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相信未来读后感800字

相信未来读后感800字

《未来产品的设计》读后感--800字。

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一个人要想获得伟大的成就,就必须多读多思。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时,脑中不停的有新的想法,面对作品里的情节、人物,我们需要从相关的角度去分析它。那么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写好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未来产品的设计》读后感--800字》,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我在没有学设计之前,在餐厅或宾馆遇见需要好一阵才鼓捣会用的水龙头、洗手液按钮,我都会因为觉得自己实在是太笨了而感到尴尬。后来才逐渐觉得可能是它们没有传达出所要想表达的意思因而我不会用,也就逐渐释怀。这是一个领悟的过程,从责备自己到意识到也许是这些物品的设计存在问题。
领悟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而这本书的作者唐纳德诺曼就是一个细致入微的生活观察者。读这本书时,我惊讶于作者从细微之处发现问题并展开讨论的能力。想想也是,我们接触一件物品,和它交流的细节对交流的成果影响很大。作者这种作为设计者、生活观察者、创造者的人生态度尤其值得我们去体悟和学习。
在本书中,作者介绍的一些原则,其中一些对我是有启发性的。比如,作者说我们需要的设计要对人敏感,要遵循以人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原则;技术应该适应人类而不是反之。作者提出的一些理论同样令人深思。作者介绍了设计的三种水平,本能水平的设计、行为水平的设计和反思水平的设计。本能水平的设计主要涉及产品外形的初始效果;行为水平的设计主要是关于用户使用产品的所有经验;反思说的设计主要包括产品给人的感觉,它描述了一个什么形象,它告诉其他人它的拥有者是什么品位。
这本书的名字叫未来产品的设计,书中自然有很多还正处于研究阶段的技术或者试验。大量关于未来机器的描述和未来科技的可能预测,给我很大的震撼。这些未来产品的研发是由科技驱动的,然而,这样的未来并不一定是更加美好的未来。书中列举了大量机器越智能,人们与它们的交流就越出现困难的例子。通过描述这些困难,作者总结了用户界面设计的11个原则。这些原则对于我们理解、评价一个物品设计的好坏十分有帮助。例如,提供无骚扰的持续知晓原则,说的是设备在运行时,无论是正常还是不正常,都要提供及时的、不构成骚扰的反馈。这样人们才能理解机器,在机器无法正常运转时人们知道是哪里出现了问题,或者,等待是因为机器故障还是本来就是要这么多的运行时间。电脑界面中大量运用了这条原则,比如传送文件时显示进度和当前速率,打开软件时也会有进度条或者告诉你软件正在干什么的信息。
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就是这样,它让我对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或从来没有注意过的东西重新审视,思考它们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呈现在我的面前或是有些地方设计的太糟糕应该改进。这是我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所没有过的体验。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设计的觉醒》读后感800字


《设计的觉醒》是日本设计教父,无印良品的缔造者田中一光与设计相对三十年的所感。全书围绕设计的职能是什么,设计工作如何在社会中发生作用,有怎样的解决的方式等问题展开。

《设计的觉醒》作者田中一光说,二十一世纪无法回避对_上世纪的反省和挽救之责任。设计也无法脱离环境的再生、消费,使用,丢弃的文明怪圈以及人情的复苏这三重考量而存在。当理想的蓝图在近代都市的延长线上慢慢消失,某种怪诞的宗教就开始在人们荒芜的心灵中悄悄潜入。

在《设计的觉醒》这本书中,田中一光一直用平时的语言向我们娓娓道说了他这一生设计思考的觉醒过程。

设计的作用在于寻找功能和社会间的特点,在功能足以说明一切的前提下,装饰成分是可以节制的,如何把握节制的度是考验一个设计师是否成熟的标尺。

1980年代是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鼎盛时期,针对大众过剩消费打来大量浪费的社会现象,田中一光敏感地察觉到设计可以介入大众生活发挥社会影响力的作用。从日常生活角度入手,倡导资源循环再利用,为企业提供了将设计转化为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新方法,更从基本观念入手向设计灌输了合适就好的生活方式新理念,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影响。在设计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了无印良张的产品,无印良张的产品能够很好地传达出我们想要传达的思想,因此,比起过度造型,过度使用色彩的商品,无印良张不仅提供了相对便宜的价格,而且还在社会中构筑了知性生活的形象。但在崇尚奢侈品消费的大环境里,无印良张却推出以日常作为主打的日用品,不能不说是种强烈对比。

其实,无印良品的诞生是对现代文明高技术的一种抵抗,从这一层面上讲,世界上的知性群体,都会产生共鸣,都会团结起来。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感到,无论是设计,还是费态度,在二十一世纪都会有很大的转变。

只要是对人类的生活方式有着认真的思考,那么即使是做行政或是商务工作的人,也会具有与时代同行的设计感受。而如果在社^和生活中适当发挥出这种感受,就会增添生活的设计感并形成高度的文化。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一)

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一直是我很想读的一本书,但读完这本书后,说实话,我不是很明白,也许是对里面的内容理解得不够透彻吧,因此这本书包含的内容都不是很明白,懵懵懂懂的。

设计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很多方面都与设计有密切相关的联系,是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

原研哉回顾了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并且策划了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展览,通过与许多设计师的互动,共同思考设计与日常生活的联系。然而,在设计实践中,原研哉师试图建立一种信息建筑的思维方式,让平面设计不仅能作用于人的视觉,而且能够触动人的所有感官,设计其实是我们观察和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但如果设计师能够以一个动态的眼光,去判断所面临的项目,或许会生出一些更具生命力,更具开创性的想法,去指导设计的行为,其结果会更好。而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上,很多人和书都在提醒着我们,人应当保持一种纯洁的心境。设计其实也一样,虽然常常不可避免地与商业相关,却不能成为市场利润的奴隶。因为只有这样,设计才能积极地影响社会和人们的生活,设计中的设计才不会失去它原本的意义。

因此,设计无处不在,时时刻刻地与我们的生活相互联系。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二)

《设计中的设计》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设计师,因为你设计的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设计,还有你的生活。设计是从生活中发现新问题的行为,额环镜是由具体生活的人构成的,它之所以能走向前方,就是因为有技术与设计的存在。设计的应用很广泛,也可以说成包罗万象,它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物体,与大自然;人类息息相关设计师们所说的设计都离不开我们的生活,从一个很小的细节可以体现一个很完美的设计,当然也离不开设计师的才能。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设计,我们的物质享受更离不开设计。

设计是一个很抽象的词,但当设计师把它剖削了之后,它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有时甚至会擦肩而过,看你有没有发现而已,设计也如此。设计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来源。总的来说经济、政治、文化都离不开设计。比如说;商品是市场的主体,是消费欲望的集合体,无论设计什么都要适合消费者更能实现具有引导性的设计,作者还从国家的品牌来解析这个设计。因为每一个国家的形式不一样、经济、文化都白一样,所以设计出来的东西也要人们所接受。

正如作者所说的环保,这是当今世界最关注的问题,需要我们慎重的考虑,其实环境也是设计中的一个环节,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所以作为一名设计师不但要对社会的敏感度,而且要顺应时代的变化。设计也不能因为技术的发展而陷入停滞。因为时代在发展,我们要真正认识到设计本身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发挥了什么技能,以及产生的价值,这些都是我们必须所要知道的。

但我对设计真的一点都不了解,但看完这本书后我深刻的了解到设计真的很广泛,而且设计出来的商品都要符合时代的进化,这些都是为了我们能拥有一个更为宽广的视野,更好地观察世界之美,同时我们要真正了解到设计的涵义,设计为了什么?怎么样设计?这些都是要我们解决的问题。作者之所以一步步迈向设计中心,使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设计师,这都离不开他们的努力,所以我们要脚踏实地的学好设计。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三)

坦白的说,在进入大学之前我并不知道设计这个词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也一直想知道答案。在十一假期的时候我就在书店买了一本老师推荐的《设计中的设计》这一本书,想从中获取我想要的答案。于是带着问题,我就开始了我的发现之旅。

我很喜欢这本书的封面,简单干净,虽然只有黑白两种颜色,不过却散发着神秘感。这本书的作者是原研哉。他是日本平面设计师、日本设计中心的代表、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无印良品的艺术总监。目录的前面是三位设计界的大师:李 埃德尔库特、前田约翰和杰斯帕 莫里森 对作者原研哉的评价以及对《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的体会,这使我在没有阅读之前就明白,我会在这本书中找到我想要的答案,也许我对设计这个词的意思会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用语言表达设计是另一种设计行为这是原研哉在书的最前面说的一句话,在前言部分,我终于找到了作者对这句话的解释。理解一个东西不是能够定义它或是描述它,而是把这个我们认为自己已经知道的东西拿过来,让它变得不知,并激起我们对其真实性的新鲜感,从而深化我们对它的理解。所以当作者用语言去表达他心目中的设计的时候,他就是将他心中原有的设计的概念推翻,然后再去从一个陌生的角度去认识设计,这也是一种设计行为。这句话也同样是在告诉我们,设计任何东西,不要被其原本的事实规律所框住,一定要打破原有的规律,重新去认识它,理解它,这样才会真正的设计出好的作品。

书中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原研哉通过一些工业设计产品的图片,加上他的解说,使其表达出一些工业设计创新、造福于人类、带给人类便捷、的地方。

读完了这本书以后,我不禁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原研哉的设计理念到底是什么呢?我感觉,他的设计作品显现出来的不落陈规的清新,在于他找到了设计被需求的空间并存在其中进行设计。在这样的态度下,他拓展了设计的视野和范畴,使其在设计的领域中迈上了成功之路。而原研哉曾说过:像设计不应该只看短期反应,而着眼于长远的教育性理想:若每一个设计师都有一种追求市场的品味、对设计的感受性就会不断地提升,社会了解设计意义的所在,设计师才会有更大的发挥。所以对于设计,对于一个未来可能成为设计师的我们,一定要在创造的同时,发现其本身的价值,只有这样,才会发掘物质其本身的价值。

那到底什么是设计呢?我认为,设计不光是一种学问,他是一种体现物品本身价值的必需品,一个好的工业设计产品,可以为企业创收,但却不能丢掉产品本身的特征。就像无印良品一样,虽然外观并没有那么特别,而且颜色也没有那么鲜艳,但是设计师却用了最朴实的手法将其表达出来,既环保,又可以高度表现出他的功能所在,这也就是设计的最高境界了。

我会追寻着原研哉老先生的脚步,去学习,去体会,去实现我的设计之梦。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1200字


