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兰花有感

读兰花有感

读《张良敬老》有感。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可想而知读书多么重要,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一两本经典作品。在阅读了作品后,我想您对于这个作品有了更深的了解,有了想法和感触,为了不让它遗忘,最好是写一篇读书心得。您是否正在考虑如何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也许"读《张良敬老》有感"就是你要找的,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应该好好弘扬和传承。在这个暑假期间,我也阅读了许多本有关中华传统文化书籍,其中有一本叫做《中华寓言故事》,让我爱不释手。

《中华寓言故事》这本书讲的内容都是关于我们中华的优良传统,每一个故事情节精彩,寓意深刻。当我读到《张良敬老》这个故事的时候,我的触动很大。《张良敬老》这个故事讲述了张良刺杀秦始皇不成后到处流亡,在一座石桥上偶遇一位陌生老人,帮他捡回掉到桥下的鞋子,并且帮他穿上,从而意外获得了老人赠送的失传已久的兵书《太公兵法》。从这个故事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也要学习张良,做一个尊老爱幼的好孩子。

做到尊老爱幼其实并不难,当我们看到白发苍苍的老人不小心摔了一跤的时候,我们可以上前把老人扶起来;当马路上络绎不绝的车辆经过,吓得小孩子不敢通过时,我们可以带他们安全通过;当我们在公共汽车上看见老弱病残孕时,我们可以主动给他们让座;在家里,我们可以主动给父母盛饭,给他们捶捶背,谦让弟弟妹妹

我的爷爷已经七十多岁了,前不久,他不幸患上了脑梗塞。出院后,他依然行动不方便,但是还可以自理,于是,他坚持回到老家独自生活。每个周末,爸爸总是买好一些常用的生活用品和大米、青菜、猪肉,然后带着我回老家看望爷爷。看到我们回来,爷爷总是很开心,虽然他说话结巴了,不清楚了,但还是很爱和爸爸聊天,也很喜欢笑着。我呢,也会时不时地跟爷爷说几句话,或者东玩西玩,院子里热闹了,爷爷似乎也没有那么孤单了。我们不在老家过夜,每次离开,爷爷总是把我们送到大门外,我看到了爷爷的不舍。我觉得,能够回来看望爷爷,就是给爷爷最大的安慰和快乐。

孟子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学会了尊老爱幼,家庭、社会才会更和谐、美好。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张良敬老》读后感600字


读《张良敬老》有感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应该好好弘扬和传承。在这个暑假期间,我也阅读了许多本有关中华传统文化书籍,其中有一本叫做《中华寓言故事》,让我爱不释手。

《中华寓言故事》这本书讲的内容都是关于我们中华的优良传统,每一个故事情节精彩,寓意深刻。当我读到《张良敬老》这个故事的时候,我的触动很大。《张良敬老》这个故事讲述了张良刺杀秦始皇不成后到处流亡,在一座石桥上偶遇一位陌生老人,帮他捡回掉到桥下的鞋子,并且帮他穿上,从而意外获得了老人赠送的失传已久的兵书《太公兵法》。从这个故事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也要学习张良,做一个尊老爱幼的好孩子。

做到尊老爱幼其实并不难,当我们看到白发苍苍的老人不小心摔了一跤的时候,我们可以上前把老人扶起来;当马路上络绎不绝的车辆经过,吓得小孩子不敢通过时,我们可以带他们安全通过;当我们在公共汽车上看见老弱病残孕时,我们可以主动给他们让座;在家里,我们可以主动给父母盛饭,给他们捶捶背,谦让弟弟妹妹……

我的爷爷已经七十多岁了,前不久,他不幸患上了脑梗塞。出院后,他依然行动不方便,但是还可以自理,于是,他坚持回到老家独自生活。每个周末,爸爸总是买好一些常用的生活用品和大米、青菜、猪肉,然后带着我回老家看望爷爷。看到我们回来,爷爷总是很开心,虽然他说话结巴了,不清楚了,但还是很爱和爸爸聊天,也很喜欢笑着。我呢,也会时不时地跟爷爷说几句话,或者东玩西玩,院子里热闹了,爷爷似乎也没有那么孤单了。我们不在老家过夜,每次离开,爷爷总是把我们送到大门外,我看到了爷爷的不舍。我觉得,能够回来看望爷爷,就是给爷爷最大的安慰和快乐。

