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教育机智的读后感

教育机智的读后感

关于教育机智的读后感1500字8篇。

读后感,一般是指看完某一篇或者某一本书后的心得体会。作品这本书当中的故事情节已经让很多人感动了。把这些感悟写成一篇读后感就能让我们的思想得以具象化。你是否需要作品读后感的优秀范文呢?由此,读后感大全小编为你收集并整理了关于教育机智的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

关于教育机智的读后感【篇1】

加拿大教育家马克斯·范梅南所撰写的《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从实际情境与现象中探讨教育学的问题,提出了以责任和使命为基础的“教授法”,为理性的教育学注入了丰富的情感。

范梅南先生说,机智是“智慧的化身”。教学机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应变、灵活创造的能力,是教师教学的基本素质之一,它也是教师管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以独特的能力驾驭课堂,用教学心理对待偶发事件,把握教育契机,都是教学机智发挥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1)首先,要有一颗热爱学生、平等相待的心。只有当教师用赤诚的真心去爱每一位学生时,才会消除“火暴”脾气、减少“急躁”情绪、避免对学生疾风暴雨般的“训斥”,以“温柔”的方式去开启和诱导学生。

(2)要有敏捷的思维。机智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善于因势利导,或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话题转移,摆脱眼前的窘境。特别是遇到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如何在不伤害学生情感的前提下保持教师的威信,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并转化其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敏捷的发散性的思维,才能左右逢源,化险为夷。

(3)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抓住教学心理,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同学,把握教育契机利用独特的能力来驾驭课堂,才既能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4)教师熟悉教材、教法和学生是实施课堂教学机智的前提和基础。熟悉教材,教师就会对讲课满怀信心,胸有成竹;熟悉教法,教师就能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有效创设教学情景;熟悉学生,教师就能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教师做到这“三熟”,就可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及时发现问题,迅速判断,妥善处理;还可以尽快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案,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总之,教学机智不是单纯的技能和技巧,也不是与生俱来的禀赋,更不是虚情假意的做秀,它是一种充满教学智慧、具有较高层次的教学艺术,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反映,是教师个性品质、教育理论素养、教育实践经验等多种因素熔铸的合金。

课堂是动态的、不可预知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很多棘手的突发状况,如果不能灵活的处理好这些事情,就可能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甚至可能是终身的影响。我们都是从学生成长到今天,很多学生的做法、想法,其实我们都可以进行一定的换位思考。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决定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与学习,不断地积累与反思,让自己继续成长!

关于教育机智的读后感【篇2】

利用假期时间,根据个人的教学情况和面临的实际问题,拜读了《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教育专著读后感。读完之后顿觉收益非浅,在这些书中,作者力图将学生如何学习以及教师如何有效地教导学生、管理课堂的方法和信息提供给教育工作者,使我们能更易于把握新的研究成果和教学发展趋势,有效地形成和学生的互动,共同成长。作者多次强调了学生的优秀是教育出来的,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天赋和可塑性,只要让他们置身于教育的氛围中,只要让他们感觉到是被需要、被爱的,即使是问题学生也能培养好的修养”。

在这本书中,作者可谓是站在教师的角度,推心置腹的和我们在讨论一个个教学管理中常会遇到的问题,细致地帮助每一位阅读者从问题入手剖析平时的管理。一遍通读,仿佛也在经历着一次重新认识自己、审视自己的过程。试问自己的工作中有没有在匆忙的工作中停下来看一看自己…在阅读中,发现原来在面对同样问题时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有效的解决方法,开拓了新的思路,使原来觉得无从下手解决的问题处理起来也有章可循。不仅如此,书中所提供的55个细节从微处入手,却是处处切中要害,就像是为我们的教师管理提供了工作指南,如良好的学习习惯、社交礼仪、社会公德等方面的细节,将这些教育的细微之处罗列出清单,提醒我们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注意自己怎样以身作则,帮助我们在孩子的德育中一一落实。

最近也一直在读《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这本书,起初读这本书时感到有点吃力,总是抓不住书中的语句,但很快我就被书里生动的例子所吸引。我很容易就从这些例子当中体验到我在和儿子、学生相处时的一些感受,并进而反思这些时刻自己的表现。而这正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凡当过父母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我们总是对宝宝睡房的声音非常敏感,非常注意聆听,这难道不令人惊讶吗?即使我们的周围很喧闹,我们也总是能听到远处睡房里孩子在小床上的动静。但是,我们究竟听到了什么呢?哭声吗?叫唤吗?可即使没有任何声音的时候,我们仍然会决定去看看。我们以为孩子会安详着蜷缩着睡在小床的一角,可是,我们看到的竟然是一张完完全全地仰着的期盼的小脸。脸上放射出微笑,手臂舒展开来,一副憨态可掬的样子。没有一句话,没有一点声音,但是我们仍然听到了召唤!这是一种力量,这是每个孩子所拥有的征服那位能“听到”的人的力量。读到这里,我想到了《倚天屠龙记》里的金毛狮王谢逊,迷失本性,杀人如麻,正狂性大作,要杀人之际,一声婴儿的啼哭即唤醒了他。孩子这种召唤成人的力量究竟来自哪里呢?也许来自孩子的脆弱性和可能性。我们伴随孩子出生、发展、成长,孩子的柔弱性呼唤我们,使我们反思什么是对孩子好的,孩子发展的可能性呼唤我们反思,我们有能力使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使我们共同拥有的世界成为什么样子的。孩子们对我们而言就是世界,倾听孩子的呼唤即是倾听世界对我们的呼唤。而我们是否聆听到了孩子的召唤呢?所以,“教师替代父母”的关系可以帮我们更好的理解教师的职责和教育的本质,这是这本书所有理论展开的基础。那么,教师的责任来自哪里呢?就来自倾听孩子的召唤并在实践中做出对孩子好的行为来,这就是本书所要讲的教育机智的核心。家长们、教师们,你们听到了孩子内心的召唤吗?那其实也是我们心里的召唤。

所以作者说“不了解自己的儿童时代的成人是不可能理解孩子的”。孩子们的召唤帮我们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方向。所以“教育学意向不仅是我们生活哲学的表现,也体现了我们是谁,我们在做什么,我们是如何以积极思考的方式面对世界的。”那么我们该如何聆听孩子的呼唤,表现出怎样的行动来呢?当我们这样问的时候,便产生了教育反思。这也是这本书要教给我们的教育机智。反思与行动有什么关系?文章当中有一段生动精彩的描述足以说明这一点,引用如下:翁大铁在他的《紧紧地拥抱》的诗篇中描述了他的孩子是怎样在卧室一直召唤他过去行晚安吻的。父亲大喊‘好了,我就来’。但是他正快要做完手头的活儿,然后又做这做那,之后他过去回应孩子的召唤。

当翁大铁慢慢地走过卧室的门前时,他看到了他的小家伙:“他站在那儿,手臂张开,等待着一个紧紧地拥抱。咧着嘴笑着。”翁大铁对父母拥抱孩子的方式作了精彩的描述。接着,几乎是一种事后的反思,两行简短的句子结束了诗篇:在我走进去之前,他像那样,他在那儿站了多久?“教育学首先召唤我们行动,之后又召唤我们对我们的行动作出思考。与孩子们一道生活以及反思我们与孩子们生活的方式,这两者都是我们的教育性生存的表现。”

关于教育机智的读后感【篇3】

课堂细节 教育智慧的体现

读《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有感

在一定程度上,课程是由课堂上无数个细节共同组成的。所以,关注现场与细节是提升教学智慧的必经之路。新课程教学改革,最终要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细节上实践和体现

举左手?举右手?拖堂几分钟无关紧要吗?教师能否为教学的失误向学生道歉?

许多教学细节过去并不是受到了每一个教师的重视,也没有系统的理论对它们的必要性和规范性给予深入的探讨。但自从新课程教学改革开始,教师们对细节的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教学细节也开始被当作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去认识。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以及以人为本的基础教育观,延伸着细节的力量,并将其从潜移默化的微妙影响转化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清晰引导。

细节可以体现一位教师的实力和功力,细节的变化则标志着课堂理念与实践的变化。新课程改革理念已经被多次地复述、转述,但如果在细节上没有更新,课程改革也只能是一句空话。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课程是由课堂上无数个细节共同组成的。所以,关注现场与细节是提升教学智慧的必经之路。新课程教学改革,最终要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细节上实践和体现。重视细节的改造,正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

细节在教学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意义和价值,举轻若重。最近出版的《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中如是说。关注细节,就是关注新课程的理念能否落实到位以及教学行为能否根据新课程的要求重新塑造;关注细节,就是追求教学的合理化、智慧化、精确化,是具有品位的教学新境界的体现。

作为最基层的教育工作者,能够深切体会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从理论到实践,从观念到行动的推进过程中带给自身和学生的欣喜变化。经过培训、观摩和研讨等活动,应该看到,改革过程提出的新理念、新要求正在被很多教师理解和接受,并开始影响教学方式,改变教学实践。

如在新课程实施中,一位教师所创造的举左手,举右手的教学细节,就是教师与成绩较差的学生之间的一种约定:如果能够回答问题举右手,如果没有把握则举左手,教师根据学生举手提供的信息来决定是否请他回答问题。既照顾了学生的自尊心,又鼓励了他积极参与课堂交流。

但是,在课改的现场,由于理解和接受程度不同,老师们在教学行为中对新理念和新要求的把握水平参差不齐。过去司空见惯的教学细节可能会仍然时而发生。如学生回答问题错误,教师让学生站着,问谁来替他正确地回答,等另一名学生正确回答后,教师则对他说:你听清楚了吗,请坐。长此以往,学生回答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会逐步消失,愿意回答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少。这一细节隐含着一个错误的观念,即教师已经讲过的内容,学生不应再出错。

还有很多年都习以为常的拖堂细节,多数教师认为拖堂无关紧要,甚至认为是对学生负责的表现。在这次教育局对武原中学常规调研中许多学生对教师拖堂的现象很反感,而且教师拖堂普遍存在。其实课间休息对学生发展至关重要,坐了40分钟或45分钟的学生,迫不及待地需要下课的10分钟,进行身体和心理的调整,以便下节课更好地学习,所以,拖堂是否合理,应该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角度重新进行反思和审视。再如,目前中小学普遍使用的家长签字,引发了很多学生模仿家长笔迹、代家长签字的现象,就是不尊重学生、不信任学生的教学细节。

细节虽小,却不能小看。在看似应该和正常的地方,在有意无意的忽视和漠视的地方,正存在着教师从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都应该努力去避免的非教育和反教育的现象,教学细节具有的对学生心理、行为的深刻教育性警示着每一个严谨的教师。因而应分析和反思惯常的教学细节,从中清理出由不合规律、不讲科学、不重人道所导致的问题,从打造全新的教学细节入手,改变原有教学行为,形成新的教学理念和实践,才能以此来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信任、理解,体现出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充分重视,体现出对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的自觉,体现出教学技巧、教学艺术和教师素质,体现出先进教育理念下教师的人文关怀。

一项教育改革只有通过教师在课堂上众多细节的演绎而转化为深刻影响学生思维和接受的力量,才有可能是成功的。因此,教学改革,要从细节做起。

关于教育机智的读后感【篇4】

在《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中,教学机智是这样的:

“机智”保留了孩子的空间,成长和学习都需要空间。

“机智”保护了那些脆弱的东西,可能是孩子的脆弱性软化了成人。

“机智”将破碎的东西变成整体,机智容易使伤口愈合。

“机智”使好的品质得到巩固和加强,对孩子信任就是给孩子以力量。

“机智”加强了孩子的独特之处,我们时刻要注意孩子的独特性,并加以培养。“机智”促使孩子的学习和个性成长,个性成长就是深层次的学习。

做一个智慧型的老师应该是一个有责任感充满爱心的老师。 罗素曾经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的或自由的发展。”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俗话说:“育人之道,爱心为先”。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爱几乎是惟一的力量。

只有当教师用赤诚的真心去爱每一位学生时,才会消除“火暴”脾气、减少“急躁”情绪、避免对学生疾风暴雨般的“训斥”,以“温柔”的方式去开启和诱导学生。善于以平静的心态,运用含蓄幽默的教学机智,融洽师生关系。

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因为许多偶发事件的“肇事”者,通常是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只有教师摆正了他们在自己心目中位置,才能够对他们的行为“容忍”,不发火、不动怒,对事件进行冷静的、超常规的处理。

做一个智慧型的老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反思的老师。 在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习惯性行为,凭着“自以为是”的经验、机械化地、年复一年地进行着,这种行为远没有达到反思的要求。

书中作者写道,“未经反思的行动是‘缺乏智慧’的、没有机智的。”有两个美国科学家做过一个有趣的试验。他们在两个玻璃瓶里各装进5只苍蝇和5只蜜蜂。然后将玻璃瓶的底部对着有亮光的一方,而将开口朝向暗的一方。

过了几个小时之后,科学家发现,5只苍蝇全都在玻璃瓶后端找到了出路,爬了出来,而那5只蜜蜂则全都撞死了。蜜蜂为什么找不到出口?通过观察它们发现,已是蜜蜂的经验认定:有光源的地方才是出口;二是它们每次朝光源飞的时候都是用尽了全部力量;三是它们被撞后还是不长教训,爬起来后继续撞向同一个地方;四是同伴的牺牲并不能唤醒它们,它们在寻找出口时也没有采用互帮互助、分工合作的方法。

而苍蝇为什么找到出口呢?如果说蜜蜂是教条性、理论性,而苍蝇则是探索性、实践性。它们的智慧中,就从来不会认为只有光的地方才是出口;它们撞的时候也不是用上全部的力量,而是每次都有所保留;最重要的一点是,它们在被碰撞后知道回头,知道另外想办法,甚至不惜向后看;它们并不死抱教条认定出口只在有光亮的地方、只在前方;他们能从同伴身上获得灵感,合作与学习的精神让它们共同获救。所以,最终它们是胜利者。

做一个智慧型的老师应该是一个理解儿童可能性的老师。注意孩子、聆听孩子,是教育情境中的智慧性行动,是一种全身心投入型的智慧行动,不是简单地在行动中的反思。教育机智是指向孩子的,是对孩子幸福的关心。它是通过教育者积极主动建立起来的关系方式。

这种教育机智表现在,首先要正确对待孩子们的成长,不能急于求成,要有耐心;要理解孩子的体验,对孩子的经历保持开放,避免用一个标准的和传统的方式来处理情况;尊重孩子的主体性;教育者对教育情境充满自信;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孩子;还要有临场的天赋等。

同时他认为,教育机智的目的是为了保留孩子的空间,保护那些脆弱的东西,防止孩子受到伤害;它可以让破碎的变成完整的;它可以巩固好的品质,加强孩子的独处能力,支持个性的成长等。

教育机智通过实施某种认知的敏感性和实践一种对孩子的主动关心来实现它的目的。

一方面,教育机智依赖我们的能力来感知孩子的需求和具体认识孩子的各种潜力,用一种关心和接受的态度感知、聆听孩子;另一方面,机智敏感的眼睛折射出它关心的眼神,爱过运用眼神、言语、沉默、动作等来作为机智干预和关心他人的工作。

读《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能读到智者对教育的诠释和剖析,读到一种精气神,这种东西依附在老师身上,会使老师带有生气和灵动;这种东西弥漫在课堂中,会把所有学生的心紧紧抓住。

教学机智——让教师的课堂里风生水起,情趣盎然!让我们成为一个智慧型的老师而不断努力吧!

关于教育机智的读后感【篇5】

培根曾经说过:“读书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此次临平一小在3月份开展的教师读书月活动中,每位教师选择一本教育理论书籍进行阅读,应该说,这是一种让全体教师增长才干,增强业务能力的一种活动形式。在这个读书月中,我拜读了加拿大马克斯.范梅南的著作《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读了之后,让我受益匪浅。教学机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应变、灵活创造的能力,是教师教学的基本素质之一,它也是教师管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以独特的能力驾驭课堂,用教学心理对待偶发事件,把握教育契机,都是教学机智发挥的作用。

具体表现在:

(1)教师热爱学生,一定要做到对学生公平公正,不分优劣,不分好坏,不分美丑,一视同仁。对每个学生的学习、品德、成绩、不足、优点、缺点等都要进行全面、准确地分析和肯定,切不可感情用事,有失公平,出现偏颇。学生对教师最反感的是不能公正地对待学生。

(2)要有敏捷的思维和课堂应变能力。教师要能机智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通过因势利导,通过抛砖引玉,通过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话题转移,摆脱眼前的窘境,让学生在学习中保持稳定而良好的学习情绪,达到创造灵感的高峰。

(3)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抓住教学心理,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同学,把握教育契机利用独特的能力来驾驭课堂,才既能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又能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使教学机智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出良好的作用。教师既要利用教学机智引导、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又要对偏离课堂内容、误入歧途、有悖教学目标的学生思维及时堵住,做到断流时导,漫溢时堵,堵导并用。

(4)教师的业务素养师实施教学机智的前提。从数学教学的角度来讲,数学教师还要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与研究。我们应该经常性地问自己,对于自己所教的知识掌握到了何种程度,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吗?懂得知识的融会贯通吗?知道知识的后续发展吗?知道知识的应用价值吗?知道知识的产生背景吗?知道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教给学生哪些数学思想和方法吗?我们还要学习一些高等数学知识,高屋建瓴地解读、参悟教材,掌握数学知识的基本脉络、提高对课堂即时生成的数学问题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因此,只有对所教的学科知识有了深入的了解,才能设身处地地用学生的眼光看待教材,使自己的教学真正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

(5)教师必须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一方面,要锻炼自己的言语表达能力,使课堂教学用语具有简明扼要,生动活泼,风趣幽默等特点,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另一方面,教师还要锻炼非语言表达能力,要讲究语音、语调、语速的变化,做到抑扬顿挫,并伴随着适当的表情和手势等,表达一定的知识信息。在课堂教学研究过程中,我们会遇到不少的问题和困惑,亟待我们拥有解决问题的实践智慧。通过阅读此书,我发现西方教育科学领域多年来由探究普适性的教育规律转向寻求情境化的教育意义的光辉,也重新理解和思考教育智慧的意蕴,真是有一种从困惑走向豁然开朗的感觉。

关于教育机智的读后感【篇6】

前段时间,我读了一本《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的书,这是世界著名教育学专家、教育哲学家、课程论专家和人文科学研究方法论专家的马克斯。范梅南教授写的一本教育类专著。初看这一本书,觉得它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读着读着,却发现它使我一下子明白了很多,领悟了很多。本书是从迈向智慧教育学、教育学的实践、机智的性质、教育机智、机智与教学等九个方面向我们一一作了阐述。其中机智的性质、教育机智、机智与教学这几个章节更是引人入胜,发人深思。细细回想自己对教育机智的理解,几经波折,终于得以找到正确的方向,为自己打开一扇大门,看到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无限的延伸了广度与宽度。

一、教学机智是一种临场的天赋,是不可学的。

初为人师之时,那时还没有听到过关于“教学机智”这样的名词,有的只是“课堂的应变能力”。在后来的教学中,我开始慢慢熟悉起了这一词语,但是对于它的理解只是把“教学机智”与“课堂的应变能力”划上了等号,觉得教学机智应该是一种临场的天赋,有的人生来就有,而没有的人学都学不来。自己也没有努力求证过这样的答案是否是正确的,只是认为应该是这样。

二、教学机智是可以学出来的,它只存在于教学之中。

慢慢的,在边学习边实践的过程中,自己对于教学机智的理解也在逐步的改变。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千变万化,具有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按照老师预先想象的那样顺利,常常会出现意外,而正是这些意外常常会让自己手足无措,常想能冷静处理并能驾驭它,可总会是事与愿违,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自己对于教学机智的理解变得清晰一些了,教学机智是需要靠着不但积累起的底蕴,才能运筹帷幄,从意外中得到更大的收获。记得在我的一堂思品课上,当我要求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聊聊自己爷爷奶奶的喜怒哀乐,并想一想怎样才能让爷爷奶奶快乐时,意外发生了:第五小组有一个孩子哭了,其它的同学正不知所措。面对着这样的一个情景。我做出一个决定:放下预设的内容,转为和学生一起探讨孩子哭的原因。孩子的哭由心而生,是因为自己失去祖辈,不能敬孝所致。接着我又引导学生谈对此事的看法。学生们一个比一个说得深刻,有学生说:“我和他一样,心里也很难受,因为我的爷爷奶奶也没有了。”有学生说:“我觉得他很有孝心的,……”还有学生说:“……我们要珍惜和老人在一起的时间,我们的爷爷奶奶岁数都很大了,他们活的时间有可能不太长。如果我们现在不珍惜,将来他们不在了,那我们会后悔的。”对于这次意外的处理,我不仅很好地解决了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而且通过这个意外把学生的情感推向了一个高度,让学生从内心再一次受到了体验,它来得是是那么的突然,而解决得又是那么的自然。我很庆幸自己当时的决定。我并不认为自己有教学机智的天赋,此时的决定与做法,应该是得益于平时不断的学习与思考所得。那时对机智的理解上升于此,如今看来,我这样的理解还是很狭隘的。

三、教学机智是品出来的,因为它深入教育教学的每一个毛孔。

现在,当我再一次来看教学机智时,它已变成了教师的一种素养。它首先体现在教师的为人师表上。每一个人都在无声地接受着环境对他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如此。哪怕是平时那些最不可能听老师话的学生,也在每天接受着教师的影响,只不过他们接受的量少了一些,微妙一些,但你不可无视他的存在。因而在与学生的相处中,教师更应身高为范,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一定要先行做到。只有给予正确的影响,才能让学生受到正面的教育。其次教学机智体现在教师的自我克制上,面对着众多不同的个体,是否做到心平静气的与之交流,给予指导。特别是在孩子出现了令你生气的时候,是否还能不愠不火。古有“布衣怒天下素。伏尸二人血流五步”之说。而如今,教师一怒,心情影响行为,在这样的心境下还能有好的行为来指导学生,教育学生吗?再则,教师一怒,势必影响到学生,受了惊吓的学生一定会缩成一团,自动生成自我保护系统,这样的教育还会有效吗?答案不言而喻。学会了克制,就会理性地选择何时去忽略什么事,何时该等待,何时“不去注意”某件事,何时后退几步,如此理智地处理正是教学机智的充分体现。再次,教学机智还表现在教师要有一种处事不惊之态,要对情境要有有充分的自信。如当课堂失去了控制那一刻;当你与学生谈话,对他进行教育之时,学生不但不听,反而十分不敬之时;当你一而再,再而三,强调的内容不被学生重视时,你都要学会变得冷静,变得自信,同时做出充满智慧的举动。也许生活中的我们常常会被教育教学中的一些小事,拖得疲惫万分,以至于到后来,在无奈之时,不再去思考、寻求一种积极的方法。没有了为师的那一份燃烧着的激情,那会是多么可怕啊!

四、教学机智更是一门与学生交往的艺术,他主要表现在你是否理解你的学生,尊重你的学生。

理解学生就要站在学生的位置看问题,处理问题。教育中,我们常会用老师的眼光来看待所发生的事情,然后以我们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从表面上来看,问题是过去了,但是是否真的给学生心灵以解放,那就不敢说了。面对着教育中的某一件事,我们常常会知其然,而不去知其所以然,常常站在老师(这种成年人的位置上)想当然的认为是这样的,而全然不顾知识与生活阅历远没有成人丰富的儿童所站的位置、所看到的与想到的。就如上课老师讲的内容,做作业的时候发现有个孩子没有掌握好,于是就想到,孩子上课没有认真去听讲,这样的孩子不是一个认真学习的孩子。殊不知,孩子的不懂可能是孩子的接受能力弱所致。可能是这一方面内容这个孩子还是很欠缺的,一下子接受那样的内容,对于他来说显得很困难。或许课上更有一些事打扰了他的听课,如昨晚没有睡好,如听课中出现了意外,如他想起了一些伤心的事等等。我们有一百种理由可以假设,但是只有站在这个孩子的角度,阐述出来的理由才是最为合适的,也是该令同样站在学生角度来思考的老师理解与体谅的。教学机智还体现在对学生的尊重上。教学中我们常会说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而不是客体,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还是把学生当成了教育的客体来看待。教学过程中,我们常会抱怨孩子怎么就学不会呢?作为教师,我们有没有引着学生去学,引着学生过“河”呢?我们常要学生自己走过来学习知识,其实该行动的是老师,是教师该走到学生身旁,帮助学生认识他所要学习的东西,带着他一路走来。教师要有一种山不过来,我过去的思想来进行教育与教学,那我们的教育教学的成功率一定会更高。

教育的机智也涵盖了我们每一天,每一点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只有提高了认识,然后我们再去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海纳百川,勤于思考,追求更高更强,那么教学机智一定会带给我们全新而精彩的新未来。

关于教育机智的读后感【篇7】

经朋友推荐,有幸读到范梅南先生的《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这本把现象哲学运用在教育中的著作,语言平实,读来流畅,宛如做了一次难得的精神之旅,让人受益匪浅。

在范梅南先生的书中,教学机智是这样被描述的:它是不可以事先计划的,它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形成的一种教学修养,是教师的人生阅历、文化修养、个人学识长期积累后自然形成的,是一门教学的艺术……就学校教学实践而言,我认为教学机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应变、灵活创造的能力,是教师教学的基本素质之一,它也是教师管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以独特的能力驾驭课堂,用教学心理对待偶发事件,把握教育契机,都是教学机智发挥的作用。在《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中,范梅南例举了一些平日里很容易被我们忽略的教育时机或情境,来说明教育即成年教师和父母与年幼儿童或学生之间交往生活过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教育本身确实是个体验的过程。完成这一过程,首先需要教育者具有相当敏锐的观察力,捕捉教育时机,运用教育智慧,才能撞击出心灵的火花,取得最佳的效果。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教师的主要阵地都在课堂。课堂千变万化,具有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教师教学机智的表现相应主要也在课堂。所有的课堂教学都不可能完全按照我们老师的预设的那样顺利,常常会有一些意外生成。而这些意外又可能使我们老师感到尴尬。作为老师,要善于处理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因势利导,冷静处理,灵活运用教学机智,科学巧妙地利用各种契机为课堂教学服务。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教学心理,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把握教育契机利用独特的能力来驾驭课堂,只有这样才既能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又能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使教学机智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出良好的作用。教师既要利用教学机智引导、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又要对偏离课堂内容、误入歧途、有悖教学目标的学生思维及时堵住,做到断流时导,漫溢时堵,堵疏并用。

教学机智不是单纯的技能和技巧,也不是与生俱来的禀赋,更不是虚情假意的做秀,它应是一种充满教学智慧,具有较高层次的教学艺术,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反映,是教师个性品质、教育理论素养、教育实践经验等多种因素熔铸而成的精华。

读范梅南先生《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我真正理解了这句话,“教师应设法运用教学机智,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这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努力的方向,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凸现知识的乐趣。在课堂上能深入浅出地讲解给学生听,不照本宣读,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知识,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明白知识的意义、学习的乐趣,让学生们真正爱上“学习”,爱上“课堂”。

诚然,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周期性较长的工作。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教育是事业,而教师是职业。我们从事的是教师这一职业,担负的却是教育的责任。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为能唤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

读《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能读到智者对教育的诠释和剖析,读到一种精气神,这种东西依附在老师身上,会使老师带有生气和灵动;这种东西弥漫在课堂中,会把所有学生的心紧紧抓住。我会永远记住这句话: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

关于教育机智的读后感【篇8】

最近,我认真的学习了《教学机智》,这本书真好,我学到了很多有用的教育理论和知识。

一、即使对孩子具有教学意向隐含着使孩子处于一种柔弱和依赖状态的意味,也有一种教育学的意向,因为说到底它也是对孩子的良好生存和真正的成长的关心。

二、教育学的理念。

首先,避开对教育问题的所有陈见和标准。

其次,教育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的多元含义有些与教育学这一概念是重叠的。

第三,课程和教育学一个最直接最显而易见的区别就是前者趋向于侧重教育的材料及教材和教学过程的组织,管理、计划、安排、选择、审核、评判等。相反教育学则易于找出教育和抚养孩子的人性的因素。

三、机智与其说是一种知识的形式,还不如说是一种行动。它是全身心投入的敏感的实践。1.机智它意味着指向他人的实践,充满机智就是打动他人,它不可以事先计划,机智表现为对孩子的体验的理解,尊重孩子的主体性,润物细无声。2.教育机智:机智保留了孩子的空间、保护那些脆弱的东西;机智由榜样加以调和,防止伤害,并将破碎的东西变成整体,它使好的品质得到巩固和加强,加强孩子的独特之处,促进孩子的学习和个性成长;3.机智通过言语、沉默来调和;通过眼睛、动作、通过气氛加以调和。教育机智离不开智慧和真诚。比如,在课堂之中,教学常常不能完全按照我们老师的设想那般顺利进行,具有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这就需要教学机智。机智考验了教师诸多方面的能力。我们应该运用智慧将不利因素转变成有利因素,我们需要动用真诚发挥教学机智的优势,在最少的时间内恰当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只有用真诚的态度,开启智慧,灵活运用教学机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的意境,掀起课堂教学一个个高潮,才能达到教师所希望的境界。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更好地与书为友,在自己的教学路上,不断充电、加油。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关于教育机智的读后感(精选10篇)


读后感大全小编收集并整理了“关于教育机智的读后感”,敬请您浏览本页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读书逐渐成为了我们的文艺项目之一,每个人对作品这本书都有各自的见解。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

关于教育机智的读后感 篇1

在《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中,教学机智是这样的:

“机智”保留了孩子的空间,成长和学习都需要空间。

“机智”保护了那些脆弱的东西,可能是孩子的脆弱性软化了成人。

“机智”将破碎的东西变成整体,机智容易使伤口愈合。

“机智”使好的品质得到巩固和加强,对孩子信任就是给孩子以力量。

“机智”加强了孩子的独特之处,我们时刻要注意孩子的独特性,并加以培养。“机智”促使孩子的学习和个性成长,个性成长就是深层次的学习。

做一个智慧型的老师应该是一个有责任感充满爱心的老师。 罗素曾经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的或自由的发展。”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俗话说:“育人之道,爱心为先”。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爱几乎是惟一的力量。

只有当教师用赤诚的真心去爱每一位学生时,才会消除“火暴”脾气、减少“急躁”情绪、避免对学生疾风暴雨般的“训斥”,以“温柔”的方式去开启和诱导学生。善于以平静的心态,运用含蓄幽默的教学机智,融洽师生关系。

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因为许多偶发事件的“肇事”者,通常是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只有教师摆正了他们在自己心目中位置,才能够对他们的行为“容忍”,不发火、不动怒,对事件进行冷静的、超常规的处理。

做一个智慧型的老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反思的老师。 在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习惯性行为,凭着“自以为是”的经验、机械化地、年复一年地进行着,这种行为远没有达到反思的要求。

书中作者写道,“未经反思的行动是‘缺乏智慧’的、没有机智的。”有两个美国科学家做过一个有趣的试验。他们在两个玻璃瓶里各装进5只苍蝇和5只蜜蜂。然后将玻璃瓶的底部对着有亮光的一方,而将开口朝向暗的一方。

过了几个小时之后,科学家发现,5只苍蝇全都在玻璃瓶后端找到了出路,爬了出来,而那5只蜜蜂则全都撞死了。蜜蜂为什么找不到出口?通过观察它们发现,已是蜜蜂的经验认定:有光源的地方才是出口;二是它们每次朝光源飞的时候都是用尽了全部力量;三是它们被撞后还是不长教训,爬起来后继续撞向同一个地方;四是同伴的牺牲并不能唤醒它们,它们在寻找出口时也没有采用互帮互助、分工合作的方法。

而苍蝇为什么找到出口呢?如果说蜜蜂是教条性、理论性,而苍蝇则是探索性、实践性。它们的智慧中,就从来不会认为只有光的地方才是出口;它们撞的时候也不是用上全部的力量,而是每次都有所保留;最重要的一点是,它们在被碰撞后知道回头,知道另外想办法,甚至不惜向后看;它们并不死抱教条认定出口只在有光亮的地方、只在前方;他们能从同伴身上获得灵感,合作与学习的精神让它们共同获救。所以,最终它们是胜利者。

做一个智慧型的老师应该是一个理解儿童可能性的老师。注意孩子、聆听孩子,是教育情境中的智慧性行动,是一种全身心投入型的智慧行动,不是简单地在行动中的反思。教育机智是指向孩子的,是对孩子幸福的关心。它是通过教育者积极主动建立起来的关系方式。

这种教育机智表现在,首先要正确对待孩子们的成长,不能急于求成,要有耐心;要理解孩子的体验,对孩子的经历保持开放,避免用一个标准的和传统的方式来处理情况;尊重孩子的主体性;教育者对教育情境充满自信;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孩子;还要有临场的天赋等。

同时他认为,教育机智的目的是为了保留孩子的空间,保护那些脆弱的东西,防止孩子受到伤害;它可以让破碎的变成完整的;它可以巩固好的品质,加强孩子的独处能力,支持个性的成长等。

教育机智通过实施某种认知的敏感性和实践一种对孩子的主动关心来实现它的目的。

一方面,教育机智依赖我们的能力来感知孩子的需求和具体认识孩子的各种潜力,用一种关心和接受的态度感知、聆听孩子;另一方面,机智敏感的眼睛折射出它关心的眼神,爱过运用眼神、言语、沉默、动作等来作为机智干预和关心他人的工作。

读《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能读到智者对教育的诠释和剖析,读到一种精气神,这种东西依附在老师身上,会使老师带有生气和灵动;这种东西弥漫在课堂中,会把所有学生的心紧紧抓住。

教学机智——让教师的课堂里风生水起,情趣盎然!让我们成为一个智慧型的老师而不断努力吧!

