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观后感

观后感

黑色党徒观后感。

观看一部影片,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我们的思维和事情情节一起跳跃,我们可以通过文字的方式把那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我们可以用写观后感的方式将各种感触和思考组织在一起。你是否为写观后感而苦恼呢?以下内容是小编特地整理的“黑色党徒观后感”,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黑色党徒》是一部由亚当德赖弗和托弗戈瑞斯等主演的犯罪传记电影,影片首播于今年的5月14日,网友们对这部电影的评价也是各有不同,一起来看看吧!

如果你经常关注美国现任总统的动态,那么就无须担心被剧透,可以放心继续阅读了。

严肃的剧情介绍:赵铁柱(丹泽尔华盛顿的爆炸头儿子 饰)无意间得到一个诈骗集团3K公司的联系方式,出于好玩的心理,拨电话过去跟对方谈笑风生,更被该集团相中,获邀加盟。赵铁柱虽然会模仿东南沿海地区的口音,但是却有着标准的北方人长相,担心线下与3K公司成员们见面会穿帮,于是请来自己的同事张全蛋(韩索罗的中二病儿子 饰)冒充自己。在两人的配合之下,查明3K公司打算利用存在质量问题的手机实施炸弹袭击,袭击对象是进步女性李小花。最终3K公司的阴谋被挫败,但是电信诈骗问题并没有因此得到遏制,反而愈演愈烈,遗祸无穷。

去看这部电影之前,没有注意到影片信息类型一栏有着喜剧的标签。结果一开场亚历克鲍德温的大脸还有半半卡卡的演说就奠定了影片的基调,不仅是逗乐,还有怼川普,毕竟这位大叔除了是阿汤哥在IMF的(故)顶头上司以外,更著名的身份是川普模仿秀宇宙总冠军。

紧接着是一行典型黑人英语的字幕,具体内容记不清了,好像是说电影基于真实事件改编。黑人主角登场,那嚣张的发型怎么看也不像是纪律部队的执法人员。他去应聘警察,面试官相当可疑,分明是纽约警局黑警组织HR的重要干部西蒙斯。上个月看的男主他爸丹泽尔华盛顿主演的《伸冤人2》里,还出现了这位面试官的克星豆豆警探。

主角被安排去整理文件,遇到种族歧视的同事,憋了一肚子气,申请转岗去当卧底,正好有个黑人学生会请()了一个黑豹党的干部去做演讲,警方担心这场演讲会宣扬激进的内容,就让主角混进去搞窃听,必要的时候可以让那个黑豹党的伙计闭嘴。结果主角去了以后,发现里面个个都是人才,说话又好听,反而被演讲嘉宾洗脑了。顺便他还勾搭了人家学生会主席。

因为这次窃听任务,主角认识了警队中的两个伙伴,一个是日天日地弑父弑君的凯洛伦,还有一个样貌和声音都有点像史蒂夫布西密,最后一看演员表,果然姓氏相同,原来是哥儿俩。话说这电影还真是爱找知名演员的亲戚。

接下来,就是本文开头提到的内容了,这也是影片的核心情节,主角给3K党打电话,结果被吸纳为成员。我对这部电影评价不高,主要是因为它有点标题党的感觉。看之前,以为真的是一个黑人混进了3K党,心想那得多夸张、多刺激?于是对这个故事抱有极高期待值。结果实际上执行潜入任务的是凯洛伦,主角只负责打了几个电话。而且那几个电话也不是非主角打不可,凯洛伦人都去了,顺便把打电话的活儿也接过来就得了。

对这个主角的第一印象还不错,可能是因为演员身上那股云淡风轻的感觉有点像他老爸。可是电影给他的人设实在是不讨喜,老是甩脸子给队友,像是别人欠他的一样。没错,黑人确实在美国遭遇不公正待遇了,可是他的队友是犹太人,人家的族群还遭遇过大屠杀呢,也没他这么苦大仇深。更重要地是,这部电影里面真正危险的卧底任务都是队友执行的,队友要跟拿枪的神经质3K党直接打交道,所有的危险都是队友在扛,结果导演却强行让黑人小哥当主角,可是观众又不傻,能看出来谁才是真正的英雄。你去看《智取威虎山》,最佩服的一定是杨子荣,而不是少剑波,何况就这个大破3K党的故事来看,黑人主角的重要性还达不到少剑波的程度。

如果要说主角发挥了什么关键作用的话,大概就是激起了犹太队友对3K党的憎恶,那么他就该作为一个导师一类的配角退居二线,电影的核心矛盾应该是受到歧视的犹太人如何对抗3K党。可惜导演是黑人,因此黑人角色的故事哪怕没什么可看性,也要强行被扶上男一号的位置。

这部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或许有人会借此为导演辩解,说历史上就是这么发生的,所以就这么拍了。如果原始事件就是这个尿性,那么这个事情本来就没什么可拍的。

替两个男主撕番位这个事情就此打住。换个角度,单看反派的话,这电影还有点意思。我估计很多人也是跟我一样主要冲着3K当来看的这部电影。里面的党徒们简直都蠢哭了,而且能看出来都是些游手好闲的小人物。

把严肃社会问题用喜剧手法呈现出来是导演最值得称道的地方。我们不需要担心严肃性和社会意义被喜剧消解掉,恰恰相反,导演让3K党丑态百出,反而加深了观众的危机感。3K党徒们表现出的这种不可理喻的状态,极易链接到观众的真实体验,让人们联想到与之有相似特点的传销组织、邪教组织,以及疯狂的粉丝团体。这里我又要老调重弹一下,引用自己之前的观点:愚蠢远比智慧更容易叠加。一个蠢人或许还有点萌,一群蠢人就很惊悚了,没有理智却具备强大执行力的人,就像丧尸一样可怕。

这部电影其实是借批判3K党来怼川普。我非常尊重导演的个人立场,而且我也不喜欢川普。但是直接让3K党大佬说出类似让美国再次伟大起来美国优先等川普金句,把川普和3K党露骨地划上等号,手法并不高级。结尾的纪实影像资料当中直接出现了川普的身影,其实导演的意图已经很明显了,正片里面继续无节制地兜售私货,未免用力过猛。扮演3K党大佬、川普化身的托弗戈瑞斯把上面提到的那种蠢萌发挥到了极致。说点题外话,这次开场前的贴片预告有汤老湿的《毒液》,巧的是托弗戈瑞斯正是老版《蜘蛛侠3》毒液的扮演者,而本片女主角还是去年《英雄归来》里面小蜘蛛的女神学姐,所以这部电影也算是蜘蛛侠电影宇宙的编外作品了。

说回影片。后半段的节奏明显出了问题,跟最近的国产片《西虹市首富》结局部分有点像,凯洛伦的身份暴露,观众的心情都随之紧张起来,按理说接下来应该是他面临杀身之祸,观众想看他怎么应对危机。结果导演却话锋一转,去讲女主角遭遇的炸弹袭击了,凯洛伦身份曝光的事情不了了之,导演制造了紧张感,却没有对此做出呼应,而是用另一边的危机掩盖这边的潦草收尾。除此之外,汽车被炸那一幕,感觉上对应的是剧情线当中主角失去一切、陷入黑暗时刻的节拍,结果下一幕就是主角智擒种族歧视的同事、大获全胜,让人有点跟不上思路。正如上面提到的,这部电影里勇闯虎穴的是凯洛伦,主角一方作为警察,唯一曾经有过射击动作的也是他。而黑人小哥干的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身上绑着窃听器搜集证据。或许这部电影应该改名叫《窃听风云》。