在拜读原研哉先生的《设计中的设计》时,每每读到精彩的语句是,便不由的的引发阵阵感慨,也引得我不断地就设计问题进行思考。为了抓住瞬间的灵感,便以随笔的形式记下自己的所感所悟,边读边记录。仅为自己的一点拙见,与大家一同分享交流。
1、【解决社会上多数人共同面临的问题,是设计的本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设计的过程中产生的那种人类能够共同感受的价值观或是精神,以及由此引发的感动,这就是设计最有魅力的地方。】
我认为设计不仅仅是满足人们实际物质上的需求或是满足投资方的经济利益,其最高的境界是通过设计、或是消费者共同参与设计的过程而让消费者获得一份感动、得到精神上一种收获。例如我曾经看到的一个充气椅子的设计,若是只有中间的一个大椅子也可以满足坐的需求,但是设计师却在与主体的四周连有一些充气小动物的造型,当人坐到主体上时,主体椅子内的气体就会因为挤压的原因通过相连的软管进入到小动物的体内,这些小动物就站起来,这样不乏童趣,为平日枯燥的生活增添一份活力。
2、坂茂与卫生纸
其卫生纸中间的芯是方形的,在抽取卷上取卫生纸时会因为阻力问题而发出咔哒的声音。这种阻力发出的信息和实现的功能便是节约能源。另外在卫生纸的排列上也可以紧密排列而节省空间。由此而见,设计是具有一定的批判性。针对现状所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设计这个媒介阐述自己的观点,或是揭露这个问题,引发使用者的思考。设计也是为社会而服务。就如同一些大师通过自己的招贴设计号召人们热爱自然,尊重生命。
3、佐藤雅彦与出入境章
正是因为对沟通的法则很有心得,又能够在实践中很好的应用,他在许多领域都很活跃。我认为,设计是通过设计品进行的设计师与消费者的心灵的沟通。
出入境章是一个向左或是向右飞行的飞机,这个设计不仅使得出入境手续一目了然,而且给人留下了难忘的惊喜。为这个程式化的手续中增添了一份情趣,从而增加了旅客对这个国家的喜爱。
这个设计就包含一种感动,他的设计给我们提供了一种非常可行且生动的相互沟通的方法。
4、将这些日常用品陌生化,在进一步捕捉到新鲜感进行设计,就是RE-DESIGN。
5、【我曾尝试着从触觉开始,设计各种各样与感觉相关的媒介,进行信息的传达。】
设计可以说是一种设计师思想的信息传达的媒介,所以我们要提供给使用者的感受、想法等可以通过多种感官渠道去传达、从不同的感官去刺激使用者,更加加深他们对于设计的理解。要从综合感觉形成的这一角度出发。
6、【我们应当在适应市场的同时,用心推动消费者的审美意识,争取实现一个具有引导性的设计。】
就是通过我们的设计一步步的提升消费者的审美意识,通俗点说就是提升消费者的品味。
7、【无何有之乡庄子的名言。一眼看去似乎是毫无用处的东西,内涵却很丰富。正因为容器是空的,才能收藏东西。这样就其拥有的可能性来说,非常丰富。】
我们现在的设计是不断的加上一个个的设计点,不停的做着加法,实质上并没有体会无的内涵与丰富。无更会带个人们以无限想象的可能。
8、【人类的幸福并不是只能在持续增长的经济中找到。我们应该对异国文化、经济、科技等这些因素进行冷静的思考,意识到自身文化的长处所在,争取生成一种成熟文化应该具有的典型气质。不然的话,日本就会成为一个无趣的国家,因为不知道用哪种方式合理运用自己的资源而失去对其他国家的吸引力。这样的日本式肤浅的,会被遗忘的。也许,再创成熟的文化是很必要的。】
一个有内涵的设计就是具有一定的文化背景。若是没有生成一种成熟的文化的典型的气质,那么我们的设计也是无趣的,肤浅的、早晚被时代所淘汰的。作为设计师,应当不断地加深自己的文化底蕴、丰富自己的内涵。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1000字7篇


常言道:“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从小到大,我们看过很多书,大多数老师会要求我们读完一本书后写一篇作文,我们可以通过读书笔记来记录自己的感悟,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让自己的读后感有一定的深度呢?以下为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1000字7篇,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篇1)

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一直是我很想读的一本书,但读完这本书后,说实话,我不是很明白,也许是对里面的内容理解得不够透彻吧,因此这本书包含的内容都不是很明白,懵懵懂懂的。

设计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很多方面都与设计有密切相关的联系,是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

原研哉回顾了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并且策划了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展览,通过与许多设计师的互动,共同思考设计与日常生活的联系。然而,在设计实践中,原研哉师试图建立一种信息建筑的思维方式,让平面设计不仅能作用于人的视觉,而且能够触动人的所有感官,设计其实是我们观察和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但如果设计师能够以一个动态的眼光,去判断所面临的项目,或许会生出一些更具生命力,更具开创性的想法,去指导设计的行为,其结果会更好。而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上,很多人和书都在提醒着我们,人应当保持一种纯洁的心境。设计其实也一样,虽然常常不可避免地与商业相关,却不能成为市场利润的奴隶。因为只有这样,设计才能积极地影响社会和人们的生活,设计中的设计才不会失去它原本的意义。

因此,设计无处不在,时时刻刻地与我们的生活相互联系。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篇2)

坦白的说,在进入大学之前我并不知道设计这个词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也一直想知道答案。在十一假期的时候我就在书店买了一本老师推荐的《设计中的设计》这一本书,想从中获取我想要的答案。于是带着问题,我就开始了我的发现之旅。

我很喜欢这本书的封面,简单干净,虽然只有黑白两种颜色,不过却散发着神秘感。这本书的作者是原研哉。他是日本平面设计师、日本设计中心的代表、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无印良品的艺术总监。目录的前面是三位设计界的大师:李 埃德尔库特、前田约翰和杰斯帕 莫里森 对作者原研哉的评价以及对《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的体会,这使我在没有阅读之前就明白,我会在这本书中找到我想要的答案,也许我对设计这个词的意思会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用语言表达设计是另一种设计行为这是原研哉在书的最前面说的一句话,在前言部分,我终于找到了作者对这句话的解释。理解一个东西不是能够定义它或是描述它,而是把这个我们认为自己已经知道的东西拿过来,让它变得不知,并激起我们对其真实性的新鲜感,从而深化我们对它的理解。所以当作者用语言去表达他心目中的设计的时候,他就是将他心中原有的设计的概念推翻,然后再去从一个陌生的角度去认识设计,这也是一种设计行为。这句话也同样是在告诉我们,设计任何东西,不要被其原本的事实规律所框住,一定要打破原有的规律,重新去认识它,理解它,这样才会真正的设计出好的作品。

书中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原研哉通过一些工业设计产品的图片,加上他的解说,使其表达出一些工业设计创新、造福于人类、带给人类便捷、的地方。

读完了这本书以后,我不禁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原研哉的设计理念到底是什么呢?我感觉,他的设计作品显现出来的不落陈规的清新,在于他找到了设计被需求的空间并存在其中进行设计。在这样的态度下,他拓展了设计的视野和范畴,使其在设计的领域中迈上了成功之路。而原研哉曾说过:像设计不应该只看短期反应,而着眼于长远的教育性理想:若每一个设计师都有一种追求市场的品味、对设计的感受性就会不断地提升,社会了解设计意义的所在,设计师才会有更大的发挥。所以对于设计,对于一个未来可能成为设计师的我们,一定要在创造的同时,发现其本身的价值,只有这样,才会发掘物质其本身的价值。

那到底什么是设计呢?我认为,设计不光是一种学问,他是一种体现物品本身价值的必需品,一个好的工业设计产品,可以为企业创收,但却不能丢掉产品本身的特征。就像无印良品一样,虽然外观并没有那么特别,而且颜色也没有那么鲜艳,但是设计师却用了最朴实的手法将其表达出来,既环保,又可以高度表现出他的功能所在,这也就是设计的最高境界了。

我会追寻着原研哉老先生的脚步,去学习,去体会,去实现我的设计之梦。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篇3)

作为一个想要了解设计的人,读此书也有点收获。

作者从设计到底是什么,开始介绍设计的产生,整合,历史发展和新技术下现状。

“只有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准,充足的生活才可能实现。”因此,二战后日本的产业设计是朝着规格化和量化生产的方向前进,因为当时设计最大的动力来自于发展经济。而经济也是当时美国,欧洲的设计动力。那么,在经济发展阶段相似的中国,设计最大的动力也是如此吧。

接下来,作者通过曾经参与的设计产品展示了自己的设计理念,其中涉及RE-DESIGN设计展,长野冬奥会开幕式的节目册,银座的二次设计,无印良品的设计等等。RE-DESIGN中坂茂重新设计的四角形内芯的卷纸让人眼前一亮。因为从抽取纸巾的角度来说,四角形内芯卷纸比传统的圆形内芯卷纸不便,这样的重新设计似乎是一种退化。但是这个设计的亮点恰恰来自于此。抽取纸巾的阻力能帮助大家节约能源,此外方形卷纸的规整也方便运输和收纳。作者说,设计的本质是解决社会上多数人共同面临的问题,它的落脚点侧重于社会而非个体。RE-DESIGN对生活用品的重新审视体现了设计师对社会现象细致的观察和人文关怀。

日本设计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它的留白。这与此处无声胜有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根据作者的理解,日本独有的留白,作文和简单是对众多文化融合之后的归零,是一无所有中蕴涵所有。日本的审美意识,是以边缘意识平衡了所接受的各种文化感觉后形成的。日本人的自省和冷静影响了它们的文化,赋予文化独有的魅力。

作者在最后一章提到,设计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设计是传输信息,设计师的任务是控制信息的品质。作者认为清晰,独创和幽默是实现信息之美的三大途径。

读完这本书,我好像有点了解设计,但好像又不太明白。不过作者在书中展示的例子,并对设计的介绍倒是清晰朴实,容易理解。我觉得作者已经达到他写书的目的,将设计以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也是一种设计。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篇4)

二零零一年起,原研哉受田中先生之托成为无印良品咨询委员会的一员,构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无印良品呈现出的形态。极简主义/简约在无印良品这里并不能粗暴地概括为简洁和朴素,因为简化工序会使其更易被模仿;它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优雅而质朴的生活提案”,从而形成世界性的影响。

根植于日本的品牌能够成为WORLDMUJI,一部分是由于田中先生所倡导的“从日常生活的审美意识中提炼而成”,另一部分便是原研哉对它的发扬光大。

这一理念除了指导产品开发,在向受众直接表达的平面广告上也产生了经典的呈现。

《地平线》系列取景于“乌犹尼”盐湖和“马鲁哈”草原,意在通过一条完美的地平线表达“虚无”(Emptiness)的概念。拍摄这个普遍真理的自然景象在4米高的地方取景,地平线将天和地完美分割。

原研哉作为独立设计师也设计了长野冬季奥运会开幕式的节目册。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篇5)

设计不是做加法。

设计,让人想到的是“加法”或者“浓墨重彩”。是一种加在原材料上的改变它的想法,也是一种加在物与物之间的结构,或者赋予色值。这本书第一次让我意识到……设计的本质——先“深入”地理解,再“浅浅”地表达;它不应该被注意到,因为最完美的设计呈现出来的是一个整体。

在达到这个理解之前,引起省思的是原研哉提出的“留白”,这样一个中国传统水墨画里的词汇。当把“留白”作为“设计”的理念提出,产生了奇妙的对比。

在无印良品所有的物品中,牙刷架是它的设计理念最生动体现,“扳指”状的牙刷托完全脱离传统牙刷杯的规制。

它意味着终极的指向。

从新产品设计的角度而言,人群的区隔、产品的定位是它的原点,它的配方、它的包装设计是随之而生的产物,就如鸡和蛋。这一整套的动作能够称之为设计。当人们谈论设计之时,是从微观的角度把它具象成为了一幅图或者一个视觉作品。