孟子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学会了尊老爱幼,家庭、社会才会更和谐、美好。

读《养老、敬老与孝顺》有感


读《养老、敬老与孝顺》 有感

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尊老爱幼是中国的传统美德,所以在对待老人这件事上,似乎没有任何可争议的地方,善待老人、尊敬老人、孝顺父母是一个有品德的人必须做到的事情。自从听过何品老师对养老、敬老和孝顺发表一番见解之后,感悟颇深,所有就这个问题也想谈谈自己的感受。

其实养老、敬老和孝顺,说的是三件事,看似都是对待老人的态度,实则完全不同,所以要分开来说。养老,自然就是赡养老人的事,待老人无力应付自己的生活之前,儿女应主动承担起照顾老人生活的事宜,让老人有饭吃有衣穿,尽可能让老人舒适悠哉,安享晚年;敬老,则是需要尊重老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只要对方是老人,就应该尊重,凡事都要让三分有礼貌,即便是老人有不对的地方,同样要礼遇;孝顺,则就是完全要遵从父母的意愿,绝不可违背,无论父母的决定是针对他们自己,还是儿女,还是更晚的晚辈,都必须全心全意去遵从。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三件事呢,今天我们就抛开道德不谈,用经济学或者说人的行动学知识来分析一下。

1.养老

养老是完全正确,一定要去做的,因为养老符合我们人类长远利益,是有利于人与人之间展开更长期有效合作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权利移交的问题。随着人年龄的不断增加,老人生活或生存的自理能力会逐渐下降,如果不去赡养老人,不去解决老人的后顾之忧,那么就难免出现权利争夺的场面,一面是老人紧握自己的财产权不放,不愿晚年过的凄惨悲凉,一面是儿女希望继承家业,使家族财产能够维持并壮大。虽然老人的体力已经不如年轻人,但智力却不熟儿女,即便是儿女能获胜,但冲突依然不利于家族乃至社会的长远发展;第二,一个人如果一直在努力提高自己的智慧,并且他也找到了正确的方法,那么他坚持的时间越长,他的智慧就会越高,所以老人虽然在体力上对家族不会有太多贡献,但在智慧上却还是有优势的,如果老人生活舒适且愿意为家族做点贡献的话,那么这是非常有利于家族利益的,会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所以赡养老人并不是一种美德我们才必须去做,而是在经济学或者功利的目的,要求我们必须去做,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我们的欲望与愿望。

2.敬老

敬老这种说法并不严谨,或者说不正确。我这么说并不是说不要去尊敬老人,而是说我们要尊敬的不仅仅是老人。我们要尊敬那些值得我们尊敬的所有人,那些做出值得尊敬的行为的人,无论他是老人还是年轻人或是小孩,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年龄并不能作为我们是否去尊重一个人的标准,这个人的行为是否值得尊重才是唯一的标准。这一点大家一定不陌生,因为在几年前网上就已经开始讨论敬老的问题了,“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的”正是说的这个道理。如果仅仅因为对方是老人,在他做出侵害他人利益,或者为人不齿的恶行时,还给他尊重,对人与人之间的长期有效合作是及其不利的,这不仅会对其他人不利,也会对老人产生不利。如果因为这种不公平的对待,导致其他年轻人避免与老人合作,那么老人的利益自然会受到损害。所以,我们没必要说敬老,我们要对每一个人表达我们的善意,在他行为合适的情况下予以尊重;对于那些不值得尊重的行为,无论对方是不是老人,都不应该去尊重,而是无差别的予以制止。

3.孝顺

当前面两个说清楚之后,这个问题就会变的简单。对于我们的父母,我们应该尽到赡养的义务,尽自己的可能让父母安享晚年,抛弃父母的行为和动物没什么区别,都是野蛮的行为。另一方面,对于父母的选择,涉及存在判断的,非对即错,没有谁干涉谁的说法,而对于价值判断,我们要予以尊重,当然这仅限于父母自己的选择,不得干涉他人,无论是儿女或者孙子辈。所以孝顺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我们只需要贴心地照顾好父母的生活即可,对于选择即价值判断,父母和儿女都不能去相互干涉,父母这个身份并没有赋予干涉儿女价值判断的权利,儿女也完全没有必要一定要对父母的话言听计从,不敢忤逆。当然,我们并不鼓励和非要和父母搞的势不两立,但一定不能被愚昧的传统道德束缚,对个人和家族都没有好处。婚姻历来是这方面的重灾区,因为父母的原因导致婚姻破裂或者某一方遭受不公的事情屡见不鲜,这都是愚蒙无知的表现。因此,对于父母不正确的行为,我们同样要予以反对,而不是唯唯诺诺的孝顺,这才是符合整个家族利益的。