最后给出纪实影像,已经是近年来用烂了的招数,但是观众确实吃这一套,我也被震撼到了。这样的手法放在《萨利机长》那种五星佳作里面,就是扣分项;放到本片则成了加分项。此外片中的时代金曲也值得一听,男女主角在餐厅约会时的背景音乐是Brandy,去年的《银河护卫队2》也用了,还是星爵爸妈的定情曲。

看完第一感受就是想热烈鼓掌!美国影评人们最近都在疯狂称赞这部电影,彼此推荐,说是8月必看的电影。见证之后果然不凡。虽然这是一部探讨种族冲突的电影,且充满了种族歧视和仇恨的对白,但斯派克李居然把他拍成了一部优秀的黑色喜剧,讽刺意味渗透在每个情节中,整个影院里笑声此起彼伏。也许,探讨这么严肃的种族议题,用这样的黑色幽默手段再合适不过。

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展示了70年代美国存在的White power 和Black power两种极端呼声,甚至连他们领袖的演讲也是穿插进行,让人们同时听到两方面的声音,并没有偏颇对待。甚至观众会看到两方都有比较偏执又无法包容的人。而同意哪一方,就看观众判断了。影片的目的是让更多的让人们看到愤怒与偏见扭曲了人们的价值观,让人们蒙蔽了双眼,除了激发更多仇恨外,毫无用处。

夹在中间的是John David Washington 和 Adam Driver出演的黑白警探,两人分别潜入黑白两派作卧底,特别像我们熟悉的《无间道》人物设置。但不同的是,Adam Driver的角色虽然身陷白人极端组织,John David Washington 也在幕后用电话配合他,两人共用一个身份居然也蒙混过关,充分说明了那些人只认肤色不认人。两位警探显然是和平使者,不希望双方有任何冲突,但不得以因为卧底要讲很多违背自己价值观的话,遭受着违心的折磨。从一开始的淡定自若,慢慢也受到自身身份与背景的影响,逐渐开始Hold不住。而最巧妙的是,导演把这个过程描述得讽刺意味十足,充满笑点。让人看了是又气又忍不住大笑。

最讽刺的是,70年代时,John David Washington 出演的黑人警察完全不相信3K党所秉承的信念有一天会得到美国民众的认同,甚至选这样的人作总统。Well,影片最后,老川上台,并爆发了2017年的真实白人极端主义Charlottesville事件。显然,历史正在重演,美国不仅没有吸取历史的教训,再度处在分裂的边缘。当今的美国会走到这一步,是很多人没有料想得到的。

这反正是我本人第一次看到描述3K党的电影,其成员及倡导的观点实在是槽点满满,是绝佳的喜剧素材。Topher Grace 出演的3K党首领塑造得十分荒诞好笑,说出了很多与老川一模一样的口号,比如America first, 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且多次表示要从政,非常明显是在影射什么。

影片也很重视70年代历史背景的塑造,无论是人物穿着、发型还是音乐的使用都非常具有时代特色。就算是不喜欢种族议题,也推荐你看本片,除了了解一下美国历史与现状外,本片确实娱乐性非常强,保证你不会觉得闷。更何况怎能错过艾丽克鲍德温与老川同时出现在同一部电影,遥相呼应?

很多人已在讨论本片的奥斯卡可能性,但我总觉得它反映的问题太过尖锐,也距离现实太近。正直类型电影很难在奥斯卡上获奖,或需要讲述发生在很久以前的事,不然总有争议,很难有明确结论。但本片显然在未来会得到更多人的欣赏和重视。

pS: 这可能也是今年片名最难念的电影了:布莱克k克兰斯曼或者也许真正应该被拆开念成Black KKK man(黑色的三K党人)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延伸读

《黑色党徒》观后感1000字


《黑色党徒》观后感

在很久以前就听说过黑色党徒,开罗人亚当司机演了新片,讲的是关于马丁路德金、反对种族歧视的故事,由一通打给3K党的电话引起的血案,据说还是走喜剧风的。当时的我码住等看,只到他提名了奥斯卡最佳影片...OK那就看看吧~
影片被打上了3个TAG:传记、喜剧、犯罪。别被这个迷惑了。黑色党徒着实是个传记片,由罗恩的真人真事改编的,(因为结局被迫销毁资料,现在才说也挺惨的)里面剪辑到的现实素材也有很多是真实的(比如川普,啪啪打脸啊),剧情确实有笑点,(结局我差点和人物一起笑到喷),但是这部电影绝对不是单纯的搞笑喜剧片。你笑的越开心,回想一下,就越打脸,越值得深思。


看过了太多以马丁路德金民权运动为背景的平权影视作品了,反对种族歧视这一点已经快说腻了。这部电影的切入角度也很奇特--一个不甘被埋没的黑人警察,意外给3K档打了一通电话,想要加入,电影通过对3K党和警察这边的白色与大学平权组织和两位男主这边的黑色的对比,完美地讲述了这个黑色党徒的故事。
抛开平权等等的思考,这还是个有趣的小故事:像演双簧一样,黑人当电话里的Ron,犹太人当见面的Ron,合作组织了3K党在城市的一次大规模袭击。看似是想说,黑人和犹太人联手就能够打败这些迫害的人,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反抗的人联手起来就能打败大BOSS。但这并不是这部电影想表达的全部。
从Flip这个角色说起,他虽然是犹太人,但是并没有接受犹太文化,不说的话就是个地地道道的美国白人。一开始的他一直是被迫参与这项卧底任务的状态,他明确表态自己喜欢黑人明星,但是对这场黑白战争不感兴趣。他甚至都完全融入了角色,不把自己当犹太人看。但是几次接触了之后,他感受到了所谓的义务,只要你是这个种族的一员,血液里流淌着这个种族的血,那你就有义务去捍卫这个种族的尊严。他和Ron合作给了3K党重重一击,这个结局是很美好的。
再来说里面的种族歧视。本片最大的是白人对黑人的歧视。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不奇怪,白人想要黑人滚出美国,还他们一个白人美国,黑人想要平权,想要平等的受教育、工作、生活的权利。在结尾,用真实的影像资料暗示目前(川普的某些言论、3K党的游行)的社会问题,影片反对种族歧视、平权、反战反暴力的目的达到了。隐藏在对黑人的歧视之下的就是对犹太人、对女性的不平等待遇。Flip入会被怀疑是犹太人还要用测谎仪,女主诱导腐败警察上钩的结局也是大快人心。如果说男女平等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那么对犹太人的歧视,二战集中营的这段风波过去后,很少提及。这让我们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还在以为种族歧视只有美国白对黑么?非裔、墨西哥裔、巴基斯坦裔、亚裔、犹太裔、毛利....世界上这么多不同的种族,相互的仇恨还不少吗?每一个都想让对方滚出自己的地盘,看到不是自己肤色的人种就会另眼相看,另一种态度对待。说好的地球村呢?嘴上说着我不歧视,但实际去做还是有偏差。激进的歧视就会演变成3K党这样的恐怖组织,何必呢?
没有人生来就选好了正义或者罪恶的一边。就像Flip接触到自己的民族遭受迫害一样,他感受到了义务才选择了正义的一边,去反抗3K党。而3K党的成员虽然是罪恶的,但也是因为失业、受到某一人种的排挤、或个人原因才变得越来越激进。这时就应该默念一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pEACE LOVE,肯定没错。包容啊,才是唯一的解决之道。

说完了严肃的话题,关于影片的奥斯卡提名我是这样认为的。最佳影片应该没有机会了,毕竟各方面挺好的但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剪辑感觉很棒,尤其是马丁路德金演讲,灯照到黑人脸上的一闪一闪的镜头,很有被压迫的感觉,很有凝聚力。原创配乐也还OK,里面有些很黑豹的鼓点。当然男配亚当司机的演技也是没话说,演出来了那种一开始事不关己,到后来为平权而战的感觉。
总之,除了政治正确的因素,这部影片还是可以搬的上奥斯卡的~

黑色礼服观后感集锦3篇


你有没有为了写观后感而收集过相关资料呢?在观看电影时,我们的大脑是活跃的,在观看过这部影片后,我们的感受可能不能用单纯的语言表现出来。 我们应该总结一下,写一份观后感,观后感是可以感受一个影片或者一篇文章的精髓,请阅读以下栏目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黑色礼服观后感,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到大家!

