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观后感

观后感

卑劣的街头观后感。

观影是对人大脑的一种全方位刺激,好的作品能直击人心,给我们带来震撼的感受,写作品的观后感可以增强我们的印象,加深我们的领悟。是时候通过写一篇观后感来把作品中的内涵精髓表达出来了,你是否为写观后感而苦恼呢?为了让你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卑劣的街头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卑劣的街头观后感

很早以前就看到韩国的黑帮电影《卑劣的街头》这部片子的海报,当是就被它吸引,海报风格完美体现了电影的主题:黑暗的街头,落魄的斗魂,悲凉但单纯的人生,但是直到前两天才有心情翻出来看。

整部电影本身讲述的就是一个刚到而立之年的黑社会小混混的短暂一生。为生活所迫他不得不抓住一个上位的机会替老大杀了检察官由此得到老大器重。在得知二把手想除去他时果断先下手干掉了对手,从此从一个助手爬到了老二的位置,事业开始有了起色。期间更是重遇儿时的暗恋对象,好像幸福在向他招手。为了追她,他频频去女孩工作的书店买书。故意把书本掉在地上,乘机目测她的脚的尺寸为她买鞋。当女孩目睹他痛殴纠缠她的店长时凶悍的模样,女孩退缩了开始对他避而不见。当他得知女孩生病时,他砸开她的门背着病重的她去医院,还为她熬粥。女孩被感动了开始尝试接纳他。某次送她回家,突如其来的强吻终于俘获了女孩。他恍然以为自己已经接近幸福,甚至为了爱人萌生过要退出江湖的意念。于是一次在书店门口,他掏出一个小盒子向女孩求婚,似乎一切都那么美妙。而好戏就在此时上演。此时一群仇家向他奔来,他本能的意识到必须逃跑,于是丢下女孩一个人拿着小盒子目瞪口呆看着他像箭一般冲出去,身后是一群拿刀的黑帮分子,这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

一直觉得黑帮电影里的爱情似乎有种特别的残酷之美。奔跑在卑劣的街头的他根本无福消受常人的浪漫爱情。就像一潭腐臭发黑的死水,偶尔虽然有春风把玫瑰花瓣洒落在池中,给这摊死水带来那抹生动的艳红,但是终究还是被池水的黑暗吞噬,最终腐烂为黑暗的一部分。

他拼搏过,挣扎过,短暂的幸福过,但是旋即命运无情的撕开了一切伪装。先被曾经视为好友的导演出卖,把他透露的杀人秘密拍成了电影去换取平步青云,出人头地。最终还命丧在曾经的最信任的兄弟手上。依旧记得炳斗死时的眼神,不解,愤慨,苍凉,甚至有一丝的委屈。而那位把刀一次次插进他身体的小混混,眼中有泪和痛苦,但却依旧要用尖刀去砍杀。最后出现的那位曾经最器重,最兄弟的兄弟,眼神中早已没有了情谊,只能感觉到欲望和野心,似乎在嘲笑炳斗曾经对他们说的话:我们是一家人。那只是他一个人天真的想法,很悲凉,却又现实到可怕。

影片最后替代他的小弟和出卖他的朋友与老大在歌厅把酒言欢,老大兴之所至上台唱了一首英文老歌《OldandWise》。佩服韩国电影人编曲方面另辟蹊径,把欧美老歌拿来恰到好处的衬托了电影,这种处理手段在另一部韩国纯爱影片《那年夏天》里也是,一首yesterdaywhenIwasyoung十分的贴切感人,好似此歌就是为这部电影创作的非常的贴切。影片结尾当苍凉的音乐响起时,听着黑帮老大的歌声,实在是电影中的点睛之笔。

HdH765.cOm更多精选观后感阅读

《热血街头》观后感600字


《热血街头》观后感

剧情介绍

早年一起空难夺去了李斯(李斯丹妮饰)父母的性命,李斯只有与哥哥相依为命。
可谁知青年的叛逆导致李斯混入街头成为舞女,在其兄长为拯救李斯而杀人被判入狱后,李斯痛彻反省,承诺哥哥改邪归正,她只身来到一个人陌生的城市去寻求新的开始。
从小和猛兽玩大的樊星(柯有伦饰)为了兑现死去女友的心愿,正忙碌的奔波着。巧合中他与李斯相识,并收留李斯。也许李斯放荡不羁的性格和颓废的外形不招人喜欢,但李斯执着的去报考一个高雅的芭蕾舞学校却引起了樊星对她的关注。樊星逐渐发现李斯并不是想象中的那种女孩,她硬朗中带有可爱,痞性中带有积极的力量,更重要的是樊星发觉李斯心底藏着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
李斯为了心中的秘密又一次步入街头,与一股由黑恶势力控制的街舞团体进行正面交锋。樊星在帮助李斯的道路上饱受崎岖和坎坷,他们逐渐相爱。最终李斯说出了那个秘密
观后感

电影的宣传海报看似很酷,电影里的一个一个街舞者也装得很酷,事实上组合出来的东西很狗血,完全没有那个劲儿,也没有什么吸引力。
街舞者代表了一小众年轻人较暗的精神状态和行为方式,他们的舞蹈可以算得上是一种创造,有独立门类,但是没有大家气质;哪怕有点阳刚的味道,却无健康积极的精神!
也许我的看法或说法不正确,可能会遭致街舞爱好者的攻击。但这只代表个人喜好和感觉,不需要支持者或附和人,以免误伤。各人心中有个看法和好恶标准就OK了,或许不该说出。
李斯与哥哥的兄妹情倒是不错的故事核心,没有这一核心,这部电影更是没有看点。当今社会,虚情假意泛滥,货真价实的感情少。除了父母对子女付出的真金白银,兄弟姐妹为名为利为家产,尔虞我诈的程度比江湖阴谋还可怕,哪还有亲情的感觉。因此,象李斯的哥哥甘愿为妹妹而杀人入狱的应该万中无一人。
感慨之余,我又要说:真挚的朋友,很多时候都比亲生兄弟姐妹管用。不管是在精神层面、物质层面、社会活动和资源等多方面,朋友的帮助是最多的,也是最用心的。而自己的兄弟姐妹呢,难得向他们开一次口,开一口得到的却是推三阻四的一大堆说词,烦都烦死了,谁还会去找他们呢?
尽管这是个名利的世界,但是在人的一生当中,终会留下几段真挚的感情在自己的生命里,感动自己,也感动别人;最后,带着温馨的记忆走向终点。

观电影《街头日记》有感


电影《街头日记》观后感

观看了街头日记这部影片,给我的感触很大,影片讲述的是在那个动荡的民权运动兴起的时代,在美国,黑人,拉丁美洲人,亚洲人,出门随时都有可能被枪杀,他们觉得生活就是这样,能活一天是一天,吸毒,白粉,枪战,这些词汇与他们形影不离,他们也觉得那是理所应当,因为整个社会在唾弃着他们,他们没被尊重,没有自由,他们战战兢兢浑浑噩噩地生活,知道格女士的出现。