关于教育机智的读后感 篇2

培根曾经说过:“读书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此次临平一小在3月份开展的教师读书月活动中,每位教师选择一本教育理论书籍进行阅读,应该说,这是一种让全体教师增长才干,增强业务能力的一种活动形式。在这个读书月中,我拜读了加拿大马克斯.范梅南的著作《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读了之后,让我受益匪浅。教学机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应变、灵活创造的能力,是教师教学的基本素质之一,它也是教师管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以独特的能力驾驭课堂,用教学心理对待偶发事件,把握教育契机,都是教学机智发挥的作用。

具体表现在:

(1)教师热爱学生,一定要做到对学生公平公正,不分优劣,不分好坏,不分美丑,一视同仁。对每个学生的学习、品德、成绩、不足、优点、缺点等都要进行全面、准确地分析和肯定,切不可感情用事,有失公平,出现偏颇。学生对教师最反感的是不能公正地对待学生。

(2)要有敏捷的思维和课堂应变能力。教师要能机智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通过因势利导,通过抛砖引玉,通过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话题转移,摆脱眼前的窘境,让学生在学习中保持稳定而良好的学习情绪,达到创造灵感的高峰。

(3)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抓住教学心理,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同学,把握教育契机利用独特的能力来驾驭课堂,才既能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又能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使教学机智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出良好的作用。教师既要利用教学机智引导、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又要对偏离课堂内容、误入歧途、有悖教学目标的学生思维及时堵住,做到断流时导,漫溢时堵,堵导并用。

(4)教师的业务素养师实施教学机智的前提。从数学教学的角度来讲,数学教师还要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与研究。我们应该经常性地问自己,对于自己所教的知识掌握到了何种程度,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吗?懂得知识的融会贯通吗?知道知识的后续发展吗?知道知识的应用价值吗?知道知识的产生背景吗?知道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教给学生哪些数学思想和方法吗?我们还要学习一些高等数学知识,高屋建瓴地解读、参悟教材,掌握数学知识的基本脉络、提高对课堂即时生成的数学问题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因此,只有对所教的学科知识有了深入的了解,才能设身处地地用学生的眼光看待教材,使自己的教学真正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

(5)教师必须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一方面,要锻炼自己的言语表达能力,使课堂教学用语具有简明扼要,生动活泼,风趣幽默等特点,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另一方面,教师还要锻炼非语言表达能力,要讲究语音、语调、语速的变化,做到抑扬顿挫,并伴随着适当的表情和手势等,表达一定的知识信息。在课堂教学研究过程中,我们会遇到不少的问题和困惑,亟待我们拥有解决问题的实践智慧。通过阅读此书,我发现西方教育科学领域多年来由探究普适性的教育规律转向寻求情境化的教育意义的光辉,也重新理解和思考教育智慧的意蕴,真是有一种从困惑走向豁然开朗的感觉。

关于教育机智的读后感 篇3

前段时间,我读了一本《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的书,这是世界著名教育学专家、教育哲学家、课程论专家和人文科学研究方法论专家的马克斯。范梅南教授写的一本教育类专著。初看这一本书,觉得它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读着读着,却发现它使我一下子明白了很多,领悟了很多。本书是从迈向智慧教育学、教育学的实践、机智的性质、教育机智、机智与教学等九个方面向我们一一作了阐述。其中机智的性质、教育机智、机智与教学这几个章节更是引人入胜,发人深思。细细回想自己对教育机智的理解,几经波折,终于得以找到正确的方向,为自己打开一扇大门,看到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无限的延伸了广度与宽度。

一、教学机智是一种临场的天赋,是不可学的。

初为人师之时,那时还没有听到过关于“教学机智”这样的名词,有的只是“课堂的应变能力”。在后来的教学中,我开始慢慢熟悉起了这一词语,但是对于它的理解只是把“教学机智”与“课堂的应变能力”划上了等号,觉得教学机智应该是一种临场的天赋,有的人生来就有,而没有的人学都学不来。自己也没有努力求证过这样的答案是否是正确的,只是认为应该是这样。

二、教学机智是可以学出来的,它只存在于教学之中。

慢慢的,在边学习边实践的过程中,自己对于教学机智的理解也在逐步的改变。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千变万化,具有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按照老师预先想象的那样顺利,常常会出现意外,而正是这些意外常常会让自己手足无措,常想能冷静处理并能驾驭它,可总会是事与愿违,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自己对于教学机智的理解变得清晰一些了,教学机智是需要靠着不但积累起的底蕴,才能运筹帷幄,从意外中得到更大的收获。记得在我的一堂思品课上,当我要求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聊聊自己爷爷奶奶的喜怒哀乐,并想一想怎样才能让爷爷奶奶快乐时,意外发生了:第五小组有一个孩子哭了,其它的同学正不知所措。面对着这样的一个情景。我做出一个决定:放下预设的内容,转为和学生一起探讨孩子哭的原因。孩子的哭由心而生,是因为自己失去祖辈,不能敬孝所致。接着我又引导学生谈对此事的看法。学生们一个比一个说得深刻,有学生说:“我和他一样,心里也很难受,因为我的爷爷奶奶也没有了。”有学生说:“我觉得他很有孝心的,……”还有学生说:“……我们要珍惜和老人在一起的时间,我们的爷爷奶奶岁数都很大了,他们活的时间有可能不太长。如果我们现在不珍惜,将来他们不在了,那我们会后悔的。”对于这次意外的处理,我不仅很好地解决了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而且通过这个意外把学生的情感推向了一个高度,让学生从内心再一次受到了体验,它来得是是那么的突然,而解决得又是那么的自然。我很庆幸自己当时的决定。我并不认为自己有教学机智的天赋,此时的决定与做法,应该是得益于平时不断的学习与思考所得。那时对机智的理解上升于此,如今看来,我这样的理解还是很狭隘的。

三、教学机智是品出来的,因为它深入教育教学的每一个毛孔。

现在,当我再一次来看教学机智时,它已变成了教师的一种素养。它首先体现在教师的为人师表上。每一个人都在无声地接受着环境对他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如此。哪怕是平时那些最不可能听老师话的学生,也在每天接受着教师的影响,只不过他们接受的量少了一些,微妙一些,但你不可无视他的存在。因而在与学生的相处中,教师更应身高为范,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一定要先行做到。只有给予正确的影响,才能让学生受到正面的教育。其次教学机智体现在教师的自我克制上,面对着众多不同的个体,是否做到心平静气的与之交流,给予指导。特别是在孩子出现了令你生气的时候,是否还能不愠不火。古有“布衣怒天下素。伏尸二人血流五步”之说。而如今,教师一怒,心情影响行为,在这样的心境下还能有好的行为来指导学生,教育学生吗?再则,教师一怒,势必影响到学生,受了惊吓的学生一定会缩成一团,自动生成自我保护系统,这样的教育还会有效吗?答案不言而喻。学会了克制,就会理性地选择何时去忽略什么事,何时该等待,何时“不去注意”某件事,何时后退几步,如此理智地处理正是教学机智的充分体现。再次,教学机智还表现在教师要有一种处事不惊之态,要对情境要有有充分的自信。如当课堂失去了控制那一刻;当你与学生谈话,对他进行教育之时,学生不但不听,反而十分不敬之时;当你一而再,再而三,强调的内容不被学生重视时,你都要学会变得冷静,变得自信,同时做出充满智慧的举动。也许生活中的我们常常会被教育教学中的一些小事,拖得疲惫万分,以至于到后来,在无奈之时,不再去思考、寻求一种积极的方法。没有了为师的那一份燃烧着的激情,那会是多么可怕啊!

四、教学机智更是一门与学生交往的艺术,他主要表现在你是否理解你的学生,尊重你的学生。

理解学生就要站在学生的位置看问题,处理问题。教育中,我们常会用老师的眼光来看待所发生的事情,然后以我们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从表面上来看,问题是过去了,但是是否真的给学生心灵以解放,那就不敢说了。面对着教育中的某一件事,我们常常会知其然,而不去知其所以然,常常站在老师(这种成年人的位置上)想当然的认为是这样的,而全然不顾知识与生活阅历远没有成人丰富的儿童所站的位置、所看到的与想到的。就如上课老师讲的内容,做作业的时候发现有个孩子没有掌握好,于是就想到,孩子上课没有认真去听讲,这样的孩子不是一个认真学习的孩子。殊不知,孩子的不懂可能是孩子的接受能力弱所致。可能是这一方面内容这个孩子还是很欠缺的,一下子接受那样的内容,对于他来说显得很困难。或许课上更有一些事打扰了他的听课,如昨晚没有睡好,如听课中出现了意外,如他想起了一些伤心的事等等。我们有一百种理由可以假设,但是只有站在这个孩子的角度,阐述出来的理由才是最为合适的,也是该令同样站在学生角度来思考的老师理解与体谅的。教学机智还体现在对学生的尊重上。教学中我们常会说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而不是客体,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还是把学生当成了教育的客体来看待。教学过程中,我们常会抱怨孩子怎么就学不会呢?作为教师,我们有没有引着学生去学,引着学生过“河”呢?我们常要学生自己走过来学习知识,其实该行动的是老师,是教师该走到学生身旁,帮助学生认识他所要学习的东西,带着他一路走来。教师要有一种山不过来,我过去的思想来进行教育与教学,那我们的教育教学的成功率一定会更高。

教育的机智也涵盖了我们每一天,每一点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只有提高了认识,然后我们再去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海纳百川,勤于思考,追求更高更强,那么教学机智一定会带给我们全新而精彩的新未来。

关于教育机智的读后感 篇4

最近,我认真的学习了《教学机智》,这本书真好,我学到了很多有用的教育理论和知识。

一、即使对孩子具有教学意向隐含着使孩子处于一种柔弱和依赖状态的意味,也有一种教育学的意向,因为说到底它也是对孩子的良好生存和真正的成长的关心。

二、教育学的理念。

首先,避开对教育问题的所有陈见和标准。

其次,教育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的多元含义有些与教育学这一概念是重叠的。

第三,课程和教育学一个最直接最显而易见的区别就是前者趋向于侧重教育的材料及教材和教学过程的组织,管理、计划、安排、选择、审核、评判等。相反教育学则易于找出教育和抚养孩子的人性的因素。

三、机智与其说是一种知识的形式,还不如说是一种行动。它是全身心投入的敏感的实践。1.机智它意味着指向他人的实践,充满机智就是打动他人,它不可以事先计划,机智表现为对孩子的体验的理解,尊重孩子的主体性,润物细无声。2.教育机智:机智保留了孩子的空间、保护那些脆弱的东西;机智由榜样加以调和,防止伤害,并将破碎的东西变成整体,它使好的品质得到巩固和加强,加强孩子的独特之处,促进孩子的学习和个性成长;3.机智通过言语、沉默来调和;通过眼睛、动作、通过气氛加以调和。教育机智离不开智慧和真诚。比如,在课堂之中,教学常常不能完全按照我们老师的设想那般顺利进行,具有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这就需要教学机智。机智考验了教师诸多方面的能力。我们应该运用智慧将不利因素转变成有利因素,我们需要动用真诚发挥教学机智的优势,在最少的时间内恰当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只有用真诚的态度,开启智慧,灵活运用教学机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的意境,掀起课堂教学一个个高潮,才能达到教师所希望的境界。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更好地与书为友,在自己的教学路上,不断充电、加油。

关于教育机智的读后感 篇5

利用假期时间,根据个人的教学情况和面临的实际问题,拜读了《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教育专著读后感。读完之后顿觉收益非浅,在这些书中,作者力图将学生如何学习以及教师如何有效地教导学生、管理课堂的方法和信息提供给教育工作者,使我们能更易于把握新的研究成果和教学发展趋势,有效地形成和学生的互动,共同成长。作者多次强调了学生的优秀是教育出来的,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天赋和可塑性,只要让他们置身于教育的氛围中,只要让他们感觉到是被需要、被爱的,即使是问题学生也能培养好的修养”。

在这本书中,作者可谓是站在教师的角度,推心置腹的和我们在讨论一个个教学管理中常会遇到的问题,细致地帮助每一位阅读者从问题入手剖析平时的管理。一遍通读,仿佛也在经历着一次重新认识自己、审视自己的过程。试问自己的工作中有没有在匆忙的工作中停下来看一看自己…在阅读中,发现原来在面对同样问题时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有效的解决方法,开拓了新的思路,使原来觉得无从下手解决的问题处理起来也有章可循。不仅如此,书中所提供的55个细节从微处入手,却是处处切中要害,就像是为我们的教师管理提供了工作指南,如良好的学习习惯、社交礼仪、社会公德等方面的细节,将这些教育的细微之处罗列出清单,提醒我们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注意自己怎样以身作则,帮助我们在孩子的德育中一一落实。

最近也一直在读《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这本书,起初读这本书时感到有点吃力,总是抓不住书中的语句,但很快我就被书里生动的例子所吸引。我很容易就从这些例子当中体验到我在和儿子、学生相处时的一些感受,并进而反思这些时刻自己的表现。而这正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凡当过父母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我们总是对宝宝睡房的声音非常敏感,非常注意聆听,这难道不令人惊讶吗?即使我们的周围很喧闹,我们也总是能听到远处睡房里孩子在小床上的动静。但是,我们究竟听到了什么呢?哭声吗?叫唤吗?可即使没有任何声音的时候,我们仍然会决定去看看。我们以为孩子会安详着蜷缩着睡在小床的一角,可是,我们看到的竟然是一张完完全全地仰着的期盼的小脸。脸上放射出微笑,手臂舒展开来,一副憨态可掬的样子。没有一句话,没有一点声音,但是我们仍然听到了召唤!这是一种力量,这是每个孩子所拥有的征服那位能“听到”的人的力量。读到这里,我想到了《倚天屠龙记》里的金毛狮王谢逊,迷失本性,杀人如麻,正狂性大作,要杀人之际,一声婴儿的啼哭即唤醒了他。孩子这种召唤成人的力量究竟来自哪里呢?也许来自孩子的脆弱性和可能性。我们伴随孩子出生、发展、成长,孩子的柔弱性呼唤我们,使我们反思什么是对孩子好的,孩子发展的可能性呼唤我们反思,我们有能力使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使我们共同拥有的世界成为什么样子的。孩子们对我们而言就是世界,倾听孩子的呼唤即是倾听世界对我们的呼唤。而我们是否聆听到了孩子的召唤呢?所以,“教师替代父母”的关系可以帮我们更好的理解教师的职责和教育的本质,这是这本书所有理论展开的基础。那么,教师的责任来自哪里呢?就来自倾听孩子的召唤并在实践中做出对孩子好的行为来,这就是本书所要讲的教育机智的核心。家长们、教师们,你们听到了孩子内心的召唤吗?那其实也是我们心里的召唤。

所以作者说“不了解自己的儿童时代的成人是不可能理解孩子的”。孩子们的召唤帮我们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方向。所以“教育学意向不仅是我们生活哲学的表现,也体现了我们是谁,我们在做什么,我们是如何以积极思考的方式面对世界的。”那么我们该如何聆听孩子的呼唤,表现出怎样的行动来呢?当我们这样问的时候,便产生了教育反思。这也是这本书要教给我们的教育机智。反思与行动有什么关系?文章当中有一段生动精彩的描述足以说明这一点,引用如下:翁大铁在他的《紧紧地拥抱》的诗篇中描述了他的孩子是怎样在卧室一直召唤他过去行晚安吻的。父亲大喊‘好了,我就来’。但是他正快要做完手头的活儿,然后又做这做那,之后他过去回应孩子的召唤。

当翁大铁慢慢地走过卧室的门前时,他看到了他的小家伙:“他站在那儿,手臂张开,等待着一个紧紧地拥抱。咧着嘴笑着。”翁大铁对父母拥抱孩子的方式作了精彩的描述。接着,几乎是一种事后的反思,两行简短的句子结束了诗篇:在我走进去之前,他像那样,他在那儿站了多久?“教育学首先召唤我们行动,之后又召唤我们对我们的行动作出思考。与孩子们一道生活以及反思我们与孩子们生活的方式,这两者都是我们的教育性生存的表现。”

关于教育机智的读后感 篇6

闲暇中我认真阅读了《99个班主任的教育机智》一书,99个班主任精英用爱心和大智慧教育学生的生动感人的故事,让教育学和教育实践中的难题在他们手中一一得到化解。对其中部分案例反复学习并反思总结,感动、感慨之余是认同,尊敬和顿悟。

一、学习教育理论,用心教育实践

从教快xx了,几乎一直在做班主任或与班主任有关的工作,深切感到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特别是近几年对外开放日趋扩大,经济发展异常迅猛,收入分配显著差异,重重压力由社会大环境传递给了教育部门,直至到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社会的浮躁功利与人人要成功的矛盾日益尖锐,教师们碰在一起常常发出一致感叹:教师太难做,班主任更难做。给班主任们减减负吧!面对社会问题、家庭问题、学生问题一并进入学校,矛盾的尖锐性、复杂性和特殊性常使一些老师们措手不及,学习与反思《99个班主任的教育机智》让我豁然开朗,做教师要有爱心、耐心和恒心,更要有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紧密结合形成自己的教育机智。

二、灵活用好教育理论,解决教育实践难题

韩文清老师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学习马卡连柯的集体教育原则“只有建立了统一的集体,才能在儿童的意识中唤起舆论的强大力量。这种舆论力量,是支配儿童行为并使他纪律化的一种教育因素”。据此,韩老师开始了班集体建设的实践,班级逐渐形成了具有共同目标、价值观、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行为准则的真正意义上的班集体。学生道德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然而,有一名学生例外,引起了韩老师重新审视集体教育。如孩子在特殊成长环境下已形成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缺乏集体教育所需要的根据环境自我调整的能力,甚至有比较严重的自闭倾向,不愿意融入集体,则常规集体教育在该孩子身上很难发挥作用。找到问题的根源后,有针对性地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做一名具有教育机智的班主任

一名好的班主任应具有时代性,适合飞速发展的时代要求,同时能静心学习,是一名优秀的学习者。在学习中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理论和理念,不断完善个人修养和品行。完善的个人修养包括爱心、宽阔的胸怀和坚强的意志等。只有真挚的爱,真诚的心才能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理解学生的体验,宽容学生的差错,耐心、细心、恒心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善于学习也包括善于反思总结实践中的问题,用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用心走进学生,了解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一名具有教育机智的班主任。

关于教育机智的读后感 篇7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是马克斯.范梅南教授用朴实的语言和平充满智慧及灵动的思想和我们讲述一个个动人及真实的故事.那些故事,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让人亲近,读后很简单就从这些例子当中体验到我在和学生相处时的一些感受,值得一读再读地细细品味。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的那样“不论教育者是怎样地研究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就有教学机智,这种机智可以说是一种反应,一种面临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却很难,我们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准确、迅速、敏捷地作出判断,恰到好处地处理,并非易事。

想有这样的教学智慧,我觉得至少要2个方面,一个是内部即要理论的基础,一个是外部即教学的实践的经验,我是新教师,没什么经验,所以我觉得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自身的内部条件,以达到充实自己的?

 一、多读书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句话说得一点不假,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代为什么会这么发达,可以说中国的古代是世界发达的国家,这些骄人的成绩都是读书的结果.读书,好比是一次与大师的对话,与智者的交流,会让人收获非浅。

读书的生活是精彩的、高尚的、幸福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车马多如簇.对于读书教师更要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并学以致用,时时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来支撑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现在孩子的课外知识量比以前任何一个时代的孩子都要多,得到的信息也多很多,而且信息的更新速度也快了N多倍,尤其现今是计算器普及的时代,作为一名从事小学数学工作的教师,肚子里的墨水还是越多越好,这样才有可能面对突发事件,运用教学机智,让学生信服你。

例如,上个月在讲解数学时,为了让学生有效的了解古代人民的智慧,我和学生一起亲身经历一次动手实验,但由于某一学生的突发其想,一开始让我束手无策,但一想到好像类似出现过这样的事件在书上.就经过自己的方法马上解决了。

二、给学生一次机会

现在的社会,新科技,新知识的不断涌现,什么WTO,世贸组织等等一些列知识信息的增加,现在的学生思维敏捷,平时耳闻目睹甚多,可以说看的多了.学的也多了.听的就更多了。有时教师不甚了解的事,他们也能说得头头是道。

因此,在教学中偶尔遇到一些不知所措的突发事件问题,这就要教师灵活对待,不过人你可以不妨先听听学生的想法,可能会有茅塞顿开的感觉。

教师应该是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让他们谈谈,你听了同学们的意见后,你认为哪些同学说得更有道理。虽然我们可能对这方面的知识不是很了解,但通过投石问路的方法让孩子们的能力还是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这也是一种教学艺术,教师对于学生的反馈机智是教学艺术的体现之一。

三、要善于反思

以前老听师傅说,教师要学会写反思,对自己一天中出现的问题和教学进行总结,就这要求我们新教师在平时注重积累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增强反思是养成教学机智最好的准备。

反思可以是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也可以以教育孩子的某个事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分析其中做得好的方面和不足的方面,提出整改措施,为下次遇到类似的事情做好准备,反思不是简单经验的总结,它是伴随整个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

以此来获得这方面的经验,这种体验能使教师的经验世界变得更为丰富,最终以教学机智表现出来。

范梅南先生说,机智是“智慧的化身”。教师要做到“机智”地处理教学中的偶发事件,上述的条件只是基础。

这个机智都是要用爱的方式去教育现今的学生.我们做教师的,在课堂上,一个关爱的眼神,一个友善的微笑,一个善意的批评,都会把学生的心与你拉近,让学生感到“老师在乎我,关心我”。越是小的细节,越是能打动学生,学生被你的细节感动了,那他们的灵活思维,创造能力,会很快在学习中得到施展。

教,很容易,育,也不难,但教育却很困难.看完了这本书,让我觉得教育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它的意义也需要到生活世界中寻找。

《教学机智》呼唤我们回到现实的教育中去,去发现和构建自己的教育学和学生的学习观,并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在以后的道路上,我会试着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努力做一名智慧型的教师。

关于教育机智的读后感 篇8

经朋友推荐,有幸读到范梅南先生的《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这本把现象哲学运用在教育中的著作,语言平实,读来流畅,宛如做了一次难得的精神之旅,让人受益匪浅。

在范梅南先生的书中,教学机智是这样被描述的:它是不可以事先计划的,它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形成的一种教学修养,是教师的人生阅历、文化修养、个人学识长期积累后自然形成的,是一门教学的艺术……就学校教学实践而言,我认为教学机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应变、灵活创造的能力,是教师教学的基本素质之一,它也是教师管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以独特的能力驾驭课堂,用教学心理对待偶发事件,把握教育契机,都是教学机智发挥的作用。在《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中,范梅南例举了一些平日里很容易被我们忽略的教育时机或情境,来说明教育即成年教师和父母与年幼儿童或学生之间交往生活过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教育本身确实是个体验的过程。完成这一过程,首先需要教育者具有相当敏锐的观察力,捕捉教育时机,运用教育智慧,才能撞击出心灵的火花,取得最佳的效果。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教师的主要阵地都在课堂。课堂千变万化,具有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教师教学机智的表现相应主要也在课堂。所有的课堂教学都不可能完全按照我们老师的预设的那样顺利,常常会有一些意外生成。而这些意外又可能使我们老师感到尴尬。作为老师,要善于处理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因势利导,冷静处理,灵活运用教学机智,科学巧妙地利用各种契机为课堂教学服务。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教学心理,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把握教育契机利用独特的能力来驾驭课堂,只有这样才既能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又能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使教学机智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出良好的作用。教师既要利用教学机智引导、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又要对偏离课堂内容、误入歧途、有悖教学目标的学生思维及时堵住,做到断流时导,漫溢时堵,堵疏并用。

教学机智不是单纯的技能和技巧,也不是与生俱来的禀赋,更不是虚情假意的做秀,它应是一种充满教学智慧,具有较高层次的教学艺术,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反映,是教师个性品质、教育理论素养、教育实践经验等多种因素熔铸而成的精华。

读范梅南先生《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我真正理解了这句话,“教师应设法运用教学机智,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这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努力的方向,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凸现知识的乐趣。在课堂上能深入浅出地讲解给学生听,不照本宣读,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知识,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明白知识的意义、学习的乐趣,让学生们真正爱上“学习”,爱上“课堂”。

诚然,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周期性较长的工作。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教育是事业,而教师是职业。我们从事的是教师这一职业,担负的却是教育的责任。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为能唤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

读《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能读到智者对教育的诠释和剖析,读到一种精气神,这种东西依附在老师身上,会使老师带有生气和灵动;这种东西弥漫在课堂中,会把所有学生的心紧紧抓住。我会永远记住这句话: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

关于教育机智的读后感 篇9

课堂细节 教育智慧的体现

读《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有感

在一定程度上,课程是由课堂上无数个细节共同组成的。所以,关注现场与细节是提升教学智慧的必经之路。新课程教学改革,最终要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细节上实践和体现

举左手?举右手?拖堂几分钟无关紧要吗?教师能否为教学的失误向学生道歉?

许多教学细节过去并不是受到了每一个教师的重视,也没有系统的理论对它们的必要性和规范性给予深入的探讨。但自从新课程教学改革开始,教师们对细节的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教学细节也开始被当作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去认识。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以及以人为本的基础教育观,延伸着细节的力量,并将其从潜移默化的微妙影响转化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清晰引导。

细节可以体现一位教师的实力和功力,细节的变化则标志着课堂理念与实践的变化。新课程改革理念已经被多次地复述、转述,但如果在细节上没有更新,课程改革也只能是一句空话。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课程是由课堂上无数个细节共同组成的。所以,关注现场与细节是提升教学智慧的必经之路。新课程教学改革,最终要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细节上实践和体现。重视细节的改造,正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

细节在教学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意义和价值,举轻若重。最近出版的《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中如是说。关注细节,就是关注新课程的理念能否落实到位以及教学行为能否根据新课程的要求重新塑造;关注细节,就是追求教学的合理化、智慧化、精确化,是具有品位的教学新境界的体现。

作为最基层的教育工作者,能够深切体会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从理论到实践,从观念到行动的推进过程中带给自身和学生的欣喜变化。经过培训、观摩和研讨等活动,应该看到,改革过程提出的新理念、新要求正在被很多教师理解和接受,并开始影响教学方式,改变教学实践。

如在新课程实施中,一位教师所创造的举左手,举右手的教学细节,就是教师与成绩较差的学生之间的一种约定:如果能够回答问题举右手,如果没有把握则举左手,教师根据学生举手提供的信息来决定是否请他回答问题。既照顾了学生的自尊心,又鼓励了他积极参与课堂交流。

但是,在课改的现场,由于理解和接受程度不同,老师们在教学行为中对新理念和新要求的把握水平参差不齐。过去司空见惯的教学细节可能会仍然时而发生。如学生回答问题错误,教师让学生站着,问谁来替他正确地回答,等另一名学生正确回答后,教师则对他说:你听清楚了吗,请坐。长此以往,学生回答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会逐步消失,愿意回答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少。这一细节隐含着一个错误的观念,即教师已经讲过的内容,学生不应再出错。

还有很多年都习以为常的拖堂细节,多数教师认为拖堂无关紧要,甚至认为是对学生负责的表现。在这次教育局对武原中学常规调研中许多学生对教师拖堂的现象很反感,而且教师拖堂普遍存在。其实课间休息对学生发展至关重要,坐了40分钟或45分钟的学生,迫不及待地需要下课的10分钟,进行身体和心理的调整,以便下节课更好地学习,所以,拖堂是否合理,应该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角度重新进行反思和审视。再如,目前中小学普遍使用的家长签字,引发了很多学生模仿家长笔迹、代家长签字的现象,就是不尊重学生、不信任学生的教学细节。

细节虽小,却不能小看。在看似应该和正常的地方,在有意无意的忽视和漠视的地方,正存在着教师从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都应该努力去避免的非教育和反教育的现象,教学细节具有的对学生心理、行为的深刻教育性警示着每一个严谨的教师。因而应分析和反思惯常的教学细节,从中清理出由不合规律、不讲科学、不重人道所导致的问题,从打造全新的教学细节入手,改变原有教学行为,形成新的教学理念和实践,才能以此来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信任、理解,体现出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充分重视,体现出对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的自觉,体现出教学技巧、教学艺术和教师素质,体现出先进教育理念下教师的人文关怀。

一项教育改革只有通过教师在课堂上众多细节的演绎而转化为深刻影响学生思维和接受的力量,才有可能是成功的。因此,教学改革,要从细节做起。

关于教育机智的读后感 篇10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是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教授范梅南的经典之作。

书中用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的生动、明白,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

“教育学就存在于我们每天和孩子说话的情境中,教育学就存在于我们和孩子一起的方式中。”“我们可以将教育学定义成父母与孩子、老师与学生、祖母与孙子女在一起的某种际遇。”但“并不是所有的成人与孩子之间的社会际遇都是教育性的。”有爱和关心的际遇才是具有教学意义的。

父母对孩子的爱,老师对学生的爱有一个共同的本质:都是“将孩子看作一个正在成长变化过程中的人来爱的”。书中这段关于教育学的阐释,使我对教育学有了更亲近的感受:用爱来感染学生!

