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亲子读书读后感的读书笔记

亲子读书读后感的读书笔记

幸福的哲学读书笔记心得三篇。

我们常说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可以获得进步,凡是取得伟大成就的人,他们都对书有着不同一般的痴迷,在阅读了作品后,我想您对于这个作品有了更深的了解,写一篇读后感,可以更好地从书中领悟出作者想表达的理念。如何写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读后感呢?或许你需要"幸福的哲学读书笔记心得三篇"这样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幸福的哲学读书笔记篇1

《幸福的哲学》是一本周国平先生根据自己的讲座自行整理的讲稿。在文中有很多当时的与大学生的现场互动,很有针对性,我想周老师的讲座对当时即将拓展自己人生的大学生肯定能注入新鲜的血液,突然对这些学子有了一份艳慕之情。他告诉我们人活着是否能获得幸福最重要的是看价值观。也就是说想明白生命里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次要的。

首先是生命的快乐,周老师觉得一个人的生存离不开物质世界,但是生命它本身的一些需要,它们的满足给人带来的快乐是最大的,而这其实不用很多物质,很多钱。有一些需要,可以说是生命骨子里的东西,比如健康,享受生命最基本的一个方面是享受健康。是的,现在每每听到家人身体不适时,就觉得很紧张,也时常听到有人为了事业过于劳累等等,当然我们很敬佩这样的工作者,但又觉得有些许的遗憾,更有甚者,不顾自己的身体,纸醉金迷,更是不该了。我特别欣赏托尔斯泰的一句话,他说真正的物质幸福不是金钱,从物质角度来看什么是幸福,那也不是金钱,是什么呢?他说对个人来说是健康,对人类来说是和平。

经历过许多种快乐的人,到最后会意识到真正的快乐是精神的快乐。周国平先生说了他人生中两段最快乐的时光。一个是他刚刚进入大学的时候,他突然发现世界上有这么多漂亮的姑娘。但是碍于时代和他自身的年龄问题,他就只是单纯的欣赏。在大学期间,他读了大量的书,称这段时期是青春期的阅读,没有目的,只是一种饥渴,一种想要和整个世界谈恋爱,和人生谈恋爱的冲动。他形容翻开一本书时的感觉为艳遇!艳遇这两个字让我想起自己年轻时在偌大的校园里总想着能与倾慕的男子不期而遇,那是心底的梦想,是少女的情怀,忐忑而不安,青涩而美好。周国平先生说艳遇的时候是一种精神得到刺激与满足时的惊喜。这种感觉,每一个深夜阅读过的人应该都有过的,在你没去过的地方,有那么一个人,写出了你的心声,或者让你对生活有了一种新的认识,这种感觉,都可称之为艳遇。

他的第二段最快乐的时光是初为人父时。他说,当女儿降临之后,每一天都是新的,通过这个小小的婴孩,他对世界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这个小生命让他的生活回到一种动物的最纯粹原始的状态。他喜欢给孩子喂奶,换尿布等等一起琐碎的事情。他说这是一种,莫大的幸福。甚至戏称自己是大奶瓶。他以为男性不能怀孕,孕育生命,喂奶,实在是遗憾!让女人孕育子女是上天对女人的珍爱。在他的孩子会说话之后,他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当孩子的秘书,记录孩子的说过的话,做过的事。他说,最开始做这件事的时候,只是想在孩子长大后,给孩子一份礼物,让她看到她是如何成长起来的。这些才是生命中的珍宝。人的记忆是有限的,所以他要用文字记录下来,他不舍得让孩子的妙语就这样白白流逝。多么细腻的父亲,我也已为人母,与孩子的朝夕相处,陪伴着她的成长,有过无奈,有过不耐烦,但正如周老师所言更多的是惊喜,是快乐,这是任何东西都替代不了的。

幸福的哲学读书笔记篇2

第一点,生命的简单说的差不多了。接下来讲的是第二点,精神的丰富。做人的幸福,是区别于其他生灵的思考的能力。作为高级的生灵,享受老天给予的区别于其他生物的品质。总结了一下人的属性有三个方面。第一是智力,思考能力。第二是情感,也就是感受力。第三是德,是实践能力。

智力,换句话说是自由的头脑。人要有好奇心,对事物、对世界有了解的兴趣,对知识有深切的渴望。还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动脑子。在周国平先生眼中,知识分子,不光要有知识,更重要的是思考的习惯,对事物有自己独立的认识,并且执着的追求知识。他还讲到丁肇中先生的故事,说做科学研究,是为了满足好奇心而不是为了名利。作为一个人,需要对世界、对宇宙感兴趣,对我们身边的所有存在感兴趣。而什么是合格的学生,他说是有快乐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跟着老师跑的学生不是好学生。离开学校忘记那些公式与解题方法之后剩下的才是最重要的。不要羡慕所谓的专家,专家就是训练有素的狗。

在现今社会中,谈幸福的工作很难。大部分对工作的要求就是工资多一些,待遇好一些。工作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而快乐最重要的领域就是快乐工作,也就是拥有自己的事业,至少要做的是自己喜欢的事。没有快乐工作的能力。仅仅想谋生,就不会快乐。他说了一句话,我非常的喜欢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能够养活自己。和喜欢的人在一起,能够让他们也感到幸福。这两句话,概括了平凡生活中的幸福真谛。

第二是情感,一个人要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善于感悟世界的美,这样才能更大程度上的感受到做人的快乐。一个人内心是丰富还是贫乏,所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有的人只能看到利益,看不到其他。这样的人不能体会到真正的幸福。要如何使内心丰富呢。周国平先生说,一个方法是通过阅读来熏陶心灵。丰富内心,让内心有财富。关于阅读,他说了三点:一是养成读书的习惯,读无用的书,与专业无关。二是选择书,读大师的书,第三把大师的书当做闲书。读的多了,就有一定的沉淀。在读书的过程中,会有作家说出了自己的心声的感觉。这是自我发现、自我觉醒、自我丰满的过程。另外一个方法就是写作。记日记是为了记录生活的美好,让生命有回味的资本。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是经历,是思考感受。留住感受与思考,生命里一件重要的事。写日记在某种程度上是辅助人进行独立思考的。夜深人静,独处。心灵的账簿,全是收入,没有支出。写日记是与自己的对话,通过对话,了解自己真实的想法。这样在生活的时候就能够更加投入。人有两个朋友经常被忽略,一个是好书,活在好书中的伟大的朋友。另一个是自我,跟自己交谈,发现身上更高的自我。

第三点,幸福最高点是道德。做好事最快乐。人应有善良高贵的品质。善良让生命和灵魂都处于应当的状态。生命与生命之间要有同情心,能够体会他人的不易,从而爱人。做人是有尊严的。而人残酷起来比任何动物可怕。

幸福的哲学读书笔记篇3

《幸福的哲学》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辑谈幸福;第二辑谈人生;第三辑谈人文精神;第四辑谈阅读和写作;第五辑谈教育和文化。

周国平认为哲学就是谈心,一种和自己谈心的活动方式,哲学实际上就是从具体的日子、具体的事情跳出来,想一想人生中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哲学就是帮助人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一个人有了正确的价值观,就会有好的心态,哲学让人对人生有个准确的定位,实际上哲学就是教人如何从价值观的角度去谈幸福的问题。

有人会说,幸福这个东西,很难说,好像是很主观的感觉,很难有统一的标准。确实是这样,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但是,你若深入地问一下,为什么会不一样?还是有标准的。一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从大的方面来说,其实是体现了价值观的,就是你究竟看重什么。

亚里士多德说:幸福是人的一切行为的终极目的,正是为了它,人们才做所有其他是事情。他的意思是说,人人都想要幸福,每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最后的目的都是要生活得幸福。有的人想发财,想做官,但发财和做官本身不是目的,他想通过发财和做官过上他心目中的幸福生活,有的人不想发财和做官,但并不是不想要幸福,他认为发财和做官不能使他幸福。能使他幸福的是别的事。人人都想要幸福,但人们对幸福的理解是很不相同的。

在西方哲学史上,对于什么是幸福,主要有两种看法、两个派别。一派叫做快乐主义,其创始人是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近代以来,英国的一些哲学家,如亚当斯密、约翰穆勒、休谟对此也有所阐发。这一派认为,幸福就是快乐。但什么是快乐?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身体健康、灵魂安宁,就是快乐,就是幸福。他们还特别强调一点,人要从长远来看快乐的问题,要理智地去寻求快乐。你不能为了追求一时的、眼前的快乐,而给自己埋下一个痛苦的祸根,结果得到的可能是更大的痛苦。

另一派叫做完善主义。完善主义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或者说道德上的完善。他们认为,人身上最高贵的部分,是人的灵魂,是人的精神。你要把这部分满足了,那才是真正的幸福。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康德、黑格尔等,包括马克思,他们强调的是人的精神满足。

在中国的哲学里,道家比较接近快乐主义,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是保护好生命的本真状态。庄子在这同时还强调精神的自由,崇尚与造物者游、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境界。儒家接近完善主义,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是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安贫乐道就是幸福。

著名作家毕淑敏在《幸福的尺度》这篇文章谈到:你今天幸福,但你并不能保证明天幸福。面对幸福你不可以贪婪,因为幸福本身就是有节制的。你不可以炫耀,因为幸福本身是朴素和宁静的。不能忘了自我的幸福是许许多多人和机缘襄助的善果。幸福不是蜂蜜、糖和所有甘甜物质的混合体。它的尺寸始终在我们的内心的神圣之处。那就是对自己生命状态的全然把握,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而这个方式又是给自己带来快乐,并对所有人有所裨益。

总之读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就像德国著名诗人歌德所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智者对话,读完此书,我明白了什么是幸福,同时也感受其实现在自己已经很幸福了,珍惜现在的生活,在家庭生活与事业中发挥自己的能力,周国平老师希望您能再写出有哲理性的书籍,宁静我们的心灵。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死亡哲学》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死亡哲学》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用了两周时间读完了谢利·卡根教授的《死亡哲学》。和读其他哲学类书籍一样——当然了,我也确实没读过几本哲学书籍)——我再一次被绕晕。

简单梳理一下本书的脉络。

本书前半部分以证伪的方式否定了二元论关于灵魂存在的论证(最佳解释推论和笛卡尔的思维实验),应该说,其证伪的方式有不可知论及双重标准之嫌。进而引出柏拉图的灵魂不朽理论,并从逻辑思辨角度予以否定。

后半部分是关于死亡本质的探讨。卡根教授引入个人同一性的三种理论,即灵魂论、肉体论和人格论,为“什么是死亡”以及死亡本质的阐述做铺垫。继而用剥夺解释理论分析了死亡带来的坏处,即死亡剥夺了人生命中的美好事物,但同样反驳了永生不朽意味着永远美好的观点。而后,阐明关于面对死亡的态度,应是感激而非恐惧。最后部分是关于自杀理性和道德层面的论述。

简单说两点思考。

关于人固有一死。人们都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思考过死亡这件事,但潜意识中,人是“不相信我将会死去”的。因为死亡时间的不确定性,读书笔记人们对死亡的必然性是讳莫如深、细思极恐的。或许只有在某个突发事件面前,我们才会确切明白生命的脆弱、死亡的真实,停驻一下,思考一番,而后在生活既定的轨迹中继续前行。

关于生命的意义。前段时间读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很是感慨了一番。人之一生,几十年,几万天,绝大部分人都在平庸中度过,如果侥幸能够在这不算长的时间中找到几个闪光点,相信也是虽死而无憾了。但遗憾的是,绝大部分的人终其一生都未能找到。诚然,每个人都有自己所追求的人生意义,有的很大,有的就是追求简简单单、平平淡淡,我们无权评判。只希望不要在自己年老回忆往事的时候,所能跟别人吹嘘的,只是自己当年能吃几碗米饭。因为,我的饭量很小……

《拥抱幸福的小熊》读书笔记_初三读书笔记550字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书店看到了《拥抱幸福的小熊》这本书,便随手拿了起来。谁知这一拿我却不愿再放下来!

我把它买回家,就如饥似渴地读起来。它的魅力非同凡响,我的眼泪都被引了出来。

小念在童年时代,家庭遭遇重大变故,变成了一个自闭的女孩。一次并非偶然的机会,林医生送给小念一个泰迪熊和温暖的微笑,并告诉小念:拥抱泰迪就是拥抱幸福!经历了许多磨难和通过小念的不懈努力,她最终拥有了很多很多的小熊,也拥有了很多很多的幸福。

这个故事真实感人,读完时,我的泪水把书都湿透了。

现实是残酷的,父母的离异,亲人病故,他人陷害,家境贫寒让人觉得幸福遥不可及,小熊看来是多么地近,但实际却是多么遥远,让人永远都追赶不上它的步伐。可是,小念做到了。她忍气吞声,受到挫折勇敢地去面对,去挑战,去战胜它。她像野火烧不尽的小草,向着太阳,勇敢地成长!因为她有一颗真诚、善良的心。

再看我们现在这些小学生,有多少不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多少不是温室里的花朵,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碰到一点挫折便一蹶不振,这样有怎能拥抱辛福的小熊呢?

再如,我们的校运会快到了,很多同学因为身形问题或被同学的忠言逆耳而没有了自信心从而放弃了参加校运会的机会。其实,他们大多数都适合一些项目的,可是却对自己没有信心。如果他们肯下工夫去练习,肯定可以为自己争光,为班争光,让别人对你刮目相看的。

我们如果想拥抱辛福的小熊,从现在开始就站起来吧!从现在坚强起来吧!让我们一起去努力,去拥抱辛福的小熊吧!因为,辛福要努力才可以得到。不是吗?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篇一: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在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之前曾经看过一些他的生平事迹,其中有一则趣事让我记忆深刻。话说当年抗战时的西南联大,中国的精英知识份子庄辗转撤退到四川腑地的李庄。车子路过一处城门时,司机提醒大家不要将手伸出窗外以免受伤。这么一句善意的提醒让冯老开始思索手伸出窗外与受伤的必然性联系。没错,走神是哲学家有的一种状态。就在这种状态下冯老的手撞到城墙上骨折了。金岳霖后来常拿这事情取笑冯友兰。我不禁联想到是何等的书呆子身上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这本简史是由冯老在美国的讲稿整理而成,短短的二十多万字讲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作者用极流畅的语言将中国自孔子以来的哲学大家一一罗列,并溶入自己的人生睿智与洞见。虽然现在的语言习惯已经与1940年代有很大的差别,但此书仍然是我阅读的众多哲学类书籍中文笔最洗练的佳作。实在没有想到一个书呆子能写出这样的书来。

初读此书时脑子里对中国哲学还是浆糊一团,零星浅显的读过一点《论语》、《道德经》、《易经》、《六祖坛经》、《传习录》。儒家、道家、佛教、禅宗、墨家、入世出世,这些耳熟能详的中国哲学经典词汇他们背后的历史、涵义我是真不清楚。很艰难的读完第一遍,花了约一个月的时间。回头仔细一琢磨,脑子里的中国哲学地图还是模糊一片。静下心来又用两个月的时间慢慢的读第二遍,某些感兴趣的章节再多读几遍。渐渐的这幅哲学地图清晰起来。

那些逐渐没落的:墨家、名家、阴阳家、法家,那些久而弥坚的儒家、道家、禅宗。中国哲学的各流派在几千年的文化长河里相互交融,取长补短,最终凝聚成了今天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虽然没有具象化的信仰某一宗教,但5000年的儒家思想文化底蕴已经深深的植入所有炎黄子孙的骨髓之中。

冯友兰在书的结尾中提到哲学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同时他把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从低到高依次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这个划分和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国哲学的传统任务就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

这也解了我心中的结,无论是东西方哲学和宗教,大家所追求的最终目的是何等的相似。担水砍柴,无非妙道、条条大道通罗马。哲学无非是精神修养的方法之一,何必在乎是读孔子多一些还是读黑格尔多一些呢。

【篇二: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选择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是因为自己一直喜欢哲学,尤其是喜欢渗透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虽然很多人说这本书晦涩难懂,然而在我看来,它已是将中国几千年的哲学思想以最简单的方式呈现给了读者,因为毕竟这本书成书额最初目的是为了给外国人上中国文化课。毋庸置疑的是,这本书英文版在当时绝对堪称是国外第一本对中国哲学从古代的孔子直到今日,进行全面介绍的英文书籍。而冯友兰更是中国知识界公认的最优秀的学者之一。它的问世,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学起到了极大的积极意义。而它翻译成为中国后,也更不失为一本言简意赅,轻松易懂的中国哲学读物。

中国哲学简史呈现给我了一个在纷繁乱世出现的文化盛世。百家争鸣,诸子百家均在那样一个时代兴起,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在那样一个生产力极端低下,战端频起的年代,诸子百家游或是游走于各个诸侯之间抒发自己的治国之道,或是在一方着书教学,或是学以致用,或是为战争或者和平和努力。可以说,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高峰。我们现在的许多思想,所做的很多决策都深深受到那一时期的影响,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生活。在西方人眼中,中国人不像其他民族那样重视宗教。德克布德教授在《构成中国文化的主要思想》中写道:他们(中国人)并不认为宗教思想和宗教活动是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至少不是宗教的有组织形式),而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这一切使中国和其他主要文明国家把教会和神职人员看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基本的不同。冯友兰教授将宗教等现象称为超道德现象,并认为这是因为中国的哲学意识(如诸子百家思想文化)太过浓厚,因而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存在,也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而不再需要宗教的滋养。中国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不是探求事物之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事实上,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宗教的权威被不断削弱。很多维护传统的人们对这个事实感到遗憾,惋惜大众离开宗教是自身的衰退。如果这个世界除宗教之外没有什么办法达到可高的价值,那么人们宗教仪式的淡薄的确是值得惋惜的。而事实上,哲学能够达到更高的价值,它更为直接,也更加单纯。哲学取代宗教的地位,这合乎中国哲学的传统。也体现出了在中国哲学尤其是先秦百家哲学的重要性。