格女士是一位没有任何经验的女教师,但她并没有像其他老师那样放弃这些被社会遗弃的孩子,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的真心,一点点的感化他们,她试着和同学们建立友谊,她和同学们谈到犹太,谈到黑帮,谈到歧视,谈到人生理想,她送给学生们每人一个日记本,让学生们记录他们的生活,申诉他们的悲苦,她用2份兼职得来的工资为全班同学安排了一次旅游,参观博物馆,集中营,并安排当年的幸存者和他们见面。她顶着重重压力为学生们买来被学校视为禁书的《安妮日记》,于是,原本乱糟糟的课堂,变得井然有序,原本四分五裂的班级,开始有了凝聚力,同学之间在没所谓的帮派分别,再没了敌对,取而代之的是深厚的友谊和互帮互助。是格女士帮助这些孩子们赢得了新的生活,告诉他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尊的活着,让他们相信在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什么所谓的等级差别,众生平等,没有谁是生来就低劣的,是注定要被人歧视的。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人,只有自己能主宰自己的世界,无论每一天会发生什么,但是我们都该庆幸自己还活着,还有希望,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不能放弃自己,要坚信,明天会更好。

最终格女士赢得了孩子们的友谊和尊重,但同时,她也丧失了她的婚姻,因为她给予了孩子们太多的关注,因此忽略了自己的丈夫,惨遭遗弃,我们不能来判定她这样做究竟值不值,因为每个人的追求不同,判断的标准不一样,但我觉得要是我,可能并没有她这么大的勇气,所以我才更佩服她,一个女人,需要一份事业,但不能因此而忽略家庭,一个空有成功事业而没有家庭温暖的女人是可悲的,无论一个多么坚强多么成功的女人,她仍然需要一个宽阔的肩膀来依靠,工作家庭缺一不可,应该尽量做到平衡,记得杨澜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优秀的女人是没有好下场的,除非她遇到一位好老公。但很显然,格女士并没有,她的老公并不能理解她这种热情,所以他们离婚了。

羊脂球读后感:人性的卑劣与光辉


《羊脂球》是莫泊桑大师的名篇,充满了讽刺意味,里面充满了对于人生的思考,羊脂球用自己的行为证明了她人格的博大,也展现出了她人性的光辉。下面是小编带来的羊脂球读后感:人性的卑劣与光辉,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

有幸读了莫泊桑的名篇《羊脂球》,读完之后对人性有了新的思考。

在法国普法战争期间,一群人为了躲避战争的纷争,利用德国军官的势力,从总司令那里弄来一张准许离境的证书。

一群人浩浩荡荡的展开了逃亡,旅程开始了,本名叫伊丽莎白.鲁塞的羊脂球,操着最低贱的妓女生涯,一向被人们所下看,在逃难的马车和旅程中,她也被那些有身份不怎么有身份的旅伴们歧视着,然而,她是真正爱着她的法兰西祖国,因为不愿在普鲁士人的铁蹄下生活,不愿做亡国奴,所以决心离开沦陷的卢昂和同样沦陷了的多特。

在从卢昂到多特的路上,因为同行的伙伴没有带充足的食物,她把自己准备旅途三天的食物无私地分给饥肠辘辘的馋嘴旅伴们吃了个精光。

随着旅程的推进,她们到了一个旅馆,却被告知不能离开,一群人慌了,问清缘由,得知军官想要妓女羊脂球献身于他,羊脂球非常愤怒,下定决心,决不委身于那个普鲁士军官,刚开始一群人听了非常气愤,好像全体都团结起来抵御敌人了,第二天他们想动身的欲望也更大,他们很怕在丑恶的小旅馆里还要过一天,大家对羊脂球的态度也有点冷冰冰的,心里暗自咒骂她,想着她本来就是干着妓女的行当为什么不委身于他,这样他们就可以离开了,第三天,他们准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告羊脂球,羊脂球为了伙伴们早点离开,痛定思痛最后委身于普鲁士军官。他们终于可以离开了。

接下来的旅程,由于羊脂球行走匆忙,没有带食物,她求助式的看着同行的伙伴,但他们神情倨傲,非常冷漠,没有理羊脂球。仿佛跟她同行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羊脂球最终忍不住哭了出来。

作品中的其他人物,作家是拿来和羊脂球姑娘对照着来写的,如果说在道德的法庭上羊脂球用自己的行()为证明了她高尚的人格和博大的爱心,那么鸟先生夫妇,伯爵夫妇,厂主夫妇则用他们行为的卑鄙,自己撕开了一向保护很仔细的上等人的体面画皮。

在茫茫雪野的旅途上,握着金钱也买不到食物,而当饥饿来袭时,血统高贵者也一样会有饥火中烧的生理痛苦,在权利,金钱,血统暂时失去往日的辉煌的时候,他们不得不在饥饿的生理需要面前,同时也在道德得审判台下,褪去华衣,露出本性此外他们还使出全部手段诱逼羊脂球委身于敌,陷她于不义,一旦逃出虎口后,他们又以极其冷漠,极其鄙视的态度对待她,甚至当她处于当初一样的饥饿时,谁也不肯援手,这些都进一步暴露出他们卑下的人格和操守。

莫泊桑不仅辛辣地讽刺和挖苦了那批上流社会的人物,而且敢于超出种种世俗偏见,把一个被女作为正面主人公加以歌颂。拿一个妓女的高尚行为与统治阶层人物进行对比,充分反映了他的民主思想、独到的见解和胆识。

法律从来都是统治阶级的意志,一切的腐败都首先是权利的腐败,只有出现了《羊脂球》类的事件,才会显现出人性的卑劣,和人性的光辉。

观后感:熔炉电影的观后感


看完《熔炉》这部电影,感觉是无比的沉重,愤怒;感到社会是如此的黑暗;感到金钱权利凌驾与法律之上。你是否看过这部作品?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感想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熔炉电影的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更多读后感请参考,读后感大全网,如转载请标注来源!

熔炉电影的观后感1

社会,可以解释为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就如同本片的片名一样,社会是一个巨大的熔炉,每个人都身在其中,互相关联着,影响着,这其中夹杂着各种黑暗丑陋与罪恶,同样也会有光明美丽和正义。而反映社会现象的电影,更像是默默的观察与记录者,无需表态,但是公道自在人心。这类影片如同一剂麻醉剂,让生病的社会之痛稍微缓解,虽然无法治愈社会之病,但是它存在的价值必不可少。

韩国很多反映社会现实的片子。而社会现实往往没有happyending,经过艺术加工的电影并没有让人有一丝安慰,反而让人陷入了一种无助无奈的情感中。

《熔炉》亦是如此。基于真实社会事件改编,不需要看完,我们也能猜到结局。法律在某些时候只是位高权重者的武器,而弱小的平民百姓只能认命。于是我们可以看到片中把上帝挂嘴巴的衣冠禽兽最终逍遥法外,也可以看到无奈的申诉者和那几个被的孩子尴尬的结局。公平永远只是相对的概念,即使在威严的法律面前,也会出现不公平的情况。毕竟双方所处的地位和境遇本来就不是平等的,比如片中势单力薄为被的孩子伸张正义的美术老师,他需要面对的是位高权重影响大人脉广的禽兽校长,他一贫如洗,而对方家财万贯,即使证据确凿,对方也能搬弄是非,洗清罪名。

《熔炉》如同”断箭“一样,我的评价是虽然谈不上是好看的电影,但是绝对是好电影。它的好在于对现实社会现象的关注,在不破坏事件本身大的框架和内容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平铺直叙的`表现方式,没有过多的枝末细节和复杂的剧情,更没有刻意的加入创作者自己的主观意识,,让观众更加关注事件本身,虽然艺术性和可看性稍微弱了点,但是它的社会价值与意义却是无法忽视的。

这类反映社会现实的电影往往都有个无奈的结局,虽然大家无奈接受这样的结局,但是其实大家心中都希冀着另一个结局,希望不管世事如何变迁,而罪恶却永远不会熔化在社会的大熔炉中。