范梅南教授说:机智是“智慧的化身”。因此,教师要做到“机智”地处理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必须具备诸多素质和条件。我体会,以下几方面是必须的:

 一、爱的能力

爱是教育的润滑剂。教师有了爱,学校成了乐园,师生成了朋友,教育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课堂上,一个关爱的眼神,一个友善的微笑,一个善意的批评,都会把学生的心与你拉近,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在乎我,关系我”,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将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这样就可能产生灵活的思维,创造的能力!

 二、丰富的学识

现在,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我们就要成为源源不断的活水!开凿一眼泉,就是要求我们教师要做到终身学习。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的程度是惊人的。

在教育教学中涉猎的知识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还要走出课本,善于拓展相关的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融汇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保护学生爱问为什么的好习惯,让自己的课堂更充实、更丰富。

如果教师能做到精通专业,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并善于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就能信手拈来,驰骋自如,找到偶发事件与教学任务之间的联系,迅速地切入主题。这样的教师,才是令学生佩服的教师,才能长久地傲立于学生中间。

幽默也应该是教师具备的品质。这一点在书中也有所体现。幽默能使原本急躁、杂乱、拘谨、乏味或困惑的事情出现新的转机。幽默能逐渐扭转当时的尴尬局面。

幽默是我们可以支配的一种人性化的方法,它能缓解、融解、释放或者恢复已经变得不再具有教育意义的局面。能做到幽默的教师,将会是令学生倾心的教师,能将幽默巧妙地运用到教学中的教师,将会学生乐于追随的教师!

教育机智读后感


教育机智读后感(一)

最近,我认真的学习了《教学机智》,这本书真好,我学到了很多有用的教育理论和知识。

一、即使对孩子具有教学意向隐含着使孩子处于一种柔弱和依赖状态的意味,也有一种教育学的意向,因为说到底它也是对孩子的良好生存和真正的成长的关心。

二、教育学的理念。

首先,避开对教育问题的所有陈见和标准。

其次,教育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的多元含义有些与教育学这一概念是重叠的。

第三,课程和教育学一个最直接最显而易见的区别就是前者趋向于侧重教育的材料及教材和教学过程的组织,管理、计划、安排、选择、审核、评判等。相反教育学则易于找出教育和抚养孩子的人性的因素。

三、机智与其说是一种知识的形式,还不如说是一种行动。它是全身心投入的敏感的实践。1.机智它意味着指向他人的实践,充满机智就是打动他人,它不可以事先计划,机智表现为对孩子的体验的理解,尊重孩子的主体性,润物细无声。2.教育机智:机智保留了孩子的空间、保护那些脆弱的东西;机智由榜样加以调和,防止伤害,并将破碎的东西变成整体,它使好的品质得到巩固和加强,加强孩子的独特之处,促进孩子的学习和个性成长;3.机智通过言语、沉默来调和;通过眼睛、动作、通过气氛加以调和。教育机智离不开智慧和真诚。比如,在课堂之中,教学常常不能完全按照我们老师的设想那般顺利进行,具有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这就需要教学机智。机智考验了教师诸多方面的能力。我们应该运用智慧将不利因素转变成有利因素,我们需要动用真诚发挥教学机智的优势,在最少的时间内恰当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只有用真诚的态度,开启智慧,灵活运用教学机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的意境,掀起课堂教学一个个高潮,才能达到教师所希望的境界。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更好地与书为友,在自己的教学路上,不断充电、加油。


教育机智读后感(二)

暑假,我有幸拜读了范梅南先生的力作《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

人说:读书足以移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假,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就是一次与大师的对话,与智者的交流,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之旅,同时也会让人收获非浅。范梅南先生说,机智是智慧的化身。因此,教师要做到机智地处理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必须具备诸多素质和条件。我以为,以下几方面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涵养师爱,以情促教。育人之道,爱心为先。台湾教育家高震东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为能唤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爱几乎是惟一的力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什么条件下知识才能触动学生个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为一个人所珍视的智力财富和道德财富呢?只有在这样的财富下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是的,老师,请把美好的笑容带到学校,把对人与对世界的良好期盼带到同事们和孩子们面前,像孩子一样瞪着好奇的眼睛清点知识;把游戏这一人类最古老的快乐的方式引入课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训词换成赞美,换成幽默;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用你的脚尖轻盈地点地,听脚步声在走廊里击起快乐的回响。那些特别的孩子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着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其次,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人格,严慈相济。《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的第一条说: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表述是贯穿于新课程标准的一条红线。教师要目中有人切实关怀每个学生,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个学生的成才提供机会。人性中最宝贵的是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赏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体验人生的价值,并提升这种价值,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要让孩子感到你是一棵大树,把绿阴覆盖在他们身上;让体罚和变相体罚远离文明的场所。当然,作为教书育人者,也不能对学生的不良现象放任自流,宽严有度才是爱,做到严慈相济。

第三,要有敏捷的思维,开拓眼界、拓宽思路。机智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实质就是或因势利导,或抛砖引玉,或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话题转移,摆脱眼前的窘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敏捷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才能左右逢源,化险为夷。

第四,要有丰富的学识。有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我觉得不对,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桶水远远不够,要开凿一眼泉,有了源头活水才能胜任今天的教学。开凿一眼泉,就是教师要终身学习。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知识的更新程度是惊人的。在教育教学中涉猎的范围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还要走出课本,善于拓展相关的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融汇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保护学生爱问为什么的好习惯,让自己的课堂更充实、更丰富。如果教师能做到精通专业,又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并善于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就能信手拈来,驰骋自如,找到偶发事件与教学任务之间的联系。

读书的生活是精彩的、高尚的、幸福的,教师更要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并学以致用,时时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来支撑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读了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影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需不断地学习以充实、以发展。


教育机智读后感(三)

读书足以移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就是一次与大师的对话,与智者的交流,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之旅,同时也会让人收获非浅。范梅南教授以他独到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和敏锐的教育经验,从现象学教育学的角度,以教师、父母和学生的生活经历为原材料,对教育学的诸多方面进行了十分深刻的和有益的思考。他在书中提出了很多新型教育学思想和概念,如教育机智、老师替代父母的关系、教育的情绪、教育生活的体验,对学生的主体性的体验等等。

作为一名教师,在十年的教学生涯中,让我逐渐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崇高,也让我领悟到了作为教师的肩上的重担。我们知道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孩子成长,孩子成长又是一个极富个性的复杂的过程,因此,课程设置,方法改革,手段更新,甚至理念发展,都不是解决孩子成长的关键条件,我们没有解决教育中人的问题,没有解决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加紧研究教育机智的问题。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它对广大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从中体会到了课程改革对课堂、对教师、对学生的冲击,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困惑。我有幸拜读了范梅南先生的力作《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我的几点体会:

一、对教育机智内涵的理解

教育机智指那种能使教师在不断变化的教育情境中随机应变的细心技能。教育情境是不断变化的,因为学生在变,教师在变,气氛在变,时间在变。换言之,教师不断面临挑战,这些挑战可能来自外部也可能来自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可能是好奇却远离目的的提问,也可能是非善意的挑剔,或是中断教育活动的纪律事件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若能用一两句话,一两个动作或活动排解开,就会变不利为有利,取得更为理想的教育效果。正是这种在普通事件当中捕捉教育契机的能力和将看似不重要的事情转换成有教育意义的事情的能力,才能使教育机智得以实现。教育机智发自偶然,储之久远。它不仅表现了教师的教育态度和能力,更反映了教师的人格修养。

二、领会教育机智的特点。

教育机智的非计划性。教育机智是不能事先计划的,因为它总是在具体的、出人意料的、无法预见的情境中自然迸发出来的。而计划往往是逻辑性强的,在意料之中的、可预见的。教育教学情境由于受多种变量的影响,有时会出现不稳定性、不连续性和不确定性因素,这都是计划不出来的情况。当出现一些意料不到的挑战时,就需要付出卓越的智慧给予关注,此刻呼唤那种不能计划的机智的行动。此所谓:随机而动。教育情境是时时处处发生的。

实践指向性。教育机智总是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随机事件,针对活生生的教学实践领域,针对紧密关联的师生关系。它以教育实践为出发点又以教育实践为最终的归宿,即从实践中来,又到实践中去。它因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而生,又指向于解决问题的具体教育过程,并以圆满解决实践中的教育问题为目的。

情绪感染性。教育机智的发生是以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情感为前提的,不热爱学生是出不来教育机智的。一个爱学生的老师,在关键时刻不仅可以机智灵活地应对,而且应对的从容自然。惟有境界高尚、热爱学生,才能打动学生,用爱心抚慰孩子受伤的心灵。

情境适应性。教育情境出现时,机智在此时往往能扶大厦之将倾,力挽狂澜于未倒,在关键时刻因机而发,随机闪现。机智之所以具备情境适应性和快速反应性,是因为它能够理解所看到的东西的意义,能感受到这情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能知道做什么和如何做,而且能够将某事做得很贴切到位。这种瞬间展现的机智是感知力和理解力,洞察力及直觉协同作用的结果。

三、教学中应该有的教育机智

首先,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涵养师爱,以情促教。育人之道,爱心为先。台湾教育家高震东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为能唤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爱几乎是惟一的力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什么条件下知识才能触动学生个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为一个人所珍视的智力财富和道德财富呢?只有在这样的财富下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是的,老师,请把美好的笑容带到学校,把对人与对世界的良好期盼带到同事们和孩子们面前,像孩子一样瞪着好奇的眼睛清点知识;把游戏这一人类最古老的快乐的方式引入课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训词换成赞美,换成幽默;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用你的脚尖轻盈地点地,听脚步声在走廊里击起快乐的回响。那些特别的孩子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着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其次,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人格,严慈相济。《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的第一条说: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课程标准》中的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表述是贯穿于新课程标准的一条红线。教师要目中有人切实关怀每个学生,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个学生的成才提供机会。人性中最宝贵的是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赏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体验人生的价值,并提升这种价值,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要让孩子感到你是一棵大树,把绿阴覆盖在他们身上;让体罚和变相体罚远离文明的场所。当然,作为教书育人者,也不能对学生的不良现象放任自流,宽严有度才是爱,做到严慈相济。

第三,要有敏捷的思维,开拓眼界、拓宽思路。机智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实质就是或因势利导,或抛砖引玉,或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话题转移,摆脱眼前的窘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敏捷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才能左右逢源,化险为夷。

第四,要有丰富的学识。有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我觉得不对,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桶水远远不够,要开凿一眼泉,有了源头活水才能胜任今天的教学。开凿一眼泉,就是教师要终身学习。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知识的更新程度是惊人的。在教育教学中涉猎的范围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还要走出课本,善于拓展相关的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融汇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保护学生爱问为什么的好习惯,让自己的课堂更充实、更丰富。如果教师能做到精通专业,又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并善于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就能信手拈来,驰骋自如,找到偶发事件与教学任务之间的联系。

机智虽闪光于一时,但它的产生却是平时大量经验积累的结果,可谓厚积薄发。读书的生活是精彩的、高尚的、幸福的,教师更要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并学以致用,时时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来支撑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读了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影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需不断地学习以充实、以发展。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读后感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读后感

经朋友推荐,有幸读到范梅南先生的《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这本把现象哲学运用在教育中的着作,语言平实,读来流畅,宛如做了一次难得的精神之旅,让人受益匪浅。

在范梅南先生的书中,教学机智是这样被描述的:它是不可以事先计划的,它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形成的一种教学修养,是教师的人生阅历、文化修养、个人学识长期积累后自然形成的,是一门教学的艺术就学校教学实践而言,我认为教学机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应变、灵活创造的能力,是教师教学的基本素质之一,它也是教师管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以独特的能力驾驭课堂,用教学心理对待偶发事件,把握教育契机,都是教学机智发挥的作用。在《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中,范梅南例举了一些平日里很容易被我们忽略的教育时机或情境,来说明教育即成年教师和父母与年幼儿童或学生之间交往生活过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教育本身确实是个体验的过程。完成这一过程,首先需要教育者具有相当敏锐的观察力,捕捉教育时机,运用教育智慧,才能撞击出心灵的火花,取得最佳的效果。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教师的主要阵地都在课堂。课堂千变万化,具有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教师教学机智的表现相应主要也在课堂。所有的课堂教学都不可能完全按照我们老师的预设的那样顺利,常常会有一些意外生成。而这些意外又可能使我们老师感到尴尬。作为老师,要善于处理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因势利导,冷静处理,灵活运用教学机智,科学巧妙地利用各种契机为课堂教学服务。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教学心理,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把握教育契机利用独特的能力来驾驭课堂,只有这样才既能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又能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使教学机智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出良好的作用。教师既要利用教学机智引导、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又要对偏离课堂内容、误入歧途、有悖教学目标的学生思维及时堵住,做到断流时导,漫溢时堵,堵疏并用。

教学机智不是单纯的技能和技巧,也不是与生俱来的禀赋,更不是虚情假意的做秀,它应是一种充满教学智慧,具有较高层次的教学艺术,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反映,是教师个性品质、教育理论素养、教育实践经验等多种因素熔铸而成的精华。

读范梅南先生《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我真正理解了这句话,教师应设法运用教学机智,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这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努力的方向,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凸现知识的乐趣。在课堂上能深入浅出地讲解给学生听,不照本宣读,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知识,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明白知识的意义、学习的乐趣,让学生们真正爱上学习,爱上课堂。

诚然,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周期性较长的工作。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教育是事业,而教师是职业。我们从事的是教师这一职业,担负的却是教育的责任。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为能唤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

读《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能读到智者对教育的诠释和剖析,读到一种精气神,这种东西依附在老师身上,会使老师带有生气和灵动;这种东西弥漫在课堂中,会把所有学生的心紧紧抓住。我会永远记住这句话: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读后感


最近无意发现了一本跟教育教学有关的书《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从实际情境与现象中探讨教育学的问题,提出了以责任和使命为基础的“教授法”,为理性的教育学注入了丰富的情感,范梅南明确地道出了著作此书的目的性:“新教师可以感到本书不仅引导他们更善于反思,并为其提供许多源于生活的经验,这些经验使得对教育学的反思首先是有意义的,并且是可以实现的。有经验的教育家从书中找到其个人经验的实例,从而希望以一种深思的方式再次回顾这些经验。更重要的是,我希望本书能帮助我们优先考虑孩子们的幸福,认真地对待年轻人,始终能从孩子们的角度来考虑教育方面的问题”。

这部书在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本书理论的东西比较深奥,并不能一下子读懂,但它举了许多生动的事例,透过这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让我们更多地了解学生,了解教育的真谛是什么。读完此书,促使我反复思考着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在落实课改精神,全面推进素质化教育的今天,我们教师该如何应用教学机智,搞好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

教学机智在当今课改新课堂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传统教学重视教师依靠本身的素质和瞬时智慧所表现出来的教育机智,关注的是课堂教学流程,强调顺着教案走。而新课程则强调课堂学习--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这种开发性的课堂好比战场,瞬息万变。学生的思维变化的不确定性,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学生对课程的多元化反应以及个别差异等价值取向,使得课堂教学中不可控因素增多。现代课堂教学对教师的课前准备和课堂的现场调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探究性学习,更多地表现为针对某一个教学环节的一种或几种教学预案,更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更强调顺着学生的思维走。教师不但要有敏捷、快速地捕捉教学过程中各种信息的能力,而且要能够灵活果断的采用恰当有效的策略与措施,才能有效地推进教学发展的进程。

范梅南先生说,机智是“智慧的化身”。教学机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应变、灵活创造的能力,是教师教学的基本素质之一,它也是教师管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以独特的能力驾驭课堂,用教学心理对待偶发事件,把握教育契机,都是教学机智发挥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1)首先,要有一颗热爱学生,平等相待的心。只有当教师用赤诚的真心去爱每一位学生时,才会消除“火暴”脾气、减少“急躁”情绪、避免对学生疾风暴雨般的“训斥”,以“温柔”的方式去开启和诱导学生。善于以平静的心态,运用含蓄幽默的教学机智来融洽师生关系。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因为许多偶发事件的“肇事者”,通常是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只有教师摆正了他们在自己心目中的位置,才能够对他们的行为“容忍”,不发火、不动怒,对事件进行冷静的、超常规的处理。

(2)要有敏捷的思维。机智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善于因势利导,或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话题转移,摆脱眼前的窘境。特别是遇到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如何在不伤害学生情感的前提下保持教师的威信,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并转化其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敏捷的发散性的思维,才能左右逢源,化险为夷。

(3)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抓住教学心理,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同学,把握教育契机利用独特的能力来驾驭课堂,才既能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又能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使教学机智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出良好的作用。教师既要利用教学机智引导、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又要对偏离课堂内容、误入歧途、有悖教学目标的学生思维及时堵住,做到断流时导,漫溢时堵,堵导并用。

(4)教师熟悉教材、教法和学生是实施课堂教学机智的前提和基础。熟悉教材,教师就会对讲课满怀信心,胸有成竹;熟悉教法,教师就能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有效创设教学情景;熟悉学生,教师就能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教师做到这“三熟”,就可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及时发现问题,迅速判断,妥善处理;还可以尽快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案,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5)教师必须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一方面,要锻炼自己的言语表达能力,使课堂教学用语具有简明扼要,生动活泼,风趣幽默等特点,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另一方面,教师还要锻炼非语言表达能力,要讲究语音、语调、语速的变化,做到抑扬顿挫,并伴随着适当的表情和手势等,表达一定的知识信息。

总之,教学机智不是单纯的技能和技巧,也不是与生俱来的禀赋,更不是虚情假意的做秀,它是一种充满教学智慧,具有较高层次的教学艺术,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反映,是教师个性品质、教育理论素养、教育实践经验等多种因素熔铸的合金。我决心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摸索、思考、积淀,不断地充实自己、追求个性、构建风格,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争取做一个学生喜欢、家长满意的好教师。

[荐]读后感教学机智1500字通用


即使阅读的是同一本书,每个人在阅读之后都会有独属于自己的感悟,读作品,为我们找寻出许多利于学习的方法。在阅读时我们脑海里的思绪可以记录在读后感里,如何高效率地写好作品的读后感?现在,有请阅读小编推荐的《读后感教学机智》,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

读后感教学机智(篇1)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是马克斯.范梅南教授用朴实的语言和平充满智慧及灵动的思想和我们讲述一个个动人及真实的故事.那些故事,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让人亲近,读后很简单就从这些例子当中体验到我在和学生相处时的一些感受,值得一读再读地细细品味。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的那样“不论教育者是怎样地研究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就有教学机智,这种机智可以说是一种反应,一种面临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却很难,我们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准确、迅速、敏捷地作出判断,恰到好处地处理,并非易事。

想有这样的教学智慧,我觉得至少要2个方面,一个是内部即要理论的基础,一个是外部即教学的实践的经验,我是新教师,没什么经验,所以我觉得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自身的内部条件,以达到充实自己的?

 一、多读书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句话说得一点不假,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代为什么会这么发达,可以说中国的古代是世界发达的国家,这些骄人的成绩都是读书的结果.读书,好比是一次与大师的对话,与智者的交流,会让人收获非浅。

读书的生活是精彩的、高尚的、幸福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车马多如簇.对于读书教师更要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并学以致用,时时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来支撑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现在孩子的课外知识量比以前任何一个时代的孩子都要多,得到的信息也多很多,而且信息的更新速度也快了N多倍,尤其现今是计算器普及的时代,作为一名从事小学数学工作的教师,肚子里的墨水还是越多越好,这样才有可能面对突发事件,运用教学机智,让学生信服你。

例如,上个月在讲解数学时,为了让学生有效的了解古代人民的智慧,我和学生一起亲身经历一次动手实验,但由于某一学生的突发其想,一开始让我束手无策,但一想到好像类似出现过这样的事件在书上.就经过自己的方法马上解决了。

二、给学生一次机会

现在的社会,新科技,新知识的不断涌现,什么WTO,世贸组织等等一些列知识信息的增加,现在的学生思维敏捷,平时耳闻目睹甚多,可以说看的多了.学的也多了.听的就更多了。有时教师不甚了解的事,他们也能说得头头是道。

因此,在教学中偶尔遇到一些不知所措的突发事件问题,这就要教师灵活对待,不过人你可以不妨先听听学生的想法,可能会有茅塞顿开的感觉。

教师应该是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让他们谈谈,你听了同学们的意见后,你认为哪些同学说得更有道理。虽然我们可能对这方面的知识不是很了解,但通过投石问路的方法让孩子们的能力还是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这也是一种教学艺术,教师对于学生的反馈机智是教学艺术的体现之一。

三、要善于反思

以前老听师傅说,教师要学会写反思,对自己一天中出现的问题和教学进行总结,就这要求我们新教师在平时注重积累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增强反思是养成教学机智最好的准备。

反思可以是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也可以以教育孩子的某个事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分析其中做得好的方面和不足的方面,提出整改措施,为下次遇到类似的事情做好准备,反思不是简单经验的总结,它是伴随整个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

以此来获得这方面的经验,这种体验能使教师的经验世界变得更为丰富,最终以教学机智表现出来。

范梅南先生说,机智是“智慧的化身”。教师要做到“机智”地处理教学中的偶发事件,上述的条件只是基础。

这个机智都是要用爱的方式去教育现今的学生.我们做教师的,在课堂上,一个关爱的眼神,一个友善的微笑,一个善意的批评,都会把学生的心与你拉近,让学生感到“老师在乎我,关心我”。越是小的细节,越是能打动学生,学生被你的细节感动了,那他们的灵活思维,创造能力,会很快在学习中得到施展。

教,很容易,育,也不难,但教育却很困难.看完了这本书,让我觉得教育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它的意义也需要到生活世界中寻找。

《教学机智》呼唤我们回到现实的教育中去,去发现和构建自己的教育学和学生的学习观,并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在以后的道路上,我会试着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努力做一名智慧型的教师。

读后感教学机智(篇2)

加拿大教育家马克斯·范梅南所撰写的《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从实际情境与现象中探讨教育学的问题,提出了以责任和使命为基础的“教授法”,为理性的教育学注入了丰富的情感。

范梅南先生说,机智是“智慧的化身”。教学机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应变、灵活创造的能力,是教师教学的基本素质之一,它也是教师管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以独特的能力驾驭课堂,用教学心理对待偶发事件,把握教育契机,都是教学机智发挥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1)首先,要有一颗热爱学生、平等相待的心。只有当教师用赤诚的真心去爱每一位学生时,才会消除“火暴”脾气、减少“急躁”情绪、避免对学生疾风暴雨般的“训斥”,以“温柔”的方式去开启和诱导学生。

(2)要有敏捷的思维。机智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善于因势利导,或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话题转移,摆脱眼前的窘境。特别是遇到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如何在不伤害学生情感的前提下保持教师的威信,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并转化其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敏捷的发散性的思维,才能左右逢源,化险为夷。

(3)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抓住教学心理,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同学,把握教育契机利用独特的能力来驾驭课堂,才既能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4)教师熟悉教材、教法和学生是实施课堂教学机智的前提和基础。熟悉教材,教师就会对讲课满怀信心,胸有成竹;熟悉教法,教师就能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有效创设教学情景;熟悉学生,教师就能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教师做到这“三熟”,就可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及时发现问题,迅速判断,妥善处理;还可以尽快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案,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总之,教学机智不是单纯的技能和技巧,也不是与生俱来的禀赋,更不是虚情假意的做秀,它是一种充满教学智慧、具有较高层次的教学艺术,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反映,是教师个性品质、教育理论素养、教育实践经验等多种因素熔铸的合金。

课堂是动态的、不可预知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很多棘手的突发状况,如果不能灵活的处理好这些事情,就可能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甚至可能是终身的影响。我们都是从学生成长到今天,很多学生的做法、想法,其实我们都可以进行一定的换位思考。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决定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与学习,不断地积累与反思,让自己继续成长!

读后感教学机智(篇3)

在《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中,教学机智是这样的:

“机智”保留了孩子的空间,成长和学习都需要空间。

“机智”保护了那些脆弱的东西,可能是孩子的脆弱性软化了成人。

“机智”将破碎的东西变成整体,机智容易使伤口愈合。

“机智”使好的品质得到巩固和加强,对孩子信任就是给孩子以力量。

“机智”加强了孩子的独特之处,我们时刻要注意孩子的独特性,并加以培养。“机智”促使孩子的学习和个性成长,个性成长就是深层次的学习。

做一个智慧型的老师应该是一个有责任感充满爱心的老师。 罗素曾经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的或自由的发展。”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俗话说:“育人之道,爱心为先”。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爱几乎是惟一的力量。

只有当教师用赤诚的真心去爱每一位学生时,才会消除“火暴”脾气、减少“急躁”情绪、避免对学生疾风暴雨般的“训斥”,以“温柔”的方式去开启和诱导学生。善于以平静的心态,运用含蓄幽默的教学机智,融洽师生关系。

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因为许多偶发事件的“肇事”者,通常是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只有教师摆正了他们在自己心目中位置,才能够对他们的行为“容忍”,不发火、不动怒,对事件进行冷静的、超常规的处理。

做一个智慧型的老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反思的老师。 在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习惯性行为,凭着“自以为是”的经验、机械化地、年复一年地进行着,这种行为远没有达到反思的要求。

书中作者写道,“未经反思的行动是‘缺乏智慧’的、没有机智的。”有两个美国科学家做过一个有趣的试验。他们在两个玻璃瓶里各装进5只苍蝇和5只蜜蜂。然后将玻璃瓶的底部对着有亮光的一方,而将开口朝向暗的一方。

过了几个小时之后,科学家发现,5只苍蝇全都在玻璃瓶后端找到了出路,爬了出来,而那5只蜜蜂则全都撞死了。蜜蜂为什么找不到出口?通过观察它们发现,已是蜜蜂的经验认定:有光源的地方才是出口;二是它们每次朝光源飞的时候都是用尽了全部力量;三是它们被撞后还是不长教训,爬起来后继续撞向同一个地方;四是同伴的牺牲并不能唤醒它们,它们在寻找出口时也没有采用互帮互助、分工合作的方法。

而苍蝇为什么找到出口呢?如果说蜜蜂是教条性、理论性,而苍蝇则是探索性、实践性。它们的智慧中,就从来不会认为只有光的地方才是出口;它们撞的时候也不是用上全部的力量,而是每次都有所保留;最重要的一点是,它们在被碰撞后知道回头,知道另外想办法,甚至不惜向后看;它们并不死抱教条认定出口只在有光亮的地方、只在前方;他们能从同伴身上获得灵感,合作与学习的精神让它们共同获救。所以,最终它们是胜利者。

做一个智慧型的老师应该是一个理解儿童可能性的老师。注意孩子、聆听孩子,是教育情境中的智慧性行动,是一种全身心投入型的智慧行动,不是简单地在行动中的反思。教育机智是指向孩子的,是对孩子幸福的关心。它是通过教育者积极主动建立起来的关系方式。

这种教育机智表现在,首先要正确对待孩子们的成长,不能急于求成,要有耐心;要理解孩子的体验,对孩子的经历保持开放,避免用一个标准的和传统的方式来处理情况;尊重孩子的主体性;教育者对教育情境充满自信;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孩子;还要有临场的天赋等。

同时他认为,教育机智的目的是为了保留孩子的空间,保护那些脆弱的东西,防止孩子受到伤害;它可以让破碎的变成完整的;它可以巩固好的品质,加强孩子的独处能力,支持个性的成长等。

教育机智通过实施某种认知的敏感性和实践一种对孩子的主动关心来实现它的目的。

一方面,教育机智依赖我们的能力来感知孩子的需求和具体认识孩子的各种潜力,用一种关心和接受的态度感知、聆听孩子;另一方面,机智敏感的眼睛折射出它关心的眼神,爱过运用眼神、言语、沉默、动作等来作为机智干预和关心他人的工作。

读《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能读到智者对教育的诠释和剖析,读到一种精气神,这种东西依附在老师身上,会使老师带有生气和灵动;这种东西弥漫在课堂中,会把所有学生的心紧紧抓住。

教学机智——让教师的课堂里风生水起,情趣盎然!让我们成为一个智慧型的老师而不断努力吧!

读后感教学机智(篇4)

马克斯?范梅南教授是北美“现象学教育学”的领袖人物之一。《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是当代西方现象学教育学的经典之作。该书在北美和欧洲拥有广泛的读者,在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该书于1991年在加拿大和美国同时出版,随后不久,便被译成了西班牙、挪威、朝鲜等不同语言的译本。范梅南教授以他独到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和敏锐的教育经验,从“现象学教育学”的角度,以教师、父母和学生的生活经历为原材料,对教育学的诸多方面进行了十分深刻的和有益的思考。他在本书中提出的新型教育学思想和概念,如“教育机智”、“教师替代父母的关系”、“教育的情绪”、“教育生活的体验”、“对学生的主体性的体验”,等等,引起了教育界、学书界的广泛关注和兴趣并在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盛行,对以责任和使命为基础的pedagogy一词还很陌生的北美掀起了一股“教育学热”。

在《教学机智》中,我们看到的不是抽象的理论分析,而是一个个教师与学生相处的生活故事,教育是具有不同生活体验的教师和学生共同构建的活动,在共同建构的过程中,每个人基于自己的生活体验有着不同的态度和立场,教师如果对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行搜集和研究,并针对每个人的不同体验组织教育活动,将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教育机智就是通过温和的言语及适时的沉默来加以调和。同样的话以不同的方式说出来可能会产生相反的效果,温和的言语可以促使我们变得更加随和,甚至突然之间从新的方面看待事物。所以声音和言语形成的气氛与教室里的教育关系的相关性说得再重要也不过分。作为教师我们就需要时时注意我们的语调、我们说话的方式。适时的沉默是机智的最有力的调和剂之一。此时无声胜有声,默默地给予、默默地聆听,它是一种耐心的等待——是对孩子的期望与信任,它给孩子自己认识和成长留下了空间。但凡事都要有一个度。克制、沉默绝不等于对孩子的行为漠不关心,放任自流。没有限制和标准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孩子们还是需要我们时时引导、指点,有时甚至是约束的。何时克制自己,何时以一种直截了当的方式行事,何时保持沉默,何时……这些对于我而言,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中,都值得自己去不断学习、体验、回味!