这个思路在炮制多美滋高端新产品“致粹”的时候得到了完整的练习,它的视觉体系出发点不是理性的说服,而首先是感性的共情。读后感·它共情的对象是和虎妈相对的另一类新手妈妈,她们不为自己的孩子预设既定的角色,而是通过陪伴,来发掘并充分激发孩子的潜力。而落到“奶粉”这样严谨的产品,它的产品支撑点在于改变营养元素的结构,激发它提供的免疫作用。

在视觉设计上,如何把产品的理性和人群的诉求无声地联系起来?首先找到了一个比喻——钻石,钻石和碳由相同的元素构成,结构使它们有天和地的区别。

在包装的设计上,将钻石的切面及透光的效果作为设计的元素,或者可理解为基底,不言自明地表现高端、可靠、坚实,又不似其它奶粉般冷感。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篇6)

《设计中的设计》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设计师,因为你设计的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设计,还有你的生活。设计是从生活中发现新问题的行为,额环镜是由具体生活的人构成的,它之所以能走向前方,就是因为有技术与设计的存在。设计的应用很广泛,也可以说成包罗万象,它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物体,与大自然;人类息息相关设计师们所说的设计都离不开我们的生活,从一个很小的细节可以体现一个很完美的设计,当然也离不开设计师的才能。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设计,我们的物质享受更离不开设计。

设计是一个很抽象的词,但当设计师把它剖削了之后,它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有时甚至会擦肩而过,看你有没有发现而已,设计也如此。设计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来源。总的来说经济、政治、文化都离不开设计。比如说;商品是市场的主体,是消费欲望的集合体,无论设计什么都要适合消费者更能实现具有引导性的设计,作者还从国家的品牌来解析这个设计。因为每一个国家的形式不一样、经济、文化都白一样,所以设计出来的东西也要人们所接受。

正如作者所说的环保,这是当今世界最关注的问题,需要我们慎重的考虑,其实环境也是设计中的一个环节,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所以作为一名设计师不但要对社会的敏感度,而且要顺应时代的变化。设计也不能因为技术的发展而陷入停滞。因为时代在发展,我们要真正认识到设计本身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发挥了什么技能,以及产生的价值,这些都是我们必须所要知道的。

但我对设计真的一点都不了解,但看完这本书后我深刻的了解到设计真的很广泛,而且设计出来的商品都要符合时代的进化,这些都是为了我们能拥有一个更为宽广的视野,更好地观察世界之美,同时我们要真正了解到设计的涵义,设计为了什么?怎么样设计?这些都是要我们解决的问题。作者之所以一步步迈向设计中心,使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设计师,这都离不开他们的努力,所以我们要脚踏实地的学好设计。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篇7)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心得体会:

郭甜;这本书给出了一个观点,所谓设计,并不是加速经济发展的先头部队,它应该是所有人都应该掌握的一项现代素养。人类生存,形成了环境。人们为了更好地生活而施展实践性才智就是设计。设计不是广告中介绍的东西,也不是买回来的东西,而是希望人们珍惜每一天的生活,懂得怎样在这片土壤中开出一朵又一朵鲜花。所以,用敏锐而新鲜的视角去观察每一天的生活,让人们自己觉醒,从好好培养自己的生活文化开始,这就是为什么设计的最大意义!

巨航天:随着设计历史的发展,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舒适起来,越来越?方便便起来,越来越简洁起来,越来越充满了了情趣,这都是设计的发展带来的。原研哉提出的re-design,再次设计,内在追求在于原点,重新审视我们周围的设计,以最平易近人的方式,来探索设计的本质。

李萌:原研哉,日本中生代国际级平面设计大师,日本设计中心的代表。书中他他介绍了有他参与的各个设计项目。关于他的性格或是坚信的理念我有些拿不稳,但是他有一段话,却使我从中感觉到了这个设计师的伟大胸怀。这句话是:我是一个设计师,可是设计师不代表是一个很会设计的人,而是一个保持设计概念来过生活的人,就似是一个园子里收拾整理的园丁一样,我每天都在设计院子里做设计的果实,所以不论是设计一件好的产品、整理设计的概念、思考设计的本质,抑或以写作、去传播设计理论,都是一个设计师必须要做的工作。

林佳莉:在我眼里日本设计师的作品总透漏出丝丝禅意的幽静。他们对大自然的感悟,对生活的赞美,总是能于细节之中迸发一些小智慧,这想必也和日本本国有限的土地,并不丰沛的资源以及迅速增加的人口有关,日本设计师似乎总能在些许平常的生活事物中点亮一个小创意。

马广盼:无论是清理房间、做菜、洗碗、在电脑上打字,或是听歌,看路边的花、洒满的阳光,都带着有如第一次见到般的心去触摸与感受。这股心意乃是让品味的人能够吃出或者注入一种温暖。宇宙的相通,心意的无碍,色香味的聚合,悄然之间,一盘菜就收纳了所有,也释放了所有。’

董梦婷:一方面这本书本身的设计就可以给人良好的阅读体验它的纸质量很好翻译的手感也很好书的排版也是经过用心的设计另一方面这本书不是设计类的材料而是一个设计师讲述他对设计的理解。

石凤琴:如果设计的用力之处总是停留在“让今天的东西明天看起来更显旧”以及给好奇的餐桌提供“新奇果实”,那么它遵循的就无非是技术本身的形式。更关键的一点在于,设计的加入日益加强了这种倾向。他清醒地感觉到“技术不是工具而是素材”,在我们对其充分了解之前就深陷于对它的消费,是一种危险的倾向。

汪丽英:现在我明白了,这就如同逐梦的人,可能由于走的远了,追的乏了,一颗坚定顽强的心在饱经现实的打压、诱惑后,虽然依旧在奔跑,但早已忘记了最初的梦想,舍弃了精髓,徒有其表罢了。这位日本顶级设计师无时无刻不在观察着生活的变迁和世界的变化。和我们不同的是,他在面对各种变化的时候,喜欢把所有复杂的、繁乱的、色彩缤纷的东西划归到一个永恒的起点来重新审视。

王晨宇:他以一双无视外部世界飞速发展变化的眼睛面对“日常生活”,以谦虚但同时尖锐的目光寻找其设计被需要的所在,并将自己精确地安置在他的意图能够被赋予生命的地方。当我们的日常生活正在越来越陷入自身窠臼之时,他敏锐地感知到了设计的征候和迹象,并且自觉自主地挑战其中的未知领域。百家笔记网他的设计作品显现出来的不落陈规的清新,在于他找到了设计被需求的空间并在其中进行设计。在这样的态度下,他拓展了设计的视野和范畴,在他所经历之处,崭新的地平线不停地被发现和拓展。

王亚文: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商业社会,人应当保持一种纯净的心境。原研哉的实践告诉我们,设计也是一样,虽然常常不可避免地与商业相关,却不能成为市场利润的奴隶。只有这样,设计才能积极地影响社会和人们的生活,设计中的设计才不会失去它原本的意义。在原研哉看来,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所以,设计师要时刻保持对社会的敏感度。

王羽:原研哉先生《设计中的设计》一书全面的讲解了日本设计的风格以及其他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与发展的形式,而翻阅此书时心情也是格外愉快的。清晰简洁的版式,稍加留白的视觉想象区以及恰到好处的配图,低饱和的颜色,舒服而不会太抢眼,整本书风格统一,让人感觉专业而不张扬,还有纸张的舒适,似乎更让我感觉生活本该如此,简单而美!

魏跃政: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一原研哉我认为这本书能在“什么是设计”方面给人带来一些启发。要考虑的问题就是用最简洁的方式去达到美感和功用的目的,同时还能体现人性的考虑,自然的考虑。像是成人纸尿裤的设计,其实主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减轻使用这种产品的人可能产生的羞耻感;而火柴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对大自然的尊重,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想想,要从树林中将这些小树枝捡回来,是多么充满感情和欣赏的一件事,绝不是将木材生生劈开那样的无情。小树枝的自然形状也比直的木材更有美感。前提也是人们确实使用火柴的机会少了,连使用火柴这件事都成了一件亲切的事。只有这样,设计才能积极地影响社会和人们的生活,设计中的设计才不会失去它原本的意义。

武香宇:读完《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我认识到,设计是沟通,是传达,而艺术是表现,是创作。这并不是说设计里没有表现的成份,更不是说艺术是不在乎沟通的。但是两者放在这两项上的重视是有较大差别的。设计是不能凭感觉做的,要考虑各种因素,要寻找最隹的表达方法,要把自己的感觉翻译成大众能够理解的有效视觉语言。

杨浩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甚至一个世界的美丽,是日常生活中生命的美丽。人类追寻着幸福,而设计是一种手段。不断在人类的文明积淀上涂抹上个人的思考,会孕育出更多更好的设计。就像尾页的旅人,背着文化与历史,负着责任与使命,一往无前,开拓未来,不断探索着更加合理、更加美好的生活……

杨荣:书中他他介绍了有他参与的各个设计项目。关于他的性格或是坚信的理念我有些拿不稳,但是他有一段话,却使我从中感觉到了这个设计师的伟大胸怀。这句话是:我是一个设计师,可是设计师不代表是一个很会设计的人,而是一个保持设计概念来过生活的人,就似是一个园子里收拾整理的园丁一样,我每天都在设计院子里做设计的果实,所以不论是设计一件好的产品、整理设计的概念、思考设计的本质,抑或以写作、去传播设计理论,都是一个设计师必须要做的工作。就像此书的开头,李?埃德尔库特这样评价他:“精确、严谨,他谈起设计来如一种生活哲学,不断变换着他对整个过程的意识,总在某处有所进展、挑战、改变着他的智慧。

张敏:但同时,它的品牌概念却又让人觉得合情合理,十分接纳它诉诸的简约,十分接受它切切实实提倡的生活态度。而不仅仅是无印良品,整本书中,原研哉的设计理念都是从这点出发,他强调设计与生活息息相关,强调人文关怀,认为设计是“外界环境形成”,将设计看做一种与环境有关的思想。

张新澳:全面的讲解了日本设计的风格以及其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与发展的形式,而翻阅此书时心情也是格外愉快的:清晰简洁的板式,稍加留白的视觉想象区以及恰到好处的配图,低饱和的颜色,舒服而不会太抢眼,整本书风格统一,让人感觉专业而不张扬。

张雨植:讲到了设计与生活,讲到了设计师与其所处的时代,讲到设计与当前瞬息万变的世界,讲到了设计所引导的消费观念以及设计的未来等等,所有这些细枝末节间,不仅能看出作者丰富的积累和经验,更尤为可贵的是对待设计的态度和责任心。很遗憾也让我觉得很惭愧的是,我既没有潜心研读过前人的足迹,积累丰厚的能量。也没能深深融入所处的时代,学习如何设计符合时代的优秀设计,更不用谈把握未来的脉搏了。

