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陈鹤琴读后感

陈鹤琴读后感

《陈鹤琴教育箴言-青年修养》读后感1000字。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大凡成功的人士,他们都和书籍有着不解之缘,网络上有很多关于作品的阅读分析,想信您在阅读后也有所得,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和体会,那么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写好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陈鹤琴教育箴言-青年修养》读后感1000字》,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说起陈鹤琴的名字,大家并不陌生。陈老师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幼儿教育事业的奠基人。而作为一名一线的幼儿教师,陈老师各方面的书籍非常值得我阅读与学习。在《陈鹤琴教育箴言》这本书中,最后一节篇章中“青年修养”四个字眼吸引了我的眼球,使我奋迅阅读。

每个人的生命里都会出现过那样的人吧,他们象阳光一样照耀温暖过你的心房。有一天,天突然黑下来,他们变成深邃苍穹里的星星,你不会再走近,不能伸出手。远在远方的人比远方更远。遇见一本好书,如遇一故友。

陈老师不仅在教育上有着极深的造诣,有着崇高的思想,还有满心的热情面对着生活。在这一章节中,陈老师将在书中指引着我们如何做好一个青年,青年人中需要的修养。

现在快节奏生活里,怎么样才能做一个有修养的青年呢?这让我在心里发起了疑问。网络时代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缺少了很多交流,大部分的了解和沟通,都在网络上完成,非常的快速方便。可是,我也总是看见一些热血沸腾的青年们常在朋友圈、微博、QQ里发一些激励他人的心灵鸡汤,或是发一些志愿者爱国捐献等感人画面,关注里约奥运会,分享经典怀旧歌曲……推送一些有“营养”的链接、图片。每次看到这些,都让我感受到世界的温暖与和平。

陈老师在书中首先对我们所提出的“要求”大多是学做人的基本原则,以及自我情绪的管理和良好的心态。“礼貌待人,尽心尽责,自我克制,为人服务……”这些词也经常被我们用在自我评价的总结上。

无论做人做事,都应该多从人家的实际处境想,不只是从自己的主观做出发点来想问题。这样的话,你的人缘一定会非常好,你想做的事情也会得到他人的帮助。要想成功先学会做人。“做人”比“做事”难得多,也的确。“做事”做的只是事,而学习做人则是一门学问。

曾经有人问过我,你为什么会选择幼儿教师,而不去做其他的文员、会计?我笑着回答说,“整天面对一大堆枯燥的资料与文件,我更喜欢的是与人相处”。

所以毕业后,我选择了幼儿教育。如果年轻的时候能喜欢这件事,长大了如愿去做,那么会为自己的选择而负责;假使现在做事不喜欢,将来做事也只是敷衍了事。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做一个乐观积极的、力求上进的人。永远都不会感到知足,他们所见的前途是善、是美的,也是光明、愉快的。

青年还要有“求学”的方法。求学当然不仅限于读书,包括学做人,学做事,学学问。好学是自己主动去做,这种学习效率最大,在此过程,最怕的是“坚持”。任何事都离不开“坚持”,许多人做人做事读书,刚开始做得很好,后面因怕苦怕累坚持不了而没有目的目标,自然达不成所想要的结果,从而导致失落,颓废。

读了陈老师的书,使我受益匪浅。想了一想,作为教师,我们需要的正是陈老师口中说的“青年修养”。

说起这四字,回忆起自己平日的工作,在与幼儿言语交流中,我们的一言一句,一个细微的动作都会潜移默化地在他们的心灵里种下一颗种子。当然,教师的个人素质和修养尤为重要。

常说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幼儿园是幼儿接触的第一个小社会,老师是除家人外,最亲近、最关心、最爱他们的人。有些幼儿在家里不听父母的话,却把老师说的每一句当作“圣旨”,说明老师在幼儿的心里是多么地重要,老师说的话都深深地记在心里。

语言是人类沟通的桥梁,而我们平时与家人、同事、家长、幼儿,我们在沟通任何一件事的时候,都要有艺术去和他们沟通。沟通艺术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彼此关系、解决问题的好坏。即是陈老师所想表达的,“做事即做人”。

作为一名新教师,扎实的才艺基础是其次,重要的是做人的方法和积极向上的态度。青年是人这辈子承上启下的一个阶段,很多事情、习惯都可以通过自己长期坚持不断的改变来获得成果。父母亲没有给你一个富裕的家庭,通过自己的努力,你可以改善自己的生活;父母亲没有给你好的容貌,你可以给自己创造一个好的身材。

我们平时也的确缺乏这样的意识,“修养”是否有做到。即使过着朝九晚五的安稳工作,也要在自己的便利贴写上这二字,每天提醒着自己,用积极向上的态度,激励着自己,带领着别人。

俯首闻花香,生活在别处!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陈鹤琴文集读后感


陈鹤琴文集读后感(一)

作为我国新教育事业的先驱者、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有着中国幼教之父的陈鹤琴先生,他的思想理论是我们幼教工作者必须要了解和学习的。在读书时,就了解过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这次又拜读了他的《陈鹤琴文集》后,温故而知新,再加上自己工作后的一些实践和经验,我想来谈谈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

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的理论有三大目标:

1. 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2. 大自然、大社会是知识的主要源泉。

3. 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

这三条不仅对当时,乃至对今天的幼儿园教育,都有着很大的指导和借鉴作用。我们应把握好这三大目标,对幼儿进行教育。

一。 我是中国人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我们长久以来一直在做,也是当下必须要做的一项工作,对于一个人来说,爱国这一意识如果是从小就有的,那对他今后良好的人格、修养的形成都有很大的帮助。陈鹤琴先生在提到做现代中国人中提出:要有强壮的身体;有创造能力;有合作的精神;有为社会服务的热情;心胸开阔和目光远大。

二。 让孩子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

陈鹤琴先生认为,学前儿童是在周围的环境中学习的,而学前儿童周围的环境不外乎两个方面:大自然和大社会。我在实践过程中,也确确实实地感受到,让孩子走进大自然和大社会的教育不仅孩子会乐意接受,而且教育效果也非常好。由于学龄前幼儿年龄的限制,他们比较容易接受较为直观的事物,如果我们多带他们到外面大自然中走走,他们的收获通常都比在幼儿园的教室里看着挂图或是多媒体要多。