所以,赡养老人是理性的表现,是我们要提倡的;尊重老人和孝顺则完全没有必要,我们要尊重所有值得尊重的人,对父母同样如此。当然,我们会对自己的父母表现出更多的尊重,那是因为人都是自私的,人性使然,但是我们决不能让愚昧的思想左右我们,受到孝顺的影响把父母一些不理性的行为也继承下来。

读《中国古代敬老故事》有感


我看过很多有趣的书,有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十万个为什么》、《毛泽东选集》等,其中《中国古代敬老故事》使我深受感动,受益匪浅。

这本书主要写了许多中国古代的人是如何敬老爱老的真实故事,如:岳飞敬师孝母、孔子的弟子子路百里负米、董永卖身葬父,黄香温席等。其中黄香温席的故事深深打动着我,更是触动激起了一个调皮任性的我要去孝顺父母的心。

黄香温席这个故事在中国古书上有着香九龄,能温席这样的记载。讲的是黄香小时候夏天和冬天的两个小情节:黄香家中生活很艰苦,五岁时,他的母亲就去世了。小时侯的他就非常孝敬父母,母亲去世了,他对父亲就更加关心、照顾。冬夜,天气特别寒冷,家里又没有任何取暖设备,的确让人难以入睡。黄香看书时,感觉很冷,手冰凉冰凉的。他想,爸爸一定很冷,于是,他跑到爸爸房间里,用自己身体的热量来温暖爸爸的被窝;夏夜,黄香家低矮的房子里非常闷热,而且蚊蝇很多。当大家都在外面乘凉时,黄香没有出去,而是拿着扇子把爸爸房间里的闷热消除,把讨厌的蚊蝇赶跑。黄香的这种行为都是一心为爸爸着想,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

看看故事中的小黄香,多么懂事,多么孝顺啊!可怜天下父母心哪个父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再看看看生活在幸福年代的少年朋友,那可就大不一样了。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不但没有像黄香那样孝顺父母,而是嫌父母唠叨、麻烦,甚至是顶撞父母。同学们,我们曾想过吗?这是对父母最大的伤害。当然,我也不例外,我从小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疼爱下成长,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公主般生活,养成了懒惰任性的坏习惯。记得有一次,妈妈说:女儿啊,你已经十二岁了,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了。今天妈妈教你洗衣服吧。玩游戏兴头正旺的我听了妈妈的话,不耐烦地说: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现代化生活时代了,做什么事情都是使用电器化了,都有洗衣机洗衣服了,哪还有人学洗衣服。妈妈,你跟不上时代进步了。妈妈满脸无奈地说:洗衣机洗衣服是方便,但是洗衣机洗的衣服,袖子和衣领是洗不干净的。不信,你就用洗衣机洗吧!听了妈妈妈的话,我满脸通红,惭愧地说:对不起,妈妈,以后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你要教我。妈妈听了高兴地笑了,我也笑了!我看到妈妈笑得那么甜蜜,使我深深地体会到,我只是做了一件我该做的事,妈妈竟然如此地开心。若是我们都能帮长辈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就是给予长辈们最大的快乐和安慰。从此我改掉了玩游戏的坏习惯,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了孝顺长辈们的身上,帮他们洗衣、做饭、扫地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看到爸爸妈妈开心,我心里感到甜滋滋的!

黄香温席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决定以后要向黄香学习,孝敬父母。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动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尽量让父母少为我操心,我也希望广大的同学们也从小孝顺父母,感恩父母。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用我们的双手去构建一座友善、孝顺的爱心桥梁吧!

读《中国敬老故事精华》有感 (500字)


自从我读了《中国敬老故事精华》这本书,引起我很长时间的思索,特别是《小黄香温席待双亲》这个故事,深深的打动了我。文章是写:古代有一个人,名叫黄香,九岁就以自己的才华和敬老而闻名。冬天的夜晚十分寒冷,小黄香读书到深夜,母亲让他休息,可他却先钻进了父母的被褥,父亲惊异的问他在做什么。过了一会儿,黄香起来说:“冬天寒冷,我为二老温一温席床好让二老歇息啊。”夏夜全家人都在院中乘凉,黄香却不知在屋里做什么,母亲掌灯到屋里一看,原来黄香在用扇子一下一下驱赶父母蚊帐中的蚊蝇,母亲心疼他,可小黄却说:“尊敬的父母,自古以来都是如此。”