除了在人类至高道德上体现其价值,朴素点说哲学是让人知道自己没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热爱智慧的学问。哲学家就是热爱智慧的人。智慧不是手段而是追求的对象。我们永远不可能占有智慧,至多也只能做到热爱和追求智慧。正如冯友兰教授所说,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不是为了人对客观实际增加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智。具体而言,知识或者科学知识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它们通常都具有功利性或有用性,而人类追求和热爱智慧却没有别的目的,而只是为了智慧本身。我感觉,人应该在哲学的指引下更加智慧地生活;应该在本书中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指引下,磨砺人高贵的品格,找回人高尚的人性,重建人们的精神家园。我们或许可以不关心数学和物理学的新进展,直接利用或者享受它们的成果,但是却不应该不关心哲学,因为哲学不是生存的工具和手段,而是生存的目的和理想,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关心的问题。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未经理性审慎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尽管经过了理性的省察也不一定能找到生活的目标。学习哲学就是上路。踏上爱智慧的思想之路。哲学史的学习过程就是与前人在思想上进行对话的过程。因为尽管哲学家已经不在,但是哲学家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永远不会过时。他们为后人提供了各种各样可供选择的可能方式。

在阐释了中国哲学的精神、背景后,冯友兰教授选取了诸子百家中代表性学说进行了详尽的讲解,其主要篇幅在儒、法、道三家。儒家重人伦,法家重赏罚分明,道家重无为。每个朝代之初,百废待兴,统治者大多励精图治,道家清虚自守、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就其用来作为恢复国力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法律指导思想。而到了统治中期,社会需要稳定秩序,统治者大多采用儒家伦理来教化百姓,使子女孝顺父母,臣民忠于君主。盛极必衰,由于缺乏监督和制约,绝对的权利导致绝对的腐败,每个王朝的鼎盛便预示着她开始一步步的走向衰败。所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王朝末期,官吏贪污腐化,鱼肉百姓。此时民怨沸腾,统治者不得不采用法家的重刑法的那套办法来维护风雨飘摇的统治。纵观中国哲学,无论儒家道家还是法家,都把关注点放在具象的人伦关系上,所以被认为是典型的实用主义哲学。除了最为熟悉的儒家、道家外,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墨家。墨家的认识论理论是一种朴素的实在论,墨家中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先秦的科学家,这自然让我这个学工科的大学生产生了巨大兴趣。在墨子的着作中,还有一部分学说涉及自然科学,如力学、光学、声学等。小孔成像原理还是墨子最早发现的。墨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理性高度对待数学问题的科学家,他给出了一系列数学概念的命题和定义,这些命题和定义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他的微分学原理,也比西方要早。因此,他被西方科学界称为东方的德谟克利特。墨子主张从劳动者中选拔人才,受到普通民众的欢迎,因而墨子被称为平民圣人。墨子老年隐居于鲁山县熊背乡黑隐寺并卒葬于此,现存有土掉沟、黑隐寺、坑布崖、墨子城等古迹供人们瞻仰。

中国哲学并不是一尘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进步的,如儒家学派就经历了很多的发展,也发生了很多演变。中国哲学以其独特的魅力对不断舶来的外来文化兼容并蓄直到今天。回顾历史,我们发现,其实中国文化在面对外来文化时一直都具有这样的韧性与海一般广阔的精神。我相信,即使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时代,一个西方文化占主流文化的时代,中国哲学依旧能绽放它的光彩。

冯友兰说,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指对客观事物的信息),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其实哲学并不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学问,实际上它就深深的蕴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并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密不可分。只不过我们缺少是它们浮出水面,上升到哲学高度的理论思维而而已。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希望人们都能在中国哲学中寻求到心灵的慰藉。

【篇三: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作文】

一九四六年至一九四七年冯友兰先生到宾夕法尼亚大学用英文讲授中国哲学史,讲稿整理成册就是这本《中国哲学简史》。作者站在专业的至高点,以清晰的思路,通俗的语言,精当的选材,以历史为脉络,深入浅出地展示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

站在大师的肩上看到更加广阔的天地,处在学习阶段的我无法妄加评论,此篇读书笔记,主要选摘心有戚戚的文字。

在头两章中,作者首先概述了中国哲学的精神和背景。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历来被看为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拟。作者认为,哲学是人生的系统反思,宗教的核心部分必然有哲学。中国人不像其他民族那样重视宗教。这是因为根据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即对客观事物的信息),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中国人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那个存在,也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人经过哲学达到的更高的价值比经由宗教达到的更高价值内容更纯。按照中国人的哲学传统,将来的世界里,哲学将取代宗教的地位。

按中国哲学说,做人的最高成就是成圣:个人与宇宙合而为一。中国哲学的使命在入世和出世中寻求综合,圣人的品格用内圣外王来刻画,哲学是哲学家自己据以行动的内在规范。

中国哲学的背景。关键词:大陆国家、农业经济、家族制度、祖先崇拜、对自然的理想化。农民的眼界制约着中国哲学的内容和方法论。

反者道之动是儒道思想的共同之处,儒家游方之内,道家游方之外,相反相成,使中国人在入世和出世之间,得以较好地取得平衡。新道家和新儒家努力使道儒互相靠近。

接下去,作者按照时间的顺序,介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

周朝解体,政治、社会、经济的动乱,人们寻求解答,先秦成为中国哲学史上的黄金时代,产生了诸子百家。参考司马谈和刘歆对诸子百家的分类,作者对刘歆周朝之前吏师不分,在教师和官吏分化的过程中,兴起了诸子百家的理论进行了修正,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周朝礼崩乐坏社会政治瓦解的过程中,各种知识的官方代表散落民间,以教师身份讲学,产生了思想家。儒家者流,盖出于文士。墨家者流,盖出于武士。道家者流,盖出于隐者。名家者流,盖出于辩者。阴阳家者流,盖出于方士。法家者流,盖出于法述之士。从第四章到十六章,作者按照时间的发展,分别论述了儒家、墨家、道家、名家、阴阳家、法家思想的发展。重点介绍了,儒家的发展:孔子、孟子(理想主义)、荀子(现实主义)、儒家的形而上学;道家的三个阶段:杨朱、老子、庄子;墨子和后期墨家。

中国哲学史上,秦汉之际出现了一种调和、折中的趋势,是思想界寻求共同点的强烈愿望。这些理论家都承认有一个绝对真理,就是道,各种不同的思想流派,着重道的不同方面,对道的认识,都做出了贡献。作为一种尝试,本身并不能构成一个思想体系。

汉朝思想的统一,诸子百家融合,儒道两家成为两大主要的思想流派。董仲舒在汉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全国思想的活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儒术为标准,选拔官员,确保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他认为天人之间有一种密切的相互作用,把阴阳家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和主要是儒家的政治社会哲学结合起来。儒学吸收了不少其他各家的思想,特别是成功地把思辩哲学和学问结合起来,与孔子自己的思想有了很大的差异,经过一段时间成为国家正统之学。董仲舒关于三统的理论为儒家约束绝对君权提出了限制。孔子被推上了神的位置。对于汉经学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之争,作者提出了一种假说,即今文学派是儒家以孟子为首的理想主义一派的继续,古文学派则源自以荀子为首的现实主义一派。

政治上分裂的魏晋南北朝是文化上杰出的时期,儒家思想暂时消沉,代之新道家和佛家思想。新道家即玄学兴盛,名家再次引起人们的兴趣,新道家对儒家经书中的重要部分也趋于接受,只是在接受中又按老庄的精神予以重新诠释。作者认为这个时期对后来颇有影响的《庄子注》是向秀、郭象合著的,该书对老庄的早期道家思想作了重要的修订,并把庄子在思想上的暗示用具体透彻的语言表达了出来。

佛教传入中国,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与中国哲学接触发展,产生了中国佛学。作者介绍了佛学的一般概念、佛学在中国的发展,还专门用了一章来介绍禅宗。选用了大量佛家典故,文字很有启发性。

经过隋短暂的统一,儒家在唐朝再一次成为国家确认的官学,佛教空前发展,人们受到道家思想和佛学的影响,新的时代产生了新的问题,儒家思想再次更新,产生了新儒学,即成熟于宋、明的道学宋明理学。宋代经过更新的儒学有三个思想来源:儒家本身的思想,佛家思想、连同经由禅宗的中介而来的道家思想,道教、其中阴阳家的宇宙观点占重要地位。在更新的儒学形成的初期唐主要关注的是宇宙论的问题。从北宋到公元十一世纪下半叶,新的儒家分成由二程为创始人的两个不同学派:程朱学派/理学,陆王学派/心学。他们所争论的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自然中的规律,是否人头脑中的臆想,或宇宙的心的创作?在概括了二程的思想差异之后,作者接下去用了专门的两个章节更新的儒学:主张柏拉图式理念的理学和更新的儒学:宇宙心学,分别介绍了两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朱熹和陆九渊、王守仁的思想。

清朝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胜过以往历代,而更新的入学(宋学)被指责为背离原来的儒家思想,学者们提倡汉学,即以汉代的经书注疏为论学依据,从而产生了汉学和宋学之争。汉学家们重视古代文献的研究,在古书校勘、古文字学、历史语言学等方面,做出了巨大成就,就哲学来说,思想成就比较逊色,但文化上,清儒们使人们看到了古代文化的广阔视野。随着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入侵,西方哲学来到了中国。西方哲学对中国哲学的持久贡献在于它的逻辑分析方法,与道家和佛家使用的负的方法相反,西方哲学的分析方法是正的方法。它不仅使中国人有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还改变了中国人的心态。西方哲学出入中国的最丰硕成果是振兴了对中国哲学包括佛学的研究。逻辑是西方哲学吸引中国人的首要方面,重新考察先秦哲学思想时,首先是对名家的再研究。直到中日战争前,中国学术的时代精神可以说就是用分析方法对中国古代思想重新加以解释。就哲学方面来看,可以说西方传教士所做的,乃是中国思想向西方的倒流。

最后,作者试图对中国哲学的未来进行展望。作者介绍了中日战争之后,中国学者在哲学领域所做的努力和探索,并对哲学的性质、哲学的任务人生的境界、形而上学的方法论再次进行了论述。重申了中国哲学既是现世的,又是彼岸世界的,提出了未来的哲学既是现世的,又是彼岸的。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对于哲学的研究方法,作者提出正的方法和负的方法不是互相矛盾而是互相补充的。一个完整的形而上学体系应当从正的方法开始,而以负的方法告终。未来的哲学将在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结合中发展出来。肯定了中国哲学于未来哲学的积极意义。

作者在自序中写到小史者,非徒巨著之节略,姓名、学派之清单也。譬犹画图,小景之中,形神自足。非全史在胸,曷克臻此。惟其如是,读其书者,乃觉择焉虽精而语焉犹详也。这是先生对本书的追求,也是本书的特点。正如译者赵复三先生所讲,冯友兰先生治中国哲学史六十余年,不仅是一位迄今无出其右的中国哲学史家,也是一位哲学家。轻松驾驭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哲学史,思想资料是中国的,考虑问题的眼光却是世界的。本书资料是古代的,眼光却是现代的;运用史料时是史家,讨论问题时却是哲学家。同时,我比较了另外一本译本,拿在手中的这本翻译得更加专业,用语讲究。

谈到自己的感受,主要有几个方面:

1、文中到处闪烁着思想的火花,睿智的语言使我受益匪浅,净化了心灵。

如:

儒家则倡导为而无所求。竭尽己力,成败在所不计的人生态度就是知命。认识到世界存在的必然性,就永不言败,因为这义务在道德上已完成。

精神文化的作用在于使人懂得自己生活的意义。

人如果真正懂得了普通、寻常生活中吃喝、人际关系的重要意义,就已经是一个圣人了。

生无所得,死无所丧。

知识是重要的,但人不是只靠知识活着。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老子》

佛所提倡的修行是在社会之外,而修养成圣则需要在人海之中。

荀子认为,哲学家们的洞见和他们的短处常常纠结在一起,哲学家往往有自己的洞察力,而往往因此又自持太甚,结果洞见之处又恰好成为他的盲点,他的哲学长处又同时成为他的哲学中的短处。

人往往需要说很多话,然后才能归入潜默。

2、帮助我对古代文化本来面目的还原和再认识。

如:对儒学的体系有了更加清晰系统的认识,增进了对名家的了解,对中、庸、三纲、五常格物等的涵义认识更加明了。

3、作者用历史发展的脉络,理清楚了我一些模糊、混乱的概念。

如:相同的文字道有无,不同时期不同人的不同解释。

4、认识到哲学的无用之用。

从实际的观点看,哲学无用,但哲学可以给我们一种有用的观点。哲学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它是生命的体验,提供一种人生的理想。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即对客观事物的信息),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事实上,哲学也有其社会政治意义。

5、加深了对于文化价值和意义的理解。

人能够与天地并列,靠的就是文化,文化是人性的发展。

精神文化的作用在于使人懂得自己生活的意义。

礼的文化教养作用。

人的自然发展应当依循道德规范的方向,这就是文化和文明的主要内涵。

中国历来是以文化差异,而不是以民族差异来区分自身与外族,中国人的民族意识更多来自文化,而不是来自政治。

6、培养了哲学思维的能力。

7、再次认识到,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同样的资料,不同的人运用有不同的解释。

8、意识到自己在中国哲学知识体系中的薄弱环节。

如佛学、名、思辩、阴阳等。

总的来所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语言通俗,思想深刻,值得细心阅读。

【篇四: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一、总体感觉

最大的感受就是:短小精悍。全书正文虽然只有短短的379页,却把中国哲学思想五千年的历史的发展脉络讲透了。比如第四章,孔子第一位教师,只用十二页,讲了孔子八个方面的内容,孔子与六经、作为教育家的孔子、正名、仁义、忠恕、知命、孔子的心灵修养、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基本把孔子的生平、成就和核心思想讲透了。再比如第九章,从102页到114页,也仅仅用了十二页,讲了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道,无名、自然的不变规律、为人处世、政治理论等六个方面概括了道家的第二个发展阶段:老子。这是一本可以随手翻阅的书,可以叫做枕边书,偶尔空闲时、睡前或醒后,都可以翻翻看看,总会有一些感悟和体会。

还有就是这本书的学以致用精神,他并没有仅仅局限在哲学层面上,而是与现实紧密联系。用冯友兰先生的话来说,《诗经》有一首诗说,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我把这两句诗概括为旧邦新命,这几个字,中国历史发展的现阶段足以当之。旧邦指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新命指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阐旧邦以辅新命,余平生志事,盖在斯矣。这就是为什么这本书虽然是1946年,抗战胜利后去美国讲学的演讲集,却可以在现在以至未来都会迸发勃勃生机。这可以给我们以启发,就是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当中去,把自己的志向和祖国的发展结合起来,冯友兰先生给我们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

二、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拟。

儒家:

孔子:第一位教师。

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孟子。

儒家的现实主义流派:荀子。

汉代儒家兴盛:董仲舒。

隋唐更新的儒家:韩愈,周敦颐。

宋代更新的儒家:程颢(哥哥),程颐(弟弟)。

儒家两个学派:宇宙心学(陆九渊),理学(朱熹)。

道家:

道家的第一阶段:杨朱。

道家的第二阶段:老子。

道家的第三阶段:庄子。

汉代道家再起:扬雄和王充。

新道家:崇尚理性的玄学(向秀和郭象)。

新道家:豁达率性的风格(晋朝)。

墨家

墨子:孔子的第一位反对者。

后期的墨家。

名家:公孙龙和惠施。

阴阳家:五行八卦(易经)。

法家:韩非子。

三、中国哲学与宗教

儒、道、佛并不是中国的三种宗教。儒家并不是一种宗教;道家与道教不同;佛学与佛教有区别。人不满足于现实世界而追求超越现实世界,这是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我们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那个存在,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了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而按照哲学去生活,也就体验了这些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中国哲学的目的就是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四、中国哲学的精神

内生外王之道。哲学要求信奉它的人以生命去实践这个哲学;哲学家只是以身载道,遵守他的哲学信念而生活,这是他的哲学组成部分,哲学家终身持久不懈地操练自己,生活在哲学体验之中,超越了自私和自我中心,以求天人合一。这和心理学中的自我完善非常相似。

五、人生的四种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已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其次是功利境界,然后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篇五: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选择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是因为自己一直喜欢哲学,尤其是喜欢渗透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虽然很多人说这本书晦涩难懂,然而在我看来,它已是将中国几千年的哲学思想以最简单的方式呈现给了读者,因为毕竟这本书成书额最初目的是为了给外国人上中国文化课。毋庸置疑的是,这本书英文版在当时绝对堪称是国外第一本对中国哲学从古代的孔子直到今日,进行全面介绍的英文书籍。而冯友兰更是中国知识界公认的最优秀的学者之一。它的问世,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学起到了极大的积极意义。而它翻译成为中国后,也更不失为一本言简意赅,轻松易懂的中国哲学读物。

