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观后感

观后感

达摩祖师传观后感。

我们会观赏很多经典的电影或者电视剧,从一个好的作品通常有能引起我们共鸣的地方,网络上,很多都在谈论的,观看了以后让人眼前一亮。写观后感可以提升我们的作文水平。如何在写的观后感时把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来呢?小编特意收集和整理了达摩祖师传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达摩祖师传观后感

虽然电影《达摩祖师传》的内容与我们学过的史书记载有些出入,但是里面的很多公案和台词却实在也是佛学的经典。会让很多没有接触过佛法的人思考宇宙人生的问题,也称得上是一种弘法利生的办法,我还是感到真心的随喜。

电影主要介绍了达摩祖师的出身,被启蒙,悟道,拜师以及后来到中国传法的传奇经历,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不过在我看来,如果没有一点佛学基础的话,看这部电影应该会有一些困难。但是对我们学过一点佛法的人来说,收获还是很大的。

达摩祖师生于南印度,婆罗门种姓,传说他是香至王的第三子,出家后倾心大乘佛法,出家后从般若多罗大师。于南朝萧梁时期,自印度航海来到广州,又北行至北魏,到处以禅法教人。据说他在洛阳看见永宁寺宝塔建筑的精美,自言年已一百五十岁,历游各国都不曾见过,于是"口唱南无,合掌连日"。曾在少林寺后山达摩洞闭关九年,在中国弘扬禅法,后来被尊为中国禅宗的始祖。

我们现在汉地的出家人,大多数都是禅宗弟子,对禅宗还是应该多一些了解。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佛陀拈花微笑,迦叶会意,被认为是禅宗的开始。不立文字的意思是修禅不能执着于文字,语言和文字只是对万事万物的描述。但只要我们能了知诸法空相的道理,就会明心见性,了解自己的心性,就可以顿悟成佛。达摩祖师传衣钵表法于二祖慧可,禅宗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大力弘扬,终于一花五叶,盛开秘苑,成为中国佛教最大也是流行最广泛的宗门。

从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领悟出很多道理。在修行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境界,但是若不从心上自己体悟,想要证得圣道也是很困难的。剧中的台词:“世界上最宝贵的是智慧之光,不但能照明人得内心,更可辨别是非。”,“佛道修行在心中。”也都讲出了这个道理,这也是佛法的关键。我们修行的过程,就是断惑证真的过程,虽然现在人根基浅薄,不能顿悟。但是还需要努力断烦恼证菩提,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而想要断除烦恼,使自他获益,首先我们还要先了知烦恼的相状,像法师常说的,如同抓贼,要先认得贼的样子。在我们学的《大乘百法明门论》中,世亲菩萨把一切法总结归纳的非常详细,其中对烦恼性与业的描述,对我们的修行很有帮助,会让我们认识烦恼,并知道该如何断除烦恼。虽然我们不能做到直下见性成佛,至少会让我们在生活中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烦恼。

电影看过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的空间。达摩祖师一生传奇的经历,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和榜样。在修行的路上,我们要追随祖师的足迹,不畏艰难险阻,努力,再努力。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扩展阅读

魔道祖师观后感700字


《魔道祖师》这是一部由耽美小说改编的动画片,对于喜欢动画的小伙伴来说都有所了解吧?大家看过没有?下面小编带来的是魔道祖师观后感700字。

咳咳,想必看过的人小伙伴都知道,这是一部耽美小说改编的动漫。

前期那画面,那英俊的面容,看的小雨是赏心悦目,只是后续的剧情,看的小雨实在蛋疼的难受。

岐山温氏做大,诸门百家竟然都逆来顺受,明哲()保身,为了求一时安息,竟然连自己儿女都能送去当人质?小雨就实在不明白这剧情是一个机智的人想的。

我们都明白什么假狼子野心,什么叫得寸进尺,什么叫唇亡齿寒,什么叫傲骨。

我就不明白了,岐山温氏大公子画风那么丑战斗力比五多一点的渣渣,怎么就能吹胡子瞪眼,藐视天下?

难道小说里面还有什么特别的情节,以至于所有人都不敢轻举妄动,动漫没有细说?

既然岐山温氏强大,引得天下众怒,不是应该大家同气连枝抵抗才是?

我总觉的动漫中那个宗门宗主女儿被那个画风奇葩的温公子给羞辱了,最后也还是明哲保身忍气吞声的样子,这样的剧情看的实在是让人愤闷不已。

然而我们的魏大魔头挺身而出,还要受人责罚?虾米鬼?剧情道最近更新,小雨实在连追的兴致都少了许多。

到小雨看的最新一集,云深不知处被攻破,兄长生死不明,蓝湛竟然还能去岐山做人质,这心胸该有多大?

莲花坞被覆灭,江澄竟然迁怒魏无羡在山洞中强出头救蓝湛,大哥用脚趾头想想也知道,人家要灭你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吧?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啊。

种种不合理的因素统筹起来呢,让小雨看不到人物智商啊,所以很郁闷进来的剧情。

先前所说都是六、七寄的剧情哈,最近刚刚补完后面几集,然后继续写完最后的观后感。

大概前面剧情的设定很憋屈,都是为了魏魔头的转变和发威,怎么说呢,最后的剧情看的还是挺过瘾的,但是感觉上还是不够带劲一点。

古风的画风本身呈现的是暗色调,一直看下来有种审美疲劳,打斗的场景虽然做的宏伟,却似乎有些单调。BGM也不够劲道,没有带动我的激情。回头有时间我看看能不能把战歌的BGM套上去看看效果哈。

对于看惯了日漫的二次元观众来说,虽然这部动漫做的已经很好了,还是欠缺点什么的样子。本人并非专业,纯属观众角度欣赏,肤浅的地方请见谅。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如果反对,欢迎来喷我。

芈月传观后感


芈月传观后感(一)

看了《芈月传》的点映。一个小时的片花播放完毕,与媒体一起看片的孙俪感性发言:"其实我比较自恋,我刚才被自己演的芈月感动哭了",台下粉丝则热情高呼"太后太后太后",孙俪欣喜道:"所以现在不叫娘娘改叫太后了吗?"实际上,相同的导演、制片人、编剧和幕后制作团队,相同的女主角,同样是纯弱少女成长为强势太后的宫廷历史剧,《芈月传》早有《甄嬛传》"姊妹篇"之名。孙俪想由"娘娘"进阶为"太后",而郑晓龙导演则希望《芈月传》成为屹立在《甄嬛传》旁的另一座高峰,这都是自我超越的艰难实现,也都需要观众们到80集正片中去检验。而作为观众,小编不妨在一小时的片花中管窥一下这部受各方期待已久、注定成为"爆款"的大剧。

如果说从《甄嬛传》到《芈月传》是一场穿越,那么这次的赢家依然是曾经被宠冠六宫且得一真心人的嬛嬛。在《芈月传》中,穿越而来的芈月出身于楚国王族独享父王宠爱,美貌绝伦而又冰雪聪明,一生中有 "帅气正太"黄轩[微博]带她坐旋转木马共谱初恋妙曲,有 "魅力大叔"方中信[微博]与她互称"老伯""丫头"满足她的"羞耻公举梦",还有"套马的汉子"高云翔[微博]许她一世繁华。三个男子 "一见月儿误终生",另有蓝颜知己若干,和她的男(备)人(胎)们一步步助她走上权力巅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太后。

虽然如嬛嬛一样也有被迫出宫、受尽迫害的悲惨经历,但芈月依旧是开挂的人生,依旧是"所有男人都爱我,但我只求真爱","月儿冰雪聪明,却不肯害人"的高级玛丽苏做派,而那些曾经与嬛嬛在清宫中恩怨纠结的姐妹们,虽换了身份,却再次紧紧团结在她的周围。华妃娘娘不再恨她入骨,竟成了她的养母莒姬来疼爱宠溺她,那一生的孽缘终成膝下承欢。而曾经以命互托的瑾汐姑姑,转身成了她的生母向氏继续为她劳心劳力殚精竭虑。至于曾经同气相连的好姐妹眉庄,虽然由敢爱敢恨变成忍辱负重的樊长使,但却依然以她敌人的敌人的身份来助攻。

好一场散尽恩怨的穿越,只不过,华妃、眉庄、瑾汐匆匆互敬一碗酱油后,便可让位于新一代的"时代姐妹花".