赵亚飞:我很喜欢这本书的封面,简单干净,虽然只有黑白两种颜色,不过却散发着神秘感。这本书的作者是原研哉。他是日本平面设计师、日本设计中心的代表、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无印良品的艺术总监。目录的前面是三位设计界的大师:李埃德尔库特、前田约翰和杰斯帕莫里森对作者原研哉的评价以及对《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的体会,这使我在没有阅读之前就明白,我会在这本书中找到我想要的答案,也许我对设计这个词的意思会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当你因为读完读完这本观念设计书而感到越来越不懂设计时,这并不等于你对设计的意识倒退了,而是证明你在设计的世界里又往更深处迈近了一步。喜欢设计的人,从事设计的人以及了解设计的人希望可以读此书。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通用8篇)


你是不是觉得你的读后感并不是很优质?您读完作品,似乎人生观都会有所改变。在看完一篇文章后,为了更好的读懂作品,所以我们要写读后感,基于您的需求,读后感大全小编为您整理一篇《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篇1

作为一个想要了解设计的人,读此书也有点收获。

作者从设计到底是什么,开始介绍设计的产生,整合,历史发展和新技术下现状。

“只有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准,充足的生活才可能实现。”因此,二战后日本的产业设计是朝着规格化和量化生产的方向前进,因为当时设计最大的动力来自于发展经济。而经济也是当时美国,欧洲的设计动力。那么,在经济发展阶段相似的中国,设计最大的动力也是如此吧。

接下来,作者通过曾经参与的设计产品展示了自己的设计理念,其中涉及RE-DESIGN设计展,长野冬奥会开幕式的节目册,银座的二次设计,无印良品的设计等等。RE-DESIGN中坂茂重新设计的四角形内芯的卷纸让人眼前一亮。因为从抽取纸巾的角度来说,四角形内芯卷纸比传统的圆形内芯卷纸不便,这样的重新设计似乎是一种退化。但是这个设计的亮点恰恰来自于此。抽取纸巾的阻力能帮助大家节约能源,此外方形卷纸的规整也方便运输和收纳。作者说,设计的本质是解决社会上多数人共同面临的问题,它的落脚点侧重于社会而非个体。RE-DESIGN对生活用品的重新审视体现了设计师对社会现象细致的观察和人文关怀。

日本设计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它的留白。这与此处无声胜有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根据作者的理解,日本独有的留白,作文和简单是对众多文化融合之后的归零,是一无所有中蕴涵所有。日本的审美意识,是以边缘意识平衡了所接受的各种文化感觉后形成的。日本人的自省和冷静影响了它们的文化,赋予文化独有的魅力。

作者在最后一章提到,设计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设计是传输信息,设计师的任务是控制信息的品质。作者认为清晰,独创和幽默是实现信息之美的三大途径。

读完这本书,我好像有点了解设计,但好像又不太明白。不过作者在书中展示的例子,并对设计的介绍倒是清晰朴实,容易理解。我觉得作者已经达到他写书的目的,将设计以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也是一种设计。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篇2

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一直是我很想读的一本书,但读完这本书后,说实话,我不是很明白,也许是对里面的内容理解得不够透彻吧,因此这本书包含的内容都不是很明白,懵懵懂懂的。

设计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很多方面都与设计有密切相关的联系,是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

原研哉回顾了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并且策划了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展览,通过与许多设计师的互动,共同思考设计与日常生活的联系。然而,在设计实践中,原研哉师试图建立一种信息建筑的思维方式,让平面设计不仅能作用于人的视觉,而且能够触动人的所有感官,设计其实是我们观察和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但如果设计师能够以一个动态的眼光,去判断所面临的项目,或许会生出一些更具生命力,更具开创性的想法,去指导设计的行为,其结果会更好。而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上,很多人和书都在提醒着我们,人应当保持一种纯洁的心境。设计其实也一样,虽然常常不可避免地与商业相关,却不能成为市场利润的奴隶。因为只有这样,设计才能积极地影响社会和人们的生活,设计中的设计才不会失去它原本的意义。

因此,设计无处不在,时时刻刻地与我们的生活相互联系。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篇3

《《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读后活动:设计与实施》读书心得》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英语教学论文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本书共分四章。第一章“我们的课题”,主要阐释了研究主题“读后活动”的内涵,以及我们的研究方法和步骤。第二章“我们的困惑”结合教学案例和片段,从八个方面梳理分析了读后语言输出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中所存在的问题,以激发后续的思考。在第三章“我们的行动”中,他们针对问题与困惑提出了相应的行动对策:1、重视吸收环节:用学过的语言做事;2、丰富活动类型:创设多样的输出活动;3、强化主题意识:实施基于主题的教学;4、搭建语言支架:为高效输出提供支持;5、增强监控意识:加强输出监控与评价。对此,书作者借助一个典型的省级主题研讨课的课例,全程记录和展现了整个教学行动过程。第四章“我们的思考”则着重阐述了他们对整个研究的总结与反思以及对后续研究的进一步思考。

这么丰富的书籍内容,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第三章当中,他们所作出的全面细致的剖析。首先,书作者提出的是读后活动的设计原则,这些原则包括:语言、情景的真实性原则;阶梯性原则;做中学原则;话题拓展原则;注重思维的原则以及学生主体性原则。然后,书作者又提出了读后活动的设计类型,从关注学生发展的角度,读后活动则可概括为四类:以学生认知发展为中心的设计;以学生情感态度发展为中心的设计;以学生文化发展为中心的设计;以学生语言发展为中心的设计。此外,不少学者也从读后拓展的视角提出了不同的读后活动类型。再次,书作者就“读后活动的有效实施”展开了深度阐释与具体操作方式的介绍。1、重视吸收环节:用学过的语言做事;2、丰富活动类型:创设多样的输出活动。如文本理解性语言输出、文本重构性语言输出、文本拓展性语言输出、文本借鉴性语言输出、话题讨论性语言输出、题型巩固性语言输出;3、强化主题意识:实施基于主题的教学;4、搭建语言支架:为高效输出提供支持;5、增强监控意识:加强输出监控与评价;6、学会评价自己:自觉评判活动有效性。

有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第二节的“行动过程”就很有操作性。行动之一:如何设计读后活动1、重视吸收环节:用学过的语言做事;2、丰富活动类型:创设多样的输出活动;3、强化主题意识:实施基于主题的文本阅读教学;4、搭建语言支架:为高效的输出提供足够的支持。鼓励教师在活动设计中围绕两个问题: Have I given my students enough language input that might be used for doing the task? What linguistic difficulties might they encounter in performing this task? 行动之二:如何实施读后活动。该阶段的行动主要聚焦在“如何在设计的基础上实施读后输入活动”这一层面上。行动之三:如何评价读后活动。该阶段的行动主要聚焦在“如何在设计和实施的基础上作出自我评价”这一层面上。因此,在这一阶段我们主要关注了如何帮助教师学会评价自己,用评判的眼光看活动的有效性。

笔者感悟之余,简单设计了译林版八年级上册Unit2 Reading 的教案,希望可以领会书中的要义。

Part 1 Teaching Material Analysis

This lesson is from unit2 of 8A Fun with English. This is the second topic “school life” in module one ‘teenage life’.  The passage is focused on “school life” in British and American schools.  And it aims to get students to lear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foreign culture and native culture.  And such a topic is related to students’ daily life. So students will have great interest in it.  This period can input lots of useful words and phrases about school life into students’ mind, which will lay a good basis for the output in main task.  Therefore, this lesson is in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Part 2.Teaching Aims

1.      Knowledge Aims:

After the lesson, students should be able to

(1)   Master the four-skilled words and phrases.

(2)   Learn life in a British school and an American school.

2.      Ability Aims:

(1)   Improve the abilities of getting information by scanning,

(2)   Talk about school life in British school and American school.

3.      Emotional Aims:

To promote their love for their school and school lives.

Part3. Teaching Emphasis

1.      To develop the ability of general reading and acquiring information.

2.      To master vital phrases sentences and structures about subjects and activities.

Part4. Teaching Difficulties

  How to use the words and phrases to talk about their own school life..

Part5. Teaching Methods

   In this lesson , I will adopt Three-stage model and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The English Curriculum Standard advocates teachers to adopt the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Because it can stimulate students’ initiative in learning and let students experience success in the process of completing tasks.  By experiencing and practicing, form students’ sufficient competence in using the language.

  Part 6. Teaching tools.

   Multi-media player, tape recorder, the blackboard

Part7.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1.  Pre-teaching

1. Lead in by asking and answering Qs about school life.

(1)   What subjects do you learn at school?

(2)   What after-school activities do you have?

(3)   Have you joined a club?

Ask two students to talk about his / her school life.

(Purpose: To stimulate recall of relevant knowledge and arouse students’ interest in today’s topic.)

2.      Presentation

Show two flags with the words “life in a British school” and “life in an American school” and discuss the question.

What do you think British or American school would be like?

(purpose: To invite students to think and imagine and collect as many ideas as possible by brainstorming.)

Step2. While-reading

1.      Fast Reading

Read the passage quickly to get the general idea and answer the two questions:

(1)   Who wrote the first passage? (John)

(2)   What activities does the school have every week? (Reading Week)

(Purpose: To develop the skills of skimming and how to gain the main idea of the article.)

2.      Detailed Reading

Read the passage again and tell if the sentences are true of false.

(1)   In a mixed school, boys and girls have lessons together.  ( T)

(2)   John’s favorite subject is English. ( F)

(3)   Students at John’s school can read magazines during Reading Week. ( T)

(4)   Students must not talk in class during Reading Week. ( F)

(Purpose: To develop the skills of scanning and how to gain the details of the article.)

Read the second passage quickly and answer the two questions.

(1)   Who wrote the second passage? (Nancy)

(2)   Who else are mentioned in the passage? (Julie)Read the second passage carefully and answer the two questions

(1)   How does Nancy go to school every day?

(In his brother’s car.)

(2)   What do the students do in the Buddy Club?

(Older students talk to new students about school life.)

(3)   What do American students do during the lunchtime?

(They meet their friends and have a great time chatting with each other.)

(4)   What do the students sometimes do after school?

(They go to the shopping malls after school.)

Step3. Post-reading

1.      Task1:

Read the passage with the tape.  Then fill in the blanks in the table.

Name

School

Location

Grade

Subject

Activity

John

Woodland School

(a mixed school)

Near London

8

Home Economics

Reading Week

Nancy

Rocky Mountain High School

Denver

9

softball

buddy club

chat with each other

go to shopping malls

(Purpose: To compare the school life between the two schools, let students have a clear idea about their differences.)

Task2:

Look at the table and try to retell John’s and Nancy’s school life.  The teacher does it first as an example.  Then ask students to practice it in pairs.  Then ask some pairs to act it out.

(Purpose: To develop the skills of retelling according to key words.  And pair- work can let students share their knowledge and check mistakes by themselves. )

Task3:

Ask students to say something about their own school life using the words and phrases they have learnt today.

( Purpose: Make students produce information using the input information.  Help them to enhance retention and acquire the competence of using the language.)

Homework:

1.      Finish the passage by completing the blanks.

2.      Retell John’s or Nancy’s school life for better students..

3.      Write a short passage about their own school life.

(Purpose: Assign different tasks for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levels.  I hope to inspire students’ confidence in learning English by experiencing the success.  And make every student make progress.  This is the ideas of the English curriculum standard.)