中国哲学简史呈现给我了一个在纷繁乱世出现的文化盛世。百家争鸣,诸子百家均在那样一个时代兴起,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在那样一个生产力极端低下,战端频起的年代,诸子百家游或是游走于各个诸侯之间抒发自己的治国之道,或是在一方著书教学,或是学以致用,或是为战争或者和平和努力。可以说,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高峰。我们现在的许多思想,所做的很多决策都深深受到那一时期的影响,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生活。在西方人眼中,中国人不像其他民族那样重视宗教。德克布德教授在《构成中国文化的主要思想》中写道:他们(中国人)并不认为宗教思想和宗教活动是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至少不是宗教的有组织形式),而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这一切使中国和其他主要文明国家把教会和神职人员看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基本的不同。冯友兰教授将宗教等现象称为超道德现象,并认为这是因为中国的哲学意识(如诸子百家思想文化)太过浓厚,因而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存在,也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而不再需要宗教的滋养。中国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不是探求事物之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事实上,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宗教的权威被不断削弱。很多维护传统的人们对这个事实感到遗憾,惋惜大众离开宗教是自身的衰退。如果这个世界除宗教之外没有什么办法达到可高的价值,那么人们宗教仪式的淡薄的确是值得惋惜的。而事实上,哲学能够达到更高的价值,它更为直接,也更加单纯。哲学取代宗教的地位,这合乎中国哲学的传统。也体现出了在中国哲学尤其是先秦百家哲学的重要性。

除了在人类至高道德上体现其价值,朴素点说哲学是让人知道自己没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热爱智慧的学问。哲学家就是热爱智慧的人。智慧不是手段而是追求的对象。我们永远不可能占有智慧,至多也只能做到热爱和追求智慧。正如冯友兰教授所说,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不是为了人对客观实际增加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智。具体而言,知识或者科学知识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它们通常都具有功利性或有用性,而人类追求和热爱智慧却没有别的目的,而只是为了智慧本身。我感觉,人应该在哲学的指引下更加智慧地生活;应该在本书中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指引下,磨砺人高贵的品格,找回人高尚的人性,重建人们的精神家园。我们或许可以不关心数学和物理学的新进展,直接利用或者享受它们的成果,但是却不应该不关心哲学,因为哲学不是生存的工具和手段,而是生存的目的和理想,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关心的问题。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未经理性审慎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尽管经过了理性的省察也不一定能找到生活的目标。学习哲学就是上路。踏上爱智慧的思想之路。哲学史的学习过程就是与前人在思想上进行对话的过程。因为尽管哲学家已经不在,但是哲学家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永远不会过时。他们为后人提供了各种各样可供选择的可能方式。

在阐释了中国哲学的精神、背景后,冯友兰教授选取了诸子百家中代表性学说进行了详尽的讲解,其主要篇幅在儒、法、道三家。儒家重人伦,法家重赏罚分明,道家重无为。每个朝代之初,百废待兴,统治者大多励精图治,道家清虚自守、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就其用来作为恢复国力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法律指导思想。而到了统治中期,社会需要稳定秩序,统治者大多采用儒家伦理来教化百姓,使子女孝顺父母,臣民忠于君主。盛极必衰,由于缺乏监督和制约,绝对的权利导致绝对的腐败,每个王朝的鼎盛便预示着她开始一步步的走向衰败。所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王朝末期,官吏贪污腐化,鱼肉百姓。此时民怨沸腾,统治者不得不采用法家的重刑法的那套办法来维护风雨飘摇的统治。纵观中国哲学,无论儒家道家还是法家,都把关注点放在具象的人伦关系上,所以被认为是典型的实用主义哲学。除了最为熟悉的儒家、道家外,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墨家。墨家的认识论理论是一种朴素的实在论,墨家中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先秦的科学家,这自然让我这个学工科的大学生产生了巨大兴趣。在墨子的著作中,还有一部分学说涉及自然科学,如力学、光学、声学等。小孔成像原理还是墨子最早发现的。墨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理性高度对待数学问题的科学家,他给出了一系列数学概念的命题和定义,这些命题和定义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他的微分学原理,也比西方要早。因此,他被西方科学界称为东方的德谟克利特。墨子主张从劳动者中选拔人才,受到普通民众的欢迎,因而墨子被称为平民圣人。墨子老年隐居于鲁山县熊背乡黑隐寺并卒葬于此,现存有土掉沟、黑隐寺、坑布崖、墨子城等古迹供人们瞻仰。

中国哲学并不是一尘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进步的,如儒家学派就经历了很多的发展,也发生了很多演变。中国哲学以其独特的魅力对不断舶来的外来文化兼容并蓄直到今天。回顾历史,我们发现,其实中国文化在面对外来文化时一直都具有这样的韧性与海一般广阔的精神。我相信,即使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时代,一个西方文化占主流文化的时代,中国哲学依旧能绽放它的光彩。

冯友兰说,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指对客观事物的信息),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其实哲学并不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学问,实际上它就深深的蕴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并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密不可分。只不过我们缺少是它们浮出水面,上升到哲学高度的理论思维而而已。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希望人们都能在中国哲学中寻求到心灵的慰藉。

【篇六: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前些日子购得冯友兰著《中国哲学简史》,为凤凰出版集团出版,2010年6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作为教育部推荐的语文新课标深阅读丛书之一。

冯友兰(18951990),享年95岁。直至他去世的前几个月,他完成了他所著的《中国哲学史(新编)》著作,足见其精神的伟大。他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至1924年赴美留学而得以广泛涉猎西方哲学,以后回国先后在多所大学任教,是一个学贯中西的大家。

这本《中国哲学简史》是他1946年至1947年在美国大学作访问教授时讲中国哲学的英文讲稿,整理后首先在美国出版,以后又翻译为中文的。冯先生在自述中说:我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用英文写了一部讲稿,于1947年离开纽约时,把它交给纽约的麦克米伦Macmillan)公司出版,书名《中国哲学小史》,后来有法文、意大利文、南斯拉夫文译本,直到1984年才出中文本。那时他五十刚出头,知识和精力都处于一个最佳的状态。能够看出他十分自然地抒写他对中国哲学的心得和体会,处于一个十分自由的心灵状态,没有受到建国后一些时期极左意识形态和什么哲学都要分出个唯物、唯心来的束缚。他的知识又是那样的深厚,显示出一种驾轻就熟的从容。虽是简史,但正如他自己所说:譬犹画图,小景之中,形神自足。非全史在胸,曷克臻此。可见,他自己对这部简史还是颇满意的。读此书是一种享受,深感大家风采,学养丰富,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联系他漫长而丰富的一生,他自己就是一个以中国哲学精神熏陶出来的典型。有人诟病他文革中也曾写文批孔等行为,但我不以为然,那是特定环境的产物。十多卷的《三松堂全集》在,所有文章照样收录,读者自可研究和体会。何兆武曾谈到王国维接触叔本华的哲学是个悲剧,而看由中国哲学精神熏陶出来的冯友兰,感到他的精神是极健全、极健康的。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九十四岁自寿联),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九十五岁预寿联),可以说概括了他一生的志行、追求与成就。三史是指《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及《中国哲学史新编》。这三部著作是冯友兰先生作为哲学史家的贡献。六书是指《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及《新知言》。这六本书建立了冯先生卓然自成一家的哲学体系,学界名之为新理学体系。

简史计二十八章。前三章带有总论性质,分别论述了中国哲学的精神、中国哲学的背景以及诸子的由来(主要根据司马谈的六家要旨和汉书艺文志中所述十家)。余下的二十五章,则大体上按照历史的顺序,先谈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墨子、孟子、名家、老子、庄子、阴阳家、法家各家,继而叙述汉代儒学、汉及以后的新道家、佛学、禅宗、宋明新理学、西方哲学的传入、厕身现代世界的中国哲学。他所厘清的中国哲学的发展变迁的主要线索是:

首先是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主要是六家:阴阳、儒、墨、道、法、名家,接着是秦统一中国,主要用法家。两汉时期,以儒家为主,亦兼用黄老之术。魏晋南北朝出现新道家,梁启超称这一时期为老学时代,佛教此间亦传入中国。到了盛唐,则以佛学为主,并与新道家相互激荡而发展出中国的佛学禅宗。梁启超则称这一时期为佛学时代。宋明时期为更新的儒学,它结合了佛学的成果,梁启超称这一时期为儒佛混合时代,我们今天一般称宋明时期的哲学为理学,称二程、朱熹、陆王等为理学家。再下来就是清代,冯友兰认为清代虽然学术成就巨大,但其哲学思想成就比较逊色。随后,西方哲学传入,进而产生现代中国哲学。

这些就是冯友兰在简史中为我们展示的中国哲学发展变迁的一个基本线索。他以一种发展、变化的眼光来观察中国哲学史的演进,其间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充满了辩证的分析;他也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十分注意从中国各个历史时代具体的社会经济条件、社会生活状况和当时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来理解那个时代哲学思潮的主流方面。之所以这样说,是我尚不知道他在那个时代对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和掌握的情况。

冯友兰认为中国哲学的主要精神是内圣外王。既入世,又出世。天人合一。成圣的最高成就就是:个人和宇宙合而为一。

其分析常有精彩处。如对儒、道两家的比较。儒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但是道家强调人的内部的自然自发的东西。中国哲学的这两种趋势,约略相当于西方思想中的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传统。读杜甫和李白的诗,可以从中看出儒家和道家的不同。因为儒家游方之内,显得比道家入世一些;因为道家游方之外,显得比儒家出世一些。这两种趋势彼此对立,但是也互相补充。两者演绎着一种力的平衡。这使得中国人对于入世和出世具有良好的平衡感。p29-30)

又如论及道家与名家的关系:真正把名家所揭示的形象之外的世界的意义充分发挥出来的乃是道家。道家反对名家,然而真正继承名家的却是道家。惠施和庄子两人是好朋友,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篇七: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英文版由美国麦克米伦公司于1948年出版,期间已经60余年,在学界反响一直很好,其中英文对照版于2007年5月由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已经有三年多,我是根据相关资料到图书馆借阅任继愈先生主编的《中国哲学史》四卷本,结果看到该书是最新版本,同时也有英文对照,于是就借来读,目的很明确,一者对中国哲学史,利用这个暑假进行一个系统的学习和复习,二者,在读此的过程中,以读英文为主,辅以中文,这样也能够不浪费时间,学习和复习一下英语,以便来年之需。

该书的结构比较独特,如果读过的人都会感觉到,他和我们平常所接触到的中文版的哲学史教程有很大的不同,我今天上午借到,并用一天的时间来认真阅读,总共阅读完了前三章,总体的感受是阅读起来还不算很艰涩和难懂,英语很流畅,偶尔会碰到一些生词或者是中国哲学中所独有的翻译方式,或者是中国经典中古文的翻译比较艰涩之外,总的来讲,还是比较顺利。通过一天的阅读,至少对于这样一本英文著作,自己没有胆怯和厌烦的情绪,所以,根据这样的进展,估计上下两卷,可以在10天左右读完,另外,自己将再在暑假期间认真阅读任继愈先生的四卷本哲学史,我想,这个暑假不出大的意外,应该可以拿下哲学史这门课程,开学后,自己则再花费点时间学习另一门课程,同时也不会放弃对英语的复习和学习,我想这样的结果应该会有一个满意的回报。

今天一天都泡在图书馆自修室,感觉真的很充实,好像自己又真正回到了大学时代,也是因为快放假了,所以学校里也没有什么事情,作为我们这些学生干部们,也就清闲多了,所以,再也不会出现你刚刚坐到自修室,就有电话进来,一看是领导的,不接吧不合适,接吧自己刚坐到书桌前,甚至是还没有翻开书本,又要离开,这样出出进进的实在是不好意思,但也没有办法,所以,就只好离开。我这人从来不占座位,什么时间去了,都是临时找,所以,背起包就离开了。这一走,又不知道何时才可以回来,也许一个上午就全完了,也许到快中午午饭了,才有时间再进图书馆,可此时,总是觉得看不了几页,便打道回府,准备开饭。

这样的日子,几乎在平时每天都会碰到,真的很无奈,有时很想发火,自己的作业老师等着要,要看的书也没有时间去看,可却有那么多的学生工作要做,你不做是失职,你做却经常会碰到阻碍,都不知道是来自哪里的,这个社会就是如此的复杂,有些事,你不做,又说你没有尽到责任,你做了,却比他强,超过了他,他心里不舒服,你让他做吧,他又没有能力去做,你自己去做,他又说你在显摆,呵呵,就是这样矛盾,又就是这样的小心眼。有时这种行为让人很生气,他们就这种德性,你还真不知道该如何对待这种人,真是死猪不怕开水烫。也就那熊样,那德性。

看清楚了这些以后,其实生活中真的没有什么留恋的,唯有使自己得到提高,使自己的理想得到实现,当然作为我这样的以做一个光荣的知识分子为理想的人,就只有这样一点理想了,所以,真的很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再一次努力,使自己的学术和知识得到一个提高,以便争取更大的舞台,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也许人总是在追求价值,其实价值有时何尝不是在追求的过程中,这一切关键是看你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对待。我想做一个普通人有普通人的幸福,做一个名人、领导人有他们自己的痛苦,这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可以感受到。就一个小小的学生干部,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压力和疲惫,何况更高的领导干部。

昨天晚上自己又失眠了,因为自己最近要组织一次,做这届学生干部的最后一件事情,活动的经费已经申请好了,活动的地点也已经联系好了,可是还有许多事情要去做,如何开展活动,如何选择参加活动的人,还有大家的安全问题,等等,都需要你考虑到位,否则活动的成功率就会大打折扣。所以,几乎每一次活动,都会感受到作为一个学生干部,要付出比常人多很多的辛劳,可从来不会有学生认可,他们总是会用一句很简单的话语回敬你,那事有什么难的?

乱七八糟地记了这么多,明天还要早起锻炼,就此祝愿自己做个好梦!

【篇八: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选择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是因为自己一直喜欢哲学,尤其是喜欢渗透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虽然很多人说这本书晦涩难懂,然而在我看来,它已是将中国几千年的哲学思想以最简单的方式呈现给了读者,因为毕竟这本书成书的最初目的是为了给外国人上中国文化课。毋庸置疑的是,这本书英文版在当时绝对堪称是国外第一本对中国哲学从古代的孔子直到今日,进行全面介绍的英文书籍。而冯友兰更是中国知识界公认的最优秀的学者之一。它的问世,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学起到了极大的积极意义。而它翻译成为中国后,也更不失为一本言简意赅,轻松易懂的中国哲学读物。

中国哲学简史呈现给我了一个在纷繁乱世出现的文化盛世。百家争鸣,诸子百家均在那样一个时代兴起,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在那样一个生产力极端低下,战端频起的年代,诸子百家游或是游走于各个诸侯之间抒发自己的治国之道,或是在一方著书教学,或是学以致用,或是为战争或者和平和努力。可以说,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高峰。我们现在的许多思想,所做的很多决策都深深受到那一时期的影响,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生活。在西方人眼中,中国人不像其他民族那样重视宗教。德克布德教授在《构成中国文化的主要思想》中写道:他们(中国人)并不认为宗教思想和宗教活动是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至少不是宗教的有组织形式),而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这一切使中国和其他主要文明国家把教会和神职人员看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基本的不同。冯友兰教授将宗教等现象称为超道德现象,并认为这是因为中国的哲学意识(如诸子百家思想文化)太过浓厚,因而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存在,也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而不再需要宗教的滋养。中国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不是探求事物之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事实上,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宗教的权威被不断削弱。很多维护传统的人们对这个事实感到遗憾,惋惜大众离开宗教是自身的衰退。如果这个世界除宗教之外没有什么办法达到可高的价值,那么人们宗教仪式的淡薄的确是值得惋惜的。而事实上,哲学能够达到更高的价值,它更为直接,也更加单纯。哲学取代宗教的地位,这合乎中国哲学的传统。也体现出了在中国哲学尤其是先秦百家哲学的重要性。

除了在人类至高道德上体现其价值,朴素点说哲学是让人知道自己没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热爱智慧的学问。哲学家就是热爱智慧的人。智慧不是手段而是追求的对象。我们永远不可能占有智慧,至多也只能做到热爱和追求智慧。正如冯友兰教授所说,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不是为了人对客观实际增加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智。具体而言,知识或者科学知识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它们通常都具有功利性或有用性,而人类追求和热爱智慧却没有别的目的,而只是为了智慧本身。我感觉,人应该在哲学的指引下更加智慧地生活;应该在本书中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指引下,磨砺人高贵的品格,找回人高尚的人性,重建人们的精神家园。我们或许可以不关心数学和物理学的新进展,直接利用或者享受它们的成果,但是却不应该不关心哲学,因为哲学不是生存的工具和手段,而是生存的目的和理想,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关心的问题。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未经理性审慎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尽管经过了理性的省察也不一定能找到生活的目标。学习哲学就是上路。踏上爱智慧的思想之路。哲学史的学习过程就是与前人在思想上进行对话的过程。因为尽管哲学家已经不在,但是哲学家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永远不会过时。他们为后人提供了各种各样可供选择的可能方式。