熔炉电影的观后感2

看完这部电影,我对它的震撼以及它对我的影响很大,至少我是这样认为。它告诉我们这个社会一直存在着的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性暴力。

“熔炉事件”是根据一起真实发生的案件为蓝本所改编的。电影所选地是一个叫“雾津”的城市,这个地名很值得我们去思考。网上说:“雾”,是一个遮蔽万物最有成效的载体,它能将人性的丑恶掩藏在无法察觉的暗处,也能让人们的善良被抹杀得无影无踪。

虽然男主人公和孩子们在诉讼性暴力这个案件时遭遇了重重阻碍,但这些身患残疾的孩子们还是勇敢机智地进行了指证,最终也让案情的真相公诸法庭。但事情没有就此结束。丑恶的一派有着自己的手段,不管是金钱贿赂,还是法律寻租。总之,真相还是被硬生生的沉潜在了丑恶的泥沼之中。

电影的高潮并不是正义的救赎,而是罪恶的姿态高昂。当法官宣布校长、行政室长、老师被判以6或8个月的牢狱之灾,并缓期1或2年执行时。镜头捕捉到了许多人的面孔,每个人呈现出不同的面部表情,而这些都是人性最丑陋的一面,令人恶心。性侵了自己的聋哑学生,却没有被判处死刑,丑恶的姿态依旧高昂,他们长吁一口气,说着正义必定战胜邪恶,是啊,胜利的一方总是正义的。这让我想起东野圭吾写过的一句话:世上有两样东西不可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

电影结尾时有一句话:“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这部电影虽然促进了法律的进程,但是,它能改变的毕竟有限。韩国人懂得这一点,所以他们希望看过电影的人能做更多,至少不被这个世界所改变。

我们现在所生活的这个世界,这种腐败现象一直存在着。社会需要像男主人公这样正义勇敢之人。我们四周很安全,所以要珍惜,感恩这来之不易的一切,也为那些遭受这些苦难的人,给予我们的关怀,不要带有有色眼镜去对待他们。他们也和我们一样,平等的享有一切。

真真是难过,为他们,也为这个社会。

熔炉电影的观后感3

一座名叫“雾津”的小城,一所名为“慈爱”的聋哑学校,一位为当地教育做出巨大贡献、拥有广泛人脉资源、还是教会成员的“慈善”校长,这一切,都随着新来的美术老师姜仁浩的到来而真相大白……

韩国电影《熔炉》是一部关注儿童“性侵”题材的电影,它以2000年至2004年间发生于光州一所聋哑障碍人学校中的性暴力事件为蓝本,力图描述该悲剧并揭开悲剧背后的黑幕。整部电影给人的第一感觉是愤怒、悲凉还有绝望,电影的配乐低沉而苍凉,细节的设计也让人触目惊心——受侵犯孩子恐惧的眼神、所发出的奇怪的尖叫声;打着慈善面孔的校长和教师对孩子们肆无忌惮地殴打、凌辱和侵犯;美术教师姜仁浩面对外界压力和内心良知时的挣扎、无助,都刻画得淋漓尽致,深入人心。当看到聋哑孩子被性侵时的恐惧、无助;当看到校长在法庭上一副胜利在望、一脸无辜的丑态;当看到儒雅文弱的美术老师姜仁浩和朋友人权组织成员徐友真为了受侵犯的孩子们四处奔走的无助;当看到因审判结果不公正,受害学生全民秀愤怒地拿出刀子捅死了伤害他的老师朴宝贤而致使自己也走上悲剧的结局,我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愤怒和激动,泪水涌出了眼眶……

影片中的哑语美术教师姜仁浩事业不顺,妻子早亡,留下一个患有哮喘病的女儿和奶奶一起生活,他还要靠关系给钱才谋得一个美术教师的职位,就是这个表面上看起来温顺甚至懦弱的男人,在面对生活的艰辛、人情的压力甚至生命的威胁时,和同伴一起,与邪恶势力角逐,指引孩子们的心灵重遇光明。该电影让我们充分看清了人性中“善”与“恶”的角力和对比,认识到最可怕的“恶”不是直接的、赤裸裸的,而是伪装在“善”面孔下的“恶”——以“慈爱”命名的学校、打着“慈善”牌子的校长,私下里却干着见不得人的勾当,在事情败露之后,利用人脉关系,影响审判结果。儿童性侵事件本身已经令人发指,而影片中所传递出的比此事件更可怕的,是本该行使正义、公平的人和社会组织暗中却偏袒权贵,进行着肮脏腐败的交易;社会权力被权贵所把控和掌握,使受害人蒙冤,使恶人逍遥法外。审判的缘起也是迫于媒体压力和人权组织的呼声,整个庭审过程的台前幕后,从起诉方到被诉方,从受害者到他们家人,从上层人物到公众媒体,以及这起社会事件的方方面面,影片都做了理性地表现;影片虽然在情感上直击人心,表现的过程却很理性,不追求刻意煽情,这样能让观众更深刻认识到发生这起悲剧发生的社会背景。该片导演黄东赫说,“片中该事件虽然已经有了法律上的判决,但社会的判决还远远没有结束,也远远不可能结束”;社会,也像一个大熔炉,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其中,遭受百炼千锤,“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熔炉电影的观后感4

近几年国内最为火热的话题非儿童性侵案事件莫属,20xx年“校长开房找我照”的走红也说明民众对这样一种不齿的社会现象的关注,这让我想到我之前看过的一部韩国电影《熔炉》。

《熔炉》相对于“校长开房”事件要更为残忍,校长连同教师向其所在的聋哑学校的孩子下黑手,在被举报之后动用“钱权拳”等一切手段镇压,哪怕是在确凿的证据之下,仍可安然无恙。这样的故事无不批判了这个权利至上金钱至上的世界以及懦弱无助无知的民众。全片提及了许多的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诸如花钱入职、相关部门处理事件相互推脱、收买执法部门等等数不胜数,这样的现象不仅仅是韩国,这已经是全世界的顽疾。学校,本应是一个最美好的地方,这里有童真,知识,单纯无邪的世界,教师与校长本应受人尊敬与爱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古训还历历在目,可就是在这样一个纯净之地却成了一些衣冠禽兽的天堂,将魔爪伸向本就已经很弱小的聋哑孩子,从此每个幼小的心灵都有了不可磨灭的伤痕。法院,执行法律的最高场所,任何触犯法律之人都不应在此逃脱法律的制裁,但就是在“钱权拳”的威逼利诱之下,作为法律执行者的律师和法官都低了头,再确凿的证据都不能使其绳之以法,再看似值得信赖的人都会一走了之。法院门口悬挂的“自由平等忠义”,是如此的触目惊心。"前官礼遇"更是对法律的直接蔑视。

人性,无尽的贪婪,无尽的欲望。孩子对施害者的反抗,维权人对执法部门的反抗,群众对警察的反抗,进而到普通民众对“钱权拳”的反抗,正义对邪恶的反抗,无一不被镇压,这些反抗都太过无力与渺小。当正义不能掀翻邪恶,邪恶便成了正义。最后民秀为了报仇与老师的同归于尽,是社会底层民众的无声呐喊,是正义永不屈服的精神。世界上最美丽最珍贵的反而是听不见看不清的,这样就听不见看不清那些人性的丑恶,最美丽最珍贵的只有用心才能感受的到。而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熔炉电影的观后感5