就如在我爱家乡的主题活动中,我带幼儿去看了天马山上的斜塔,一路上,他们看到了天马老街的风貌;一步步爬上了天马山,在爬山的过程中,他们又领略到了山上秋天的美景;终于到达了目的地,看到了斜塔,孩子们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纷纷观察起了斜塔,有的思考着为什么斜塔不会倒,有的在数斜塔有几层,有的要求要和斜塔拍照,有的则提醒其他小朋友不要爬到斜塔的护栏里去回去之后,孩子们又开始了自己的探索,搜集各种关于斜塔的资料,这样的学习是因为幼儿亲眼所见、亲身体验后自发产生的,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由于我园关爱教育的特色,在加上我们也一直提倡幼儿能够走进社区,走进社会,所以我们一直让幼儿定期去参加雏鹰敬老和阳光之家的活动,孩子们通过这些活动,了解到了一些与他们不一样的人群,从开始的有些害怕、不愿靠近,到后来的每次都会为爷爷奶奶准备水果、节目,为他们捶背捶腿,和阳光之家的哥哥姐姐们一起做游戏这些都体现了幼儿关爱情感的萌发和提升,而这也是在教室中无法达成的一种真实的情感体验。社会是个大课堂,我们要引领孩子们在这个大课堂里学习更多、实践更多。

三。 在做中学、做中教、从做中求得进步

杜威就曾经提出过要在做中学,而这里陈鹤琴先生还提出了一个做中教,并在此过程中求得进步,教师和孩子都来做,必要时给孩子提供帮助。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这是活教育的方法-论,共有十七条教学原则,而这些都是以幼儿为主体的。

举例来说:就像在区域活动中,孩子能通过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的区域,并在各个区域中做他们想做的事,而教师要做的就是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对于有困难的孩子,给与他们积极的鼓励和暗示,让他尝试自己解决,这就遵循了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的原则,如不能解决的,教师就要提供帮助。又如教学游戏化、 教学故事化、 儿童教儿童等原则,都是以幼儿为主体,突出了做字2020和活字2020,使幼儿能够在一个处于主动学习的环境下进行学习。

从陈鹤琴先生文章的字2020里行间里就可以看出他对孩子那份喜爱,对教育事业的那份热爱。时至今日,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对于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仍然有着很大的帮助和启迪。我也将不断地学习吸收各种有益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不断求索,不断实践,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有了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才能为我热爱的幼教事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陈鹤琴文集读后感(二)

陈鹤琴老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留学美国,获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学位。从 1920 年开始,他以自己的孩子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长期的、连续的儿童发展研究,是我国以观察实验的方法研究儿童心理发展最早的学者之一。

这几天在学习陈鹤琴老先生的教育文集,倍觉自身对儿童心理研究之知识薄弱,思考问题之狭窄,故想把自己看到的学到的想到的东西写出来,并慢慢积累,最终形成自己的思想。

在照片中看一个儿童的发展这一章中,陈鹤琴老先生提到,小孩应该有一两盆花或者一两棵树是属于他的,使他依时灌溉,这是学植物学的初步。我比较乐意把小孩子喜欢种植物或者喜欢研究植物的特性作用等这一现象称为花盆现象。在我了解的城市家庭中,大多数家庭喜欢在家里种一些比较名贵的植物和一些普通花草,家中的大人小孩也依时给植物灌溉,但都是小心翼翼地打理着 , 照看着。看着这些花草,孩子自然是去触摸甚至想把它拔起来看看它的根部长得怎么样,可是,在他触碰这植物之前他就已经被制止了。而在农村家庭中,花草树木更是四处可见,由于种种原因,父母没有多余的精力在家中种养植物,更没有时间知道孩子如何让种植花儿等植物。所以孩子们喜欢在漂亮的花草旁边经过,或者喜爱指着路边儿的花儿说花,花,花。因为花草树木乃是常见植物,再加上缺少父母的正确指导,久而久之,孩子们也并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植物了。可见,大多小孩子有属于自己的花草是很少的,就连生活在农村的孩子们也不例外。

在学习陈老先生的教育文集之前,我竟也觉得这种普遍的情况是很正常的,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值得我们注意,殊不知这对教育孩子有极大的影响。当孩子有属于自己的一棵植物,他就会想尽法子照料好它,时常观察它的变化,并思考着这种变化的原因何在。当植物受到伤害时,他自然而然地会产生怜悯之心,并好好地照料它,竭尽所能让它变得更有生机。就在种养植物的过程中,孩子慢慢地学会了观察和思考,并养成了保护属于自己的东西的习惯,并学会关心他人体谅他人的好品格。让孩子在接触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的过程中形成好的品质,比在孩子懂事了再把这些情感或品格用各种方式输入他的大脑来的更容易、更牢固。所以,在孩子年小的时候,他的一切都应该和大自然扯上关系。

卢梭曾在《爱弥儿》中讲到,出自造物者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这话说得并不是毫无道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对孩子的教育,甚至利用各种机会让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用各种方法让孩子按照自己设计的路子走,若其反抗,父母会打着为你好等口号来压制你。所以很多孩子连喘气的机会都没有哪里有时间去了解大自然,保护属于自己的花草?

陈鹤琴全集读后感


陈鹤琴全集读后感(一)

我认真拜读了《陈鹤琴全集》,漫游在陈鹤琴幼教思想的长河里,总是思绪翻滚,感觉受益非浅。陈氏的幼教理论和思想原则,是那样通俗易懂,又不乏高深的科学哲理,是那样标新立异,有包含广博的社会生活内容,他先进的活教育理论,引导中国幼教改革一路前行!

陈鹤琴在活教育中的方法-论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现在我们幼儿园普遍开展的区域活动、教学活动中采用的小组分散教学等与陈鹤琴先生的生活教育方法、暗示教学法、小团体教学法均有异曲同工之妙,特别是陈先生的小团体教学方法,不仅当时杜威都强调从做中学和分组合作学习,就是今天在幼儿园教学改革中广泛引进的瑞吉欧教学法等也非常强调幼儿的分组学习、共同研究和实践活动学习。因此我在设计区域活动时就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挥环境的暗示作用,引发孩子自主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就是通过有目的地为孩子提供丰富材料和有意义的学习环境,让孩子在其中自由选择、主动操作摆弄,与环境相互作用,并在活动中获得经验,体验成功的愉悦的一种活动。它是实施个别化教育,促进孩子自主学习的很好形式。老师应该退到隐性地位,把材料推到显性地位,将材料活化,赋予材料生命力。通过材料来营造一种环境,让环境告诉幼儿,这里可以做什么,该怎么做,让环境来说话,发挥暗示作用。

所以我在每个区角的墙面上都贴出了有些什么玩的东西,和怎样玩的步骤图或范例,让幼儿一看就明白。如语言区中,一台录音机、一盒故事磁带、一本相应的故事书、一叠图片,这足以让幼儿在独立感受文学作品的同时,养成专注的习惯。