黑色礼服观后感(篇1)

成长,是一个窝心而又令人疼痛的字眼。一切与它相关的,无论是文字、图片亦或是影音都能让人在缅怀和沉思之后,汲取到新生活的力量。我想,这大概就是那些与成长相关的时光腐朽不老的原因吧。

当我在执笔这篇观后感时,心中隐隐的存有些愧意,似乎没有拜读过原著而直接入手书写,是对影片的一种亵渎。然而,又值得庆幸地是,抛弃了原著的束缚,只作为光影故事的直接感观者,仿佛能更加客观地评价影片本身所要传达的情思。若是有小说存在于脑海中的底色,那么爱恨也就会被涂染得浓墨重彩,若只以光影的形式来祭奠故事中的成长,似乎镜头中的色彩和线条都变得柔美了起来。

影片以一种极其舒缓的慢节奏,在张弛有度的叙述中,慢慢地,向观众娓娓道来了四个女孩子关于友谊、梦想、青春和成长的故事。影片并没有宏篇巨制的铺张排场,也没有炫人眼球的幕前特效,更没有耗资上亿的商业噱头,只是单纯而简单地借助镜头,对生活境遇和人物语言行为进行细致入微地刻画,从而剖析了四个女孩脆弱、敏感、自尊而又要强倔强的内心世界。它凭借细腻的抒情挣脱了商业片的浮夸,返璞归真到了文艺片本身的审美特性淡淡的感伤。

影片以余敏的视角来展开情节慢条斯理的叙述,毕业季的开场,敏姬和秀珍关于黑色礼服预示完蛋的荒诞说笑,昭示着四个女孩跟她们学生时代那种无忧无虑日子的诀别。毕竟,再美好的校园时光都会有期末的完结篇,再绚烂的青春也会有繁华剥落的终点线。最后的学生之夜,她们在夜店里疯狂地泡吧买醉,在舞池里尽情地摇曳身姿,青春还可以肆意挥霍,因为此刻尚未踏足社会,一切还充满新鲜,没有人知道属于明天的那块巧克力糖是苦涩还是甜美,所以只好尽情享受着此刻口中浓郁馥蜜的芬芳。或许,华丽的青春,本该就如此张扬吧。

当毕业季的烟火悄悄地送走了学生时代的单纯和小美好,迎接人生的是则是另一番新的光景。每个人都隐藏着自己无法言喻的无奈和忧伤。那些充斥着疲惫的脸庞,只能偷偷地躲进无人的荒原里,即便有人可以读懂她们的悲伤,也再不能够帮忙分担着半分。明白了这些,她们都选择了隐忍、沉默和故作坚强。她们笑容背后的一双双流泪的眼睛,再不轻易地展示出来与旁人分享。毕竟,成长是属于一个人的孤单旅程,每一次的蜕变,过程中所流过的眼泪,只能自己一个人躲在夜里品尝。

初入社会,现实就以一种摧枯拉朽的姿态吞噬着她们残存在心间的美好憧憬:余敏糟糕的爱情,惠芝成名的烦恼,敏姬濒临破碎的家庭以及秀珍屡屡挫败的梦想追求。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糟糕的境遇证明着影片中20几岁的人生就没有让你觉得痛快的事情这句台词;每个人都在用各自的疼痛诠释着成长的艰辛,原来那些可以痛快哭笑、玩闹、爱恨的日子,不知不觉就走远了,不带走一片挥霍过的痕迹。

影片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只是在行云流水般细腻温暖的叙述节奏里,用女孩们之间备受考验的友谊来紧紧扣住观众的心弦,让观影的人,心绪随着情节的铺展而上下起伏,久久不能平息。

同是学习表演的她们,在踏入社会后却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境遇:余敏应聘上了电视台的助理编辑,每天给主编跑腿,过着庸庸碌碌的平凡白领生活;惠芝被星探发现,接拍广告,一夜成名,看似风光无限,却有着不为外人道的苦衷;从不说谎的秀珍迫于生活,伪造学历,将对演员梦想的执着演成放弃的模样,却在背地里为了一个个小角色的试镜,卑微而固执地坚持着;富家女敏姬看似毫无烦恼,乐天潇洒的活着,却为了躲避破碎的令她失望的家庭,积极地恶补英文准备出国以逃离伤心地。

影片最戳中泪点、令人揪心的当属那个争吵的夜晚:惠芝爆出丑闻,其他三姐妹从首尔赶赴釜山,原念想是一场姐妹间感人肺腑、互相安慰的温馨场景,却出人意料的,演变成了一场暴雨狂风般淋漓酣畅的争吵。惠芝在一夜成名之后,并没有得到其他姐妹的恭喜和祝福。或许,曾经站在同一起跑线的她们,多少有些羡慕,内心更是藏着不愿意说出口的嫉妒,所以惠芝才会流露出一种孤独和不合群的无力感。当她脱口而出那句我太顺利了,所以我的存在,只会深深地刺痛到你们时,她的内心应该也被自己的话刺痛到了吧,否则不会在久久地紧咬嘴唇后,还有泪水夺眶而出。那些藏在心底的,坚决不愿意承认的,却被她亲口说出来了,那一刻冰冷彻骨的失望和疼痛,是旁人所无法感受到的。她冲出房门,跑进电梯,准备离开,却又在电梯门关上的那一刹那焦急地按开电梯,此刻的她多么期待有一张熟悉的面孔可以追出来,可是,走廊,却空空荡荡偌大的城市里,只有孤身靠在在电梯角落里的她自己,失望、自责、心痛,生活的五味陈杂倾覆在她方寸的心间,淹没了她之前潇洒不羁的背影,只剩下划破静夜的阵阵的抽泣和自我否定的责骂。在这个四个人彼此需要的夜晚,她们却背对着、各自走远。余敏一个人独自坐上回家的公车,在车上她摘下了象征姐妹淘情谊的戒指,却看着戒痕深深的手指,陷入了沉思。我想,在友谊的世界里,即使她们会不小心迷失了彼此,但是美好而纯真的记忆是长存心间的,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悄然不见,就像手指上的戒痕,久久都不会散去

原本担心那样争吵过后的夜晚,象征着友情的烛火会在风雨飘摇的动荡中耗尽最后一丝的微光。然而,命运的手还是青睐着她们的,它在暗地里悄悄地将她们疏远的心又一点点拉得更近了。压抑了太久的秀珍向敏姬诉说了她生活的悲伤,家道中落,倔强地不想被朋友们同情,所以默默地承受所有的苦难。当她说出我怕你们都比我过得好,但是更害怕你们过的不好时,我想我该她的勇敢鼓掌。因为全剧中,她的爱恨是直率的,不加隐藏的。面对惠芝不费功夫得到的成功,她的嫉妒是赤裸的、不加粉饰的,因为那也是她所极力想追求的梦想,却屡遭挫败,惠芝这个轻而易举得到的人却表现出一副漫不经心,毫不在意的样子,这也许刺痛到了她的自尊,所以才那样话中藏刺,句句针对;当惠芝出事的时候,她虽然想极力隐藏自己的担心,但是却在慌忙按门铃、敲门的瞬间,出卖了她先前故作的冷漠;最后在四个人消除隔阂,和好如初的场景中,她看到了为工作忍冻到瑟瑟发抖的惠芝,看到了对影迷签名认真细致的惠芝,之前的怨念都融化在她嘴角会心的微笑中。或许在友情的世界里面,从来不需要浮夸的语言和刻意道歉的话语,只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玩笑的逗趣,便可以将心结打开、裂痕抚平。