芈月传观后感(二)

11月10日北京卫视《芈月传》全国首播新闻发布会在京隆重举行,《芈月传》发布会上播放了一小时超长片花,作为主角的孙俪却没有在现场观看,播放完毕后才悄悄入场。因为前几天当这个片花第一次在她的电脑上播放时,她坐在那里目不转睛地看了一个小时,全然没发现自己痛哭流涕。"我觉得不能再看了,如果在现场又看哭了,恐怕不能用一个很好的颜值来面对大家。"片花中孙俪的哭戏很多,但孙俪说《芈月传》并不是一出苦情戏。"81集中情绪最激烈的部分都剪到了一个小时里,其实更多的戏份里她是一个坚韧、隐忍的人,同时也是个很励志的人。"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戏里芈月一个坎儿接着一个坎儿,在片场孙俪也是压力极大,"叫《芈月传》,就是这个角色从头至尾,每场戏都有我,AB组都是我,我要是倒下了剧组就得停工。有一段时间情绪大起大落的戏连着拍,每天都哭到眼睛像桃子一样,需要每天喝大量的普洱茶消肿。"孙俪爽快的承认,芈月是她表演生涯中难度最高的一个角色,有几次甚至拍到虚脱。"有一场在大殿训诫的戏,看剧本只有两页,那天就排了这一场,我还挺高兴的,没想到真拍起来的时候全景近景各拍两遍,每一遍台词都很长,每一段说话的对象都不一样,情绪也不一样,那个大殿又特别大,需要尽量让所有人听到我的声音,就得一直顶着,演完一遍就已经很累,几遍下来气都虚了。"尽管很累,孙俪还是觉得收获很大,"演技方面比甄嬛时上了一个大台阶".但并不是没有遗憾,最大的遗憾就是配音。"我做了很多准备,也很自信,一直希望是原声,还专门找了甄嬛的配音导演到剧组来陪我练台词,每句台词都根据他的要求过一遍才做,但不知道为什么还是没用我的声音,这一点我也不是很开心。"

如懿传观后感


由周迅、由霍建华和张钧甯主演的电视剧《如懿传》正在火热的播出,网友们对这部电视剧的评价并不算太高,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吧!

从开始的未播先火,天价片酬,演员话题等炒起来了如懿传,后来又延播,迟迟不播,再后来被于正截胡,延禧攻略彻底火了一把,现在这剧终于开播了。

要说期待,我想心里落差会更多,这部剧前期消磨了许多观众的热情。第一集播出的时候,和延禧攻略又撞上,许多人开始喷如懿。喷剧情,喷服化,喷周迅的少女打扮。

不过到后来播出的时候,发现四集之后,如懿的可圈可点之处也不少。结构布局完胜延禧攻略,整个剧情是悲剧走向,契合文学的基调;它的镜头的构图构思很精美,突显出了紫禁城的庄严辉煌;演员的选角很不错,周迅、陈冲、邬君梅、张钧寗各有特点,让观众又怀念起之前他们的精彩表现,周公子的演技还在,董小姐的颜还能打。一些小细节也经得起推敲,包括饭菜服饰等等。

总之,这还是一部值得期待的宫斗剧。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这一片剧评想细细聊一下如懿。

出身卑微,家里并非名门望族,宫里唯一的亲人------姑母,也在宫斗中败下阵来,惨遭熹贵妃算计,最后含恨而终。如懿是凄凉的,从她嫁给乾隆时,她的命运早已定格在这无休止的深宫斗争中。一个女人心里只有一个男人,而那个男人心里却容下了多个女人。这个爱情的天平从一开始就失衡了,并且倒向哪一边,另一边就会有所顾忌。

虽然她与皇上青梅竹马,情投意合,但终归也是过眼云烟,毕竟帝王是会随着时间厌倦世间许多事物的,还记得其中的一个桥段,只因乾隆爱听琵琶小曲儿,偶然发现玲珑小巧,娇滴可爱的南府乐妓白蕊姬,便动了情。女人的容貌其实是把双刃剑,年轻时仗着自己年轻可能可以为所欲为,随心所欲,但是一旦年华褪散,能被世人记住的又有多少呢!虽然皇上与如懿的情意不减,但是其中的漏洞已经若隐若现。

因太后的百般阻挠,如懿还要低下脸面向煌上去求情,间接地给别人台阶下,表面聪慧,实则却承受着不知多少的委屈,最后她也才从潜邸出来搬进了简陋不堪的延禧宫。

笼络自己的人才是这个宫中的重要生存法则之一,很明显,海常在,纯嫔,娴妃是一派的,皇后,高贵妃,贵人们是另一派的。站队的明确才能在宫中稳住自己一方的势力。而李玉生性善良,也必定是如懿那边的人,而阴险狡猾的公公却势利市侩,趋炎附势,只会抱紧得宠妃子们的大腿,他必定与娴妃他们是背离的。他们都是凄凉的,都说人性本善,而环境会给一个人的成长带来潜移默化并深远持久的影响,他们被迫因卑微身世改变自己,因残酷社会现实改变自己,他们在现实打击的面前无动于衷,并非他们不想作出反击,而是他们每反抗一步,最后伤害的还是自己。

其中,如懿心如明镜,她比谁都清楚犯错的代价,但是她还是鼓起勇气,这是作者给予这个人设极大的主观能动性,作者需要如懿对这个不公的封建礼教的腐朽社会做出自己的抗争。但是在深宫的每一步都像是脚踩独木,周围都是锋利的刀刃,一不小心踩错一脚,便害的自己遍体鳞伤。如懿为了圆皇上的心事,不惜斗胆向皇上提出追封他一直不愿提起的生母,却惹得皇上大发雷霆,冷落了如懿足足两个月,她备受妃子蔑笑,下人们的不屑,却从容微笑面对,实为大家风范。

网上有舆论说周迅演的16少女因嗓音出戏的,肯定是没有认真看后面的情节而妄自下的定论,青春羞涩的豆蔻少女,周迅对得起!在皇上宠幸她的那一晚过后,与宫女们的交谈,她把少女怀春的那种窃喜、欣悦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如懿传还是给了我蛮大惊喜的,期待后面!

如懿传在多方周折下终于在腾讯视频开播了,备受瞩目的电视剧必定观众们在观看时会带着更高的期待值,《如懿传》也得顶着这样甜蜜的压力,面对大家的质疑与建议。但是,我想说的是,这部剧的起点虽高,我们也更应放松心情去观赏,而不是一味儿地挑刺儿,以免因疏忽大意、先入为主而扼杀了一部制作精良剧目的心血。

首先在开篇,多个主观跟镜头伴随着男主的身影引领人们进入情节,这是相对高级的电影化开场用法。

当他推开那扇门时,色彩的表现力又再深了一层。偏低的饱和度,被削弱的对比度,厚重的历史感都直接地利用颜色来呈现视觉的冲击力,让人明白这是乾隆年轻时的回忆片段,时间追溯,时光荏苒,那时的皇上与如懿是那样的青涩与美好,也为后面的戏剧性色彩作了背景的铺垫,这样灰调的画面更显时间的苍凉与急促,仿佛一开头就浅浅地奠基了悲剧性的色彩。

《如懿传》在台词的设置上也是尽善尽美,字字精辟。在先帝处置完三阿哥和皇后之后,他前往绛雪轩干涉乾隆选妻一事儿,交代弃选青樱的缘由时,熹贵妃明知故问,假装不懂,挑拨雍正情绪,皇后娘娘已经受到严惩,您万勿迁怒三阿哥。看似贤惠,可是心里却无比阴暗,心狠手辣,字字似箭。熹贵妃的人物设置在这里就已经很饱满了,也为了她之后在剧中强势的存在作了铺垫。

在先皇后与熹贵妃在冷宫的对话下,更是把剧带向了影片的第一个高潮,看来不是每一出戏都有结局的,熹贵妃像借此东风,趁机逼迫乌拉那拉氏作出选择,先皇后为保全局,饮恨喝下了毒药,不为毒人,只为毒心。

先皇后临终前与青樱的对话也是情深意切,让旁人也为所动。那一年,先帝封我为皇后,那是我一年最好的时光,这也暗地揭示了每一个宫里女人的悲剧命运。此处多个镜头画面运用了框架式构图,深宫锁秋,灰暗昏黑,其实每一个人的命运早已定局。

而最让我惊喜的,是如懿与郎世宁相遇这一剧作情节,它富含着作者深切的用意,其中的隐喻也是令人为之咋舌。郎世宁作为西洋的画家,与中方如懿的对话可谓是画龙点睛。世界上只有休妻,哪有休夫的呀,民间可以,公主可以,惟独嫔妃不可以,这是中方传统的封建等级观念所使,而郎世宁推崇平等的一夫一妻制却被宫女们嘲笑,并批判他不合规矩。其实这个谈话更是揭露了封建等级制度对人的约束与摧残,到底是平等可笑,还是封建可笑,这里已经很明显了!