又如美工区中墙面新浦江它就是将画、折、剪、贴的这一系列过程全部展示出来,让幼儿自己去选择,自己去探索,我要怎样设计浦江镇?给浦江镇添什么?教师通过提供多种材料供不同层次幼儿操作。这时教师在一旁观察指导,适时、适当的提醒个别幼儿尝试新的游戏内容,发展其弱项智能,最后鼓励幼儿把作品布置到新浦江去。

二、提供层次性的材料,培养孩子通过不同层次来提高自我能力。

如何提供适宜的材料呢?我认为,区域活动提供的材料既应适宜幼儿的年龄特点,又能有效促进孩子向最近发展区逼近。我们以多元智能理论、孩子成长关键期、幼儿园教育活动主题为依据,然后有目的的设计材料。随后让幼儿在富有层次的内容上,不断的摆弄探索,感悟新的经验,获得更一层次的发展。

如在益智区中,我为了让幼儿更好的掌握排序的技能,我提供了三个层次的排序内容:第一层次:颜色排序,第二层次:图形排序,第三层次:动物排序,这三个层次的内容看似无关,其实环环相扣,从易到难,通过有规律地进行排序能发展幼儿对颜色、图形、动物的多种排列方法。从而拓展了幼儿对事物的想象力。

又如,在九宫格的游戏中(这是个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的游戏。)幼儿天天刚拿到材料,盯着格子里不同形状,不同排法的雪花片不知所措,在我的鼓励下,他从第一页最简单的开始,慢慢的一步一步的先是看着样子,照着排,数次之后,便能迅速的记忆下来,看了一眼之后能准确的排下来,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从简单的到最复杂的,天天用的时间越来越短,观察力,记忆力也相应的得到了锻炼。孩子也获的了成功的喜悦。

三、创设多种材料组合的情境,满足孩子的多种需求。

以自我为中心是婴幼儿自身学习大纲的又一显着特点,表现在他们对学习或游戏是由兴趣和需要决定的,他们对什么感到有兴趣也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而不是有成人来选择的。因此,只有使活动充分地激起他们的快乐和兴趣,才会使他们主动地、持久地去投入活动,促进幼儿发展的目标也才会实现。所以我引用多元智能的理念,将多种智能领域有机的结合起来,把不同的材料进行组合,增强材料之间的联系性,为孩子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力求让他们感受到玩的各种不同的滋味、游戏的各种不同的情趣。在材料的投放中,我坚持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强调材料的可操作性,使材料适应孩子的特点和需要,激发了孩子积极主动地与材料发生互动,从而得到发展。


陈鹤琴全集读后感(二)

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和儿童教育专家,作为我国现代家庭教育的开创者,他的家庭教育论着曾经产生过广泛的影响,其中《家庭教育》一书,被陶行知誉为近今最有价值的专着,愿为天下父母共读之。

现代的幼儿教育,越来越重视家园共育,我是一名幼儿教师,又是一个孩子的母亲,带着双重身份,认真的研读了陈鹤琴先生的《家庭教育》一书,深感他的家庭教育思想具有丰富深刻的科学性和实践性。鲜明的中国性和民主性,并具有大众化的特点,不仅是我国家庭教育理论的宝贵财富,对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也有着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陈鹤琴先生说:一切活动,凡是儿童能够自己做的,都要让他自己做。做了就与事物发生直接的接触,就能得到直接的经验,就知道做事的困难,就认识事物的性质。做事的兴趣,愈做愈浓,做事的能力愈做愈强的。他还经常风趣的说:做父母的最好只有一只手!因为父母的责任,是帮助孩子生活,是帮助孩子自立,是帮助孩子做人,孩子要自己做,自己生活,自己从中得到快乐,从做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做是孩子的权利。陈鹤琴先生的儿子一鸣,一岁半的时候,要自己吃饭,开始时勺子拿不稳,饭菜装得不好,饭菜弄得一塌糊涂。还让不让孩子自己吃呢?陈鹤琴想,自己动手,自己吃饭,可以得到肌肉运动的快感,嘴巴也得到相当的滋味,即使做的不顶好,也是必经的步骤。于是陈鹤琴坚持让他自己吃饭,渐渐的一鸣就吃的好起来了。两岁多的时候,已经能够非常熟练地用小锤子把钉子一根根敲进木板里。三岁多的时候能准确地剪出图案,用小喷壶浇花很在行这些都是做的结果。

陈鹤琴认为,要善于激发孩子做事的主动性,不必要去命令孩子做什么,怎么做。而要启发他自己去想,自己去做,给他自动的机会。

现在,一个孩子往往要有6位直接的扶持者,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此外加上叔姑舅姨,可以说是众人扶一。幼儿在家庭中被置于高贵的地位,受到十分优厚的待遇,家长都十分重视孩子智力的开发,生活上的一切事情都由家长包办代替,总怕孩子累着,怕孩子出危险,当孩子穿着棉衣爬来爬去拿玩具(购买玩具)时,就觉得孩子太难受,急忙把玩具(购买玩具)递到孩子手里;当孩子蹒跚着上下楼梯时,总担心孩子会摔坏,就抱着他上来下去;当孩子用小勺学着吃饭时,总担心孩子吃凉饭会闹肚子,就一口一口地喂到孩子嘴里对孩子的吃、喝、拉、撒、玩家长照顾的无微不致,至使孩子的手、脚、口、脑等都失去了用武之地。

包办代替的事情也经常在我身上发生,女儿五岁的时候,看电视想自己插电源试一试,我没有同意,女儿生气的说:你没有故事《小马过河》中的马妈妈好!马妈妈还让小马淌水试试呢,你连试,都不让我试以试。女儿的话让我猛醒,实际上,包办代替的害处我很明白,可是在孩子中、生活中,我总是情不自禁的帮孩子做这做那。我静下心来认真地反思了一下自己,平时在家里,在幼儿园的工作中,我自觉不自觉地到底为孩子包办代替做了多少事情?今天这事是发生在女儿身上,如果是发生在幼儿园的孩子身上,幼儿园的孩子敢不敢给我提意见?做为一名受过专业教育的幼儿教师,都舍不得让自己的孩子动手做事,又怎么要求家长不包办代替?