在阐释了中国哲学的精神、背景后,冯友兰教授选取了诸子百家中代表性学说进行了详尽的讲解,其主要篇幅在儒、法、道三家。儒家重人伦,法家重赏罚分明,道家重无为。每个朝代之初,百废待兴,统治者大多励精图治,道家清虚自守、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就其用来作为恢复国力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法律指导思想。而到了统治中期,社会需要稳定秩序,统治者大多采用儒家伦理来教化百姓,使子女孝顺父母,臣民忠于君主。盛极必衰,由于缺乏监督和制约,绝对的权利导致绝对的腐败,每个王朝的鼎盛便预示着她开始一步步的走向衰败。所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王朝末期,官吏贪污腐化,鱼肉百姓。此时民怨沸腾,统治者不得不采用法家的重刑法的那套办法来维护风雨飘摇的统治。纵观中国哲学,无论儒家道家还是法家,都把关注点放在具象的人伦关系上,所以被认为是典型的实用主义哲学。除了最为熟悉的儒家、道家外,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墨家。墨家的认识论理论是一种朴素的实在论,墨家中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先秦的科学家,这自然让我这个学工科的大学生产生了巨大兴趣。在墨子的著作中,还有一部分学说涉及自然科学,如力学、光学、声学等。小孔成像原理还是墨子最早发现的。墨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理性高度对待数学问题的科学家,他给出了一系列数学概念的命题和定义,这些命题和定义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他的微分学原理,也比西方要早。因此,他被西方科学界称为东方的德谟克利特。墨子主张从劳动者中选拔人才,受到普通民众的欢迎,因而墨子被称为平民圣人。墨子老年隐居于鲁山县熊背乡黑隐寺并卒葬于此,现存有土掉沟、黑隐寺、坑布崖、墨子城等古迹供人们瞻仰。

中国哲学并不是一尘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进步的,如儒家学派就经历了很多的发展,也发生了很多演变。中国哲学以其独特的魅力对不断舶来的外来文化兼容并蓄直到今天。回顾历史,我们发现,其实中国文化在面对外来文化时一直都具有这样的韧性与海一般广阔的精神。我相信,即使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时代,一个西方文化占主流文化的时代,中国哲学依旧能绽放它的光彩。

冯友兰说,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指对客观事物的信息),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其实哲学并不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学问,实际上它就深深的蕴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并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密不可分。只不过我们缺少是它们浮出水面,上升到哲学高度的理论思维而而已。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希望人们都能在中国哲学中寻求到心灵的慰藉。

《哲学的故事》读书笔记650字


哲学,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有人问哲学具体是什么,可以说哲学是热爱智慧。哲学起源于人们对自体和外在世界的惊异与追问。在人类文明进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贯穿了人类文明的崛起与发展,是人类智慧精华的凝结,承载了人类的文化与科学,成就了一个民族的存亡和其文化的发展。

由于哲学这个领域随着历史而不断地扩张,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问题兴趣,所以哲学的主题不断变化增加。而不同的哲学家对推理的本质有不同的想法,所以哲学衍生出不同的学派,所以初识哲学,面对这一宏大的体系、难以理解的哲学专用词汇和复杂多样的学派难免混乱,从而退却。布莱恩?麦基教授的《哲学的故事》一书,对思想史加以综述,可读性强,既适合入门汉,又适合哲学系的学生。本书以哲学时间发展为线索,对古希腊人及其世界、基督教与哲学、近代科学的滥觞 、伟大的理性主义者、伟大的经验主义者、 德国哲学的黄金时代、民主与哲学,20世纪哲学这几个阶段中阐明的主要哲学问题,关注重要的问题和伟大哲学家的代表作进行介绍与分析,也可谓是西方思想史的入门书。

由于哲学的本性是爱智,学习哲学可以让人做到知而能识,学而能思,是个人提高自我的综合素质的文化理论的基石。哲学在我们没有察觉的时候就已完全融入到了生活的每一处地方,一切的自然科学本身都是逐渐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学习哲学对我们日常自然科学的学习有辅助作用;哲学在生活中最直接的体现是认识论和方法论,学习哲学会使我们更好的认识这个世界,来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方式,更有意义地生活。

幸福的鸭子读书笔记


【第1篇】

《幸福的鸭子》是杨红樱阿姨的《笑猫日记》系列的其中之一。我特别喜欢《笑猫日记》这个系列的书,每当拿到其中一本总是爱不释手,忍不住看一遍再看一遍……

《幸福的鸭子》这本书讲的是暑假里笑猫和马小跳他们一起去张达乡下的外婆家体验生活,在外婆家遇到了巨人阿空和腊肠狗拖拖,还有一只名叫麻花的女鸭子。麻花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容易被感动的心,她心中的幸福总是没有边际,她心中的幸福是什么呢?她总爱唱着像打饱嗝儿一样的快乐歌声带给别人快乐。给予别人快乐的同时自己也获得了幸福。

我反复读过这本书后,感觉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事物都被我们忽略了,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要有一颗善于感受生活的心,无论发生什么事情,只要快乐的去面对,不要悲观,就会发现其实幸福时刻伴随在我们身边。

这个荷花盛开的夏天,我心中的幸福将在麻花饱嗝儿一样的歌声陪伴下慢慢长大……

【第2篇】

寒假里,我读了一本笑猫日记《幸福的鸭子》,我被里面的主人公名叫麻花儿的女鸭子深深的感动了。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一个暑假马小跳他们和一个很爱笑的猫来到乡下张达外婆的家,他们见到了巨人阿空、腊肠狗拖拖和一只名叫麻花儿的女鸭子。麻花儿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容易感动的心,它心中的幸福仿佛没有边际。

就说我为什么被麻花感动吧。因为它爱帮助别人,每一分、每一秒都有一种幸福的感觉,不但自己拥有一种幸福的感觉,而且还能把幸福传递给周围的人。

每天,麻花儿都会到村子里散步,村里的人都很喜欢麻花儿,每次看到它都会给它戴上一个美丽的苿莉花环。而麻花也会带着这些花环每天都陪犯老年痴呆症的张达外公玩一会儿套花环的游戏,每次都让张达的外公高兴的手舞足蹈。

有一天,笑猫在对着老井照镜子,可是它不小心掉进了井里。井水冰凉冰凉的,直凉到骨头里,笑猫咬紧牙关,前腿、后腿使劲扑腾着,尽量不让它自已沉到井底。就在这时,麻花儿来了,它看见掉在井里的笑猫,毫不犹豫地跳到井里,把笑猫驮在背上。麻花儿用自己暖和的身体暖着浑身湿淋淋的笑猫,然后大声的叫着,直到马小跳他们来救了它们。

……

读了《幸福的鸭子》这本书,麻花儿这种爱帮助别人、爱分享幸福的精神,是我应该学习的。也让我明白:只要我们有一颗感恩的心,心中充满了生活的智慧,就能从平凡的生活中感受到幸福。

【第3篇】

暑假,我读了杨红缨写的《幸福的鸭子》,这本书通过小鸭子麻花儿一个个感人的小故事,告诉我们原来幸福无处不在,幸福可以很简单。

麻花儿陪孩子们套花环,玩完后,麻花儿说它累,但累得很幸福,因为当它看见孩子们把花环一个一个套到自己头上时,听着他们一声声的欢呼,它自己心里就有一种幸福感。这只不管什么时候都觉得幸福的鸭子,不仅让笑猫很惊讶,让我也对它十分惊讶。

在回岛的路上,看到晚霞,麻花儿又嗝嗝嗝地说 :“啊,我好幸福啊!我看见了今天最后一片晚霞是怎样一点一点消失的!”

麻花儿非常善良,懂得关爱周边的朋友,它用一个个平凡而感人的小事感染了马小跳他们,也教育了我,只要用心去感受大自然,感受生活,智慧地去对待生活,热心助人,那么,你就会随时产生一种美妙的感觉,感受到幸福。

【第4篇】

幸福来自于给予他人,也来自于感悟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在感悟和给予的同时,自己也感受到了幸福。这是我读了《幸福的鸭子》后的感悟。

这本书主要讲了在一个暑假,笑猫和马小跳、张达、唐飞、毛超一起来到了乡下张达外婆家。在飘向着茉莉花的小村庄,他们认识了一只叫麻花儿的年轻女鸭子。

麻花她每天都在欢乐的唱着歌,虽然她相貌不扬,但她却是人见人爱所有认识他的人或动物都觉的她是最漂亮、最可爱的鸭子。因为她总是把幸福和快乐带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和动物:

当她看着孩子把花环一个又一个的套在她的脖子上,听着他们一声声的欢呼时,她就会产生幸福感;一直很有绅士风度的猫陪她走在田间的小路上时,她也会产生幸福感;能够看见最后一片晚霞一点一点的消失在天边,这种景象也会让她忍不住说:“我好幸福哦……”

文中的麻花经常说:“我好幸福哦……”的时候我也会被麻花的幸福深深感动。为什么它可以对生活的任何一件小事产生幸福感?因为她热爱生活的一分一秒,也因为她有一颗容易感动的心。它是一只时时刻刻都充满幸福的鸭子,她心中充满了智慧。

认识了麻花,我也从中受到了他的感染,幸福也一点一点的涨进了我的心房。我第一次感受到:幸福,原来离我们这样近!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处处都有幸福,比如:在公交车上,你为一位老人让座,这时你应该感到幸福;天晚了,你还在写作业妈妈为你端来一百热牛奶,这时,你应该感到幸福;在学校,有一道题你弄不明白,你的同学帮你慢慢的分析,这时,你应该会感到幸福……

身边处处有幸福,而幸福,需要你去用心体会!只要你热爱生活,去发现、去感受,你就一定可以找到幸福。

【第5篇】

每一本书中都能告诉我们许多的知识,高尔基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说到这儿,我不得不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幸福的鸭子

看了这个书名,你肯定知道这本书讲述的是一只鸭子的故事 。她是一只很容易产生幸福感,而且乐于助人的女鸭子。 名字叫麻花儿,麻花儿能给大家带来快乐和幸福。麻花儿觉得笑猫是世界上最有想象力的猫。后来,麻花儿和笑猫相处的很融洽,她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鸭子 。

幸福的方法读书笔记


【篇一:幸福的方法读书笔记】

最近一直在看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人生导师泰勒本沙博士的积极心理学的着作《幸福的方法》一书。在本书中揭示了关于幸福的事实:每个人都希望活得更幸福,但往往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却忽视了幸福的本身的含义和你所追求的最终目的。《幸福的方法》认为:每个人都有机会拥有幸福和快乐,关键是如何认知和寻找适合自己的幸福方式。它让每个读者去反思自己的内心渴求,学习去接纳自己并归纳过去的成功经验,让你成为自己幸福的主宰者。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错误的认为,只要不断努力,不断超越自我,心灵就会得到成长,就会得到幸福。而泰勒博士告诉我,心灵的成长靠的减法而非是加法,幸福也并非是牺牲所有而换来的。幸福是如此的简单而单纯,要拥有长期的幸福感却是如此的真实与美丽。我曾固执的认为自己有足够的资本去追求我的未来,我的幸福,固执的认为我的心灵是如此的坚强,固执的认为自己已经找到了人生的目标,固执的认为只有在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才会幸福,我将事业看得如此的清晰,然而在我口中的事业却是如此的忙忙碌碌与纷繁复杂。

在繁华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忙碌于事业、家人、朋友的和谐共荣,却常常忽略自身的幸福,以牺牲自身幸福换来成功,往往是脆弱而不长久;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做真实的自己,自由悦纳了自己,才能悦纳别人;只有掌握了欣赏式探寻的方法,才能在工作生活中更加的从容。

在此,我不得不感谢泰勒博士。《幸福的方法》将像一盏明灯一样照亮在黑夜行走的人们,如同照亮我们的心灵一样,我相信,每个行走在路上的人都需要这样的光芒。

幸福究竟是什么?如何找寻幸福?其实幸福快乐的奥妙就在我们自己的手中,在于我们的视觉,我们的心态,我们的选择,换一种角度生活,以积极战胜消极,学会自我帮助,你会发现离幸福更近一步。

在追求幸福的途中,我们首先要认识到:生活本身的目的就是获取幸福;追求幸福让众生殊途同归。(这是安妮弗兰克的名言)要知道我们追求金钱,追求名誉这并不算真实价值,就像泰勒博士认为的那样,至高财富是幸福,是所有目标的终点站。

或许我们在探索幸福途中会遇到挫折,遇到风雨,遇到各种阻碍,这都不是我们放弃幸福的理由,我们必须时刻的谨记机遇是从困难中孕育出来的。就像书中提到的一样,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无可避免的痛苦,同时也会有很多内在与外在的,影响我们获得幸福的阻碍,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无论何种困难情况下,都允许自己诚恳地去体验那些负面情绪,并允许它们有自然的转变过程。

幸福是没有终点的,我们所要追求的是更加的幸福,这就是从幸福到更幸福的过程。我也始终相信我们会更加的幸福,没有人总是处于完美的状态或是无所求的。

做一个幸福的人,必须要设定一个明确的,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然后努力地去追求。我一直坚信信念是一个不错的圣诞老人,就像泰勒博士说的一样,信念是自我实现的语言。当我们下定决心的时候,我们已经完全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也许这个目标会成功,或是失败,我们都要把它当成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并且要明白任何一个获取成功,或说是追求幸福的人,他必须保持一颗积极的心态,要自我和谐目标。所谓和谐目标就是要主动的去选择目标,而不是被加附在我们身上的,是产生于内心深处的的愿望,而不是仅仅为了获取物质和名誉。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感到追随生命的喜悦时,不仅可以享受人生,也会更加成功。

从现在开始为自己设定一个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然后行动起来吧!去做那些我们人为有意义的事情,理性的想法是完全符合人性的自然的,用最纯真的心去体现最真实的生活。

【篇二:《幸福的方法》读书笔记】

该书简洁、实用,如书的推荐里说的: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开始感觉到一种喜悦,我挺喜欢此本书的感觉,感觉到作者胸怀的开阔、积极的生活态度等等。

作者说的话都是我想说却说不出来的话,作者做事是我想做还没能力做的事-是我潜意识里一直追求的理想生活、理想状态;作者是成功的,是幸福的,我是幸福的,还不算成功。

一、该书几个关键点的感想:

1、幸福的定义:快乐与意义的结合,其中的快乐代表当前利益,意义代表未来利益,重要的是他不推崇无苦无获。这跟我的理想生活是一样的,我即希望自己有成就,也不希望我要很辛苦的去获得成就我希望我能相对快乐的获得成就。我近30年的人生都是相对顺其自然发展的,我的记忆里我也从没有很强迫过自己做什么事情,而且我现在也还自我感觉良好!

2、书有很多简短实用的方法帮助我们更好的追求幸福,调整积极的心态,比如冥想的方法,完形练习等等,我自己做的完形练习,分享在我的博客里,大家也可以去看看。完形练习我觉得是与自己的内心对话;对自己的内心了解更多,才能更好的跟着内心走;才能找到持久的幸福;

3、书中描述的观点和方式都是非常理想化的东西,无疑作者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而他实实在在的实践着他的理想,过着幸福的生活。而我也有理想主义者的倾向,我现在在外人看来虽还不是一个成功的人,可我这个阶段或者是人生的很多阶段我是幸福的;

4、看着作者真真切切的生活以及理想的状态-滋养着我的心灵,伴随着喜悦,同时我也相信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幸福之路,我的幸福之路又更加的清晰了让灵魂具有理性的脉络。(理性的灵魂有以下特质:他观察自身、分析自身,把自身塑造成他所选择的样子,他享受自己的果实。摘自《沉思录》)

5、在幸福面前,我与他及任何人是平等的,我有跟他一样的幸福感-踏实、稳中求进!

二、经结构说感想

全书分三个大部份:幸福是什么?/如何实现幸福?/有关幸福的冥想

1、幸福是什么?

幸福的误区:

现在的奴隶(享乐主义)

及时行乐,逃避痛苦,注重眼前的快乐,不为任何可能发生的负面后果而担忧。其根本错误在于将努力与痛苦、快感和幸福同化了(努力是可以快乐的努的的,快感是短暂的、漂渺的,幸福却是恒久的、充实的。)

未来的奴隶(忙碌奔波型)

牺牲眼前的幸福,追求未来的目标。错误的认为一旦目标实现,就会开心快乐。但当目标达成后,开心几天,又忙碌的奔向另一个目标,如果没有目标了,就会很失落。只看终点,而无视过程。这种现象可称为幸福的假象,它们来自于压力与焦虑的消除,无法维持长久,好比一个人头痛好了之后,他会为头不能了而高兴。当痛楚消散,我们很快就会把健康当成一种理所当然的事,病愈的喜悦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过去的奴隶(虚无主义)

既不享受眼前的事物,对未来也没有任何期望。沉迷于过去,放弃现在和未来的人。他们被过去的阴影所缠绕。向命运投降,听天由命。

实在的幸福:

快乐与意义的结合,享受当下,并有理想有目标,快乐充实的前进。现在和未来平衡。

2、如何实现幸福?

快乐学习、开心工作、美满婚姻,三者缺一不可,是幸福生活所必须的。需在三者中平衡,别腊了哪一项哦!