这部影片的故事情节有些灰暗,却深刻地反应了韩国社会中的一些微妙元素。电影题材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韩国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创造了经济腾飞的奇迹,其文化中腐朽元素依然延续到现代社会。贪腐,官商勾结,底层人士无助地为生活挣扎,短短几十年便迈入发达国家名单的韩国在繁荣背后依旧有很多需要改良的社会风气。

回想20xx年的韩国轮船“世越号”沉没事件,韩国女星张紫妍自杀事件,两者都体现着韩国繁荣背后的危机。前者是因为轮船出海前安全检测措施不到位造成的,官商勾结安检部门形同虚设,置乘客生命安危于不顾;救援不利,韩国海洋警察低效率的施救措施使得乘客获救的概率下降;20xx年沉没到了20xx年才开始打捞船体遗骸,背后又有多少政治因素的压力让打捞期限一拖再拖?后者则是张紫妍不堪忍受内心痛苦,无法承受有权势之人对她的侮辱,用钱来控制她,用权力来约束她,遭遇不幸后,她如果揭发恶行必然会遭到报复。她选择了自杀,在她的遗书附有一份名单包含了所有强迫她发生性关系的权贵,其中竟然包括乐天集团总裁父子二人。

回到这部影片,故事发展情节是在令人心寒。影片开头,一个残障儿童在铁轨上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不堪忍受孤儿院的折磨。影片中的男主人公是一名善良而又穷困潦倒的美术教师,他找工作处处碰壁无奈只能通过给贿赂的方式进入到残障儿童孤儿院内任职。刚刚进入孤儿院时,他发现学校内的气氛十分诡异,学生与老师之间是一种表面上和气的师生关系,内里是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学生是校长发泄欲望的工具,也是学校管理者随意施暴的对象。男主人公不顾一切地想解救这些可怜的孩子。收集到足够证据后,男主人公提起公诉为残障学生打抱不平,事态发展并不尽如人意,校领导被告上法庭后,一系列人员都受到威逼利诱。法官被贿赂,检察官被贿赂,证人被贿赂,甚至连受害学生的家人也同意用钱来和解。男主人公经过了利益考验,他放弃了优越的工作和钱继续为孩子们伸冤,然而法院对于罪人的判决非常轻,三名被告仅仅是监禁几个月并且缓刑两年时间。他们只不过是在法院走个过场,有平安无事地出来。得知这样悲哀的判决结果,自己被家人放弃后,常年被霸凌的残障孩子选择了与虐待自己多年的老师同归于尽,两人在铁轨上打斗一番后,生命都在火车碾压过后终结。

影片很耐人寻味,公平正义是台面上人人倡导的元素,也是执法过程中,台面上按部就班的程序;实际上,法律执行过程中有很多不公平,不平等。社会关系是一张巨大的网络,通过金钱与权力使强者更强,弱者永远无法得到公正的待遇。韩国电影中依仗权势胡作非为的情节在真实社会中不断出现,韩国前总统朴槿惠下台的导火索“闺蜜干政”事件就是最好例证,崔顺实的女儿依仗母亲的权势为非作歹,高校校长都怕她三分;好在现实世界里邪不压正,崔顺实的女儿被判刑,受到应有的惩罚。韩国社会中这种腐败与利益关系纽带需要改良,不去改善这种风气,它很可能是阻碍韩国向前走的意识形态障碍!

熔炉电影的观后感

观后感范文:《远山》电影的观后感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远山》电影的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请大家阅读收藏!

《远山》电影的观后感1

今天观看了电影《远山》,这部电影由河南省舞钢市检察院反贪局原检察员霍新泰的先进事迹改编。讲述一位普通检察官霍新泰在法与亲情、法与权势、法与利诱等方面发生冲突时,毅然选择了用正义,用行动捍卫法律的尊严,直至为检察事业献出年轻的生命,展现了一位新时期检察官公正执法、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一心为民淡泊名利的光辉形象。观看了这部影片后,对我感触很深,这是提升我们党员思想政治水平的一部很好的片子,正如霍新泰在日记中写道:共产党员是人民的公仆,要淡薄名利,勤政为民;作为一名检察官,要清正廉洁,秉公执法。他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做的。我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要学习影片主人公爱岗敬业、助人为乐、心系群众的品质。一定要学习他那工作执着认真、任劳任怨、勤政为民的好品格,立足本职岗位,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努力努力提高安全生产质量,为采油六大队的各项工作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远山》电影的观后感2

《远山》由河南省舞钢市检察院反贪局原检察员霍新泰的先进事迹改编的,在故事中,老霍忍受着周围亲人的不理解,为不能陪伴生病妻子的心痛等多个感人事例。电影展现了新时期一位普通检察官在法与亲情、法与权势、法与利诱等方面发生冲突时,毅然选择了用正义,用行动捍卫法律的尊严,直至为检察事业献出年轻的生命,展现了一位新时期检察官公正执法、一心为民淡泊名利的光辉形象。《远山》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感人的故事,更讲述了如何担当起做人的责任。要加强学习,重品行,重表率,深深的感到要平等对待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爱岗敬业,干好本职,做一名合格的石油工人。

《远山》电影的观后感3

电影《远山》观后感在采油厂纪检室的组织下,我们观看了电影《远山》。影片一开始,我看到检察官老霍与两位同事正步行于山间,潺潺的流水贯穿了偏僻荒凉的小山村,村里的张老汉带着他的孙女坐在家门前拦着老霍与同事的路……张老汉不信任老霍,这工作便难以进行下去。可是老霍并不灰心,为了使村民们信任自己并配合工作,他与同事们熬夜查村里的公账,尽快还村民们一个公道。在事情的进展中,老霍妻子的病、担当乡长的妹子的贪污事件、自己师傅的不理解,都不能使老霍容许一点偏私。他说,他是一个中国普通的检察官,可是他也是一个普通人,他难以做到忠孝两全,可是他必须给人民一个公道。他是共产党员的一面旗。他实现了自己入党时的誓言,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基层党支部书记,我们要学习他以党的利益为重,人民的利益为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更新思想观念,拓宽工作思路,脚踏实地的干好自己的工作,认真地完成党交给我们的各项任务。

《远山》电影的观后感4

画面中只有两种颜色,白色和黑色。白色的是祁连山的雪,黑色的是煤和煤工。

这是我在《远山》中看到的安静的画面。

“为了生活。”一个脸上黑的看不出表情的煤工这么说。他们一年能挣2000块,自己花1000块,剩下的盖两间房。“孩子读书了吗?”记者问。他已经离开了镜头,沉默着回到了煤窑。

“我们叫他窑猫子。”一个包工头告诉记者,“他们出的多,就给的多。”这就是煤工们公平无比的现实。他们的煤窑就是一条简单的隧道,随时都在落石,每年会有一两个人死去,工伤。这一刻,我才突然发现,人的生命原来是这么的廉价。一个人的死,只能换来5000块,而死亡已经成为了一种麻木。更多的时候,当有人死去的时候,没有家属会来认领,他们需要的只有钱。于是,作为工具,他们和自己身下的煤一起被人遗忘。

这么苦是为了什么?挣钱,给孩子,给学生。一位煤工这样回答记者的提问。有些人的钱真的滴着血。

挖了煤,挣了钱,媳妇才会跟你。女人成了男人的商品,男人成了生活的奴隶。我能想到的东西就是丛林法则。在这里,没有人会高举人权,没有人会把自己当做人。他们有的,只是把它们围起来的祁连山和山里的黑煤窑。他们的墓碑就是白雪皑皑的祁连山,黑暗被掩盖在下面。