再看看书上陈鹤琴先生分析家长包办代替的害处:一是剥夺了孩子肌肉发展的机会;二是养成了孩子怠惰的习惯;三是养成孩子不识世务,不知劳苦的习惯;四是阻止儿童发展独立自主的精神。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必须做到:

第一、对孩子的关照要适度

孩子的许多事情需要父母或老师帮助去做,但这种帮助应随着年龄、时间、地点和事物的不断变化进行调整。能让孩子自己做的事情,尽量让孩子自己做,避免处处以代劳,一百个不放心。

第二、在幼儿中适当开展独立工作与创新活动。

鼓励、诱导与指导孩子说出自己想说出来的话,做自己想出来的好事,独立地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从实际出发,逐步培育幼儿的独立精神,教会孩子独立行走。

第三、家园同步施教,形成教育的一致性

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及交往和应变能力,不放过每个与家长沟通交流的机会。使家园双方能够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共同研讨教育对策,进行同向、同步教育。

改革开放,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今天的孩子将是21世纪中华民族腾飞的生命军,每一个真正具有爱心的家长,幼教工作者,请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任何事情,让他们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增长知识。惟有这样,才能使他们能够充满自心地立足于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建设;才能为祖国输送出优秀的创造型人才;我们的祖国才会更加繁荣富强。


陈鹤琴全集读后感(三)

合上面前这本微微泛黄的书,我的心里久久不平静,很后悔以前的自己对于孩子的傲慢与偏见,但我也深深佩服陈鹤琴老先生对于孩子深刻爱与理解,而这正是作为一个幼儿园老师的必备条件,所以我把自己读这本书时的一些收获与感受记录下来,希望能应用到自己今后的教学实践中。

一。内容简介

《儿童心理之研究》是陈鹤琴先生以其长子陈一鸣为观察、研究对象,运用文字2020记录和摄影的记录方式,进行长达808天的连续追踪观察,取得第一手的资料编撰而成。书中论及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的问题,包括儿童发展的一般程序,儿童身体(主要是感觉器官)的发展,儿童动作的发展,动作的模仿与拟制,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活动── 游戏,与儿童心理发展直接相关的器具──玩具,儿童心理的几种主要表现形式──好奇心、惧怕、哭,儿童的学习、言语、美感、绘画、思想的心理特征,不同性别儿童的心理差异,特殊儿童(主要是耳聋和口吃儿童)的心理缺陷及矫治,以及研究儿童心理的方法和历史等。书中还配有大量的系统反映儿童身心发展的各个阶段和时期的照片及图表,而且从书中可以看出,作者十分重视儿童期在人的一生中的意义。他认为,人生的一切活动都要在儿童时期内开始发展,所以人的儿童期是预备适应环境的重要时期。此外,儿童期对社会和家庭也有重要的意义。

二。 阅读收获与感受

(一)关于幼稚期意义的感受

在书中陈鹤琴提到儿童期的意义解释道:环境愈复杂,儿童期愈长,学习的机会愈多,天赋的智力发展发展愈快,然后才可以适应复杂的环境。所以人的儿童期实在是预备适应环境的重要时期。他还将儿童期的作用形容为改进家庭、改进社会和促进文化的原动力。

我觉得作为幼儿园老师,要想尽职尽责,首先要懂得自己工作的重要意义,要有一种使命感:我们将来教学的对象是学龄前儿童,这一时期是人一生当中发展的关键期,也是预备适应这复杂社会的重要时期。但是,在我们传统观念中却认为孩子是一张白纸,可以任意涂抹,或是按照我们大人的意愿去强逼着他们学习一些我们自认为对他们将来好的东西,到最后往往事得其反。实际上孩子的心理发展与身体发育一样都有其内在发展的规律,所以我们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和衡量他们的某些行为,相反,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孩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表现,去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这一点我会在对好奇心这一章节的感悟中具体说明)让孩子自己决定自己学习的东西,这样岂不是更好?

(二)关于模仿的启示

众所周知,儿童的模仿能力极强,可是儿童喜欢模仿哪些东西?他们又是为什么喜欢模仿呢?我们应该怎样利用孩子们的

这种模仿能力呢?带着这些疑问我读完了模仿这一章节,并获得以下启示:

1.孩子的模仿是无选择的,因此家长和老师必须以身作则,为其创造美好的生活坏境。儿童的善恶观念比较薄弱,所以他们不可能有选择的模仿,比如说,孩子看见自己身边的人吐痰,他可能也会模仿他们举止,实际上他们不知道有什么坏的结果。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所言,儿童总是张着眼睛和耳朵观察和模仿那些有意和无意的反应。而从书中的结论来看,孩子最喜欢模仿的莫过于成人,所以,作为孩子最亲近的家长和老师,更应该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为孩子做榜样,让他们从小就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习惯,正所谓:子不教父之过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同时,父母们也应该尽量给予孩子们一个好的生活环境,这种生活环境并非指好的物质条件,而是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社会这个大集体,当孩子的心理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他们需要玩伴,在与其他小朋友的接触中,他们会学到更多的东西。

2.孩子的模仿行为只在初做的时候,后来继续所做的动作,是因为有快感才做,所以我们应该学会利用这种心理。从陈鹤琴的研究结论可以得出产生快感有两种原因:第一点是生理的,从肌肉筋骨以及其他感觉器官所得的快感;第二点是社会的快乐,就是当他模仿的时候,别人称赞他鼓励他而产生的快感。我觉得我们这些将来的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这些快感,比如说孩子无意

中模仿电视上的某个舞蹈动作,哪怕模仿的并不是很像,我们这些大人在看到的时候也应该给予适度的赞扬,这样孩子才会有信心、有兴趣继续模仿。反之,结果可想而知。正如陈鹤琴老先生在书中提倡的教育理念那样:以积极代替消极。经常鼓励孩子,给予孩子不断摸索的动力,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进步不是更好?

