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朱光潜谈读书有感

读朱光潜谈读书有感

读《公孙仪谈吃鱼》有感。

开卷有益,闲暇时读一本好书,添一份雅趣,长一份才智,享一份快乐。人一生的进步都是和书籍的阅读相伴随的,每个人对于作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面对作品里的情节、人物,我们需要从相关的角度去分析它。怎么才能用文字的方式把读后感记录下呢?经过收集,小编为您献上读《公孙仪谈吃鱼》有感,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读完公孙仪谈吃鱼这篇短文,我百感交集.一个能做到严格要求自己的人,在这世上简直比珍贵的大熊猫还稀少.

短文主要讲了公孙仪爱吃鱼,但是他严格要求自己,从来不收别人的礼.而学生也以老师为榜样,严格要求自己.

读了这篇短文,我不由自主的想到了当今社会的一些人.他们有的为了升官发财,而送礼送钱给一些大官.那些大官为了得到自己用不完的钱,而去冒险犯法去提拔送纸给自己的人当官.做些明目张胆的钱权交易.

想到这里,我又不由自主的想到了自己.自己对作业和干事情都是马马虎虎.虽然自己明知道会挨老师的骂,但是仍然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对照公孙仪的言行,我万分惭愧.古人圣贤尚且能从小事做起,我们有何尝不能效仿呢?

读了这篇短文,我想大声唤醒那些人:不要再迷足深陷了,回头是岸啊!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读《妈妈喜欢吃鱼头》有感400字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读了《妈妈喜欢吃鱼头》这篇文章,文章写的是作者小的时候发现妈妈喜欢吃鱼头,后来成家有了孩子,作者发现自己的妻子也说自己爱吃鱼头,这时作者深切的感悟到:一个女人作了母亲就喜欢吃鱼头,其中的缘由就是深深的母爱。

我仔细回想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的妈妈又何尝不是一位爱吃鱼头的妈妈。生活中,妈妈省吃俭用,她很少为自己买衣服、化妆品,甚至连一个仅仅几块钱的发卡都要考虑再三,最后往往是以自己喜欢用那个已经磨得发亮的卡子来个心理平衡。

前几天,我上课时看不清黑板上的字,经过视力检测,需要配戴眼镜,还要进行长期的康复训练才能延缓视力急剧下降的势头。配眼镜和康复训练一下子花去了3000多元,更重要的是妈妈们还得陪我去眼镜店做一个小时的康复训练,到家后还要提醒和监督我按照眼医的建议用眼,在我不耐烦时还要耐心的开导我

生活中,妈妈常说有钢要用在刀刃上,而我就是她心里的刀刃。当我说自己想上一个辅导班时,她会不假思索的答应,连需要多少钱都不问一下;到我遇到困惑和挑战时,她总是默默地支持我,不管前面的路有多么荆棘和漫长,这就是大爱无私的母爱。

(迁安市第四实验小学四九班闫富兴

指导教师:李银

邮编:064400邮箱:)

读《妈妈喜欢吃鱼头》有感850字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小时候的一首童谣常常在我玩耍时、做作业时回荡在我耳边。

今天,我看一本名叫《100个亲情故事》中无意间读到了这样一个故事,大概内容是这样的:在一个温馨的家庭里,他们过着快乐的生活。父亲是一个公司的部门经理,母亲是一名下岗工人,失业在家,他们有一个女儿,成绩十分优秀。尽管这个小家庭不怎么富裕,但是也过上了有鱼有肉的生活。他们每两天就吃一次鱼,而他们每次吃鱼都可以分工合作地把鱼吃完:父亲喜欢吃鱼泡泡、鱼籽等一些鱼的内脏,妈妈则要吃鱼头,女儿则是美味的鱼尾巴和滑润鱼肉的忠实爱好者。有一次,妈妈把一条鲤鱼红烧了,还做好了精美的菜肴等着丈夫和女儿,过了一会儿,爸爸带着女儿回到了家,大家一起坐在餐桌上开始吃饭了,女儿又看见母亲把鱼头夹进了碗里,女儿自从上次吃过鱼头,味道十分难吃,于是禁不住问妈妈:“妈妈!鱼头那么难吃,你为什么喜欢吃啊?”妈妈回答道:“傻女儿,因为鱼头的肉好吃,鱼脑髓鲜美!”

我看完了这个故事激动得热泪盈眶,眼泪情不自禁的流了下来。心想:母爱的力量真是伟大,一个母亲竟然可以把自己喜欢吃的鱼肉让给自己的女儿和丈夫,把没人吃的鱼头留给自己。

母爱是每个母亲都俱备的,我的妈妈也不例外。今年过年的时候,我的喉咙不太好,于是,妈妈便带我去医院看病,医生说并无大碍就配了一些药回来。晚上我吃过了药便去睡觉了。开始,我看看星空,数数山羊,很快进入了梦乡。可是我睡到半夜,便被一阵痛疼吵醒了,我便叫醒了爸爸妈妈,妈妈就拿水给我喝,可是过了一会儿,我就开始呕吐,开始是一些饭菜,后来只剩下清水了,止也止不住。接着是腹泻,真是迫不得已。折腾了两个小时后,爸爸开口了:“不行!得去医院!”于是我穿好衣服,但是外面下着大雨,爸爸只能先冲下去,把车开进来,再送我们去医院,医生说“是药物效力太强,对胃有影响,得挂针。”我立马伸手准备打针,过了一会儿,我开始挂盐水,妈妈让爸爸先回家休息,他明天还要上班,回去我们会自己打的士。于是妈妈就等在旁边,她怕自己睡着了,我要是感觉不舒服就不能叫她了。就这样,她等了两个小时,一夜没合眼,我挂好盐水已经五点多了,外面依然下着雨,可是又打不着出租车,她怕吵醒爸爸,麻烦他,于是便把她的羽绒衣脱了下来给我穿,还帮我撑伞,到家后,还帮我洗手擦脸,早晨七点钟还给我把早餐送到了手里。

母爱的力量真伟大啊!

读张幼仪传有感1000字


很多人都希望自己写的文档能被人夸奖,编写前我们可以先去网上查找相关的范文模板。  通过分析优秀范文,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写作的精髓和技巧,怎么样范文能算的是脱颖而出?读后感大全向您分享了读张幼仪传有感。

读张幼仪传有感 篇1

徐志摩与林徽因,陆小曼的故事尽人皆知,一直都觉得徐志摩有才,但任性,没有担当。很少有人去关注他的发妻张幼仪的一生。由于张并未踏入文坛,政坛。她之所以被人耳熟是因为徐志摩的原因,看完这本书,才越发对张的佩服。她或许只是平凡的一生,但是绝对是伟大的一生。他的前二十三年一直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从小被教育成贤妻良母,三从四德。他的离婚前的生活一直都活在别人的世界里,曾经萌生的梦想,也因父母的保守而幻灭。但是也必须佩服其家族教育将其在其骨子里植入了韧性,贤良的品质。结婚是被迫,爱上徐志摩是因为其才华横溢。她曾经努力做好,儿媳,妻子的义务希望丈夫可以对她心生爱意,但是殊不知,一切都是徒劳,一开始徐都对其没有感觉,甚至是厌恶其骨子里的传统。也许她用错了方法,在林,陆出现之前,如果她能早一点接受到西方的先进思想,活出自我,也许会有另外的结局,也许他们就幸福在一起了呢,也许!可以说她的爱恋是卑微的,也是可怜的。爱一个人是要对他好,但是让对方爱你,你必须要有对方欣赏的点啊。要我们对方喜欢的方式去爱他。

说说徐志摩吧,这人有才,浪漫。但是不负责任,满脑子的西化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依然有它的魅力,比如,孝顺,比如责任,比如仁义礼智信等,他甚至有点崇洋媚外了,已婚之身,追求少女林徽因,单身追求人妇陆小曼。可以说道德水准是较低的,太任性了,不爱一个人,而那人正好爱你,至少不应该使劲作贱她吧,如果大儿子是为了延续香火,那么二儿子也是在不爱妻子的前提下还能怀上,难道妻子只是泄欲的工具么,没有任何感情,也能巫山云雨。两个儿子貌似与他无关。如此,为人夫,为人父,为人子都是极其不称职的。说到爱情,也许他和陆小曼是真爱,但是结果并不好,所以选择伴侣,死后陆小曼的冷淡,真是可悲,想想还是张比较合适放老婆,一日夫妻百日恩白日恩,帮他料理多少身后事啊!