而如懿特地因此跑去询问皇上,却被皇上驳回,并示意她不识大体,你得守着三纲五常,嫡淑尊卑的道理,其实两人虽不断靠近,可皇上的固化死板,循规蹈矩,封建专制,使得双方在这观念上已经渐行渐远了。皇帝并没有错,他只是当时那个封建时代的产物罢了!

在网上有看到一些网友说剧情拖沓,篇幅不太合理,但是我不太认同这样的观点。虽然前奏交代的背景内容相对繁多,但是一点儿也不冗杂,取而代之的是紧凑,节奏偏快,绝不拖泥带水,并且简明扼要。因为正是有这样背景的铺垫和情节的蓄力,更为如懿后面的坚强提供强有力的依据,更能服人,而不是凭空捏造。如此,如懿的人物形象才能更加饱满,让人们感知她的凄凉过去。

《如懿传》才播到了十几集,但是其中透露的精彩却让人追得停不下来,80集的大剧,我们拭目以待,期望它能继续给我们创造着不断的惊喜!

看到网上对如懿传声势浩大的声讨,作为一个曾经狂热的原著党,真的特别想说几句,不喜勿喷??????

即将步入大学的我想想当年追如懿传小说的时候还是初中,那个时候对宫斗小说可谓是一种痴迷,而如懿传不可谓不是一部宫斗经典之作,抛开所谓的历史真相不谈,如懿与弘历的感情细腻变化,皇帝自己对于各个女性的情感纠葛,表现的可谓无比真实.

没有血气方刚的爱与恨,只有淡淡的浓再浓浓的淡,我对你的爱从纯粹到复杂最后却不得善终.其实从一开始他们的爱情就受到各种身家世俗的考量,这种考量使他们不断发生身心的变化,最终爱情早已不复当初.

记得当初如懿传出到第五本就停更几年才出第六本,当时第六本一出我也曾一个通宵看完,虽然网评第六本写的没有前五本质量高,但我仍觉得,流潋紫已经尽力的去表达这种悲恸的结束了.虽然情感变化剧烈之处却有表达不妥,但也不过度苛责.

青樱的姑母曾问她,是想要帝王的宠爱还是权利,青樱一个都不愿放弃,哪怕姑母一再劝告要里子不要面子,可她还是不愿听从,因为至情或是因为年轻.

可是当你成为如懿你就不再是青樱,当你披身凤袍你就不再是白()月光朱砂痣,变了,就是变了,不是突然而至而是蓄谋已久.

在这场尘世纷扰,你既要纯粹又要弄权,最后不过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如懿传中还有一个地方我觉得处理的很真实,就是弘历与富察皇后的情感,在如懿传里富察皇后手上也沾满鲜血,在皇上得知后遭弃.但是时过境迁,当如懿身处后位而富察已逝之时,皇帝反而对富察追忆甚浓,念念不忘,就好像这世上最好的东西就是得不到或已失去,人在经历过一段时间之后,往后的记忆就会模糊再模糊,只留下一层微朦的印象,美丽留下,伤疤愈合,失望褪去.他们之间就是如此.

整个小说中印象最深的是结局,如懿在冷宫自杀,徒留青梅未绣完,几行墙头马上戏文,思及一生,你究竟有无后悔?

以为是满城芳菲,却已经春色和烟老,落花委地凉 .

水浒传观后感


好的电影让我们学会思考,反思并且进步。拥有一份客观而有深度的观后感可以准确地反映作品的质量,写观后感时要把握文章精髓,才能表达真挚的情感,如何让自己的作品名观后感拥有超高的感染力呢?关于与“水浒传观后感”相关的议题是本文的主题,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水浒传观后感 篇1

武松,绰号行者,其人嗜酒,但无比勇猛,于梁山中坐第十四把交椅,更是十大步军头领之一。

武松虽无比勇猛,但在其勇猛背后仍藏有软弱的一面。话说武松在景阳冈酒家吃了十八碗酒,独自一人过这景阳冈,将那害人的大虫打杀。擅长写斗的施耐庵在这一段将武松的英勇彰显得淋漓尽致,但也并未将其描绘得如天人一般,他也是和普通人一样会被大虫惊出一身冷汗,打完虎之后也会疲惫,一个真实的武松。

但当其再走一会儿时,遇见了披着虎皮的猎户时,却不再有打虎之心,而是想着如今要死了,一直被凶猛掩盖住的软弱便显现了出来。

他行事冲动,听到哥哥被毒杀的消息便前去杀死潘金莲与西门庆,且手法极其残忍。其替兄报仇的心将其送入了流放之途。在醉打蒋门神中,他虽借着酒气,但也仍有冲动的情绪在其中,完全没有控制住的情绪。

但他也是心思细腻的人,在逃往鲁智深处时并没有匆忙出逃而是将自己打扮成行者模样,使追捕人员难以认出,最后于梁山时当上步军统领,身为将领,心思缜密是不可少的,所以其不但心细也十分有大局观。

武二郎性格多面,有血性,会因遇见不公平的事而出手相助,有大侠风范,“行者”一词在他身上似乎有了另一种内涵。

水浒传观后感 篇2

与其说水浒传是四大名著中的一本,不如说它是最为真实的,最为残酷的历史重演。农民起义是这本书的主线,而其反映的,便是实实在在的明末局面,也是所谓社会,以及人心的争斗。

108个好汉,仅有寥寥数几位安然离世,其余的要么战死,要么被暗算、被谋杀,深刻揭露出来一种无官不贪的丑恶朝政。正是因为这种现实,才生出种.种“好汉”,却是源自于官逼民反,从而直上梁山。明末则与其同之,甚至是愈加黑暗。

但真正受苦的是谁?自然是那些平民百姓们了。

若是把水浒传的眼光投入当今社会,放入高层之中,不曾想过这一片炽明的土地下,却埋藏着一团团黑暗。如今,似乎没有人在追求往世的淳朴、纯洁,取而代之的是麻木与贪婪。物质吞没了血汗,曲色蛊惑了人心,科技反倒把壮志颓然。不得不说上一种老生常谈的危害,毒品。它存于阴暗面,滋生于暗流中,却至今仍未断绝。百姓们吸食它,却使自己一蹶不振,逐渐从尝试到上瘾,从一开始的单纯到疯狂,那些制作的人,就是所谓的丑恶之面。只顾贪利,浑然不顾他人,便是你们的法则吗?愈来愈多的人开始进行所谓的“尝试”,却无一不坠入深渊。有一些官员,内心早已麻木,不知毒品好坏,倒是连自己都带起了坏模样,逐渐堕落、扭曲,终逃不出法网,终身遇挫。的确,人们总会不希望把自己最丑恶的一面拿出来展现,而社会不同,社会是虚的,你可以清楚地看见所谓丑恶的藏身之处,但你无能为力,因为人们明明看得见,却仍是不闻不问,甚至一丝思考都没能激生,酿造了什么?便是这愈多的迷茫与阴暗。

明末则更是一言难尽,社会充溢了迂腐与残暴,甚至四处的勾心斗角,如同乱麻,永生拂捋不清。作为水浒传的原生剧本,数百人的表里尽收于此文之中。

或许所谓名笔,不仅映出黑暗,更是反映人心。但它又不同于红楼梦一般,却将一种本质,一个起义的全程,转化成艺术的形式,应当也是作者渴望更多人理解他的原因之一吧。

水浒传观后感 篇3

《水浒传》创作于元末明初,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章回体小说,作者是元末民明初的施耐庵。这部小说取材于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古事,史书的材料为主要依据,结合民间传说中的有关故事,经过选择加工和再创造而成的,生动而深刻的描写了北宋末年一支以宋江为领袖、有众多英雄豪杰参加的农民起义队伍的可歌可泣的事迹。