当我们在抱怨今天的生活不公,在视线的边缘还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的一生都会被遗忘,他们根本没有能力抵抗现实。他们称自己为劳动人民,他们的房子里贴着毛泽东画像。他们的煤窑里只有煤油灯,他们的人生只有150丈的隧道,他们的颜色只有黑色。

他们活着……

《远山》电影的观后感5

1995年,纪录片导演胡杰扛着简单的机器,爬上青海省地处海拔3500米的祁连山支脉一座矿山,纪录下当地矿工的一些生活片断,这部后来被命名为《远山》的电视纪录片,片长仅35分钟,2004年曾在凤凰卫视《凤凰大视野》播出。我是在看了胡杰两部历史访问题材的纪录片后,通过网络下载看到这部作品的,看后大为震惊。

作家刘庆邦写矿工生活的小说以前读过不少,也看过李杨根据他小说《神木》改编拍摄的电影《盲井》,那些经过戏剧化处理的小说、电影质量很高,但并未令我感到如此触目惊心。《远山》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反差是,雪后的矿山晴空万里,天蓝得惊心动魄,向阳一面山坡被厚厚的白雪覆盖,和煦的阳光使天地间闪动着与世隔绝的神秘与圣洁之光,可是就在这片山坡上一个冰冷洞穴里,三个年轻的农民,正在重复着人类最原始的劳动。所谓煤窑,是从地面斜向下挖一个刚能好容一人通过的深洞,然后横向掘进,能多深就多深,因为纯手工作业,挖出来的大都是碎煤。洞穴里没有任何安全装置,照明设备是头顶用粗布条栓牢的一盏油灯,没有安全帽,没有手套和口罩。三个人都使用“A”字形扁担,两头各挂一个柳条筐,每次把筐装满,爬出洞穴倒在空地上,两个筐能出89十斤碎煤,一个来回需要半个多小时。等洞外的煤攒到一定程度,包工头会开拖拉机来把煤堆拉走,这么干,一个矿工一年能挣2000块,刨去生活成本,剩1000块。这些血汗钱有三个用途,娶媳妇,供孩子上学,给自己看病。在这样的煤窑干活,用不了几年人就得上矽肺病,这主要是因为呼吸了煤油灯的煤烟和煤窑煤灰所致,当地挖煤的农民,多半得这种病。医好了还来,直到身体彻底废掉。这些从附近村庄上山来挖煤的农民被称为“窑猫子”,在纪录片里我注意到他们几乎从不洗脸,因为脸始终是黑的,从头到尾你看不清他们究竟长什么样。晚上轮到谁做饭,谁会把手洗一下,不做饭的人,连吃饭的时候都不洗手。

我不是城里孩子没吃过苦,上大学的时候我在新疆最艰苦的团场拾棉花,差点拉痢疾死掉,我知道重体力活是个什么概念,但我确实没见过这种活法,刘庆邦也没写过。最让我难过的是,我在北京生活了七年,居然以为这样的生活不可能还在今天的中国存在,我以为我离开新疆来到北京,全天下的生活就都向北京看齐了。我为自己的幼稚难过了好一会儿,然后我下楼去,陪我太太吃晚饭,她烧了一个豆腐、一个带鱼和一大碗西红柿鸡蛋汤,都是我爱吃的,但是你知道,我当时感动得只想哭。

《远山》电影的观后感

观后感范文:八佰的电影观后感


《八佰》这部电影叙述了当时日军进攻上海的真实战况,为了掩护大部队转移,第88师524团在副团长谢晋元指挥下,奉命据守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那么你知道《八佰》的观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有关于八佰的电影观后感,希望你喜欢。

希望读后感大全网能够对您找寻优质读后感提供帮助。

八佰的电影观后感1

因为疫情,已经有一年多没有进电影院了,由于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暑假有幸和爸爸妈妈观看了20xx年的第一场电影——《八佰》。通过观影介绍,才知这是一部战争题材的电影,也是一部票房很高,又有我喜欢的演员郑凯和俞灏明,让我对这部电影充满了好奇。

对历史没有多少了解的我,在爸爸妈妈的初步讲解当中,大约有一些模模糊糊的了解。这部电影由管虎导演执导,电影出现的人物众多。它讲述的是淞沪会战末期,中国军队西撤,只留下420余人,固守上海,但是为了迷惑敌人,谢晋元报出虚假人员800人,这才有了“800壮士”之说。在生与死的决择中,“800壮士”为和平奔赴沙场,发出了“不当亡国奴”的怒吼,他们以血肉之躯誓死坚守上海,彰显了中华民族宁死不屈的气节。电影的开头是一条河,隔着四行仓库和租借,河这边断壁残桓,满目苍夷;河的那边,万家灯火,歌舞升平,影片一开始就是以逃兵的世界进入,这个老百姓以及逃兵误打误撞被编入了自行仓库的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十五二四团。

这些人有从乡下来的青年和孩子,本来想见识大上海的繁华,却被误当成逃兵,抓起来送进四行仓库;也有积极领军饷,消极上阵的老兵油条,不幸成了敢死队的一员,这些本来习惯于置身事外的形形色色电影片尾字幕模板20xx年高清视频模板 视频背景素材广告 电影片尾字幕模板,片头,倒计时,相册,特效,粒子,婚庆,快闪,字幕, 查看详情>精校版 精品文档 2  的中国人被迫经历了这场战斗。 “兄弟们,我们这些军人一步都没有退守!东北沦陷,华北沦陷了,但是现在因为有你们,上海还在!”这段台词,简直将现场观众的爱国情怀和泪点激发到了极致,全场充满了嘤嘤的抽泣声,中国正是有这样的民族精神才得以日益强大。 电影结束时,全场鸦雀无声,都在悲痛的情绪中默默地离开,这样的场景是我没有见过的,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灵。 

没有人不怕死亡的,也没有真正的英雄,毕竟他们和我们一样也只是凡胎肉体,是父母细心呵护养育长大的。历史虽然过去了,但是要牢记历史,要努力让自己更强大,少年强则国强,吾辈应当自强自立! 

八佰的电影观后感2

看完了这部影片,我的心情非常沉重,国民革命军为守住上海最后一个阵地---四行仓库,与相差十倍的日本进行血拼。在这场战斗之中,仅仅只有四百多人的524团却要面对30万日军。这是一场力量悬殊的战争,但那四百多人却让我们看到中国人誓死保守祖国的心。在这部影片中,没有主角,但每一个人物都让我们记忆深刻。

陈树生,在敌军的猛烈攻击下,他选择在身上绑了七八个爆破弹,视死如归,没有丝毫犹豫,义无反顾地跳了下去,与敌军同归于尽,他说,必须要有人去打开一个口子。那一瞬间,我哭了,陈树生他不是没有犹豫,他有母亲在家,怎么可能不怕死,但是他没有选择,自己的牺牲会带来更大的胜利。还有端午,原本只是湖北保安队的一员,以为来上海只是清理战场的,一心只想和自己的弟弟小湖北好好活下去,等战乱结束一起去英国看看。但他为了国旗能够顺利升起,也冲出去英勇杀敌,最终中弹而亡。

整部影片导演并没有想当然的把主角定为铭记历史的第八十八师524团团附谢晋元,而是用了一个长的篇幅来描绘524团的战士形象。其实在这些人中,大多数都是逃兵,他们一开始并不是我们心中的英雄,遇到危险时,他们会逃会怕死,但正是这种形象,让我们知道了战争的残酷。可最后他们不还是站了起来嘛,为了国家的尊严,他们不再退缩了,他们站了起来,去和敌人拼命!所以中华儿女都是好样的,中国必胜!