从这一段真实的故事能感受到的是,选择伴侣,人品和道德必须是基础,这个基础上生出的爱情果实才会一直甜下去。爱情怎么获得,用对方的方式去爱他或者她,不断提高自己。也许从来不否认,三观一致,相处不累,最初的三观并不一致,但是经过学习,经过岁月的磨砺是会潜移默化的,就像张幼仪女士。张幼仪为了爱情,等待了八年,影响了她一辈子。当时间足够长了,再放手才会真正放下,于心无愧。当然或许,她一生都未释怀,但至少她不遗憾,因为他等了丈夫八年之久。这真是一个伟大的女人了。

另外,不太赞同文中作者的原因追溯,尤其是所谓的生肖不合这个说法,完全是根据结果找原因。必须反驳之,如果这个也能奏效的话,那么生肖不合的人就不能在一起了,完全以偏概全嘛,全世界有那么多的所谓生肖不合的也能过的很好,该理论岂不是不攻自破?

好了,开卷有益,自己的生活还得靠自己以前车之鉴过好,相信一点:一起学习,看同样的书,不断调和,是可以将三观之方向,调到一致的,努力提高智商,情商,是结出好的果实的,一辈子那么短,遇到一个爱的人,为了不留遗憾,是要竭尽所能去提高自己的!

读张幼仪传有感 篇2

《张幼仪传》读后感1000字:

导读:“你可以爱了又爱,最终葬在风花雪月里,我却可以淡淡的自立不败。”与林徽因不同,张幼仪的一生正如她所说“淡淡地自立不败”。

年轻时的张幼仪“其人线条甚美,雅爱淡妆,沉默寡言,举止端庄,秀外慧中”。她信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了婚姻放弃学业,即使到欧洲后,依旧一心相夫教子,与庭院深深地女子仍然别无二致。她是名门闺秀,是家教严谨、人才辈出的张家二小姐,却被婚姻封印了才华,成了旧式社会的牺牲品。直到被迫失去所有,她才猛然醒悟:她成不了最风趣的小姐,最风华绝代的名伶,但她必须成为她自己,才能获得尊重。

离婚后张幼仪实现了华丽转身,昨日柔弱的花朵今日已成铿锵玫瑰。在异国他乡远离亲人的那些艰难时刻,她重拾英文,学习德文,并成为德语老师。回国后,在上海滩这个鱼龙混杂的地方开启了自己的事业之旅。离婚三年后,徐志摩给陆小曼的信中再次提到这位“前妻”时,也赞叹道:“一个由志气、有胆量的女子,这两年来进步不小,独立的步子站得稳,思想有通道”。

我们都喜欢这些振奋人心的逆袭故事,可又有多少人能在苦难中韬光养晦,厚积薄发,完成华丽转身。人需要两份勇气,一份自带的勇气,用来打破捆绑自己的枷锁,而另一份是用知识筑造起来的勇气,用来挑战自我和从前的不可能。看完这本书,愈发喜欢张幼仪。悲于旧式社会的牺牲品,喜于醒悟崛起成一代真正独立的新时代女性。不能否认旧式教育出的大度与坚韧有功,更不能没有敢作敢想敢自我的新思想。没有打破墨守成规的勇气,就无法接受西式思想的洗礼与知识的熏陶。不是所有人都有幸拥有美满人生,但要拥有从一段不愉快中解脱出来的主动权,然后如张幼仪一般,重新为人生按下一个快进键。

如今,独立成了新时代女性的代名词。身为一名铁路女工,有幸拥有自己的事业,经济独立,更要终生学习,根据工作变化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要注重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的学习,扩宽工作视野,成为学习型、创新型人才,满足工作发展的需要。时代赋予了我们机遇,也是时代赋予了我们历史责任,吾辈定要锤炼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作风,以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吃苦耐劳,恪尽职守,无愧于铁路人称号,无愧于这个时代。

读完《张幼仪传》,有太多感慨。有人说,女人一定要有四样东西:扬在脸上的自信,长在心底的善良,融进血里的骨气,刻进命里的坚强。铁路女工高露,为了事业把儿女亲情放在第二位,一心只有旅客的安危,这是铁路女工的英雄个性,也是不同于其他行业的独特风格。奋斗在铁路战线的女子,终究也能强大,也能淡淡地自立不败。

读张幼仪传有感 篇3

适逢三八女性节,刚好一口气翻完本书最后一页。这本书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女人遭遇人生挫折的气度,学到的是她对于人生开放积极的态度。

最近读了好几个民国名女子的故事,没想到张幼仪是这样的一个张幼仪,非一般的被徐志摩离婚的女人。在我的印象中,那个时代的旧式包办婚姻下,一个缠过脚的旧式女人一旦被不爱的男人抛弃,大多只有两个options,一,继续为那个男人耗费生命,替他侍奉公婆。二,打回原形,回娘家孤独终老。而张幼仪居然选择了以上皆不是!

她给自己另外选了一个hard通关模式:打败了吃人的礼教(女子必须守节即使被抛弃也要从一而终),打通了没有学问不懂外语不能独立的关,留在德国生子留学谋生,回国成为女子银行的总经理,自营衣服品牌,最后得到了迟来的平淡相守的幸福。张幼仪冲破了稳定的牢锢之后,自己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运,让自己成为了白富美,人生赢家。

\有时,人内心的恐惧来自于拥有。害怕拥有的会失去、会改变,患得患失中,勇气一点点被耗尽,激情一点点渗出身体,最后整个人都疲倦了。当什么都失去的时候,人反而更容易变得坚强。一无所有的人是不会害怕的,因为,他们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失去,他们的生活只有两种:维持现状,或过得更好。

相逢,就注定了将来的离别;离别,是为了再一次相逢。当命运中这样的轮回和循环被打破,当离别成为永别,曾有的爱和恨,都会随着那人的离开烟消云散,曾有的喜和悲,也都会随着生命的结束不再回来。\

作者的文笔比我好太多,这本书比最近我看其他关于民国女子的书也好看多了。关于人物传记,除了主角自身的境遇,一个作者的思想和态度,写作能力同样潜移默化影响着读者。这是一本好书,推荐给同样喜欢欣赏独立女性的你。