暑假在妈妈的推荐下我读了《水浒传》,刚开始读时,纯粹是为了它曲折有趣的情节;后来再读,就经常徜徉在梁山的梦境里,梁山雄伟险峻,水波烟波浩淼,水面有无边无际的芦苇,山上有一排排大房子;108位好汉的历历在目,我为英雄们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事迹而热血沸腾;为奸臣当道、贪官横行霸道而感到愤怒;为梁山泊众好汉生离死别而感到惋惜。

《水浒传》中我最喜欢的是鲁智深,喜欢他的爽朗,喜欢他的嫉恶如仇,喜欢他的行侠仗义,喜欢他的粗中有细。

鲁智深是爽朗的;他上梁山一点都没有瞻前顾后,凄凄惨惨切切,军官当不成就当和尚,和尚当不成就上山,非常爽朗。

鲁智深嫉恶如仇是最鲜明的。有一段话是响当当的,他说“你却怕他本官太尉,洒家怕他甚”,“俺若撞见那撮鸟时,且教他吃洒家三百禅杖去了。有一件事是最痛快淋漓,三拳就打死了镇关西。

喜欢着他的行侠仗义。鲁提辖在瓦官寺,面对一群褴褛而自私可厌的老和尚,虽然饥肠如焚,但在听说他们三天未食,就即刻撇下一锅热粥,再不吃它。

喜欢着他的粗中有细。鲁提辖在救助金家父女,惩治恶霸郑屠时,处处表现了这个性格特点:解救金家父女时,为了防止店小二去追赶他们,一反平时的火暴脾气,竟然能“掇条凳子,坐了两个时辰”,“拳打”郑屠,先采用“激将法”,郑屠果然被引到当街上,手执利器,造成持器行凶的口实,然后再当众质问“你如何强骗了金翠莲?”使围观的人知道惩治郑屠是伸张正义,待到“拳打”时,,面对打死郑屠这种意外情况,却能随机应变,故意说:“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走了。真是让人拍手叫好。

每当鲁智深‘大踏步""而来时,就会令我产生一种大无畏的信心。我喜欢这样的鲁智深。

水浒传观后感 篇4

回味往事,它是一首歌,歌里有我的喜怒哀乐。还是离开后的老家,最让我怀念。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在老家合川度过了八年的幸福时光,终究,还是要走了吗?

清晨,天冷飕飕的,阴云为天空铺上了一层薄薄的衣衫。丝丝细雨,蒙蒙地下,天空也在为即将离去的我们而惆怅吗?我静静的坐在床上,环视着合川的一切。空气中布满了阴暗的潮湿,我低下了头,客厅里,妈妈正在收拾东西,传来一阵“哐当”的声响。不自觉间,我流泪了,“我不想离开老家,这里有比重庆更多的亲人,我只想留在这儿!”我禁不住吼了出来。

这时,妈妈打开了卧室的门,冷冷地说“走了”。

路上,我头倚着车窗,凝视着远方。天还是阴沉沉的,不肯脱去它那薄薄的衣衫。树木、草儿都垂头丧气的,花儿也枯萎了。天空时不时掠过几只飞鸟,它们都是几只为一群,这不正是一家人和谐相处的象征吗?可是,此时的我却很难感受到了。妈妈坐在我身旁,微笑着说:“孩子,你马上就能离开合川,到达重庆了,是不是很激动啊?”

快到重庆了,我回过头,望了她一眼,马上又扭过头来。不知不觉间,我再次抬起头,望着那些飞过头顶的飞鸟,他们一家人幸福的生活在一起,这八年的时光,能重来一遍,该多好啊。

在重庆这个陌生的世界,我还是得慢慢去适应。往事啊,真是令人回味。

水浒传观后感 篇5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新学期开始了,我们学校给每人发了一本导读书,名叫——《水浒传》。

本书作者施耐奄,在本书中塑造了一群既敷衍传奇色彩,又真实可感的人物形象。里面有急功好义的宋江、智慧多谋的吴用、豪迈大力的鲁智深、武艺高强的林冲等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汉。他们有着侠肝义胆,为了兄弟可以不顾生命,可以不要钱财和权力。他们讨厌这个昏暗迂腐的年代,于是便和兄弟们劫富济贫,杀除贪官。

看完这本书,我被这些英雄好汉的义气给深深的震撼了。无论在现代还是古代,为了钱财而不顾兄弟情面的事数不胜数。严重的话,还会为了钱打架,有的还被送进了医院。这些事可真让人寒心,从小生活在一起的两个人,最后竟然……然而,这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汉却令我大开眼界。自己的兄弟被抓进牢了,自己竟会冒着生命危险去救他;遇难时,宁愿自己死,也不让兄弟受伤……

合上这本书,我的内心长久不能平静。

水浒传观后感 篇6

人的一生是如此的多姿多彩,总会有那么几个片段令你难以忘怀。那一刻,我感受到了爱;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那一刻,我得到了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还有现在孩童嘴里哼着的“世上只有妈妈好……”这些都是人们对母亲的赞美。母亲就像一件棉袄,在你冷时,她温暖着你,母亲又是一剂良药,在你困惑时,她为你解开心扉。母亲是如此的伟大,母亲的形象在我心目中又高大起来——

我是一位心急的吃货,对待吃的我会毫不顾忌的解放天性。那天,妈妈做了蒸蛋花,对于这道菜我的评价是极高的。它吃起来很嫩,如同豆腐,却有着自己独特的味道,没有那令我厌恶的鸡蛋的腥味。如若再加上香菇和西红柿煮的清汤,如果有肉末那会更美味。面对这样的佳肴,我怎能不垂涎欲滴?我在一旁焦急的等待着妈妈说:“可以了。”终于听到了,我激动的打开盖子一阵浓烟冲出来,还带着一阵美食的香味。此时那淡黄色的蛋花在这烟中显得更加的独特。再次引起我的食欲。突然脑海中浮现出老爸平时抬蛋花时那副帅气的大厨风范,我也学着做。我拿出两根筷子,轻轻的敲打了一下,用骄傲的眼神看着它。然后把筷子夹在碗的两旁“哇!真的抬起来了,我好厉害呀!”正在我洋洋得意之时,“啪”一声震响了整间屋子。妈妈急忙跑出来。看到蛋花全部掉在我的脚上,我的脚被烫得通红,还冒着白烟。再看看我眼泪哗哗的流着,脚还不时的抖动着。妈妈先是愣了一下。接着又急忙的拿出一杯水倒在我的脚上,又到冰箱里拿出一个鸡蛋,把蛋清滴在我的脚上。后来我问她,她说是外公教她的民间土方。接着又到处寻那顽皮藏起来的手机。妈妈把家里的桌子都翻了个遍,看到她那忙碌的身影,突然一阵暖流涌入心头,脚上的疼痛好像也减少了一半,我静静的站在那,什么也没说,眼泪又不由自主的流淌出来。最终在床上找到了,然后火急火燎的播出爸爸的号码,还不是的跺脚,嘴里碎碎念着:“怎么还不接,怎么还不接啊——”爸爸听后,也快马加鞭的赶回来带我去医院。到了医院,医生说:“还好处理得及时,否者必定留疤。”那时脑海中又浮现出那个场景。泪花充盈了整个眼眶。

母亲在生活中扮演着极其普通的角色,但母亲的那份爱是如此的伟大。世间最美好的感情莫过于母爱。他不像波涛那么汹涌,也不像小溪流那么柔和,但总能暖入你的心。

水浒传观后感 篇7

我爷爷经常在我看书的时候引用一句话,“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原因是小时候看水浒就有可能学梁山好汉造反,老了看,勾心斗角的三国会让人心累。当时我认为有一点道理,所以一开始有一点排斥,可到了后来,观点变了。

我觉得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李逵这个两面人,我是为什么说他是两面人呢,听我分析一下

李逵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坐,跳起来,把两个指头去那女娘子额头上一点,那女子大听一声,暮然倒地。

那汉哪里肯应,轮着大斧,只顾砍人……当下去十字口,不问军官百姓,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渠,推倒颠翻的,不计其数。

放着我们许多军马,便造反,怕怎地!……杀去了东京,夺了鸟位,在那里快活不好!