看看故事中的小黄香,再看看现在的少年朋友,那可大不一样。现在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一个个都是掌上明珠。“小公主”“小皇帝”,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不知道怎么样爱才好。甚至七八岁还不会穿衣服,更不要提尊敬父母了,孩子想要什么,家长就给什么,孩子想要星星,家长就决不敢摘月亮。当然我也不例外,我上五年纪的时候才学会自己洗衣服,可从不爱洗。晚上,睡觉前袜子乱丢,鞋满天飞。早上,妈妈稍微叫迟了我,袜子和鞋,东一只西一只找不到,我就会站在地上跺脚,把嘴噘得高高的,妈妈只有哄我:“小祖宗啊,别闹了。”有时,爸爸想说我几句,妈妈总护着我。

以后,我一定要向小黄香学习,从我做起,从小尊敬父母,当然我也希望广大少年朋友也从小做起尊敬父母,做一个听话的孩子。

读《中国敬老故事精华》有感500字


自从我读了《中国敬老故事精华》这本书,引起我很长时间的思索,特别是《小黄香温席待双亲》这个故事,深深的打动了我。文章是写:古代有一个人,名叫黄香,九岁就以自己的才华和敬老而闻名。冬天的夜晚十分寒冷,小黄香读书到深夜,母亲让他休息,可他却先钻进了父母的被褥,父亲惊异的问他在做什么。过了一会儿,黄香起来说:冬天寒冷,我为二老温一温席床好让二老歇息啊。夏夜全家人都在院中乘凉,黄香却不知在屋里做什么,母亲掌灯到屋里一看,原来黄香在用扇子一下一下驱赶父母蚊帐中的蚊蝇,母亲心疼他,可小黄却说:尊敬的父母,自古以来都是如此。

看看故事中的小黄香,再看看现在的少年朋友,那可大不一样。现在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一个个都是掌上明珠。小公主小皇帝,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不知道怎么样爱才好。甚至七八岁还不会穿衣服,更不要提尊敬父母了,孩子想要什么,家长就给什么,孩子想要星星,家长就决不敢摘月亮。当然我也不例外,我上五年纪的时候才学会自己洗衣服,可从不爱洗。晚上,睡觉前袜子乱丢,鞋满天飞。早上,妈妈稍微叫迟了我,袜子和鞋,东一只西一只找不到,我就会站在地上跺脚,把嘴噘得高高的,妈妈只有哄我:小祖宗啊,别闹了。有时,爸爸想说我几句,妈妈总护着我。

以后,我一定要向小黄香学习,从我做起,从小尊敬父母,当然我也希望广大少年朋友也从小做起尊敬父母,做一个听话的孩子。

2024最新读后感:读《张良与黄石公》有感


今天,我读了《弟子规》这本书,书中有许多能体现出中华民族优良品德的故事,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张良与黄石公》这个极具感染力的故事。

故事中主要讲了汉代名臣张良,年轻时,一次在过石桥时见一位老人把自己的草鞋丢进了湍急的河水之中,老人叫张良捡回,张良出于对老人的尊敬捡回了鞋,可谁料,当他刚把鞋递与老人时,老人却又顺手将鞋丢进了河里,并再次让张良去捡,于是,张良不厌其烦地捡草鞋。这样,一连三次,最后张良终于将草鞋恭恭敬敬套在了老人脚上。老人满意地会心一笑,通过这件小事,老人看出了张良的道德操行,遂将闻名于世的《太公兵法》传授给他。此后,张良辅佐刘邦,为他出谋划策,最后一统天下。

这个故事是对《弟子规》中“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的最好解释,我很敬佩张良,他有一颗尊敬老人的心,还有忍耐和宽容的性格,虽然那个老人对他也不客气,张良依然做到不计较他的态度,而去帮助他。说到这里,一件让我感到十分内疚的事从脑子里油然而起,因为有一次,我在家里,妈妈叫我每周星期六去练习书法,而我却不想去,就对妈妈说:“我不去。”妈妈听了后十分生气说:“必须去,你写的字这么丑!怎么能不去呢?所以你必须去。”于是我就顶撞说:“我就不去。”于是妈妈便和我吵了起来,吵完之后,我拿起了我的东西到了爷爷的家,在爷爷的家里住了几天。古人都能做到带人礼节,我们却做不到,不觉得脸红吗?