Teaching Reflection:

During my teaching, I’ll try my best to get my class lively and encourage students to take part in the activities.  I design different tasks to create chances for students to practice the language.  That is “ learning by doing, learning by using.”  Therefore, the students can be the masters of the class-teaching.  And student- centered method id well-shown.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篇4

设计不是做加法。

设计,让人想到的是“加法”或者“浓墨重彩”。是一种加在原材料上的改变它的想法,也是一种加在物与物之间的结构,或者赋予色值。这本书第一次让我意识到……设计的本质——先“深入”地理解,再“浅浅”地表达;它不应该被注意到,因为最完美的设计呈现出来的是一个整体。

在达到这个理解之前,引起省思的是原研哉提出的“留白”,这样一个中国传统水墨画里的词汇。当把“留白”作为“设计”的理念提出,产生了奇妙的对比。

在无印良品所有的物品中,牙刷架是它的设计理念最生动体现,“扳指”状的牙刷托完全脱离传统牙刷杯的规制。

它意味着终极的指向。

从新产品设计的角度而言,人群的区隔、产品的定位是它的原点,它的配方、它的包装设计是随之而生的产物,就如鸡和蛋。这一整套的动作能够称之为设计。当人们谈论设计之时,是从微观的角度把它具象成为了一幅图或者一个视觉作品。

这个思路在炮制多美滋高端新产品“致粹”的时候得到了完整的练习,它的视觉体系出发点不是理性的说服,而首先是感性的共情。读后感·它共情的对象是和虎妈相对的另一类新手妈妈,她们不为自己的孩子预设既定的角色,而是通过陪伴,来发掘并充分激发孩子的潜力。而落到“奶粉”这样严谨的产品,它的产品支撑点在于改变营养元素的结构,激发它提供的免疫作用。

在视觉设计上,如何把产品的理性和人群的诉求无声地联系起来?首先找到了一个比喻——钻石,钻石和碳由相同的元素构成,结构使它们有天和地的区别。

在包装的设计上,将钻石的切面及透光的效果作为设计的元素,或者可理解为基底,不言自明地表现高端、可靠、坚实,又不似其它奶粉般冷感。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篇5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心得体会:

郭甜;这本书给出了一个观点,所谓设计,并不是加速经济发展的先头部队,它应该是所有人都应该掌握的一项现代素养。人类生存,形成了环境。人们为了更好地生活而施展实践性才智就是设计。设计不是广告中介绍的东西,也不是买回来的东西,而是希望人们珍惜每一天的生活,懂得怎样在这片土壤中开出一朵又一朵鲜花。所以,用敏锐而新鲜的视角去观察每一天的生活,让人们自己觉醒,从好好培养自己的生活文化开始,这就是为什么设计的最大意义!

巨航天:随着设计历史的发展,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舒适起来,越来越?方便便起来,越来越简洁起来,越来越充满了了情趣,这都是设计的发展带来的。原研哉提出的re-design,再次设计,内在追求在于原点,重新审视我们周围的设计,以最平易近人的方式,来探索设计的本质。

李萌:原研哉,日本中生代国际级平面设计大师,日本设计中心的代表。书中他他介绍了有他参与的各个设计项目。关于他的性格或是坚信的理念我有些拿不稳,但是他有一段话,却使我从中感觉到了这个设计师的伟大胸怀。这句话是:我是一个设计师,可是设计师不代表是一个很会设计的人,而是一个保持设计概念来过生活的人,就似是一个园子里收拾整理的园丁一样,我每天都在设计院子里做设计的果实,所以不论是设计一件好的产品、整理设计的概念、思考设计的本质,抑或以写作、去传播设计理论,都是一个设计师必须要做的工作。

林佳莉:在我眼里日本设计师的作品总透漏出丝丝禅意的幽静。他们对大自然的感悟,对生活的赞美,总是能于细节之中迸发一些小智慧,这想必也和日本本国有限的土地,并不丰沛的资源以及迅速增加的人口有关,日本设计师似乎总能在些许平常的生活事物中点亮一个小创意。

马广盼:无论是清理房间、做菜、洗碗、在电脑上打字,或是听歌,看路边的花、洒满的阳光,都带着有如第一次见到般的心去触摸与感受。这股心意乃是让品味的人能够吃出或者注入一种温暖。宇宙的相通,心意的无碍,色香味的聚合,悄然之间,一盘菜就收纳了所有,也释放了所有。’

董梦婷:一方面这本书本身的设计就可以给人良好的阅读体验它的纸质量很好翻译的手感也很好书的排版也是经过用心的设计另一方面这本书不是设计类的材料而是一个设计师讲述他对设计的理解。

石凤琴:如果设计的用力之处总是停留在“让今天的东西明天看起来更显旧”以及给好奇的餐桌提供“新奇果实”,那么它遵循的就无非是技术本身的形式。更关键的一点在于,设计的加入日益加强了这种倾向。他清醒地感觉到“技术不是工具而是素材”,在我们对其充分了解之前就深陷于对它的消费,是一种危险的倾向。

汪丽英:现在我明白了,这就如同逐梦的人,可能由于走的远了,追的乏了,一颗坚定顽强的心在饱经现实的打压、诱惑后,虽然依旧在奔跑,但早已忘记了最初的梦想,舍弃了精髓,徒有其表罢了。这位日本顶级设计师无时无刻不在观察着生活的变迁和世界的变化。和我们不同的是,他在面对各种变化的时候,喜欢把所有复杂的、繁乱的、色彩缤纷的东西划归到一个永恒的起点来重新审视。

王晨宇:他以一双无视外部世界飞速发展变化的眼睛面对“日常生活”,以谦虚但同时尖锐的目光寻找其设计被需要的所在,并将自己精确地安置在他的意图能够被赋予生命的地方。当我们的日常生活正在越来越陷入自身窠臼之时,他敏锐地感知到了设计的征候和迹象,并且自觉自主地挑战其中的未知领域。百家笔记网他的设计作品显现出来的不落陈规的清新,在于他找到了设计被需求的空间并在其中进行设计。在这样的态度下,他拓展了设计的视野和范畴,在他所经历之处,崭新的地平线不停地被发现和拓展。

王亚文: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商业社会,人应当保持一种纯净的心境。原研哉的实践告诉我们,设计也是一样,虽然常常不可避免地与商业相关,却不能成为市场利润的奴隶。只有这样,设计才能积极地影响社会和人们的生活,设计中的设计才不会失去它原本的意义。在原研哉看来,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所以,设计师要时刻保持对社会的敏感度。

王羽:原研哉先生《设计中的设计》一书全面的讲解了日本设计的风格以及其他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与发展的形式,而翻阅此书时心情也是格外愉快的。清晰简洁的版式,稍加留白的视觉想象区以及恰到好处的配图,低饱和的颜色,舒服而不会太抢眼,整本书风格统一,让人感觉专业而不张扬,还有纸张的舒适,似乎更让我感觉生活本该如此,简单而美!

魏跃政: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一原研哉我认为这本书能在“什么是设计”方面给人带来一些启发。要考虑的问题就是用最简洁的方式去达到美感和功用的目的,同时还能体现人性的考虑,自然的考虑。像是成人纸尿裤的设计,其实主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减轻使用这种产品的人可能产生的羞耻感;而火柴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对大自然的尊重,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想想,要从树林中将这些小树枝捡回来,是多么充满感情和欣赏的一件事,绝不是将木材生生劈开那样的无情。小树枝的自然形状也比直的木材更有美感。前提也是人们确实使用火柴的机会少了,连使用火柴这件事都成了一件亲切的事。只有这样,设计才能积极地影响社会和人们的生活,设计中的设计才不会失去它原本的意义。

武香宇:读完《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我认识到,设计是沟通,是传达,而艺术是表现,是创作。这并不是说设计里没有表现的成份,更不是说艺术是不在乎沟通的。但是两者放在这两项上的重视是有较大差别的。设计是不能凭感觉做的,要考虑各种因素,要寻找最隹的表达方法,要把自己的感觉翻译成大众能够理解的有效视觉语言。

杨浩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甚至一个世界的美丽,是日常生活中生命的美丽。人类追寻着幸福,而设计是一种手段。不断在人类的文明积淀上涂抹上个人的思考,会孕育出更多更好的设计。就像尾页的旅人,背着文化与历史,负着责任与使命,一往无前,开拓未来,不断探索着更加合理、更加美好的生活……

杨荣:书中他他介绍了有他参与的各个设计项目。关于他的性格或是坚信的理念我有些拿不稳,但是他有一段话,却使我从中感觉到了这个设计师的伟大胸怀。这句话是:我是一个设计师,可是设计师不代表是一个很会设计的人,而是一个保持设计概念来过生活的人,就似是一个园子里收拾整理的园丁一样,我每天都在设计院子里做设计的果实,所以不论是设计一件好的产品、整理设计的概念、思考设计的本质,抑或以写作、去传播设计理论,都是一个设计师必须要做的工作。就像此书的开头,李?埃德尔库特这样评价他:“精确、严谨,他谈起设计来如一种生活哲学,不断变换着他对整个过程的意识,总在某处有所进展、挑战、改变着他的智慧。

张敏:但同时,它的品牌概念却又让人觉得合情合理,十分接纳它诉诸的简约,十分接受它切切实实提倡的生活态度。而不仅仅是无印良品,整本书中,原研哉的设计理念都是从这点出发,他强调设计与生活息息相关,强调人文关怀,认为设计是“外界环境形成”,将设计看做一种与环境有关的思想。

张新澳:全面的讲解了日本设计的风格以及其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与发展的形式,而翻阅此书时心情也是格外愉快的:清晰简洁的板式,稍加留白的视觉想象区以及恰到好处的配图,低饱和的颜色,舒服而不会太抢眼,整本书风格统一,让人感觉专业而不张扬。

张雨植:讲到了设计与生活,讲到了设计师与其所处的时代,讲到设计与当前瞬息万变的世界,讲到了设计所引导的消费观念以及设计的未来等等,所有这些细枝末节间,不仅能看出作者丰富的积累和经验,更尤为可贵的是对待设计的态度和责任心。很遗憾也让我觉得很惭愧的是,我既没有潜心研读过前人的足迹,积累丰厚的能量。也没能深深融入所处的时代,学习如何设计符合时代的优秀设计,更不用谈把握未来的脉搏了。

赵亚飞:我很喜欢这本书的封面,简单干净,虽然只有黑白两种颜色,不过却散发着神秘感。这本书的作者是原研哉。他是日本平面设计师、日本设计中心的代表、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无印良品的艺术总监。目录的前面是三位设计界的大师:李埃德尔库特、前田约翰和杰斯帕莫里森对作者原研哉的评价以及对《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的体会,这使我在没有阅读之前就明白,我会在这本书中找到我想要的答案,也许我对设计这个词的意思会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当你因为读完读完这本观念设计书而感到越来越不懂设计时,这并不等于你对设计的意识倒退了,而是证明你在设计的世界里又往更深处迈近了一步。喜欢设计的人,从事设计的人以及了解设计的人希望可以读此书。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篇6

坦白的说,在进入大学之前我并不知道设计这个词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也一直想知道答案。在十一假期的时候我就在书店买了一本老师推荐的《设计中的设计》这一本书,想从中获取我想要的答案。于是带着问题,我就开始了我的发现之旅。