因此教育者有必要进行自我反思。反思是与实践紧密相连的。只有针对实践和研究不断进行反思,才能更好地改进实践,教育者才能更好地担当起自己的职责。简言之,教育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它的意义也需要到生活世界中寻找。《教学机智》就是呼唤我们回到实际的教育生活中,去发现和构建自己的教育学,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

读后感教学机智(篇5)

经朋友推荐,有幸读到范梅南先生的《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这本把现象哲学运用在教育中的著作,语言平实,读来流畅,宛如做了一次难得的精神之旅,让人受益匪浅。

在范梅南先生的书中,教学机智是这样被描述的:它是不可以事先计划的,它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形成的一种教学修养,是教师的人生阅历、文化修养、个人学识长期积累后自然形成的,是一门教学的艺术……就学校教学实践而言,我认为教学机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应变、灵活创造的能力,是教师教学的基本素质之一,它也是教师管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以独特的能力驾驭课堂,用教学心理对待偶发事件,把握教育契机,都是教学机智发挥的作用。在《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中,范梅南例举了一些平日里很容易被我们忽略的教育时机或情境,来说明教育即成年教师和父母与年幼儿童或学生之间交往生活过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教育本身确实是个体验的过程。完成这一过程,首先需要教育者具有相当敏锐的观察力,捕捉教育时机,运用教育智慧,才能撞击出心灵的火花,取得最佳的效果。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教师的主要阵地都在课堂。课堂千变万化,具有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教师教学机智的表现相应主要也在课堂。所有的课堂教学都不可能完全按照我们老师的预设的那样顺利,常常会有一些意外生成。而这些意外又可能使我们老师感到尴尬。作为老师,要善于处理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因势利导,冷静处理,灵活运用教学机智,科学巧妙地利用各种契机为课堂教学服务。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教学心理,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把握教育契机利用独特的能力来驾驭课堂,只有这样才既能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又能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使教学机智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出良好的作用。教师既要利用教学机智引导、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又要对偏离课堂内容、误入歧途、有悖教学目标的学生思维及时堵住,做到断流时导,漫溢时堵,堵疏并用。

教学机智不是单纯的技能和技巧,也不是与生俱来的禀赋,更不是虚情假意的做秀,它应是一种充满教学智慧,具有较高层次的教学艺术,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反映,是教师个性品质、教育理论素养、教育实践经验等多种因素熔铸而成的精华。

读范梅南先生《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我真正理解了这句话,“教师应设法运用教学机智,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这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努力的方向,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凸现知识的乐趣。在课堂上能深入浅出地讲解给学生听,不照本宣读,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知识,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明白知识的意义、学习的乐趣,让学生们真正爱上“学习”,爱上“课堂”。

诚然,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周期性较长的工作。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教育是事业,而教师是职业。我们从事的是教师这一职业,担负的却是教育的责任。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为能唤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

读《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能读到智者对教育的诠释和剖析,读到一种精气神,这种东西依附在老师身上,会使老师带有生气和灵动;这种东西弥漫在课堂中,会把所有学生的心紧紧抓住。我会永远记住这句话: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

读后感教学机智(篇6)

利用假期时间,根据个人的教学情况和面临的实际问题,拜读了《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教育专著读后感。读完之后顿觉收益非浅,在这些书中,作者力图将学生如何学习以及教师如何有效地教导学生、管理课堂的方法和信息提供给教育工作者,使我们能更易于把握新的研究成果和教学发展趋势,有效地形成和学生的互动,共同成长。作者多次强调了学生的优秀是教育出来的,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天赋和可塑性,只要让他们置身于教育的氛围中,只要让他们感觉到是被需要、被爱的,即使是问题学生也能培养好的修养”。

在这本书中,作者可谓是站在教师的角度,推心置腹的和我们在讨论一个个教学管理中常会遇到的问题,细致地帮助每一位阅读者从问题入手剖析平时的管理。一遍通读,仿佛也在经历着一次重新认识自己、审视自己的过程。试问自己的工作中有没有在匆忙的工作中停下来看一看自己…在阅读中,发现原来在面对同样问题时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有效的解决方法,开拓了新的思路,使原来觉得无从下手解决的问题处理起来也有章可循。不仅如此,书中所提供的55个细节从微处入手,却是处处切中要害,就像是为我们的教师管理提供了工作指南,如良好的学习习惯、社交礼仪、社会公德等方面的细节,将这些教育的细微之处罗列出清单,提醒我们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注意自己怎样以身作则,帮助我们在孩子的德育中一一落实。

最近也一直在读《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这本书,起初读这本书时感到有点吃力,总是抓不住书中的语句,但很快我就被书里生动的例子所吸引。我很容易就从这些例子当中体验到我在和儿子、学生相处时的一些感受,并进而反思这些时刻自己的表现。而这正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凡当过父母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我们总是对宝宝睡房的声音非常敏感,非常注意聆听,这难道不令人惊讶吗?即使我们的周围很喧闹,我们也总是能听到远处睡房里孩子在小床上的动静。但是,我们究竟听到了什么呢?哭声吗?叫唤吗?可即使没有任何声音的时候,我们仍然会决定去看看。我们以为孩子会安详着蜷缩着睡在小床的一角,可是,我们看到的竟然是一张完完全全地仰着的期盼的小脸。脸上放射出微笑,手臂舒展开来,一副憨态可掬的样子。没有一句话,没有一点声音,但是我们仍然听到了召唤!这是一种力量,这是每个孩子所拥有的征服那位能“听到”的人的力量。读到这里,我想到了《倚天屠龙记》里的金毛狮王谢逊,迷失本性,杀人如麻,正狂性大作,要杀人之际,一声婴儿的啼哭即唤醒了他。孩子这种召唤成人的力量究竟来自哪里呢?也许来自孩子的脆弱性和可能性。我们伴随孩子出生、发展、成长,孩子的柔弱性呼唤我们,使我们反思什么是对孩子好的,孩子发展的可能性呼唤我们反思,我们有能力使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使我们共同拥有的世界成为什么样子的。孩子们对我们而言就是世界,倾听孩子的呼唤即是倾听世界对我们的呼唤。而我们是否聆听到了孩子的召唤呢?所以,“教师替代父母”的关系可以帮我们更好的理解教师的职责和教育的本质,这是这本书所有理论展开的基础。那么,教师的责任来自哪里呢?就来自倾听孩子的召唤并在实践中做出对孩子好的行为来,这就是本书所要讲的教育机智的核心。家长们、教师们,你们听到了孩子内心的召唤吗?那其实也是我们心里的召唤。

所以作者说“不了解自己的儿童时代的成人是不可能理解孩子的”。孩子们的召唤帮我们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方向。所以“教育学意向不仅是我们生活哲学的表现,也体现了我们是谁,我们在做什么,我们是如何以积极思考的方式面对世界的。”那么我们该如何聆听孩子的呼唤,表现出怎样的行动来呢?当我们这样问的时候,便产生了教育反思。这也是这本书要教给我们的教育机智。反思与行动有什么关系?文章当中有一段生动精彩的描述足以说明这一点,引用如下:翁大铁在他的《紧紧地拥抱》的诗篇中描述了他的孩子是怎样在卧室一直召唤他过去行晚安吻的。父亲大喊‘好了,我就来’。但是他正快要做完手头的活儿,然后又做这做那,之后他过去回应孩子的召唤。

当翁大铁慢慢地走过卧室的门前时,他看到了他的小家伙:“他站在那儿,手臂张开,等待着一个紧紧地拥抱。咧着嘴笑着。”翁大铁对父母拥抱孩子的方式作了精彩的描述。接着,几乎是一种事后的反思,两行简短的句子结束了诗篇:在我走进去之前,他像那样,他在那儿站了多久?“教育学首先召唤我们行动,之后又召唤我们对我们的行动作出思考。与孩子们一道生活以及反思我们与孩子们生活的方式,这两者都是我们的教育性生存的表现。”

读后感教学机智(篇7)

前段时间,我读了一本《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的书,这是世界著名教育学专家、教育哲学家、课程论专家和人文科学研究方法论专家的马克斯。范梅南教授写的一本教育类专著。初看这一本书,觉得它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读着读着,却发现它使我一下子明白了很多,领悟了很多。本书是从迈向智慧教育学、教育学的实践、机智的性质、教育机智、机智与教学等九个方面向我们一一作了阐述。其中机智的性质、教育机智、机智与教学这几个章节更是引人入胜,发人深思。细细回想自己对教育机智的理解,几经波折,终于得以找到正确的方向,为自己打开一扇大门,看到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无限的延伸了广度与宽度。

一、教学机智是一种临场的天赋,是不可学的。

初为人师之时,那时还没有听到过关于“教学机智”这样的名词,有的只是“课堂的应变能力”。在后来的教学中,我开始慢慢熟悉起了这一词语,但是对于它的理解只是把“教学机智”与“课堂的应变能力”划上了等号,觉得教学机智应该是一种临场的天赋,有的人生来就有,而没有的人学都学不来。自己也没有努力求证过这样的答案是否是正确的,只是认为应该是这样。

二、教学机智是可以学出来的,它只存在于教学之中。

慢慢的,在边学习边实践的过程中,自己对于教学机智的理解也在逐步的改变。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千变万化,具有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按照老师预先想象的那样顺利,常常会出现意外,而正是这些意外常常会让自己手足无措,常想能冷静处理并能驾驭它,可总会是事与愿违,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自己对于教学机智的理解变得清晰一些了,教学机智是需要靠着不但积累起的底蕴,才能运筹帷幄,从意外中得到更大的收获。记得在我的一堂思品课上,当我要求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聊聊自己爷爷奶奶的喜怒哀乐,并想一想怎样才能让爷爷奶奶快乐时,意外发生了:第五小组有一个孩子哭了,其它的同学正不知所措。面对着这样的一个情景。我做出一个决定:放下预设的内容,转为和学生一起探讨孩子哭的原因。孩子的哭由心而生,是因为自己失去祖辈,不能敬孝所致。接着我又引导学生谈对此事的看法。学生们一个比一个说得深刻,有学生说:“我和他一样,心里也很难受,因为我的爷爷奶奶也没有了。”有学生说:“我觉得他很有孝心的,……”还有学生说:“……我们要珍惜和老人在一起的时间,我们的爷爷奶奶岁数都很大了,他们活的时间有可能不太长。如果我们现在不珍惜,将来他们不在了,那我们会后悔的。”对于这次意外的处理,我不仅很好地解决了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而且通过这个意外把学生的情感推向了一个高度,让学生从内心再一次受到了体验,它来得是是那么的突然,而解决得又是那么的自然。我很庆幸自己当时的决定。我并不认为自己有教学机智的天赋,此时的决定与做法,应该是得益于平时不断的学习与思考所得。那时对机智的理解上升于此,如今看来,我这样的理解还是很狭隘的。

三、教学机智是品出来的,因为它深入教育教学的每一个毛孔。

现在,当我再一次来看教学机智时,它已变成了教师的一种素养。它首先体现在教师的为人师表上。每一个人都在无声地接受着环境对他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如此。哪怕是平时那些最不可能听老师话的学生,也在每天接受着教师的影响,只不过他们接受的量少了一些,微妙一些,但你不可无视他的存在。因而在与学生的相处中,教师更应身高为范,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一定要先行做到。只有给予正确的影响,才能让学生受到正面的教育。其次教学机智体现在教师的自我克制上,面对着众多不同的个体,是否做到心平静气的与之交流,给予指导。特别是在孩子出现了令你生气的时候,是否还能不愠不火。古有“布衣怒天下素。伏尸二人血流五步”之说。而如今,教师一怒,心情影响行为,在这样的心境下还能有好的行为来指导学生,教育学生吗?再则,教师一怒,势必影响到学生,受了惊吓的学生一定会缩成一团,自动生成自我保护系统,这样的教育还会有效吗?答案不言而喻。学会了克制,就会理性地选择何时去忽略什么事,何时该等待,何时“不去注意”某件事,何时后退几步,如此理智地处理正是教学机智的充分体现。再次,教学机智还表现在教师要有一种处事不惊之态,要对情境要有有充分的自信。如当课堂失去了控制那一刻;当你与学生谈话,对他进行教育之时,学生不但不听,反而十分不敬之时;当你一而再,再而三,强调的内容不被学生重视时,你都要学会变得冷静,变得自信,同时做出充满智慧的举动。也许生活中的我们常常会被教育教学中的一些小事,拖得疲惫万分,以至于到后来,在无奈之时,不再去思考、寻求一种积极的方法。没有了为师的那一份燃烧着的激情,那会是多么可怕啊!

四、教学机智更是一门与学生交往的艺术,他主要表现在你是否理解你的学生,尊重你的学生。

理解学生就要站在学生的位置看问题,处理问题。教育中,我们常会用老师的眼光来看待所发生的事情,然后以我们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从表面上来看,问题是过去了,但是是否真的给学生心灵以解放,那就不敢说了。面对着教育中的某一件事,我们常常会知其然,而不去知其所以然,常常站在老师(这种成年人的位置上)想当然的认为是这样的,而全然不顾知识与生活阅历远没有成人丰富的儿童所站的位置、所看到的与想到的。就如上课老师讲的内容,做作业的时候发现有个孩子没有掌握好,于是就想到,孩子上课没有认真去听讲,这样的孩子不是一个认真学习的孩子。殊不知,孩子的不懂可能是孩子的接受能力弱所致。可能是这一方面内容这个孩子还是很欠缺的,一下子接受那样的内容,对于他来说显得很困难。或许课上更有一些事打扰了他的听课,如昨晚没有睡好,如听课中出现了意外,如他想起了一些伤心的事等等。我们有一百种理由可以假设,但是只有站在这个孩子的角度,阐述出来的理由才是最为合适的,也是该令同样站在学生角度来思考的老师理解与体谅的。教学机智还体现在对学生的尊重上。教学中我们常会说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而不是客体,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还是把学生当成了教育的客体来看待。教学过程中,我们常会抱怨孩子怎么就学不会呢?作为教师,我们有没有引着学生去学,引着学生过“河”呢?我们常要学生自己走过来学习知识,其实该行动的是老师,是教师该走到学生身旁,帮助学生认识他所要学习的东西,带着他一路走来。教师要有一种山不过来,我过去的思想来进行教育与教学,那我们的教育教学的成功率一定会更高。

教育的机智也涵盖了我们每一天,每一点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只有提高了认识,然后我们再去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海纳百川,勤于思考,追求更高更强,那么教学机智一定会带给我们全新而精彩的新未来。

读后感教学机智(篇8)

书到用时方恨少,为给自己充电,不断提升理论素养,闲暇时间我走进了《教学机智》一书。慢慢地我发觉它并不是像其他教育类书籍那样纯理论的枯燥,而是通过很多的事例和作者自己的很多深刻体会,把枯燥乏味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又形象。书里所讲一些教育现象与我们生活中的所见何其相似,让我们读起来倍感亲切,容易使人产生共鸣。

教学机智并非“遥不可及”。此前,我对教学机智的理解是:一位聪明的教师面对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能随机应变,采用恰当的方式加以解决,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教学效果。学是学不来的,那是天生的。对大多数的人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读完书才发现那只是我对教学机智一种狭隘的理解。书中写到:“教学机智表现为克制,表现为对孩子的体验的理解,表现为尊重孩子的主体性,表现为‘润物细无声’,表现为对情境的自信,表现为临场的天赋”。“教育机智保留了孩子的空间,保护那些脆弱的东西,防止伤害,将破碎的东西变成整体,使好的品质得到巩固和加强,加强孩子的独特之处,促进孩子的学习和个性成长”。我很羡慕那些教学很有水平的老师,总觉得他们身上有很多是我所学不来的。现在看来,他们身上那些突出之处,就是因为他们有十分睿智的教学机智,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处理很多随时出现的教学突发事件,化险为夷,化腐朽为神奇。

教学机智是教学艺术的一部分,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形成的一种教学修养,是教师的人生阅历、文化修养、个人学识长期积累后自然形成的。因此,追求课堂教学中教学机智的闪现已成为广大有理想、有个性的教师们的一种自觉追求。做到教学机智就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及时总结、记录自己教学的成功之处

任何一堂课都有其成功的地方,也可能存在某些缺憾。作为教师,不论是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或手段的独到之处、创新之处、精彩之处及时记录下来,作为以后从事教学的宝贵素材或案例,不断加以充实和改进,就可使以后的教学更轻松,更趋于完善。“已有的知识、经验 + 实践 + 反思 = 教师的成长”,同时,它也为教师深入开展教研工作提供了很有参与价值的第一手材料。

2.从瞬间的灵感中给人以感悟

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瞬间迸发出的教学灵感,抑或是学生思维方式的独到的见解、想法、做法,都是难能可贵的。身为教师,在及时给予学生以正面鼓励的同时,将其记录下来,使自己的教学更有新意。

3.从教与学的错误或败笔中汲取教训

从教师的角度看,不论一堂课有多么精彩,多么成功,疏漏与缺憾在所难免,在教学中通过同科教师以及学生的评议、自身的总结中反思为何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是由于当时自己紧张所致,语言表达失误还是实验操作失误?是自己这方面知识欠缺或操作技能不过关?是由于自己在教学设计中本身出了问题,而自己当初并未曾意识到?是自己的教学理念滞后,未能很好地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还是教学方法、手段落后?从学生的学习方面看,更是对教学状况的很好折射,及时与学生对话、沟通、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调整和改进教学十分必要。在课堂上,从学生茫然、无助的表情中反思自己教学方式上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控教学行为。从学生的作业或试卷上书写不规范或有误,有的可能是根本不会,有的可能是一时疏忽,那么就有必要进一步追问:是什么导致了他的“失误”?是对这些要点的含义理解不深?还是这些同学对自己的思维过程、动作行为实时监控能力差?认真剖析学生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不论从知识掌握方面或是思维方式的优化方面进行认真细致的反思,都是对自己教学工作的一种很好地促进。

4.及时对教学行为进行记录与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重新设计

作为教师,每上完一堂课都应反问自己:今天的这节课上得如何?哪些较为成功,哪些方面处理得不好?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不成功又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对自己教学行为及时写课后记、教学随笔,进行课后备课,通过对自己教学中的案例分析,为自己进一步重新设计教学活动提供了重要线索,从而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实现自我提高与自我超越。

5.通过“说课”、“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与别的教师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发现自己或别人在教学设计中的优缺点,取长补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别人的缺点对自己也许有很重要的启发作用,它同样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

6.积极参加集体备课,集思广益,资源共享,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创造性的开展教学。积极参加校本培训,专业引领,用全新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厚积薄发,教学机智才会随时出现。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学机智藏身于书页里、教学中、沉思时……我渴望拥有那份美丽的智慧。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读后感2000字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加拿大.马克斯范梅南】,从实际情境与现象中探讨教育学的问题,提出了以职责和使命为基础的教授法,为理性的教育学注入了丰富的情感,范梅南明确地道出了著作此书的目的性:新教师能够感到本书不仅仅引导他们更善于反思,并为其带给许多源于生活的经验,这些经验使得对教育学的反思首先是有好处的,并且是能够实现的。有经验的教育家从书中找到其个人经验的实例,从而期望以一种深思的方式再次回顾这些经验。教育教学读后感。更重要的是,我期望本书能帮忙我们优先思考孩子们的幸福,认真地对待年轻人,始终能从孩子们的角度来思考教育方面的问题。

这部书在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本书理论的东西比较深奥,并不能一下子读懂,但它举了许多生动的事例,透过这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让我们更多地了解学生,了解教育的真谛是什么。读完此书,促使我反复思考着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在落实课改精神,全面推进素质化教育的这天,我们教师该如何应用教学机智,搞好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

教学机智在当今课改新课堂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主角。传统教学重视教师依靠本身的素质和瞬时智慧所表现出来的教育机智,关注的是课堂教学流程,强调顺着教案走。而新课程则强调课堂学习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这种2

开发性的课堂好比战场,瞬息万变。学生的思维变化的不确定性,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学生对课程的多元化反应以及个别差异等价值取向,使得课堂教学中不可控因素增多。现代课堂教学对教师的课前准备和课堂的现场调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探究性学习,更多地表现为针对某一个教学环节的一种或几种教学预案,更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更强调顺着学生的思维走。教师不但要有敏捷、快速地捕捉教学过程中各种信息的潜力,而且要能够灵活果断的采用恰当有效的策略与措施,才能有效地推进教学发展的进程。

范梅南先生说,机智是智慧的化身。教学机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应变、灵活创造的潜力,是教师教学的基本素质之一,它也是教师管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以独特的潜力驾驭课堂,用教学心理对待偶发事件,把握教育契机,都是教学机智发挥的作用。具体表此刻:

(1)首先,要有一颗热爱学生,平等相待的心。只有当教师用赤诚的真心去爱每一位学生时,才会消除火暴脾气、减少急躁情绪、避免对学生疾风暴雨般的训斥,以温柔的方式去开启和诱导学生。善于以平静的心态,运用含蓄幽默的教学机智来融洽师生关系。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因为许多偶发事件的肇事者,通常是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只有教师摆正了他们在自我心目中的位置,才能够对他们的行为容忍,不发火、不动怒,对事件进行冷静的、超常规的处理。

(2)要有敏捷的思维。机智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善于因势利导,或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话题转移,摆脱眼前的窘境。个性是遇到自控潜力较差的学生,如何在不伤害学生情感的前提下持续教师的威信,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并转化其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务必具有敏捷的发散性的思维,才能左右逢源,化险为夷。

(3)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抓住教学心理,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同学,把握教育契机利用独特的潜力来驾驭课堂,才既能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又能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使教学机智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出良好的作用。教师既要利用教学机智引导、激发学生的用心思考,又要对偏离课堂资料、误入歧途、有悖教学目标的学生思维及时堵住,做到断流时导,漫溢时堵,堵导并用。

(4)教师熟悉教材、教法和学生是实施课堂教学机智的前提和基础。熟悉教材,教师就会对讲课满怀信心,胸有成竹;熟悉教法,教师就能根据教学资料,灵活运用,有效创设教学情景;熟悉学生,教师就能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教师做到这三熟,就能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及时发现问题,迅速决定,妥善处理;还能够尽快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案,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5)教师务必锻炼自我的表达潜力。一方面,要锻炼自我的言语表达潜力,使课堂教学用语具有简明扼要,生动活泼,风趣幽默等特点,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另一方面,教师还要锻炼非语言表达潜力,要讲究语音、语调、语速的变化,做到抑扬顿挫,并伴随着适当的表情和手势等,表达必须的知识信息。

总之,教学机智不是单纯的技能和技巧,也不是与生俱来的禀赋,更不是虚情假意的做秀,它是一种充满教学智慧,具有较高层次的教学艺术,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反映,是教师个性品质、教育理论素养、教育实践经验等多种因素熔铸的合金。我决心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摸索、思考、积淀,不断地充实自我、追求个性、构建风格,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争取做一个学生喜欢、家长满意的好教师。

读《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有感


慧眼关注,慧心引领

———读《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有感

永定区高陂街道小学邱丽华

读一本好书,就像与一位智者对话。

我有幸拜读了加拿大著名的教育家马克斯·范梅南先生的著作《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作者以其独到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和敏锐的教育体验,以教师、父母和学生的生活经历为原材料,从实际情境中探讨教育学的问题,为理性的教育学注入了丰富的情感。书中提出的"教育机智"、"教师替代父母的关系"、"教育的情绪"、"教育生活的体验"、"对学生的主体性的体验"等等新型教育学思想和概念令人耳目一新,而作者从孩子的角度来考虑教育方面的问题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反思我们日常生活教育教学,更多的是从我们理解的角度看,也就是从教师的视角出发,而没有尽我们所能去感知孩子的理解、孩子的童心世界。马克斯·范梅南先生在《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中不断地强调我们要优先考虑孩子们的幸福,始终从孩子们的角度来考虑教育方面的问题。他对课堂、对教学、对教育的机智处理令人敬佩,而他对童心的敬畏、对生命的礼赞、对人间的真情、对教育的真谛、对爱的向往则更令人敬仰。

马克斯·范梅南先生说:"教育智慧与其说是一种知识,不如说是对孩子们的关心。"的确,在新课程标准力求实现的几个功能转移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从关注学科到关注人。而只有关注学生,才会有教育智慧的生成。

机智是"智慧的化身".为此,教师要有一只慧眼,时刻关注并及时捕捉课堂上师生、生生互动中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信息、新问题,别具匠心地运用教育机智在亮点处引领,在冷场处引领,在迷茫处引领,在错误处引领,把师生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使课堂再生新的思维碰撞和交锋,从而再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促进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

下面笔者结合书中的相关内容及自己的教学点滴谈谈有关教学机智的运用的粗浅体会。

1.变"严厉"为"宽容"

马克斯·范梅南认为,机智很大程度上是一件包容整个人的事情:"心灵、感情和身体"."教育学的满足感并不主要在于我们内在的科学性的好奇心,而是在于为了儿童的缘故而对儿童发生的兴趣。或者,换种说法,我对儿童的教育学兴趣不是由于对‘客观的'科学的没有感情的态度所激发的。相反,它是因为我对孩子的热爱和关心所产生的。" [①]因此,当课堂上发现学生的错误认识时,不要忙着责备学生,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在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的同时,为学生指点迷津,将阅读引向深入,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

如上《坐井观天》这篇课文,在交流"小鸟认为天无边无际,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他们各持己见,争论不休,聪明的小朋友,那到底是谁弄错了?"这一问题时,有位学困生说"我认为青蛙是对的". 这一说法真是出人意料,因为他是学困生,我没有严厉批评他,而是宽容地笑着请他说理由。这个男孩振振有词地说道:"这只青蛙也没弄错,因为它一直生活在井里,它看到的天就是只有井口那么大,它也没说错啊。"他一边还用身边的作业本子,卷成筒状朝着窗口望,一边说:"你们自己试试看,天不是也变成这么大了吗?"听完这样的理由,我首先表扬了他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然后请他先保留自己的看法,等读懂后面的重点段以后我们再来探讨这个话题。接下来的学习过程因为有这样的阅读动力,让师生更加投入。学生借助有关学习过的资料(一叶障目)突破了教学难点,懂得要开阔自己的眼界,获得更多的知识,做见多识广的人。这时,我请这位同学再来谈一谈他对文中这只青蛙的看法。小男孩朗声说道:"我的想法转变了,是青蛙错了。因为青蛙坐在井底,看到的东西少,它的见识就少,所以才会觉得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2. 变"控制"为"引导"

"老师应该站在孩子身边,帮助孩子认识要跨过去的地方,为孩子寻找有效的方式帮助孩子顺利走到另一边来,走到这个另外的世界中来。在这种行动中确实包含了‘培养或塑造’的意义,‘引入'到这个世界上来,一个增强了意识,提高了责任感和理解力,茁壮成长的世界中来。"[②] 因而,语文教学中以"求悟"为目标的读,不是饥不择食,不能囫囵吞枣,而应精耕细作,细嚼慢咽。教师的基本任务则是对学生容易出现的"盲点"进行及时的"点化",促其"觉悟"、"开窍".