通过这个故事,我觉得一个人要有良好的品质,比如尊敬师长、爱护老人和孩子、孝顺父母等等;其次还要做到耐心和容忍 。 只有耐心和容忍,目标一致,坚忍不拔去做事情,才能把事情做好。

读《史记・张良拜师》感受 (200字)


张良在桥上遇见一位老人,老人不小心将一只鞋掉在桥下。

张良替老人把鞋捡上来,并为老人穿上。老人很感动,约定第二天早起在桥上送给张良一部兵书。

第二天、第三天张良都来晚了,老人很生气。第四天老人很早很早就来了,见张良合衣睡在桥上等候,很高兴。于是将兵书传给张良。

张良拜师两次未成,第三次得以真传。可见要办成一件事情,非得有点执着的精神不可。

辽宁抚顺将军二校二年级:李昊洋

参观敬老院的有感作文


今天一大早,我们就在校门口集中。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等待着, 等待着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们。

我们终于到了xx敬老院了,天气还是那般的朦胧,但这丝毫没有减掉我们的激动心情。当我们看到好多位老人家时,我们马上迎接去和他们聊聊天。当然摆在我这个潮汕人面前的是语言不通。虽然我只是听懂些,但要说还真说不流利。到了敬老院后,我在同学中急求粤语翻译。

在与婆婆和爷爷聊天时,即使是我的粤语翻译她们也听不太懂,更何况是我了。老人家说话含糊,我们都听不太懂,但我们仍在耐心地听。也快速的调动思维。在不断地,在快速地调动思维跟着婆婆和爷爷的话。我们在不断地努力,虽然不是很清楚,但我们还是在默默地倾听。

这次活动让我感触很深。其实,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可以这么近。只不过是我们很少有这些机会。你静下心来跟他们慢慢聊,总会有所感触。这里的婆婆和爷爷大部分很孤独,老人家其实很孤独。所以我们这些年轻人要更关爱他们。

其实只要有人跟他们说说话,聊聊天,有人关心他们,他们就很高兴,很知足。

婆婆和爷爷们坐在下面看着同学们的表演,时时传来一阵阵笑声。我被这笑声感动。好时光容易过,好节目容易结束。这次节目准备的不怎么充分,时时间断,无人表演。看着老人家门开怀地笑,我很开心,也很感动。快乐和感动本来就这么简单,不需理由。为了把更多的欢乐带给大家,我马上鼓起勇气,找个搭挡上台,两人主合唱。同时也和一个爷爷一起,三个人“合唱”。再一次上台时我们俩邀请一位乐观的婆婆,她为我们伴舞。虽然这“舞”在年轻人看来是很简单。但在婆婆这年纪仍这么乐观,确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也在她的旁边学着舞起来。虽然我不会跳,到我仍是开心地“舞”着。我也不知道这次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勇气主动说“我要上台唱!”也许原因很简单,就是要把快乐带给他们!

很高兴参加了这次探访敬老院活动。它让我收获很多——感触生命。我在期待下一次!我会积极加入

张良拜师读后感


篇一:张良拜师的故事

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

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以后13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

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10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响应。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 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后,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张良死后,家属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起。

篇二:古人尊敬老师的故事:张良拜师

张良拜师

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

才好。”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以后13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10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响应。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

篇三:张良拜师

张良拜师 张良在成为刘邦军师以前,有一天在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故意把鞋子掉到桥下,让张良把鞋捡起来给他穿上。张良照做后,老人高兴地称他孺子可教,并给他一本《太公兵法》。张良仔细研读,终于成为一代军师。这个故事后来成为尊敬老人的典故。

《谋圣张良》读后感范文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谋圣张良》读后感范文,仅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近代人以行业为类别,评出了中国古代的十几位圣人,张良赫然在列,并被冠以“谋圣”称号,与书圣王羲之、诗圣杜甫、医圣张仲景等人并列。《史记》卷五十五《留侯世家》便是一篇关于张良的传记,文中围绕张良一生的经历,描述了他在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尖锐的军事斗争中的超群才干,生动地刻画了张良的为人及其性格特征。阅毕,谋圣张良“状貌如妇人好女”的形象跃然笔者脑海,而留侯隐忍谨慎的性格特征、*远瞩的谋略才华以及不求名利、明哲保身的极深城府更是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张良,字子房,其先祖是春秋时期韩国人,因国恨家仇而曾刺杀秦王,未遂后*于外,幸得刘邦重用,助后者攻得天下,被封留侯。汉初三杰,张良居首。刘邦平定天下之后曾经得意洋洋地讲:“我之所以有今天,得益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的萧何;战必胜、攻必取的韩信。”三人中,以张良最得刘邦信任,而他长期辅佐刘邦、助后者取得天下的资本,则是因其隐忍谨慎的谦虚性格所带来的。