我很喜欢这本书的封面,简单干净,虽然只有黑白两种颜色,不过却散发着神秘感。这本书的作者是原研哉。他是日本平面设计师、日本设计中心的代表、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无印良品的艺术总监。目录的前面是三位设计界的大师:李 埃德尔库特、前田约翰和杰斯帕 莫里森 对作者原研哉的评价以及对《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的体会,这使我在没有阅读之前就明白,我会在这本书中找到我想要的答案,也许我对设计这个词的意思会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用语言表达设计是另一种设计行为这是原研哉在书的最前面说的一句话,在前言部分,我终于找到了作者对这句话的解释。理解一个东西不是能够定义它或是描述它,而是把这个我们认为自己已经知道的东西拿过来,让它变得不知,并激起我们对其真实性的新鲜感,从而深化我们对它的理解。所以当作者用语言去表达他心目中的设计的时候,他就是将他心中原有的设计的概念推翻,然后再去从一个陌生的角度去认识设计,这也是一种设计行为。这句话也同样是在告诉我们,设计任何东西,不要被其原本的事实规律所框住,一定要打破原有的规律,重新去认识它,理解它,这样才会真正的设计出好的作品。

书中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原研哉通过一些工业设计产品的图片,加上他的解说,使其表达出一些工业设计创新、造福于人类、带给人类便捷、的地方。

读完了这本书以后,我不禁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原研哉的设计理念到底是什么呢?我感觉,他的设计作品显现出来的不落陈规的清新,在于他找到了设计被需求的空间并存在其中进行设计。在这样的态度下,他拓展了设计的视野和范畴,使其在设计的领域中迈上了成功之路。而原研哉曾说过:像设计不应该只看短期反应,而着眼于长远的教育性理想:若每一个设计师都有一种追求市场的品味、对设计的感受性就会不断地提升,社会了解设计意义的所在,设计师才会有更大的发挥。所以对于设计,对于一个未来可能成为设计师的我们,一定要在创造的同时,发现其本身的价值,只有这样,才会发掘物质其本身的价值。

那到底什么是设计呢?我认为,设计不光是一种学问,他是一种体现物品本身价值的必需品,一个好的工业设计产品,可以为企业创收,但却不能丢掉产品本身的特征。就像无印良品一样,虽然外观并没有那么特别,而且颜色也没有那么鲜艳,但是设计师却用了最朴实的手法将其表达出来,既环保,又可以高度表现出他的功能所在,这也就是设计的最高境界了。

我会追寻着原研哉老先生的脚步,去学习,去体会,去实现我的设计之梦。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篇7

二零零一年起,原研哉受田中先生之托成为无印良品咨询委员会的一员,构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无印良品呈现出的形态。极简主义/简约在无印良品这里并不能粗暴地概括为简洁和朴素,因为简化工序会使其更易被模仿;它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优雅而质朴的生活提案”,从而形成世界性的影响。

根植于日本的品牌能够成为WORLDMUJI,一部分是由于田中先生所倡导的“从日常生活的审美意识中提炼而成”,另一部分便是原研哉对它的发扬光大。

这一理念除了指导产品开发,在向受众直接表达的平面广告上也产生了经典的呈现。

《地平线》系列取景于“乌犹尼”盐湖和“马鲁哈”草原,意在通过一条完美的地平线表达“虚无”(Emptiness)的概念。拍摄这个普遍真理的自然景象在4米高的地方取景,地平线将天和地完美分割。

原研哉作为独立设计师也设计了长野冬季奥运会开幕式的节目册。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篇8

《设计中的设计》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设计师,因为你设计的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设计,还有你的生活。设计是从生活中发现新问题的行为,额环镜是由具体生活的人构成的,它之所以能走向前方,就是因为有技术与设计的存在。设计的应用很广泛,也可以说成包罗万象,它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物体,与大自然;人类息息相关设计师们所说的设计都离不开我们的生活,从一个很小的细节可以体现一个很完美的设计,当然也离不开设计师的才能。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设计,我们的物质享受更离不开设计。

设计是一个很抽象的词,但当设计师把它剖削了之后,它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有时甚至会擦肩而过,看你有没有发现而已,设计也如此。设计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来源。总的来说经济、政治、文化都离不开设计。比如说;商品是市场的主体,是消费欲望的集合体,无论设计什么都要适合消费者更能实现具有引导性的设计,作者还从国家的品牌来解析这个设计。因为每一个国家的形式不一样、经济、文化都白一样,所以设计出来的东西也要人们所接受。

正如作者所说的环保,这是当今世界最关注的问题,需要我们慎重的考虑,其实环境也是设计中的一个环节,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所以作为一名设计师不但要对社会的敏感度,而且要顺应时代的变化。设计也不能因为技术的发展而陷入停滞。因为时代在发展,我们要真正认识到设计本身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发挥了什么技能,以及产生的价值,这些都是我们必须所要知道的。

但我对设计真的一点都不了解,但看完这本书后我深刻的了解到设计真的很广泛,而且设计出来的商品都要符合时代的进化,这些都是为了我们能拥有一个更为宽广的视野,更好地观察世界之美,同时我们要真正了解到设计的涵义,设计为了什么?怎么样设计?这些都是要我们解决的问题。作者之所以一步步迈向设计中心,使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设计师,这都离不开他们的努力,所以我们要脚踏实地的学好设计。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读后感悟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读后感悟

花了一整天时间,终于把苏杰的《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看完了。说真的,真正为互联网产品经理写的书很少,写得好的更不多,但这一本算是十分不错的。正如书上说的,很适合1-3岁的产品经理看。

本书从需求的收集开始,到项目的管理,文档的写作,团队管理,到自我修养,把产品经理的神秘世界逐层解开。它不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颇具指导意义佳作。本书结构清晰明了,语言通俗易懂,彷佛是一个导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在你面前生动有趣地给你简述什么是产品经理,产品经理是做什么的,应该怎么做。他时而严肃,时而风趣幽默,时而轻松俏皮,让你乐在其中却受益匪浅。

本书列举了大量的例子来说明论点,而这些例子都是十分契合,恰到好处,而且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读起来很好理解,甚至感觉十分有趣。感谢作者苏杰,把我们带离迷途。

以下为本人在阅读本书时收集的一些重点的,或带给我灵感的让我触动颇深的段落,供大家浏览,想进一步了解本书的精华,请看原著《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关于产品经理的意识】

是谁?每次K歌都对着点歌面板评头论足。

是谁?逛超市时总在想“这个商品能解决什么需求?”

是谁?会给自己的个人发展做战略规划。

是谁?一定要在自己的婚礼中讲一个ppT。

是谁?会拿用户调研的方法与亲朋好友交流。

是谁?装修房子的时候抢着当项目经理。

是谁?看电视广告总想在几十秒中提炼出三大卖点。

是谁?会给自己的孩子设计各种“功能点”。

是谁?访问任何网站都能一下子挑出好几个Bug。

……

这个人就是产品经理。我做了3年,体会到这种做事方法与思路真的很好用,已经忍不住用它来解决任何问题,并且想告诉每一个人,尝试着用产品经理的视角看世界吧,你可以看得更清楚,走得更顺利。

SNS里的抢车位游戏,曾经很流行,也许你考虑的问题是:应该怎样玩才能赚更多的钱?怎样最快地买到想要的车?怎么玩最爽?……而产品经理的视角则是:为什么每个人是4 个车位?如果车位多了会怎么样?不同档次的车为什么停车费是一样的?如果高档车停车费高了,会有什么优缺点?原来,这些都是和商业目标有关的,车位多了,停车费高了,对好友数量的需求就会降低,这意味着用户互动的减少,与商业目标矛盾;而反过来,如果简单粗暴地试图增加互动,用户又会不高兴,也不行。

【关于用户访谈】

在用户访谈的时候,我们可能会遇到用户“说”和“做”不一致的问题。用户经常会骗我们,先看一个经典的索尼游戏机的故事。

索尼找了一些用户来,问他们喜欢黄色的还是黑色的游戏机,结果发现说喜欢黄色的用户比较多。之后,索尼告知用户为了感谢他们的配合,将送他们一台游戏机,颜色可以任意挑选,而同样一批用户选择黑色的游戏机带回家的更多。很明显,有部分用户说喜欢黄色却带走了黑色的游戏机。

用户倒不是想故意欺骗我们,而可能是:他们被问了自己也没仔细想过的问题,又不想回答不知道,就在现场编造了一个看似有理有据的理由,或者他们有讨好访谈者的心理,会回答他们觉得你希望听到的答案,而不是自己真正的想法。

对我们来说,防止被骗的方法恐怕像索尼一样,尽量在用户可以和产品发生交互的场合下进行,让用户在“说”的同时也“做”。

【关于传统行业产品经理与互联网产品经理的区别】

互联网上的产品经理跟传统意义上的产品经理不一样。传统意义上的产品经理侧重的是对已有产品的管理和营销。而互联网上的产品经理侧重的则是产品的规划、需要分析、用户研究、功能设计和项目管理。

【关于改版】

2007年底豆瓣为了庆祝注册用户过100万的改版、2009年百度贴吧的改版,都因为用户的反对声音太大不得已道歉、改回去,我们真的很幸运。

对于改版,对于升级,我们要把“暴力革命”变成温柔和谐的“和平演变”。在改版的时候,我们可以先从部分次级页面改起,或新旧版本并存一段时间,或者做小面积试验。

【关于处理用户的需求】

听用户的但不要照着做。

在开始需求分析之前,我们先回到2007年7月——我写了一篇里程碑意义的博文,

是《产品设计体会》的第一篇,也可以看作是为这本书写的第一笔。2007年6月28日,网店版2.0上线,这是我主导的第一个付费产品,之后的三周我基本天天都会在淘宝论坛上泡不少时间,最大的体会就是:要听用户的意见,但不要照着做。

有的用户很“危险”,在提意见的同时还说你们应该做成什么样子,这时候产品经理一定要头脑清醒了,用户提的解决方案往往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的考虑的。比如对快递单打印”的功能,用户提出要添加一个他经常用的小快递公司的快递单模板,而我们会发现,这家快递公司可能只是一个区域性的快递,最终的解决方案是做了一个“自定义快递单”的功能。

有时候,用户给出的做法存在明显的逻辑矛盾,就算他给出的解决方案合理,也要再深挖用户内心根本的需求,比如用户描述“新建非支付宝交易订单的时候必须要选择用户不合理,希望能自己填写客户”。这里更深层的需求就可能是他需要把线下客户也管理起来,所以我们或许更应该做一个新增线下客户的功能,而不是在新建非支付宝交易的时候让用户自己填写客户姓名。

我们是产品经理、产品设计师,最终怎么做应该由我们决定。

【关于需求分析】

用户跟福特要一匹更快的马,福特却给了用户一辆车。

对同一个问题,这两套解决方案的区别就是,一个是用户需求,一个是产品需求。而这中间的转化过程,就是这节的主题——需求分析。

小明又出现了,这次他说要吃猪骨头火锅(用户需求),80块吧,但没想到又碰到了大毛。

“真的想吃?”

“想吃!”

“为什么?”

“我饿了……”(找到了本质!)