3、有关幸福的冥想

让生活更幸福的简单的、实用的一些小办法。不用花太多的精力,但给生活增添不少的光彩。-点滴生活,幸福无所不在。

【篇三:《幸福的方法》读书笔记作文】

幸福的三个成分:意义、快乐和投入。意义代表未来利益,快乐代表当前利益。把幸福作为衡量一切的最高标准。要做一个幸福的人,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然后努力地去追求。

人类喜欢休闲多于工作,但人们在工作中的沉浸式体验比休闲活动中要多。

幸福的方法:活在当下,通过沉浸体验,乐在其中并实现成就。开心工作做自己喜欢并可以获得报酬的事情。从意义、快乐和个人优势三个方面的交集中,找准人生定位,寻找适合的工作,发挥我们的优势和热情。

对工作的认可比工作本身更重要,所以要塑造工作的使命感。美满婚姻在于无条件的爱与被爱,爱他本来的样子,爱他的核心价值(个性、生活原则)。

就算在双方彼此深爱的情况下,如果把牺牲和爱并列(爱得越深,牺牲越大),幸福也一样会受到影响。

培养真实亲密关系的方法:注意力必须是放在想被了解的心态上,而不是想被认可的心态上。通过了解和被了解来培养与伴侣的亲密关系。做一些对他或两人都有意义和快乐的事,通过对彼此的了解来加深两人的亲密关系。

写感恩信,做感恩拜访,来表达爱,加固爱。乐于助人是幸福人生的一大要素。为别人带来幸福就是帮助自己带来意义与快乐。爱自己和关爱他人,消除自爱和爱他的边界。幸福强心剂:一些日常的事情(和家人或朋友相聚、阅读等等),以及一些有新鲜感可能改变生活的事情(比如去学校当义工)。

然后把这些活动养成习惯,增强幸福感,找到改变生命的动力。回忆并分享介绍自己以前幸福的事情,通过欣赏式探寻由幸福的经验到更幸福的未来。简化忙碌的生活,享受幸福。

要实现幸福的生活,首先要接纳活在当下的理念,关注那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东西,那些普通的、平常的小事情,比如我们可以从与亲人相处、学习新知识以及工作任务中,获得意义与快乐。

【篇四:《幸福的方法》读书笔记】

通过领导的推荐,寒假有幸读了《幸福的方法》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泰勒本-沙哈尔,他是哈佛大学心理学硕士、哲学和组织行为学博士,近几年专事个人和组织机构的优势开发、自信心以及领导力的提升研究。其开设的积极心理学和领导心理学作为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率排名第一和第三的课程,他被称为最受欢迎的人生导师。他的课程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是哈弗大学排名第一的课程。所以这本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幸福是一个美好的字眼,许多人在追求它。然而,什么是幸福,人们理解各有不同。就拿我来说吧,小时候,我认为有爸爸妈妈的宠爱是幸福的。现在的我,认为自己嫁个好老公,无忧无虑的花钱买衣服是幸福。久而久之,一直生活在幸福之中,可我觉得自己一点都不幸福,总觉得自己没有人家过得幸福。其实每个人对幸福这含义都是不一样的。但对于幸福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我总感到有些迷惘。

作者认为:如果我们要追求幸福,认清它是最有价值的目标,我们需要为它建立良好的习惯。建立习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维持一个已经建立好的习惯就没有那么困难了。亚里斯多德说过:我们的习惯造就了我们,卓越不是一次行动,而是一种习惯。在一个有规划、有规律的生活中,妥善地安排时间,为更好地发展我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提供时间保证。把自主性和创造性与这种习惯性行为完美地结合起来,当然能更富创意、更好地发挥自主性,还会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什么工作不能做好?什么幸福不能获得呢?

泰勒本-沙哈尔生动地把人们的人生态度分为四类汉堡模型:

1、口味诱人,却是标准的垃圾食品。吃它等于去享受眼前快乐,埋下了未来的痛苦。这种及时享乐而出卖未来幸福的人生,即是享乐主义型。

2、口味很差,里面全是蔬菜和有机食物,可以确保日后的健康,会吃得很痛苦。牺牲眼前的幸福,追求未来的目标,称为忙碌奔波型。

3、既不好吃,也不健康,吃它不但现在无法享受美味,日后还会影响健康。既不享受眼前事物,对未来也没有任何期望,称为虚无主义者型。4、幸福型汉堡,享受当下所从事的事情,通过目前的行为可以获得更加满意的未来。

幸福到底是什么?有人说幸福就是我肚子饿了,刚好有人递给我一块面包,幸福就是那样的简单;有人说幸福就是和爱着的人长相厮守,不管生活是否富有,幸福就是一种心灵知足的快乐;也有人说,幸福是一种感觉,只要你觉得幸福了你就是幸福了,幸福也许是一种说不出的感觉。还有人说良好的心态才是幸福,好心态不仅仅能让我们愉快地,高效的工作,还能使我们的生活更幸福,更美满。看了这本书后,我觉得真正的幸福,需要我们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去为了一个有意义的目标而去快乐地努力与奋斗,能够体验种种经历和感受的人才会觉得幸福。

【篇五:《幸福的方法》读书笔记】

本月看了《幸福的方法》这本书之后,觉得这是一本让我们可以触摸到幸福的书。生活本身的目的就是获得幸福,幸福其实很简单,幸福最大的障碍是我们自己,所以总是感觉幸福是那么的遥远又那么临近,是那么短暂难遇又那么平凡和无缘相识,感觉自己天天在渴望着它,却无法理解它,甚至不知道幸福就在自己的身边,悄悄的来,悄悄的走。那么什么才算幸福?如何实现幸福?首先幸福是一门科学,结合书中的内容和我个人的理解总结一下几点:

1、幸福是什么。我们都会讨论幸福,都能感觉到幸福但却少一个完美的定义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它,书中说道:所有的人都可以分成四种,第一种是忙碌型,第二种是享乐型,第三种是虚无型,第四种是幸福型。忙碌型的人以现在的忙碌和辛苦换未来的快乐;享乐型是及时享乐,出卖未来幸福的;虚无型放弃未来和现在,没有希望;幸福型则既有现在的快乐,又有未来的幸福,这是最好的。忙碌奔波性的人错误地认为成功就是幸福,坚信一旦目标实现后就是幸福,因此他们不停地从一个目标奔向另一个目标;享乐主义型的人总是学找快乐而逃避痛苦,他们只是盲目地满足欲望,而从来不认真考虑后果。虚无主义者是那些已经放弃追求幸福的人,不在相信生活是具有意义的,总是沉迷于过去放弃现在和未来,老是被过去地阴影所缠绕。幸福型则既有现在的快乐,又有未来的幸福,这是最好的。我的感悟就是幸福不是拼命的爬到山顶,也不是在山中满无目的地游逛,幸福是向山顶攀登过程中的种种经历和感受。

2、如何实现幸福。幸福面前人人平等,就幸福和生活满意度而言,所有人都会体验不安、恐惧、快乐,在生活中都会碰到不开心的事。第一,我们要改变对工作的偏见,开心工作,把它当成做自己喜欢并可以获得报酬地事情,工作本身就是目标,在工作中能自我实现、充满激情,所以工作是一种恩典而不是打工。第二,铸就美满婚姻,无条件地爱与被爱,把牺牲和爱并列,爱的越深,牺牲越大,无怨无悔释放爱的能量,幸福也就收获越大。第三,用自己的光去找照亮别人。幸福其实很简单,就像暗室里的蜡烛,只需要一根就可以点亮整个屋子。第四,从容生活。虽然现在整个社会普遍时间压力很大,但无论再怎么好吃地美食,狼吞虎咽的情况下无法尝到其中的美味,品酒专家绝对不会一口把红酒喝完,要尝试其中的美味需要先闻一闻,然后慢慢品尝。

说了这么多关于幸福的观点,其实幸福的感觉就在当下,我们必须学会如何珍惜当前的事物,幸福的生活是积累而成的,无论是那些刻骨铭心的经历,还是那些点点滴滴的瞬间,与其让自己被过去或未来捆绑着,不如学会去珍惜当前的事物,想要实现幸福的生活,先要做的是去接纳活在当下的理念,也就是去关注那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东西,那些普通的、平常的小事,比如和亲人的相处,学习新知识、接受工作任务中得到的快乐,我们日常生活里这些快乐地事情越多,我们自然就会幸福。在生活中不要刻意的去强调或干涉一件事情的发展,万物凡是存在就是合理的,我们要学会从容地面对生活,关爱身边每一位与我们有缘的人,没有那么多的矛盾和怨恨,人生短短几十年时间,能把我们这些兄弟姐妹聚在一起工作,绝对是上天特意安排的缘分,仔细想一想,我们一年当中与自己的父母亲人在一起时间是多少和同事在一起地时间是多少,我们一日三餐都在一起吃饭,有一部分人在一个宿舍住,彼此相处的时间大于我们和家人生活的时光,所以一定要学会珍惜,学会珍惜身边每天同你工作每一位领导和同事,不要失去才知道珍惜,学会感恩、学会惜福,就会有喜悦心,就会明白四个字万事随缘!

【篇六:《幸福的方法》读书笔记】

《幸福的方法》一书一共分为四十八个章节探讨了关于幸福的问题。其主要从以下几个大标题来分述:

一:前言:幸福是一门科学

二:至中国读者

三:探讨幸福的疑问-识破幸福的假象

四:协调现在与未来

五:解析幸福幸福的人不必当总统或亿万富翁

六:至高财富幸福是衡量一切的最高标准

七:设定幸福目标倾听心灵深处的声音

书中作者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结合他自己的人生经历论述了何为幸福,如何追求幸福等内容。

细细的品读本书,无论在读的过程还是读完之后都让我感悟良多。幸福,人生在世,人人都在追求,都渴望拥有。关于幸福的定义,自然犹如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人心里或许都有各自的看法,书中作者的认为幸福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除了赞同作者的观点外,我想大部分人都会承认幸福是一种感觉,是心灵的一种愉悦,是一种惬意的感受与状态。即幸福主要是精神的范畴,影响的因素包罗万千,但有时却可能就因为一两个因素而让人感到幸福。物质的的多寡并不是幸福的决定因素,锦华衣服,钟鸣鼎食的人,未必就是很幸福;粗布衣履,粗茶谈饭的人,也未必就是很幸福。但是也不可否认物质对幸福的影响,至于其影响程度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了。幸福有时也很难凭借我们的主观意识能够判断出来,那些我们以为活得很开心的人,不一定就幸福;那些我们看上去觉得活得很忧愁的人,也不一定就不幸福。幸福没有贵贱,不分等级,不同阶层的人们都可以平等地沐浴着幸福的光华,成功人士和失败者,富有之人和乞讨的盲丐感觉幸福的权利都是平等的,那些我们认为活得很卑微的人,其实也会很幸福。幸福从来就不是奢侈品,也不是必须在我们个人及社会的问题都解决之后才能追求的东西。

现实中主要受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影响,许多人觉得幸福就是能够做自己喜欢的做的事;幸福就是不断的努力奋斗,实现自己的许多人生目标;很多坚信只有获得成功的那一刻才是最幸福的,只有在取得各种各样的荣誉和成就时才会得到幸福。书中将这类人称之为忙碌奔波者。继而作者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结合很多有过以上经历的人的心理感受得出结论:其实上述的人到最后并不是都能感到幸福,更多的是幸福的假象之中。他们错误地认为成功即是幸福,坚信一旦目标实现后的放松和解脱即是幸福,因此他们不停地从一个目标奔向另一个目标。相反,当他们获得成功,取得最终成就的那一刻反而感到失落,并没有感到预料之中的那种幸福。因此,作者建议我们应该学会在努力过程中追求和体验幸福,不要只看终点而忽略过程的幸福,要避免陷入忙碌奔波型的人生,一生苦苦地忙碌只相信成功会幸福,很多时候痛苦的消除不是幸福的来临,而且从来没有规定,成功一定要以牺牲快乐为代价,记住幸福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切记为了追求所谓的终点幸福而感受不到过程的幸福。这使我联想到最深刻的是我们学生学习,据我观察,很多同学深受社会舆论,家长,老师的影响,从小学一直到大学都苦苦地努力学习,苦苦地追求考试成绩排名和奖励,相信只有考得好成绩,得到奖励就会快乐,就会幸福,忽略了享受学习过程的快乐和幸福。其实我的经历告诉我学习是一件很幸福的事,特别是在校学习的过程,可以享受到同学之情,老师之情,恋人之爱,可以体会到知识给人带来的欣喜和充实,感受到校园和学生时代的相对纯洁,而成绩的好坏并不代表着人生的失败,毕竟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应试教育下的学习,每一个排名也只有一个位置,人生只要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有意义的事并能为之付出实践就好。也就是只要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去完成自己感兴趣的事,期间虽然也会有困难和挫折,但一样式心甘情愿地付出。

现实中也有一些人由于错误地将努力与痛苦,快感和幸福等同化了,总是寻找快乐而逃避痛苦,盲目地满足欲望,从不认真考虑后果。书中作者称之为享乐主义者,认为他们的生活完全没有挑战,不可能获得幸福。还有一些人作者称之为虚无主义者,他们放弃了追求幸福,不再相信生活是有意义的,沉迷于过去,被过去的阴影所缠绕。对于这两类极端主义者,在我身边所认识的人中还是比较少的,因此我也无法感受到太深入,在此也不作过多的评论。在作者看来幸福者可以平衡眼前和未来的幸福,同时告诫我们:如果企图永远幸福,可能只会导致失败与失望。并不是每一件事都可以同时为我们带来现在与未来的幸福。有些时候,我们确实需要牺牲一点快乐,去换取目标的实现,有些琐事是无法避免的。就像学习,攒钱,努力工作都不容易,但确实可以带来某种程度的长期成果。重点是,就算当我们必须牺牲一些眼前的快乐时,也不要忘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仍然不断地去发掘那些能为我们带来即时的和未来的幸福感的行动。

在谈及为何追求幸福时,作者认为是因为幸福是生命的一种基本需要,幸福在所有的目标中是至高无上的,其它所有目标的终点都只是去往幸福的起点。而我个人觉得追求幸福是人生意义所在,幸福能够带给我们许多美妙的东西,幸福的感觉更多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无法用言语表达清楚;幸福有时却很简单,简单到只因一件小事,一句简单的话语。我们追求幸福更多是因为追求一种生活的方式和态度,为了享受幸福所带给我们的美好感觉和满足感以及愉悦感,或实或虚,让我们体验到人活着的意义。

书中作者不仅论述了何为幸福,如何追求幸福,还提出了一些追求幸福的方法。比如,追求幸福从建立好的习惯开始,为此作者还在书中设计了表达感激的练习,首先让自己能够有积极的人生态度。第一个练习,就是从表达感激开始,经常想想那些让我们值得感激的事情,让我们感激的人。那些让我们幸福的事情和体验,以及这些事情带给我们什么启示,让我们去改变?去感受爱和被爱,给你爱和爱你的人写感恩的信等。更多的练习是,寻找自己真正最想做的事情,建立学习计划,让自己成长,简化自己的人生路线图,让自己去做想做而没有去做的事情。又如,作者在许多章节的后面设计了反思和练习的内容,建议读者按照其所提出的反思和练习的内容去做,就会越来越品尝到幸福的甘露。对于书中作者建议的获取幸福的方法,我颇有同感,其实只要我们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包括期间的所听所闻,都能够体会到作者的许多思想,况且作者在至中国读者中也说明积极心理学的核心元素很多都是来自于中国的哲学思想和世界观。因此,作为中国的大学生我们应该更加容易理解,感悟更加深刻的。我自信的认为自己从出生到现在活得都是比较幸福的,即使我的家境不富裕,比起许多同龄人也没有特别优越的成长条件和环境。读完《幸福的方法》后,我就在思考,思考我一直以来幸福的原因。最后我总结出是我之所以感到幸福是与许多因素有关的,包括家庭,人际,物质,学习,信仰,理想等等,但最主要是因为我基本上能够按自己的内心的意愿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并且注重享受过程,对于而结果无论成败与否,我都懂得知足,懂得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道理,因而能够常乐,能够时常体验到幸福的滋味。这个结论完全符合书中作者的观点,从而也使我更加坚定地去深入学习积极心理学的知识,在延续自己的幸福人生的同时为身边的人享受到幸福提供行之有效的建议,与他们分享的幸福人生。

有句话说得好:越单纯越幸福,越简单越幸福。很多时候,幸福真的并不是想象中那样遥不可及,不可触摸,复杂难懂。细细地留心生活,你会发现一个美美的懒觉,一顿温馨的晚餐,一个健康的身体,一颗良好的心态,一杯清香的早茶;母亲抚摸着怀中熟睡的婴儿,轻声地哼着儿歌;朋友之间一条问候或祝福的短信;推掉无谓的活动或工作,蜷在图书馆里读一本喜爱的书或者躺在床上彻底放松地聆听着喜爱的音乐,甚至日夜劳累为自己热衷的事业奋斗,勤奋地为自己理想的学业努力付出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幸福的源头。

幸福就在每个人的身边,所以不必去等待什么,我们随时都可以启程,去赴这份美好的邀约,给自己一份幸福感觉。

【篇七:《幸福的方法》读书笔记】

在这段时间,我用心地阅读了泰勒本-沙哈尔博士写的《幸福的方法》一书,觉得挺有收获的。

幸福是一种内心的体验,幸福的人一样要面对困难,克服生活中的种种障碍。我们做老师的不要以为一件事一两次办不成就是自己辛苦了,还要开动脑筋,发挥智慧,讲究方法,用在点子上,达到较好的效果。碰到教育教学上的难题,去充分预设事情的发生会有几种可能性,每一种该采用怎样的方法,考虑周到了,真的面临困难的时候才不致以手忙脚乱、惊慌失措,多一份淡定多一份愉悦,就是幸福。