四个女孩在经历了友情危机之后,重新如胶似漆地相互依赖着、互相支持着:余敏获得挑剔主编的赏识而升职,却选择辞职独立,成为一名独立的编剧;惠芝克服自身怕水的恐惧,努力磨练演技,最终得到导演和剧组的肯定;秀珍终于敢将做演员的梦想放置在阳光下去执着地追求;敏姬则通过了托福考试,顺利出国进修。四个人都在自己梦想和人生的中心,即便以后会遇见挫折,也会如余敏所言二十五岁,足够可以拥有梦想,也适合开始新的挑战。

在这部以姐妹淘情谊为主线的影片中,爱情作为一个点缀,在紧凑的情节里穿插着:

当秀焕背着书包坐在秋千上,无意识的缠绕着秋千绳时,似乎每个人都能追忆到自己过往的那段青涩的爱情和当时那个懵懂幼稚的自己。那时候的爱情没有那么多物欲横流的诱惑,干净得如同秋千架旁停留的白蝴蝶。然而,当余敏坐在台阶上,严肃地对秀焕说彻底分手的时候,她的单纯的爱情就向现实彻底的妥协了。或许脆弱的爱情在强大的现实面前,总是习惯性的缴械投降。爱情之初,总是感性赢得理性,但是当其中一个人理性起来的时,爱情,也就要曲终人散了。1000天之前,余敏还以一个小女生澄清的眼光去憧憬着生活,所以还害怕眼前这个纯真的前辈不懂得挽留自己的真情。但是,1000天之后,余敏再不是刚进校的小学妹,或许是看多了身边人的悲欢离合,心变得不再温柔,亦或是理性最终战胜了最初的悸动,她竟害怕眼前这个无能的前辈的过分纠缠,而导致分手的过程变得冗长。

余敏和锡元的新恋情,是一段注定了不可能有结局的错误相遇。一个轻浮、一个拜金,爱情只是他们寂寞生活的一种调味。在真正的以心交心、以情动情的爱情净土中,不适合他们这样心术不正的痴男怨女。所以当余敏提着满满奢侈品的袋子立在熙熙攘攘的街头时,她的落寞凝成身边的空气,紧紧地将她围绕。一个泡沫般不真实的恋情,用尖针轻轻一触,也就烟消云散了。明白这些的人也就懂得了,余敏为什么在得知没有怀孕的那一刻,哭地那般撕心裂肺。毕竟,那是一种情绪堆积后的完全释放,哭完了,所谓的爱情也就结束了、释然了。

影片最后,余敏和锡元分手的桥段精心地安排在她和秀焕彻底决绝的秋千架旁,这或许是编剧对余敏纯真爱情的一种祭奠和新的展望吧。当一段物质的爱情超过了它的保质期,与其为了满足虚荣执着不放,倒不如保全自尊,全身而退。虽然过程中我并不赞同余敏的爱情观,但是却在影片最后,情不自禁地为她的选择鼓掌,因为余敏在这一段失败的爱情里收获了成长,找到了自尊。

文章的最后,我不得不提及英美这个人物,虽然影片对她着墨不多,但是却通过这个人物引发了观众对于年轻人在追寻梦想这个问题上的深入探讨。英美本身的存在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她是一个追梦者的悲剧典型,但是却象征着一种类似于精卫填海、夸父逐日般的精神力量。她穷尽此生追逐着她的写作梦想,为了逐梦,她放弃了优越的公务员岗位,在电视台里做着最卑微、最辛苦的外景辅助。她将余敏看作自己的偶像和奋斗目标,那个余敏从来没有正视过的工作牌,却是她费劲心力也无法实现的目标。甚至,她曾天真地想要通过整容,来实现自己的作家梦。梦想有时候看起来似乎就在她眼前,但却又是那么的遥不可及。最后,她在逐梦的失落和绝望中选择了自杀,选择了解脱。执着了这么多年,这一次她是彻底的放手了,但她却用另一种方式来诠释着追梦人至高的执着。她的做法虽不可取,但是从她身上折射出来的精神魅力却深深刻在每一位观影者的心间。编剧意在用英美的死亡来告诉每一个观影的人,梦想应该跟着青春和成长律动的节奏一起尽情地放肆疯狂。

影片用一个关于友谊、青春、梦想、爱情的小故事来表现成长的主题,铭记那一段有关于成长的时光,回忆的星光在心间就会永不陨落。或许那些历经的生活不能契合每个人的心愿,但只要用达观的笑眼去释怀过程中的那些无尽的沧桑,即便是过了看花年纪的女孩,也依旧能够怀着对未来的美好向往执着前行。

黑色礼服观后感(篇2)

一部电影的意义并不只是在于看完了而是要通过它来感受到身边发生的一切或是轰轰烈烈或是平淡无奇的生活

四个人的性格迥然不同但是因缘让她们成为了最好的朋友她们从大学到工作一路坎坷每个人经历了各种风风雨雨秀珍有过面试失败的遭遇余敏在升职问题上的无措敏熙飘零破碎的家庭惠智的叛逆倔强和演戏之路的艰苦那令人眼花缭乱的酒吧灯光那份似乎来得毫无征兆却来去匆匆的感情

最揪心的大概还是秀珍和惠智在酒店摔啤酒瓶的那一段还有美英(没记错名字?)自杀的那一段吧终究还是少不了一个人的死亡但是戏剧性一幕的是秀珍和惠智在她的葬礼上重归于好其实所谓的误解矛盾就像酒醉后秀珍不停地数落她们三个人的缺点都只是因为她们不知用何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关心友情的力量是很大的哪怕是再叛逆再强势的惠智最后却只有她还记得那天是敏熙的生日她准备了生日蛋糕却没能赶上敏熙安检前最后的结局尽管不在同地但电话和那份她们之间不变的情谊把她们的心声连在了一起留下一片温暖

之所以写这么多现在也凌晨了主要是因为明天就要正式开始寒假了这个寒假非常关键自己一定要拼一拼不为他人只为自己的未来和梦想然后今天晚上是最后一次如此放松的时间了2号就要开始上课然后也用了一个晚上看了这部电影我的黑色小礼服自认为剧情虽然没有太大起伏但也很有看点主要还是四个主角里大部分都看过她们其他的影视作品星你对我而已可爱的她还有想你。。都是大赞的≧▽≦然后就有感而发敲了这么长的一段文字

加油啊晚安

黑色礼服观后感(篇3)

很可爱的一部片子。四个女孩子,毕业后的疯狂,步入社会后的无奈。改了原本的价值观,却丝毫不改倔强。每个人都有些值得骄傲的资本,却用来遮掩烦恼,以至于每天在一起仍是对彼此知之甚少。

喜欢主人公的观念:灾难片中的配角总是很容易死掉,而主角却能活到最后,所以就把自己当主角那样活着。

四个女孩子互相爱着却又伤着彼此;吵得很凶,却又在不知不觉中和好。世间情感总是如此,付出了真心,想要彻底决断还真不可能。

其中一个要留学了,两人送行,还有一个没能赶到。看着他们道别,只是平常,并没太感动。可当看到迟到的那一个拎着蛋糕匆匆赶来,并说出今天是走的那位的生日时,三人的懊悔表情,触动了神经。再次感叹,此生有朋友相伴真好。人们总是在忘着一些事情,却又因爱而记起。世界上有太多事情掩盖真心,却又有太多情绪牵扯着真心,让它不至堕落、走失。