读张幼仪传有感 篇4

张幼仪,从一个徐志摩眼中的“土包子”,到成为中国第一位女银行家,她的蜕变和成功源自她隐忍却不屈,坚毅并勤奋的优秀品质。

从小就颇有主见的张幼仪,却成了一场包办婚姻的牺牲品。丈夫的冷漠和无视,没有让她消沉,却激发了她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决心,她希望通过自己的改变,可以成为丈夫喜欢的新女性。

徐志摩迫于父母和张幼仪二哥的压力,不得不同意张幼仪去伦敦陪读。满心欢喜的她在看到徐志摩一脸不耐烦的表情时,一腔热情和期待瞬间冷却了。在英国,她除了继续接受丈夫的冷落,还要承担起一个普通家庭主妇的责任。琐碎的生活没有击倒她,在征得徐志摩同意后,她请了家庭教师开始学习英文。

因为和徐志摩一场关于“小脚和西服不搭”的争论,引发了徐志摩的不满,他弃下怀孕的妻子,凭空消失了。举目无亲的张幼仪在二哥的资助下去了德国柏林,在那里生下了次子彼得。几个月后,徐志摩突然出现在柏林,为的是一纸离婚协议书,好回国追求林徽因。面对无可挽回的婚姻定局,张幼仪平静地选择了转身。

婚姻的结束,却是张幼仪重生的开启。她发奋学习,进入裴斯塔洛齐学院专攻幼儿教学,获得了硕士学位。

灾难却又一次降临在她的头上,三岁的彼得因腹膜炎不幸离世。张幼仪的人生跌落进了无尽的黑暗,她甚至想一死了之。几个月后,她接到徐家父母的来信,因徐志摩和陆小曼的婚姻问题,邀请她回国。

回国后,张幼仪迎来了她事业的春天。她接手了上海女子商业银行,解除了银行的危机,使其步入正轨。她还接受了八弟和朋友们的邀请,出任云裳服装公司的总经理。她出色的经商能力,让她在上海滩的名气越来越大。

徐志摩深深伤害了张幼仪,她却感谢他,也是婚姻的那段经历成就了她。对徐志摩所做的.一切,可能有爱,但更多的是她的善良,豁达和责任感。

53岁那年,张幼仪终于有了自己的归宿,她和苏医生在婚后的日子里互敬互爱,一起走过了平静却幸福的二十年。

张幼仪的一生是历经磨难浴火重生的一生。她的成功是努力奋斗的必然结果。“那些不能打倒你的,最终都只会让你变得更加强大”。生活中经历的每次劫,岂知不是太上老君的炼丹炉?

作为女性,只有经济独立,思想独立,才不会依附于任何人。独立的女人自带光芒,幸福怎么会不光顾于你?

读张幼仪传有感 篇5

知识是华美的衣装——《张幼仪传》读后感1500字:

张幼仪,对我来说是一个相当陌生的人,陌生的可以转眼就忘。就像当年,老师讲到徐志摩的诗时,提到他的原配夫人叫做张幼仪,我记住了诗,但这个女人的名字只在脑海中停留了片刻,便像一叶极轻极快的小舟,转瞬间就漂出了脑海,不知去往何处了。以至于第二节课老师在讲徐志摩的风流情史时,我想破脑袋也没有想出来他的原配叫什么,只记得姓张,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反倒是他的那两个刻骨铭心的情人,一个是林徽因,一个叫陆小曼,从那天起便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因为对徐志摩不感兴趣,所以对他的情史也止于了解,并没有深究,包括那两个名声赫赫的大美人,对她们的了解,仅仅停留于她们很美而已。直到有一天,有人告诉我林徽因是西安小雁塔的设计师,陆小曼是专业画师,我才惊叹于她们不俗的才情,开始阅读与她们有关的书籍。读着读着我就想到了那个从不曾被我记起的女人——徐志摩原配夫人张某某。好奇心驱使下我搜索了关键词“徐志摩夫人”,搜索结果出现“张幼仪”三个字,至此,我才记住了这个女人。

读她的传记之前,我一度认为她就是一个普通的乡村妇女,因为恪守妇道而被选中为徐家媳妇,因为思想守旧而被丈夫抛弃。读着读着,我发现我大错特错了。错的不只是对张幼仪身世的无知,也是对爱情的无知。若是真爱,不会因为你出身卑微而嫌恶抛弃;若是不爱,亦不会因为门当户对而厮守终生。但无论爱与不爱,有一点是相通的,就是——爱情可以使一个人发生巨大的改变!有爱的时候,可以让一个铁汉变得柔情,失去爱的时候,可以让一个弱女子变成巾帼红颜!张幼仪就是后者。

在那样一个未开化的年代,离婚对一个女子来说是一件非常残忍的事情,但张幼仪坦然接受了:我知道你不爱我,从你娶我的那一刻我就知道。但既已嫁你为妻,我便择你所依,我会为我们的感情努力,我会拉近和你的距离,我可以陪你出入厅堂,也可以为你洗手做羹汤,我可以等你回心转意,也可以接受你纳人为妾。我做好了最坏的打算想要退居幕后,却让你愈加厌烦逼我退出。好吧,既然你已经放手,我也无谓强求。不过,让你失望的是,离开你,我并没有凄凄惨惨戚戚,我找回了我自己,你瞧,现在的我符合了你对女性、对妻子的一切幻想,可是,你已高攀不起!

张幼仪成全了徐志摩想要成为第一个离婚男士的心愿,也成全了自己的后半生。其实,读了张幼仪的传记你就会懂得了,她的成功和离婚后的幸福和可以预见的。

早在她和徐志摩的感情出现危机的时候,她就明白了,她和徐志摩的种种差距中,有一种便是自己读书太少。在离婚之前,她虽然开始弥补,但这道缝隙已经存在便无法弥合了。在离婚之后,张幼仪更加坚定了学习和读书的意志,在异国他乡,坚持英文和德文的学习,并最后做了德语老师。回国后,她凭借自己的见闻,凭借学到的知识,在上海滩这样一个鱼龙混杂的是非之地开启了自己的商业帝国,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读书和学习让她变得坚强,让她越发明理,便也就越发的泰然自若、大气贤良。徐志摩在世时,她义无反顾地担起了奉养徐志摩父母的责任,徐志摩去世后,她还继续资助陆小曼。

这样的她,没有因为“离婚女人”的“污点”而被世界践踏和抛弃,反而是得到了时代的恩宠,变得愈发强大和迷人。最终,她遇到了属于自己的真爱,虽然晚,但是没关系,有生之年,她值得拥有这份疼爱与美好!

书中有一段话说的很好:若是不曾走出封闭的空间,就永远不能见到不曾见过的景象,不能结识不曾结识的人,不能遇到命中注定要在某处相逢的爱。若是不曾走出心中的牢笼,就只能如井底之蛙般永远生活在自己那一小块天地;只能任由心中那一份躁动从不安渐渐变得疲惫,最后停息;只能任由视野越来越狭小,最后小成一个光点。人生也是如此,一旦将自己固定在一个小小的范围内,在远离未知危险的同时,也难以看到更多的美好。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像张幼仪这样婚姻不幸的女人数不胜数,但却没有几个能像她一样坚强勇敢,敢于走出内心的牢笼,敢于打破世俗的禁锢,敢于挑战自己,为自己博得一番新天地!张幼仪,这位从坍塌的婚姻废墟中走出的女子,用知识包装灵魂,用书籍填补信仰,最终活成了一朵艳丽而傲骨的女人花!

读张幼仪传有感 篇6

从未有哪一位女子让我如此敬佩和感动,而且发自内心地赞叹!