正确面对困难,各种各样的困难都有,不要拒绝困难,不要拒绝学习,不要说自己不行,要认识自我、超越自我。每一项工作重在过程,体现在日常工作中问题就是课题,就是平时的困惑,所以要正确对待科研。我们要把正确的事做得更好朝着目标努力,出外学习或者开展了活动,要进行分享,我们就把它当作是一个学习锻炼的机会,想到这样做对自己的专业能力的提高和教育教学有意义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发挥自己的潜力,也就少了一份辛苦多了一份甘甜,就是幸福。

我们幼儿园班主任面对的事情也很复杂繁琐,也会重复罗嗦。日子一久,自然就会心生倦态。一年日子那么长,一辈子工作那么长,总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可能最终会心如止水,那样真的很可怕。要把枯燥的机械的活儿做出点新的花样来,想想哪些事是有意义的,哪些可以带来使命感,再重新去感受和体验,那样才会觉得工作和生活是有滋味的,那也是幸福。

有关幸福的书籍有很多,《幸福的方法》关键在于它告诉我们仅仅看书是不行的,深入的自我反思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幼儿园的老师,很多时候繁琐啰嗦的事一大堆,有时就会抱怨牢骚。这就需要我们给自己一个机会和提醒:教育无小事,事事能育人。大事小事,甚至是细枝末节的芝麻绿豆大外人以为无关紧要无足挂齿的事,我们都要记在心上,都要用心去做。特别是我们做班主任工作,面对的是活生生的、思想千差万别、行为各不统一的幼儿。对这个班适合的方法,不一定适合那个班;对这个幼儿适用的策略,不一定适用那个幼儿;今天采用的点子,明天不一定适合,因为幼儿天天在变,幼儿之间发生的事也是每天都不一样,可以说天天都是新鲜的,怎么能套用以前的或是别人的方法呢?靠的是自己去摸索、探索、总结、发展,就要靠学习。这也是这本书教给我们的,要学会反思。当我们把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事做好了,回过头来细细体味,觉得还是很有价值的。其实也告诉我们老师,面对日常小事,多点激情,就多一份快乐,就多一点幸福。

幸福是一种心境,一种感觉,一种体悟,是人们对生活、对人生所拥有态度的总结。它与富贵、权利、地位不一定成正比。幸福原本就是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抛开尘世的喧嚣与纷扰,找一片属于自己的空间,真真切切地享受一份惟有自己知晓的欢乐。幸福其实很简单,有时如果你刻意地找寻幸福,你会发现它在回避你,而当你尝试着努力把幸福送给别人时,你发现幸福就在你的身边。

【篇八:《幸福的方法》读书笔记】

哈佛大学的幸福公开课很有名,我之前在网易公开课看过几集,但最后还是因为各种原因放下了没有再看。后来看到有出书籍就果断买下了。

看公开课的时候是2014年年初,决定每星期一节课,但是只坚持了一个月,而且当时也不喜欢看这些枯燥的研究。但是时隔两年,看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现在还只有看到50%,没想到反而速度看的很快,不会枯燥也不会乏味。可能是这两年我的变化吧。我这两年改变了很多,书里的一些方法我都有在实践。比如养成各种习惯,冥想,学会制定目标等等。

这本书开始的时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幸福?

作者在自己完成一件很重要的目标后却发现没有想象中的那种快乐,幸福的具体定义是什么呢?做什么事会让自己快乐呢?

这些都是要自己去反思的问题。

随后作者提出了一些练习,去养成一个你期待已久的习惯,学会记录每天值得感恩的事。我很庆幸这两年我养成了健身、阅读、学习、记账的习惯,今年也开始记录每天值得感恩的事。我发现自己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变得越来越好,每天都有自己想做的事,看到身材的变化,变得自信。一天也不会无所事事,越来越珍惜时间的宝贵。

所以看前面部分的时候,没有带给我多大的冲击,因为我已经在实行。

第二部分主要讲述了四种类型的人生模式:

忙碌奔波型:一直不停的工作,只有努力的工作才能获得成功,认为成功就是幸福,但是他们并不快乐。

享乐主义型:只要当下快乐,满足自己所有的欲望。不停的满足自己的需要,却怎么也填补不了内心的空洞。

虚无主义者:既不奔波也不享乐,对生活有种绝望,自然也幸福不起来。

感悟幸福型:明白自己为了未来而努力但也享受努力的过程,也愿意牺牲当下的一点点享乐,为了未来而努力。

每个人都有这四种情形,并不是只有一种,而是人在不同的状态下会有不同的态度。

比如我吧,以前属于忙碌奔波型的,有时又是享乐主义者,偶尔也会有虚无感,现在更多的是幸福感悟型。经历了四种之后,会发现感悟幸福型才会让自己更幸福。

幸福的定义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真正快乐的人,能够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点点滴滴。这种解释绝不仅限于生命里的某些时刻,而是人生的全过程。即使有时经历痛苦,人在总体上仍然可以是幸福的。

我们可以把这个解释与感悟幸福型相连:快乐代表现在的美好时光,属于当下的利益;意义则来自于目标,一种未来的利益

刚开始我说我对这本书里的一些内容已经在实行,但是每篇过后他都会有一些问题和练习,但我发现我其实没有真正的去回答过,后面的反思会越来越深,我可能只是想一下但不会深思,这也让我发现了一个自己的问题,有时看书,我只是看一遍,并没有完全的去实践,我只是选择了比较简单的问题回答。比如以前看书也只是偶尔写一下笔记,记一下书摘,但我回看的几率大吗?关于阅读,很多时候你真的只是看一下,如果我按照书里的方法去实践了,我才算真正地理解了。

这也算我在写读书笔记时自己深刻明白的一件事,我一直都在想我该怎么写读书笔记,正当我在想的时候,说明我看书只是看书,就算一闪而过的念头,我也就忽略了,看完是我的目标。

现在意识到了,我打算好好反思书里提出的一些问题,用具体的回答来给自己答案。

昨天看完这本书了,书的后半部分主要讲述了幸福的方法。

幸福并不是只有成功才能拥有的,而是在生活中,你去发现一些点滴的美好。我们用以下三个关键问题来问自己:什么能带给我意义?什么能带给我快乐?我的优势是什么?要注意顺序。然后看一下答案,找出这其中的交集,这样的工作就是最能使你感到幸福的工作。或许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热爱一生的职业,不过我们可以培养我们的使命感,让工作变得有意义。

我们用另一种视角去观察生活,可以通过练习每天写五件令你开心的事,即使没有,但尽量写一些,过段时间你会发现原来你平时忽略了很多可以令你开心的事,享受当下,拥抱当下。

书里还讲到了经营亲密关系。与我们关心的人和关心我们的人一起分享人生经历、想法以及感受,可以增加生活的意义并安抚我们的痛苦,让我们感到这个世界充满了乐趣。是的,我们喜欢一个人不会无条件的爱一个人,一定是他的核心价值和你相同或许你喜欢这样的他,不会因为外在的原因而喜欢他。

两个人在一起应该是更幸福,而不是为了另一半牺牲了自己的核心价值,爱情里有挑战的日子是在柴米油盐开始之后。在两性关系里面,值得费心努力的工作就是用心经营亲密关系。

我们通过了解和被了解来经营与伴侣的亲密关系。通过对彼此的了解来加深两人的亲密关系,即做一些对他/她或对两人都有意义并且快乐的事。这样的爱的旅程会让我们坚定信心,并且创造出充满爱的幸福空间。

幸福是生活让你充满了快乐和意义,如果帮助别人能让你快乐,你就去做自己让自己快乐的事,我们可以回想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经历,什么时候让你特别幸福?帮助自己既帮助他人。

我们要学会提问,问自己怎样才能获得幸福?

以前我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把追求幸福当成终极目标,因为我不知道什么能令我幸福?但是这两年,我试着改变自己,我坚持健身,看到身材变好的那一刻很开心,很自信,我坚持阅读,我坚持记录,我坚持学习,我坚持冥想等等,我有些已经在按书里的方法在实践,但我也明白我还是不能很确切地回答书里的每一条反思。但我却明白,如果我放弃了改变,丢弃了自己的习惯,我会不喜欢那样的自己,讨厌那样的自己,所以我明白,我正在朝自己喜欢的方向在努力。

我还会继续按照书里的一些方法去实践,培养好的习惯,写感恩信,已经在行动中,去悉心品味生活,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向自己提问,好好反思书里的问题,找到自己的答案,简化自己的生活,和时间做朋友。

童年哲学读书笔记范本汇集(10篇)


书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阅读一本好书能够让我们受益匪浅,在我们上学时,语文老师也会要求我们多读一读书籍作品。我们在读作者写的作品时,不能马观花地读,需要仔细地领会,作品中那些触发思考和情绪的地方,让人不得不一吐为快!该如何才能将一篇作品读后感写好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童年哲学读书笔记范本汇集(10篇)”,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童年哲学读书笔记(篇1)

近期我陪同儿子一起读了《童年》这本书,其实这本书是我早想读的,因为它是前苏联着名作家高尔基的三本自传体的第一部。通过读这本书,使我们对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俄国社会有所了解,也更加了解了伟大的作家高尔基的童年人生。

外祖母是对阿廖沙影响最大,最深的人。从外祖母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她的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是外祖母的爱给了阿廖沙的坚强的力量,让年幼的他能够在当时冷冰冰的世界里感受到人情的温暖。

在这部作品中我们看到了高尔基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俄国几个世纪以来形成的小市民的生活方式及精神特征。作者以一种沉重的心情反思并剖析了俄罗期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积淀:愚昧落后、自私野蛮、目光短浅、因循守旧、人性泯灭等到,这是要深蒂固的小市民习气。他深切的认识到,必须把民众从浑浑噩噩的沉睡状态中唤醒,提露俄国生活中这些像铅一样沉重的丑事.这就是作者创和的最要根本的目的。

也许读一次并不能真正的看明白作者更为深刻的用意,但是从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写这本书的旨在唤起我们一种难以磨灭的希望,希望光明的、人道的生活终将复苏。作品中景物描写绘声绘色、人物性格刻画栩栩如生。

我和儿子一起读虽然各自的理解不是完全相同,那是因为我们的生活阅历的差别,但总的作品的大意还是能够看得到了。

一个伟大的作家的作品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自己积极健康的思想境界,来源于平时点点滴滴的生活积累。

童年哲学读书笔记(篇2)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叫阿廖沙的小男孩童年故事。他有一个悲惨的童年,他的妈妈叫瓦萨娅,因阿廖沙的爸爸刚刚去世,于是阿廖沙一家搬到姥爷家住了。

姥爷是个集自私,吝啬和暴虐于一体的角色,他经常欧打姥姥,还欧打为一点小事而犯错误的人。姥爷开了个染布坊,里面有许多漂亮的颜色。有一次阿廖沙觉得这些颜色很神奇,就想试着自己染一块布,看看有什么感受。于是他想起了洁白的桌布,就把桌布染成宝石蓝的颜色,结果被姥爷大骂一顿,还被姥爷的鞭子打得晕倒了,还生了一场大病。

这个孩子的童年很悲惨,对比一下,我们的童年确是幸福并且快乐的。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珍惜现在,珍惜我们美好的童年。

童年哲学读书笔记(篇3)

这本书写的是高尔基的童年生活,他的童年生活很凄惨。

高尔基在很小时,他的父亲就去逝了。如果我在很小时,父亲就去逝的话,我肯定不如高尔基那样坚强。再加一个坏脾气的外公,真是难以忍受,他还是那样一样爱着他的亲人,没有埋怨别人对他的不好。后来,他妈妈离家出走了,他就只能和外公外婆一起生活,但他过得一点也不幸福,因为只有外婆疼他,他在外婆家里,发生了很多难以想象的残酷的事。后来他的妈妈回来了,他妈妈教他很多诗歌,他后来慢慢地很恨诗歌。他妈妈回来后的几天,脾气慢慢变坏了,高尔基发现了,他妈妈的眼睛变大了,头发变枯黄了,外婆很疼妈妈,外婆有一次头很疼,就叫高尔基来看她头上有什么东西,后来高尔基在外婆头上发现了两颗已经折弯的针。他为了不让妈妈知道,外婆让他不要给他妈妈说。另外,也告诉他,不要再惹妈妈生气,后来他妈妈又离家出走了

高尔基的童年真凄惨,我很佩服高尔能包容别人。

童年哲学读书笔记(篇4)

人的知觉对个人来说是私人性的,我所看到的,别人看不到,别人看到的,我看不到。比如说眼前有一只猫,两个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他们看到的猫肯定是不一样的。虽然是他们都知道那是同一只猫。

我们所知觉到的世界并不是世界的本身,而是经过我们主观心灵加工过的知觉。柏拉图在理想国里提到过一个比喻:设想在一个地穴中有一批囚徒;他们自小呆在那里,被锁链束缚,不能转头,只能看面前洞壁上的影子。在他们后上方有一堆火,有一条横贯洞穴的小道;沿小道筑有一堵矮墙,如同木偶戏的屏风。人们扛着各种器具走过墙后的小道,而火光则把透出墙的器具投影到囚徒面前的洞壁上。囚徒自然地认为影子是惟一真实的事物。如果他们中的一个碰巧获释,转过头来看到了火光与物体,他最初会感到困惑;他的眼睛会感到痛苦;他甚至会认为影子比它们的原物更真实。如果有人进一步拉他走出洞穴,到阳光下的世界,他会更加眩目,甚至会发火;起初他只能看事物在水中的倒影,然后才能看阳光中的事物,最后甚至能看太阳自身。到那时他才处于真正的解放状态,会开始怜悯他的囚徒同伴、他的原来的信仰和生活。如果他返回去拯救他的囚徒同伴,他得有一段时间去适应洞中的黑暗,并且会发现很难说服他们跟他走出洞穴。我们头脑中对于客观事物的知觉,就好像墙壁上的倒影,只是客观事物的一种反应。我们应当将二者区分开来。

童年哲学读书笔记(篇5)

一个东西或者物体,它的本质是什么呢?相对论取消了独一的宇宙时间和永恒的空间,并代之以一个空间时间不可分的观点。物理学中已知了一个地点和一个时刻,就可以定义一个事件。一连串的事件构成了永久存在的物体。比如说,今天下午3:25,你家的客厅里有一张桌子。这是一个事件,在这个事件的时间-空间临域内,每一个时刻在同样的地点都有一个桌子,这一连串的事件构成了桌子。如果在邻域内各不同时刻,桌子出现在了不同的地方,那么可以说桌子移动了。相对论之前的物理学认为,桌子是由数量庞大的分子和原子组成。和分子和原子是永恒存在的。但实际上,一个原子,它在每一个时刻出现在哪里是不固定的',而如果考察大量的时刻,即一段时间,一个原子出现在哪里,那么他出现的地点在概率上更有可能是一个地方,这样“看起来”原子是一个客观实在,而实际上原子也是一连串事件的组合。

而我们对于力的观点也可以更新。力是对于世界的一种解释方式,起源于人们希望把两件事情关联起来,形成因果关系。就像古印度人认为,世界没有坍塌是因为他被一头大象支撑着,大象没有跌倒是因为它被一只乌龟支撑着。这两者都是解释世界的方式,前者比后者更有解释力,但是都不准确。牛顿力学认为星体在空中旋转,是受到了万有引力的作用。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把这种观念消除了,在这个理论中,绕日运行的行星,以邻域允许的最近的直线运动。因为在邻域里,时空被太阳的引力扭曲,因此看起来是一个椭圆形。(但桥梁工程师可能不这么认为。他们通过对力的分析也能达到他们要的结果,即设计一个坚固的桥。但实际上并不矛盾。)

还有一个偏见应该被注意到。早晨你在家看到的桌子,和你出门又回来之后看见的桌子,我们认为是同一张桌子,因为它们看起来一模一样。这是你头脑中的偏见告诉你的而并不是经验告诉你的。这可能出错,他们有可能并不是同一张桌子,可能被人调了包。实际上物理学认为,在一个时刻在某处出现的原子,和在下一个时刻在另一个地点观测到的原子并不一定是同一个原子。因此肯定和否定持续存在的实体在合理的科学中是没有地位的。

童年哲学读书笔记(篇6)

一般而论,我们在实物中感到兴趣而要求艺术家摘录和表现的,无非是实物内部外部的逻辑,换句话说,是事物的结构,组织与配合。艺术家改变各个部分的关系,一定是像同一方向改变,而且是有意改变的,目的在于使对象的某一个“主要特征”,也就是艺术家对那个对象所抱的主要观念,显得特别清楚。这特征便是哲学家所说的事物的“本质”,所以他们说艺术的目的是表现事物的本质。

艺术家必须是生性孤独、好沉思、爱正义的人,是个慷慨豪放、容易激动的人,流落在萎靡与腐化的群众之间,周围尽是欺诈与压迫,专制与不义,自由与乡土都受到摧残,连自己的生命也受到威胁,觉得活着不过是苟延残喘,既不甘屈服,只有整个儿逃避在艺术中间。