例如:《麻雀》一文中写老麻雀"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有一位学生问"‘落’这个词用得好在哪里"?我点拨道:"这里为什么用‘落’而不用‘飞’呢?"同学们经过思考和小组交流后,有的说:"‘落’比飞来得猛、快,说明老麻雀心急如焚,一心想拯救小麻雀的焦急心理,用‘飞’就有点悠闲了。"我点评:"这是从心情上来说的。"有的说:"‘落’字写出了老麻雀疾飞下来时的勇敢、果断、坚定,‘飞’字给人的感觉是飘忽忽的,没有这种味道。"我赞许地说:"这是从态度上说的。"……我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老麻雀奋不顾身的英雄形象,使他们对"落"字的体会入木三分。

3. 变"训斥"为"鼓励"

"儿童的生活既需要自由也需要秩序,他们需要受到控制的自由以及那种将自由推向前进的控制。" [③]由于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主体,他们有着不同的知识、经验、思想,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和复杂性,教师要及时抓住课堂上随时呈现的动态生成性资源,鼓励学生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记得在教学《穷人》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桑娜抱回孩子后忐忑不安的那段课文,学生通过学习已经体会到桑娜虽然内心充满矛盾,但她一点也不后悔,所以他们读时语感把握很好。当学生们把"嗯,揍我一顿也好!"读完我就表扬起来。这时有位学生举起了手,问道:"如果桑娜的丈夫回来后真的揍了她一顿,而且要把两个孩子扔出家门,那怎么办呢?"面对这个始料未及的问题,我先是一愣,刚想训斥他,突然发现其实这个问题是很值得研究的。于是,我鼓励大家一起来讨论:桑娜会怎么做?结果很快出来了,有人认为桑娜一定会好好劝说丈夫孩子不能跟着他们的母亲一块儿去死;有人说桑娜会痛哭流涕、以死相逼要抚养孩子;也有人帮桑娜出主意,可以把孩子留在西蒙那儿,偷偷地照顾这两个孩子……总之他们断定善良的桑娜即使被丈夫揍了一顿后也一定会保护这两个孩子的。多好的答案啊,可见学生都已经与善良纯朴的桑娜融为一体了,也把课文学出味来了。

4. 变"呆板"为"灵活"

"我们必须认识到教育学意向不是简单的思维信念,也不是我们写在纸上的课程计划和学习目标。教育学意向牵涉到我们对区分什么对孩子好,什么对孩子不好的所有的积极思考。"[④]"兴趣不是那种需要时就能获得或产生的心理状态。‘兴趣'倒可以说是用来描述人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方式的一个词。对什么东西感兴趣就是置身于某事,参与某事,对某事持一种关心的态度。感兴趣就是热烈地投入到某事或某人当中去。"[⑤] 教育契机是经常的、大量出现的,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同时教育契机又是稍纵即逝的。作为老师,不能按部就班,要多一些变通,因势利导,调整教学计划,灵活科学巧妙地利用各种契机为课堂教学服务。

如上完数学评优课《圆的认识》,学生意犹未尽,上语文课了还在兴致勃勃地谈论着圆。我灵机一动:本单元设计了一次写景小练笔,可不能错失这一好时机。于是,我趁热打铁,播放月亮、日出、拱桥、园林拱门等美丽的画面,学生津津有味地看着。看完后,他们欣然动笔,写了《美丽的圆》《生活中的圆》《无处不在的圆》《找圆》《月亮姑娘》等文章。这节课我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并从中挖掘有价值的审美因素,即兴引导学生观察,感触眼前事物之美,信手拈来写作材料,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力都得到了发展。

[①] 引自马克斯·范梅南先生的著作《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

[②]引自马克斯·范梅南先生的著作《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

[③]引自马克斯·范梅南先生的著作《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

[④]引自马克斯·范梅南先生的著作《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

[⑤]引自马克斯·范梅南先生的著作《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读后感(优秀范文)


寒假,我拜读了范梅南先生的《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范梅南先生说,机智是“智慧的化身”。因此,教师要做到“机智”地处理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必须具备诸多素质和条件。书中的观点启人思考。

读后感大全网专业提供免费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育人之道,爱心为先。首先,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爱是最强的力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什么条件下知识才能触动学生个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为一个人所珍视的智力财富和道德财富呢?只有在这样的财富下——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是的,怀着对学生的爱,我们不放弃每一个人。从他们的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其次,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人格,严慈相济。《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表述贯穿新课程标准的一条红线。教师要“目中有人”切实关怀每个学生,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个学生的成才提供机会。人性中最宝贵的是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赏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体验人生的价值,并提升这种价值,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作为教书育人者,也不能对学生的不良现象放任自流,宽严有度才是爱,做到严慈相济。

第三,要有敏捷的思维,开拓眼界、拓宽思路。机智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实质就是或因势利导,或抛砖引玉,或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话题转移,摆脱眼前的窘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敏捷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

第四,要有丰富的学识。有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在教育现代化的今天,一桶水远远不够,要开凿一眼泉,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融汇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保护学生爱问为什么的好习惯,让自己的课堂更充实、更丰富。

教学机智是可以学出来的,它只存在于教学之中。在边学习边实践的过程中,自己对于教学机智的理解也在逐步的改变。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千变万化,具有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按照老师预先想象的那样顺利,常常会出现意外,而正是这些意外的发生激发自己对于教学机智的理解变得更清晰,教学机智是需要靠着不但积累起的底蕴,才能运筹帷幄,从意外中得到更大的收获。

教学机智不是单纯的技能和技巧,也不是与生俱来的天赋,更不是虚情假意的做秀。它是一种充满教学智慧,具有较高层次的教学艺术,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反映;它是教师个性品质、教育理论素养、教育实践经验等多种因素熔铸的合金;它是可以学出来的,更是需要品出来的。教育的机智涵盖在我们每一天、每一点、每一滴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希望读后感大全的优质读后感能够给您带来灵感。m.dhb100.com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读书笔记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读书笔记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部充满灵气和智慧的教育学著作

一切教育都是极其规范性的(normative),准确地说正是因为这一伦理基础,我们的教育实践才是智慧性的(thoughtful)和反思性的(reflective)。在我们与孩子们的相互交往中,不管愿不愿意,我们总是在区分什么对孩子适合,什么对他们不适合。

何谓儿童?看待儿童其实就是看待可能性,一个正在成长过程中的人。

信念,价值观,宗教信仰,生活条件,理想以及生活方式呈现出多变性,复杂性,多元性,支离破碎,充满矛盾和冲突。正是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使今天年轻人的生活成为一种偶发性的经历。

成长,成人和成为受教育的人,实际上就是将人的偶发性转换成责任感和义务感你得选择你的生活.这就意味着教育学的使命,就是从教育的意义上投入到儿童的工作,赋予孩子们权力,使他们积极塑造和改变自己生活中的各种偶然性。

着眼于儿童生活的新型教育学理论和实践必须把握好对儿童和青年保持一种体贴和坦率的关系,而不是一味地遵循传统的信念,过时的价值观,陈旧的规章制度,以及一成不变的惩罚.着眼于儿童生活的教育学是一项面对一个在我们周围不断变化和不断地为我们改变着世界,不断更新的大工程。

教育的本质更主要是一项规范性活动,而不是一种技术或生产活动。'规范的'(normative)意味着为人父母和从事教学总是与价值,喜好,道德等问题有关。谈到我们与孩子的教育生活是规范性的,意味着我们接受这一点,即作为教育者和父母,我们必须得有一定的标准,我们自己应该总是指向'好的'(不论这种'好'在具体情况下指什么)。[HTTp:///为您编辑]

教育学就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

成人和儿童间只有某一种影响是出于向善的,为儿童好的动机也就是说,这种动机具有教育学意向(pedagogical intent).而且,这种意向是为了加强儿童'生存和成长'(being and being)的各种偶发的可能性。

马克斯范梅南教授是北美现象学教育学的领袖人物之一。《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是当代西方现象学教育学的经典之作。该书在北美和欧洲拥有广泛的读者,在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该书于1991年在加拿大和美国同时出版,随后不久,便被译成了西班牙、挪威、朝鲜等不同语言的译本。范梅南教授以他独到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和敏锐的教育经验,从现象学教育学的角度,以教师、父母和学生的生活经历为原材料,对教育学的诸多方面进行了十分深刻的和有益的思考。他在本书中提出的新型教育学思想和概念,如教育机智、教师替代父母的关系、教育的情绪、教育生活的体验、对学生的主体性的体验,等等,引起了教育界、学书界的广泛关注和兴趣并在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盛行,对以责任和使命为基础的pedagogy一词还很陌生的北美掀起了一股教育学热。

关于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1500字6篇


开卷有益,闲暇时读一本好书,添一份雅趣,长一份才智,享一份快乐。读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对我们思想也会有一定的影响。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在读过一本书之后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心得,很多优秀的读后感,就来自于作者及时地将自己的阅读心得记录下来,一篇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是怎么样写的呢?经过收集,小编为您献上关于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1500字6篇,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关于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篇1】

读了当代教育家李希贵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越来越清楚的是,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

一、教育,从平等开始

学生渴望的是平等、公平、公正。教师完全可以向学生道歉,和学生平等地坐下交流,平等的师生关系才是有助于教育成功、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师生关系,教育活动应当建立在平等的人际关系框架里才是真正高效的和有活力的,教师的民主意识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才有裨益。

二、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

教育有时就是这样奇怪:我们耗尽心血和时间经营的——例如课堂教学中老师苦心孤诣的讲解辅导,很快就会被孩子们忘掉,而我们无意播下的种子,却在孩子生命的原野里长成了一棵大树,让他们受益终身。每一位善于思考的老师,都应当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我们究竟该怎样把这种“有意的”教育和“无意的”教育结合起来。

书中讲到学习语文时“让学生当一当老师”,让学生把语文课当成自己的自留地,让学生参与语文教与学的全过程,从备课、讲课、疑难问题解答、命题考试、讲评,全有学生自己“演戏”。年底考试,语文成绩却非常好!在语文课上试验的“包产到户”,解决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问题。由此看来,一切的教育都应当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入手。

我们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老师在课堂上到底有多大作用?语文到底是怎么学会的?不正是因为没有了教师“口若悬河”的分析讲解,没有了教师填鸭式的机械训练,才有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吗?就像幼儿学走路,的确需要扶持,但决不能一味地扶持,孩子真正学会行走和奔跑,都是在大人松开扶持的双手以后。

关于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篇2】

寒假,我终于读完了这本教育专著--《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由此我认识了李希贵老师,了解了一名农村中学教师,成长为全国知名教育家的传奇人生。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过:凡是我所有的好东西,都要归功于书。我国也自古就有“读书改变命运”的说法,李希贵老师的人生历程或许能作为这些话的映证。

他在文中写道:像多数文学爱好者一样,我搜寻着所有可以找到的名著,急切地、贪婪地阅读,我恍若置身另一个世界,时而犹豫,时而彷徨,时而沉思,时而激昂…这种高度痴迷、全身心投入的大容量阅读,为我的精神世界储蓄了一笔丰厚的财富,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这笔财富不断生息、增值,实实在在地滋养着我的心灵,影响着我的价值取向,为我的生命打上了浓厚的底色。

毫无疑问,在此后的人生道路上,我将幸福地享用这笔财富的利息。他说:我真正的学习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教育是与读书连在一起的,书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民族素质的提高,乃至学习型社会的构建,都离不开书。一个人在他相应的年龄阶段,如果没有读过适合他的书,那将是终生无法弥补的缺憾。李老师之所以能从教师---校长---局长---教育家一路走过来,跟他通过读书进行的大量的阅读积累及对这种阅读积累进行的思考和利用是分不开的。

他走到哪里,就把读书的种子播撒到哪里。他以自身和专家、大师的成长经历,告诉每一个孩子和每一位家长: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在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今天,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坚持学习。今天倡导教师多读书活动,其实更多的是要求教师要处在真正的读书状态。

做一个善于读书,知识渊博,视野广阔的读书人,而不是只在原有知识水平上,作低质量的重复。当今这个正在发生巨大的、深刻变化的时代,新学科、新知识迎面而来,只有学习,才能丰富自己,才不会落后,不会被时代淘汰,新的教育环境,刻不容缓的教育改革,逼人的教育形式---我们没有时间再去重复,去等待,去观望。

人生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它不会停留在一个地方,也不会停止在某一阶段,它需要不断超越,但不是超越所有的人,而是要超越自己,超越自己的过去。

关于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篇3】

初读这本书时,油然而生的是心灵的一次次震撼和感动。再次沉浸其中,给我带来的则是更多的理性思考和奋斗的欲望。 真的,就如李希贵老师在书中提及读过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后的切实感受:“当我第一次翻开这本《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时,我真的感到‘眼前一亮’。苏霍姆林斯基像一位长者,与我们促膝而坐,娓娓叙来,你丝毫觉察不出一位教育家的居高临下,他用非常朴素的语言,说了一些我们每天都经历着的事情,讲了许多令我们恍然大悟却又浅显易懂的道理。那时我的感觉,犹如置身雾气弥漫的原野,找不到路径,看不清方向,忽然间,云开日出,阳光明媚,我这才惊喜的发现了虽和自己近在咫尺,而先前却视而不见的真实的教育风景……我终于为自己的漫漫教育旅途找到了一位真正的引领者。”

这也正是我阅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后的真实内心写照啊!文章语言朴实真切,道理深入浅出。李希贵老师将抽象的理论、先进的理念融会到每一个具体的教育细节中,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亲历的教育案例,让我真切的感受到了他教育无痕的艺术魅力和个人对教育理想的不懈追求,读罢让人感叹不已。在本书中有几句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为四十岁作准备!”这是李希贵老师在介绍高密一中的时候提到的该校校训。“为四十岁作准备!”心中豁然一亮,同时又萌生一种紧迫感——越来越接近四十岁了,我准备好了吗?列宁说:“四十岁以前的面容归上帝负责,四十岁以后的面容归自己负责。”—联想到由于年少时没有好好读书,工作后又总是给自己找这样那样的借口,导致文化底蕴欠缺,教学业务不够扎实而带来的无穷遗憾。此时,每每沉浸于书中,就犹如置身于生命的林子,震撼与感动,激情与希望时时涌上心头。

通过阅读的深入,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读书对一位老师的个人成长起着深远的影响。李希贵老师告诉我们:“教育是与读书连在一起的,书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民族素质的提高,乃至学习型社会的构建,都离不开书。一个人在他相应的年龄阶段,如果没有读过适合他的书,那将是终生无法弥补的缺憾。”他感慨道:“我真正的学习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 与教育名师相比,我们比较多的只是抱着学以致用的思想、囿于操作层面的专业技能所表现出来的匠气,而往往缺少一种基于文化底蕴和深厚思想上的教育追求和教育智慧。立足当下,着眼一生,无论如何也要“挤”时间阅读,并用笔促进自己的`思考—这是促使自己成长的科学途径。

可每当动起笔来,却发现自己的文字是那样的笨拙,有时心里的感受很强烈,可倾吐出来的文字却很“蹩脚”,常常会很苦恼。后来静心细想,这文字吐纳的过程也应该是文笔漫长的、艰苦的修炼过程吧!重要的是:我在成长,我在写,我的文字印刻着我的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一定会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命形态,找到一条属于我自己的道路。

“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书中,李老师以他最为平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个他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教育案例。每一个案例中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折射出他教育无痕的艺术魅力。对待学生成长中的犯错,他没有用成人的是非观念判断学生,也没有用道德的标尺衡量学生。而是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深入的了解,以宽容的心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采取各种方法,帮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改正了错误。他告诉我们:在教师的心目中,不应该有坏学生,只可能有心理不健康的学生。

我不由得想起了曾经经历过的一个教育案例,那是一个二年级的小女孩,向来喜欢男孩子打扮,下课也都是和男孩子一起玩。性格外向,但报复心很强,谁要是得罪了她,她就会千方百计的找机会报复一下,或语言打击别人,或向老师打小报告。在我发现这个现象后,意识到这个孩子可能很严重的心理问题。

我于是找到孩子的家长,原来她的父母四十多岁才晚年得女,对她自是溺爱异常。家族里的兄弟都宠着她,不但带着她疯玩,而且极度偏爱,慢慢地就造就了她男孩子般好强顽皮而又霸道的性格。家长还告诉我,上了幼儿园后,因为她个头瘦小,父母怕她被人欺负,就告诉她:“别人要打你,你就打她。”可是现在每天放学,总有几个家长向他们告状:“你们家孩子欺负人。”搞的他们现在都不敢接孩子了。

看来,问题就出在 “不能被人欺负,别人要是打你,你也打他”这样的一句话上。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家长对孩子的一些教育态度。一方面是宠爱、溺爱、“不能被欺负”,导致孩子与人相处,形成不吃亏的心理暗示。另一方面,是性别认同问题,社会对女孩子的要求是温柔、善良,对男孩子的要求是勇敢、坚强。这位家长的教育方式有点偏向于男孩子的教育方式,孩子也自然而然的向这个方向发展。

了解这些情况后,我采取了相应对策:参加小组活动,让她多和班里表现出色的女孩子一组,互帮互助,从她们身上多发现优点,老师也相机的表扬这些孩子,无形中给她树立榜样。善于发现她的闪光点,在表扬的同时,再给她提一些小小的建议,这样她就很乐意的接受了。

另外,告诉她的父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从自己的言行上影响孩子,爱和管要分清。经过大半学期的努力,她的言行有了很大的改变。有一天竟然穿了一条漂亮的裙子上学了,我从中感受到了教育的成就感。由此,我不由得感悟到:我们对教育不仅要付出满腔的挚爱,还更应以理性、期待的目光关注着每个孩子的成长,就一定会看到一朵朵花儿次第开放的美丽风景。

“把成功设计成一种危机。”这是李希贵老师引领我们以另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重新解剖成功的内涵,加深对成功的理解。是的,当我们在工作中的某个阶段取得些许进步或成功时,往往心情是那么的愉悦,甚至有些陶醉。很少冷静的思考不足之处,而这在以后的工作中就隐藏着无形的危机。把成功设计成一种危机,将会给自己每一个新的起点前,作一个善意的提醒,让前行的每一步都踏踏实实地走下去。其实这也是我们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最佳路径呀!

“管理,应当从提倡什么切入。”我也曾思考过这个问题,并尝试从实践中寻找最佳方式。记得我刚到一所农村小学支教不久,看到每次收上来的作业,大都是脏乱的页面,屡次三番的要求学生书写要认真,页面要保持干净。可收效甚微,心情很恼火。究其原因,大多数低年级孩子课间喜欢玩拍纸牌游戏,玩的那个尽兴呀,等一上课再看看他们的小手,都已经是脏兮兮的了。找到了原因,就要想对策。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可如何把规定转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在一次检查家庭作业后,我拿出手工做的小礼物,对孩子们说:“我要把这个小礼物送给郭子叶,我呀最喜欢郭子叶的手了。大家想知道为什么吗?”看着孩子们满脸的疑惑,我叫郭子叶走到讲台前,举起她的手,笑眯眯地对孩子们说:“郭子叶的手最干净,最漂亮,所以每次写作业也最干净、最认真!这就叫‘字如其人’”。此时,我把小礼物放到了郭子叶的手里。看到班里学生脸上都流露出羡慕的神情,我趁热打铁:“其实,我们班每个孩子都有一双美丽的手,我要看看谁最聪明,让我在批改下次作业中,仿佛看到你干净漂亮的手”。从那以后,上课之前,孩子们都争着到水池前洗手,脏乱差的作业在我们班逐渐消失了。此时我真切的体会到了“只有当规定演化为学生发自生命自觉地习惯,教育管理才能达到它应该达到的最高境界。”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一块巨大的教育磁石,深深吸引着教育战线上的你我他,它给我们的身心注入一股股新生的力量,我们也必将传递着力量,和着行动的步伐一起走向“自由呼吸”的教育明天!

关于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篇4】

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有感

01

心中有人眼中有爱

今天下午我把李希贵校长《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从57页读至106页,在这其中我有了一番感悟,现将所读所思一一道来。

1995年7月5日,李校长新任高密一中校长。在他上任的第一周便连降了两天大雨。由于学校地势落差大,校园北边地势低,排水系统也不完善,处在北边的食堂深受影响,一到下雨天,就会形成一个最深处近一米的大水湾。学生打饭时,纷纷卷起裤腿蹚水进食堂。这一道风景线,苦煞了李校长。他找炊事班的班长,又找管理生活的老师,听他们的言辞好像都没有办法解决。于是,李校长把他们都召集起来开会,同他们一起算了两笔账。

第一笔账:一顿饭过河的人次。如果把饭提前运到河对岸,只要十个人过河就可以了,而按原来的过河方式,就有一千多人涉水过河。

第二笔账:湿掉裤子的数量。一次降水,是只湿我们炊事班人员的十条裤子,还是让全校一千多条裤子全湿掉?

李校长的这个会,在我看来,他涵有两层含义。从表层来看,他是向大家传达在自然灾害下,我们的损失怎样降至最低。他在教会大家用经济学的头脑分析效益与损失。当然,这两笔账的思路想通了,事情也就看明白了。从深层来看,他心中有人,有老师有学生。也从侧面看出他有一颗仁心,这颗仁心使他不忍看到老师和学生为了吃顿饭使裤子湿漉漉的去上课,他能体会到那种难受。他看得更高,他的境界更远。李校长以学生为中心,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把周遭的世界,变得靓丽可寻,暖意融融。

就这样,经他的点拨与开发,学校的工作者们顺利地站在了以学生在我心中为主题来思考工作的着眼点。我们提倡适合学生的教育,不就应该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着眼点吗?我看李校长做的就很好。

说到这里,我就想起令我感动及尊敬的白沙中学。恰好我们学校与李校长笔下的四中有着意外的相似。每逢暑假,也是夏季降水量比较多的季节,我们白沙中学的校园里低外高,所以,我们的主干道以及左右两边道路的积水不易排出。我们学校领导班子和后勤老师们在开学前两周就着手动工清理雨水、污水、电线、电缆等工作,为我们顺利开学创造了一个整洁舒适的环境。当然,这都是他们竭尽全力努力付出换来的。而今我脑海中依然能清晰地再现出我们白沙中学的老师们在正能量群里为他们无私的付出纷纷点赞、深受感动的画面。

学校站在方便教职工和学生生活、学习的角度来管理,这样的管理本身就体现着为公、为善、为人的光芒,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怎能不愉快!怎会不幸福!

02

放开孩子的手和脚吧

放开孩子的手脚吧,让他们自己走路,也许他们能够更快地奔跑起来!这句话是李希贵校长在无事可做的班主任一文中的最后一句话,这句话让我深受触动。同时,我也看到在他后面三篇文章中(学生十大自我锻造工程、哪里闪光就打造哪里和给学生创造更多的第一次)也印证了这句话是十足的正确。

在没有家长与老师的约束下,孩子感受到的不仅是尊重,更是信任。比如艺术节全权交给孩子组织策划与举办、无人监考、足球俱乐部、李大为的意外收获,全程都没有老师的引领、插足与帮助,孩子们淋漓尽致地得到了身与心与脑的锻炼,他们收获失败与挫折,他们也收获坚强与无畏;他们收获自信与信任,他们也收获新奇与活力。

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我们应该给他们更新的机会、我们也应该给他们成长的平台。让他们自己去领略生长中的阳光与雾霾、风沙与雨雪、电闪与雷鸣,个中的成与败、兴与哀、喜与怒,一遍遍去体验去承受去打磨,然后一次次去总结去完善去丰盈自己。

我为什么会有这般触动?首先缘起我的儿子一森。他在一岁七个月大的时候,我给他买了一套牙具,刚开始我和岳刚教他怎么刷牙,他那时候能听懂我们说的话,模仿得很好,自己刷。可在一旁的我就是担心他不会刷,于是我从他手里夺了过来,说:妈妈帮你刷。可一森立马就回驳我说:不!我刷!后来,慢慢我放手,他果真自己可以独立完成!再后来上厕所提裤子、退裤子、吃饭、修理玩具,也都是一副自信的架势我弄!直到现在,我若插手帮他干什么的话,他会反过来问我说:不是我弄吗?给你说了我弄,你还弄!每每听到被儿子训斥的话,我心里竟可笑地喜滋滋甜滋滋。

从一森他乐于尝试自己做事情,做完以后还要再夸一夸自己做的如何,我知道他体验到的是自信。一个内心充满自信的孩子,对生活也一定充满了向往。

其实,教育自己的孩子和教育自己的学生是一样的道理一样的路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放开他们的手脚,让他们在自由与尊重的大天地里,更新自己!完善自己!绽放自己!

关于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篇5】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由衷地佩服李老师的智慧与努力。这些都让我感觉到,作为一名教师,最可宝贵的并不是他的教育技术、教学手段,而是有一个健全、发展的人格。这种人格的力量会使教师成长出一种爱和责任,正是这种爱心和责任心,才能够在专业上不断的促成教师的成长。在李老师的书中,我们所读到的他关于“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信念,正是他的人格魅力在教学活动中的真实体现。在我看来,《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这本书不仅仅是李老师教育思想和教学技术的总结,更是教师个人发展与人格成长的典范。

现代社会的许多作者在著述立说中不免有些浮华,很少能看到李希贵这样的作者写出来的东西都源自自己的切身感受、生活点滴小事。也许正是因为此,此书的内容才显得有血有肉,给人毫无造作之感。比如他写道“爱书的'爷爷”、“父亲和母亲”以及童年、青年时代的经历都给人一种亲切感!其中他总结给他的家庭环境给与他的影响总结道“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方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环境。失去了他们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想一想我们每个长大成才的人无不得益于良好的家庭社会氛围的影响。这给我的启发是在班级管理上一定要营造一个和谐、团结的班集体,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得到健康的发展。

李希贵老师说“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李老师做到了。“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李西贵老师的这句话更道出了我们教育的真谛。

很多来潍坊四中参观的人,问李希贵校长四中的“真经”到底是什么?李校长实在想不出什么“真经”,但有一点他还是蛮有体会的,就是“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

一位同行听了,若有所思地叫了出来:“噢,那就不简单!”

听完此话,我颇有同感。作为一位教师我们天天做着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事情。每天督促孩子们遵守纪律,注意安全,走路要靠右边走……这些简单琐碎的小事构成了我们一天的教学生活。但是我们如果天天能够把这些小事游刃有余地做好,那我们就是一位称职的老师。

透过我们所做的这些简单的事情,我们就发现简单的工作中透射出的意义与不平凡。

我们让孩子们捡起随意丢弃的一张纸屑,看似一件小事,但是却让孩子拾起了一个美德,还大地一份整洁;让我们的孩子,工工整整地写好每一份作业,看似一件小事,却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为自己的未来增添了一份希望;让我们的孩子学会礼让,看似一件小事,却弘扬了我们的中华美德……一件件的小事,一个个显而易见的道理,无不诠释着这样一个道理:把简单事情天天做好,那就不简单!

其实这本书给予我的感动与触动是难以一一例举的,我认为人在年轻的时候,特别是年轻老师真的要多看书、多读书、多思考、多实践。我想时间久了年轻教师自会不断成熟起来,更快的掌握教育规律,为园所发展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关于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篇6】

本书是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局长李希贵的呕心之作。全书共分四个篇章,由三条主线贯穿始终。一条主线是教学线,主要写语文教改的起因和过程。第二条主线是教育线,主要写作者的学生观的变化。第三条主线是管理线,主要写作者从管理一所学校到管理一个县的教育,进而到管理一个市的教育。这三条线都体现了人文化的管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与学生、教师、学校的零距离共呼吸中,李希贵先生逐渐生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信仰亦或追求,那就是“自由呼吸的教育”。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

把能够交给学生的活动组织权,全交给学生做,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结果学生把各项活动都搞得有声有色,老师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欣赏学生,欣赏他们的创造,欣赏他们的成果。

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除课本、教学用书和练习册外,更应该博览群书,心中没有渊博的知识怎么能够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引领学生进入知识的殿堂。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中有《寻找语文教学的原生态》一节。读罢该节,感触颇深,对我的语文教学很有启发。

“语文呀,你千万不要上语文老师的当,语文课上搞的那一套统统不顶用。”这是一位刚考入大学的学生给正在上高三的朋友写的一封信中的话。这封信深深刺痛了语文教师。我们整天忙忙碌碌,备课、批改作文、试题训练等,到头来瞎忙,净做的是无用功,有时还起反作用。这让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会感到沮丧。为了改变语文教学,为了说服老师,身为校长的李希贵让两个初中生参加高三的语文考试。结果让教师们大吃一惊,他们的成绩接近或超过高三学生的平均水平。为什么初中学生和高三学生考分相差不大?原来是他们有自己的大量是阅读。中外名著,著名童话等都在他们的阅读范围,有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当然他们的语文成绩很好了。

这给我们语文教师一个启示,语文课讲得再好,那也只是教师的精彩表演,只有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多阅读,扩大知识面,加深文化积淀,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陶渊明曾说他的学习方法是“好读书不求甚解”,“好读书”就是广泛博览群书,多看书,勤读书,读好书。这是语文学习的必由之路。“不求甚解”就是不要钻牛角尖,不要把文章搞得支离破碎,以设计习题,要从整体上把握学习。“好读书不解甚解”是语文学习的正确途径,然而现在语文教学恰恰走的是相反的道路:不读书,求甚解。这或许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最大弊端。

想一想我自己不也正是这样教语文的吗?对一篇课文不厌其烦的分析,一篇课文用上两、三节课在所不惜,殊不知,学生宝贵的时光都被浪费掉了。学生的语文素养非但没有得到提高,而且应试能力也不会提高多少。

于是,在李希贵校长的领导下高密高一中开始了“语文实验室计划”。让学生从语文课堂上解放出来,进行大量的阅读。这是一个冒险的计划,有教师担心起来。事实证明,这样学习语文成效非常明显,学生的语文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

李希贵说,“一项改革只要触及了教育的真谛,只要接近了学生成长的规律,它没有理由失败。”

但愿我们也能从繁琐的分析讲解中解脱出来,让学生从繁重的作业堆里解脱出来,把学生的阅读当成重中之重,把时间还给学生,让我们的学生享受自由呼吸的教育!

[荐]关于爱的教育读后感怎么写通用8篇


了解作品是我们对于一部新作品认识的开始。写读后感应该写书里最打动你的部分,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关于爱的教育读后感怎么写"这样的内容,为避免遗忘,还请您收藏本页网址!

关于爱的教育读后感怎么写(篇1)

我读了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写得《爱的教育》,我很喜欢这本书。

这本书的每个故事都能告诉我一个道理。

书中九个讲述老师的故事让我懂得了为什么要尊敬老师、爱老师、感恩每一位老师。读了这本书,我感觉我们的老师跟书里的波巴尼老师一样,也跟我们的爸爸妈妈一样和蔼可亲。学校的老师辛勤地工作,教我们学习语文、数学、英语、美术、音乐、体育知识。老师教育我们要热爱祖国、努力学习本事,长大为祖国服务。老师关心爱护我们,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我们。

老师严格要求我们学习和做事要努力做到最好,我们做得不好的时候,我们有了错误的时候,老师总是比家长还要耐心,苦口婆心地教育和帮助我们,为了我们进步,那么忙还经常跟家长交流。记得这学期我们上二年级了,一开学我就上了“光荣榜”:我们十几位同学因为暑假作业的语文书写完成得不合格,香香老师点名要求我们补写。每天在生字本上书写三行,九个词,直到书写合乎要求为止。老师就是为我们好,为我们都能写出一手漂亮的字,才这样严格要求我们的,对谁都不例外。

我在一年级学到了很多知识,现在我是二年级的学生了,我们亲眼看到老师为我们付出的辛苦,亲身体会到老师对我们的爱。我们在学校过得特别愉快。我们长大了,现在已经明白了很多道理。老师就是辛勤的园丁,我们就是一棵棵小树苗。老师不辞劳苦地培育着一棵棵小苗,让我们茁壮地成长。

这本书和家长都告诉了我们要尊敬和感谢老师,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我感谢我的老师,我爱我的老师。

关于爱的教育读后感怎么写(篇2)

在一口气读完《爱的教育》这本书的时候,不禁令我想起了这样一首歌,“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是啊,全世界都需要爱,每个人都离不开爱,爱就在我们的身边,父母对孩子的爱,亲朋好友之间的爱,陌生人之间小小的关爱……《爱的教育》近乎完美而又为人们熟悉不过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爱国之恋……因此,它让我感动的同时,也让我陷入了对爱的.思索。

爱就像空气一样,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又最容易被忽视。但是我们的生活中一刻都不能失去它,它已经如同血液一样深深地融入了我们的生命。就如“陪护爸爸”中,少年听说父亲住进了医院,便马步停蹄地来到了医院,想要照顾父亲痊愈,但是由于医院的疏忽,少年被领到了一个陌生人的病床前,他一直悉心的照顾这个素不相识的“父亲”,直到“父亲”幸福地离开人世。当少年知道他照顾的病人并不是父亲时,他是完全可以离开的,但是少年却留了下来,他自己也只不过是个孩子,难到这不是爱的体现吗?