“哦,这里是两个馒头(产品需求),请你吃,才1块 钱 。”

“……”

小明无比不爽,但没办法,真的饿,还是吃了。

大毛是这样分析的,想吃猪骨头火锅,这个用户需求无非两个原因——饿了或者馋了。如果他真的是馋了,那就吃吧,不过如果是饿了,那我完全可以用一个低成本的解决方案——馒头。虽然小明眉头紧锁,但现在经济不景气,毕竟节省了98.75%的成本啊!

未来的多功能拐杖_想象未来的作文800字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的寿命越来越长,老人也不断增加,这样一来,老人的安全和健康成了社会中的一个新问题,为了让更多的老人能在晚年过的更舒适一些,我苦思冥想,终于研究出一种多功能安全拐杖。

这种拐杖既安全又便宜,只要100元就可以搞定了,下面就让我给你们介绍介绍它的多种功能吧!

社会上有少许不法分子,他们总是趁机抢劫老人的财物,如果老人有了这种多功能拐杖,当他遇到这种情景时,就可以不慌不忙地按一下拐杖的第一个红色按键,这时,拐杖便会自动发射出一种催眠剂,让坏人暂时神志恍惚,老人就可以脱身自救了。这里有人可能要问:那坏人也可以买这种拐杖,他们也可以利用你这种高科技手段来做坏事呀!这不是反而帮了坏人的忙吗?你们问的这个问题,我在设计这种拐杖时就已经想到了,为了避免这种事情发生,我已经在拐杖里安装了一种微型精密测谎仪,当坏人利用这种拐杖来干坏事时,拐杖不但不会有这种功能,而且会发出一种我是坏人的尖锐叫声。

老人过马路时,有时眼睛看不清红绿灯,只要按一下拐杖的第二个绿色按健,它就会提示你,什么时候可以停,什么时候可以行走。

一般老人走累了,都想坐一下休息片刻,可带一个板凳又觉得是一个累赘,怎么办?不要着急,我设计的拐杖可以帮助你解决这个问题,你只要推一下拐杖的第三个黄色按键,你的愿望就能实现,因为我在拐杖的下部,利用弹簧的收缩功能,将帆布折叠凳收藏在拐杖里,只要你将黄按键往下一推,弹簧受到挤压,凳子就出来了,你便可以安然无恙的休息了。

往往有许多老人总是为上楼梯而发愁,我设计的拐杖可以帮助你,只要你拉开紧贴在拐杖旁边的附棍,然后将附棍按在你的背部,就形成了一个三角形的推力器,这样你就可以利用它轻松的上楼梯了。

如果下雨了,老人又没带伞,只要你按一下白色按健,一把又轻又大的伞便会让你免除被雨淋湿而感冒的痛苦。

我设计拐杖时,在里面还安装了一块微型电脑芯片,它不断可以有语音提示功能,还可以在你休息时,放一段音乐、听一个故事、听一段京剧.....。

更奇妙的是,它有一种医学保健提示功能,我在手扶拐杖弯的表面,安装了一个检测仪,你手心的穴位一直按在这个检测仪上,当你血压升高、心脏不好时,仪器就就提示你吃药、休息,这样就避免了突然死亡的发生。

你们看!我的设计的拐杖不错吧!如果想购买,请拨打电话:

12345678。

《开放空间设计》读后感800字


《未来简史》读后感 800字


看完《未来简史》归结于一句话:万物互联让人类的能力指数上升,人类放弃意义而追求力量,智人失去控制权,极少数人控制世界。放下书,世界还是世界,贸易摩擦,围追堵截,崛起增长与压制,民粹主义与开放合作,现在还是柴米油盐,未来还只是未来,甚至可能永不会成为现实,当前独善其身仍然可行,一切似乎没有变化。一千六百多年前,陶渊明就说了“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嗯,就这感觉,感觉都没变。
但有些想法在悄悄地变化:
1、认识到靠虚拟的愿景、文字和货币,人类开展了大规模的分工协作,从此一骑绝尘。大规模协作是人类力量提升的核心关键。
2、对自由人文主义,平等,自由,自由意志,独立意志,追随自己的内心,不那么确定,那么执着了。
3、对万物互联,个人隐私,数据自由,有了新的认识,或许,这是人类进行大规模协作,大幅度提升力量的必然趋势,势不可挡,顺者昌逆者亡。
4、意识到如果生命最终只是技术问题,会有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幸福圆满或许都需要重新定义。
然后想,今天的我和昨天有何不同?人和人的差异在哪里?
能力,见识和眼光(含境界和定位)。能力包括了决断力、执行力、理解力、与人连接力,意志力,当然也包括了语音能力,运动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总结能力,洞察能力,规划能力,情绪控制能力等。眼光高低取决于见识,见识又取决于知识和能力。为什么会目光短浅,因为没有见识,为什么没有见识,很多知识不知道,知道了也没有能力抽丝剥茧,归纳总结形成自己的观点啊。不同的选择造就了不同的人,而选择是基于已有知识、能力、见识和眼光的选择。
有些事我们知道自己知道,我们也知道自己有些事不知道,知道的东西多少,决定了人和人的不同。有些事我们不知道自己知道,但它总是通过直觉、感觉,隐隐地,经常性地影响我们的选择,而大部分的,是那些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部分,我们不知道,所以就会执,就会固执己见,就会画地为牢,就会刻舟求剑。你的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部分,是他人知道自己知道的部分,这就是眼光、境界、定位的差异来源。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以为记。

设计中的设计(全本) 读后感(3)篇


设计中的设计(全本) 读后感 第(1)篇

他是个有个性的人,高个子,有着严苛、精准的好品味。他是无年龄的。他的行为举止如同一剂镇静剂。穿着神甫般黑色,简洁而裁减绝佳的衣服,或是在周末像个和尚般身着棉帽外套与松紧带长睡裤。他是那样惹人注目的人,犀利而洞察一切的鹰眼从睿智的圆形镜片后面观察着世界。一时间,别人会误把他当作一位上世纪的瑞士现代主义设计师,性情强烈,棱角分明,而实际则正好相反,他恬淡儒雅,温润如玉,他就是:原研哉。他对于今天所流行的简洁风,less is more,对于性冷淡风的助推是里程碑式的人物,对于白的解读更让人印象深刻,白色比较容易脏这点好像在每个人的印象中都根深蒂固,但容易失去的会更加珍惜这样的想法也在人们印象中根深蒂固,原研哉抓住人们的这些想法,将医院的标识设计成白色可拆洗的,在医院竞相比较器械先进高端服务的现代中,反而用白色强调医院的干净十分突出,独具一别且十分奏效。白位于从大混沌中脱颖而出的生命,也是信息的边缘,混沌就像这世界,白就像一张地图或是一种形象体现。原研哉接受的无印良品也贯彻他对白的认识,看上去什么也没有反而可以添加每个人的想法,就好像空的容器可以填充填充任何东西。白,亦所有。我们最初知道他大抵也是因为无印良品和他出版的那本书,中文版的书一直是叫《设计中的设计》其实从2003年开始,这本书前前后后大幅的修改至少有两次,甚至因此而将英文版的名字从”DESIGN OF DESIGN” 更为” DESIGNING DESIGN”,原研哉在2010年中文版的《设计中的设计|全本》的前言中也详细说明了缘由。即使是中文版的全本和英文版,甚至是日版的内容也有不少区别,相比之下内容更为丰富。我手中的这本是2010年修订版的中文版的全本,售价为98元,三年前购于方所,坐标成都太古里,它是我买过的所有书籍中用纸和排版最考究的书,看着它的时候就有购买的欲望,翻开它的瞬间便让它成为了近三年来唯一随身不离的枕边书。那日和亦无欢鬼使神差的聊到这本书,作为一名并没有接受过正规美术教育的中年人,我对于他能正视这本书的所有观点以及重视这本书的流传价值表示惊讶与欣喜, 然后我就问他为什么你会看设计和美学方面的书?所有的门类里,美学最高深最绕人,不亚于哲学,这不是与你浪荡不羁的人设属性背道而驰嘛~他很淡定:基本的审美得有啊,美育代替宗教。嗯~大师范儿!可我总觉得吧深谙美学之道的人,好多东西能够快速被打破,又快速被建立,能在出世与入世的层面切换自如。设计是什么?设计在哪里?最令我们视而不见,习焉不察,而恰恰又离不开的大概就是设计了。生活本身就是设计的起源地,而设计,归根结底就是我们对生活的发言。今天我们的设计美育还在讲求设计的实用价值,举一个例子:妇人们过去选择一件商品,要的是便宜,后来说性价比高,再后来演变为美观实用,到今天或许要说的就不仅仅是这些,我听到的更多是:有风格,有品位!语言大师能凝练成两个字:格调然而我认为这两个字只是将美观实用的话语属性进行了另一种包装,从何时起我的观念已趁我不备偷偷发生了改变呢?当我第一次亲临木心美术馆的时候,当我用指间触摸由贝聿铭团队设计修建的展馆内墙壁与走廊地面时,我深感简约从来没有停留在留白的美育价值观里,它只是以另外一种方式寄居:抛弃传统的传播界面和媒体覆着物,专注材质的变革与创新,不欺骗视觉,用识别与传达填充感官。这句话是我即兴而起的说辞,用原研哉的话说就是:专注视觉与传达,亦即不以”东西“,而以”事情“为设计要义,以将企业活动和经济文化的愿景,通过视觉设计的方式来加以重新捕捉为其目标。旧观念被抹杀,新观念被激活,理解一个东西不是能够定义它或者描述它,而是把这个我们认为自己已经知道的东西拿过来,让它变得未知,并激起我们对其真实性的新鲜感,从而深化我们对它的理解。新观念被激活,再谈新观念的实用价值,以及持续推动力,原研哉先生认为城市不是由伟大的城市设计师创造的,而是由人的欲望堆砌起来的,这是美育替代哲学的真实再现,设计师们所能做的就是提供一些小小的“觉醒”,这些“觉醒”也许能够改变人们想要从城市里所得到的某些东西,这最终将会导致城市有一个较大的变化。原研哉先生称这种哲学为“欲望的教育”。同时也是他自己的设计协会所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有些他已经运用在他的工作中。在协会的网站上,他写道,“虽然欲望和教育都是比较直接的词语,但是我还没有找到比它们更好的词语。设计必定是一个缓慢而又需要安静的教育过程,这个教育过程又会影响着需求的质量,那就是欲望的标准。”他说,在无印良品公司里,培养欲望就是要教你说“这个可以做。而不是在做一条精致的毛巾时,你会说的,这个褐色的毛巾可以做。这就是无印良品所要传递的‘觉醒’。”作为设计师,我们应该学着去掌控“这个可以做”的应用程度。而我在木心美术馆通过指间触摸到的这种觉醒,可能就是贝聿铭这批早早就觉醒了的美育大师们通过艺术品本身传递给我们的新观念。本书第一章,再设计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足以让不懂设计,不懂美学的门外汉对其天马行空而又能落地的各种日常物品再造为之咋舌,建筑师坂茂将卫生纸纸芯由圆形变为方形,为了加大拉拽时的难度从而激起大家的节约意识和行为,这不是一种讨好的设计,而是充满了批判性的味道,设计传递了对文明的批判,这不是什么新鲜的事,设计者说,如果你能从方纸卷和圆纸卷二者间的差异感受到设计的批判性的话,他会很高兴。创造力的获得,并不是一定要站在时代的前端,如果能够把眼光放得足够长远,在外面的身后,或许也一样隐藏着创造的源泉。类似如此有责任心,有态度,有美感的设计还有很多:尿不湿如何让老年人更有尊严一个拉链能解决。出入境护照盖章如何能让飞行者倍感温暖一个小印章就能告诉你。茶叶如何平衡茶与叶的快速融合和分离一个小袋子轻松搞定。圆白菜的叶片或许能成为一只美美的碗。传统的果汁外包装除了通过画面鉴别口味或许还能通过食材本身的质感做新包装保质保鲜。爱穿木屐的宅男宅女们可以通过穿着不同地理特质做成的木屐感受四季与自然的存在。通心粉作为一种食物如何与建筑关联起来产生奇妙的趣味与实用性,建筑师们各出奇招给你感官的震撼。等等等等~生活是最残酷的淘汰,只有适合生活的器物,才能代代相传,躲过了漫长时日的侵袭。而艺术也好,文明也好,借着这些物质存在,才为我们所感知,认识,欣赏,继承,这样就好。今天的世界到处都是文明的冲突,这与长久以来自由经济所提供的利益追求是有限度的,仅仅去主张自己文化的独特性是无法与世界共存的,在今后的世界中,关注全局,抑制利己主义的理性精神将会取代小众文化优先的价值观。设计中的设计,美物抵心,点燃生命源动力。也许有一天你会收到我寄给你这本书,因为每位读者都如这本书般独一无二。欢迎收听亦无欢对此书的讲解……