上文提到的那个观点又想了想,却觉得不成立了。因为说出那话的人,本是主角。而配角只是辅助,最终也如她自己所言那么轻易的就死了。一个是令人喜爱的理想,一个却是让人无力的现实。有时真不知该作何选择。主观上的自己偏向理想,理想让我又活下去这个信念。生活就在这两者间左右,永远没有决断、胜负,直至终结于这一世。只因他们是势均力敌对手,制约着对方的同时被制约。不知祸福,却也终于平衡了、中庸了,没有倾覆的危险了。这就是大多数人的幸福。他们安分、知足,所以上天就匀给他们一点幸福,反正也不会有所影响。而也有,是的这世界也有一些极不安分的人,上天匀出的那点填满不了他们的野心,他们就开始挑战,企图获得上天大部分甚至全部的幸福。于是上天怒了,要扯断他们原本的幸福。双方拉锯着,起起落落,最终绳断。是的,终究会毁掉幸福。能撑起嘴角笑意的,是一种和上天战斗过的成就感,暂且算它是种幸福吧;不过这非天赐,是人们的意念所造,当精神消失于这世间,那些不安分者会是第一批想要毁掉肉体的人。

呵呵,又扯出这一堆话来了。不可思议。也许只有自己能看懂,又或说是只有今天的自己能看懂。

好好好,不绕了

电影《我的黑色小礼服》观后感


《我的黑色小礼服》观后感

成长,是一个窝心而又令人疼痛的字眼。一切与它相关的,无论是文字、图片亦或是影音都能让人在缅怀和沉思之后,汲取到新生活的力量。我想,这大概就是那些与成长相关的时光腐朽不老的原因吧。

当我在执笔这篇观后感时,心中隐隐的存有些愧意,似乎没有拜读过原著而直接入手书写,是对影片的一种亵渎。然而,又值得庆幸地是,抛弃了原著的束缚,只作为光影故事的直接感观者,仿佛能更加客观地评价影片本身所要传达的情思。若是有小说存在于脑海中的底色,那么爱恨也就会被涂染得浓墨重彩,若只以光影的形式来祭奠故事中的成长,似乎镜头中的色彩和线条都变得柔美了起来。

影片以一种极其舒缓的慢节奏,在张弛有度的叙述中,慢慢地,向观众娓娓道来了四个女孩子关于友谊、梦想、青春和成长的故事。影片并没有宏篇巨制的铺张排场,也没有炫人眼球的幕前特效,更没有耗资上亿的商业噱头,只是单纯而简单地借助镜头,对生活境遇和人物语言行为进行细致入微地刻画,从而剖析了四个女孩脆弱、敏感、自尊而又要强倔强的内心世界。它凭借细腻的抒情挣脱了商业片的浮夸,返璞归真到了文艺片本身的审美特性淡淡的感伤。

影片以余敏的视角来展开情节慢条斯理的叙述,毕业季的开场,敏姬和秀珍关于黑色礼服预示完蛋的荒诞说笑,昭示着四个女孩跟她们学生时代那种无忧无虑日子的诀别。毕竟,再美好的校园时光都会有期末的完结篇,再绚烂的青春也会有繁华剥落的终点线。最后的学生之夜,她们在夜店里疯狂地泡吧买醉,在舞池里尽情地摇曳身姿,青春还可以肆意挥霍,因为此刻尚未踏足社会,一切还充满新鲜,没有人知道属于明天的那块巧克力糖是苦涩还是甜美,所以只好尽情享受着此刻口中浓郁馥蜜的芬芳。或许,华丽的青春,本该就如此张扬吧。

当毕业季的烟火悄悄地送走了学生时代的单纯和小美好,迎接人生的是则是另一番新的光景。每个人都隐藏着自己无法言喻的无奈和忧伤。那些充斥着疲惫的脸庞,只能偷偷地躲进无人的荒原里,即便有人可以读懂她们的悲伤,也再不能够帮忙分担着半分。明白了这些,她们都选择了隐忍、沉默和故作坚强。她们笑容背后的一双双流泪的眼睛,再不轻易地展示出来与旁人分享。毕竟,成长是属于一个人的孤单旅程,每一次的蜕变,过程中所流过的眼泪,只能自己一个人躲在夜里品尝。

初入社会,现实就以一种摧枯拉朽的姿态吞噬着她们残存在心间的美好憧憬:余敏糟糕的爱情,惠芝成名的烦恼,敏姬濒临破碎的家庭以及秀珍屡屡挫败的梦想追求。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糟糕的境遇证明着影片中20几岁的人生就没有让你觉得痛快的事情 这句台词;每个人都在用各自的疼痛诠释着成长的艰辛,原来那些可以痛快哭笑、玩闹、爱恨的日子,不知不觉就走远了,不带走一片挥霍过的痕迹。

影片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只是在行云流水般细腻温暖的叙述节奏里,用女孩们之间备受考验的友谊来紧紧扣住观众的心弦,让观影的人,心绪随着情节的铺展而上下起伏,久久不能平息。

同是学习表演的她们,在踏入社会后却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境遇:余敏应聘上了电视台的助理编辑,每天给主编跑腿,过着庸庸碌碌的平凡白领生活;惠芝被星探发现,接拍广告,一夜成名,看似风光无限,却有着不为外人道的苦衷;从不说谎的秀珍迫于生活,伪造学历,将对演员梦想的执着演成放弃的模样,却在背地里为了一个个小角色的试镜,卑微而固执地坚持着;富家女敏姬看似毫无烦恼,乐天潇洒的活着,却为了躲避破碎的令她失望的家庭,积极地恶补英文准备出国以逃离伤心地。

影片最戳中泪点、令人揪心的当属那个争吵的夜晚:惠芝爆出丑闻,其他三姐妹从首尔赶赴釜山,原念想是一场姐妹间感人肺腑、互相安慰的温馨场景,却出人意料的,演变成了一场暴雨狂风般淋漓酣畅的争吵。惠芝在一夜成名之后,并没有得到其他姐妹的恭喜和祝福。或许,曾经站在同一起跑线的她们,多少有些羡慕,内心更是藏着不愿意说出口的嫉妒,所以惠芝才会流露出一种孤独和不合群的无力感。当她脱口而出那句我太顺利了,所以我的存在,只会深深地刺痛到你们时,她的内心应该也被自己的话刺痛到了吧,否则不会在久久地紧咬嘴唇后,还有泪水夺眶而出。那些藏在心底的,坚决不愿意承认的,却被她亲口说出来了,那一刻冰冷彻骨的失望和疼痛,是旁人所无法感受到的。她冲出房门,跑进电梯,准备离开,却又在电梯门关上的那一刹那焦急地按开电梯,此刻的她多么期待有一张熟悉的面孔可以追出来,可是,走廊,却空空荡荡偌大的城市里,只有孤身靠在在电梯角落里的她自己,失望、自责、心痛,生活的五味陈杂倾覆在她方寸的心间,淹没了她之前潇洒不羁的背影,只剩下划破静夜的阵阵的抽泣和自我否定的责骂。在这个四个人彼此需要的夜晚,她们却背对着、各自走远。余敏一个人独自坐上回家的公车,在车上她摘下了象征姐妹淘情谊的戒指,却看着戒痕深深的手指,陷入了沉思。 我想,在友谊的世界里,即使她们会不小心迷失了彼此,但是美好而纯真的记忆是长存心间的,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悄然不见,就像手指上的戒痕,久久都不会散去