从这三句话可见李逵是个粗鲁,暴躁,屠杀成性,野蛮残忍,具有反抗精神的人,一时间我对这个人十分厌恶,这么个血性之人是什么人教出来的,李逵这个人一定很没有良心,多半他父母也惨死在他手上,可我读到这里时,一下子对它的认识有不一样了“我特地来去娘,却倒了一个养娘的人……我饶了你这厮的性命。”李逵道“你有孝顺之心,我与你十两银子做本钱便去改业。”这又让我见到了他善良,有孝心的一面,可见施耐庵的手法高超。

水浒传观后感 篇8

《水浒传》是一部非常经典的中国名著,与它相媲美的,还有《红楼梦》《三国演义》和《西游记》,号称中国的四大名著。《水浒传》真实地描写了宋代农民起义发生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及统治阶层的罪恶。

在书中奸臣当道,贪官横行的北宋,108位好汉,各有不同的原因和情况,先后聚义,纷纷被逼上梁山,扯起替天行道的杏黄大旗,劫富济贫,走上反抗的道路:豹子头林冲是一位生性耿直,爱交好汉,武艺高强,惯使丈八蛇矛,却被佞臣陷害,不得不“风雪上梁山”;阮氏三雄的造反是由于官府的剥削而生活不下去;武松出身平民,他武艺高强,有勇有谋,重情义是下层英雄好汉中最富有血性和传奇的人物,但生活的步步紧逼,让他一步步走向了谋反的道路。

水浒108将中,我最敬佩的一位英雄是鲁智深,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鲁智深对待金家父女和郑屠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他听了金家父女的控诉后,非常同情他们,主动赠送银两,帮助他们逃离虎口。对郑屠他却以买肉为名,当众戏弄,挫杀他的威风。他拳打郑屠时采取应口要打,讨饶也要打的态度,三拳便将他打死,为民除害。这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到不合乎正义时,就要勇敢地伸出援助之手,不要过多的去考虑个人得失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坚持正义而舍弃个人的利益,是真正的勇敢,也是真正有爱与担当的表现。

读了这本书,我了解了水浒英雄们的反抗精神和封建社会腐败的一面这的确是一本非常耐人寻味的书。

水浒传观后感 篇9

忠,是对自己的祖国,对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尽心竭力。宋江在种.种威逼利诱之下,仍然对自己的祖国忠心耿耿,这就是忠;林冲的妻子在林冲被逼上梁山之后,对高俅之子的凌辱,宁死不屈,最终上吊自杀,这也是忠。

义,包括了两个方面:一百零八个好汉为兄弟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这是义;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是义。要无愧于“义”字,要有相当的勇气,甚至要有一命换一命的决心。

能做到“义”的人,就是一个精神高尚的人。古今中外有多少英雄好汉,舍生取义。难道是他们不怕死吗?他们为了“义”字,为了真理就可以奋不顾身了。一个不信奉“义”字的人,是不会理解这些的。

除了敬佩故事中体现的忠、义二字之外,我对故事中的一些情景还略感不仁。武松,他为兄报仇,杀了嫂嫂与西门庆;还有他血溅鸳鸯楼,把气撒到了别人身上,连看马的也不放过……毕竟是一条人命,人的生命是多么宝贵啊,即使他嫂嫂做了出轨的事情,也不必用性命以偿吧。还有那看马的老头与武松无怨无仇,有这样滥杀无辜的必要吗?

故事里体现的忠、义二字固然可歌可泣,但是,在现在的法制社会里,像武松那样凡事用武力解决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因此,由于时代的变迁,我们只能用欣赏的角度去看这本书,万万不可盲目地学习其中的处事方法。

水浒传第15回读后感悟 水浒传10-15回读后感篇二

《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流传极广,脍炙人口,水浒传是我国最早的长篇小说之一,后来被拍成电视剧了,它以宋江等人各个都被“逼上梁山”为主题,主要讲述了各个好汉的经历。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水浒传第1到15回的读后感”,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水浒传》是一部十分经典的中国名着,与它相媲美的还有《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号称“中国四大名着”。《水浒传》它真实地描述了宋代农民起义,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及统治阶级的罪恶。它以杰出的艺术描述手段,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和失败过程的一些本质方面,说明造成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官逼民反”。

《水浒传》写英雄们走上反抗的道路,各有不一样的原因和不一样的情景,可是在逼上梁山这一点上,许多人是共同的。如阮氏三雄的造反是由于生活不下去,他们不满官府的剥削,进取参加劫取“生辰纲”的行动,从而上了梁山。解珍,解宝是由于受地主的掠夺和迫害起而反抗的。鲁智深是个军官,他嫉恶如仇,好打不平,所以造成和官府的矛盾,结果被逼上山落草。武松出身城市贫民,为打抱不平和报杀兄之仇,屡遭陷害,最终造反,勇猛地向统治阶级进行冲击。他是从血的教训中觉醒过来的。

寒假期间,我阅读了许多书籍。其中最让我情有独钟的,还是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书中那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故事,一位位行侠仗义的好汉,令我赞叹不已。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它深刻地揭露了古代封建朝庭统治阶级背后的罪恶,反之更热情地赞颂了为农民革命做斗争的英雄们。全书是围绕“官逼民反”这一线索展开的,记载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位好汉从不堪暴政欺压后揭竿而起,再聚义梁山,到受朝庭招安,却遭奸人谋害的各种事迹。每一个人设都刻画出他们的经典形象,并且每一个故事的高潮,都紧紧地扣动着我的心弦,如“武松打虎”、“倒拔垂杨柳”、“大闹五台山”、“怒杀阎婆惜”等这些让我热血沸腾的故事。

梁山的众多好汉都是“忠义”二字的代表,他们都只反抗贪官,劫富济贫,替天行道。比如里面的李逵虽然性格刚烈,动不动则发脾气,可是他却时时刻刻不忘保护无辜弱小,这就是“义”的表作现;“花和尚“鲁智深在看见金翠莲父女被无赖欺凌后,极为愤怒,不怕当时那种官官相护和偏坦,大打出手,替他们报了仇,这也是“义"的表现。而林冲的妻子受到了高俅的欺侮,但她仍绝不向那时的迂腐朝庭低头,这是"忠”的表现;杨志武艺十分了得,官府出重金想收买他,他却头也不转地投奔了梁山泊,这同样还是“忠“的表现。也正是这”忠义“两字让这些英雄好汉能志同道合地紧紧地聚在一起。

梁山好汉替天行道,为的是天下百姓,铲除了那些见钱眼开的贪官们,打开各地官府的粮仓,救济贫苦百姓。他们是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可是,为首宋江却还想忠于腐败的官府,这导致梁山很多好汉都一个个倒在了朝庭手中,我认为这是愚忠。

此书中的这些人物形象告诉我们,时刻要保持一颗充满智慧、正义勇敢的心,也要牢记并发扬扬善除恶的精神,虽然当今已经是安全法治的社会,但是也要尽自己的每一份力,做好自己的每一件事!

《水浒传》讲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个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故事。读完全书,忠、义二字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

忠,是对自己的祖国,对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尽心竭力。宋江在种.种威逼利诱之下,仍然对自己的祖国忠心耿耿,这就是忠;林冲的妻子在林冲被逼上梁山之后,对高俅之子的凌辱,宁死不屈,最终上吊自杀,这也是忠。

义,包括了两个方面:一百零八个好汉为兄弟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这是义;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是义。要无愧于“义”字,要有相当的勇气,甚至要有一命换一命的决心。

能做到“义”的人,就是一个精神高尚的人。古今中外有多少英雄好汉,舍生取义。难道是他们不怕死吗?他们为了“义”字,为了真理就可以奋不顾身了。一个不信奉“义”字的人,是不会理解这些的。

除了敬佩故事中体现的忠、义二字之外,我对故事中的一些情景还略感不仁。武松,他为兄报仇,杀了嫂嫂与西门庆;还有他血溅鸳鸯楼,把气撒到了别人身上,连看马的也不放过……毕竟是一条人命,人的生命是多么宝贵啊,即使他嫂嫂做了出轨的事情,也不必用性命以偿吧。还有那看马的老头与武松无怨无仇,有这样滥杀无辜的必要吗?