八佰的电影观后感3

6月初,我有幸参加了《八佰》的一场内部交流观影。160分钟左右的时间内,置身于82年前那个特殊战场,苏州河两岸,一边是繁华的英美租界,一边是四百多名士兵浴血奋战的四行仓库。管虎不愧是老辣的导演,用最简洁的空间重建,即实现了对整场战役的全方位还原,解决了战争片最困难的微观战场与宏大叙事之间的矛盾。这样举重若轻的结构,甚至连《敦刻尔克》也无法做到。

如预期中的,《八佰》中的确不乏“燃”点、“泪”点,某种程度上填补了我对四行仓库保卫战中壮怀激烈的想象,但是这种填补因为审慎而让我刚看完时甚至微微有点不满足,觉得导演在对这场战役的正面褒扬也即“热血”的叙事上稍显吝啬,让人看到了更多热血之外的多角度审视。然而回头细想时,又恰好是这些多角度的审视让战役更加真实和耐人回味。

比如说,影片一开始就是从逃兵的视角进入的。这是一个不同凡响的开场。几个老百姓以及逃兵误打误撞被编入了四行仓库的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师“524团”(其实是第一营,为了对外营造仓库内有一个团的守军的假象,在通讯中用“524团”代替第一营)。这些人中有从乡下来的青年和孩子,本来想见识大上海的繁华,被误当成逃兵抓起来,送进四行仓库;也有积极领饷消极上阵的老兵油子,“不幸”成了敢死队的一员。这些本来习惯于置身事外的形形色色的中国人,被迫经历这场特殊战役的洗礼,成为热血写就的“八佰”。

八佰的电影观后感4

看了《八百壮士》后,我心中有说不完的激动,这部爱国主义影片,主要叙述当时日军进攻上海的真实战况,我八十八军五二四团第一营官兵五百人,由团长谢晋元中校率领掩护国-军之撤退,并陷入三面之包围中,即战四昼一夜,有四行仓库通过稣州河进入英租界。这里面有一个很英勇的女孩,叫杨惠敏,自愿当童子军,父亲劝她回去,她不肯,说要让中国立起来。上海闹饥荒时,他去维护秩序,还将国旗送到四行仓库,路上危机重重,可为了立志气,强民心她死也要去。

故事的高潮在杨惠敏乘船送国旗一段,令人印象深刻。

大姑艺人唱八百壮士,在烽火连天的上海四行仓库已陷入日军围攻谢晋元沉稳的指挥战斗,杨瑞符营长足智多谋,八百壮士英勇顽强,打退多路进攻。上海各界人民热情支援八百壮士抗敌。女军杨惠敏身负国旗,在日军飞机轰炸下潜入仓库,将旗帜送入仓库。播音员为市民报告八百壮士战斗的情况。(孙爱军)

当时,全国的童子军坚守着“不要饷、不吃粮、不怕苦、不怕死”的号令。我为之感动因为他们不是为自己的利益而贡献,而是为了国家未来的前途而贡献着,不贪生怕死,这才是真正的中国人。800个烈士,多么珍贵的“一笔财富”啊,就这样牺牲在了日本人的手榴弹中,我真惋惜埃这时,我的心中又萌生了憎恨之情,日本人为什么要将八百壮士赶尽杀绝呢?为什么一定要占领上海呢?为什么要攻击中国,不和我们做朋友呢?为什么?为什么?难道,为了统治全世界,日本人要伤害所有人吗?要让所有人看不起吗?

我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壮阔国土,璀璨五千年华夏文明,几万万华夏生灵开始遭受日军大规模的践踏与蹂躏。失陷的国土,逃难的贫民,溃败的军队苦难时刻的开始。日本人,你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如果不是当时的中国不强大,那么,日军也不会来攻击我们了,从现在起,我要发奋读书,让祖国更加强大!让世界各国都和平共处,再也不发生这种事情了。“……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此时此刻,宋祖英的《爱我中华》回响在我的耳畔,我的心也像宋祖英那样装满了沉甸甸的祖国。

八佰个人感悟

观后感范文:《英雄》电影的观后感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连续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也不知道你们是否会表达出自己的观后感。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英雄》电影的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优质好文章,如转载请标注来源。

《英雄》电影的观后感1

影片打动我的不止是情节,不止是震撼的场景,而是消防员不怕死敢拼的精神,这种精神竟然让我从头哭到尾,周围也不断传来低低抽泣声,其实,抛开这部电影是否拍的真实或者有不合理的地方,初衷都只有一个,那就是“致敬烈火英雄”这部影片最大的泪点在于,巨大灾难来临时生命的无助和脆弱,生死关头那些像向死而生的逆行。

在郑志为救中队战友们牺牲,被熊熊大火燃烧,将头盔扔向队长喊着“给我妈”那一刻,我仿佛已经看见一位老母亲抱着儿子的头盔哭到晕厥,还有江立伟为了关闭阀门磨烂的双手,在关闭阀门的最后一刻,被大火冲击牺牲,我甚至可以想象他的妻子和儿子那种绝望的心情,顿时觉得消防员的生命有时就是那么脆弱,他是多么的无助。救援成功后,战士们席地而坐,吃着鸡腿,队长把鸡腿放在郑志头盔前,哭的泣不成声,剧中的感情线,最终也没有一个完美的结局。

蘑菇云场景,震碎的居民楼,慌乱的人群,瘫痪的交通,真实的人性,都做到了极致,人们在灾难来临前想要离开,跟逆行的消防员产生了强烈的对比。这部电影讲述了滨港消防在面临港口油罐特大火灾时,全体消防员们不惧危险逆火而战,最终成功扑灭大火保护了全市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的故事,全片除了震撼的场面,更多的是感动。影片中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演员,他们感情的自然流露,演出了消防员背后的平凡和普通,坚毅与勇敢;消防员也是普通人,没有人生来就是为了做英雄,只是他们的职业有时不允许他们平凡,正如现在流行的那句:我也想低调,但实力不允许啊!影片的场景可以用一个字概括,燃!很多火灾内部的细节,通过“气体”“火焰”的倒灌等各种形态,把消防员与火的“对抗”表现的淋漓尽致。

影片中侯勇饰演的角色,有个片段对港口负责人的一声怒吼让人印象太深刻了,负责人说;"我说实话你们还敢让人进去救火吗?侯勇上去给他一拳,并说,你太不了解消防员了”我相信他的这句话喊进了无数消防员的心里,一直以来很多人对消防员的了解确实太少了,真希望这部电影可以让更多的人对他们多些了解和理解。全片的泪点也是比较多的,反正我是被感动的稀里哗啦了,纸巾也是一张接一张的擦眼泪。印象深刻的有几个片段!当杜江饰演的队长和战士们被困在火海里时,其中一名战士完全可以有保全生命的机会,可他没有抛弃战友,而是独自一人扛起水枪救战友,即使水枪的冲击力打的他满嘴鲜血,可他依旧没有放弃,最终战友全部获救,而他却倒在了火场里,在生命最后的那一刻,他拼尽全力向队长扔出了他的战盔,并说“给我妈”,这也是他想留给母亲的念想,看到这我瞬间泪流满面。

诠释了消防员在任何救援现场为了战友不离不弃,甚至可以随时做出牺牲的精神。试问一下所有人,当你置身于熊熊燃烧的烈火之中,是选择走还是留?我猜大多数的人是选择前者吧!但作为消防员的他们,却选择逆火而行;他们也是普通人,是父母的孩子,妻子的丈夫,孩子的父亲,难道他们不怕死吗?只是他们面对更多人需要救助时,他们已顾不上生死,心里只有只有一个信念,必须完成任务,担起职责。