原本担心那样争吵过后的夜晚,象征着友情的烛火会在风雨飘摇的动荡中耗尽最后一丝的微光。然而,命运的手还是青睐着她们的,它在暗地里悄悄地将她们疏远的心又一点点拉得更近了。压抑了太久的秀珍向敏姬诉说了她生活的悲伤,家道中落,倔强地不想被朋友们同情,所以默默地承受所有的苦难。当她说出我怕你们都比我过得好,但是更害怕你们过的不好时,我想我该她的勇敢鼓掌。因为全剧中,她的爱恨是直率的,不加隐藏的。面对惠芝不费功夫得到的成功,她的嫉妒是赤裸的、不加粉饰的,因为那也是她所极力想追求的梦想,却屡遭挫败,惠芝这个轻而易举得到的人却表现出一副漫不经心,毫不在意的样子,这也许刺痛到了她的自尊,所以才那样话中藏刺,句句针对;当惠芝出事的时候,她虽然想极力隐藏自己的担心,但是却在慌忙按门铃、敲门的瞬间,出卖了她先前故作的冷漠;最后在四个人消除隔阂,和好如初的场景中,她看到了为工作忍冻到瑟瑟发抖的惠芝,看到了对影迷签名认真细致的惠芝,之前的怨念都融化在她嘴角会心的微笑中。或许在友情的世界里面,从来不需要浮夸的语言和刻意道歉的话语,只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玩笑的逗趣,便可以将心结打开、裂痕抚平。

四个女孩在经历了友情危机之后,重新如胶似漆地相互依赖着、互相支持着:余敏获得挑剔主编的赏识而升职,却选择辞职独立,成为一名独立的编剧;惠芝克服自身怕水的恐惧,努力磨练演技,最终得到导演和剧组的肯定;秀珍终于敢将做演员的梦想放置在阳光下去执着地追求;敏姬则通过了托福考试,顺利出国进修。四个人都在自己梦想和人生的中心,即便以后会遇见挫折,也会如余敏所言二十五岁,足够可以拥有梦想,也适合开始新的挑战。

在这部以姐妹淘情谊为主线的影片中,爱情作为一个点缀,在紧凑的情节里穿插着:

当秀焕背着书包坐在秋千上,无意识的缠绕着秋千绳时,似乎每个人都能追忆到自己过往的那段青涩的爱情和当时那个懵懂幼稚的自己。那时候的爱情没有那么多物欲横流的诱惑,干净得如同秋千架旁停留的白蝴蝶。然而,当余敏坐在台阶上,严肃地对秀焕说彻底分手的时候,她的单纯的爱情就向现实彻底的妥协了。或许脆弱的爱情在强大的现实面前,总是习惯性的缴械投降。爱情之初,总是感性赢得理性,但是当其中一个人理性起来的时,爱情,也就要曲终人散了。1000天之前,余敏还以一个小女生澄清的眼光去憧憬着生活,所以还害怕眼前这个纯真的前辈不懂得挽留自己的真情。但是,1000天之后,余敏再不是刚进校的小学妹,或许是看多了身边人的悲欢离合,心变得不再温柔,亦或是理性最终战胜了最初的悸动,她竟害怕眼前这个无能的前辈的过分纠缠,而导致分手的过程变得冗长。

余敏和锡元的新恋情,是一段注定了不可能有结局的错误相遇。一个轻浮、一个拜金,爱情只是他们寂寞生活的一种调味。在真正的以心交心、以情动情的爱情净土中,不适合他们这样心术不正的痴男怨女。所以当余敏提着满满奢侈品的袋子立在熙熙攘攘的街头时,她的落寞凝成身边的空气,紧紧地将她围绕。一个泡沫般不真实的恋情,用尖针轻轻一触,也就烟消云散了。明白这些的人也就懂得了,余敏为什么在得知没有怀孕的那一刻,哭地那般撕心裂肺。毕竟,那是一种情绪堆积后的完全释放,哭完了,所谓的爱情也就结束了、释然了。

影片最后,余敏和锡元分手的桥段精心地安排在她和秀焕彻底决绝的秋千架旁,这或许是编剧对余敏纯真爱情的一种祭奠和新的展望吧。当一段物质的爱情超过了它的保质期,与其为了满足虚荣执着不放,倒不如保全自尊,全身而退。虽然过程中我并不赞同余敏的爱情观,但是却在影片最后,情不自禁地为她的选择鼓掌,因为余敏在这一段失败的爱情里收获了成长,找到了自尊。

文章的最后,我不得不提及英美这个人物,虽然影片对她着墨不多,但是却通过这个人物引发了观众对于年轻人在追寻梦想这个问题上的深入探讨。英美本身的存在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她是一个追梦者的悲剧典型,但是却象征着一种类似于精卫填海、夸父逐日般的精神力量。她穷尽此生追逐着她的写作梦想,为了逐梦,她放弃了优越的公务员岗位,在电视台里做着最卑微、最辛苦的外景辅助。她将余敏看作自己的偶像和奋斗目标,那个余敏从来没有正视过的工作牌,却是她费劲心力也无法实现的目标。甚至,她曾天真地想要通过整容,来实现自己的作家梦。梦想有时候看起来似乎就在她眼前,但却又是那么的遥不可及。最后,她在逐梦的失落和绝望中选择了自杀,选择了解脱。执着了这么多年,这一次她是彻底的放手了,但她却用另一种方式来诠释着追梦人至高的执着。她的做法虽不可取,但是从她身上折射出来的精神魅力却深深刻在每一位观影者的心间。编剧意在用英美的死亡来告诉每一个观影的人,梦想应该跟着青春和成长律动的节奏一起尽情地放肆疯狂。

影片用一个关于友谊、青春、梦想、爱情的小故事来表现成长的主题,铭记那一段有关于成长的时光,回忆的星光在心间就会永不陨落。或许那些历经的生活不能契合每个人的心愿,但只要用达观的笑眼去释怀过程中的那些无尽的沧桑,即便是过了看花年纪的女孩,也依旧能够怀着对未来的美好向往执着前行。

黑色大丽花影评


黑色大丽花影评(一)

这部电影看的时间有些零散,分了几天才看完。这是一部典型的黑色+悬疑的影片,看完之后,让我联想到很多其他的电影。比如在用男主角毕的独白作为过度时间和解释悬念上,低沉平静又透着些空虚的声音,让我想到了《老无所依》;从主题和风格上来看,对于“有钱人能操控一切为所欲为”和诸多充满阴影的画面与灰色调的摄影,则明显的有《唐人街》的风格;而从故事构建上可以看出,无论是导演还是编剧都付诸了很多心思来填充整个悬疑故事的细节和厚度,在故事的结尾,观众会发现原来之前出现过的镜头都是有其意义所在,这样的设计,或者任何一部悬疑片,似乎都无法摆脱那位登峰造极的悬疑大师——希区柯克,然而《黑色大丽花》其间因为又加入了美女和男侦探的爱情,因此更让人想起《西北偏北》这部影片。

虽然把一部影片这样肢解开来似乎是一种干瘪和无聊的事情,但是从上述的这些相似之处,也不难看出,《黑色大丽花》既是一部内容丰富、悬念迭起的“厚”影片,同时也难以避免的成为一部主题和风格粘合度不够高的、无法成为经典的影片。

黑色与悬疑本来是天生合拍的风格和类型,几乎所有的黑色影片中都有悬疑的助力推动故事发展;而悬疑片也因为其内容(如凶杀、侦探的故事)无法摆脱黑色的阴影。但是大多导演都会比较明智的将二者划分出主次,如希区柯克就比较偏重悬疑,他的影片中对于事件发展会花很多心思来构建悬念和布置细节,而这些凶杀或者阴谋事件本身就带有浓郁黑色风格,因此希区柯克则将其故事中的爱情或者其他感情戏份构建的相对真诚和圆满。

而在这部影片中,前半部分虽然伴随的是主角毕低沉的旁白,但是表现的内容却是两男一女这三人融洽和充满温馨幸福的生活。在出现主要事件黑牡丹案件之后,无论是在这部影片中备受推崇的斯嘉丽还是主角毕,则似乎一头扎进了紧张黑色阴谋中无法自拔。这样的布局似乎显得有些让观众难以接受。试想,在观看了长达近两个小时的案件侦破后,你还能想到在观看二人拳击比赛时,斯嘉丽那副优雅和充满魅力的身影吗?