3.模仿的动作与所模仿的动作不是一样的,有些情况下必须及时纠正。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幅画面:孩子初学话时,成人说爸爸,儿童模仿的声音可能会说:巴巴或是罢罢,成人并没有立即纠正,反而大笑,学着孩子的音刚开始模仿时,孩子说的音往往是不正确的,作为大人不能觉得好玩儿跟着孩子说错误的音,要知道刚开始犯错误的时候容易改正,后来一旦形成习惯,就很难改正了。

(三)关于游戏的启示

首先,在游戏这一章节当中,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父母当做儿童的游戏伴侣这一观点,陈鹤琴主张父母应该忘记年龄来和儿童游戏,做他的伴侣,认为这样做一方面儿童与父母的感情可以格外浓厚,另一方面可以明白孩子的性情、习惯、能力等。我看完这句话时,在高兴之余又有些许失落,我自己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基本上都没有陪在我的身边,就更别提与我一起做游戏了,所以导致我小的时候一度都跟父母很生疏,因此,我觉得作为父母,不管多忙,都必须尽量抽时间多陪陪孩子,尤其是多和孩子做游戏,让他们在关怀和呵护中更加健康的成长。

另外,儿童既然喜欢游戏,我们就可以利用游戏支配她的动作,来养成他的习惯。对于这一点,我在看完最近某卫视播的亲子类节目《爸爸去哪儿》中体会很深。爸爸在临睡前跟儿子谈心,对于儿子早上起床迟的问题,他没有向一般父母那样采取说教的方式,而是采用角色扮演的游戏方式,让孩子在游戏当中,自己学会换位思考,自己懂得赖床的坏处。当时我看到这一幕的时候心里暖暖的,我在想如果我是孩子,我也肯定会接受父亲这样的教育方式,当然,从其中我们更多的了解到的是游戏对于一个孩子的教育意义,这种游戏性的教育,既可以使孩子不违背大人的命令,又可以促使孩子养成种种好的习惯,何乐而不为呢?

再者,儿童喜欢团体的游戏,也喜欢和动物做伴侣,我们应该为孩子创造这些条件。两三岁以内的儿童,固然能独自玩耍,但也喜欢与人玩。陈鹤琴认为虽然独自游戏固然可以发展个性,但团体游戏对于儿童社会生活与社会道德的发展的作用是无法取代的,他还认为小动物也是儿童很好的玩伴,儿童与动物玩,一方面可以发展他们的同情心,另一方面可以了解动物的性情,并且使他不致寂寞。因此,作为家长,应该多让孩子参加团体性的游戏,多让孩子接触自然,接触动物,当然,前提是动物必须清洁、驯服。

最后,家长和老师必须给予孩子游戏的自由。陈鹤琴认为儿童以游戏为生活,儿童天生好动,外界的刺激与内部的冲动,都能引起他的动作。而游戏又可以锻炼他的筋骨,辅助消化。

《美的教育》读后感:教育·修养


《美的教育》读后感:教育修养

初看《美的教育》,并不是一页页逐一阅读而去,而是信手翻动。篇幅短,独立小标题,当即断定此书必读,适合我的阅读习惯。

于是便静下心来,决定潜心研读。《美的教育》,原以为描绘的是美,看了几页才了解谷老师意在教育二字2024。书中所记录的是谷定珍老师的博客内容。在后记中,谷老师说:我得博客,学习笔记耳。文学,艺术,政治,历史,宗教,哲学,逻辑,语法,修辞,名胜,古迹,草木,虫鱼无所不学,无所不记。而在这看似杂乱的笔记中,却时刻透露着一位师者的传道授业解惑。谷老师笔下对于教育和修养二者关系的阐述,让我产生了很深的共鸣。

修养于教育

《静噪不同修养不同》是我信手翻书中最先看到的博文。文章很短,但却句句精辟。谷老师记自己在温州江心游玩的过程,发现人各有好,静噪不同也。想起自己读书时代的一位女同学,相貌清秀,性格淡雅,人送称号神仙姐姐。巧的是我与神仙姐姐住的是同一个宿舍。神仙姐姐人如其名,学习出众,语数英样样皆通,尤其是在写作方面更是下笔如有神。唯独体育,不好。可是依旧挡不住她的魅力,对她大家都甚是喜爱。现在与其他同学见面,谈起她,还总是能说出她的样子,不是最美,但够仙。之前不知道这仙气从何而来,此番看了谷老师的书,才明白,这仙乃修养也。

静噪不同,修养不同。却是如此。

谷老师对于修养的看法并不仅仅是这一篇文章。在《教育无声》中,一句唯有修养可育人!道出了他认为修养对于教育的重要性。

教师的人文修养,才是最具教育的无穷力量。教师的修养和教育的关系被谷老师一语道破。遂想起自己的作为。一次在课堂上学生用方言回答问题,我甚是生气,于是警告之,课堂之上应使用标准的普通话,学生俯首听命。但此后课上纪律欠佳,我便用方言说了他们几句。不想一个小家伙立马举手指正我:余老师,你不是说上课要说普通的吗?我立马被噎在一旁。确实,这次是我错了。教师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进行教育,学生学习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教师的修养与品性。不是说怎么样的老师教出怎么样的学生吗?现在看来不无道理。

谷老师在《修养决定功力》中写道:

记得少时问过父亲,毛泽东的书法为什么难学?父亲说,因为毛泽东的书法风格来自于胸中的非凡气势。同样的道理,何等的修养,决定了何等的教育。

这短简短的文字2024涵盖的信息量却是很大的。首先,我看到的是谷老师的父亲定是一个有修养的人,从他父亲的话语中便能体会到。其次,谷老师是受其父影响,被教育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这从谷老师自己的见解中能感受到。谷老师用毛泽东更是用他父亲的修养来告诉我们,修养之于教师,之于教育是何等重要!

类似于以上三篇这样阐述教师修养重要性的文章在书中颇多。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谷老师对于教师实力的理解,不是体现在教什么、怎么教,而是体现在教师的修养上。的确,在课堂上面对一双双渴望的眼睛,我更想教授他们的不是新的知识,而是方法和品性。教师有好修养,教育便自成。

教育于修养

周末学车,教练带我们几个去泽雅练车感。清明时节,漫山遍野的山茶花,煞是美丽。于是,车里几个学员便开玩笑。有人说,咱们下车摘一点,给咱们的教练车装饰装饰。其余人都纷纷赞成。只可惜这映上红生长在山的高处,寻了几处,都是无法摘到,于是作罢。有人便说了:还是摘不到的好,万一不让摘,还要罚款。

这时,我便想起前几天刚在学校看了篇《美的教育》中的《六十老太树上摘花》。看这篇文章时,最初的感觉便是好笑,六十多岁的老太太,费力地爬上树枝摘花。可怜的玉兰花、栀子花、茉莉花无一幸免。

可是看到下面的内容却是笑不出来了:

不过,如果再过几十年,我们的小区里的花坛上,还可以看见几位老太太在树上摘花,那就不得不责问我们今天的教育了。因为,说不定,这几位老太太曾经在当时的中考、会考、高考中都取得过很好的成绩!