故事里体现的忠、义二字固然可歌可泣,但是,在现在的法制社会里,像武松那样凡事用武力解决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因此,由于时代的变迁,我们只能用欣赏的角度去看这本书,万万不可盲目地学习其中的处事方法。

寒假里,我读了一本《水浒传》,令我感慨万千。

水浒传具体生动地描写了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整个过程,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和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精神和正义行动,他们不占城池,出榜安民,异姓一家,塑造了一大批梁山泊好汉忠义,替天行道的光辉形象。

在风雨飘摇的北宋末期,梁山泊好汉忠君报国,为民除害,着实令人钦佩。比如一百单八将中的宋江,江湖上人称他为山东及时雨宋押司,他深明大义,急盼招安,愿为国家出力。在兄弟托塔天王晁盖死时,他十分悲伤,几次要哭昏过去,每日都会领众举哀,遵从晁天王遗言,发誓要带领好汉们,活捉敌人史文恭,为晁盖报仇,在不断地努力下,他做到了。他军法严明,宋江手下的军校因为酒肉少而杀了厢官,宋江哭着命他痛饮一醉自缢而死,而后,他顾着梁山泊时的恩情,盛棺安葬,他真是一个有情有义,爱憎分明的好官。

而反过来呢,以高俅为首的奸佞宦官使人愤恨,高俅身为殿帅府太尉,本应报效朝廷,而他却因为宠溺养子,使计拿下教头林冲,刺配沧州道,险些被防送公人董超和薛霸结果了性命。在三败梁山泊时,他被活捉上山后向宋江保证会向天子重奏招安一事,而后却转面无恩,连日称病,不敢上朝,又将水银放入卢俊义、宋江得赏的御酒中,让他们中毒身亡。这样一个奸诈小人没有被天子加上罪名,令人可忧可悲。

现在的社会不再是过去那个腐朽衰落的封建王朝,而是科技文化蓬勃发展的新社会,我们身为祖国的花朵,应该沿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肩负起未来的重任,为理想勇敢前进。而书中的梁山好汉的英雄主义精神和团结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它成为我们积极向上成长的新动力。《水浒传》在我遇到困难时使我想到梁山好汉们在遭到朝廷的讨伐时携手共进,积极出力的事迹。在我孤独无助的时候梁山好汉仿佛变成我的指路人,告诉我要对朋友热情主动。

读过《水浒传》后,我仿佛被注入了正义的能量,它恰如一首史诗,为我们展示了当年的国势特征和民俗风情,但它为我们传达的更多的是可歌可泣的英雄传奇。

《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我最喜爱的一本。其中,最令我有感触的,便是《景阳冈武松打虎》这篇文章了。

这篇文章讲述了武松在景阳冈独自一人打死了猛虎的过程,作者描述得十分逼真,让我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我看得出武松是个应对困难不退缩低头的人。武松读了印信榜文,才知真的有虎。想转身再回酒店去,又怕被店家耻笑,想了一会儿,说道:“怕什么!我就上去,看会怎样样!”武松他有在尊心,不甘愿被人嘲笑,不顾危险,也要上景阳冈。虽然行为有些轻率,但还能透露出他的勇敢,毕竟,会遇到的是一只吃人的大老虎呀!和他的勇气构成鲜明比较的,便是我们小学生了。只要碰上一点带有恐怖性的事物,就会全身起鸡皮疙瘩。我更是夸张,连一只小蚂蚁,都能够让我紧张半天。武松的勇气实在是值得我们学习呀!

“武松尽平生神威,仗胸中武艺,不一会儿便把大虫打得趴下不动,像一个空空的锦皮袋。”当看到这句话时,我不禁打了一个冷战。心想:我的天哪!这武松是神吧,怎样可能一个人把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打死呢!惊讶之后,是充满了敬佩。我敬佩武松能单枪匹马地将老虎打死,也敬佩他拥有常人所没有的冷静。为什么说他有常人没有的冷静呢那是因为一个人在没有人的陪同下撞见了一头大老虎,按常理推算,肯定是一声惨叫后;便昏倒下去。勇敢一些的人,顶多一阵疯跑后,被老虎吃掉。可武松却创造了一个奇迹!他没有像普通人一样,惊讶得失去思考本事,而是镇定地和猛虎搏斗。

武松在打死了老虎后,成了人们心中的“打虎英雄”。每日都有村民来向他祝贺。武松真是幸运,原本只是想回家乡探望哥哥,没想到却成了大英雄。最终,知县还委任武松做了一个都头,真是可喜可贺呀!,我也期望能够像武松那样,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我也明白,成为英雄,也必须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武松也是靠一身的武功才能打死大老虎的呀!我必须要学习武松啊!

水浒传观后感 篇10

当我读完《水浒传》后,我为一百零八好汉的传奇故事而惊讶,同时也深深地被施耐庵的小说的艺术所感染。

《水浒传》讲述了一百零八位敢做敢当的英雄好汉从初遇,到相识,直到最后歃血为盟,生死相托的过程。作者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每一个故事中,都能体现出梁山好汉的英雄气概,同时,这些也是我国古代勇敢智慧,敢于斗争的劳动人民的伟大形象的体现。

这本书中有许许多多的英雄壮士,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宋江,宋江看起来武功并不很高强,那他为何能当上梁山之主呢?因为宋江是一个十分乐善好施的人,虽家里很富有,但他为人谦虚,疏财仗义;虽是郓城镇的押司,但他对待谁都满腔热忱,文质彬彬……因此,在他被清风寨知寨刘高捉去时,副知寨花荣宁可舍弃官职也要和刘高争个长短;在他因醉酒写诗被判死刑时,戴宗和梁山好汉都竭尽全力救他;一百零八好汉同坐一堂时,众人都要宋江当头领,坐第一把交椅。宋江用自己的真诚与善良换来了大家的认可,从这里我也看出了众头领不去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的真诚。看看那些官人,很少有人不想争夺更高的官职,人与人之间有的只是冷漠,相互排挤,相互争夺。《水浒传》中的每一位梁山好汉都是敢作敢当,英雄仗义的人。他们济贫扶弱,惩恶扬善,这种高尚情怀是无价的,京城的每个争权夺利的人都永远无法理解这种情怀,这才是真正的正义。

读完全书,我敬佩《水浒传》中的每一位英雄,当梁山好汉出兵进攻时,往往都是朝廷或是做官的人挑起的战争,他们透露出人性的丑恶的一面,抓住一位梁山头领,想的是将它押到朝廷请赏;而梁山泊抓住一位将领,则用心劝他入伙,共同抵抗官兵的攻打。这样下来,几乎每一位被俘的将士都成了梁山头领,并真心诚意为梁山做贡献。

《水浒传》不仅仅带给我艺术上的优美,还带给了我心灵上的震撼;敢作敢当的人永远都是最后的胜者。

水浒传观后感 篇11

我利用这个寒假期间,我阅读了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它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座巍然屹立的丰碑,又似世界文学宝库我国文学史上一颗夺目的明珠。

我读这本书之前看见有许许多多的人在买。《水浒传》生动地描写了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的发生以及失败的整个过程,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歌颂起义军英勇的反抗精神和梁山好汉行侠仗义的人格魅力。这里有一个个精彩绝伦的故事,为我们塑造许多栩栩如生人格。梁山一共有一百零八个好汉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好汉们像分布各地的河流回归大海一样,从各个地方奔向梁山泊,梁山义军也逐渐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在众多好汉中,武松是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景阳冈打虎”“怒杀潘金莲”“醉打蒋门神”……都是来来回回写武松的。

现在,看了我的介绍,相信也一定喜欢上了这本书吧,找机会看一看吧!