文明过度的特点是观念越来越强,形象越来越弱。日常的精神活动从此变为纯粹的推理。所谓精神状态是指一个人的观念的种类、数量、性质。但人身上还有比观念更重要的东西,就是他的结构,也就是他的性格,换句话说是他天生的本能,基本的嗜好,感觉的幅度,精力的强弱,总之是他内部动力的大小和方向。

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一章,丹纳谈到了很多当时意大利仇杀、下毒、暗杀的资料,这对了解《罗密欧与朱丽叶》故事的背景很有帮助。(十五世纪的意大利)理论家中最深刻的一个是马基雅维里,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还是正派的爱国的人,有很高的天才,写了一部书叫做《论霸主》,说明奸诈和凶恶是正当的,至少是许可的。说得更正确些,他既没有许可,也没有辩护,他无所谓义愤,把良心问题搁在一边:他只用学者和洞达人情世故的专家身份来分析,解释;他提供材料,加上按语;古代生活的所有这些特点,都出于一个原因:就是非常平衡而简单的心灵。没有一组才能与倾向是损害了另一些才能与倾向而发展的,心灵没有居于主要地位,不曾因为发挥了任何特殊的作用而变质。少受过度文明的奴役,因此他更接近于本色的人。

所有这些对立地情形,归结起来只是一种全新地不假思索地文化和一种煞费经营而混乱的文化的对立。希腊人方法少,工具少,制造工业的器械少,社会的机构少,学来的字眼少,输入的观念少。遗产和行李比较单薄,更易掌握;发育是一条直线的,一个系统的,精神上没有骚乱,没有不调和的成份,因此机能的活动更自由,人生观更健全,心灵与理智受到的

折磨、疲劳,改头换面的变化,都比较少:这是他们生活的主要特点,也就反映在他们的艺术中间。

童年哲学读书笔记(篇7)

看到《艺术哲学》这个名字的第一反应:这一定是本偏理论化的哲学书,读过以后,感觉它更像是一本介绍意大利,尼德兰,希腊历史,种族,风俗习惯与艺术的书,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枯燥乏味,反而更加吸引了我去了解这些城市的过去,去感受它们的文化,去品味它们的艺术生活。

《艺术哲学》是法国的伊波利特。丹纳所著,我看的是张伟所译的,据译者介绍,丹纳是深具传奇性的天才人物,就连他也被丹纳广博的学识、独特的思路、缜密的.分析以及精辟的见解所折服,我就更不用说了。这本书一共有三篇,分别是意大利的艺术哲学、尼德兰的艺术哲学和希腊的艺术哲学。大致都是围绕时代,种族和风俗来写,各有各的特点。作者开篇就提出这样一条规律“艺术作品必然与条件完全符合,任何时期的艺术品都是按照这一规律产生的”,然后用意大利的绘画史来证明和应用这条规律。作品与环境必然完全相等,不论什么时代,艺术品都是按照这条规律产生的,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这条规律同样适用。艺术确实源于生活,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甚至是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必须投身于它们当时所处的生活环境。就拿意大利和尼德兰来说,因为自然环境的不同,意大利的目光转向了健康、有力、活泼的人体,所以意大利绘画多表现理想的美丽的人体;而尼德兰多表现现实的甚至是丑陋的人体。

在意大利,色调是固定的,在佛兰德斯,景物的色调总是随着日光和周围水汽的变化而变。说到这,我又想到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环境下,使得文化具有了差异性,也正因为不同的环境,才有了多姿多彩的文化和艺术。“艺术作品必然与条件完全符合”,在丹纳的条件里,‘种族’是一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因为种族的不同,日耳曼族与拉丁族不仅在艺术上的本性对立在风格与趣味上也形成了类似的对比。“后者与前者相比,虽没有那种塑像般的美妙形体,情趣粗俗一些,性情比较迟钝,但精神的安稳,气质的冷静,使他们能更坚实地把握住理智”。《艺术哲学》从意大利,尼德兰,希腊的地理位置,人种,风俗习惯,历史,政治等因素谈起,到其艺术形式的产生于发展,向我们论证了开篇所提出的规律——不同的环境决定不同的艺术风格,也说明艺术来自生活,是生活给了它发展的空间。所以,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艺术家,不单单要有强烈的自发的,独特的情感,更需要的是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对风土民情的细微差别有着高度敏感的心。

在欧洲的诸多文明古国中,意大利算是一个十分特殊的存在,在加上本人对这个城市的偏爱,我更喜欢谈谈我眼中的意大利。关于意大利画派的特征,其中有一点令我印象深刻:意大利画派轻视和忽视风景,却把人物作为主题。书中也提到过“艺术从质朴走向完满所前进的一大步,便是创造了完美的形体,这是理想的慧眼而非寻常肉眼所能发现的形体”。之所以特别提到这点,是因为想到了顾凯之提到过“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人物画也是中国画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物画占据着重要地位,至于山水画,直到隋唐才独立出来。两者相比,有共性,也有异性,相同的是都重视人物,不同的是对人物的偏重点却大有不同,前者表达理想的人体,后者以形写神,更注重人物的传神。关于他们之间的不同又恰巧说明了之前所提到的规律“艺术作品必然与条件完全符合”。

可想而知,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中国怎会与接受了文艺复习洗礼的意大利创造出同等风格的艺术作品呢?对于轻视风景,重人物的思想我也是能接受的,谁让事物的发展是一个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呢?书里也解释了意大利艺术表现人体的原因,我认为那些例子太过于黑暗,免不了背叛,仇恨和杀害,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来说,尽管未曾身临其境,却仍不想多提。现在的时代背景也有着与之相对应的产物,要想同样的艺术在世界的舞台上再度出现,除非岁月的车轮退回到有那样一种环境的年代。

此书着实令我受益颇深,只可惜我才疏学浅,无法用自己的拙笔体现丹纳艺术的灵魂深处,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定刻苦钻研,交上更令人满意的答案。

童年哲学读书笔记(篇8)

该书是由法国历史学家H丹纳所著,作者用清晰﹑详实的笔墨,讲述贴近我们生活的艺术。书中作者主要讲了意大利﹑尼德兰﹑希腊的艺术哲学。

意大利﹑尼德兰﹑希腊的艺术是世界艺术文明的典范,这三个国家的艺术造诣特点是世界艺术史艺术的缩影。讲到意大利的艺术哲学,作者从画派的特征,艺术产生的各种条件,促进艺术表现人体的原因以及意大利人的生活和趣味介绍。透过作者的文字分析,我们能理解意大利表现的一种文化是源于文艺复兴时期,依照古代的风格,同时根据现实的环境,赋予其新的意义。意大利人在声乐雕刻建筑绘画中融入自己民族的东西,用一定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意图。文中提到意大利艺术表现形式有一个突出特点—表现人体。意大利缺乏长久的太平和公正的司法制度,人们几乎是处在不安定的状态中,因此表现人体,一定程度上是追求人性自由的诉求。

作者谈论尼德兰的艺术则从尼德兰艺术出现的综合原因以及尼德兰艺术的历史分段两个方面进行描写。从早期艺术到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再到伦勃朗的出现,尼德兰的艺术在不断的发展成熟完善,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艺术哲学》中对希腊的艺术哲学进行分析,则从种族﹑时代﹑风俗三个方面进行。希腊人得行为方式,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以及人们对于精神世界的无限向往与追求,成就了一个世界文明的发源地—希腊。谈到希腊的艺术成就,不得不讲它的体育成就。作为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源地,希腊为奥林匹克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整本书没有多少难懂的语言,全文作者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把艺术哲学呈现在读者面前,使我们这些门外汉能够初步地了解什么是艺术哲学。

童年哲学读书笔记(篇9)

这是一本很接地气的哲学读物,书中内容主要聚焦在斯多葛哲学的实践方面,通过运用各种心理技巧,比如消极想象、控制三分法、过去现在的宿命论等,让我们能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并反思自己,更好的找到焦虑的根源,避免各种消极情感,真正体验生命的安宁。

作者威廉·B.欧文用比较通俗的语言介绍了斯多葛主义的起源发展、主要代表人物和他们的主张,斯多葛派对待生活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及作者本人践行的体会和故事,属于比较“好读”的哲学书籍。

作者认为哲学应该指导人们过上一种幸福、充实的生活,而不是作为一门高深的学问使人望而生畏。

作者在书中强调践行斯多葛主义目的是为了自身的幸福和安宁,让我们在健康情绪的引导下在生活中不会显得焦虑、痛苦、愤怒、贪婪和我们活着的社会义务(热爱我们的同类并积极予以协助)。

书中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诠释了斯多葛主义实际应用,比如采用消极想象法,把那些有可能发生的不利事情通过消极想象而达到对现存状态的满足,享受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把精力和时间放在那些能够控制的事情;对于可控制部分的事情要合理内化策略;没有必要在无法控制的事情上浪费时间,那样只会徒增烦恼、焦虑、痛苦。

所谓人生哲学,就是告诉你生命中什么事情是值得拥有的,什么事情是不值得拥有的,以及如何去获得那些值得拥有的。采纳一种人生哲学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可以指引并修正你的行为,为你提供选择的标准,让生活简单化。如果缺乏人生哲学,我们就会有错误生活的危险——浪费生命去实现那些不值得追求的目标,或者以愚蠢的方式去追求那些值得实现的目标但是却无法实现它。

活着的最好状态,不是快乐,而是心灵的平静。没有内在的平静,就没有外在的安宁。按照斯多葛主义的建议,我们可以确定哪些事情是我们无法控制的,然后利用理性能力来消除自身对于这些事情的担忧,增加获得安宁的机会。

关于如何获得安宁,作者提出了几个建议:

1.要有自我意识,观察日常生活,定期反思自己在处理日常事务中的方式;

2.运用理性来克服消极情感(焦虑、愤怒、悲伤……)和控制欲望(名声、权力、财富……);

3.在不刻意追求的前提下,获得了名声、权力和财富,可以享受它们(这一点与犬儒主义的“禁欲”不同),但要随时做好失去的准备;

4.人是社会动物,必须与其他人保持联系,但要避免受到价值观腐坏的人的影响,并且要运用斯多葛学派的技巧来避免让其他人破坏自己的安宁(比如应对侮辱,采用幽默或不回应的方式,应多愤怒,采用幽默或退后一步思考等方式);

5.不幸福的根源在于贪得无厌和杞人忧天;

6.应对贪得无厌,运用消极想象的方式,想象自己失去已经拥有的东西,刻意给自己制造小的苦难从而对苦难产生免疫等;

7.应对杞人忧天,即焦虑超出自己控制的事物,则应该学会将事物分类:完全可控、完全不可控、部分可控;

8.对于部分可控的事物,采用目标内在化的策略(比如,把赢得一场比赛的目标改成享受一场比赛)

9.对于外部世界持有宿命论的观点,即过去和正在发生的事情都无法改变,因而不需要焦虑。

只要愿意,任何人都可以用容易掌握的方法和技巧,穿越喧嚣浮躁的世界,到达幸福与安宁。

哲学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探索,发现自己,更清醒理智地去面对世界。

本书虽是哲学读物,却没有学究气息,没有高言大志,没有玄思幻想,有的是简洁、明晰、流畅。因为建基于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之上。先贤们所提出的疗治之法,简单明了,直要害,代价微而功效巨,如消极想象、控制的两分法、宿命论等技巧,虽称为技巧,其实植根于深厚的人类心理,一见之下,便豁然朗、永难忘怀。读本书的最大收获,就是教会读者如何成为自己生命的观察者。在生命的历程中观察并反思自己,就能更好地找到焦虑的源头,避免种种痛苦,真正找回生命的快乐。

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具有实际指导价值的书。从历史,方法技巧,理论,自身实践过程等等方面阐述了一种生活的哲学。

童年哲学读书笔记(篇10)

丹纳认为理解艺术品本质的方法应首先基于认定一件艺术品不是孤立的,应该有联系地去理解,寻找出它所从属的,从而,从总体上去理解。

而想要更好地理解一件艺术品,还要联系起艺术家本身。例如说艺术家的生活环境,时代背景,甚至是信仰或身边的朋友的`氛围。在同一个时代的大背景底下创作的艺术家们所创造的艺术品都有其时代所突出的普遍性。

一件艺术品所从属的第一个总体是作家的全部作品。一我的理解是每个艺术家他们自己的独特的风格,而这风格会见之于他所有的作品,我想这当然也会见之于其中一件艺术品之中。

然而,丹纳认为一件艺术品所从属的第二个总体是艺术家他所隶属的同时同地的艺术宗派或艺术家家族。到第三个步骤时,一件艺术品还从属该艺术家庭本身还包括在一个更广大的总体之内,那个在它周围而趣味和它一致的社会。

丹纳认为一切艺术都要有一个总体,其中的各个部分都是由艺术家为了表现特征而改变过的;但这个总体并非在一切艺术中都需要与事物相符,只要有这个总体就行。所以,倘若有各部分互相联系而并不模仿实物的总体就证明有不以模仿为出发点的艺术,艺术品的定义分成两部分,模仿结构的关系与精神的关系。第二类一数学关系做各种配合。

《月亮国的智慧》读书笔记_哲学读书笔记800字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双手握无限,刹那是永恒。在大千世界中,我们不过是芸芸众生中很微小的那么一份子,微弱的像是一粒沙,也许我们引不起旁人的注意、改变不了这个世界,然而这个世界正是由我们这些平凡的沙所组成的,佛家坚持众生平等,就是让我们爱人的同时也要自爱,即使是作一粒沙,也要认真的作好这粒微沙。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的重要思想,简单的说色是指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现象,而这些现象是人们虚妄产生的幻觉。人生一世,匆匆而过,对于看得透的人,握紧拳头,里面什么都没有,张开双手,你就拥有了整个世界;对于看不透的人,追名逐利,劳累自己又风尘了他人。舍得,有舍才有得,不能放下的人永远不能得到。

歌德曾经说过:十全十美是上天的尺度,而要达到十全十美的这种愿望,则是人类的尺度。十全十美不过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可望而不及,这种状态大概只存在于天上而不在人间,但是作为平凡的我们,不能因为达不到而不去追求,十全十美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的过程,在于那一种完美的心境。

中印哲学思想中都有宽容、温和的内容,我想这种宽容、平和绝不是不关心世事、一种人心冷漠。佛家平等看待众生,教我们以同样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人、事、物,我们的宽容不是一味的承受、忍让,只是看破纷扰后的平静,急人之所急,忧人之所忧,是一种博爱,是一种放下了自我的爱。

虽然我们生而为沙,生而渺小,但是绝不意味着我们的存在是没有价值、是无所谓的,我们是构成世间堡塔的一份子。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出身,但是我们也要怀有一颗向善、追求完美的心,这样我们在这个大世界中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同时就会在自己小天地里构筑起了不起的丰碑。所以,认真的作好一颗沙同样是一件完美的工作,同样是了不起的。

幸福的哲学读后感


幸福的哲学读后感,你幸福吗?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幸福的哲学读后感,欢迎阅读!

