,归还秦孝公赏赐给商鞅的商淤之地,以求得晚年平安,但是,商鞅并没有听从。

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商鞅在秦国变法得罪了很多人,赵良和他谈话五个月之后,秦孝公就死了,秦孝公一死,老贵族集团,立马开始反扑,商君逃到边关,想住店,店家跟他要“验”,“验”就是秦朝时候的身份证,“验”上面记载着人的姓名,脸型,肤色,身高等信息,在出土的里耶秦简里,就有许多类似身份证的竹简。商鞅立的法,到最后,连自身也逃不出法的制裁,不知道,商鞅是该庆幸变法得到成功,还是该哀叹自己的人生,商鞅选择了后者。不久后,逃亡的商鞅还是被抓住了,秦惠王车裂了商鞅,商鞅家人也未能幸免。

商鞅变法,对后世影响深远,但并不是说一点弊端没有。商鞅之法,极其完备,可操作性强,但是给人造成一种感觉——“压抑”。国家权力对个人自由的挤压,几乎到了苛刻的地步,虽然,变法可以给许多人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但是,自由空间太少,生活太压抑,人民不是任人驱使的牛马,他们也有思想。说到根上,商鞅不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而是站在统治者一边,从高处俯视人民,人在他眼里不是一个个具体鲜活的人,而是一种称霸天下的资源。商鞅,一方面认识到了人民的力量是巨大的,主张全民皆兵,生产备战的国策,他的政策对人民的依赖性很强,但在,另一方面,商鞅又不相信人民,对人民的力量十分提防,在基层管理方面,采用什伍保甲制度,用制度控制人民,在思想文化方面,采用愚民政策,打压儒学,提倡实用主义,用“利”和“名”来驱使人民,防止人民思想觉醒。总之,商鞅的政策,本质上属于一种战时政策,战时全民皆兵政策虽然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国力,但人民极其疲劳压抑,在精神文化方面又没有释放这种压力的出口,时间一长必定激起民怨,这种战时体制的国家形态,是不正常的,一个国家想实现长远发展,必须宽猛相济,注重养民,注重全面发展,而不能急功近利。

商鞅是个怎样的人?司马迁给他的评价是刻薄、少恩,虽然司马迁是站在儒家正统的角度评判法家人物,但也并非全是偏见。刻薄,商鞅执法,刑罚手段多为肉刑,过于残暴,太子老师,公子虔,被割去了鼻子,商鞅自己甚至被车裂,全家处死,并且入罪标准又低,很容易就会犯罪,对人民过于苛刻;少恩,那就是商鞅之法,驱使民力过甚,压缩人民自由过度,不懂养民之道,只知压榨。司马迁对商鞅的评价是极负面的,但结合司马迁身受宫刑的背景,他对严刑峻法,法家学派的憎恨也是可以理解的。

司马迁认为,商鞅,在赵良谈话后,不能急流勇退,交出封地,最终招致了杀身之祸,《史记》也大篇幅记载和赵良和商鞅的谈话,谈话从侧面反映出变法弊端,但是,商鞅之死的根源是触动贵族利益,商鞅手握着权力,都难以保全自己,要是他交出权力,真的能换得晚年的平安吗?商鞅是一个利他型功利主义者,他得罪很多人,但是他确实为秦国的前途所得罪的,他的政策有弊端,但不能不说他是一个尽职尽责的人。

商鞅,我是佩服他的,一心为公,为实现秦国富强,不惜身死以殉法。改革,哪有不牺牲的,历史正是被一个个不避危险,不惜己身的人推动着。商鞅虽死,但商鞅之法长存!作者:包志伟

《商鞅立木取信》读后感600字


读《商鞅立木取信》有感

前不久,我读了一篇关于诚信的小故事,使我感悟颇深。

故事是这样的: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商鞅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而在400年前,却发生了”烽火戏诸侯”的闹剧:周幽王为博爱妃一笑,点燃烽火台戏弄诸侯,而在真正有别国来攻打的时候,却无人支援,周幽王也被迫自刎。

一个是言而有信,树立威严;一个是戏弄诸侯,巧玩“狼来了”的把戏。最后秦国日渐强盛统一中国,而周幽王却至国家灭亡。可见,不论在古代还是现代,诚信都至关重要。我们现在最缺的就是诚信,诚信是体现一个人道德的关键,如果你没有诚信,你将无法在这个社会上立足。没有任何一个公司会录用一个没有诚信,满口谎话的人,没有一个人愿意跟没有诚信的人交朋友,可见诚信的重量。

结合现实中,你有没有不守诺言或者别人不遵守诺言的经历呢?我就有一次没遵守约定的经历:星期六,我和一个好朋友约定一起去玩,可到了那个时间,我却忘记了,也没有及时告诉她,让她在那里等了很久。后来,她不怎么和我玩了,我很伤心,我下定决心,今后一定要诚实守信。如果没有诚信,害的是自己,也伤害到了别人。

诚信是最重要的,也最容易被人忽视。一个国家守信,邻国愿意与他交好,这个国家就会日益强大,人亦是如此,你若有诚信,大家都愿意与你交朋友。

“遵守诺言就像保卫你的荣誉一样。”希望大家都能记住巴尔扎克说的这一句话,希望在今后,大家都能做到诚实守信!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商鞅变法读后感”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王安石变法读后感1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