设计中的设计(全本) 读后感 第(2)篇

原研哉:踏雪的记忆和纯白的世界


如果用某件事物来比喻什么叫好的并能让人记得的设计,我会想起原研哉这本书中为1998年长野冬奥会开幕式设计的节目册。

原研哉在这本书中对唤起人们“踏雪的记忆”设计概念的阐述:

下了一个晚上的雪,第二天清晨醒来时,小学校园里,平坦的街道上,目光所及之处都落满了雪,积雪铺在那里,形成一个蓬松的白色平面,没有人踩过的痕迹。这是我们对于足迹的最初的记忆。脚踩在松软的雪地上,足迹变成半透明的冰渗透到黑色的泥土里,在雪地上留下一串串脚印,让观众们在触摸到这种纸张的时候能够唤起他们的脑海中曾经有过的记忆。

并未触摸到这纸张的我,却在看到图片的瞬间,英文字母像烙印一般,绵绵的陷入纯白色质感的纸里,像双脚踩进雪里。

想起小时候的那场雪。

德勒兹在《弗朗西斯·培根:感觉的逻辑》一书中写到一个概念:“视觉中的触觉”。德勒兹认为:

视觉是一种“减法”。

就像画家把颜料涂抹在画布上时, 他并非在我们的视觉上加了点什么, 而是剪掉了不需要的部分, 好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画家要传达或表现的事物。

德勒兹的视觉“减法”,和禅宗美学不谋而合。这正是东方哲学的精髓之一。

如果用一个事物来比喻一个好的并能让人记得的设计,我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原研哉那个能唤起人们对小时候“踏雪的记忆”地设计和德勒兹的“视觉的触觉”。

我们不是用豪华去让人倾倒,而是用简约让人着迷。



设计中的设计(全本) 读后感 第(3)篇

颜值即正义!

尤其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设计更是对消费欲望的引导。

透过封皮设计,便能体会到原研哉倡导的极简设计,及“这样就好”的设计哲学。

如同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 ,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美。


极简设计美学

与其说苹果是对硬件与系统的创新,不如说是对设计与体验的创新。

苹果将简约做到极致,让所有人都体验到极简设计美学的惊艳。


设计源自生活,更应回归生活

“为人民服务”在设计领域同样适用。

设计的目的,就是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便捷、更舒适、更享受。

优秀的设计能刺激你的“五感”,激发你使用的欲望。


最好的设计是没有设计

没有设计≠不设计。

是一种自然而然,本应的存在。

你不需要的时候,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当你需要的时候,恰到好处的出现在你认为该出现的地方!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心得体会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心得体会:

郭甜;这本书给出了一个观点,所谓设计,并不是加速经济发展的先头部队,它应该是所有人都应该掌握的一项现代素养。人类生存,形成了环境。人们为了更好地生活而施展实践性才智就是设计。设计不是广告中介绍的东西,也不是买回来的东西,而是希望人们珍惜每一天的生活,懂得怎样在这片土壤中开出一朵又一朵鲜花。所以,用敏锐而新鲜的视角去观察每一天的生活,让人们自己觉醒,从好好培养自己的生活文化开始,这就是为什么设计的最大意义!

巨航天:随着设计历史的发展,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舒适起来,越来越?方便便起来,越来越简洁起来,越来越充满了了情趣,这都是设计的发展带来的。原研哉提出的re-design,再次设计,内在追求在于原点,重新审视我们周围的设计,以最平易近人的方式,来探索设计的本质。

李萌:原研哉,日本中生代国际级平面设计大师,日本设计中心的代表。书中他他介绍了有他参与的各个设计项目。关于他的性格或是坚信的理念我有些拿不稳,但是他有一段话,却使我从中感觉到了这个设计师的伟大胸怀。这句话是:我是一个设计师,可是设计师不代表是一个很会设计的人,而是一个保持设计概念来过生活的人,就似是一个园子里收拾整理的园丁一样,我每天都在设计院子里做设计的果实,所以不论是设计一件好的产品、整理设计的概念、思考设计的本质,抑或以写作、去传播设计理论,都是一个设计师必须要做的工作。

林佳莉:在我眼里日本设计师的作品总透漏出丝丝禅意的幽静。他们对大自然的感悟,对生活的赞美,总是能于细节之中迸发一些小智慧,这想必也和日本本国有限的土地,并不丰沛的资源以及迅速增加的人口有关,日本设计师似乎总能在些许平常的生活事物中点亮一个小创意。

马广盼:无论是清理房间、做菜、洗碗、在电脑上打字,或是听歌,看路边的花、洒满的阳光,都带着有如第一次见到般的心去触摸与感受。这股心意乃是让品味的人能够吃出或者注入一种温暖。宇宙的相通,心意的无碍,色香味的聚合,悄然之间,一盘菜就收纳了所有,也释放了所有。’

董梦婷:一方面这本书本身的设计就可以给人良好的阅读体验它的纸质量很好翻译的手感也很好书的排版也是经过用心的设计另一方面这本书不是设计类的材料而是一个设计师讲述他对设计的理解。

石凤琴:如果设计的用力之处总是停留在“让今天的东西明天看起来更显旧”以及给好奇的餐桌提供“新奇果实”,那么它遵循的就无非是技术本身的形式。更关键的一点在于,设计的加入日益加强了这种倾向。他清醒地感觉到“技术不是工具而是素材”,在我们对其充分了解之前就深陷于对它的消费,是一种危险的倾向。

汪丽英:现在我明白了,这就如同逐梦的人,可能由于走的远了,追的乏了,一颗坚定顽强的心在饱经现实的打压、诱惑后,虽然依旧在奔跑,但早已忘记了最初的梦想,舍弃了精髓,徒有其表罢了。这位日本顶级设计师无时无刻不在观察着生活的变迁和世界的变化。和我们不同的是,他在面对各种变化的时候,喜欢把所有复杂的、繁乱的、色彩缤纷的东西划归到一个永恒的起点来重新审视。

王晨宇:他以一双无视外部世界飞速发展变化的眼睛面对“日常生活”,以谦虚但同时尖锐的目光寻找其设计被需要的所在,并将自己精确地安置在他的意图能够被赋予生命的地方。当我们的日常生活正在越来越陷入自身窠臼之时,他敏锐地感知到了设计的征候和迹象,并且自觉自主地挑战其中的未知领域。百家笔记网()他的设计作品显现出来的不落陈规的清新,在于他找到了设计被需求的空间并在其中进行设计。在这样的态度下,他拓展了设计的视野和范畴,在他所经历之处,崭新的地平线不停地被发现和拓展。

王亚文: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商业社会,人应当保持一种纯净的心境。原研哉的实践告诉我们,设计也是一样,虽然常常不可避免地与商业相关,却不能成为市场利润的奴隶。只有这样,设计才能积极地影响社会和人们的生活,设计中的设计才不会失去它原本的意义。在原研哉看来,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所以,设计师要时刻保持对社会的敏感度。

王羽:原研哉先生《设计中的设计》一书全面的讲解了日本设计的风格以及其他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与发展的形式,而翻阅此书时心情也是格外愉快的。清晰简洁的版式,稍加留白的视觉想象区以及恰到好处的配图,低饱和的颜色,舒服而不会太抢眼,整本书风格统一,让人感觉专业而不张扬,还有纸张的舒适,似乎更让我感觉生活本该如此,简单而美!

魏跃政: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一原研哉我认为这本书能在“什么是设计”方面给人带来一些启发。要考虑的问题就是用最简洁的方式去达到美感和功用的目的,同时还能体现人性的考虑,自然的考虑。像是成人纸尿裤的设计,其实主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减轻使用这种产品的人可能产生的羞耻感;而火柴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对大自然的尊重,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想想,要从树林中将这些小树枝捡回来,是多么充满感情和欣赏的一件事,绝不是将木材生生劈开那样的无情。小树枝的自然形状也比直的木材更有美感。前提也是人们确实使用火柴的机会少了,连使用火柴这件事都成了一件亲切的事。只有这样,设计才能积极地影响社会和人们的生活,设计中的设计才不会失去它原本的意义。

武香宇:读完《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我认识到,设计是沟通,是传达,而艺术是表现,是创作。这并不是说设计里没有表现的成份,更不是说艺术是不在乎沟通的。但是两者放在这两项上的重视是有较大差别的。设计是不能凭感觉做的,要考虑各种因素,要寻找最隹的表达方法,要把自己的感觉翻译成大众能够理解的有效视觉语言。

杨浩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甚至一个世界的美丽,是日常生活中生命的美丽。人类追寻着幸福,而设计是一种手段。不断在人类的文明积淀上涂抹上个人的思考,会孕育出更多更好的设计。就像尾页的旅人,背着文化与历史,负着责任与使命,一往无前,开拓未来,不断探索着更加合理、更加美好的生活……

杨荣:书中他他介绍了有他参与的各个设计项目。关于他的性格或是坚信的理念我有些拿不稳,但是他有一段话,却使我从中感觉到了这个设计师的伟大胸怀。这句话是:我是一个设计师,可是设计师不代表是一个很会设计的人,而是一个保持设计概念来过生活的人,就似是一个园子里收拾整理的园丁一样,我每天都在设计院子里做设计的果实,所以不论是设计一件好的产品、整理设计的概念、思考设计的本质,抑或以写作、去传播设计理论,都是一个设计师必须要做的工作。就像此书的开头,李?埃德尔库特这样评价他:“精确、严谨,他谈起设计来如一种生活哲学,不断变换着他对整个过程的意识,总在某处有所进展、挑战、改变着他的智慧。

喜欢《《未来产品的设计》读后感--8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相信未来读后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