这便是谷老师的犀利之处,仅仅是摘花这件小事便看出了教育的弊端。

想起我自己也是个堂堂正正本科毕业的大学生,更是作为教师,竟然对于摘花的事情在潜意识里也是赞同的,并不认为这是件有伤大雅的事情。想想自己读书期间,还真没有哪位老师,对于摘花不好这件事给我们教育过。

教育对于修养的作用看来很是重要。

我们班级有个饮水器,摆在第四大组第一排的前面,平时总有学生接了水忘记关水便溢到地上。一次换座位,不幸的是它的后面来了个调皮的学生。此男生有个爱好玩水,从此饮水机便更加遭殃了。终于出了水漫金山的大事,别的学生告诉我时,我本想单独请他喝喝茶。可是,转念一想,抓住这个机会教育教育全班小朋友未尝不可。于是,便特地用了一节课的时间,请他们自己来说说水倒在地上对不对,浪费水源对不对,孩子们都说的头头是道。而那个调皮的学生,则是全班给了他一个改正的机会。从此以后,班级的饮水器边上的地上水渍越来越少了。那个孩子就再也没见他玩过水了。

教育对于修养的影响是点点滴滴的,并不急于一时。而我们作为教师,职责便是教育,教育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更应该要教会孩子要有良好的修养。

《礼记?大学》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可见正心与修身才是做人之基本。正如谷老师说的那样教师的修养决定一切。教师的修养如何?底下的学生最清楚。而教育,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塑造良好的道德修养。

叶圣陶教育箴言读后感


叶圣陶教育箴言读后感

叶圣陶是20世纪中国社会转型发展中涌现出来的教育名家之一,他的为人生的教育思想,“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等教育观点,是一笔非常丰富的思想遗产和理论财富,对今天的教育仍然有很适切的指导作用。

朱永新老师深受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影响,也是叶圣陶教育思想的积极推广者。最近,他应邀编撰了《叶圣陶教育箴言》一书,从十个方面展示了叶圣陶先生的重要教育观点,很适合数字时代喜欢碎片阅读的读者的胃口。上个月,我曾经阅读了杨斌老师选编的叶圣陶教育作品集《如果我当老师》,深受启发,这次再阅读《叶圣陶教育箴言》一书,又有新的感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育要让学生能自学自励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使学生能自学自励,出了学校,担任了工作,一直能自学自励,一辈子做主动有为的人。”

自学自励,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其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今天的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更需要人们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才能够把握住各种机会,这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激励,在面对困难时不畏惧、不退缩。十多年的学习生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虽然其中有很多新奇的探险历程,但面临的困难或问题也很多,这个时候的自励就显得尤为重要。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自励的过程。自励一时并不难,

自学自励,要努力实现自觉自愿。一时的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容易的,一时的自励也是可以做到的,难的是持之以恒的学习动机的保持,难的是不断自励、终生自励。这也给教育工作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因此,叶圣陶先生说:“教师特别致力于引导学生自学,绝不是越出了教师的职责,绝不致贬低了教师的尊严。正相反,我以为唯有能这样做的教师才能够称得上名副其实的教育家。”

孩子从生下来开始,就有很强的自学自励的本能。他们对身边的每一样事物都感兴趣,都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一个简单的积木、几件身边的物件,他们可以反复把玩,一次次的尝试,绝不会因为每一次的不成功而沮丧。正是因为这样强烈的学习欲望,使得他们逐渐学会了走路,逐渐学会了语言,逐渐学会了简单的生活自理,逐渐扩展着自己的生活视野……然后,他们走进了学校。叶圣陶先生特别提醒每一位教师:“儿童在进学校之前,自有他们的生活;进了学校,自然是继续他们的生活。所以两者必须顺着一个方向,不过在质的方面有所不同,便是学校生活比以前的生活合理而有系统。”

也就是说,学前儿童的生活和学校生活总体上应该是一致的,特别是在呵护孩子“自学自励”的本能方面没有丝毫的区别。但学校教育和社会、家庭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生活的合理和系统,让孩子通过这样的生活,更好地理解社会,并最终融入社会。

我们当下的教育,在关注孩子校内生活和校外生活的一致性方面思考的很还不够。一方面,校内生活自成体系,与校外生活的脱节比较严重。常用“社会上允许的,学校不一定允许”来强调校内生活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学校教育比较强势,不容易放下架子来衔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虽然口头上强调“三位一体”,但三方在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上的一致性还远没有达成。人们常说的“5+2=0”的现象,于此也是有关的。

叶圣陶先生说:“从事教育工作必得严肃认真。我说的严肃认真不是板起脸来说教。最要紧的是深切地理解少年儿童,承认他们像植物一个样,是有生命的,是自己能够发展的,自己能够成长的。只要凭种种有效的方法促使他们很好的发展成长,那就是严肃认真。”从努力实现自学自励的目标角度看,教育工作者真的需要更加严肃认真!

二、知识的价值在于即知即行

叶圣陶先生说:“知识的价值全在于即知即行,当时应用。以前的教育叫儿童学习知识技能,预备着他们将来应用,所以儿童在学习的时候就很不高兴,为什么会这样呢?就因为不是他们当前所必需的。”

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以前的教育”强调为孩子将来的应用而准备的观点,在今天依然大有市场。比如总是强调“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让孩子们感到自己仿佛是局外人;比如说“今天的努力并不是为了现在的回报,而是为了未来”,让孩子们觉得既然如此,那我今天就无需努力,等到未来再努力一把吧。

每个人都活在当下,只有当下的生活有意义,他才会感到自己没有虚度光阴。如果孩子今天在学校里学习感受不到幸福和快乐,他怎会在未来获得幸福和快乐?而让当下的学习生活有意义,有两点很重要:一是当下所学的知识能够被充分的理解和吸收;二是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在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丰富生活经验,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叶圣陶先生提醒学生:“所修习的功课犹如食物,必须随时把它消化,让它化为自身的血肉。”食物如果在胃里不消化,会导致胀气、厌食等多种不良的症状,对孩子的发育和成长是很不利的。所学的知识也是如此。

学习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提升自身的德行、智慧,如果学生平时对所学习的功课能够完全消化,是不用专门拿出时间来复习,来应付考试的。叶圣陶先生用了一个比喻来说明这个道理:“一个提得起五十斤重量的人,他在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总提得起五十斤,除非他病了或者衰老了;他有这个力量是平时练成的,临到提东西的时候,他不需要什么预备。”

叶圣陶认为,现在的学校里有一种弊病,就是学生在校里只知道读书,忘却把读书读来的经验,去体验四周的事物,来创造自己的新经验。也就是说偏重读书而忘了人生。“根本地说起来,处理生活的知识当然该从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上去取得,处理生活的能力当然该从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上去历练。”学校教育要关注这一问题,要创设条件让学生消泯学习与生活的界限,把外界的一切融化在自己的生命里,使自己的生命丰满而有所作为,使生活的经验日益丰富。要让师生都明白这样的道理:学习就是生活,并非生活的准备。