在远离了传统的年代,人们的是非标准已经大大变异了。但是,如果你真正走过婚姻,并在其中有过挣扎和成长,我想你会感觉世间确实存在一种秩序:这是从佛法与道中贯穿下来的人间秩序。循此秩序而行方不逆天道和天意,而背离者则会自食其果。张幼仪和徐志摩正是这正反两方面的典例。

张幼仪身上俱足了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孝敬父母、公婆,顺从丈夫,兄长、儿子;恪守本分、吃苦耐劳。她严格的家教让她养成了隐忍的性格,使她在婆家安度时日并深得公婆认可,也为日后离婚时获得公婆帮助种下了善因。在她最美好的青春时光,“情感得不到释放,心灵得不到抚慰,她却不曾抱怨,不曾流露出伤情,任劳任怨地做着徐家的儿媳妇。”而她在徐志摩有外遇时亦没有大吵大闹甚至对第三者没有一句恶言相向,反而认为是自己的问题致使徐不喜欢,而且离婚时对徐志摩也没有恶言相怼,而是说“我的离婚要感谢志摩,不是他我也不能成长,也不能找到自我。”在徐志摩已和陆小曼结婚后,徐的母亲去世时徐志摩连丧事都无法操办还要找她处理,她以干女儿的身份处理了丧事又在徐出事后接济陆小曼,何其难能可贵?这种高度的修养,是徐志摩、陆小曼之流难以企及的,我想他们地下如有知,一定会羞愧不已,与幼仪相比,他们的人格如此渺小!

幼仪前半生似乎一直在吃苦还债,还掉之后即苦尽甘来。不但事业有成,亦迎来了幸福的婚姻。她宽厚大气的性格也注定人生不会不顺,也应了那句“厚德载物”的话。

而徐志摩在我看来就是一个浪荡、不负责任、纵欲无度的花花公子,幸好有些才气,被誉为“民国四大才子”之一。可是有才无德之人必不久长。他似乎从未顾及过父母、妻儿,只是任自己纵情声色。他虽然已成年,心理仍是一个巨婴。所以他把上帝给他的一副好牌打得稀巴烂,最后身死异处,而他自认为的最爱之人陆小曼竟不肯为之收尸!真是“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收尸亦难为!”岂不为天下人耻笑。而这何尝不是他自己种下的恶果!

我喜欢张幼仪,她的胸襟和大气真难能可贵!她对待公婆、对待丈夫甚至丈夫带来的第三者都仁致义尽。而她在困难中的无怨无恨、顽强坚忍更是让人肃然起敬。世间如果有更多如她这样的女子,则不但能齐家,亦可平天下!学习并努力向她看齐!

读《谈立志》有感


读《谈立志》有感

书名:《谈修养》

作者:朱光潜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武大校内湘皖两派内讧,遂以朱光潜出任教务长来调和,因为他是皖人而和湘派较友好。按国民党规矩,学校“长字号”人物都须参加国民党,朱光潜名义上被拉入国民党(后挂名三青团中委和国民党常务监委)。并让他在国民党的《中央周刊》上经常写稿。虽然如此,他并不屈从任何政治偏见,忠于理论思想的撰文,陆续发表了各类说诗、论文、谈修养的文章,后来整理编辑,集成两本书《谈文学》、《谈修养》。《谈立志》就是《谈修养》中的一章。

读朱光潜先生的谈修养书中的《谈立志》一文,其中“普通人的毛病在责人太严,责己太宽”给我映像最深,我觉得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人都是在发生问题时老是从他人的身上找缺点,从来不看看是否是自己的原因而造成的后果。我们应该养成自己的责任自己担当,成功是自己的成功,失败也是自己的失败。能够养成责备自己,信赖自己这样才能够离成功更加接近。

人们常说有志者事竟成,但是我认为这句话成立也是有前提条件的,所谓立志,即指立下志愿,树定志向。古人云:“志以发言,言以出信,信以立志,参以定之。”有志之人立常志无志之人常立志就是这个意思。并不是所有立下志愿的人都可以努力达成自己的志愿,那要看他的努力程度以及志愿是否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还是脱离实际情况而凭空想象,如果凭空想象那就是空想了。

然而志愿的大小也是成功与否或者能否实现的关键所在,有志者事不成者也是很多的,像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这都是神话故事,具体的愚公是否真移走了太行、王屋二山,精卫最后是否真的把大海填平也无从考证。朱先生吿诫我们年轻人,有志是好的,但是不要做常立志之人,而要做立常志之人,这样的青年才会有大作为,不会碌碌无为的虚度光阴,要做对家庭、公司、社会的有用之人。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门入室的旅程,凡是在事业上有建树的人,他们的志愿都是切合实际情况而定,且为之努力奋斗。念书时,我想我们都曾经写过自己长大后想成为什么,都对自己的未来抱有很高的幻想,都有自己的理想,可是现实呢,我们又有几个人是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呢。工作后,领导经常让我们写自己的规划,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可是一些事情往往就存在自己的观念之间,在写规划时往往是想的特别好,等真正实施时却是困难重重,有很大的可能性自己会因为生活中的一些牵绊而推脱自己的任务,推脱自己的责任,致使那个工作或者生活没有发展下去半途而废就是这样来的。人们常说:不怕路远,就怕志短。志愿宏大与矮小的区别就在这里。

所以我们也不能做常立志之人,而要做立常志之人。

蔡爱芹

读《谈生命》有感


今天,我读了现代著名作家冰心奶奶的谈生命。这里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勾起了我的深思。

冰心奶奶把生命比作向东流的一江春水,又比作一棵小树。水坚持不懈,向下奔涌。他曲折地穿过悬崖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席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地流走着,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直到有一天他望见了大海,他的行程也结束了。他消融了,归化了,谈不上快乐,也没悲哀!小树也许长在平原上,岩石上城墙上。只要他抬头看见天,他便伸出嫩叶吸收空气,在雨中吟唱,在风中跳舞。终于有一天,冬于有一天,冬天的朔风让他无力地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

我读了这篇文章,使我深有启发。我懂得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北宋著名的史学家司马光用了19年,终于编成了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明朝地理学家徐霞客花了30年寒暑,写下了有名的地理巨著《徐霞客游记》;明朝著名医学家李时珍费27年,才写成了流芳百世的药学巨著《本草纲目》……你看,古今中外的名人都是历尽坎坷,最终才得以成功的。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 和坎坷,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会守得云开见明月。

学习“八礼四仪”有感


我们中华民族素来就是个文明礼仪之邦,温文尔雅,谦恭礼让,这是华夏儿女代代相传的美德。我们学校大力开展学习“八礼四仪”活动以来,让我更多的感受到我们校园的礼仪美景。

当你用明亮的眼睛看我们美丽的校园时,你会发现校园的美丽景色。清晨,当你迈着轻快的脚步踏进美丽的校园时,道路两旁的香樟树会哗啦啦地为你唱歌,当你下课时,来到紫藤长廊,便可以欣赏到美丽的紫藤花,当你在活动课时,你可以来到操场活动,这里充满了同学们的欢笑声和笑语,大家尽情享受童年的欢乐美好时光。在这诗意浓郁、文化底蕴深厚的校园,作为一名小学生的我们,应该文明谦逊,彬彬有礼!