的确,社会上无时无刻不充满爱。在这里,我懂得了:一个人如果心中没有爱,那么他就等于失去了一切,因为爱,使我们心灵相通,爱,使全世界变得更加温暖。让我们伸出温暖的手,让生活中处处开满真,善,美的鲜花。

关于爱的教育读后感怎么写(篇3)

一书是一个意大利四年级小学生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全书共一百篇文章,主要由三部分构成。该着作由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耗时近十年完成。无论哪一章,哪一节,都把爱表现得精髓深入、淋漓尽致,大至国家、社会、民族的大我之爱,小至父母、师长、朋友间的小我之爱,处处扣人心弦、感人肺腑。

这本书介绍了意大利小孩安利柯的生活和学习。写发生在安利柯身边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在他日记本上写的劝戒启发性的文章,以及十则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精彩的每月故事.每章每节,都把爱表现得精髓深入、淋漓尽致,大至国家、社会、民族的大我之爱,小至父母、师长、朋友间的小我之爱,处处扣人心弦,感人肺腑。

《爱的教育》里没有乏味的说教,也没有豪言壮语,更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它所写的只是一些平凡而善良的人物:像卖炭人、小石匠、铁匠的儿子、少年鼓手、带病上课的教师以及他们的平凡的日常生活。正是这些看似平凡、实则真实可信的记叙,把读者带入一个爱的世界,让我们在爱中受到教育。这本书里充满了爱。充满了让人羡慕的爱。

在我们的教育中,爱的教育这四个字,说来容易,做起来又是何等的困难!首先,在大多数人的脑海里没有爱的教育这个概念。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没有爱的教育。正因为我们缺乏爱的教育,才使我们的生活里少了一些爱。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爱、对同学的爱,这是我们缺少的,这是我们需要寻找的。有了这些爱,我们的生活才会充满了爱。

在《爱的教育》中,我走入了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他们的爱里有宽容,有谦让,有亲情,有友谊。《爱的教育》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

在《爱的教育》中,我找到了爱,在爱中找到了教育。

安利柯本书主人公。一个刚上小学四年纪的意大利小男孩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由于父亲的引导和教育,纯真善良,学习勤奋,待人诚恳、友善。

卡隆安利柯的同学、好友。一个高个子的男孩,是非分明,敢于和邪恶抗争,常常保护弱小的同学。

代洛西品学兼优,担任级长。他待人和气、活泼、可爱。

泼来可西铁匠的儿子身体瘦弱,学习十分用功。原来常遭受酗酒的父亲的打骂,但只是忍气吞声,不愿让同学知道。后通过努力获得过赏牌,也使得父亲发生改变。

可莱谛柴店主人的儿子,很小便为父母家务。学习刻苦,就连干活时也在默记功课。他性格活泼,很懂礼貌。

克洛西卖菜人的儿子,略有残疾,父亲曾坐过监牢。

斯带地长相不太好看,有坚忍心,学习刻苦,爱读书,自己买了很多书,在家设了个小小的图书馆,曾带安利柯去参观过。

勿兰谛调皮鬼,喜欢嘲弄人,欺负弱小,捣乱,偷窃,有许多恶习。他不爱学习,屡教不改后被学校斥退,还被送进感化院。

华梯尼出身富裕家庭,骄奢横溢,目中无人。好嫉妒。

诺瑟斯富家子弟,十分傲慢,从不团结同学,还常常嘲讽人。

爱的教育是一本感人的书籍,这本书介绍了意大利小孩安利柯的生活和学习。写发生在安利柯身边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在他日记本上写的劝戒启发性的文章,以及十则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精彩的每月故事.每章每节,都把爱表现得精髓深入、淋漓尽致,大至国家、社会、民族的大我之爱,小至父母、师长、朋友间的小我之爱,处处扣人心弦,感人肺腑。

本书介绍了意大利小孩安利柯的生活和学习。写发生在安利柯身边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在他日记本上写的劝戒启发性的文章,以及十则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精彩的每月故事.每章每节,都把爱表现得精髓深入、淋漓尽致,大至国家、社会、民族的大我之爱,小至父母、师长、朋友间的小我之爱,处处扣人心弦,感人肺腑。

《爱的教育》里没有乏味的说教,也没有豪言壮语,更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它所写的只是一些平凡而善良的人物:像卖炭人、小石匠、铁匠的儿子、少年鼓手、带病上课的教师以及他们的平凡的日常生活。正是这些看似平凡、实则真实可信的记叙,把读者带入一个爱的世界,让我们在爱中受到教育。这本书里充满了爱。充满了让人羡慕的爱。

在我们的教育中,爱的教育这四个字,说来容易,做起来又是何等的困难!首先,在大多数人的脑海里没有爱的教育这个概念。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没有爱的教育。正因为我们缺乏爱的教育,才使我们的生活里少了一些爱。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爱、对同学的爱,这是我们缺少的,这是我们需要寻找的。有了这些爱,我们的生活才会充满了爱。

在《爱的教育》中,我走入了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他们的爱里有宽容,有谦让,有亲情,有友谊。《爱的教育》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

在《爱的教育》中,我找到了爱,在爱中找到了教育。

关于爱的教育读后感怎么写(篇4)

《爱的教育》,这本书一直吸引着我,吸引我的,似乎不是文学的价值,而是那一个个温暖的爱,比如父子之爱、师生之爱、同学之爱……

首先,《爱的教育》这个题目让我思考:爱究竟是什么呀?是每一个人身边都有的吗?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吗?这一连串的问题一直困扰在我的脑海中,等我慢慢地去解答。

读书的过程,让我慢慢地揭开了那一个一个的谜底。其实,爱,它就像每天都在我们身边的空气一样,每一天都在我们的身边,只是常常被我们忽略。比如老师的爱,老师在我们犯错误的时候,常常批评我们,教育我们。爱是最简单的,而最简单的爱常常容易被我们忽略。爱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平凡之中见真情。

在《爱的教育》当中,那一群活泼开朗的同学之间,也产生了一个个爱的故事。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有的生活在富有之家------但无论是身体不好,还是家庭情况不好,他们都是一群快乐的少年,快乐生活,互相帮助,一直生活在爱的怀抱中。他们的爱,是那温馨的友谊而创造的,他们的爱,是那伟大的团结而创造的。

在《爱的教育》中,那一个个美妙的故事,也告诉了我们爱国。祖国,那是让我们成长的地方;祖国,是一个让我们去爱的地方。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说的,但有些人总是没有发现到,没有做到。

《爱的教育》这本书,让我真正感悟到了爱是存在的,每一个人身边都是有的。它还让我明白了: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关于爱的教育读后感怎么写(篇5)

今天我阅读的是一本感人的书。书名叫《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写的。

上作文班时,老师发给我们,叫我们阅读。我读了其中的一篇,标题是《弗洛伦萨的小抄写匠》。讲述了一个孩子的父亲除了白天做工,每天晚上还抄写便条挣钱。孩子为了为父亲分担,等父亲十二点钟上床入睡的时候,孩子便偷偷下床,帮父亲抄其余的便条。那个孩子又因睡眠不足,而影响到学习,被父亲责备。有一次,那个孩子晚上又在抄写便条,抄着抄着,有一本书掉到地上。父亲被惊醒,蹑手蹑脚地走到书房门前,看到儿子在帮自己抄便条,心里很感动。

我很喜欢这篇故事,因为那个孩子不怕辛苦,一直帮父亲抄便条,就算父亲责备他,他也没有怨言。

我觉得这本书最感人的地方,是父亲发现自己以前抄的那么多的便条,原来有些是儿子在帮自己抄。自己感到很惭愧,之前还一直伤他的心。举一个例子就是:父亲使劲地吻着儿子的额头,哽咽地说道:“我全明白了,全知道了,是我,是我请你原谅,我的小宝贝,来吧,跟我来。”“快亲亲这孩子吧,三个月来他一直不睡觉,为我受苦,给我们挣面包吃,我却只管伤他的心!”父亲不了解实情,就随便指责那个孩子,真不应该。

我觉得这本书很适合我们阅读,我从书中收获到:父母有困难的时候,要多帮父母分担一下。

这本书是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

关于爱的教育读后感怎么写(篇6)

最近,我读了一本名为《爱的教育》的书,在这本书中让我知道大至国家、社会、民族,小至父母、师长、朋友之间各种不同的爱。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叫安利柯的四年级小男孩的成长故事。内容主要包括发在在安利柯身边的各式各样感人的故事,父母在他日记本上写的劝诫启发性的文章,以及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精彩的“每月故事”。而那众多丰满的人物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怀有侠义之举且让安利柯深以为傲的卡隆;品学兼优、助人为乐的班长代洛西;虚荣狭隘的瓦梯尼;傲慢无礼的诺卑斯;朴实可爱的“小石匠”。

在学习生活中,我经常会对一些难题、难事选择逃避。我认为自己不可能独自去完成这些困难,因为我不聪明,我没有那个本事。如果我做了,做不好反而遭别人的嘲笑不如不做。可是斯代,他在被人轻视的时候也没有放弃,而是去努力拼搏最后获得成功,真是了不起。这值得我好好反思并学习。

还有叙利奥的故事,他太懂事了,为了他的父亲能不那么辛苦,他宁可自己受委屈,累得连上学的时候都没有精神也不告诉父亲实情。而我呢?看了叙利奥的故事,我深深地感到惭愧。我太任性了,重来没有去想过别人的感受,以为大家都是快乐的。这个故事让我明白家人、朋友、同学感到压力与痛苦时,我们应该像叙利奥一样学会理解他们、为他们分忧……

生活太美好了,处处充满了爱。拥有爱的人是幸福的,而拥有爱却不懂得珍惜的人是可悲的。我们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看看那些为了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他们用大爱成就了我们今天的生活,我们更应该好好珍惜爱这份宝贵的财富。

关于爱的教育读后感怎么写(篇7)

有一句说得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而《爱的教育》这本书,则充分讲述了这一点。

《爱的教育》这本书作者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本书以日记的形式讲述了主人公安利柯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详细的描述了学校与家庭、老师与同学、以及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的种种故事。

全书通篇没有华丽的修饰,只有简单朴实的描写。如:卖菜妇女,铁匠的儿子,老石匠的儿子等,但却让人感受到爱的重要性。他们流露出的真挚情感,让我们感受深刻:如安利柯的好朋友卡隆,他乐于助人,看见比自己小的同学丢失了买笔记本的钱,他也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钱给他。而且常常帮助弱小的同学,在同学眼中就如同正义的使者。代洛西,他虽然家境富裕,但他非常尊重穷人,把他们当做自己的朋友。而洛贝谛,为了帮助同学被疾驰而来的汽车压碎了脚骨……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为我们生动形象的描写出了什么是爱。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每月故事”中小马尔可。由于他的父母欠下了巨额的债务,于是他的母亲要去遥远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工作。可渐渐地他们之间失去了联系,于是小马尔可去寻找母亲,在经历了千辛万苦的旅途后,最终找到了他日夜思念的母亲。这篇故事给了我很大的感触,小马尔可只有十三岁,年幼的他独自一人来到异国他乡。经历了重重险阻后,小马尔可凭借着心中的爱和对母亲的思念,排除万难终于寻找到了母亲。而我呢?则是那样的无知,不懂事,完全忽略了家人对我的爱,我一定要向小马尔可学习,要懂得感恩,懂得分享,遇到困难敢于面对,让我们的世界多一点点的爱,用爱感化人间。

关于爱的教育读后感怎么写(篇8)

你看过《爱的教育》这部书吗?这部书是意大利作家埃德阿米琪斯写的。主要写了一个意大利四年级小学生的日记,记述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安利柯的同学甘伦。甘伦极有正义感,时常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如果有几位班上的调皮大王在欺负别人,他准会挺身而出,使那些调皮鬼不敢再欺负别人。

有一次,甘伦来到学校,看见调皮大王们又在戏弄班上的一位同学——葛褐西,因为他家很穷,他的妈妈每天沿街叫卖,只是靠卖菜来维持生活。调皮大王们还学他妈妈卖菜时的样子。于是,甘伦走过去,两手叉腰,眼睛瞪得大大的,好像要把他们吃了似的。那几个欺负别人的同学吓坏了,连忙跑得远远的。又有一次,几个调皮同学正在嘲笑从门外走来的那格同学,因为那格是驼背,走起路来非常难看。正在这时,甘伦走过来,那几个调皮鬼早就不敢出声了。甘伦还央求老师让葛褐西和那格一起坐到他旁边,这样,其他同学就不会欺侮他们了。甘伦这种侠义行为令我佩服,更让我佩服的是他有一颗爱同学的心。因为现实生活中欺侮他人行为的事毕竟很少发生,但是需要帮助的人却很多,我要像甘伦一样有一颗爱同学的心,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美丽的教育》读后感8篇


关于美丽的教育读后感大全

篇一:美丽的教育读后感

近段时间读了孙蒲远老师的《美丽的教育写给年轻的班主任》一书。读完后,有些许感悟。

全书共分为八章,与其他书不同的是,本书的每章节中又都有若干个以问题为形式出现的子题目。如:你冤枉过孩子吗?为什么班主任在课间要尽量和孩子们一起玩?学生写作业磨蹭怎么办?为什么不要轻易给孩子打坏分数等等。

班主任虽然是世界上级别最低的主任,但班主任又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主任。这是我读完《写给年轻的班主任》一书的第一感受。诚如孙老师所说:班主任在小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可以说至高无上的,小学班主任对自己的学生影响非常大,班主任的好恶将会成为这个班的是非标准,班主任的要求将会形成这个班学生的习惯,班主任常说的话会成为这个班学生的座右铭,班主任的言谈举止对学生气质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孙蒲远老师在书中用她自己细腻的爱抒写了教育的真谛。教育因爱而美丽,因爱而神圣,因爱而光芒四溢。作为教师,没有人不知道不爱学生的。但是,怎样去爱?怎样用自己的爱来感化学生,让学生健康成长?孙老师告诉我们

一、爱是关注

孙老师在《爱学生是什么意思》一文中说道:老师爱学生主要是对学生诚心诚意的关注。你要细心的发现他的闪光点,认可他的努力,鼓励他点点滴滴的进步,理解他的苦衷与需求,关心他的生活与学习,帮助他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充分发挥他的特长,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这样的语言是朴实的,这样的爱是具体的,所以学生能够感受到孙老师的爱,学生能够被这样的爱点燃希望,积极向上。

记得班中的一个很乖巧的女孩。平时上课的时候很认真,一双大眼睛会很专注地注视着你。虽然成绩并不太尽人意,可是她懂事,努力了很多,成绩也稍有进步。快临近期末考了,我把她叫来谈话,表扬她的进步,并问她平时的作业爸爸妈妈有没有帮忙辅导下?谁知,她立刻眼泪汪汪了,哽咽着说道:他们离婚了。啊?我惊了一下。三个月前就离了。是女孩太乖巧还是我忽视了她?平时班级中孩子家里有点事,总写在脸上,肯定是我忽视了。只好稍加安慰了几句。爱是关注,在工作中,往往会以这样那样的理由忽视了孩子,包括最重要的那些细节上的关注。

二、爱是宽容

在孙老师的班里,上课的时候学生也可以去上厕所,这也许没有什么惊奇的,但让我惊奇的是如果碰到去的时间长了还没回来的情况,孙老师会让另一个学生带着手纸去厕所看看是不是那位同学碰到了什么困难?从这个细节上可以看出孙老师是一个多么宽容的老师呀,在她班里的学生真是感到幸福。孙老师的这种做法让人有些担心的问:您这么宽容会不会让孩子养成一上课就去厕所的习惯?孙老师摇摇头说:几十年的实践证明孩子没有这样,在孙老师的心目中班主任是在用自己的人格来培养学生的人格,是在用自己的灵魂塑造学生的灵魂。

反思一下自己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我总是以一种挑剔的眼光去审视学生,总关注学生的缺点和错误。甚至常常气极败坏、声色俱厉:昨天上课迟到,今天怎么又来晚了,下午叫家长来吧!不能容许学生的反复。再看看孙老师,她的慈眉善目,笑容可掬,是从心灵深处对孩子的理解和关爱,所以她的学生都愿意在老师身边和老师亲近。我从中体会到若真想成为学生的良师,就必须让学生从心里接受你。而让学生接受你,在有些事情的处理上就要向孙老师那样放下老师高高在上的姿态,真心对待这生,学会宽容,学会理解。

三、爱是理解

一次,孙老师接过学生送来的一团看不出模样的用画报贴成的东西时,想笑,看着学生庄重的样子,她忍住了笑,努力发挥着自己的想象力,终于看出来了:一个机器人!对极了!学生高兴地叫道。试想,如果老师随意一句:这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啊?会是怎样的结果呢?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入木三分,您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您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孙蒲远老师是理解孩子的,她谢过男孩,并把那个机器人认真地夹在教科书里。

孙老师的故事告诉我们:爱学生,就要理解学生。诗人泰戈尔说:爱是理解的别名。理解有多深,爱就有多深。只有了解学生,理解学生,才能有师生情谊。有了感情,才能沟通,才能解决问题,才能尽到教书育人的责任。

四、爱是尊重

当看到后进生小郭举手时,孙老师激动地对全班说:郭某能积极参与学习,我们特别欢迎,他就是念错十个地方,我也不批评他。这暖暖的一句话里,有鼓励、有尊重,更让其他同学对小郭也十分尊重。结果这个孩子只在一个地方打了磕巴,没有念错一处!这个孩子爸爸原来几乎天天打他,家里几天就得买一把新扫帚,孙老师及时与他爸爸进行沟通,爸爸就没再打过他。一天,他突然问孙老师:孙老师,你哪天过生日?你问这个干什么?他哭了,一边哭一边说:您对我太好了我想长大了报答您我有您这样的老师觉得很幸福孙老师听后感动得热泪盈眶,紧紧地握着他的手。

读完孙老师的书,我情不自禁地对书中调皮而又可爱的孩子露出了笑脸,也被孙老师的教育方法折服。反思自己,很多时候会怨天尤人,埋怨学生不够聪明,埋怨学生太调皮,静下心来,想想平日里那些毫不起眼的孩子,那些尽惹我生气的孩子,原来也都有可爱的一面。猛然醒悟: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只是有时匆忙的步履,泥泞的心情遮掩了双眼;繁琐的工作,忙乱的头绪,钝化了思想;成绩的镣铐,应试的倾向扰乱了心智,所以学生的缺点在我眼中被放大。可孙老师的学生从没有见到老师时有畏惧的感觉。他们都愿意围在老师身边和老师亲近,与老师交谈,把自己所有知道的事情与老师分享。因为他们喜欢这样一个对他们宽容的老师。

孙老师是幸福的,她爱她的学生;孙老师的学生更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有这样爱他们的好老师。我想,之所以我不快乐,是因为我整天都埋头在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处理学生的问题之中,这些使得我疲惫不堪。我要向孙老师学习,以饱满的热情来感染孩子,为孩子们描绘出美好的未来,激励孩子们为创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我要做真正快乐的、研究型的教师,让学生每天都看到我真诚的微笑。孙蒲远老师就是是一个终生快乐的形象,这一切都源于爱。爱,使她苦中有乐;爱,使她不断学习;爱,使她多才多艺;爱,使她与孩子们一起成长。

正如孙老师在后记中写到的:学生的进步是我最大的幸福。当我看到胆子小的孩子变得开朗了,攻击性强的孩子变得文质彬彬了,不爱学习的孩子知道主动写作业了,情感淡漠的孩子变热情了都会从内心产生由衷的喜悦。 教师爱学生,学生感到幸福,老师也会感到幸福;同样,教师也得到了学生最真挚的爱。这就是所有班主任的幸福,这样的教育也是最为美丽的教育。

篇二:美丽的教育读后感

著名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孙蒲远老师写的《美丽的教育》一书,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师生现实生活。比如孙老师发现学校给三好学生颁奖状时,校长双手把奖状递给学生,可有的学生却用一只手把奖状随意抽过去,晃晃悠悠地下了领奖台。孙老师感到难受,她认为,这不是孩子的错,是班主任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从此,她开始培养学生尊重别人双手接物的行为习惯,并且每天训练。每天发作业本时,孙老师总是双手递给学生,如果学生忘了,单手来接,她不会递出去,直到学生伸出双手。久而久之,她的学生们形成了习惯,递给来势的哪怕是一快小小的橡皮,也一定用双手来递。孙老师相信,这种良好的习惯会使孩子很有教养的对待长辈。

孙老师在讲到有关批评学生的话题时说: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不批评吗?不是!没有批评就等于放纵孩子的不良行为,但是批评的时候,一定要讲清其要害,是在告诉孩子这样做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做对别人、对自己、对集体有什么不好。孩子是在犯错误中长大的,但这并不等于错误无所谓。能否认清是非对错,是能否成长进步的关键。

老师爱学生,学生感到幸福,老师也会感到幸福;同样,老师也得到了学生最真挚的爱,这样的教育也是最为美丽的教育。

篇三:美丽的教育读后感

宽容与赏识让教育更美丽 爱心与智慧让教育走的更远

在一次特殊的机会下,使我有幸读了《美丽的教育》一书,并且深深爱上了它。该书是一名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孙浦远老师所著。孙浦远老师用43年的心血与智慧洒在了教育这块土地上,其态度之严谨、功夫之深厚,《爱的教育》是她一生的教学生涯的真实写照,写出了栩栩如生、纷繁多样的儿童现实生活,是一部生动形象的小学心理学和教育学,读了使我受益匪浅。

作为一个年轻的班主任,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了许多困惑,看了《美丽的教育》一书后,我吸取了许多教学与经验,掌握了许多好的班主任工作方法,它既是我的良师又是我的益友,对我的班级工作管理起到了及时有效的作用。通过一个个班主任工作案例,传达着孙浦远老师以爱为主题的教育思想,传播着她从爱入手的教育理念。要做一个有爱心的教师。这是我读后感触最深的一点!一个班级能否形成坚强而和谐的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成败的试金石。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了。如果把孙浦远老师的经验归结为一点,就是培养了一个好的班集体,让集体成为每个学生快乐成长的摇篮。

从《爱的教育》众多案例中,我学到了两大法宝:一、注意欣赏和赞扬孩子的优点。有时候,我们老师常会好心办坏事,造成这种情况其实还是我们工作的不细致,想的不周全。鼓励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尤其是对行为偏差生上的鼓励老师更应该多想想办法,多从这些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带着一些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孩子。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不妨多动动脑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让孩子、家长都能接受的好办法。聪明的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一个教师太重要了。由于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是孩子。老师在孩子们面前有年龄优势、经验优势、知识优势、权力优势,面对很多问题时省却了思考,所以,思维定势的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们应先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积淀在头脑中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聪明的教师,做一个懂得欣赏、善于赞扬的教师。二、学会宽容学生,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书中一个个案例解开了深藏在我心中的困惑。我曾因为学生的问题而烦恼,我也曾因为学生的调皮而头疼,然而这一切都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面临的正常问题,不要让自己的烦恼扩大,让我们坦然去面对,因为学生的生命存在着差异,我们不是要所有的孩子都长得一样高、一样强壮、一样美丽,而是与学生的原有基础相比,让每个学生的生命有所发展,而老师应该引领着我们的孩子体会自我的发展,教会学生懂得生活,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拥有生活、求知的能力。孙老师的话无疑为身处迷茫中的我找到了方向,看到了希望和未来。就像孙老师说的一样,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课,认认真真对待每一次谈心,开开心心组织每一次活动,我们高兴,学生也快乐。

《美丽的教育》表达朴实、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她擅长把理性的思考倾注于可读性较强的教育案例中,在一个个曲折动人的故事里,作者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全都融会其中,发人深省,撼人心魄。对于像我这样的年轻教师来说,真可谓是思想的好向导,前进的指明灯。我想我会积极的乐于请教,勇于思考,广于阅读,善于积累,勤于写作,努力去理解厚积薄发的深刻含义。我也认为只要今天的我比昨天有进步,长此以往,必然将越来越好,从而尽可能达到自己所可以达到的最好程度,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同时也就为教育事业做了自己最大的贡献。

篇四:美丽的教育读后感

《美丽的教育》,一个迷人的书名,读孙蒲远老师的这本书,我陶醉在孙老师的美丽教育中。

孙老师说:宽容与赏识让教育更美丽,爱心与智慧让教育走得更远。这是孙老师教育的高度总结。她从心灵深处理解和关爱儿童,面对生理机能有障碍的学生,学习特别吃力的学生,单亲家庭的学生,她给了他们

很多时候,很多教师都懂得应该爱孩子,可是怎样去爱,为什么去爱?孙老师在爱学生是什么意思一文中说道:老师爱学生主要是对学生诚心诚意的关注。你要细心的发现他的闪光点,认可他的努力,鼓励他点点滴滴的进步,理解他的苦衷与需求,关心他的生活与学习,帮助他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充分发挥他的特长。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这样的语言是朴实的,这样的爱是具体的,所以学生能够感受到孙老师的爱,学生能够被这样的爱点燃希望,积极向上。

爱是尊重

尊重是人的高层次的心理需要。从小被人尊重的人,有很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容易形成完善的人格。而我们不管作为教师还是家长,一味的希望孩子能听我们成年人的话,常常忽视孩子的需要,不考虑孩子在想什么,不体谅孩子的处境,不顾及孩子的自尊心,不了解孩子的苦恼和心理障碍,只凭着我们想象的情况去教育孩子。一旦孩子的行为出乎我们的预料,或者孩子没有按我们的要求去做,我们就可能对孩子不满意,甚至批评或采用其他方法来惩罚。孙蒲远老师告诉我们惩罚是教育失败的根源,惩罚的结果让学习吃力的孩子更加自卑,让常常出现问题的孩子更加自暴自弃,让本来就顽皮的孩子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让这样的孩子失去了童年的快乐。那么,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不许批评吗?不是!没有批评就等于放纵孩子的不良行为,但是批评的时候,一定要讲清其危害,实在告诉孩子这样做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做对别人、对自己、对集体有什么不好。

爱是宽容

宽容不同于纵容。宽容的前提是理解。教育家陶行之曾说过:要想做孩子的老师,你首先要变成孩子。如果你三十岁,你不可能要求孩子也三十岁,你也曾经有过自己的八岁或者十三岁,所以我们只有变成孩子,才能懂得孩子,教育孩子。也曾读过这样一篇短文,寺庙里的老师父看到墙脚的小凳,猜到小和尚在天黑无聊时偷溜出去玩耍,搬走小凳蹲在墙脚,小和尚踩着师父的背翻过墙,惶恐不安,师父拍拍尘土说:天凉,多加件衣服。从此小和尚再也没有翻墙出去。淘气是孩子的特点,是正常现象,犯错误是难免的,你不可能限制他,你要从他的淘气中找寻身上闪光的地方,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淘气,这时我们的工作就会变得主动和轻松起来,甚至还可以从中得到很大乐趣。当然,老师对学生的宽容不是对学生无原则的迁就和让步,他是以学生认识错误为前提的。对已经认识到错误的孩子的宽容是启发孩子自我教育的有效方法。孙蒲远老师教给我们很多宽容的方法,给胆小而又出错的孩子一句安慰;给知道自己错了的孩子台阶下,用显微镜找淘气包优点,给矫情的学生一个存在的空间,包容学生进步过程中的反复

这虽然是一本写给年轻的班主任指的工作指南,而书的内容值得任何教育工作者、甚至是家长认真的阅读,从不同的角度读这本书会有不同的收获。

近年来,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使宁静的教育清音常常被喧嚣的浮躁的急功近利的教育所困惑,43年平实的铺垫使《美丽的教育》在许许多多的困惑里的幸福和快乐显得十分难得。假如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在教育事业中发掘出快乐和幸福,用宁静的、美丽的心情来看待我们辛苦的工作,那么在未来的生活中,春日的鲜花,夏日的小溪,秋天的明月,冬天的残阳,都将以更为美好的风姿走进我们日臻完美的生活!

篇六:美丽的教育读后感

教育是一种十分美好的事物,人类把最为美丽的词汇,全部给予了它。教育也确实应该是十分美好的,因为它是有关人的健康成长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让每一个受教育者都成为未来美好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正是教育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

内容简介

班主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主任。

诚如孙蒲远老师所说:班主任在小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可以说是至高无上的,学生对自己的班主任简直到了崇拜的程度。班主任提倡的东西将会酿成这个班的班风,班主任的好恶将会成为这个班学生的是非标准,班主任的要求将会形成这个班学生的习惯,班主任常说的话将会成为这个班学生的座右铭,班主任的言谈举止对学生性格气质的形成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孙蒲远老师用43年教学生涯中的一个个小事例,谱写了一部饱含深情的教师手记,刻画出令人动容的师生情深,展现了爱对于教育的力量。

这本书被著名教育专家林格、孙云晓重点推荐!荣获北京市第五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著名教育专家孙云晓亲自作序:孙蒲远是小学教育的大师!

知心姐姐卢勤深情这是爱的启迪的教育!

教师和家长怀着巨大的敬意翻开此书,有所感悟,有所收获。让孩子充满梦想,拥有快乐,学会爱!