其中,欧豪饰演了一名为了保证前线供水不断的班长徐小斌,为了保障供水需求,他一次次下潜水底清理垃圾,最终因体力不支而牺牲,而那天他刚刚与也是消防员的未婚妻拍了结婚照。让人悲痛与惋惜。火,就像个魔鬼嘶吼着,一点点威胁着消防员的生命,威胁着整座城市的安全;而黄教主饰演的中队长,他也有牵挂的家人,他也想好好的活着,但面对火海他毅然选择逆火而行,更是体现了消防员面对火魔时无畏恐惧,无惧生死的精神,以个人的牺牲来换的全城人的生命安全,这样的精神让人敬佩。

“我们不怕死,我们中是怕别人不知道我们做了怎样的一件事”,听说这是一名普通的消防战士对影片导演说的一句话,正是这句话让导演陈国辉决定拍了这部影片。也确实是一部良心好影片。

《英雄》电影的观后感2

很久没有在影院遇到过这样感人的情形了:两个小时的放映时间无一人提前离场;观影过程中抽泣声此起彼伏,邻座的陌生人还主动给我递来了纸巾;放映结束后,观众自发起立鼓掌……这部看哭无数人的电影就是《烈火英雄》。

这是一部主角为消防员的救火英雄电影,作为和平年代里牺牲最多的超级英雄,他们用血肉之躯抵挡烈火,守护着无数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从影院出来后,我在马路牙子上坐了许久,稍稍平复了一下悲痛感动的心情,然后给做消防员的发小发了一条长长的微信,感恩他的付出,更叮嘱他一定要好好的。

我们从小一起长大,大学毕业后我选择成为一名白领,在高级写字楼之间穿梭,享受着现代都市的便利与繁华。而我的发小,他选择去当兵,并成为了一名消防员。

自从他当了消防员之后,我就很少能联系上他了,经常是打电话没人接、发微信过了一两天才回复。每次好不容易打通电话,他要么是刚训练完或出完任务,已经累得说不出话来;要么是马上要开始训练或执行任务,根本没时间多寒暄。

总之,他的生活只有两件事——训练和执行任务。

久而久之,我们的联系也渐渐变少了……

然而,《烈火英雄》这部电影的出现消除了我们之间的隔阂,让我看到了发小每天的训练多么艰辛、执行消防任务时多么危险,更让我对他油然而生起一股敬佩之情。

他们每天做大量的训练,努力做到能够在几秒钟穿好防护服、十三秒攀着长绳爬上四楼、十六分完成五千米长跑,所求的不过是"能最完美地完成任务"。

作为可亲可敬的无名英雄,他们始终冲在危险的第一线。就像影片中呈现的那样,熊熊烈火肆虐,他们用血肉之躯护你我周全。

《烈火英雄》中有这样一个场景,让我瞬间崩溃、大哭不止!港口的化学罐区离火源一线之隔,如果化学罐区被点燃,后果将不堪设想。

杜江饰演的马卫国是特勤一中队队长,他接到上级的指令:必须挡住火源,死守化学罐区!

然而,区区十来人,一辆消防车,在现场供水不足的情况下,又如何能抵挡这猛龙般的火舌呢?

他们用完了水就改用粉尘、用完了粉尘只能搬起砖块挡住流淌火,眼看着火势越来越猛、供水还没来的情况下,束手无策的队长拿起手机给每一位消防员录了一段“告别视频”。

在濒死时刻,他们仍然带着坚强的笑容,告诉家人自己的思念和爱,告诉家人要照顾好自己,告诉家人自己从不后悔……

看到这一幕,我终于绷不住号啕大哭起来。

当我在温暖舒适的床上睡觉的时候,当我在宽敞明亮的办公室工作的时候,当我在新潮的商圈逛街的时候,当我和朋友在酒吧或咖啡厅休闲娱乐的时候,我的发小却在直面危险的烈火,咬紧牙、流着汗,拼尽全力守护着我们每个人的安全。

他也是和我一样青春正好的年纪,也对亲情爱情友情有无限眷恋,更对这个美好的世界充满着想象和好奇,但“消防员”三个字,就意味着舍己为人、以及必要时候的牺牲……

想到这里,我必须要郑重感谢《烈火英雄》这部电影。

正是因为《烈火英雄》将真实的消防员经历搬上大银幕,才让我们在无声的眼泪中看见每一位消防员的付出和奉献,让这些和平年代的英雄能够走到台前,得到更多理解、支持与爱戴。

刚走进电影院看《烈火英雄》的时候,空调开得太足我感觉有点冷,可是电影放映完,影厅变得热流涌动,我甚至冒出了汗水。

没错,这是眼泪的温度。这部让无数人哭到崩溃的《烈火英雄》,是这个夏天最难忘的回忆,更是值得终身铭记的“消防员情结”,是让我们为之热血的“英雄情结”!

《英雄》电影的观后感3

对于《英雄》这部电影,我想开门见山的说:好,但只差一点!先说几句谦虚的话,本人不是电影的内行,对于影片的什么拍摄呀、服装呀、武美呀不是很懂,所以也就不想在这些方面丢人了。——好!好在哪里,我有这样一个理由。有句话叫:作品出来以后就不再是作者的作品。还有句话说:作者已死,读者万岁。我在这里也想发扬一下这样的“精神”,谈谈我个人的看法。表面看来,这部电影好象是部现代人理念里的“刺客列传”,在我这看则不竟然。以我个人的看法,侠和刺客在影片的地位就是一个符号,导演是借了这个符号在给另一批人做传。

真正的“英雄”是谁?影片中回答的很清楚,心怀天下者乃真英雄!那谁又真正做到了心怀天下呢?翻翻中国的历史,把天下怀成影片中描述的那样的只有一个群体——知识份子阶层!对!在我眼里,这部影片好就好在:张导演借“侠”为中国的知识份子做了个很悲剧的传!中国有句老话:侠以武乱法,儒以文干政。在该片中武侠符号后的人就是“儒”,也就是我说的知识份子阶层。心怀天下可以说是中国知识份子阶层的一个共性,远的不说,近代的仁人志士哪个不是出自这个阶层。康梁变法、科学救国、甚至后来的两弹一星等等,多少知识分子把捐弃个人做为代价换来一个心怀天下的美名!个人在天下的眼里是渺小的,甚至在知识分子个人的眼里也是渺小的,为了天下,个人是最不足惜的。

当然,中国还有句话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那是不是按这个前提推理,匹夫们也是英雄了呢?我想先阐述一下我的对匹夫的个人理解。大体上说人分这几类:当权者、无知匹夫和知识分子。我节外生枝的说明一下,三者之间可以不是截然对立,当权者可以下台成匹夫或是知识分子、匹夫也可以混进知识分子和当权者的队伍。匹夫即百姓,也就是天下中最最最无辜而且总是被践踏的人。这些人是兴亡的主体,但对兴亡无责。当权者弄天下,也对天下兴亡不感兴趣。惟有知识分子这个“不识时务”的群体对天下的兴亡念念不忘,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绝对是个知识分子而不是真匹夫!能为知识分子做传做的这么好、挖掘的这么深的影片我觉得是好影片、至少是个我这样的人看的比较顺眼的影片。可是,就象我题目说的那样——好,但只差一点!差哪一点呢?个人以为,学学影片中的台词,它高“看”了一个人——秦王!如果,影片老老实实的写出秦王这两个字,它就一点都不差了。