文明在我们校园里随处可见。教师节里,一束鲜花映衬出了我们灿烂的笑脸;一张张贺卡融进我们一片稚嫩的爱心;一次精美的作业渗透着我们的童真。教室地上,同学的钢笔掉了,有一双手正在轻轻的捡起并放到文具盒里;教室里有纸屑立刻被拾到垃圾篓里;操场上,一位低年级的小同学正追着一张废纸,风儿把纸片轻轻吹起,落下,又吹起,小女孩坚决不放弃,终于追到了,小脸灿烂如花;雨中,几名少先队员不顾雨点逐渐增大,正在把国旗慢慢地降下;捐款箱边,一位位同学掂起脚尖尽力的够向捐款箱,他们想把自己的一份爱心传递给灾区人民……在这美丽的坝小校园里,文明之花到处开放,我们为之欣慰。当然,我们身边也有不文明的行为,下楼梯时,有人推推搡搡,不顾同学是否安全,阅览室里有人故意叽叽喳喳,打扰别人阅读,看到小同学跌倒,有人不闻不问,上公交车时,蜂拥而上……所有这些,让我们感到心寒。

学习“八礼四仪”后,让我明白了“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让我们携起手来,从生活中点滴的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告别不良习惯,释放自己文明的热情!让文明引领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文明激励着我们做一个文明的人!

●作文点评:

作文内容是叙述和描绘校园内文明礼仪的美好情形,但作文题中的副题“学习八礼四节有感”,是议论文题目,与内容不相配。

读《公仪休拒收礼物》有感300字


上个星期,我们学习了《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给人深思。

课文讲的是鲁国的宰相公仪休特别喜欢吃鲤鱼,一位大夫让管家给公仪休送来两条活鲤鱼,公仪休婉言谢绝。他的学生子明不明原因,公仪休告诉子明,自己拒收鲤鱼是遵守国家的法纪,要吃鱼得自己去买。

读完课文后,我被公仪休以身作则、清正廉明的美好品德所打动。中国人讲究礼尚往来,经常通过礼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但那种无缘无故的礼物,或有一定目的性的礼物,我们就不能接受。俗话说:吃别人的嘴软,拿别人的手短。如果收了不该收的礼物,替别人违章办事,就会触犯法律,还会给国家造成损失,危害真很大。近段时间,电视和网络上曝光的表哥、房姐等贪官纷纷落马,正是这个道理的最好解释。自古以来,人们敬佩那些为民办实事、两袖清风的人民公仆,古有四知太守杨震、威名远扬的包青天,近有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孔繁森等等,他们的美名千古流传。

勿以财小而受,勿以官小而贪,但愿每个人能向公仪休学习,把这句话牢记在心中。

读朱光潜《谈美》有感


最经,我阅读了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一书,颇受启发,收获良多。这本书为我打开了美学这一陌生学科的大门,让我第一次真正领略到美学其独特的知识魅力。最难能可贵的是,朱光潜先生能够用朴实无华、浅显易懂的语言,将原本深奥枯燥的理论分析地如此客观、如此透彻、如此深入浅出,让我们这些美学的门外汉也能读懂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观点。读完这本书,头脑里不是堆积如山的理论包袱,而是一种通透的、简单()的、贴近于生活的印象,这也就使我在阅读后收获了更多的知识,以下就是我对于这本书内容的一些总结和概括,以及我在阅读后的所想所感。

《谈美》是朱光潜先生于1932年以书信形式为青年所写的一本美学入门书。本书共分为十五个章节,章节间的思路连贯,层层深入,其间的论述有理有据,语言深入浅出。本书主要探讨了关于美学的一些基本问题,例如:美是什么,美从哪里来,美具有什么特点,美与自然的关系,美与实际人生的距离 这些都是最基础的美学问题,同时也是最关键的问题,朱光潜用客观、精确、凝练的语言对其加以分析和论述,使读者初步了解和认识美学,正如朱自清在《谈美序》中所说:“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

书的第一章到第三章重点论述了美感是什么,美感从哪里来的问题。在

第一章中,作者以一颗古松为例,将人们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三种态度加以比较和区别。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于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的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心理活动偏重直觉。所以,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时的特质。在第二章中,作者强调要以一种“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欣赏事物本身的形象,美和实际人生有一定的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华丽丽的分割线------------------

长时间不曾读书,更不曾这么认真的读书。《文艺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学出版)又名《谈美》,是朱光潜先生一部谈美学的论著。朱光潜先生在美学界的造诣这里无需过多赘述,他是我国研究美学的始祖,一代美学大师。通读完后,首先的感觉是朱先生知识的渊博,旁征博引,学贯中西。在他的书中,古今中外的文献引用得极多,而且所引用的英法德等国关于美的论述都是他最早翻译过来的。其实粗读一篇,我真没有弄明白到底什么是美。虽然他通篇都在介绍什么是美,从心理学角度、从哲学角度、从自然科学角度去研究、论证美的本质意义。但是我读的还是一头雾水,因为朱先生的思想是那么的深邃;眼光是那么犀利;观点是那么独到。都说读书就是读者和作者心与心的交流,我只觉得朱先生穿着一身长马褂,在某个黄昏的清风中,向我娓娓道来,像一切得道智者一样,他持才并不傲物,从容淡泊,虚怀若谷。对我而言,朱先生只能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来形容了。

到底什么是美? 为什么美?朱光潜先生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对于一个严谨的科学研究者或者说是理论研究者,简单草率地定义某种事物,总不免会把读者引入歧途甚至会怡笑大方。伟人如柏拉图也曾犯下把人定义成没有羽毛动物的错误,留下了千古笑柄。美不完全是事物的属性,不能科学定性地定义。譬如我们说水,这是可以严格定义的,凡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化合而成的物质就是水,这个不会因为不同人有不同看法而改变。然而我们很多人对美的定义其实都是成为美的条件,我们说脚长的女人比脚短的女人要美,对称的比散乱的要美,但这都是成为美的条件,但具备这些条件的不一定就是美。正如空气含有水分是雨的条件,但空气中的水分却不是雨。因此有人问圣·奥古斯丁:“什么是时间?”,他回答:“你不问我,我本来很清楚地知道他是什么,你问我,我倒觉得茫然了”。 美不能定义,又不是事物固有的属性,那就没有研究价值了吗?朱先生告诉我们,美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事物属性,当我们见到美的事物时,大多数人还是会觉得那是美的。但是研究判别美,不仅要在物本身着眼,同时还要着重观赏者在所观赏物中见到的价值去研究。通俗一点讲,就是美不仅在物,而且在心,在物为刺激,在心为感受。世界上没有天生自在,俯首即拾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所以美学研究的理论,不仅要讲艺术,而且要讲心理。作者用了十七章的篇幅在讲美,我才疏学浅,读了多遍亦只是管中窥豹,不能全面真正理解作者所阐述的理论。刚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和大多数人一样都有一个疑问,自已认为美就是美,了解那么多有意义吗?