对于悬疑片来说,把观众引入剧情的确是一件成功事情,但一部好的影片必须做到紧张而不疲惫;依靠细节层层剥开悬念,但却不能贬低观众的观察力和记忆力;最后就是不能在观看完之后,回想起影片,觉得情节脱节。

从这三个方面来看,《黑色大丽花》就显得有些修养不够了。关于黑牡丹的案件,其实编剧和导演都设置的很好,是一个有厚度有深度的故事。它之所以显得有些零碎和疲惫,则源于悬念的关键点设置的太多,并且太过零碎。试想那些经典的悬疑片,如《马尔他之鹰》或者《西北偏北》中,悬念的情节点都高度的集中在一个代表物上。而《黑色大丽花》则出现了波登的名字、画像、半疯癫的富豪妻子……观众不是真的侦探,在一部只有两个多小时的电影中,必须有一个可以承受高度注意力的物体来成为这个影片的线索。而导演也不能为了使影片显得此起彼伏,就用起增加线索和叠加故事的做法。这样只能让影片显得散乱。

总的来说,《黑色大丽花》成功的营造了一种黑色风格,并且在悬念上做到了跌宕起伏和自圆其说。但是它的缺点则在于开头的设置没有将黑色贯彻始终,而悬念也因为符号的过多而显的多少有些杂乱了。

黑色大丽花影评(二)

出场的时候,火先生就从楼上摔了下来,我们故事的讲述者自然以为鲍比找来了帮手将火先生暗算,但结尾处我们知道,其实杀死火先生的是大丽花案中的乔治。

到现在为止,三个案子很明鲜地摆在了一起,即纳什案,鲍比银行案,还有黑色大丽花案件,前两个案件与黑色大丽花案形成了单线联系,三个案子间暂时还没有达成两两相嵌的样子。所以我们要看的是前两个案子与最后一个案子的关系所在。

前面已经说过了,纳什案发生的时候,黑色大丽花死去,而在后面,侦破纳什案实际上是制约了冰火两位先生对黑色案的侦破工作,这是从客观角度来说的,职责与时间问题。而事实上纳什也是一个变态,电影中已经叙述了,对于这样的人,火先生这位嫉恶如仇的侦探竟然轻易放过,仅仅是一个妹妹的丧生是否能够解释呢?但我们的冰先生就这样忽略了,误以为火先生心中有个难舍的情结。

而鲍比的案子显然比纳什一案更为深入地解析了火先生的心理动机,虽然鲍比出场便死去了,但事实上却从以往的恩怨中得出了火先生的为人,一个嗜钱如命的家伙,当然,这也为冰先生与赫嘉丽关系的发展扫清了道路。更重要的是,鲍比一案为火先生的死划上了一个终结的符号,即将乔治归结为鲍比请来的帮手。这样一来,黑色大丽花一案则渗入到了鲍比一案中,可以说,其实鲍比案与大丽花一案是相辅相成的。

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会发现更大的一条线索,即纳什案为什么会失手,原来在纳什案的现场,火先生以救冰先生为借口竟然众目睽睽之下杀死了鲍比案中的知情者,于是,本以为毫无关系的纳比案与鲍比案之间也产生了联系,即推翻了前面所说的没有形成两两相嵌的局面。

我们现在才可以看出,三件案子实际上彼此之间都是有联系的,就如同一个三角形的结构,每两者之间建构起了连线便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平面。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这几条连线的建立者恰恰是火先生。至此,我们可以理解小说中的开篇为什么用大量笔墨去描写冰先生与火先生的关系,因为冰先生是故事讲述者,即观众或说读者所能一眼便看到的线索人物,而火先生则是整个故事中的暗藏的线索人物,他的贪婪他的狡滑将这三个案件有机的联系在了一起,构成了这么一个三角型的案件连环。但笔者还是认为开篇虽然重要,但在电影中的笔墨的确有些过多,这种明暗两条线索人物的交代有些复杂了。

当然,对于整部影片来说,三个案件所用的笔墨肯定会不同的,纳什案与鲍比案除了两场重头戏以外,其它的几乎都是过场,而主要讲述的是大丽花一案。但三个案件之间的联系却交代得十分清楚,我想,如果在没有看过原著的情况下,观众若能将电影中这种联系看得十分清楚,就应该说导演已经是很成功了。而从另一方面来说,我认为这部小说或电影都好,最令人感到诡异悬疑的就是这种联系的存在,否则单拎出任何一个案件都显得很平常,当然大丽花中关于各种各样的人物性情及变态心理是另当别论的。

所以,此部影片的看点于笔者认为就是火先生这条暗线,看明白了这个人,三个案件以及三个案件之间的联系也就不言而喻了,而这也就是这个故事中最精髓的所在。由于篇幅的原因,导演丢掉或改动了一些细节,但原著中的结构却没有一点动弹,可以说也算是忠于原著了。

黑色大丽花影评(三)

黑色大丽花是影片的灵魂,这个乍现在黑白光影中的女子与她分离的肉身都承载着一种梦想幻灭的撕裂。她的飞行员男友和她的刻意献媚以及她天生的美丽都倒映出潮流中的只身向上的危险和微妙,世界本就不是单纯的黑与白,甚至连灰色都不是。因为,在荣华富贵的方向,我们可能看到的只是那用金钱堆积的安全与成就。可是,我们最初的幻梦是为了得到人世间一直在描述的性灵的曼妙和缩短自身和这种曼妙的距离。

大丽花的故事在《黑色大丽花》中就是一个完美的点题。冰先生带血的门牙不是白白掉落的,他的获取方式相当老练,而对于他的年龄来说,这种行动力并不能代表他的城府,而更在于他和大丽花一般,一直在享受着贫穷和年轻。冰先生获取了自己眼中的价值,而大丽花却在另一种极端中死亡。所以,命运和死亡还有期盼的物质和自身的精神都在潮流中作为朵朵浪花而飞逝。影片中如原著的黑色味道相同,个体只是背景中的点缀,而更大的味道是时代所赋予个体更大的特征,为了生存而不择手段。

影片开篇,快速剪切的拳击赛一幕中就老练的交待了影片的特质。而后,在一个长镜头延伸中大丽花的另类出场,镜头的这边是发现现场的恐慌,镜头那边就是人物的残酷,暗暗的交待了命运的无助。影片高潮之处是如假包换的西区柯克风格照搬照用的楼梯刺杀,就是这个时刻对比凶手的手段和亡者的脆弱,影片对于贫富和人性之间的何等差异就明之又明。这三段最值得夸奖的戏份是导演强烈的个人风格极度显现,布莱恩·德·帕尔玛很擅长在紧张局促中交待更深刻的剧情伏笔,往往可以在华丽刺激中让人若有所思。我私下以为,这三幕戏不仅强化了导演特有的风格,也专注的交待了影片的内涵。