读后感受

《美丽的教育》是著名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孙蒲远用43年的心血和智慧写出的一部新的教育诗篇,也是一部生动形象的小学生心理学和教育学。这是一本真实的儿童现实世界,栩栩如生,纷繁多样。

这本书共分述了八个章节,包括美丽的教育;尊重是爱的起点;爱是没有疆界的;教育的无限魅力等,孙蒲远老师是以亲身经历的教育随记形式向我们阐述了班主任的重要性及班主任工作方法,她的这些事例在我们的教育中也经常发生,可我们的处理方法,却往往是费力不讨好。看了孙老师的教育方法,我感觉,教育的方法不同,教育的结果也就不同。如:对待不写作业的学生来说,孙老师的做法是让学生跳上一段大秧歌,或是扮演一次残酷的日本鬼子形象,这比我们平时单纯的罚和批评有效,让学生在老师的惩罚中感受老师的爱。当然,我觉得这也要因人而异。

读罢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孙蒲远老师融43年的心血与智慧于一炉,谱写着栩栩如生而又纷繁多样的儿童生活,展现着爱的力量,教育因爱而美丽。

一、爱是关注

很多时候,很多教师都懂得应该爱孩子,可是怎样去爱,为什么去爱?孙老师在爱学生是什么意思一文中说道:老师爱学生主要是对学生诚心诚意的关注。你要细心的发现他的闪光点,认可他的努力,鼓励他点点滴滴的进步,理解他的苦衷与需求,关心他的生活与学习,帮助他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充分发挥他的特长,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这样的语言是朴实的,这样的爱是具体的,所以学生能够感受到孙老师的爱,学生能够被这样的爱点燃希望,积极向上。我们班中曾有一名小女孩,长得小巧玲珑,特别惹人喜爱,可她上课从不认真听讲,从不举手发言,爱吃零食,爱睡懒觉,各项评比总是倒数第一,父母也奈何不得。我和她父母商量后制订出了一些方法,帮助她树立自信,激发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解除她生活中的烦恼,还发动同学们都来关心她,帮助她本学期欣喜地发现:在我们热情、关爱的评价中,她终于抬起了自信的头,扬起了灿烂的笑脸,响起了清脆、甜美的童音,各项评比也有了很大进步。我们也从中深深地感悟到了教师的关爱对孩子的成长有多重要──爱,就是教育成功的不竭动力。其实,作为教师,不仅要关心孩子的学习,更要设法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让他们能主动敞开自己的心扉,让教师真正成为孩子的朋友。

二、爱是尊重

尊重是人的高层次的心理需要。从小被人尊重的人,有很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容易形成完善的人格。而我们不管作为教师还是家长,一味地希望孩子能听我们成年人的话,常常忽视孩子的需要,不考虑孩子在想什么,不体谅孩子的处境,不顾及孩子的自尊心,不了解孩子的苦恼和心理障碍,只凭着我们想象的情况去教育孩子。一旦孩子的行为出乎我们的预料,或者孩子没有按我们的要求去做,我们就可能对孩子不满意,甚至批评或采用其他方法来惩罚。孙蒲远老师却告诉我们,惩罚是教育失败的根源,惩罚的结果让学习吃力的孩子更加自卑,让常常出现问题的孩子更加自暴自弃,让本来就顽皮的孩子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让这样的孩子失去了童年的快乐。那么,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不许批评吗?不是!没有批评就等于放纵孩子的不良行为,但是批评的时候,一定要讲清其危害,诚实地告诉孩子这样做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做对别人、对自己、对集体有什么不好。樊紫雨,一个初见老师时战战兢兢的小女孩,一个叫她妈妈放心不下,并多次提醒我帮孩子找到自信的小女孩,我们老师用欣赏的态度赞赏和肯定她,用积极的心态鼓励和期待她,并尊重她的独立人格和自主意识,使得她像孕育在土壤中的小笋芽儿,在春风轻抚和春雨滋润中破土而出,无拘无束地成长,原来怯懦、拘谨的孩子开始变得乐观、自信、积极。课堂上,她总是奇思妙想,思维活跃;课间,随处可见她手捧厚厚的书籍忘我读书的身影;打扫卫生时,她总是第一个来校,负责检查卫生还要主动擦窗、扫地,从来不怕脏、不怕累,后来还成为班中的卫生班长呢;每次见到老师,她总是热情地大声问好,而且渐渐地把我当成了她最信任的知己,无话不说,无话不谈。

三、爱是宽容

宽容不同于纵容,宽容的前提是理解。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要想做孩子的老师,你首先要变成孩子。如果你三十岁,你不可能要求孩子也三十岁,你也曾经有过自己的八岁或者十三岁,所以我们只有变成孩子,才能懂得孩子,教育孩子。也曾读过这样一篇短文,寺庙里的老师父看到墙脚的小凳,猜到小和尚在天黑无聊时偷溜出去玩耍。于是,他搬走小凳蹲在墙脚。小和尚晚上回来时,无意之中踩着师父的背翻过墙,惶恐不安。师父拍拍背上的尘土说:天凉,多加件衣服。从此,小和尚再也没有翻墙出去。淘气是孩子的特点,是正常现象,犯错误是难免的,你不可能限制他,你要从他的淘气中找寻身上闪光的地方,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淘气,这时我们的工作就会变得主动和轻松起来,甚至还可以从中得到很大乐趣。当然,老师对学生的宽容不是对学生无原则的迁就和让步,他是以学生认识错误为前提的,对已经认识到错误的孩子的宽容是启发孩子自我教育的有效方法。孙蒲远老师教给我们很多宽容的方法,给胆小而又出错的孩子一句安慰;给知道自己错了的孩子一个台阶下,用显微镜找淘气包优点;给矫情的学生一个存在的空间;包容学生进步过程中的反复

四、爱是坚持

有句格言说得好:开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养成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培养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我来到北街学校后,刚好接手一年级,刚刚入学的孩子各种习惯都没有养成。为了适应新课程教育评价体系的需求,让孩子们在科学的评价中身心健康地成长,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也为了家长朋友们的千叮咛万嘱托。我一方面通过和家长座谈聊天,了解他们的心中困惑,另一方面和孩子们一起玩一起说笑,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之后结合学校习惯养成教育的一系列措施,对往昔已经形成的爱心评价内容给予了取舍,着重从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事抓起,实践陶行知老先生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的教育思想,博览群书、手不释卷的读书习惯,提笔就是练字时的写字习惯,见到熟人打招呼、热情而不要过分的待人接物习惯,离开座位随手放好凳子的行为习惯,睡觉前要洗脚的卫生习惯我又把李克端教授和王延龄专家提出的建议进行了整合。就这样,在我的坚持下,重新简化的爱心评价在一年级学生身上又运用起来,爱心评价再一次重生了。每每看到孩子和父母面对爱心评价表认真讨论的情景,我都会由衷地感到欣慰。在爱心评价中,一向懒散的冯少坤逐渐开始努力,饭来张口的黄可瑶也变得勤快能干,余潼潼不再吃饭挑食,崔莹方懂得了自觉守时,张力文提高了学习效率在爱心评价中,家长朋友学会了以一颗平常心对待孩子,学会了和孩子一起读书讲故事,学会了尊重和理解,学会了教育和配合;在爱心评价中,我也是莫大的受益者:学会了充满自信地对待生活,学会了心怀责任感面对工作,学会了用广博、宽厚的师爱包容孩子的一切,学会了以平和的心态享受快乐幸福的教育这一独特的职业

五、爱是纽带

还记得刚接手这个班的某周五晚上,我在班内举行了一次让世界充满爱感恩家长会。本次家长会分两大块进行:一是观看影碟《让世界充满爱》,学会感恩,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做个自强自立的21世纪真正的主人。孩子和父母来的有三分之一,家长朋友和孩子们都在泪水中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暖暖的爱意。二是和家长朋友以及孩子沟通,把新接班后的工作以及新的发现一一给他们做以汇报交流,还把班里的几件大事如生日聚餐、玩游戏、上网聊天、乱花零钱、感恩的心、学会独立等的讨论情况和处理决定向家长朋友一一作以汇报,把班内通过老师和孩子共同努力喜获的丰收之果也向家长朋友进行了详细汇报,如学生纪律有了很大改变,副课纪律好多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意识增强了;好多学生经我的多次劝说,心地善良,学会感恩了;读书氛围浓,一有时间马上拿书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可高了最后我向家长朋友说:其实,这一切,有我的努力,有孩子的努力,也有你们的努力,因为,这48个孩子是你们的孩子,也是我的孩子,我每时每刻都在为孩子们的成功而高兴,为孩子们的幸福而幸福,为孩子们的快乐而快乐,为孩子们的退步而担忧。请你们放心,把孩子交到我手中,我一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还你们48个好孩子。会后,许多家长都打电话和我及时沟通交流孩子的成长足迹,语言中不乏信任之意。

近几年来,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使宁静的教育清音常常被喧嚣的、浮躁的、急功近利的教育所困惑,43年平实的铺垫使《美丽的教育》在许许多多困惑里的幸福和快乐显得十分难得。假如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在教育事业中发掘出快乐和幸福,用宁静的、美丽的心情来看待我们辛苦的工作。那么,在未来的生活中,春日的鲜花,夏日的小溪,秋天的明月,冬天的残阳,都将以更为美好的风姿走进我们日臻完美的生活!

篇七:美丽的教育读后感

你象一丝丝春雨,将美丽的教育渗透到我的心田。今天重新拾起,你的美丽依然.

有幸读了著名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孙蒲远老师写的《美丽的教育》一书,全书有八章,但与其他教育书籍不同的是,书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个栩栩如生而纷繁多样的师生现实生活,与我们的教育实践更为贴近,看来感触更深。书中让我深深感受到的是,孙老师对学生那份浓浓的爱心。正如本书封面上写到的: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可以说是至高无上的,孩子对自己的班主任简直到了崇拜的程度。班主任提倡的东西将会酿成这个班的班风,班主任的好恶将回成为这个班学生的是非标准,班主任的要求将会成为这个班学生的习惯,班主任常说的话将会成为这个班学生的座右铭,班主任的言谈举止对学生性格气质的形成都起着举重轻重的作用也正是这个原因,孙蒲远老师的高尚人格对其学生产生了非凡的影响力。孙蒲远老师,融43年的心血与智慧于一炉,谱写着栩栩如生的儿童生活,展现着爱的力量。这是一部生动形象的学生心理学和教育学,也是新的教育诗篇。全书共八章,罗列了大部分班主任可能会碰到的178个问题。联想到我自己,班主任工作也多多少少碰到过一些类似的问题,因此我也很喜欢这本书。我爱我的学生,我的学生感到幸福,我也感到幸福;我的学生感到快乐,我也感到快乐;同样,我也得到了他们最真挚的爱,爱是没有时间、距离的。

美丽,它不是指花枝招展,光彩夺目。朴实无华,润物无声才是持久永恒的美。淡淡的,从容的,心平气和的,就是一种美丽的心情。一个老师只有先成为拥有平和心态的人才能成为好教师,因为这样的教师心中才能真正写下爱字。孙蒲远老师就是这样一个脱离了浮华的爱的大师。她慈眉善目,笑容可掬,从心灵深处理解和关爱儿童,面时生理机能有障碍的学生,学习特别吃力的学生,单亲家庭的学生,她给了他们的爱,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了自己是孙老师的小天使。试想:一个急功近利,心气浮躁的教师怎能做到这样循循善诱,孜孜不倦呢?

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比以往何时候都要喧嚣热闹,生存和竞争是大多数人活在世界上必须要做的重要事情,这当然也包括教师。他们积极上进,不甘人后,为了做出成绩日以继夜地扑在工作上,这种拼搏精神是值得人赞赏和敬佩的。可是,你可曾看到,一边是教师在各种比赛载誉而归,不胜荣光,一边却是学生对教师敬意的缺失。难道是老师不够水平吗?当然不是。他教学功底扎实,在课堂上挥洒自如。那是为什么呢?原因出在他的追求上。要超过同行,成为名师!于是他要不停地参加培训学习,不停地钻研教材,不停地参加各种比赛,不停地拿各种奖。他在意本班的成绩排名如何,在意学生在竞赛中能否获奖,在意自己的论文能否发表,他在意好多好多的和名利有关的事情,与同行们的竞争占据了他大半个心房。这样功利的他,还能平心静气地聆听学生的声音吗?一个不会进入学生内心世界的教师怎能收获学生的敬意呢?孙老师书中的诸多案例都是怀着一种安安静静的心情完成的,不气不恼,不温不火,就连她写的每一个文字也都流淌着静谧的气息。只有心态平和的人才能写出如此宁静的文字吧。

工作中的竞争压力,生活中的锁事烦恼也曾让我带着一脸灰沉的心情走进教室。学生天真烂漫的阳光笑脸没有引起我的审美兴趣,相反,我的目光越发显得狭隘,看到的都是学生们的缺点:怎么那么爱吵闹?一点儿也不遵守纪律;反应真慢,连这么简单的题也做不了;素质真差,专门欺负弱小同学一连串的糟糕塞满了我的眼球。于是,批评学生和埋怨别人成了我处理问题的主要方式。后果可想而知,不仅教育效果微乎其微,我的工作情绪也陷入了可怕的恶性循环。在工作中不能发现快乐,创造快乐!其实,只要稍稍改变一下自己的思维,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在工作中不要急于求成,一切都以一种自然的,平和的心境面对,那么局面就可能完全不一样了。脚踏实地,对学生增加尊重和宽容,对于他人的评论也会不予理睬,心安理得地做着自己认为高兴事。这样,你才会享受到教育工作的美丽,你才会发现美丽原来是藏在平和的心态中。

许多人感叹班主任工作枝蔓纷杂,回首自己的班主任生涯,发现每天都是忙忙碌碌,又好像什么也没做,垫起岁月砝码的日子,就这般消逝于平庸的忙碌里,忙了三五年又忙了三五年,蓦然回首,生命除了收获一把年纪,别无所获,我们给学生解释过碌碌无为这个成语,此刻,这成语又是如此真切地描述着教育本身的生命状态。现代教师需要在蜡烛燃烧照亮学生的同时,擦亮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需要改变,改变工作的状态和人生行走的方式,改变蜡炬成灰后连泪也干了的喑哑人生。投入工作,赢得乐趣,正是书中给了我启示,正是调整了心态,改变了对学生的态度,我才收获了很多,每年的教师节,是我最高兴的日子,我会收到往届学生最真诚的祝福。假如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在教育事业中发掘出快乐和幸福,用宁静的、美丽的心情来看待我们辛苦的工作,那么在未来的生活中,春日的鲜花,夏日的小溪,秋天的明月,冬天的残阳,都将以更为美好的风姿走进我们日臻完美的生活!就教师而言,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有赏心悦目的心情至关重要。用发展的眼光去赞美,所以做孙蒲远老师的学生是幸运的,作为一名教师能够从《美丽的教育》中领悟教育的真谛,你的学生也将是幸运的。

篇八:美丽的教育读后感

今天我要介绍的这本书是著名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孙蒲远老师写的《美丽的教育》一书,全书有八章,但与其他教育书籍不同的是,书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个栩栩如生而纷繁多样的师生现实生活,与我们的教育实践更为贴近,看来感触更深。书中让我深深感受到的是,孙老师对学生那份浓浓的爱心。正如本书封面上写到的: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可以说是至高无上的,孩子对自己的班主任简直到了崇拜的程度。班主任提倡的东西将会酿成这个班的班风,班主任的好恶将回成为这个班学生的是非标准,班主任的要求将会成为这个班学生的习惯,班主任常说的话将会成为这个班学生的座右铭,班主任的言谈举止对学生性格气质的形成都起着举重轻重的作用也正是这个原因,孙蒲远老师的感伤人格对其学生产生了非凡的影响力。这是一部生动形象的学生心理学和教育学,也是新的教育诗篇。

孙蒲远老师的教育特色,在细微之处求效果。多年以前,孙老师发现学校给三好学生颁奖状时,校长双手把奖状递给学生,可有的学生却用一只手把奖状随意抽过去,晃晃悠悠地下了领奖台。孙老师感到难受,她认为,这不是孩子的错,是班主任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从此,她开始培养学生尊重别人双手接物的行为习惯,并且每天训练。每天发作业本时,孙老师总是双手递给学生,如果学生忘了,单手来接,她不会递出去,直到学生伸出双手。久而久之,她的学生们形成了习惯,递给来势的哪怕是一快小小的橡皮,也一定用双手来递。孙老师相信,这种良好的习惯会使孩子很有教养的对待长辈。阅读了《美丽的教育写给年轻的班主任》一书,孙蒲远老师在建设班集体方面的经验对我有了很大启发

首先引导学生及家长特别注意欣赏和学习同学身上的优点,这几乎成了孙老师的第一法宝。她说:老师在班上常说什么,常做什么,对集体舆论起着导向作用。你常常看到同学们的长处,常常强化这些地方,同学们的情绪就会是愉快和稳重的。人人都喜欢听好话,没有一个人愿意整天被包围在批评与指责中。我们班就有一个软硬不吃,经常控制不住自己行为的小男孩。确实这样的学生着实让我头痛,但与其整天他惹事,我来应付处理,还不如抓住教育的主动权,放开胸怀给自己一点信心,更给学生增加自信心。于是,我试着观察学生各方面的闪光点,一但发现优点,就以各种表扬的方式有书面的,口头的;个别的,集体的等等,从而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学生对班主任有了好感,老师所说的话就更有分量了做起工作来就变得事半功倍了,。正如孙老师说的:老师对他的充分肯定,往往可以激励他向更高的层次迈进;老师的一次赏识,也许就能引起他创造的源泉;老师的一句鼓励,足可以唤起他抬起头走路的自尊;老师的一句赞扬,说不定就点燃了他内心要求上进的火花。善于把表扬作为班主任工作艺术的教师,就意味着赢得了教育上的主动权。因为这样做,容易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能够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后进生的转变。

其次要培养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习惯,努力形成明辨是非知错就改的班风。孙老师在讲到有关批评学生的话题时说: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不批评吗?不是!没有批评就等于放纵孩子的不良行为,但是批评的时候,一定要讲清其要害,是在告诉孩子这样做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做对别人、对自己、对集体有什么不好。孩子在犯错误中长大的,但这并不等于错误无所谓。能否认清是非对错,是能否成长进步的关键。很多时候,我们一看到学生违规就气不打一处来,批评了再说。其实这是很不明智的做法,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每次违规的背后肯定有一个理由,而班主任在下结论之前应该了解这个理由。老师可以将自己对某件事情的感受说给学生听,用以感化学生。

读完《美丽的教育写给年轻的班主任》一书,我受益匪浅。当然,孙蒲远老师在树中所体现的教育智慧,不是我三言两语就能概括得了的,这是一本通俗易懂,却又包含深刻教育内涵的班主任教科书,正如孙老师在后记中写的学生的进步是我最大的幸福。当我看到胆子小的孩子变得开朗了,攻击性强的孩子变得文质彬彬了,不爱学习的孩子知道主动写作业了,情感淡漠的孩子变热情了都会从内心产生由衷的喜悦。老师爱学生,学生感到幸福,老师也会感到幸福;同样,老师也得到了学生最真挚的爱。这就是所有班主任的幸福,这样的教育也是最为美丽的教育。

《爱的教育》读后感(8篇)


古人曰: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我相信每个人看了优秀的书籍后,内心都一定会有所触动。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和体会。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那么,写读后感范文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爱的教育》读后感(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爱的教育》读后感(篇一)

读完了《爱的教育》这一本书后,给我的第一感触,那就是----爱。

《爱的教育》这本书中以日记的形式描述了安利柯这个意大利小男孩的所见所闻以及他与家人和同学的生活。

安利柯的父母都是非常有爱心的人,他的同学也特别多,在每天的生活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发生,好的事情让他们开心,坏的事情让他们心烦,不过,无论如何,他们总能坚强的面对。更加的热爱生活和身边的人。

读到这里,我在想,爱是什么?爱,每天都在我们身边,我们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有父母对我们子女的关怀,有朋友之间的关心,有老师对学生的关爱等等。

如果我们能够懂得爱自己爱别人,对于我们帮助别人要不求回报,对于别人帮助我们要心存感激,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整个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了!

《爱的教育》读后感(篇二)

今天我阅读的是一本感人的书。书名叫《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写的。

上作文班时,老师发给我们,叫我们阅读。我读了其中的一篇,标题是《弗洛伦萨的小抄写匠》。讲述了一个孩子的父亲除了白天做工,每天晚上还抄写便条挣钱。孩子为了为父亲分担,等父亲十二点钟上床入睡的时候,孩子便偷偷下床,帮父亲抄其余的便条。那个孩子又因睡眠不足,而影响到学习,被父亲责备。有一次,那个孩子晚上又在抄写便条,抄着抄着,有一本书掉到地上。父亲被惊醒,蹑手蹑脚地走到书房门前,看到儿子在帮自己抄便条,心里很感动。

我很喜欢这篇故事,因为那个孩子不怕辛苦,一直帮父亲抄便条,就算父亲责备他,他也没有怨言。

我感觉这本书最感人的地方,是父亲发现自己以前抄的那么多的便条,原来有些是儿子在帮自己抄。自己感到很惭愧,之前还一直伤他的心。举一个例子就是:父亲使劲地吻着儿子的额头,哽咽地说道:“我全明白了,全知道了,是我,是我请你原谅,我的小宝贝,来吧,跟我来。”“快亲亲这孩子吧,三个月来他一直不睡觉,为我受苦,给我们挣面包吃,我却只管伤他的心!”父亲不了解实情,就随便指责那个孩子,真不应该。

我感觉这本书很适合我们阅读,我从书中获得到:父母有困难的时候,要多帮父母分担一下。

这本书是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

《爱的教育》读后感(篇三)

爱是什么?爱是一种空气,在我们身边,但又不可缺少。爱是什么?爱是人的一种情绪,如果缺失,人生便会乏味。爱是什么?爱到底是什么?直到我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我才知道爱是何物。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日记小说。一共100篇,里面都是极具爱的故事,字里行间虽描写扑实,但又让我感到了人间的温情——爱。

就拿这里面令我最感动的,《少年爱国者》来说吧!

主人公为了自己国家的尊严,而拒绝他人的物质利诱。如果是我,遇到这种情况估计不会拒绝。我想大多数人应该不会放弃嘴边的大肉吧!这又不得不让我赞叹这个少年的品格。或许这就是爱——对祖国的爱。还有《万里寻母》这一篇,主人公为了寻找他的母亲,走过了不知多少个日夜,走破了多少双鞋,翻过了一个又一个“大山”。这不仅是对母亲的爱,更是一种信念,一种持之以恒的信念。

合上书本再来看看我。,既没帮过母亲,为母亲做有意义的事,还只会让母亲帮忙,相观之下,我们是何等的懒惰啊!更有一个故事一直被我铭记在心。《一个不幸事件》罗贝蒂为了救一个和他毫无相关的孩子,失去了一条腿,这是多么勇敢啊!如果我是她,我一定不会去救,因为我不需要用我的一条腿换别人的一条命。与罗贝蒂相比我真是太渺小了!为什么我没有这无私奉献的精神呢?为什么我没有这对陌生人的爱呢?

如果你读完这本书,你就会发现,爱有很多种。在我看来,爱可以是爱国,是善良,是侠义,是英勇是宽大,是无私,是令人感动。而你用友爱的心对待别人,可以让别人也对你有友爱,正如插班生小男孩那样,他对同学、老师、家长都用心对待,之后别人也被他感动,用爱对待其他人。用爱对待别人,这是书本给我最大的精神财富。

《爱的教育》读后感(篇四)

书籍,像一个巨大的宝库,它让人得到知识、从书中明白 宝贵的道理。《爱的教育》,却让我感受到了人世间的真情。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德·亚米契斯的代表作品。它自从 1886年问世以来,成为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手中读物,《爱的.教育》被翻译成数百种文字与方言,广泛流传于多个国家,深受读者的喜爱。

《爱的教育》讲的是一个三年级学生恩里科在一个学年所发生的事,以日记的形式被记录下来。一则则老师讲的"每月故事"、一件件平凡、细微的事,向我们讲述了师生之情、父子之爱、朋友之谊,人性的善良与纯洁,和爱祖国、爱社会的精神。作者用这些爱的钥匙,打开了我们的心扉;用这些故事,展现了人性之美。

生活之中处处充满了爱。处处充满了美好的字眼。读了《爱的教育》让我明白了人间的爱,是多么伟大、是多么重要。对国家、对社会有爱,是每一位公民应该明白,应该去对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与爱。朋友之间的友谊,是需要双方的真诚与付出。做人,要敢作敢当,做错了就要改,不能面对自己的过错时,不但不该,还去逃避、不敢面对、那你的生活就不会精彩。

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贡献的人多了,就变成了大爱,这个时间将十分美好。读了《爱的教育》让我懂得了很多,所以建议大家也去读一读。

《爱的教育》读后感(篇五)

记得在一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活动,各班都要交换书本,我换来了一本《爱的教育》。可是,这本书我却搁在了一边,直到现在才重新拿起,把它读完。

这本书的主题是“爱”。它以一个男生安利柯的口吻,通过日记的形式,纪录了身边各种各样的爱。有一个故事让我非常的感动,这是安利柯的老师讲给大家听的。有一个小男孩,因为老是调皮捣蛋,所以他的祖母给他讲了一些非常重要的人生道理,小男孩受到感动,下定决心要改正坏毛病。碰巧,这时他们家来了两个凶狠的强盗,他们盗走了小男孩家的许多钱财。强盗抢完东西,走之前还给了小男孩的祖母致命的一刀,小男孩为了保护祖母,自己奋不顾身地扑了上去,祖母安然无恙,小男孩却中刀身亡了。这个小男孩拥有舍己救人的精神,为了救祖母,宁可付出自己的生命!在小男孩临死之前,他还不停地向祖母保证,自己要做一个好孩子,他实在是太令人感动和尊敬了!

这本书中,有许多善良、正直、有爱的孩子,他们个个都令我喜欢。特别是温和的大个子卡隆,他总是去帮助班级里弱小的同学,爱为他们打抱不平。他们班上还有一位同学,他的父亲原来是一个粗暴的酒鬼,总是虐待自己的儿子。可他的儿子却依然努力读书,最终得到了一个大奖,这是他的父亲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成了一个合格的好父亲。

《爱的教育》里,有父母的爱、同学的爱、老师的爱、民族的爱、祖国的爱……只要我们能像书中的那些同学一样,懂得感受爱、理解爱和付出爱,我们的生活就会处处充满爱,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更加温暖、更加美好!

《爱的教育》读后感(篇六)

读完了《爱的教育》后给我的第一感触,那就是——爱。

这本书是以一个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记来透视日常生活中的学校和家庭关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以及父母,兄弟姐妹间的天伦之爱。

爱的教育文字虽然简单朴实,所描写的也是极为平凡的人物,没有跌岩起伏的情节,没有引人入胜的悬念,但是,其中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会让人感受动不已。这也是亚米契斯先生的文章的成功之处。《爱的教育》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虽然我没有流泪,可是我的心已经承认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字里行间,都抒发了作者本人对爱的理解。这种情感是普通的,确实不平凡的。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这也是为什么爱的教育被评为爱的魔法书的原因。《爱的教育》告诉我们: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都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只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而已。一想到自己曾经忽略一些平凡而又温暖的细节时,心就好痛。我真的很后悔没有珍惜自己所拥有的,每次当要失去的时候,才知道事物的珍贵。是的,人们总是那么在乎一些大恩大德,但是却让一些平凡温馨的瞬间,在自己的心中偷偷地溜走了。“爱”是我们每个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可是,有时候,我们也常会忽略周围的爱,这些往往都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而没有细细地加以体会。但是如果你加以体会,你会感觉到:人生,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东西啊!如果人生是一场戏,我觉得应该给这些平凡而又难忘的瞬间一个特写。尽管我知道时间不会给我多余胶卷,这些瞬间也许只会成为我们心中无足轻重的片段,被时间剪掉,那些瞬间,永远只是我们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中的一朵小小的花。但,我仍愿意用自己的心去迎接幸福。尽管幸福那么短暂。《爱的教育》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爱的一些思索。

首先《爱的教育》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飞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它的力量究竟有多大,竟使人们宁愿葬送自己的生命来挽救爱?带着这个问题,我与这个意大利小学生一起长途跋涉,去探寻一个未知的答案。一个四年级小学生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对祖国的爱,这一切的一切,使人读之,尤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在这当中,我找到了答案。虽然并不像想象的那样特殊,但真的让人觉得很温暖。爱比珍珠更宝贵,比糖果更甜蜜,比水晶更晶莹,比群星更璀璨,爱是一种感觉,是一种令人快乐,人人都想要而又用金钱买不到的感觉。爱能够将心中的恨化为勇气,它使你微笑地面对生活,使你倔强地反抗命运,它是还魂的仙草,给罪人新生,他是慈爱的母亲,唤浪子回头,它既是一种获得,又是一种牺牲。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命运不会让你白白付出,它会用人间最珍贵的爱来回报你。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为它无影无形,所以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它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成为了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如亲子之爱,如此平凡,但很多人都无法感觉到。安利科有一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为什么呢?我思考着。最简单的东西往往最容易忽略。人类是那么伟大,难道竟不习惯人间最平凡的亲情吗?《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是我们所比不上的,同时也是令人羡慕的。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就连我这个外国读者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引起了我深深的沉思。而面对现在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而不是为孩子的错误找理由,但为什么仍有父母溺爱自己的孩子呢?当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的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读了《爱的教育》,我走入安利科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同时这份心情,也将我在成长道路上碰到的痛恨,化为了战胜困难的勇气。这是我获得的意外收获。

有时候,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常常会怨天尤人,就好像全世界都在跟我们作对一样,甚至抱怨这世上没有人爱自已,有的想更悲观,则会自杀,表示他的抗议,这多可悲呀!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世界上最大的幸福就是坚信有人爱我们。”其实,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我们周围的一切,一定会发现,在这个世界上,居然有那么多人疼我、爱我、帮助我、我多幸福呀!当你能够感受那份极为普通的爱的时候,相信你一定不会吝惜付出你的爱心给一些需要帮助的人,是不是?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不是吗?在《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确是是这样但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小到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大到捐献骨髓,献血,帮助希望工程……虽然如同空气般的爱有时会被"污染",甚至"消失",但这一切,都是值得珍惜的。所以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朴实语言中深厚的爱,我想这部好小说将会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从别的岁月里飘进我生命中的云朵,不在落下雨滴,也不再刮起风雪,只把那融入大自然的爱的色彩,挥洒于我蔚蓝的天空。四季的风吹动着岁月的风铃,奏响迷人的恋曲,如流星般划过天际,仿佛一首纯真的抒情诗、一支幽婉的小夜曲,荡漾在我心头。我感激上帝,谢谢他将我变成人类,这样我才有机会,体验爱的生活。朋友们、请你带着一颗圣洁的爱心,投入到全世界中。你会发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请乘上“爱”的小舟,走完属于你自己的爱的人生。

《爱的教育》读后感(篇七)

心灵不在它生活的地方,但在它所爱的地方。这是英国的一句谚语,看到这个,我想到的只有爱这个字,爱是什么?我一直在寻找一个答案。小时候,大人们总是在我面前提起爱,我问他们:爱是什么?他们摸摸我的头说:长大你就知道了。现在我长大了,却还是找不到一个真正的答案。

爱是什么?在《再塑生命》中,海伦凯勒也曾这样问。她的老师告诉她,爱在心中。刹那间,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感觉到有无数无形的线条正穿梭在我和其他人的心灵中间。爱是时而无形时而有形的动心,它需要我们用心体会。爱是摸不着,看不到的东西,没有它,我们便不想再生活下去。它给我们幸福,快乐,笑容,勇气,坚强这些美丽的东西。爱,是这个世界最美丽的东西,没有任何言辞能够描述它,没有任何语言能够翻译它,没有任何人能够解释它的含义,它就是我们的生命源泉。

《爱的教育》让我深深感受到爱的存在,安利柯和他的小伙伴之间美丽的友谊,师生之爱,亲情之爱,祖国之爱,这些充满了人间温情的故事催人泪下,故事里的每个人都有着一颗美丽的心灵,他们的正义之心鞭策着我的心灵,他们的善良触动我的心弦,他们的恒心和毅力促使我变得更坚定,他们的天真让我看到了世界的美丽。

对世界而言,善良,正义,勇敢正是现在的人们所缺少的,也正是这个世界需要的。善良编织爱,正义升华爱,勇敢创造爱。只有爱才能使世界美丽,只有爱才能改变人性,只有爱才能维持生命。在洒满爱的世界,每个人都是幸福的,而我们需要那样的世界,用我们的双手创造这样的世界,让贫苦的人们拥有幸福,让流浪的小孩拥有幸福,让孤单的老人拥有幸福,让世界不再有黑暗,不再有饥饿,不再有欺凌,不再有孤单,不再有压迫,只有爱。我们可以做到,让心回到最初,人之初,性本善回到最初的善良之际,并维持,那么世界便不再有邪恶。

原点是最初的美好,善良能够创造爱。爱是最美丽的东西,我们需要它。我相信,善良无处不在,我相信,爱无处不在。爱是什么?我解答不出来,但我知道,就连时间也无法带走它,它是一个永远都在脉动的生命,它让我们感受美好,谁都离不开它。

《爱的教育》,教育我们应持有善良之心,为他人,为自己创造爱。

《爱的教育》,让我体会了最美的事物爱,带我畅游爱的世界。

《爱的教育》读后感(篇八)

爱的教育读后感,爱的教育读后感400字

读《爱的教育》有感

这一个星期,我一直在读《爱的教育》这本书,今天看完了。我觉得这本书很好,对我很有教育意义,尤其是其中的几篇每月故事。有:《万里寻母》、《小英雄费鲁乔》、《好友卡隆》等等。今天我讲讲《小英雄费鲁乔》的故事吧。费鲁乔是个英雄,有两个强盗到他家抢劫,一个强盗掐住奶奶的脖子,一个强盗用腿夹住费鲁乔的脖子,不让他跑。强盗还翻他家值钱的的东西。费鲁乔为了自己的奶奶不被强盗杀死,他自己却被强盗杀死了。他真是一个勇敢的孩子,我要向他学习!

论自由的读后感1500字8篇


读后感大全内容专辑推荐:“论自由读后感”,敬请浏览。

在上学的时候,老师会经常要求我们会写读后感。在读作者写的作品,我们常常被书中的内涵折服。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应以写“体会”为主。您是否正在考虑如何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下面是我们精心为你整理的“论自由的读后感”,请马上收藏本页,以方便再次阅读!