幸福的哲学读后感【1】

还记得2012年中央电视台曾做过一项你幸福吗的调查问卷,在当时曾一度被热议,甚或非议。

上学时对于哲学这门科目是很回避的,总觉得懂哲学的人都是高深莫测的,像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尼采等神一级的人物。

《幸福的哲学》作者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散文家、哲学家、作家,是中国研究哲学家尼采的著名学者之一。

《幸福的哲学》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辑谈幸福;第二辑谈人生;第三辑谈人文精神;第四辑谈阅读和写作;第五辑谈教育和文化。

周国平认为哲学就是谈心,一种和自己谈心的活动方式,哲学实际上就是从具体的日子、具体的事情跳出来,想一想人生中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哲学就是帮助人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一个人有了正确的价值观,就会有好的心态,哲学让人对人生有个准确的定位,实际上哲学就是教人如何从价值观的角度去谈幸福的问题。

有人会说,幸福这个东西,很难说,好像是很主观的感觉,很难有统一的标准。确实是这样,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但是,你若深入地问一下,为什么会不一样?还是有标准的。一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从大的方面来说,其实是体现了价值观的,就是你究竟看重什么。

亚里士多德说:幸福是人的一切行为的终极目的,正是为了它,人们才做所有其他是事情。他的意思是说,人人都想要幸福,每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最后的目的都是要生活得幸福。有的人想发财,想做官,但发财和做官本身不是目的,他想通过发财和做官过上他心目中的幸福生活,有的人不想发财和做官,但并不是不想要幸福,他认为发财和做官不能使他幸福。能使他幸福的是别的事。人人都想要幸福,但人们对幸福的理解是很不相同的。

在西方哲学史上,对于什么是幸福,主要有两种看法、两个派别。一派叫做快乐主义,其创始人是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近代以来,英国的一些哲学家,如亚当斯密、约翰穆勒、休谟对此也有所阐发。这一派认为,幸福就是快乐。但什么是快乐?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身体健康、灵魂安宁,就是快乐,就是幸福。他们还特别强调一点,人要从长远来看快乐的问题,要理智地去寻求快乐。你不能为了追求一时的、眼前的快乐,而给自己埋下一个痛苦的祸根,结果得到的可能是更大的痛苦。

另一派叫做完善主义。完善主义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或者说道德上的完善。他们认为,人身上最高贵的部分,是人的灵魂,是人的精神。你要把这部分满足了,那才是真正的幸福。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康德、黑格尔等,包括马克思,他们强调的是人的精神满足。

在中国的哲学里,道家比较接近快乐主义,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是保护好生命的本真状态。庄子在这同时还强调精神的自由,崇尚与造物者游、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境界。儒家接近完善主义,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是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安贫乐道就是幸福。

著名作家毕淑敏在《幸福的尺度》这篇文章谈到:你今天幸福,但你并不能保天幸福。面对幸福你不可以贪婪,因为幸福本身就是有节制的。你不可以炫耀,因为幸福本身是朴素和宁静的。不能忘了自我的幸福是许许多多人和机缘襄助的善果。幸福不是蜂蜜、糖和所有甘甜物质的混合体。它的尺寸始终在我们的内心的神圣之处。那就是对自己生命状态的全然把握,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而这个方式又是给自己带来快乐,并对所有人有所裨益。

幸福的哲学读后感【2】

暑假伊始,在网上看到李镇西校长推荐了周国平先生的《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和《幸福的哲学》两本人文讲录集,周国平先生一直都是我喜欢的作家之一,每每读到他的文字,都能有一种洗涤心灵的静感。于是毫不犹豫的买了《幸福的哲学》,整个暑假我都沉浸在文字的幸福里。每读完一个关于幸福的讲座,合上书,都让我思考在这个物欲横流,心灵极度刺激的时代,如何保持好心灵的安宁和幸福。

《幸福的哲学》是一本周国平先生根据自己的讲座自行整理的讲稿。在文中有很多当时的与大学生的现场互动,很有针对性,我想周老师的讲座对当时即将拓展自己人生的大学生肯定能注入新鲜的血液,突然对这些学子有了一份艳慕之情。他告诉我们人活着是否能获得幸福最重要的是看价值观。也就是说想明白生命里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次要的。

首先是生命的快乐,周老师觉得一个人的生存离不开物质世界,但是生命它本身的一些需要,它们的满足给人带来的快乐是最大的,而这其实不用很多物质,很多钱。有一些需要,可以说是生命骨子里的东西,比如健康,享受生命最基本的一个方面是享受健康。是的,现在每每听到家人身体不适时,就觉得很紧张,也时常听到有人为了事业过于劳累等等,当然我们很敬佩这样的工作者,但又觉得有些许的遗憾,更有甚者,不顾自己的身体,纸醉金迷,更是不该了。我特别欣赏托尔斯泰的一句话,他说真正的物质幸福不是金钱,从物质角度来看什么是幸福,那也不是金钱,是什么呢?他说对个人来说是健康,对人类来说是和平。

经历过许多种快乐的人,到最后会意识到真正的快乐是精神的快乐。周国平先生说了他人生中两段最快乐的时光。一个是他刚刚进入大学的时候,他突然发现世界上有这么多漂亮的姑娘。但是碍于时代和他自身的年龄问题,他就只是单纯的欣赏。在大学期间,他读了大量的书,称这段时期是青春期的阅读,没有目的,只是一种饥渴,一种想要和整个世界谈恋爱,和人生谈恋爱的冲动。他形容翻开一本书时的感觉为艳遇!艳遇这两个字让我想起自己年轻时在偌大的校园里总想着能与倾慕的男子不期而遇,那是心底的梦想,是少女的情怀,忐忑而不安,青涩而美好。周国平先生说艳遇的时候是一种精神得到刺激与满足时的惊喜。这种感觉,每一个深夜阅读过的人应该都有过的,在你没去过的地方,有那么一个人,写出了你的心声,或者让你对生活有了一种新的认识,这种感觉,都可称之为艳遇。

他的第二段最快乐的时光是初为人父时。他说,当女儿降临之后,每一天都是新的,通过这个小小的婴孩,他对世界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这个小生命让他的生活回到一种动物的最纯粹原始的状态。他喜欢给孩子喂奶,换尿布等等一起琐碎的事情。他说这是一种,莫大的幸福。甚至戏称自己是大奶瓶。他以为男性不能怀孕,孕育生命,喂奶,实在是遗憾!让女人孕育子女是上天对女人的珍爱。在他的孩子会说话之后,他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当孩子的秘书,记录孩子的说过的话,做过的事。他说,最开始做这件事的时候,只是想在孩子长大后,给孩子一份礼物,让她看到她是如何成长起来的。这些才是生命中的珍宝。人的记忆是有限的,所以他要用文字记录下来,他不舍得让孩子的妙语就这样白白流逝。多么细腻的父亲,我也已为人母,与孩子的朝夕相处,陪伴着她的成长,有过无奈,有过不耐烦,但正如周老师所言更多的是惊喜,是快乐,这是任何东西都替代不了的。现在很多的大家给我们关于孩子的生命启迪,如龙应台先生的《孩子,你慢慢来》,

《目送》,更有尹健莉老师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都是异曲同工的让我们去体会生命的快乐。

周国平老师要求我们若要获得幸福也要学会阅读与写作,阅读能养心,能养生,还要加上养颜。一个人读不读书,你从他的面容就能看出。一个人美不美不只是外在的东西,他有气质,读不读书气质就是不一样,从表情、神态、风度都会显示出来的。许多老学者老得非常美,让你惊叹人老了还可以这样光彩照人。我们作为一线的老师更是能够感同身受,每每听课之时,钦慕那些渊博之士,在他们背后的故事就是有着读书的情结,我想每一个人都应该通过阅读来提升自己的生命品质。阅读可以惠及子女。作为一名家长,如果你通过阅读拥有活泼的智力生活和丰富的心灵生活,一定会给子女非常好的影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是最主要的环境,父母的素质形成了家庭里的一种精神氛围。

幸福真的是一门哲学,它启迪的东西实在太多,关于生命的,人生的,教育的,文化的等等,社会生活都与之相关,但幸福不是像我们想的那么的困难,只是对自己不正确的认知,是自己一直处于迷惘中,而无法定义自己的幸福。感知幸福,乐观生活,努力做一个幸福的人。

总之读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就像德国著名诗人歌德所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智者对话,读完此书,我明白了什么是幸福,同时也感受其实现在自己已经很幸福了,珍惜现在的生活,在家庭生活与事业中发挥自己的能力,周国平老师希望您能再写出有哲理性的书籍,宁静我们的心灵。

幸福的哲学读后感【3】

幸福的哲学告诉我们:贪婪的人永远不会满足。

真正的幸福是身体健康,灵魂安宁。为了达到这种状态,我们需要保护好完整的天性,不要用物质去损坏它。物质的满足永远都只是暂时的。

经历过许多种快乐的人,到最后会意识到真正的快乐是精神的快乐。周国平先生说了他人生中两段最快乐的时光。一个是他刚刚进入大学的时候,他突然发现世界上有这么多漂亮的姑娘。但是碍于时代和他自身的年龄问题,他就只是单纯的欣赏。在大学期间,他读了大量的书,称这段时期是青春期的阅读,没有目的,只是一种饥渴,一种想要和整个世界谈恋爱,和人生谈恋爱的冲动。他形容翻开一本书时的感觉为艳遇!艳遇这两个字让我想起钟立风,想起去现场听他唱歌的感受,想起他的《像艳遇的一样忧伤》。周国平先生说艳遇的时候是一种精神得到刺激与满足时的惊喜。这种感觉,每一个深夜阅读过的人应该都有过的,在你没去过的地方,有那么一个人,写出了你的心声,或者让你对生活有了一种新的认识,这种感觉,都可称之为艳遇。

今天没有争取到机会告诉周国平先生,我的青春期阅读可以说是从他的书开始的,一本一本,认真的读,跟随着书里的思想成长。现在虽然不读他的书了,但我知道,我写文的风格受他的影响很深。因为有那么久的时光,每天都在阅读他的书,感受他的世界。

他的第二段最快乐的时光是初为人父时。他说,当女儿降临之后,每一天都是新的,通过这个小小的婴孩,他对世界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这个小生命让他的生活回到一种动物的最纯粹原始的状态。他喜欢给孩子喂奶,换尿布等等一起琐碎的事情。他说这是一种,莫大的幸福。甚至戏称自己是大奶瓶。他以为男性不能怀孕,孕育生命,喂奶,实在是遗憾!让女人孕育子女是上天对女人的珍爱。说完这段话,响起了掌声,这掌声是在做的女同学自发的。他对女性的肯定,对女性智慧的评价,是他书中很大的一部分,熟读他书的人,都是知道这点的。很少有作家这么直白这么诚恳的夸赞女性,写出女性最宝贵的品质,并且发自内心的欣赏女性。

在他的孩子会说话之后,他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当孩子的秘书,记录孩子的说过的话,做过的事。他说,最开始做这件事的时候,只是想在孩子长大后,给孩子一份礼物,让她看到她是如何成长起来的。这些才是生命中的珍宝。人的记忆是有限的,所以他要用文字记录下来,他不舍得让孩子的妙语就这样白白流逝。

每个人生来都是简单的,复杂是后来造成的。在迎来这个小生命,他开始反省美好的人生。在讲这段的时候他引用了一位哲学家的话,大意是说,婴儿是最干净的,婴儿的孕育是为了让人们看清楚生活的本质,让生活回到最简单的状态,让生命恢复纯粹,而天国是需要怀有婴孩儿的心的人才能进入的。他说这个小生命让他重返天国。

曾经有一个读者给他写了一封信,落款是生命本来没有名字,你是,我是、、、后来他用生命本来没有名字这句话做题目写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我有印象。人生来就没有名字,是纯粹的个体,至于随着年龄增长而带来的身份,权利,财富,都是社会的堆积物。人不能摆脱社会生活,但我们应该对身外之物保持客观的态度与一定的距离。

保持单纯很难。有一个说法是动物自己需要多少、需要什么,动物清楚,因为动物仅仅是要生存。但是人不清楚,人除了生存以外还有很多需要,精神的需要,物质的需要,这里面就包括了许多假的需要。为了过的幸福,人生需要两个简单。物质生活的简单和人际关系的简单。假如这个社会里每个人都能好好的做人,社会就能太平许多。

作为人,要想幸福,就需要珍惜平凡生活的价值,因为所有的不平凡都要回到平凡。不论取得了多么大的成就,到最后是否幸福都是需要用平凡生活的好坏来衡量。在这其中,能够和家人和睦相处是个重大成就。有野心的人把心思都献给敌人,自然就少了好多时间献给自己的家人。

有三样是幸福的根基:相爱的伴侣,和睦的家庭,知心的朋友。试想想,在外奋斗回到家中,如果没有笑声,该多么的悲惨。没有可以交心的朋友,是多么的孤独。

第一点,生命的简单说的差不多了。接下来讲的是第二点,精神的丰富。做人的幸福,是区别于其他生灵的思考的能力。作为高级的生灵,享受老天给予的区别于其他生物的品质。了一下人的属性有三个方面。第一是智力,思考能力。第二是情感,也就是感受力。第三是德,是实践能力。

智力,换句话说是自由的头脑。人要有好奇心,对事物、对世界有了解的兴趣,对知识有深切的渴望。还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动脑子。在周国平先生眼中,知识分子,不光要有知识,更重要的是思考的习惯,对事物有自己独立的认识,并且执着的追求知识。他还讲到丁肇中先生的故事,说做科学研究,是为了满足好奇心而不是为了名利。作为一个人,需要对世界、对宇宙感兴趣,对我们身边的所有存在感兴趣。而什么是合格的学生,他说是有快乐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跟着老师跑的学生不是好学生。离开学校忘记那些公式与解题方法之后剩下的才是最重要的。不要羡慕所谓的专家,专家就是训练有素的狗。

在现今社会中,谈幸福的工作很难。大部分对工作的要求就是工资多一些,待遇好一些。工作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而快乐最重要的领域就是快乐工作,也就是拥有自己的事业,至少要做的是自己喜欢的事。没有快乐工作的能力。仅仅想谋生,就不会快乐。他说了一句话,我非常的喜欢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能够养活自己。和喜欢的人在一起,能够让他们也感到幸福。这两句话,概括了平凡生活中的幸福真谛。

第二是情感,一个人要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善于感悟世界的美,这样才能更大程度上的感受到做人的快乐。一个人内心是丰富还是贫乏,所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有的人只能看到利益,看不到其他。这样的人不能体会到真正的幸福。要如何使内心丰富呢。周国平先生说,一个方法是通过阅读来熏陶心灵。丰富内心,让内心有财富。关于阅读,他说了三点:一是养成读书的习惯,读无用的书,与专业无关。二是选择书,读大师的书,第三把大师的书当做闲书。读的多了,就有一定的沉淀。在读书的过程中,会有作家说出了自己的心声的感觉。这是自我发现、自我觉醒、自我丰满的过程。另外一个方法就是写作。记日记是为了记录生活的美好,让生命有回味的资本。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是经历,是思考感受。留住感受与思考,生命里一件重要的事。写日记在某种程度上是辅助人进行独立思考的。夜深人静,独处。心灵的账簿,全是收入,没有支出。写日记是与自己的对话,通过对话,了解自己真实的想法。这样在生活的时候就能够更加投入。人有两个朋友经常被忽略,一个是好书,活在好书中的伟大的朋友。另一个是自我,跟自己交谈,发现身上更高的自我。

第三点,幸福最高点是道德。做好事最快乐。人应有善良高贵的品质。善良让生命和灵魂都处于应当的状态。生命与生命之间要有同情心,能够体会他人的不易,从而爱人。做人是有尊严的。而人残酷起来比任何动物可怕。

幸福——《青鸟》读书笔记


幸福无处不在,报纸、杂志、网络上都有着关于幸福的评论和报道,在《青鸟》这本书中,很多事都诠释了幸福的定义。在许多名著的结局中,主人公都会得到幸福、美满的生活。在《青鸟》的结局里,虽然有一点点小小的遗憾,但是每个人都感受到了幸福。

在狄狄和美狄的心中,幸福就是能带给身边的每个人快乐和希望,幸福就是能让有困难的人不再痛苦、忧伤。幸福就是能为需要帮助的人们付出自己的努力,大家团结一心。

在仙女贝丽吕娜的心中,幸福就是能用自己的魔法和时间改变别人的性格、行为和想法,改变后的他们将会更加善良。幸福就是学会无私地对待别人。幸福就是当看见别人面对一件事很无奈时,自己能立刻去想方法和他、她、它一起解决。

在贝蓝戈老太太的孙女眼里,幸福就是能看见有许多朋友帮助自己。幸福就是可以有机会让家人一起见证自己心愿实现的时刻。幸福就是拥有健康的双腿。

《青鸟》所有的人物心中,一定有着自己向往、感受到的幸福。幸福有时很简单,可能就是一瞬间的喜悦。

我认为,幸福是一道微光,当它照耀一个人时,那个人一定会满足。这时,我想起了一个有关亲情的故事,在故事中,最普通的食物也会带来幸福。故事的名字是世界上最美味的泡面。

他是个单亲爸爸,独自抚养一个7岁的小男孩。每当孩子和朋友玩耍受伤回来,他便觉得很对不起过世的妻子,责怪自己没有带好孩子,没有完成妻子的遗愿。这天,他又要出差了。因为要赶火车,没时间陪孩子吃早餐,他便匆匆离开了家门。一路上,他担心孩子有没有吃饭,会不会哭,心老是放不下。即使抵达了出差地点,也不时打电话回家,可孩子总是很懂事地说一切都很好,让他不要担心。因为心里牵挂不安,他便草草处理完事情,踏上了归途。回到家时孩子已经熟睡了,他这才松了一口气。旅途上的疲倦让他全身无力。正准备就寝时,突然大吃一惊:棉被下面竟然有一碗打翻了的泡面!这孩子!盛怒之下,他打醒了熟睡中的孩子。为什么这么不乖,惹爸爸生气?你这样调皮,把棉被弄脏,要给谁洗?这时妻子过世后,他第一次体罚孩子。我没有孩子抽抽咽咽地辩解着,我没有调皮,这这是给爸爸吃的晚餐。原来孩子为了配合爸爸回家的时间,特地跑了两碗泡面,一碗自己吃,另一碗给爸爸。可是因为怕爸爸那碗面凉掉,所以放进了棉被地下保温。爸爸听了,不发一语地紧紧抱住孩子。看着碗里剩下那一半已经泡涨的面,喃喃自语:孩子,这是世上最最美味的泡面啊!

相比《青鸟》中各种各样的幸福,这一种亲情的温馨就会带了不同的感动。《青鸟》这本书也告诉我们,幸福其实离我们不远,其实就在身边,只是有时不一定会发现,会珍惜。

《达芬奇密码》读书笔记_哲学读书笔记300字


《达芬奇密码》一书中对宗教, 符号, 象征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让我对达芬奇的认识又有了新的延伸,虽然是小说,但是我想Dan Brown 对基督教,符号学,艺术都有很深入的了解,Dan Brown,一个没有多大名气的惊悚小说作家,教师出身,先前有过三部作品,反应平平,在好手如云的西方畅销书界算是个新面孔。去年三月《达芬奇密码》出版后,一下子登上《纽约时报》等各大畅销书排行榜的榜首,一时好评如潮。这真是一部非常好看的小说,既混合了谋杀,侦探,解谜,悬疑,追捕等常规的畅销要素,又加进了大量艺术史、宗教史、象征学等文化佐料。令人惊叹的是,他把那些高级调味品洒得恰到好处,丝丝入味,与惊心动魄的故事完全融为一体。这可不是等闲的本领。

读后感《幸福的哲学读书笔记心得三篇》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亲子读书读后感的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