电影甘地传观后感


电影甘地传观后感(一):愈平凡,愈伟大

因为上了一堂关于love主题的英语课,当英语教授在讲台上慷概激昂地用英语说一些关于爱的故事时,在我的脑海里忽然浮现出了一些人,印度圣雄甘地,中国的圣人孔子,南非的良心曼德拉。说到爱我想不单只是爱情友情亲情,还有一些爱被我们称为大爱。那是一种对全人类的爱,超越了种族,肤色,狭隘。

电影《甘地传》讲述的是甘地的一生。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讲述的就是甘地从伦敦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到南非最后又回到印度的故事。他原来是一名律师,却处处碰壁,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种族问题。他被白人称为印度阿三。

新约上不是说:"敌人打你的右脸颊,左脸也让他打"我常想到这句话,我想这个可能是指,人必须有勇气,愿意接受打击,多次的打击,以证明自己不还手但也不退让,这样做就能唤起人类的本性,减少对方的恨意,使对方能有尊敬之心。——甘地

甘地的一生都在奉行非暴力不合作,为此他经常以惊人的意志去抵抗敌人的暴力,可是暴力永远都不会使他屈服,他忠诚地信奉着神,他相信以他的执着与坚持会离神越来越近,而不是去接受神的惩罚。

当我绝望时,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是终究总是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如此。——甘地

在甘地的心里,包含着一种对全人类的悲悯,他不恨暴力而凶恶的英国殖民者,他不恨那些曾今用言语和暴力侮辱他的人,但这并不是因为他内心里惧怕而恰恰是因为他足够勇敢,足够的宽容。容得下人类一切的恨意,狭隘,自私,恐惧。影片中甘地曾经两次绝食,就是因为愤怒的民众被仇恨蒙住了眼睛,他们以牙还牙,互相伤害。甘地很自责,他当面向群众认错,并且以绝食这种常人无法理解的方式来感悟红了眼的印度民众。其实如果站在甘地的立场上,我们根本不需要对他感悟民众的方式感到奇怪,正如影片中西方政界对他的称呼,他就是一个行走在印度大地上的半裸的苦行僧。可是他也曾在面对强大的英国时感到绝望,是什么支持着他一步一步实现了印度的独立?就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唯有真理和爱不可战胜。

我知道,物质享受不能带来幸福,即使是20世纪的物质享受,而是来自工作和你的所作所为。——甘地

历史发展到今天,今日的世界也早已不是那时的世界,20世纪是甘地说物质享受并不能带来幸福,而今的我们还依然坚信着吗?虽然在我们看来甘地很像一个禁欲的苦行僧,可是我真的不该承认一下,幸福不是我们用物质的充盈去填满欲望的空洞,幸福不是我们被很多人爱着,而是我们应该学会如何去爱所有的人,幸福不是因为我是被人称赞的某某某,而是我有所为。这就够了。

电影甘地传观后感(二):触摸人类最高尚的灵魂

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获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恶棍,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终究会失败。好好想想,永远是这样。——《甘地传》

引言:影片简介

这部史诗级的影片讲述了圣雄甘地伟大一生:从甘地作为律师赴南非遭歧视而决心斗争开始,甘地奋斗一生,直至被极端分子刺杀。上映于1982年的影片《甘地传》一举获得第五十五届奥斯卡八项大奖,其中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金斯利为英印混血儿,其扮演的甘地神形兼备,十分出彩,尤其是绝食时那浑浊的眼神,愁苦的面容。而影片的对白、音乐、服饰等设计也皆为上乘。值得一提的是,甘地葬礼那场戏动用了30万群众演员,其中约20万人为无偿参加,可见甘地影响之大。

一、又一位伟大的法学院逃逸者

在法学界,常常喜欢将法律人出身的名家或伟人称为"法学院的逃逸者",如果试图把他们列在一份名单,我们不仅将会发现难以穷尽,而且将会为列入此份名单的许多人震惊不已,而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无疑是这份名单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这个

甘地早年冲破家族阻挠,远渡重洋前往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求学并取得律师资格,然而回国后在孟买的执业却十分艰难,似乎注定他不属于法律帝国。但法律帝国却为他开启了另一扇门,1893年二十四岁的甘地接到案件前往南非办案,但在南非这个种族歧视严重的英国殖民地,获得大英帝国律师资格的甘地却因为是有色人种被驱逐出只能白人乘坐的头等车厢,意气风发的甘地受到如此奇耻大辱后,他开始对自己曾经崇拜的大英帝国产生怀疑。于是,他决心与侨居南非的印度人为争取平等权利而斗争,二十一年的斗争就此开始。

为了反对南非殖民当局要求印度人出门须带通行证的政策,甘地带头焚烧通行证以示态度,却遭到当局军警的阻挠与殴打,令人惊讶的是,鲜血直流的甘地没有暴力反抗,而是继续焚烧——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就此开始萌芽。甘地深入群众,对群众宣传,运动逐渐形成声势。但在南非的斗争是艰难的,甘地为此多次被捕入狱,但并不能改变他的信念,他主张说:"人们应该为了他们的信念随时准备进监狱,而不是拿起武器去战斗".在运动中,甘地逐渐学会"掌握"群众的方法,成为了一名出色的社会活动家。

而最可贵的是,甘地始终身体力行,深入最基层,与群众同吃同住,亲自参与和平示威游行。在这个过程中,他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逐渐成熟。不过,这种忍受暴力的主张也曾受到很大质疑,但甘地与其信徒用实践证明其是可行有效的,并最终获得了胜利。他在一次演讲谈道:"只要我们坚持,他们夺不走我们的尊严……他们可以杀了我,但他们得到的只是一具尸体,而我绝不会屈服,让我们以神的名义发誓,绝不向此法律屈服!"这里,显然还是可以看到甘地的法学教育经历使他能够更深刻的体悟到"恶法非法"的古老法理。

需要指出的是,甘地在南非时实际上仍然对英国抱有幻想,他希望作为一名大英帝国的公民,能够拥有与白人同等的权利,所以在游行示威时,他带领群众高呼:同样的国王,同样的法律。然而,接下来残酷的斗争现实无疑将打破他的幻想。

南非的见闻与实践不仅使得甘地逐渐形成他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而且初步使其明确了印度人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其一,是种族平等问题,此点毋庸赘述。其二,是森严的印度等级制度引发的贱民问题、男女不平等问题。在南非期间,甘地高级种姓出身的妻子不愿在甘地主办的南非印度人新型社区打扫厕所,她认为那是贱民才做的事,但甘地却说:"当你清洗厕所时,你会发现它比法律更重要——劳动无贫贱之分。"其三,可能是甘地后来才意识到的即宗教矛盾问题,这也是甘地生命悲剧结局的根本原因。

1915年,甘地踏上归途,等待他的将是更加艰苦而伟大的斗争!从此,世界与历史可能少了一位优秀律师,却多了一位被誉为"圣雄"的伟大自由斗士。

二、印度的巴布(父亲)

甘地在南非的事迹传到了印度,因而当再次踏上故土时,他受到了国家英雄般的欢迎。但他很快就发现:印度对自己来说就是外国。的确,出身婆罗门贵族的甘地阔别故土多年,印度对他来说实在陌生,于是他决定乘火车去认识真实的印度。回到印度的甘地脱下西装,穿上简陋的印度平民衣服,与一般平民坐在三等车厢上观察与感受古老的印度:在悠久文明与殖民统治的历史碰撞下,印度到处是触目惊心的贫穷与深重的苦难……

在对印度有了深刻的认识后,他一针见血的指出:资产阶级不过是借自由之名取英国而代之,代表印度的不能只是新德里和孟买,因为印度有70万村落。接着,在甘地的努力下,作为资产阶级政党的国大党逐渐从一个代表少数上层人士的党派,成为一个拥有较好群众基础的党派。

在印度,甘地过着苦行生活,严格践行仁爱、默想、素食、禁欲等思想,并深入疾苦百姓群众中间:要想成为他们的一分子,就要像他们一样生活。于是,甘地吃穿住行从简,简单到无以复加,并坚持长期劳动——纺织。

1919年,为抗议反动的"罗拉特法",甘地发起全国性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尽管甘地一再强调非暴力,但在当局镇压下还是出现了群众的暴力反抗,甘地对此十分不满,便宣布暂停运动:"或许我错了,印度人没有准备好,我从来不主张暴力。"这时,国大党的其他一些领导人并不愿因此放弃良机,试图劝说甘地却无果而终。从这里可以明显看出,甘地的非暴力思想的行为指导内容,即不仅不能主动使用暴力,而且不能因为遭受暴力而进行暴力还击,这对于常人来说实际上很难做到,遑论群情激奋的人民群众。

这种主张,在世界范围看,也是极为罕见的,相反还不乏革命者故意激怒当局以暴力镇压引发群众暴力革命的事例。正因为如此,甘地的此种主张不仅受到一些印度人的质疑,而且受到国外的质疑。这种质疑在我看来,实际上是不理解甚至无法想象,从文化传统看,至少大多中国人无法接受这样的主张。而后来一位来自西方的记者对甘地表示:"我很难理解这是20世纪解决问题的办法。"但历史却证明了此种方式的有效性,甘地带领印度人民以一种几乎完全和平的方式进行斗争,避免了大规模流血冲突,并最终赢得了民族独立,这在世界史上绝对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关于非暴力思想的内涵,影片借助一位作演讲的甘地信徒之口进行了深刻阐释:"如果我们还击,我们就是破坏者,他们就成了合法者;如果我们不还击,他们就是破坏者,神与法律站在我们这边,我们要有承受其愤怒的勇气".似乎是为了将这样一种理念进行最深刻、最震撼的阐释,影片在该演讲后再现了殖民当局对集会群众开枪屠杀的惨案。