苏轼在其所作《留侯论》一文中论及:“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藉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藉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毙,此子房教之也。”而张良本人的隐忍性格以及其日后的谋略才华,还应当得益于他年轻时与一位老人在下邳桥上的神奇巧遇。

依照《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张良第一次巧遇那位老父时,老人故意将自己的鞋子扔至桥下并要张良下去拿回来,张良“愕然,欲殴之”。显然,这时的张良遇到此类怪事后的第一反应是“不可理喻”。不过他并没有因此而将自己的冲动付诸行动,而是考虑到对方年事已高,遵照其令而“下取履”并履之。老人去而复返,高兴地对张良说:“孺子可教”,约他五日后“平明”相会。而后又再两次莫名其妙地以张良迟到改期相试,终授予《太公兵法》。

张良对自己依照约定“平明”前往却反而屡遭老父无端怒责,竟任忍气吞声,这足见其过人之“忍”。由于这则“张良奇遇”的故事中出现的老父跨越十三年的预言竟神奇般地成为了现实,因此许多人都对张良是否真的遇到了这位“奇人”而表示怀疑。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司马迁的记载中,正是依靠这过人之“忍”的性格,张良才能得到“奇书”,成为“奇才”,才能辅佐刘邦屡出“奇策”,从而屡建“奇功”,才有了刘邦的天下以及汉初三杰之一的留侯。

张良的隐忍,并非消极怠工,相反地,在其助刘邦打天下、治天下的十余年间,这种谨慎中透露出的忍耐性格一直“保佑”着张良和他的沛公刘邦。当刘邦想用两万兵马攻打秦国峣关的军队时,张良让刘邦忍:“秦兵尚强,未可轻。”并建议以利诱之,然后一举击破,结果刘邦人马一路高歌猛进拿下咸阳。当刘邦攻入咸阳并欲迁入秦宫时,张良让刘邦忍:“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沛公听之,返回霸上。当刘邦因听闻韩信攻下齐国后想自立为齐王而大怒时,张良让刘邦忍:“汉方不利,宁等禁信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刘邦于是派张良授予韩信“齐王信”的印信,并令韩信率兵征楚。

正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而张良的忍不仅屡屡使得刘邦的事业化险为夷,而且还进一步促使其以自己的大谋大略为汉王朝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史记》所载,汉三年,项羽急围刘邦于荥阳,郦食其进言:“陛下诚能复立六国后世,毕已受印,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乡风慕义,愿为臣妾。德义已行,陛下南乡称霸,楚必敛衽而朝。”然张良听后却一语道破其中败笔,并连用九句反问,将刘邦不可听信郦食其之计的原由剖析得一清二楚。可以说,《史记留侯世家》中张良的这段长达400余字的论述气势磅礴,环环相扣,激情澎湃却完全基于理性分析,令笔者读后回味无穷,对张良崇敬之情油然而生。郦食其在事先所引“汤封桀后于杞”、“武王封纣后于宋”及“秦使六国无立锥之地”等史实及典故,在张良的论述中被一一击破。这足以看出张良不仅读《太公兵法》,且对以史为鉴而治国平天下之道甚为精通。“今复六国,立韩、魏、燕、赵、齐、楚之后,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从其亲戚,反其故旧坟墓,陛下与谁取天下乎?”同样是立六国之后,同样是为了平楚固汉,但若非张良及时进言,郦食其的计策恐怕就真如子房所言,令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反其故墓,而汉朝可能也就不复存在了。因此,相对于郦食其的鼠目寸光,张良的逆耳忠言显得越发弥足珍贵,也越发折射出张良*远瞩的谋略才华。

张良才略出汉初众侯之右,但他却丝毫没有居高自傲之心,相反地,张良心胸宽广,一切均以大局为重,为汉朝霸业的创立和巩固向刘邦引介了多名得力助手。这,跟他的远见卓识也是分不开的。汉元年,汉军攻楚兵败至下邑,刘邦“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询问众人:“谁可与共功者?”张良直言不讳:“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同时建议刘邦笼络黥布、彭越等人。刘邦采纳其计,一举击败项羽。韩信也因而从此声名鹊起,屡立头功,战必胜、攻必取,成为刘邦身边的一员猛将。