为什么要研究美?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攀登过山,游玩过水,欣赏过画,背颂过诗文,当我们发现某处景色让我们心情愉悦时,我们会说,这里真美;当我们读到某处诗文让我们身临其近时,我们会说这首诗真美;当我们读到某篇文章让我们长期心灵的桎梏、精神的困顿豁然开朗的时候,我们会说这篇文章真美。我们在说美的时候,其实都只是一个随性的判断,靠得是自己粗疏的经验,至于为什么会觉得美,我们都没有意识进行仔细的考量。我们要欣赏、判断美,其实是不能离开理论支撑的。如果我们没有决定怎么才是美,就没有理由说这幅画比那幅画更美;如果我们没有明白艺术的本质,就没有理由说这件是艺术品,那件作品不是艺术品。只有当我们明白美的本质的时候,才能使欣赏和创造的过程得着更准确的力量(朱自清语)。对于读这本讲哲学,讲心理学的理论书籍,读起来非常费力。要来只是想了解一下,但是被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一以贯之的努力精神所感染,觉得不认真读完都是对不起作者所付出的努力和自己白白流失的青春。作者在整篇文章中,每论到一个观点,都列举了十几个思想流派的主流观点,然后自己不轻易的判断某种观点的对错,也不轻易接受某种观点。在以过自己认真思索、艰苦探索的之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因此,他在《谈美》中说到写此书时“要先看几十部书才敢下笔写一章”。这让我想起,他在这本书附录《作者自传》中提到的一件事情,在作者年近花甲的时候,还努力去学习俄文,并且可以达到读写的程度。前些年,我在某本书上看到北大王选在60多岁的时候,再去学计算机程序语言,并成功开发出汉字排版软件,打破了国外对汉字排版领域多年的垄断,被誉为“当代毕昇”。在这里不是想说他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故事,而是觉得我现在还很年轻,悲观、懒惰的情绪时常在缠绕着我。

读《谈生命》名篇有感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主要作品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等。而这篇[谈生命],却是她一份发表后便遗落50多年的瑰丽明珠。

与世纪同龄的冰心比我的父辈还年长50来岁,我的父辈已经是她的读者了。还记得我小学四年级时买了一本冰心的诗集[繁星春水],我现在还记得那时父母看到这本书时眼中放射出地兴奋的光芒。

冰心奶奶说:生命像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出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许多细流,曲折穿过了悬崖峭壁,快乐勇敢的流走,一路上不管遇到的是暴风雷雨,还是晚霞新月,他都勇往直前,似乎有一股力量催逼着他向前走。。。。。。她还说,生命想一棵树,从幼芽到枯老衰竭。也许有一天,他再一次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出来,有长成一棵小树。

宇宙是个大生命,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叶,最终也会江流入海,叶落归根。当我们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我们就注定要经历生老病死,在人生的路途上,我们会经历无数坎坷,我们总要学会面对,学会解决,学会迎难而上,不管怎样的狂风暴雨,都要不被打倒。

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又长成一棵小树,再穿过从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唱歌,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是啊,来生究竟是什么,我门谁也不知,谁也不晓,来生究竟会怎么样,我们也无从探究。但是,我任坚信,生命会使我们的灵魂继续延续。

文章的最后一段使我对生命的了解更加深入,透彻。其实我们的存在是那么渺小,但是宇宙与社会的进性运化,却是由我们每个人组成的。可并不是每条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颗种子都能成树,不成长便成了空壳;也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才,不进取就变成了无用之人。成功有很多种,并不是只有成为一个着名的做家,富有的商人才算成功。只要你为社会作出你的贡献,每天活的有意义,不碌碌无为,那么,你业算是成功。

成功不在与是否成名,能让自己的生命活的有意义,有价值,才最重要。不管快乐,还是痛苦,我们都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固然快乐,痛苦又何尝不美丽?快乐与痛苦并存,才能使人生更加精彩,更加美好!

人生是漫长的,也是短暂的;是痛苦的也是快乐的。年华似流水,转眼我们都已长为少年,当我们有一天变成白发苍苍的老人时,我们也许会懊悔当初。那么,为何不从现在开始,让我们的生命变的充实,人生变的有意义,也不枉我们的这一生!

读《谈美书简》有感


暑假《谈美书简》读后感一

读完这本《谈美书简》,心中感受颇多。难以想象这本《谈美书简》竟然是出自一位八十二岁高龄的老人之笔。晚年汇聚了一生的心血写成了这本经典之作,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作者朱光潜(1897-1986),中国现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主要著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等。作者晚年时回顾了自己的美学生涯和自己独特的思想,也是给所有来信没有得到回复的朋友的一次集体回复。

对美,或许大家都不陌生,但是深入研究,却是望尘莫及的。通常我们对于美、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等这些问题感到很深奥,也研究甚少,关于这些问题,朱光潜老先生在此书中都一并回复了,而且回复的很详尽,对于思想,文学,方法,理论等等都有了详细的陈述。对于美,我们看到的都是片面的,也可以说成的表面的,而看完这本书,对于美则有了全新的看法,这也是读此书的收获吧。我觉得这本书不但对中学生有益,对于我们这些成年人来说也很有收获。

这本《谈美书简》主要是一本就一些读者提出的问题用回信的方式统一进行回答的小书,因此可以说比较浅显易懂,虽然不是系统完整的美学著作,却也从一些很重要很关键的角度对美学的入门者的问题进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启发的作用。 比如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一文中,作者比较具体、完整地讲解了在文学与戏剧作品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他首先回顾了这一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进而指出,典型人物是能够体现社会历史发展的某些规律并且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人物形象,而典型环境则是典型人物所处的能够反映社会历史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具体情景和背景。典型人物应生活在典型环境中,而不能与环境相脱节。在这里,共性是通过个性来表现的,是在特殊中显示一般。再比如,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这一节中,我们看到了这位多年来把心血倾注在美学史研究上的学者把浪漫主义、现实主义门派以及其历史和影响向读者娓娓道来,无论是对于想要扩展知识的读者还是对于有志于美学研究或者文学创作的读者都有非常的益处。

在《谈美书简》中,作者以亲身的经验,谈到了许多治学为人的道理。所也说:无论做什么工作,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在《谈美书简》中,朱先生以自己亲身的经验,谈到了许多治学为人的道理。如《代前言:怎样学美学》中,先生有言:“我们干的是科学工作,是一项必须实事求是,玩弄不得一点虚假的艰苦工作,既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恒心,也要有排除一切阻碍和干扰的勇气……是敷敷衍衍、蝇营狗苟的混过一生呢?还是下定决心,作一点有益于人类文化的工作呢?立志要研究任何一门科学的人首先都要端正人生态度,认清方向,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一切不老实的人做任何需要实事求是的科学工作都不会走上正路的。”文品表现人品,以上这番话不但回答了青年人学习美学的态度问题,更代表了老人一以贯之的为人之道。

由于最近很崇尚《巴黎圣母院》,所以对作者关于《巴黎圣母院》的叙述特别关注(这也是少数几本我有所耳闻的作者所提的书了)。“敲钟人是艺术创造出来的奇迹。”这句话我觉得颇有道理,不要说如此“以自然丑衬托灵魂美”的角色了,即使是“自然美与灵魂美并存”也是很难有的,而现在的街头流氓普遍长得好看没心没肺,恐怕是对这一现象的反讽吧。但是仍然要佩服文学才子的功力,这样一个不可能的角色,却依然写的栩栩如生,动人心弦。

首先,就是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我终于对朱光潜这个人有了新的了解。以前由于种种原因我一直以为朱光潜是一个仍然在各大报刊杂志上写写《咬文嚼字》之类的小文章的人,翻开此书之后,我最大的惊讶就是发现朱光潜早已在1988与世长辞,而且在他在世的时候,也是一个“追求真理的美学老人”,绝不是会莫名其妙的咬文嚼字之徒。

这本《谈美书简》主要是一本就一些读者提出的问题用回信的方式统一进行回答的小书,因此可以说比较浅显易懂,虽然不是系统完整的美学著作,却也从一些很重要很关键的角度对美学的入门者的问题进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启发的作用。