可是,它画蛇添足的给王字加了个点:王成了主。差就差在这一点上了!又回到我刚才说过的那句话上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何为责,义务也!政治课本上早就说过,有权就有责,那反过来有责就意味着有权,至少是“应该”有权。假设一下,“匹夫有责”这句话要是正确的话。那么,匹夫有了责也就应该有权,而“责”是天下这么大的责,那“权”也应该是天下这么大权。

汉字造的非常漂亮,一个“王”字、一个“主”字,不少就差一点。正常的逻辑是,循序渐进,那就先王而后主。如果不能王,当然就没有办法主了。——那我们就先来看看这些王《庄子。杂篇》第一论“庚桑楚”里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天下乱,因为谁?不单因为有桀、有纣这样的暴君、也是因为有秦皇、汉武和“鸟生鱼汤”!我想把这个观点再推大一点,天下乱,除了权者弄权而坏天下之和谐,更因为人人都想成为“主”。在这种利益驱使下人人都想通过先“王”的方法而后“主”,天下人心乱、则天下自然就乱。——所以乱在何处,乱在人心!前面我提到过,张导演为知识分子的悲剧作传,让我觉得顺眼,现在我要解释这句话中的另外两个字——悲剧。知识分子们傻傻的为天下匹夫舍生取义,希望能够平“兼济天下”、“平天下”,可是,他们轻信了弄权的王、怜悯着想通过先王而后主的乱之源头匹夫,即百姓。如此南辕北辙、轻生取义,可怜又可笑,当悲剧二字无愧!所以说《英雄》好,但只差一点!——最后说一句,行文混乱希望大家谅解!

《英雄》电影的观后感4

相信各位影迷都对关德兴、李连杰、赵文卓的黄飞鸿烂熟于心,那么请在观看本片之前将脑海中的一切黄飞鸿的印象全部放空!食古不化总是不对,经典再好,也不能看一辈子,旧的不新的不来,要顺应时势、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敢于打破成规腐矩,挑战“传统”。要知道,所谓“经典”,也是杜撰。既然你可以那般杜撰,我为何不能这样编写?

本片最大的特色,就在于“颠覆”与“重写”。其实从最开始的宣传预告海报等情报放出来,就已经能看出,这一代黄飞鸿,势必是不走老路,非要玩出点自己的花样。走老路,走前人的路,就等同于走死路。“经典”在前,无论怎样接近经典,肯定都要被骂,那么索性将那些成规腐矩通通打破,把经典通通推翻,创造自己的江湖,打造自己的英雄,走自己的路,你丫爱看不看!

首先是彭于晏饰演黄飞鸿。笔者本人非常欣赏彭于晏,在和他同代的男演员中,可能就他最适合出演动作片、武侠片。他眉宇间透着一股邪气,很适合扮演亦正亦邪、放浪不羁的狂士!而本片中对黄飞鸿的设定,似乎就是为他量身定制!此时的黄飞鸿,一心想要报仇,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在江湖中树立旗帜,正是初出茅庐,狂放自大的热血少年,必然不会有所谓的“宗师气质”。所以说,如果此角出现了“宗师”气和做派,那才恰恰是败笔!

电影中的故事发生在大清国闭关锁国时期的全国唯一对外通商口岸广州的码头,这是出关的最后关口,也是入关的第一屏障,龙蛇混杂,群雄争霸,恰是英雄诞生的温床。笔者对于码头文化无甚了解,但是涉及帮派之争,想必也总离不开老三样——抢地盘,争帮主,搞内斗。于是本片顺理成章的成为了一部相当江湖的帮派电影:卧底潜伏,爬升高位,引发内斗,挑战帮主,实现抱负,扬名立万,开门立派。

也许你会觉得,没有家国天下、国家大义、慈悲为怀,怎能叫侠?那你一定是自打娘胎出来,就被金庸那个坏人误导了!这才是江湖,江湖本就是一个架空政府机构,自我约束和管理的无政府社会,所谓江湖事,江湖了。这才是江湖豪士,他们蔑视法律,行为狂放,内心自有一套法律准绳和江湖道义,所谓双手肮脏,内心澄净。

再说说动作戏。笔者之所以觉得电影中的打戏不够过瘾,第一是没有太多的套路打斗,不够花哨;第二是因为慢动作镜头多到令人恶心,拖慢了整体节奏;第三是缺少一场史诗级的大决斗,不能成为经典——而这三样又恰好是众多“经典作品”所具备的。笔者特意翻阅了一下历史上黄飞鸿其人的资料,他是南拳宗师,也善使刀,因此,片中彭于晏和张晋的刀战,以及黄飞鸿的绝学“无影拳”,都是合情合理的设计。当然,大名鼎鼎的“无影脚”电影虽未直接表现,却似乎有一个桥段隐约有所体现。

此时的黄飞鸿,显然不是那种一览众山小的武学宗师,挨打被砍也是家常便饭。而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行为乖张,手段残忍,更是合乎他片中的身份和年龄设定。电影英文名强调“传奇的崛起”,并有一行小字“每个英雄都有一个开始”,这就是在告诉观众,本片是关于最初的黄飞鸿,讲述他的成长与崛起之路。而中文名“英雄有梦”则在表示,英雄不是天生,也是从一个胸怀梦想的有志少年逐渐成长起来。

少年人,血气方刚,手段强硬,不循规蹈矩,不恪守成规。在江湖开门立派,必然四面树敌,走到高位的英雄,所谓的“一代宗师”,双手绝不干净。黄飞鸿的梦,是英雄的梦,是现实的梦。他并不虚妄的企图挽救势必毁灭的国家,而是希望在这乱世之中,尽可能拯救更多垂死的生命。这就是本片最大的颠覆与创新。

《英雄》电影的观后感5

近期观看了一部2002年的电影《英雄》,这是一部由李连杰主演,甄子丹、陈道明、张曼玉、梁朝伟、章子怡等联袂出演的武侠动作题材电影。观看以后给我的感触很多,影响很大。

电影故事主要讲述四个剑术高强的刺客行刺秦王的故事,四个剑术高手分别是长空、残剑、飞雪、无名。电影主要采用叙事守法演绎,以无名作为赵国人,假扮为秦国亭长的身份完成了对秦国通缉的三大刺客的击杀,被秦王请进皇宫饮酒对谈。秦王从无名的口中得知了许多事情,并且最终领悟了一副剑字的意义。

观看这部电影,给我最深的一点感触就是平安、和平之可贵。这也正是电影自始至终所要表达的主题与中心思想。电影故事背景是那个春秋战国时代,当时的中国群雄并起、纷争战乱数百年,百姓真是流离失所、民不聊生。三大刺客,均是赵国人,赵国又以文字最为著名。电影故事向我们表达出这样一个意思:秦王通过赵国文字领悟到天下至理,就是要护国护民、和平安乐。结合当下,我觉得这部电影同样具有很好得教育意义。咱们国家正出于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在变革如此迅速的时候,必定要起纷争。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我们务必要时刻清醒,特别要强调和平稳定,只有和平稳定才能发展经济,才能改善人民生活物质水平,才能真正实现小康生活。

同样的,在电影当中,秦王看着剑字领悟到,手中无剑、心中也无剑才是最高境界,意味着君王要宽以待人、海纳百川,只有具备这样深厚的厚德胸怀才能真正成为天下君主,才能够一统天下。

《英雄》电影的观后感

喜欢《卑劣的街头观后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电影观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