论自由的读后感 篇1

《论自由》一书是十九世纪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和经济;自由,感性来讲,即简简单单能做到自己想做的事情;在阅读《论自由》过程中,我不得我承认以我尚浅的经;首先,在思想自由方面,密尔具体讲述了人们对于意见;其次,在讨论自由方面,密尔认为真理只能来源于讨论;《论自由》一书写于十九世纪的英国,当时正是资本主;

《论自由》一书是十九世纪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和经济学家,近代自由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约翰?密尔最具代表性的着作。书中论述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公民自由权利,阐明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并提出了自由的各项原则。在本学期形势与政策老师的推荐与指导下,我有幸拜读如此佳作,以下为读后感。

自由,感性来讲,即简简单单能做到自己想做的事情。在阅读《论自由》前,我似乎从未深刻地思考自由的意义,只是在高中课程的学习中见到了解到古今中外各阶级人民追求自由的运动与观点孔子、孟子、伏尔泰、华盛顿、甘地、严复等,他们的事迹及观点都曾烂熟于心。是的,自由是人类一个永恒的主题,从古到今,无数的人们追求它,无数的思想家关注它,并试图为它找到理论支撑的基础。

在阅读《论自由》过程中,我不得我承认以我尚浅的经历与学识实在无法逐字逐句地领会到其深刻而博大的内涵。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在书中最感兴趣且触发感受的是书中所言第二部分关于论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

首先,在思想自由方面,密尔具体讲述了人们对于意见的分歧,密尔认为不能强迫异议的人沉默。他在书中提到,人类要使那一人沉默并不比那一人(假如他有权力的话)要使人类沉默较可算为正当。我曾在高中政治课的哲学课堂上遇见这句话,印象颇深,时至今日才知是出自密尔先生的《论自由》。当对于自己思想或意见与他人的意见冲突时,密尔认为对不同意于那个意见的人比对抱持那个意见的人甚至更甚。假如那意见是对的,那么他们是被剥夺了以错误换真理的机会;假如那意见是错的,那么他们是失掉了一个差不多同样大的利益。这几句话令我深省,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难免会和他人发生分歧,但重要的是要有宽容的心,我们应承认分歧的存在。每人都深知自己是可能错误的,可是很少有人想着有必要对自己的可能错误性采取什么预防办法,所以我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应该多多听他人意见并尊重他人,要宽容地给予人们充分的思想自由。用一句中国的古话来说便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谦逊地做到这一点,这不失为一个追求理性和真理的人的做法。

其次,在讨论自由方面,密尔认为真理只能来源于讨论,来源于不同意见的争辩。他指出我们之所以能够认定某些意见为正确,正是以有反对它和批驳它的完全自由为条件;而且也别无其他条件能使一个象具有人类精神能力的东西享有令他成为正确的理性保证。人类之所以能够得到正确观念,根源在于人的错误认识不断被改正。而改正错误,凭借的正是经验和讨论。并且密尔认为允许讨论的主题是不应当受到限制的,不应存在某些不许讨论的禁区,不能说某些信条对于社会福祉是这样有用,以至于禁止讨论。这使我设身处地想到了我们当今所处的网络环境,近年来,随着中国互联网的爆炸式发展以及全球网络的开放性,我们除了看到互联网平台成为中国民众表达意见、参与决策、监督政府的重要手段,同时也难免产生激进言论、煽动言论、反动言论等弊端。然而依据密尔先生在《论自由》一书中所言,我们的并不能因此禁止在互联网中的讨论自由,剥夺中国网民浏览部分网站的权利,这不仅限制了我们的娱乐活动,也阻挡了我们听见来自世界范围内讨论意见的声音。

《论自由》一书写于十九世纪的英国,当时正是资本主义蓬勃发展时期,我们知道在此时期人们对于自由的渴望一触即发,社会民众也亟需关于自由的讨论。然而即使在不同年代、不同社会中,自由的尺度是不同的,人们的价值观也不尽相同,我相信《论自由》中的理论推及至今,也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仍对于人们自对由的理解有着极强的启迪作用。因为自由并不会因为时代、社会的进步而淘汰,自由是我们永远值得思考和追求的。

论自由的读后感 篇2

《论自由》论的自由主要可分为三个,第一,论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第二,论个性自由;第三,论社会对个人自由的限制。

首先谈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它包括一切人们对事物的意见看法进行表达的自由。在密尔眼中,不受限制的思想自由对个人和社会意义深远,思想自由能发展人的个性,并最终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相反,如果用一种外在的标准或通过权威的力量去限制或压制人们的各种意见,将会妨碍个人和社会的进步。

书中有言“迫使一个意见不能发表的特殊罪恶乃在它是对整个人类的掠夺,对后代和对现存的一代都是一样,对不同意于那个意见的人比对抱持那个意见的人甚至更甚。假如那意见是对的,那么他们是被剥夺了以错误换真理的机会;假如那意见是错的,那么他们是失掉了一个差不多同样大的利益,那就是从真理与错误冲突中产生出来的对于真理的更加清楚的认识和更加生动的印象。”

也就是说,在密尔看来,即便一个错误意见全部错误,正确的意见包含了全部真理,那么,不允许人们讨论和提出挑战,就意味着持有真理的人们实际上会不再思考以至于成为一种偏见,也就不会对这个道理的理性依据有领会和认知。而作为正确的真理,由于这样也会出现逐渐丧失其真理地位的危险,也阻挡了这个真理实际上的效力。因此,倾听他人的不同意见,永远不窒闭他人的意见和思想,不干涉他们的思想和讨论,而且要欢迎任何形式的讨论,才能让社会整体更加接近真理。

人们拥有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后,因为思想的不同,个性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于是便谈到了个性自由的问题。密尔调发展个性是个人独立、个人解放的根本要求:“凡是听凭世界或者他自己所属的一部分世界代替自己选定生活方案的人,除需要一个人猿般的模仿力外便不需要任何其他能力。可是要由自己选定生活方案的人就要使用他的一切能力了。”

想一想刚刚集体结束统一高考、又迷茫地不知如何选大学和专业的考生们,他们的生活方案不就是别人代替自己选定的吗?僵化的考试除了需要遵循固定的套路、需要“猿般的模仿力”之外又需要什么其他的能力呢?

人的个性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个性自由理应得到推崇。为了给每人本性公平的发展机会,就必须容许不同的人过不同的生活。然而看看中国几千年来的专制制度,无论是打着三纲五常、“亡天理灭人欲”,还是以国家、集体的名义阻碍个人追求,实质都是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

在论述个性与发展是一回事之时,密尔强调只有培养个性才产生出或者才能产生出发展得很好的人类。而且,密尔还强调,首创性是人类事物中一个有价值的因素,以及坚持天才的重要性,坚持让它在思想上和实践上都得自由舒展的必要性。我们不能试图用一个模子来范铸人们,应对个性的任何显著表示宽容,只有支持鼓励自由和境地的多样化,这两个人类发展所必要的条件的发展,才能使个性保住它的根据,避免个人性格的各项情况日益趋于同化。纵观近现代富强起来的欧美国家,无一不建立在一个个有独立人格、公民素养的国民之上。

谈到社会对个人自由的限制,密尔指出“任何人的行为,只有涉及他人的那部分才须对社会负责。在仅只涉及本人的那部分,他的独立性在权利上则是绝对的。对于本人自己,对于他自己的身和心,个人乃是最高主权者。”

这一点其实是个人自由的界限的再阐述,只牵及到私人的个人行为不应当受社会的干涉,特别是不能因为公众的喜好厌恶而强制“异端”也要和他们一样“统一”。

而什么时候公权力可以干涉个人自由呢?密尔认为:“人类之所以有理有权可以各别地或者集体地对其中任何分子的行动自由进行干涉,唯一的目的只是自我防卫。这就是说,对于文明群体中的任一成员,所以能够施用一种权力以反其意志而不失为正当,唯一的目的只是要防止对他人的危害。”

举个例子说吧,比如对罪犯的惩罚、剥夺他的自由就是为了防止其对他人的危害。只有当个人的行为危害到他人利益时,个人才应该接受社会的或法律的惩罚。社会只有在这个时候,才有权对个人行为进行裁判,并对他进行强制判决。政府对个人自由的干预,只应是为了防止他人利益被损害,不可以更进一步,社会不能非法干涉个人合法自由。

每本书的存在都有其价值,我们不能一味否定,也不能一味肯定。我认为“自由主义”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自由主义主张的就是个人的自由,但这是法治之下的自由。因此,为了让每个人享受

论自由的读后感 篇3

自由,是人类一个永恒的主题,从古到今,无数的人们追求它,无数的思想家关注它,并试图为它找到理论支撑的基础。

有的思想家从“人之本性”的角度论述它。塔西佗说,“追求自由是人至高无尚的心向”;英格索尔说,“自由之于人类,就像亮光之于眼睛、空气之于肺腑、爱情之于心灵”。

有的思想家从“天赋人权”的角度论述它。韦伯斯特说,“上帝只将自由赐给热爱自由的、并随时准备保卫它的人”;塞万提斯说,“自由是上帝赐给人类的最大的幸福之一”;卢梭也说,“人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还有的思想家,看到了个人自由不是孤立的,是与其他人的自由联系在一起的,开始思考个人自由与他人自由、社会自由的关系,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就说过:“不能制约自己的人,不能称之为自由的人”;孟德斯鸠则是从法律的角度论述自由:“自由不是无限制的自由,自由是一种能做法律许可的任何事的权力;《法国国民公会宣言》中也提到,“一个公民的自由是以另一个公民的自由为界限的”。

这些论述往往充满感情上的震撼力,但缺少理论上的说服力。自由到底是什么?自由为什么是个好东西?一个社会为什么要使它的成员保持自由?一直以来,很少有人对这样的问题进行过系统的思考。

对这些问题给出让人满意答案的,是19世纪英国思想家密尔的《论自由》。在该书中,密尔探讨了自由的涵义、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个性自由、社会权威的限度以及个人自由不受政府干涉等问题,可谓为自由主义的新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论自由的读后感 篇4

《论自由》被密尔认为是其最有生命力的著作,原因在于这本书成为了一种单一真理的教科书,这一真理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变革而愈加突出:性格的多样化对人类和社会及其重要,让人类可以向无数的、乃至相冲突的方向充分发展。洛克证明了政治自由的合理性,而密尔作为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则把自由从政治领域延伸到了个人领域。

密尔《论自由》的目的在于界定群己权界,提出了关于自由的两个原则:个人在不伤害他人利益的情况下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国家或社会如果要干预个人行为,唯一的动机是社会保护。在这两个原则的支配下,任何个人的行为,在不涉及他人的情况下,他成了个人的最高主权者。因此,个人自由成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边界:你的自由,我的边界;我的自由,你的边界。自由的含义体现为严复所归纳的“自为造因,自受报果”。在国家与个人的关系当中,自由的意义则体现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个人自由拥有的不被他人干涉的空间,是个人对自己行为的充分自主,对行为结果的自我承担。在个人自由发展的环境中,个人的独立性不断培养出来。个人拥有的自由保证了个人不需要对权力的唯唯诺诺,国家对个人空间的不干预,使得国家对个人的思想不能一致化。密尔在《功利主义》中提出,快乐分为高级快乐和低级快乐。高级快乐是精神上的快乐,而低级快乐是物质上的快乐。人们只要经历了这两种快乐,就会更加享受精神上的快乐而非仅仅追求物质快乐。因此,自由提供给个人的是精神上的快乐,是个性的自由发展。如帕斯卡尔所言,人是一支会思想的芦苇。人区别于动物正是在于人是会思想的动物,思想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原因。对自由的渴望,是每一个人本能的需求。

自由对个人的充分发展,更是社会进步的前提,是人类幸福的基础。功利主义认为,幸福是人们追求的唯一目的,而幸福也是多元的,自由、正义、美德、诚信等等都是实现幸福的手段。自由所实现的当然是“最大多少人的最大幸福”。密尔写到,“一国当中,人们性格的多样化,然后国家才有具有活力。”个人自由培养的独立性的个人,是社会进步、国家强大的重要基础。自由社会带来的是自由的、异质化的个人,异质化的个人带来的是思想的创新,人们智力水平的提高。因为在专制社会中,个人根本无自由可言,权力对思想压制有本能的爱好,这种压制带来的是众多同质的愚民。愚民是专制者巩固权力的手段。因此,人民越是独立,国家越是强大。迪尔克姆认为,分工越细,个性越鲜明,每个人对社会和其他人的依赖性越深,因而社会整体的统一性也就越大。“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个人自由是异质化个人的保证,异质化个人是形成一个有机社会的条件。霍布豪斯认为,自由主义的核心是懂得进步不是一个机械装置的问题,而是解放活的精神力量问题。好的机制必须能够提供渠道,让这种力量通行无阻,使社会结构生气勃勃。

另一方面,个人自由的确立,是对国家的一种约束。密尔看到了民主政治中,少数服从多数所产生的“多数人暴政”。专制的武断是可以看得见,但多数人暴政带来的后果却总是在无形当中,其影响是所有人都难以逃避的。可以说,多数人的暴政产生的恶丝毫不亚于专制产生的恶。多数人暴政在托克维尔《论美国民主》中得到了充分的论述,作为同时代的思想家,密尔在《自传》中坦言,对多数人暴政的论述受到了托克维尔思想的影响,他们都意识到了民主政治中多数人利用民主的工具对少数人自由的压迫。密尔对个人自由的呼吁,目的在于防止群体对个人的干涉,损害个人的自由。《论自由》提出的两个原则,是对群体和个人权力界限的划定,更是对个人自由的保护,和对群体权力的约束。个人拥有的对自身行为的自主权,是一种个人权利不得随意侵犯的权利,要求国家权力作为群体组织对个体权利的尊重。

个人自由对群体的约束,使得国家的职能须重新界定。密尔对实现自由要义的要求是政府“代民之谋不若听民自谋”。民众之事,让政府来做,不如让民众自己来做,因为最关乎民众切身利益的事情,他们知道怎么做最合适。如果民众所以的事情都需要政府过问,那么政府的权力将会越来越大,这样势必对剥夺个人的自由。在个人与国家关系上,自由的实现需要个人权利的可捍卫,国家权力的可控制。霍布豪斯在《自由主义》提出,国家的职责是为正常健康的公民创造自食其力的条件。为确保个人的自由,政府所做的是提供一个个人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社会环境。因此,密尔认为,国家最重要的天职在于扶植国民,培养他们独立自治的能力。为促进公民独立自治的培养,国家权力必须下放,赋予地方权力更多的自治性,鼓励基层民众自主管理。这也是托克维尔在《论美国民主》中所发现的:美国民主的要义在于地方自治组织的发达。

19世纪是自由主义蓬勃发展的年代,各种自由学说不断涌现。密尔对自由理论的阐述,之所以在如今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力,恐怕在于个人自由是每一个人发展都不能或缺的,这是“对个人自由最动人心弦、最强有力的辩护”。这样一种渴望没有地域之分,没有民族之分,它仅仅是人们内心最本能追求,是对黎明前黑暗的一声呐喊。自由就像是一束光,对生在光明中的人们如此司空见惯,但对黑暗却具有强大的穿透力。

论自由的读后感 篇5

《论自由》成书于1859年,100多年后再读此书,仍然觉得很有启发,很多观点用在当下也毫不落伍。如果说,真存在所谓符合社会规律性的言论,那《论自由》中的某些观点应该也可以归入这类言论。

一、第一章内容简单梳理

第一章厘清了本书所讨论的自由的范围。对于自由的讨论,历来是哲学界、政治学界、法学界的热门论题,经久不衰。本章开始就提到,这篇论文不是所谓意志自由,这里所要讨论的是所谓公民自由或社会自由,也就是探讨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权力的性质和限度。

在这个前提下,作者又开始讨论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的自由。历史上的自由,是对统治者暴虐统治的防御。这时候,爱国者的目标就在于给统治者运用权力划定一定的限制,而这个限制就是他们所谓的自由。谋取这种自由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取得统治着对某些自由权利的承认。另一种是通过宪法。但是现在(指作者的时代),“人民对于管治者之成为一种独立的权力而在利害上与他们自己相反对时,已不复认为是一种自然的必要。”人们可以选出自己的代表对国家进行治理,并且可以随时撤换,意义已经大于对统治者权利的限制,“统治着应当与人民合一起来,统治者的利害和意志应当就是国族的利害和意志。统治者的权力,就是国族自己的权力。

以此,有人认为“人民无须限制自己施用于自己的权力”,作者对此做了反驳,实际情况是,“人民会要压迫其自己数目中的一部分;而此种妄用权力之需加防止正不亚于任何他种。”“要限制政府施用于个人权力这一点……也仍然丝毫不失其重要性。”作者又进一步指出,“当社会作为集体而凌驾于构成他的个别个人时,它的肆虐手段并不限于通过其政治机构而做出的措施。”仅防御官府是不够的,还要防御得势力舆论和得势感想的暴虐。集体意见对于个人独立的合法干涉,界限在哪里?他首先肯定了舆论的作用,即“很多不宜由法律来起作用的事情,还要由舆论来办。”作者通过分析,认为决定那些在法律惩罚或者舆论支持之下的行为准则的主要东西,是社会的好恶或社会中一些有势力的部分的好恶。

二、几点感想

1、密尔骨子里体现出的作为资产阶级的自我优越感。读完第一章,我除了认同密尔很多观点外,也深深体会到他自身所表现出来的优越感。本书成于19世纪中下叶,那时候正好是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时期,思想界也非常活跃,密尔在第一章的论述中,很多地方没有论证,直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似乎很多观点是不证自明的。他所讲的自由是有社会条件的。比如,他认为,对于那种种族自身尚可视为未届成年的社会当中的一些落后状态,也可以置诸不论;在对付野蛮人时,专制政府正是一个合法的形式,只要目的是为着使他们有所改善,而所用手段又因这一目的而得以投现而显为正当。自由,作为一条原则来说,在人类还未达到借自由的和对等的讨论而获得改善的阶段以前的任何状态中,是无所适从的。但哪种种族族可以看作未届成年,哪些人是野蛮人?什么时候人类达到了借自由和对等的讨论而获得改善阶段?这些密尔都没有回答,从这些描述中,他并不认为,所有的人或者种族都配拥有他所说的自由。但他还在书中提到,在旧日,存在臣民或者某个阶级的臣民和政府之间的争斗时,那时的自由是指对于统治者暴虐统治的防御。似乎又把自由存在的时间维度拉长了。

2、密尔所强调的“对社会负责”标准只是描述意义上的,既没有说出它们的范围,也没有说出为什么会这样。比如,他强调,为了“自我防卫”或者说他人的利益的时候,个别的或者集体的违背个人意志是正当的。一个人仅需为涉及到他人的那部分才需对社会负责。凡系显一个人在义务上当作而不做时,就可要求他对社会负责,这是正当的。我在阅读过程中,特别想寻找一个答案,如何避免多数人的暴政?可惜没有找到。

3、密尔对“权力”讨论远远大于对“权利”两个词的运用。我只看了翻译版,没有看过原版,也没有了解过密尔的时代对“power”和“right"的认知程度如何。既然是《论自由》,我总觉得是讨论rihgt要多一些,但感觉这部分内容反而讨论power多一些。可能与论文开始提到的讨论主题有关,即“探讨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

4、密尔对法律和舆论的作用的描述令我很受启发。他意识到法律的惩罚性和舆论的压力对个人的影响,并且用很大的篇章介绍舆论问题,这是难能可贵的。他犀利的指出,一国的道德标准大部分出自占优势的阶级利益或阶级优越感。人们遵守的来自法律或者道德舆论的所谓社会准则,其实就是社会的好恶,或者是社会中占优势的势力的好恶。

5、密尔所主要讨论的是政治自由问题。即政府在限制人民自由方面的界限在哪里,正当性何在?人们所享有的社会自由主要有那些?这些都是政治自由非常核心的内容。对于政治学初学者认知政治自由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尽管我读完还有很多迷惑,但是对于密尔在观点上的干脆自信,以及论述上的逻辑性,还是很佩服。

理解比较浅薄,暂记流水账于此。

论自由的读后感 篇6

我读的版本是商务印书馆许宝骙译本,网上对这个译本颇有微词,希望有机会可以换一个更好的译本再读一遍。

密尔的自由不是形而上的自由,不是康德的那种高高在上的自由,他的自由限制在政治自由的范围里,是功利主义的自由。他的自由体现在伤害原则之上:“任何人的行为只有涉及他人的利害,个人就不必向社会负责交代。在只涉及本人的那部分,他的独立性在原则上则是绝对的。对于本人自己,对他身心,个人乃是最高主权者。”密尔的自由有点类似于以赛亚柏林的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集体不能干涉个人的自由,这属于消极自由;个人对自己享有最高的主权,这是积极自由。

《论自由》共有五章,第一章“引论”,告诉读者本书主要讨论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利的性质和限度,提出伤害原则;第二章“论思想自由和讨论的自由”,讲的是因为人们不可能达到真理,所以必须保留错误的意见,完全抹去与整个社会不同的意见是极端危险的,由此来捍卫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第三章“论个性伟人类的福祉的因素之一”,人按照自己的个性实现自己,不仅仅是达到幸福的手段,实现自己的个性就是幸福的一部分,社会应该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每个个体实现自己的个性;第四章“论社会驾于个人的权威的限度”,密尔在这一章确立了著名的伤害原则,讨论社会在什么时候可以干涉个人,社会如何正当地干涉个人;第五章“本书教义的应用”,在一些实际问题上如何运用密尔的自由原则,比如教育,饮酒,赌博等问题。接下来仔细讨论每一章都说了什么。

第一章:引论。

约翰米尔讨论的自由不是“自由意志”,和哲学家们讨论的自由是不一样的,他的自由是“对于统治者所施用于群体的权利要划定一些他所应当收到的限制”,自由是对权力的限制。密尔把自由牢牢限定在政治自由的范围里,不讨论在康德那里像神一样的,本体论意义上的自由。他觉得在他的年代全圈政府已经不是令人担忧的对象了,而是在民主的基础上怎么防止多数人的暴政,尤其是道德的暴政,密尔觉得大多数道德都是“阶级利益和阶级优越感的创造物,是社会中一些有势力的部分的好恶”。他要讨论的是集体意见能否合法干涉个人意见,这个限度在哪里?限度就是伤害原则。在引论里他也提到了功利主义,他说:”在一切道德问题上,我最后总是诉诸功利主义的,但这里所谓的功利必须是最广义的,必须是把人当作前进的存在而以其永久利益为根据的。”也就是说密尔的自由不是高高在上的,所有问题的第一因,功利主义是自由的前提。

第二章:论思想的自由和讨论的自由。

我觉得这是这本书最重要的一章。这一张主要捍卫了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捍卫的手段就是证明公众的意见也有可能是错的。密尔极力反对用公众权利压制个体的思想。“假定全人类统一持有一种意见,而仅仅一人执有相反的意见,这是,人类要使那一个人沉默并不比那个人(加入他有权利的话)要使全人类沉默较为正当。”他还说:“迫使一个意见不能发表的特殊罪恶乃在它是对整个人类的掠夺。”之后,密尔极力证明社会和政府会产生许多谬误,每个时代都曾抱有许多随后的时代视为错误荒谬的意见。任何意见都有被怀疑的权利,无论是道德问题或是宗教原则,如果没有少数人提出相反的意见,不保证他们的言论自由的话,整个社会和政府都会处于危险之中。除此之外,他还推重两个对立观点之间的共存和融合。“两种思想方式各借对方的缺陷显出自己的功用,也在很大程度上各靠对方的反对才把己方保持在理性和健康的范围内。

第三章:论个性为人类福祉的原因之一。

他觉得人应该抱有自己的个性。这一章显示出了密尔的多元论倾向,他说:”不同的人不能健康的生存于同一道德的空气里,正不亚于各种各样的植物不能健康的生存与同一物质和空气里。”密尔对个性的捍卫建立在言论自由之上,因为人类的真理是很难统一的,一套真理不可能适合所有人,意见的分歧时必然会产生的,所以,保存每个人的个性至关重要。“对于各种各样的个性只要对他人没有损害应当给予自有发展的余地。”这一章还还展示了密尔和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人性不是一架机器……它毋宁说像一棵树,需要生长并且从各方面发展起来,需要按照那使他成为活的内在力量的趋向生长和发展起来。”这种黑格尔风格的话出现在功利主义的著作里还蛮让人惊奇的,密尔算是吧德国古典主义和功利主义糅合在一起了。

第四章:论社会驾于个人的权威的限度。

这一章讨论人类生活中有多少应当派归个性,有多少应当派归社会。主要的观点就是:“凡主要关涉在个人的那部分生活应当归属个性,凡主要关涉社会的那部分生活应当归属社会。”根据伤害原则,自己的事情完全可以交由个性处理,只要不伤害到别人的利益。在涉及他人的利益时,就必须遵守规则。人可以特立独行,只要他不损害别人的利益,他要为自己的特立独行负责,别人不能干涉他,却可以在情感上不喜欢他:“一个人因为自慎或是个人尊严上具有缺点而当然会招致的他嗯情感方面的损失和因对他人权利有所触犯而应当遭到的谴责是不一样的。”

第五章:本书教义的应用。

最后一章他讨论了一些具体的零散的问题如何应用他的理论,比如贸易、求职、毒品、警察的权限、国家的权限赌博、饮酒、教育……

论自由的读后感 篇7

读完这本书,我更多的不是激动与欣喜,而是认同再认同。该书所有的文字都围绕本书的核心,即密尔在书中所说的本文的目的,力主一条极其简单的原则,使凡属社会以强制和控制方法对付个人之事,不论所用手段是法律惩罚方式下的物质力量或公众意见下的道德压力,都要绝对以它为准绳。这条原则就是:人类之所以有理有权可以个别的或集体的对其中任何分子的行动自由进行干涉,唯一的目的只是自我防卫或防卫队他人的危害。(这段话不是我复制的,而是一字一字的打出来的)。

我认为该书的核心与我本人之前的一个观点极其相似,即一个人行使自己的自由时不可以妨碍他人的自由。所以说,读完这本书,我并不是感到受很大的启发,而是百分百的认同。

其实,谈到自由就要谈到集体(所谓的集体)。一些集体的存在并没有很好的为集体里的个人带来福祉与利益,跟多的是为了这个集体中少数人的利益和权力,里面的大多数人是被加入的,他们的自由和福祉收到了名正言顺的侵犯。我不太喜欢集体里的多数的暴虐,即密尔所说的,人民意志实际上只是最多的货最活跃的一部分人民的意志,结果是人民会要压迫其自己数目中的一部分。其实,我觉得当中的少数人在数量上并不是少数,而他们的愿望与声音就这样被少数服从多数了。而服从的结果并不一定给集体带来很多好处。时间久了,可能就会产生奴性服从。这都是自由的悲哀!

其实,很多时候,若有什么意见被迫缄默下去,那个意见可却可能是真确的。有时候,一项任务没有被授予一个人而是另一个人,前一个人却可能是最合适的。比起占着茅坑不拉屎,我更讨厌资源被错误配置。

其实,小政府往往会给人民带来更多的福利,当然最好是世界各国都是小政府时最好,大政府的国家往往会侵犯小政府的国家。而不必要地增加政府的权利,会有很大的祸患,不仅对内部,而且也会对外部产生祸患。

其实,进步与自由是有很大正相关性的。密尔说进步的唯一可靠而永久的源泉还是自由,因为一有自由,有多少个人就会有多少独立的进步中心。当然我不赞同其唯一的字眼,但这个观点仍然可以很好的解释我们国家在创新上出现问题的原因。

自由的含义有宽容。的确,如果没有宽容或宽容度不够,那么自由也会受到压制,我们有时会对那些与自己本身、自己民族、自己家乡乃至自己国家不相符的行为举止或做事方式等表现出异样的眼光甚至憎恶等等,这其实是对自由的冒犯。

最后,我想说,去走自己的路吧,但也不妨碍他人走其自己的路!

论自由的读后感 篇8

很薄的一本书,晦涩的长句,让我如同咀嚼一块生硬的糟饼,咽不下吐不出。

密尔对西方自由主义思潮影响甚广,尤其是其名着《论自由》(OnLiberty),更被誉为自由主义的集大成之作,同时也与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一道,被视为报刊出版自由理论的经典文献。这部着作的要义可以概括为:只要不涉及他人的利害,个人(成人)就有完全的行动自由,其他人和社会都不得干涉;只有当自己的言行危害他人利益时,个人才应接受社会的强制性惩罚。这就是密尔所划定的个人与社会的权利界限,所以,1903年当严复第一次把《论自由》介绍到中国来时,书名就叫《群己权界论》。当我看到严复先生所翻译的这个标题,似乎这更是密尔所要表达的主旨。

整本书的建构清晰易懂,完全与其行文内容不同,开章引论,于后三章分述,末章叙述其应用。在《论自由》一书中,密尔所谓的个人自由是公民自由或社会自由。这也是他所论自由区别于前人如自然法学派,把自由看作是不依赖于社会,而是独立于社会之外的天赋权利。在老师在指定书目之前,我便有意地去尝试着去读这本论着,原因在于一次在网络上搜索,《论自由》是新闻传播学必读的课外读物,事实如此,密尔本书的重点也在于第二章《论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密尔在第二章的末尾总结论证了思想言论自由在认识上的意义,这里有必要摘抄下来,因为这一系列的论证对推动自由主义的发展和传播起了重要作用,并且使他在自由主义思想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论证如下:第一,若有什么意见被迫缄默下去,据我们所能确知,那个意见却可能是真确的。否认这一点,就是假定了我们自己的不可能错误性。不可能错误性的提出是密尔论证言论自由的重要论据,没有什么不可能错误,故而,任意意见都可能去发布。第二,纵使被缄默的意见是一个错误,它也可能,而且通常总是,含有部分真理;而另一方面,任何题目上的普遍意见亦即得势意见也难得是或者从不是全部真理:既然如此,所以只有借敌对意见的冲突才能使所遗真理有机会得到补充。密尔在这第二点上确定了错误意见的存在的意义,它之所以存在是对既存真理的一种补充,它有利于真理的完备性。第三,即使公认的意见不仅是真理而且是全部真理,若不容它去遭受而且实际遭受到猛烈而认真的争议,那么接受者多数之抱持这个意见就像抱持一个偏见那样,对于它的理性根据就很少领会或感认。这一点简直是太有说服力,反对意见的提出,就会逼迫持有者去说服反对者,而一旦持有者没有从根本上体会真理,那么只会被反对者所识破,只因为有反对者的存在才能使真理更好的被人理解。再者,第四点,教义的意义本身也会有丧失或减少并且失去其对品性行为的重大作用的危险,因为教条已变成仅仅在形式上宣称的东西,对于致善是无效力的,它妨碍着去寻求根据,并且还阻挡着任何真实的、有感于衷的信念从理性或亲身经验中生长出来。

相信《关于教育机智的读后感1500字8篇》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机智的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