要让当下的生活和学习幸福和快乐,兴趣最为重要。叶圣陶先生说:“一个人的世界,不能大于他兴趣所及的范围,唯有这个范围方是他内在的真实的世界。在他所感兴趣的范围之外,固然有许多事物围绕着他,但是他熟视无睹、听若不闻,对他来说,可以说实际上并不存在。”这话真说到了点子上!一个人的生命质量与他的兴趣是直接相关的,今天的教育,要着力于扩充儿童兴趣所及的范围,并使孩子们养成终身的习惯。而所学知识的即知即行,当时应用,就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途径。

三、阅读水平体现着国力强弱

叶圣陶先生说:“大家都说我国的国力不如人家。所谓国力,不限于有形的经济力量军事力量等等,一般民众的精神和智慧也占着重要的成分;普遍的不读书,民众的精神如何能振奋起来?智慧如何能得到发展?跟经济力量军事力量的不如人家相比,普遍的不读书至少有同等的严重性。”

叶先生的这段话,充分说明了全民阅读的重要意义。一个人的阅读能力,是在学校里培养出来的,全民阅读素养的高低,直接反映着学校对阅读的重视程度以及成效如何。2013年的全民阅读素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国民的阅读素养和其他国家依然有着很明显的差距,在推进全民阅读方面,我们还有一段很艰巨的路要走。

学校要高度重视师生的阅读,要让阅读成为师生的生活方式。但并不是说学校重视了,学生就会阅读,就能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了。这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给予指点,让学生自己来走。叶圣陶说:“阅读指导犹如给走路的人指点某一条路怎么走,而不是代替他走,走路的人依照指点走去,非但不走冤枉路,而且见得广,懂得多,心旷神怡,连声说“不虚此行”,同时衷心感谢给他指点的人。”

二是善于批判,而不是照单全收。叶圣陶说:“学生在阅读课外读物的时候也应该明白,写在书上的东西并不是完全可以信赖的。阅读固然要认真,但是尤其重要的是要抱着批判的态度,要区分哪些是应该接受的,哪些是不该接受的,不能照单全收”。

三是活用工具,帮自己答疑解惑。叶圣陶说:“无论读那一类书,都必须使用工具书,如字典、词典、图表,等等。……工具书是不开口的顾问,会回答你的各种疑难;工具书又是包罗万象的博物馆,能让你查考各种想知道的事物。”

四是分清次序,不轻易迷信经典。叶圣陶说:“青年人读书,要有一个缓急先后。圣经贤传大多是古东西,现在人读起来,先得打破一重语言文字上的隔阂,而青年人往往没有能力打破;其次,圣经贤传受着书写工具的限制,大多写的简约,简约之极,必须反复涵咏,多方揣摩,方才能够理会,而青年人不一定有这种能力。又其次,圣经贤传就古代的社会和人生说话,虽然其中尽多通乎古今的道理而青年人总不免觉着隔膜一层,不甚亲切,不如就近代与现代的社会和人生说话来的感觉性味。”

五是读写结合,用文字记录生活。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如果学生不能用文字发表自己的思想感情,不能用文字记录实际生活的一切,那才是能力上的缺陷。”

六是联系实际,并注重经验积累。叶圣陶说:“好的作品人人可读,但不能人人得到受用。那些得不到受用的人就吃亏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太差,不够与好作品的作者作朋友。”写作也是如此。“那些写不像样儿的人就吃亏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太差,好比一棵缺乏养料的草木,机能不旺,无论如何开不出茂美的花,结不出丰满的果来。”

将这些事情做好了,国民的阅读素养自然也就提升了。

《谈修养》读后感1000字


读《陶行知教育箴言》有感


他们是孩子

——读《陶行知教育箴言》有感

教师:郑匪宇 青岛市黄岛区珠江路小学

因为是学教育的,零零碎碎的接触过一些陶行知先生的文章,也总是能从不同的教授口中听到陶先生的名字和理念,考录的时候为了取巧也曾背诵了一些陶先生的事迹和名言,却总也没能完整地拜读过一本书,这次总算有机会静下心来读完了一本朱永新先生推荐的《陶行知教育箴言》。陶先生有学多朴实却发人深省的箴言,但让我感触最深的却是一个反复出现却特别简单纯粹的词语——"孩子".陶先生一直把学生们称之为孩子。是啊,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常常忘了他们还在只是一群孩子,一群对成人世界的规矩并没有那么熟悉,对遥远的未来充满未知与渴望的孩子,一群有大把大把的时间来改正、完善自己的孩子,一群每个人都不一样的孩子。

当上老师的人,尤其是当上班主任的人,总是容易忘了自己面对的是一群小孩子,总喜欢给他们制定出许许多多的规矩,提出许许多多超出孩子能力的要求,如果他们做不到,自己就会上火,埋怨他们为什么不能老老实实的听话,埋怨为什么自己的话怎么说了一遍一遍的话总也没什么用处。其实恰恰是因为我们都忘了,这是因为他们还是活泼可爱的小孩子,是在精力旺盛好动的年纪里做了符合他们本性的事情。陶先生说"我们办教育的人,总要把小孩子当作活的,莫要当作死的。地球看起来,好像是个不动的东西,其实他每天每时都在旋转不已。小孩子也像这样。表面上看起来,也好像是很平常的,没有什么进益,其实他的能力知识,没有一天不在进行中求活。我们就要顺着他这种天然的特性。"其实他们每天都在不断的成长,只不过不一定是按照我们制定的循规蹈矩的方式成长,我们需要的相信他们,引导他们。恰如陶先生所说"小孩子的能力大得很:他能做许多您不能做的事,也能做许多您以为他不能做的事。等到您重新生为一个小孩子,您会发现别的小孩子是和从前所想的小孩子不同了。"现在,我尝试着用孩子的眼光来看待他们,所以队伍里偶尔的调皮,偶尔的笑脸也变成一件美好的事情。每天都告诉自己班级里的每个孩子都有无限成长的可能,我不期待他们都能成长为别人眼中的社会精英,我期待他们每个人都能成长为一个幸福的人,一个能保留住一份天真的带点孩子气的人。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我或许不能成为陶先生那样为教育事业付出终身的人,但是我尝试着践行"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箴言。拿出一颗爱孩子的心来对待他们,相信真心总能换出真心,也许我的孩子们现在的纪律不是最好的,也并不"怕"我这个脾气好的老师,但都是最可爱的孩子,我相信用自己的爱总能换来孩子们的爱,让他们爱上老师,爱上学习,变成一个不断成长的幸福的"小孩子".