如果说隐忍谨慎的性格和*远瞩的谋略是古往今来众多能人志士的共同特征的话,那么张良不为名利所动、明哲保身的极深城府,应该说是使其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佼佼者的主要因素;而韩信被杀,萧何被囚,张良却始终未伤毫毛,并身居汉初三杰之首,这也当归功于其处处表现得急流勇退的明智选择。

汉六年,刘邦对众臣侯*行赏,并对张良说:“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但张良的回答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事后看来,张良的选择十分明智,因为他这样做的理由合理而充分。笔者个人理解其理由有二。其一,当时“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如若张良贸然受高帝所封三万户侯,在根基未稳、人心未定、百废待兴的汉朝初年,他极可能会成为朝廷、社会各种矛盾所集中关注的中心点;其二,“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与其随他人一同争功受封,不如安心做自己的留侯,免遭原本不必要的横祸。

和那位工于谋天下、拙于谋自身的韩信相比,司马迁笔下的留侯显得稳重而真诚。张良一直都表示自己对于这样的封赏已经十分满足:“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对于吕后欲阻止刘邦废太子等涉及利害要紧的事情,张良一直都避免直面锋芒:“始上数在困急之中,幸用臣策。今天下安定,以爱欲易太子,骨肉之间,虽臣等百余人何益。”但如果遇到刘邦驾崩,吕后“强食之”等令人棘手之状况,“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的张良也会不得已而为之,但大多时候,他仍是称病而“道引不食谷,杜门不出岁余”。

燃栈道瞒项羽、保太子平韩信、到最后从汉宫的信任危机中及时抽身,张良的每一着棋都想在常人三、四步之前。而他身上隐忍谨慎的性格特征、*远瞩的谋略才华以及不求名利、明哲保身的极深城府则恰恰是令张良始终足智多谋,始终为刘邦所信任,始终出他人之右的重要原因。另外,司马迁对于张良“东见仓海君、得力士”,遇下邳圯上老人授以《太公兵法》,十三年后取谷城山下黄石祭祀,“欲从赤松子游”等奇遇式的描写,更是给这位汉王朝开朝元勋的一生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也许,这也是张良被后人尊称为圣人的原因之一罢。

《张良传记》读书笔记1000字


《史记》卷五十五《留侯世家》是一篇关于张良的传记。司马迁笔下的张良在那个动荡不安、政治斗争复杂以及军事斗争尖锐的年代,展现了自己的足智多谋以及超群才干。

张良,字子房,又称张子房。汉初三杰之一,伟大的谋略家、政治家。状貌如妇人好女的他隐忍谨慎、高瞻远瞩、淡泊名利、明哲保身、又有着极深的城府。青年的张良血气方刚,因国恨家仇,不惜一切代价去刺杀秦王,未遂后流亡于外。

我曾以为所有人都会年少轻狂,可在张良身上,我却看到了一个年轻人的隐忍。《留侯世家》中有这么一个桥段:张良遇到圮上老人,这位老人故意把自己的鞋子扔到桥下,张良没有扭头就走,而是恭恭敬敬地完成老人交给他的任务,这是何等隐忍!在《鸿门宴》中,张良建议刘邦以低姿态与会,不要因一时之辱,与项羽发生语言碰撞,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张良隐忍的性格品质。当刘邦听说韩信攻下齐国想自立为王而怒发冲冠时,张良让刘邦隐忍:汉方不利,宁等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这也许这就是小不忍则乱大谋吧,张良的谨慎隐忍,不仅多次帮助刘邦化险为夷,而且还使自己名留千古,为后人所敬仰。

后来,张良追随了沛公,处处表现出了他的高瞻远瞩和超群才干。如设计击败秦军,劝谏刘邦撤出秦宫,争取彭越,笼络韩信,进而灭楚助等。刘邦夺得江山之后,张良又建议封赏与之有宿怨的雍齿,这一举措不但稳定了人心,还加强了内部团结,为初汉的稳定与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作为一位军师,张良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不用抛头颅洒热血便可以引领当时的风向,这就是大智慧,这就是王者风范!

在汉初三杰中,韩信被杀,萧何被囚,毫发无损的就只有张良了,这是为何呢?没错,就是因为张良淡泊名利,善于分析时势,懂得在急流中勇敢脱身。汉六年,当所有人都想邀功得到荣华富贵时,张良却对刘邦说:始臣起下郢,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那是多少大臣梦寐以求的奖赏啊,在百废待兴的汉朝初年,张良的淡泊名利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赢得了民心。同时,张良也深知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这个道理,如果当时张良为财富动心,也许就连留候的位置都岌岌可危。

晚年的张良明哲保身、城府极深。面对吕后想保太子之位等涉及利害要紧的事情时,张良一直避免直面锋芒,且为了逃过这些劫数,张良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尔,对外称病而到不引食谷,杜门不出岁余。

每个人都具有两面性,我们都应该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和评价张良。因此,称张良为一代谋圣也实不为过!