小小册子,总共不过七、八万字,由十三封书信结集而成。但它其中的每一行、每一字都渗透着老人躬亲实践了一辈子的认真态度,不由你不为之动容。人曰:“一斑窥豹”、“一叶知秋”,相信只这一小段文字,也足以让你我了解进而钦佩起这位美学老人治学为人的态度吧。

第一遍读《谈美书简》只用了三天,因为朱先生深入浅出、妙例迭出的叙述完全把我带进了那个奇妙的美学世界,尽管这是看似枯燥的一本理论论著,但我去读得津津有味。由于初读时过于心急,错过了不少珍宝,于是我第二次再读时便采取了边阅读边做读书笔记的方式,笔记既包括原文的精华摘录,也有自己当时的阅读感悟。结果因为自己一向向往的“完美主义”,为了使笔记在日后更具参考价值,则第二遍的阅读边扩展为第三遍、第四遍、甚至后来很多内容都读了不下七、八遍。

作者在30年代至40年代期间认为,在美感经验中,心所以呈现于心者只是直觉,物所以接物者只是形象。因此美感的态度与科学的和实用的态度不同,它不涉及概念、实用等,只是聚精会神地对于一个物孤立绝缘的意象的观赏。1950年以后提出主客观统一说,认为美必须以客观事物作为物的形象,然后提美。60年代,他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把主观视为实践的主体“人”,认为客观世界和主观能动性统一于实践。

什么是美?这个问题直到我读完了朱光潜老先生写的《谈美书简》才找到了答案--------和谐就是美。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对美的发现。只要去细细观察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去仔细品味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会发现生活中无处没有美。就拿罗丹的维纳斯塑像来说吧!它虽然缺少了两只手,但装上后反而让人感到有些画蛇添足。相反,正是因为那两只手的自然掉落,才给人一种和谐、自然的美感。

对我们而言。外表美不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灵美。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吗:“外表美只能取悦于一时,心灵美方能经久不衰。”我最近就听到了这么一个例子。,一位名叫黎永昌的局长在洪水泛滥之时,跳入急流中,为了救一名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小女孩,而牺牲。从这里,就体现出了一个人的人情美和心灵美的统一。这是一个人无法去刻意模仿的。这是一种内心美的流露,就像黎局长一样。

生活中充满美,不是吗?

读《淮风月谈》有感


午饭过后,天气格外炎热,屋外的蝉虫叫个不停。似乎在它们的世界里正发生着一场世界大战,无数的居民发出惨痛的哀叫。树上的鸟儿被烫伤了脚似的,在树枝间不停的跳跃啼叫。

此时的我内心无比烦躁犹如火上的滚水,不知所措。偶然间发现了鲁迅先生的《淮风月谈》便拾起它。端一碗冰绿茶坐门前树下的木椅上随意翻读一番。

从鲁迅先生的字里行间不仅领略到了当地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还不时大发感慨中国地大物博,山美水美,风土人情更美。目光在字里行间飞梭着,指间与纸张摩擦发出唦唦的响声。

当目光迁移至其中的《喝茶》时,内心便产生一种不忍猝读的念头,目光便停了下来,细细品读作者的意境情感,顿时便引来了无限的遐想:联想自己身处在一座茅草屋的庭院里四周的竹林里云雾缭绕,自己在惬意地听着高山流水般的琴声,品着上好的茶;联想自己早已穿越回到那个鲁迅的时代,与他面对面的饮茶交谈实事。冰凉的绿茶中丝丝凉意与甘涩在嘴里缠绕着。内心的暴躁早已被这冰茶给制服了。此时冰茶给我的感受正像《喝茶》里面讲的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在我看来这清福便是这时候的悠闲怡情。

茶的发现和利用,传说始于神农时代。中国人利用茶的年代久远,但饮茶的历史相对要晚些。茶清热解暑,是酷暑良饮的不二之选。饮茶起源于巴蜀,历经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逐渐向广大中原地区传播,饮茶由上层社会向民间发展,饮茶地区越来越广,中国人的饮茶习俗终于形成。从古至今,中国人都喜欢饮茶,宾客上门必会供茶,饭前饭后都会有茶的相伴。悠久的茶历史使茶成为了中国的名片之一。

饮茶不单是纯粹地喝几口,它需要的是一种情境。既然如此,不同的人饮起茶来就会有不同的感受。使用筋力的工人,在喉干欲裂的时候让他饮茶,不管多名贵的茶让他喝来与热水没有什么大的区别;而对于文人墨客,会觉得什么悲哉秋之为气也,风雨阴晴都给他一种刺戟,带给的是一种清福;但在老农只知道每年的此际就要割稻而已。茶的涩苦甘甜在人的嘴里同样是不断刺激味蕾但给人的功效却不同,给文人雅士营造气氛,给苦力之人解渴。对不同的人茶就有不同的功效,这大大概也是一种清福吧。

茶不仅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出现,在文学领域里茶也踏遍了足迹,是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中国茶文学异彩纷呈,见证着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也显扬着博大的华夏文明。茶除了除了渗入诗词外,还与记,赋,散文,小说等文体结合。文学与茶的完美结合,使得翠嫩的的绿叶负载起丰富的文化内涵,包孕了极为愉悦的审美体验,传承优秀的华夏文明。《出歌》:姜桂荼荈出巴蜀,椒橘木兰出高山。其为最早记载的涉茶诗,记载了茶的来源地。白居易的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合作一家春。青蛾递舞应争妙,紫薯齐尝各斗新。自叹花时北窗下,葡黄酒对病眠人。这是一首常委人们传诵的咏紫笋茶的名篇,描写两郡太守在境会亭欢宴的情景。《搜神记》《神异记》等志怪小说中均有一些关于茶的故事,以茶为题材的散文鲍令晖的《香茗赋》杜甫的《荈赋》等。茶与中国文字地碰撞撞出了中国灿烂辉煌的茶文化。

冰凉的茶水细腻甘涩不断回味在嘴边,让内心中脱缰的野马停下马蹄,让额角的汗珠一去不复返。茶尽书合但人依旧徘徊在那已飞出九霄云外的意境里。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我们不妨停下紧张的步伐,放下手中的果汁饮品去喝一杯好茶,带上家人或是自己在家中或茶馆甚至是上郊外去喝个下午茶,与家人唠唠嗑,放松放松自己,品品茶的苦涩,尝尝生活的味道。

倒一杯茶,道道不尽中国情;饮一杯茶,吟不尽中国梦。

读《公仪休拒收礼物》有感400字


从我学了《公仪休拒收礼物》后,我觉得他为人清正廉洁,值得我们去学习。

这是一篇课文,课文里讲的是鲁国的宰相公仪休。有一天,一位管家提两条大鲤鱼要送给公仪休,虽然公仪休爱吃鱼,可是却拒绝了人家的鱼。他的学生疑惑地问:“您为什么爱吃鱼却不收人家的鱼呢?”公仪休回答说:“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才拒收人家的鱼。你想,如果我收了人家的鱼,就要照人家的意思办事,这样就难免触犯了国家的法规。如果我犯了法,成了罪人,还能吃得上鱼吗?如果想吃鱼,就自己去买,不是一直有鱼吃吗?”