惨案发生后局势进一步恶化,殖民当局被迫与甘地等人谈判,此时甘地明显已经抛弃幻想而具备了民族国家独立意识,为反驳英国殖民当局"印度离不开英国"的谬论:"你们(英国)应该认识到,你们是在别人家做主人……世界任何人宁愿一个自己的坏政府,也不要一个外国的好政府。"此时,印度面临的另一重大问题也逐渐浮现在甘地面前:印度内部伊斯兰教与印度教的矛盾——成为殖民当局"印度离不开英国"谬论的依据:保护作为少数派的伊斯兰教。甘地对此雄辩的指出:"世界上很多国家内部都有少数派,这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接着,甘地又领导了"食盐长征"等多次运动,他本人亦多次被捕,但因惮于使威望日盛的甘地成为印度的殉道者和其他的考虑,当局始终没有迫害或者杀死甘地。1940年代初,独立运动出现转机,英国在压力下被迫作出退让,邀请甘地前往伦敦参加有关印度独立的会议,受到一些英国人乃至西方人的追捧的追捧。印度独立运动的领导人们希望趁势给予当局压力以尽快获得独立,但甘地却不愿趁人之危(二战爆发),他觉得这也是一种还击。他认为,印度与英国同舟共济多年,希望送别友人一样送别殖民者——此种对待奴役自己民族数百年的殖民者的态度实在难得可贵,因而可以看出非暴力思想中还应当包括一种博大的宽容:"你们最终一定会走出印度,因为十万英国人无法控制三亿五千万印度人,如果印度人不合作的话,和平的、不合作的、非暴力的措施,直到你们离开。"

经过艰苦的努力,1948年1月印度终于摆脱殖民统治而独立,甘地也被誉为"印度国父",印度人民亲切的称他为"巴布(父亲)".

三、世界的圣雄

二战结束后,末代总督蒙巴顿到任,印度终于独立在望,但英国殖民者却包藏祸心企图分裂印度。而印度内部的教派和权力之争也骤起,曾经携手对外的兄弟的合作之路终于还是走到了尽头。

甘地对伊斯兰教领导人吉纳明确表示:"二者(两教)如印度的左右眼,没有主奴之分。"但伊斯兰教派却仍担心印度教将会奴役伊斯兰教,并强烈质疑甘地的理想主义,提出印巴分治的方案——伊斯兰教民众占多数的地方独立为巴基斯坦,其他地方则独立为印度。

为了防止印度分裂,甘地向吉纳作出重大让步,同意由其牵头组阁,并可任命伊斯兰教人为阁僚——然而,作为多数派的印度教却决不允许如此让步,因而不顾甘地反对,甚至在多地发动暴力袭击。吉纳道出眼前的严峻现实,他对甘地说:"由你决定,你是要独立的印度和巴基斯坦,还是印度的内战?"结果印巴分治,曾经的兄弟分道扬镳,而两教的暴力血腥冲突却仍然不可避免的在多地爆发。不恋权力而未进入政府的平民甘地最终因无力阻止印度分裂而肝肠寸断。

关于教派冲突,影片也在后半部分用了大量篇幅为我们再现这了一让人痛心而唏嘘场景。1947年的印巴边境,两教人民相向而行走向自己选择的国家,却爆发了大规模冲突。整个印度陷入了教派仇杀中,印度政府陷入无奈。甘地为了平息冲突,主动住进加尔各答的伊斯兰教徒家里,却引起印度教徒的极大不满,甚至有人高喊:杀死甘地!78岁高龄的甘地选择再次绝食,甘地身体越来越虚弱的消息传开后,奇迹发生了:两教民众放下仇恨转而关心甘地的身体健康,当地伊斯兰教领袖前来承诺会要求本教教徒放下武器回家,但甘地仍不停止绝食,他希望彻底结束冲突。两教民众担心甘地因此而死纷纷便纷纷请愿,有人甚至到奄奄一息的甘地面前忏悔——最终杀戮停止,两教派到寺庙发誓不再攻击对方,甘地停止绝食,一场血腥的教派仇杀终于停止,加尔各答恢复了的宁静,整个世界为之侧目。

事实上,绝食是甘地践行非暴力思想的另一重大方式,早在印度独立运动期间,他就多次使用此种方法。由于一次游行运动再次导致流血冲突,甘地力主暂停:"如果用谋杀流血换得自由,我宁可不要。"但局势已经超出国大党控制,甘地遂决定以绝食忏悔自己挑动此次运动——造成了多名警察死伤,直到在全国风起云涌的运动因此停止。通过个人绝食的方式,达致左右人民行为的目标,实在是一种奇迹。从中也可以看出,甘地的和平非暴力理想信念,更体现了甘地在印度人民心中的地位。绝食虽是一种无言的表达,却胜过千万语言。而绝食作为和平表达政治诉求的方式,也成为现代社会活动家常用的方法,应是受到甘地的重大影响。

1948年1月13日,身体已经极度虚弱的甘地再次宣布绝食,以平息首都新德里教派冲突并使得印度政府交好巴基斯坦,最终艰难的再次取得成功,却引发极端团体的不满。1月30日,正当甘地得到吉纳欢迎,准备徒步前往巴基斯坦以平息冲突之际,甘地却遭到印度教极端分子刺杀,人类最伟大的灵魂就此离开世俗世界,圣雄也一定进入了天堂——1915年,印度诗人泰戈尔尊称其为"圣雄":合圣人与英雄于一身。

结语:触摸人类最高尚的灵魂

甘地一生奋斗,无怨无悔,死而后已,他带领印度(包括巴基斯坦)走向自由独立,解决了三大问题的第一个。而对于宗教引发的暴力冲突问题,他不顾衰弱的病体进行绝食以平息矛盾,但终究不能解决——印巴之间的宗教冲突上升为国家冲突——由于克什米尔、东巴等诸多问题,印巴兄弟爆发了三次战争,至今两国关系仍然紧张。至于印度的平等问题,更是其阴霾,久久在缔造古老文明的恒河上空挥之不去。历史,需要印巴人民在甘地精神影响下走向新的进步!

颇为惭愧的是,之前对甘地一直是一种熟悉的陌生,观影之后,我又查询了许多关于甘地的资料,了解到更为真实、全面的甘地,我深深感到一种触及灵魂的震撼,久久不得平静。这里只举一例,世人皆赞美国国父华盛顿高风亮节,然其在平民甘地面前恐也黯然失色,就这一点而言,历史上多少领袖不得不为之汗颜!

20世纪是人类历史最日新月异的时代,而战争、罪恶与和平、进步相伴而生,人类历史上的两次世界大战均发生在20世纪上半叶。在这个弱肉强食、物欲横流的时代,甘地无疑是一个"异类",但这可能也是他为什么成其伟大的根本原因。是的,风云变幻的20世纪造就了无数伟人,但其一生能真正堪称高尚灵魂的可能却不多,而甘地则肯定是这极少数中最值得尊敬的一位。

最后,对于这个人类高尚的灵魂,我想,影片在甘地葬礼上的那段报道词可能是最好的评价:

这个盛大葬礼的死者,死时和他活着时一样。一个平民,没有任何财富,没有任何的财产,也没有任何的官衔。圣雄甘地,既不是军事将领,也不是地方长官,也没有任何的科学成就值得夸耀,也不是一位艺术家,然而世界各地人士,包括各政府代表和高官贵人,在此齐聚一堂,向这位绑着腰缠布的棕肤色小个子致以最后的敬意,他领导印度走向自由,诚如马歇尔(时任美国国务卿)所说:"圣雄甘地,是人类良心的代言人,他使得谦逊与真理的力量,能够战胜帝国。"爱因斯坦说:"后代子孙将无法相信,世上曾经活生生的出现过这号人物!".

喜欢《达摩祖师传观后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电影观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