敬老爱老离我们很近



我看到过这样一则关于敬老爱老的报导:
2000年2月3日, X X小学X X班的同学们在下午有一个特殊的活动,要去给敬老院的孤寡老人拜年。到敬老院后,先把礼物分给老人们,再向他们祝贺。接着又在饭堂大厅里举行了迎春联欢会,还打扫了敬老院。
敬老爱老离我们真的很远吗?难道敬老爱老就像报导中那样送老人们礼物,帮助他们打扫卫生吗?其实不然,它离我们很近:你给老人的一个微笑,你给老人让一下座,你有礼貌地招呼一下老人,这都是对老人的一种尊敬。
可是,我时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在公交车上,有一位老奶奶蹒跚着挤上了汽车,周围的人们有的占着位子却视而不顾,端坐着那被他(她)占为己有的位子;有的在老奶奶想坐里面的位子时,他(她)的脸上会出现一种讨厌的表情,一路上,也会和老奶奶保持距离,紧紧地拽着自己的包;有的见到老奶奶就会很远地走开,也不看老奶奶一眼;有的在当她示意自己走开时,就会大叫:“烦死了!”。这时,全车厢的人的目光都向老奶奶投来,让她无地自容,恨不得有个洞让她钻进去。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老年人也有自尊心啊,每个人都有老的一天,到那时别人也对你这样,你又会怎样想呢?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为老人让一下座,每个人都能多为老人着想,那么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更美好。
看了我的这些话,希望大家能受到一些启发,但我最想对大家说的话就是:
敬老爱老离我们很近!

孝亲敬老读后感


读了《孝亲敬老》五十多个感人肺腑的故事,我被故事中的主人公深深地感动了,最令我敬佩的是孔繁森爷爷。

自古忠孝两难全,而孔繁森爷爷却做得非常好。他一直将党和人民的事业放在首位,但在他心中也有着刻骨铭心的母子之情。爷爷是个孝子,平时总要在百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与老母亲聊聊家常,与妻子争着照料母亲。有一年的元宵节,他带着老母亲去看灯,但没有动用局里的小汽车,而是借了一辆板车推着老母亲去看灯展。白发苍苍的老母亲穿着厚厚的棉衣坐在板车上,腿上还盖着棉被,孔繁森爷爷则在寒风中推着板车穿梭于人流之中。

不仅对自己的父母,孔繁森爷爷对人民都充满无私的爱。爷爷来到西藏,担任中共阿里地委书记,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每当夜深人静,爷爷总会想起远在千里之遥的亲人。为了党的事业,他把对亲人的感情深埋在心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他把藏族同胞当作了自己的亲人。在西藏的高原上,大雪纷飞时,在那间破旧的小土房,当孔繁森爷爷看到孤寡老人衣衫褴褛,双脚的脚趾露在破鞋的外面时,立刻撩开自己的衣襟,把老人的双脚放在自己的胸前,用自己的体温给老人暖脚……一切是那么自然,仿佛面对的是自己的至亲父母。老人的眼眶里热泪滚动……如果没有对人民无私的爱,怎会有这样的举动?

想想身边的父母晚辈们,有的为了工作竟然常年累月不去探望一下父母亲;有的好长时间都懒得打个电话问个好;有的只顾自己吃喝享乐而不去照看一下年迈的父母……记得孔子在《孝经》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人们应该身体力行的。这些父母晚辈连最基本的“孝”都做不到,更不要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了,跟孔繁森爷爷相比真实天壤之别。

我被爷爷深深地感动了。虽然我是学生,可能做不了什么大事,但我决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助人开始,做一个有爱心的人,成为一个能献出爱的人!

如果每个人都能献出一份微薄的爱心,也许看起来不起眼,但就像那小小的水滴,也能汇集成河,流入大海。只要我们每人像孔繁森爷爷那样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给予一点关怀,便能聚少成多,聚沙成塔;只要每人都献出一份爱,最后必将汇成爱的海洋。用我们的爱心、真心去帮助需要您帮助的人吧。让世界充满爱,我们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读《张良敬老》有感”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读兰花有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