读完以后,我想:是啊,有些当官的,为了自己得利而收了别人的东西,便昧着良心按别人的意思办事。俗话说:“拿人家手短,吃人家嘴软。”

我们要向公仪休学习,做人一定要清正廉洁。

读《谈美》有感1000字


读《谈美》有感1000字

——2016级15班 桑艺涵

什么是美,对大部分人来说,都是一个极为简单的问题,无非就是“好看”与“不好看”罢了。但是,直到我利用假期读了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之后,才对美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谈美》是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继《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之后的“第十三封信”,也是先生建立其早期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著作之一。在写这封信时,先生就是“和平时一样,面前一张纸,手里一管笔,想到什么便写什么,什么书也不去翻看,我所说的话都是你所能了解的。”就是这样一段话,拉近了我和先生的距离。

读了这本书,我发现美不仅在物,亦不在习,它在人与物的关系上面。先生在第一章“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中就说明了这一问题。同样面对公园里的一棵古松,不同的人所“知觉”到的是不同的东西。木商会盘算这木料值多少钱,而植物学家只会觉得它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而画家便会什么都不管,就静静地欣赏它苍翠的颜色。这正如先生所言“古松的形象一半是人为的,一半是天生的。极平常的知觉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间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这大概和人们常说的“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一样的道理,我们可以说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接着在第二章“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中,先生阐述了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艺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正如北方人总会惊叹西湖的美景,平原人也会赞叹峨眉的奇观,东方人初到西方,或是西方人初到东方,也会觉得面前新奇的事物值得玩味。就如有人觉得树的倒影才容易给人虚无缥缈的感觉,不受实际的切身的利害牵绊,是幻境,就好比看一幅画,自然会觉得回味无穷,艺术总要与现实保持一种“适应”的距离,大概这就是“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吧。

谈“宇宙的人情化”,先生从“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入手;谈“美感与快感”则对比了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之不同。同样,谈“美感与联想”时,先生引用了“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这是多么优美的意境。读到这两句诗,我们都会不自主地联想到诗文中美丽的女子。联想是偶然的、杂乱的、无序的,而美感的东西是一定的、有序的、有结构的、抽离出来的、有形式相伴的和谐状态的东西。亦如先生所言:“美感是一种直觉,是一瞬间的感受。而联想漫无缥缈,浮想联翩,带给人无限的想象和美感体验。”

先生还从“情人眼里看西施”谈“美与自然”,从“依样画葫芦”谈“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错误”,以及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谈“天才与灵感”。

最后一个章节,先生从“慢慢走,欣赏啊”谈到了“人生的艺术化”就像这本书一样,也应该是“慢慢读,慢慢欣赏”的,先生说:“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过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应有的特点……”无疑,先生的一生是艺术的一生,更是美的一生。

我们常说,我们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据先生说,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就插上了一个标语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是啊,我们真的要善于发现美,欣赏美,塑造美,过一种艺术的生活,有情趣的生活,细细体味生活中的美。

所以,我要说,一部《谈美》不仅让我真正认识了美,还让我明白,努力向前,但也不要忘了适时地驻足,欣赏眼前的风景,品味当下的生活。因为人生路上,真的是要“慢慢走,欣赏啊!”

读《谈学生审题能力》有感


读《谈学生审题能力》有感

在传统教育观念里,人们往往都会认为学习数学只是把数学与思维联系起来,认为数学只能培养人的思维能力,读了《谈学生审题能力》后,我认为其实不然。在数学学习中也离不开阅读和阅读能力的培养。数学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比如:认真审题、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通过数学阅读可以使学生具备自我学习的基本技能,以适应"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思想。

经常在办公室里,老师批改学生作业时,常常听到这样的叹息:"这么简单的题目都做错了,真是太粗心了!"很多家长每次也都会跟老师说,我还在就是特别粗心。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不应该的错误呢?通过平日的观察,我发现部分同学在做题时,根本没有把题目仔细阅读完,只是根据平时的做题经验草草把题目做完了;又或者在读题的过程中,添字、漏字,没有注意到关键性词,理解错误等等。但是在讲评作业时,只要老师将题目读一遍,或者让学生把题目认真读两遍,学生就会叫道:"哦,我知道为什么错了!".什么原因呢?

首先我们来分析学生审题的现状。

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老师都是把教材中的重难点找出来,再通过自己的理解,然后用学生能够接受的语言表达给学生,从而忽视了对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周而复始,研读数学教材就仅仅成为老师的任务了,而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却只用被动的接受和理解,觉得自己只要听懂课了就算学到知识了。长此以往,教学就陷入了一个老师反复讲解,学生被动接受,接受不了问老师,老师再讲解的恶性循环当中。一个学期上完了,学生掌握多少,答案未知。但是有一点却可以肯定,那就是老师教的累,学生学得苦。考试时,只要是类似的、见过的题目,学生做得很好。但稍微改动题目或者综合性强一点,学生写不出来,考不出老师期望的成绩。说明学生学了一堆,但能力没有得到提升。

以上现状表明,提高解决问题的准确性,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强化"数学阅读".那么,重视数学阅读的教学就成了数学老师应该深思并重视的一个问题。

二、分析深入数学阅读的本义及其对学生思维的影响。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30年的经验使我相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他从心理学的视角分析,"缺乏阅读能力,将会阻碍和抑制脑的极其细微的连接性纤维的可以塑性,使他们不能顺利地保证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谁不善于阅读,他就不善于思维。"那么,数学阅读是掌握数学语言的前提,是顺利、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指出:"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因此,老师应该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阅读活动。

三、探索数学阅读的教学方法。

(一)、重视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速度快,即能对问题迅速作出反映。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反应迅速、思维敏捷的人才,而快的反应、敏捷的思维并不是天生的,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形成,可以通过不同的阅读方式,持久地加以训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借助各种手段,使学生的思维顺利地由具体向抽象过渡。久而久之,学生阅读文本信息时,就能自然地想到画几何图、线段图或列数量关系式等,思维的敏捷性得到了加强。

(二)、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指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依赖、不盲从,能有主见地分析判断。在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去质疑——探索——解疑,要努力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自己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空间,从而锻炼思维的独创性。

(三)、训练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善于深入地钻研思考问题,不满足表面的认识,善于区分本质与非本质的特征。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认真阅读题目、准确把握的题目的重点和关键。对于概念、性质不是简单的背诵,而是逐句、逐字的推敲、剖析,直到弄懂其真正含义。让学生养成读书时动眼、动脑和动手的多种器官合成运作习惯。另外,要把与题中相近的概念加以比较、区分、总结、归纳,加深理解,整体把握,这样即见"树木",又见"森林"的阅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使学生把所学内容变为学生自己的东西。

(四)、表扬鼓励,及时评价。

老师仍要重视对学生阅读成效作出激励性评价和肯定性评价,更要注重其参与过程及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老师可以结合每周的评价表,对孩子这一阶段"阅读"的表现,及时作出评价,对于表现好的孩子,应及时鼓励,对暂时比较落后的孩子,老师应及时注意到他们的进步,鼓励孩子再接再厉。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要想使数学素质教育目标得到落实,使学生最终能独立自主地和发展的学习,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教学。学生认真阅读数学的习惯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养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老师经常提醒、督促和长期的引导。只有在学生的主观意识中不断播撒数学阅读的种子,才能使数学阅读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在阅读中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数学分析、推理能力,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真正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都获得不同的发展。通过数学阅读让学生具备自我学习的基本技能,以适应"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思想。

(桂林泓文 胡小红)

相信《读《公孙仪谈吃鱼》有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朱光潜谈读书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