黄岛区珠江路小学

叶圣陶教育箴言读后感(读后感范文)


《叶圣陶教育箴言》是朱永新教授对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的选编,全书分为前言及教育是我们程途中的一盏灯等为首的共十个章节。刚开始读的时候,前两个章节“教育是我们程途中的一盏灯”“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就给了我非常深刻的阅读感受。

更多优质读后感请您参考读后感大全网,希望能够帮助到您!http://www.dhb100.com

教育是我们程途中的一盏灯。在这一章中,叶圣陶先生主要对教育的目的进行阐述。概括来说,教育本身并非目的,而是工具,通过这种工具,大而言之,可以培养学生做社会的合格成员,引导学生了解世界形势及本国的情状,理解自己所负有的历史使命,这样就可以挽救国家和社会;小而言之,可以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自学自励,习得知识技能,他将进而成为更高尚的人,这样就可以指导个人,改造个人的错误,实现个人的才能,它的作用是很大的。为了达到这种作用,却也要摒除几种错误的做法,比如:教育为挑选少数选手而设计,为了应付考试而教育,把知识学问当成一种装饰品,附庸风雅,即孔所说的“为人”而学。怎样才是正确的做法呢?教育要为全社会设计,要为训练成对社会做点事的人而设计;教育应该渗透在各种活动之中,浸润式学习;评价学生时,不应该过分看重考试成绩,在与学生的日常接触中,学生的一举一动都是评判的资料。

这里,叶圣陶先生提到了教育应该渗透在各种活动中,让我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也有类似的看法。在《给教师的建议》中,他就提出,要设计各种兴趣活动小组,学生在兴趣小组中动手动脑实践进行学习,其中有一个葡萄园的种植活动中,学生甚至能培育出抗寒的新品种;要用劳动的爱好来教育学生,带领学生在野外观察,交给学生观察的本领;在《窗边的小豆豆》一书中,作者提到自己在巴学园下午有时不上课,老师带领学生在校园中散步,在观察中渗透各个学科的知识。对于相同的问题,不同国家的教育家的看法非常地相似。所以我们的学习应该是在实践活动中的学习,也就是能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的记诵。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固然有一点缓不济急之嫌,然而总是我们旅途中的一盏灯,能够照着我们的四周,使之光亮起来。”他伟大的教育情怀令人动容,我不禁反思自己的教学,有很多时候,为了成绩,教育方法不够恰当;因为有些学困生的难以教导,也有过放弃的想法,没有那种锲而不舍的教育精神,然而根本上,没有如此伟大宽广的教育情怀。

第二章,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德育当面,要养成待人接物和对待工作的良好习惯;在智育方面,要养成寻求知识和熟习技能的良好习惯,我觉得当然也包括良好的思维的习惯;体育方面,要养成保护健康进和促进健康的良好习惯。怎样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呢?习惯要逐渐养成,在没有养成的时候,要多用一些强制的功夫,老师要采用种种有效的办法,循序渐进地教导学生练,而且要督促学生认真练,经常练,练到非常纯熟。所以教师在训练学生养成习惯过程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就语文教学来说,就是在精读精讲课的引领下,运用所学到的思维方法去学习自读课文,理解文章,再在反复的大量的课外阅读中进一步领会、巩固这种思维方法。学生才能真正养成这种思维习惯,才是习得思维的学习方法。

叶圣陶先生以其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不断探索教育方法,泽被后世,一则强吾辈为师之信念,一则授之具体的方法,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教育家,才真正是教育程途上的一盏灯。

读后感大全中有很多优质读后感范文为您提供!https://m.dhb100.com/

《钢的琴》读后感1000字


《小姨多鹤》读后感1000字


刚刚看完《小姨多鹤》,自打两年前看完《平凡的世界》之后,我再也没怎么看过小说。自欺欺人地同自己讲小说都是骗人的,觉得自己是一个聪明的人而不至于被欺骗。

但我终究还是不敌这文字的魅力,终究还是要为自己当年稚嫩的言语付出极其惨痛的代价。我还是我,可能不再是我。一直到现在我都记得当年在看完《平凡的世界》之后我的那种落寞之感,当然,我每看完一本小说都会有一种落寞感。

当时同现在这般一样,有着如同井喷似的话语想要找人诉说。但此时此刻同彼时彼刻一般无二,同样是找不到人来诉说这种感受。有一点其实是十分肯定的,那就是我没有或者缺乏这种抑制这种情感的自我。这么多年来,我已经是陷到了一个我自己挖好的大坑中。

说到底,还是不愿意面对真实的自我。怀揣着那种焦虑和不安,空洞地望着这个世界。但都不是什么空想,都不是什么埋怨。看完这本书之后,我迫切地想写下这些文字,迫切的希冀同你分享这些内容。万幸有着这样一个平台,我自由地,激烈地想要表达自己的那种热切。

在不断的自我排解之中,似乎文字对我而言成为了一种没有温度的事物。我每天固定写着一些无趣的东西,换来一些可怜的面包。

我常常在追问自己很多事情,同时也是在不断地否定自己的很多事情,但是这些都敌不过自己最为真挚的那颗心。扭曲且狰狞的面孔正在不断地舒缓,紧紧握住的拳头也渐渐松开。对于未来,我有着过多的期盼,有着过多的谋划。

似乎不按照某种格式我就无法很好地存在,似乎不把自己完全体制化我就得不到一种快乐。曾几何时,读书于我而言是一种十分欢喜的享受,我翻遍自己可以触及到的每一处土地,想要找寻到那本散发着神秘光芒的书籍。

但如今的我居然是这般浑噩,仅仅是潜意识中告诉自己尽快地阅读。当阅读真的是成为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却同吃饭一般变得不再有新鲜感。尽管不愿意去承认,但是这种带着功利化目的的阅读似乎伴随了我很久。我儿时最为迫切的一个梦想,不就是有着大把的时间来阅读吗?

这几天的很多事情都被串联到了一起,我为什么要听信那种没有根据的鬼话,又为什么要强迫自己爱上原本就热爱的事物。我才十九,又为什么让自己变得老气横秋。细细想来,这些都是那样地可怖,那样地让人感到畏惧。

差一点就把自己消灭了,差一点就不是自己了。长短今天就说到这里,关于《小姨多鹤》系统的一些笔记整理我还是看完几篇论文之后再写一下吧。

万幸,差点错过一个巨大的宝藏。

读后感《《陈鹤琴教育箴言-青年修养》读后感10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陈鹤琴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