《黑色大丽花》作为一部成功的黑色侦探小说而铺陈的悬疑感是影片惊悚风格之外的惊喜。这种美式黑色小说几乎一致的都是在无形中交待隐含的悬念,许多看似不精心的提示其实就是真相的显现,如现在流行的典型硬派小说《八百万种死法》。所以,当再次看到这种类型电影的时候一些稍有异样不合逻辑的场面肯定就是结尾处令人振奋的精彩之处。可是,在《黑色大丽花》与其他同类电影不同就在于,影片是大量交待了时代特征和刻意营造时代感的,这更逼真的衬托了影片的黑色内涵。当时的流行巨星,当时的地震,当时的战争结束论,当时好莱坞商业运作,这些逼真营造的怀旧品味给这个惊悚电影无形中注入了人文的味道,也给影片凭添了许多情绪,使影片对贫富之差的批判和人性恶欲的揭露起到了很大的润滑作用。

在错综复杂的剧情中,每个人物的身世背景和内心争斗多有被时代纵容的感受,这种个体无助无辜的感觉就是我们常说的黑色味道,而这种味道在导演所擅长形式化风格中展现得的确刺目惊人。可惜遗憾的是。导演几乎所有作品都存在的对人物性格深度提炼不足的毛病还是在影片中出现。除去形式化表现的黑色大丽花的惊艳之外,影片人物的个性还是埋藏在意叙事为本的影片段落中。在很多大段大段的对白中,乔什哈奈特和斯嘉丽约翰森以及希拉里斯旺克都在奔波于叙事的环境而忘记了挖掘人物更深层次的内心表现。这不是演员的问题,说到底还是导演无法将人物和剧情合而为一的永恒问题。可惜,可以看出导演这一次对影片看中的不仅仅是凶杀和阴谋,而是要还原一段历史,要立体化的深度的解析人性的悲哀。然而,依旧形式化的处理手法虽然使影片看起来有些深意,但终究还是走在自己的老路上。也许,这真是导演永远的痛了。

看完《黑色大丽花》,竟然想起了《黄金甲》,两者几乎属于同等语境的作品。奢华的再现历史,阴暗的人性挣扎,复杂的悬疑,惊悚的动作,甚至都有形式化风格的弊病。但是,老谋子是永远需要向布莱恩德帕尔玛导演学习的。因为,德帕尔玛的形式化影像已经可能让人找到平衡点,可以给人带来愉悦和感动,自成一派。而张艺谋作品,只能带来伪人性的张扬和商业化的模仿。

观电影《黑色闪电》有感


电影《黑色闪电》观后感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看了一部俄罗斯电影,偶然是因为我在没有计划的情况下被无聊的222拉进电影院,而且在不知道要看什么电影的情况下,选择了刚要放影的电影。凭电影的名字,我以为是一部恐怖片,没想到看了才知道算是一部蝙蝠侠类型的电影。

之前我接触的前苏联电影,以二战为背景的比较多。但这部电影描述的是21世纪的俄罗斯,感觉很新鲜。内容很简单,有点好莱坞的影子,年轻的大学生吉马生活在一个很普通的工人家庭。父亲的退休的电车司机,现在的俄罗斯与中国一样,年轻人的价值观与父辈的价值观有着很大的分岐,吉玛对金钱、个人主义的崇拜而度致他失去了自己的父亲,在悲痛过后,他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利用自己能力(一台可以飞的小车),救了很多人,成为大英雄,被大家称为黑色闪电,最后粉碎了一个令莫斯科毁灭的大阴谋,并赢得了爱情。

故事虽然很老套,但我想如果有机会到电影院看看这部电影也是不错的选择。因为

1)这算是一部2009年的电影,里面有很多俄罗斯的街景,可以了解一下俄罗斯人的生活。

2)这部电影所反映的两种价值观的碰撞,最后还是传统的胜利了。这个正面的信息正是现今中国电影所缺乏的,我想中影之所以引进这部电影,或许有这个因素吧。

3)俊男美女值得一看,特别是女主角,这种清纯、甜美看了印象深刻,以至我现在想回想一个象她一样的中国女星,一下子还真的想不出来。

4)电影的中所提到的那辆神奇会飞的车,是我一直以来想拥有的,每每塞车的时侯,看着长长的车龙,我就想:如果我的车这个时侯会飞起来就好了,不用飞得很高,只要可以离地5米,在所有车的车顶飞过就行,我还想如果可以话可以在别人家的阳台旁停一下,和阳台上的人说说话,或者送一下外卖,或者将阳台上的人直接接到想去的地方。这些想法原来在这部电影里面全部都实现了,我的天,原来俄罗斯人最我懂的心。呵呵!

5)关于世界能源短缺的问题,俄罗斯人也提出了他们的解决方法:利用纳米技术,可以将现有的能量增大,现在不总是说地下的能源只够50年用吗,不怕啦,如果这个纳米技术真的成功,50年的能量就变成500年或者5000年,呵呵,俄罗斯人真是有智慧!

但是,这部电影也有很多硬伤,如编剧、技巧都有COpY好莱坞电影的迹象,而且细节处理得粗糙,不过,这也不影响我对他的评价,4颗星。因为他让我看得舒心!

观《我的黑色小礼服》有感


《我的黑色小礼服》观后感

很可爱的一部片子。四个女孩子,毕业后的疯狂,步入社会后的无奈。改了原本的价值观,却丝毫不改倔强。每个人都有些值得骄傲的资本,却用来遮掩烦恼,以至于每天在一起仍是对彼此知之甚少。

喜欢主人公的观念:灾难片中的配角总是很容易死掉,而主角却能活到最后,所以就把自己当主角那样活着。

四个女孩子互相爱着却又伤着彼此;吵得很凶,却又在不知不觉中和好。世间情感总是如此,付出了真心,想要彻底决断还真不可能。

其中一个要留学了,两人送行,还有一个没能赶到。看着他们道别,只是平常,并没太感动。可当看到迟到的那一个拎着蛋糕匆匆赶来,并说出今天是走的那位的生日时,三人的懊悔表情,触动了神经。再次感叹,此生有朋友相伴真好。人们总是在忘着一些事情,却又因爱而记起。世界上有太多事情掩盖真心,却又有太多情绪牵扯着真心,让它不至堕落、走失。

上文提到的那个观点又想了想,却觉得不成立了。因为说出那话的人,本是主角。而配角只是辅助,最终也如她自己所言那么轻易的就死了。一个是令人喜爱的理想,一个却是让人无力的现实。有时真不知该作何选择。主观上的自己偏向理想,理想让我又活下去这个信念(却没能给我战胜现实的力量)。生活就在这两者间左右,永远没有决断、胜负,直至终结于这一世。只因他们是势均力敌对手,制约着对方的同时被制约。不知祸福,却也终于平衡了、中庸了,没有倾覆的危险了。这就是大多数人的幸福。他们安分、知足,所以上天就匀给他们一点幸福,反正也不会有所影响。而也有,是的这世界也有一些极不安分的人,上天匀出的那点填满不了他们的野心,他们就开始挑战,企图获得上天大部分甚至全部的幸福。于是上天怒了,要扯断他们原本的幸福。双方拉锯着,起起落落,最终绳断。是的,终究会毁掉幸福。能撑起嘴角笑意的,是一种和上天战斗过的成就感,暂且算它是种幸福吧;不过这非天赐,是人们的意念所造,当精神消失于这世间,那些不安分者会是第一批想要毁掉肉体的人。

呵呵,又扯出这一堆话来了。不可思议。也许只有自己能看懂,又或说是只有今天的自己能看懂。

好好好,不绕了


观后感《黑色党徒观后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观影感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